2019年全国卷Ⅱ《商君列传》
高考真题每日一练(周二)

高考真题每日一练日期:周二时间:25分钟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一、文言文阅读(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阅读《2019新课标II卷T10》答案详细解析

文言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2019新课标II卷T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2015-2019全国三套文言文翻译

翻译专练一、(2019·全国卷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5分)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5分)【参考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这个洛阳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很多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多次上奏,指出诸侯封地有的多达几个郡,不合古代的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1)关键词:“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诋毁,说人的坏话;“初学”学识肤浅;“擅”独揽;“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关键词:“数”屡次,多次;“言”说,指出;“或”有的;“连”接连;“稍”逐渐。
二、(2019·全国卷Ⅱ《史记·商君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⑵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参考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就不必遵循旧礼制。
(关键点:苟,如果;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
(关键点:期年,满一年;之,到。
“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
“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期年,满一年;之,到。
“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三、(2019·全国卷Ⅲ《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19年全国课标卷文言文挖空训练(附答案)

2019年全国课标卷文言文挖空训练(附答案)2019年全国课标卷文言文挖空训练本文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节选。
讲述了贾生年少时的才华横溢,被孝文帝赏识并任用为太中大夫和长沙王太傅。
贾生在任期间,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的建议,但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和排挤。
最终,他因为长沙王的意外去世。
这篇文章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人才的辈出和政治斗争的残酷。
全国一卷《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他十八岁时就能背诵诗歌,并通晓各家经典,因此在当地很有声望。
吴廷尉听闻他的才华,就任命他为河南守的门下客,对他非常器重。
孝文皇帝听说河南守吴公治平天下第一,便与李斯一起去向他研究。
后来,孝文皇帝召见贾生,任命他为博士。
当时,贾生年纪尚轻,但他在议论时却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使得其他老先生都不如他。
这让孝文皇帝对他很是欣赏,于是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贾生认为在汉朝二十多年的和平时期,应该修改历法、更改服饰、制定法律制度、规范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他详细地制定了这些仪式和法规,规定黄色为主要服装颜色,使用五为计数单位,并改革了秦朝的法律。
孝文皇帝刚刚登基,还没有完全掌握政治大权,所以贾生的建议得到了采纳。
他的建议被用于修改律令和定制列侯国的制度,这些都是他亲手草拟的。
然而,当时有一些人对他的建议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贾生是一个年轻人,对权力有着过于垂涎的心态,会在政治上制造混乱。
孝文皇帝也被这些人的意见所影响,不再采纳贾生的建议,只是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辞去了这个职位,前往长沙,为屈原写了一篇挽歌。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来贾生被征召回朝。
当时孝文皇帝受到了一些指责,因此他开始对鬼神事很感兴趣,并询问贾生关于鬼神的看法。
贾生详细地解释了鬼神的起源和现象,深深地打动了孝文皇帝。
在深夜,孝文皇帝召见了贾生,对他表示了赞赏,并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是孝文皇帝的小儿子,他喜欢读书,因此孝文皇帝派贾生去教他。
后来,孝文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但贾生认为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因此他多次上书请求减少列侯的数量。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商君列传原⽂、注释与翻译王淑艳译注【说明与解析】在这篇列传⾥,主要记述了商鞅事秦变法⾰新、功过得失以及卒受恶名于秦的史实,倾注了太史公对其刻薄少恩所持的批评态度。
然⽽,商鞅变法却是我国历史上成功的⼀例。
孝公当政,已进⼊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相互攻伐,⽃争异常激烈,谁想⽴于不败之地,谁就得寻求⾃强的途径。
商鞅就是顺应历史的潮流,三见孝公,说以强国之术,使孝公“不⾃知厀之前于席,语数⽇不厌。
”君⾂默契,奠定了变法成功的基础。
记述变法的⽭盾冲突是本⽂⼀⼤特点。
变法未⾏,就遭到守旧派的公然反对。
商鞅与⽢龙、杜挚⾯对⾯的⽃争,其焦点就集中在“法古”、“循礼”还是“治世不⼀道、便国不法古”的冲突上;变法实⾏,众皆哗然,“⾔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商鞅却⽴⽊悬赏,取信于民;刑太⼦师,以肃其法。
变法⼗年,“秦民⼤悦”,“家给⼈⾜”“民勇于公战、怯于私⽃”,国家⽇益强盛。
率师包围安⾢,俘魏公⼦卬,迫使魏国割地迁都,亦是变法极富成效的佐证。
他悲剧的结局乃是与守旧派⽃争的延续。
与赵良⼀席谈话,其祸已萌,但商鞅终未采纳赵良⾔,受制于⾃⼰的变法,作茧⾃缚,以⾄车裂族灭,并⾮偶然。
从章法结构上看,前有蓄势,后有照应,通篇以变法作⾻。
始⾔商鞅“好刑名法术之学”,为变法作了辅垫;继⽽“鞅欲变法”,导出⾰新与守旧的⽃争;“卒定变法之令”,具体记载了新法的内容;“于是太⼦犯法”,刑黥太⼦师傅、以严法令;⽽终以“嗟乎,为法之敝⼀⾄此”。
材料取舍紧紧围绕变法之⾻,使得⾻坚⽽⾁丰、⾎脉贯通⽽主题突出。
《商君列传》乃历史实录,当是不⾔⽽喻的。
⽽强烈的⽂学⾊彩特别是适当的⼩说因素,更突出了这篇记载的本质真实。
本⽂调动了夸张、⽐照、对偶、排⽐、形容、描写等多种⽂学⼿段,析理透辟、深刻,语⾔⽣动形象。
⽽这些⽂学⼿段多着眼于⼈物精神世界的刻画和细节的描写,使⼈物更为丰满、灵动、传神,⽽⼜不失历史的真实。
商君逃难⼀节,《战国策》并没记载。
2019年高考全国2卷文言文试题及翻译

2019年高考全国2卷文言文试题及翻译史记·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随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讲评(全国卷2)

•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是说自己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心怀道义。此次 来拜谒不是因为你是权贵,而是因为你也是心怀道义之人。
•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说明自己的来意。说得很委婉、隐晦。明面上 说自己此次来不是跑官求官的,只希望你能读读我的书卷,和你一起谈谈为文著书方 面的事情。但是听的人自然心知肚明。作者巧妙、隐晦了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虽然有 点虚伪,但没有阿谀奉承的谄媚之态,保持了人格尊严。
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无论何人犯法
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由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可知,太子犯法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而是处罚了太傅和太师。故选C。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 【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
•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题, 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
• 本文开篇就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公园里幽 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 最喜爱的享受”,如此美好休闲画面自然为我和老人 相遇提供了可能,有利于故事的自然切入;
• 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这个 特定的环境展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 的芳华,“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 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 所以苗圃不仅是老舞蹈师表演的舞台,同时是老人的 人生舞台,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019年全国二卷《商君列传》挖空训练最终版

2019年全国二卷文言文挖空训练商君者,卫之诸庶孽..(旁支侧出或妾生之子)公子也(句式:判断句),名.鞅(名是古代男子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后起的。
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公孙氏,其.(代词,代他的)祖本.(本来)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刑,通“形”,指形体或事实。
名,指言论或主张。
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一派。
主张循名责实,以推行法治,强化上下关系。
),事.(侍奉。
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知道。
见《烛之武退秦师》“君知其难也”)其贤,未及.(来得及。
见《荆轲刺秦王》“不及召下兵”)进.(推荐)。
会.(适逢,正赶上。
见《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全。
见《荆轲刺秦王》“愿举国为内臣”)国而听之王即.(如果)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已经,之后。
见《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整治)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通过,见《廉颇廉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拜见。
见《曹刿论战》“曹刿请见”)孝公。
公与语.(谈论。
见《论语》“食不语,寝不言”),数日不厌.(满足。
见《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
景监曰:“子何以..(相当于“以何”,译为“凭借什么”)中.(合乎。
见《劝学》“其曲中规”)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shuì,说服。
见《鸿门宴》“范增说项羽曰”)君,君大说.(yuè,通“悦”,对……感到高兴。
见《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之耳。
2019全国2卷文言文讲解

读文做题,设问处细读比对,无问处浏览略读
公叔既(已经)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整治)缪公之业, 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通过)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拜见)孝公。 公与语(谈论 “食不语,寝不言”),数日不厌(满足 “何厌之有”)。12A景 监曰:“子何以(相当于“以何”,译为“凭借什么”)中(合乎“其曲中规”) 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shuì,说服)君,君 大说(yuè,通“悦”,对……感到高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 恐天下议(非议)己。卫鞅曰:“疑(犹豫不定)行无名,疑事无功。圣 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好,表示应答之词)。”“治(治理)世不一道(方法,途径。) ,便国不 法古。故(所以)汤武不循古而王(wàng,称王。),夏殷不易(改变)礼 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责难“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而循礼者不足多(赞 扬)。”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爵位共二十等。由下而 上,左庶长列第十一),卒(终于)定变法(11)之令。12B令行于民期年,秦 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称字),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
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公孙氏,其祖本姬 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
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刑,通
“形”,指形体或事实。名,指言论或主张。战国时以申不为代表
的法家一派。主张循名责实,以推行法治,强化上下关系),事 (侍奉)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推荐)。 会(适逢,正赶上)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 少有奇才愿王举(全)国而听之王即(如果)不听用鞅必 杀之无令出境 10
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

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第一篇: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商君即我们熟悉的商鞅,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原文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後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後五日,复求见鞅。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跶之前於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译文(二)

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译文(二)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二〕司马迁原文: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商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民不行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胜利;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遵守法律可也,非所与论於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行非,而循礼者缺乏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於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行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一、现代文阅读•杜甫有一种难得才性,能兼容感理性,对事物行综合全面的把。
杜甫之所能有集成成就,是为他可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成之容,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有一种极为得健全性那就是他的大、均衡与常杜甫一位感与理性兼长美诗人,他一方面有极大极的性以深入他所接触到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的事物之精华;另面有着清明周至的理性,足脱出于一切事的蒙蔽与局限,做观采而无所偏失。
种优越禀赋表现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诗歌体式风格面而,今长短各种诗歌他能深入撷得其长而且不一体所更融会运,开创变化,汇万状而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论诗,以及与当时诸诗人,如李、高适、岑、浩然等酬赠怀的诗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杜甫采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曲江三章》《同七歌》等作中则可到他各种诗运用变化之奇工又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字》北征》及“三吏”“三别”古之作中可看杜甫自汉魏五五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歌内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切人物,都能随物赋形,淋漓致地收笔下而所不。
如写莲居士“飘不群”,写空佳人之“日暮倚修”;写丑则袖露肘”,写工丽“燕斜”;写华宫之荒,予人以沉哀响;写洗兵马之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情,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之博大、均衡正常证。
阅读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于天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情的投入有客观视角的照。
文用总分论的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
章论证了杜甫所对时代难有担力量,是因他广泛汲取了人传。
根据原文内,下说法确的一项是DD从杜甫诗作品中以看出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格有正面评价。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下列原文论证的相关分,不正确项是DD章体式风格和内容两面,来论杜诗歌作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触,表会生活人情物态。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体,七律诗上谨传统,在五言古则作出新。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商君列传翻译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史记·商君列传》文言文详解商君者,卫之诸庶孽(旁支侧出或妾生之子)公子也(句式:判断句),名鞅(名是古代男子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后起的。
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公孙氏,其(代词,代他的)祖本(本来)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刑,通“形”,指形体或事实。
名,指言论或主张。
战国时以申不为代表的法家一派。
主张循名责实,以推行法治,强化上下关系。
),事(侍奉。
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魏相公叔座。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
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
公叔座知(知道。
见《烛之武退秦师》“君知其难也”)其贤,未及(来得及。
见《荆轲刺秦王》“不及召下兵”)进(推荐)。
会(适逢,正赶上。
见《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全。
见《荆轲刺秦王》“愿举国为内臣”)国而听之王即(如果)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已经,之后。
见《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整治)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通过,见《廉颇廉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拜见。
见《曹刿论战》“曹刿请见”)孝公。
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
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
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
”公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
2019年全国卷二(商君篇)

道:方法。 便:有利于。 古:旧制。 循:遵守,沿袭。 易:改变,更换。 礼:旧礼。 非:非议。 多:adj.→v.赞扬。
左庶长:商鞅变法前,秦国有四种庶长。 (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 大庶长:相当于早期丞相。 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 驷车庶长:专门执掌王族事务。 变法: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变革。 期年:一年。 之:到。 于是:在这时。
去:离开。 徙:迁徙,迁移。 恨:遗憾,后悔。 不用...之言:没有采纳...的意见。
点击输入正文
点击输入正文
求见孝公。
庶孽:妃妾所生之子 刑名之学:刑名,指战国时以管仲、李悝、 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 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 亦省做刑名。韩非子亦尚刑名。 循名责实:循,按照。责,要求。按照名 称或名义去寻找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
慎赏明罚:奖励惩罚都需要谨慎严明,不 能让人冒功,也不能冤枉人。 知:知道,了解。 进:推荐。 会:适逢,恰逢,正赶上。
卫鞅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 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 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 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 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
不行:不能顺利推行。 自:由上。 法:n.→v.依法惩治。 刑:n.→v刺上记 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师:传授其知识。
趋:本意归附。这里是遵守的意思。 说:通“悦”高兴。 道不拾遗:路不拾遗,东西掉在路上没有 人捡走据为己有,形容社会风气很好。 公战:为国家而战斗。 私斗:为个人私利而斗争。 乡邑:乡村城镇 大治:指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 繁荣。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 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 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 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 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 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者注释翻译真题(2019高考全国卷2)

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满一年),秦民之(到,往)国都言初令之不便(不适宜)者以千数。
于是(在这时)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依法惩处)太子。
太子,君嗣(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公子虔,嬴姓,名虔,战国时秦公子。
曾为秦孝公太子嬴驷之右傅。
公孙贾为左傅),黥(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遵行法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
)。
居(停止、止息)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áng同“昂”),因(趁机、乘势)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以(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随(接着、随后)去安邑(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徙都大梁(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惠王日:“寡人恨(悔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yū)、商(商於,为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
)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卷分类汇编专题八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和解析)

进言,他非常高兴。”孝公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法,(秦孝公)担心天下人 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办事犹豫不决就没有效果。 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 旧制。”孝公说:“好。”(卫鞅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于 国家的事情就不必一味效仿古法。所以商汤、周武王不沿袭旧的法度而统一 天下,夏桀、商纣不更改旧的礼制而导致亡国。反对旧的法度不能非难,而 沿袭旧礼制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 下达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 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 的人先触犯法令。”将依法惩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
答案5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 项错在“汤 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此处的“武”指的是周武王。
解析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 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 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 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 命令。
解析9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译文: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
答案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 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一、(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 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 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 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 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 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 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 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
商君列传及答案译文2019高考

商君列传(挖孔训练)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二文言文解析

强盛)国(国家,《烛之武退秦师》:“国危矣,若使烛之武退秦师,师必退。
”),不法(效法)其(那些)故(旧的法规);苟可以利(使动用法,使……有利)民(百姓),不循(遵循)其礼(礼制,这里特指旧的礼制)。
”孝公曰:“善(很好)。
”“治(治理。
《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世不一道(方法。
《过秦论》:“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
”),便(便利)国不法古(古制)。
故(所以)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不循古而王(wàng,名词用作动词,称王,《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
”)夏殷【指夏桀和殷纣】不易(改变)礼而亡(灭亡,《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反(反对)古者不可非(责怪,《逍遥游》:“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而循礼者不足(值得)多(称赞)。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以……为:把……任命为)左庶长【秦国官职,是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军政首席大臣,秦国尚左,在左右庶长中,以左庶长为首。
】,卒(最终,《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定(确定)变法之令。
令(命令)行(实行)于民期(jī一周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年,秦民之(到,《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国都言(诉说)初令之不便者以(用)千数(计算)。
于是太子【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称皇太子,而是太子或公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推行),自上犯(触犯)之。
”将法(惩罚)太子。
太子,君嗣也(判断句),不可施刑(刑罚),刑其傅【即太子傅,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公子虔,黥【黥刑,又称为墨刑。
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后涂以墨的刑罚,是五刑中最轻的刑罚,汉文帝时废止。
五代后晋恢复,改称刺字,并与流刑结合使用,称为刺配,沿用至清】其师公孙贾。
明日(第二天),秦人皆趋(遵循)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假字,通“悦”,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秦伯说,与郑人盟。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记商君列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记商君列传》含答案(2019课标全国Ⅱ,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
..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
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
..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
..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
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
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
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
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⑵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参考答案】
10.B.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
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
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
”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
排除A项。
“愿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
排除D项。
“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C项。
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
故选B。
11.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项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故选B。
12.C.
[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
故选C。
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就不必遵循旧礼制。
(关键点:苟,如果;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
(2)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
(关键点:期年,满一年;之,到。
“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
“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期年,满一年;之,到。
“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
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
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
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
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
”公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
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
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
”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
”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
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
会成功。
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
”秦孝公说:“好。
”“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
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
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
”秦孝公说:“好。
”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
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
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
”准备依法惩处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
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
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
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
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
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
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
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
魏惠王说:“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座的话啊。
”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