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讲 阅读经典的方法论问题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三部分非文学作品阅读第二章第3讲论证方法与文本结构练习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三部分非文学作品阅读第二章第3讲论证方法与文本结构练习一、(20xx·南充)阅读《“知入”与“知出”》,完成下列各题。
“知入”与“知出”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红色经典阅读教学要点与课程开发
红色经典阅读教学要点与课程开发作者:袁文王华美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4年第02期【关键词】红色经典作品;教学要点;价值导向;思辨红色经典作品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
红色经典作品教学应充分挖掘其育人价值,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真切体验,契合作品文体特点和文本特质,引领学生读下去、读进去、读出来,激发心灵共振,展开理性思辨,唤醒生命价值,进而实现整合、构建和创生。
一、价值导向:发掘红色经典丰富的教学价值学习红色经典,赓续革命文化,有助于培育健康人格,优化人格品质,同时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对此重视不足、挖掘不够,导致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教育契机。
1.传承革命文化,促进人格发展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不仅能了解革命先辈顽强奋斗、前仆后继的艰苦历程,感受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品质,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还可以进一步思考革命文化对当下的影响以及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觉察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自然生发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自觉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锻造价值观、人生观,以革命理论和革命精神指导生活实践,促进个体人格完善。
红色经典作品往往兼具政治性、思想性、文学性和可读性,但这类作品毕竟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由于社会的巨大变迁,其书写的内容与当代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甚远,学生在阅读中会面临一定困难,对作品存在隔膜,难以进入文本情境,容易产生“标签化”“脸谱化”浅表理解。
成都市关于《红岩》阅读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感觉读不下去,多数学生不理解革命者为什么如此勇敢,较多学生关注所写内容是否具有真实性。
为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红色经典的距离,减少成见、偏见等阅读干扰因素,引导学生既要依据文本回到历史语境中去理解,也要站在当今时代审视与解读。
红色经典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人的教育”,给人希望,引人向善,让心灵获得安顿,经由信仰教育实现生命化育。
考研政 治的经典文献阅读建议
考研政治的经典文献阅读建议对于考研政治的复习,阅读经典文献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阅读经典文献,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政治理论的渊源和发展,把握政治思想的精髓,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很多同学在面对众多的经典文献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阅读。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考研政治经典文献阅读的建议。
一、明确阅读目的在开始阅读之前,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
是为了深入理解某个政治理论?还是为了积累答题素材?亦或是为了拓宽政治视野?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了阅读的重点和方法。
如果是为了深入理解某个政治理论,那么就要对相关的经典文献进行精读,逐字逐句地分析和思考,力求掌握其核心观点和论证逻辑。
如果是为了积累答题素材,那么可以有选择地阅读一些重要段落和语句,注重对经典表述的记忆和运用。
如果是为了拓宽政治视野,那么可以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经典文献,了解各种政治思潮和观点。
二、选择合适的文献考研政治涉及的经典文献众多,我们不可能全部读完。
因此,要根据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选择重点文献进行阅读。
例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等,这些都是考研政治中经常涉及的经典文献。
同时,还可以参考一些权威的教材和辅导资料,了解哪些文献是重点,哪些是次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三、做好阅读准备在阅读经典文献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写作时代和思想流派,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容和意义。
其次,要对相关的政治理论有一定的基础了解,这样在阅读文献时,能够更快地进入状态,理解其中的观点和论证。
最后,准备好必要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如政治词典、相关的研究著作等,以便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及时查阅。
四、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1、通读与精读相结合对于一些重要的经典文献,要先进行通读,了解其大致内容和结构。
然后,再进行精读,对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作文素材—我读经典系列(一)我读先秦诸子
我读经典系列(一)我读先秦诸子·易中天读先秦诸子的三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读;第二,我们读什么;第三,怎么读。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什么叫经典呢?经典就是一个民族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
中国文化当中,经典非常多,为什么我们这个系列要讲先秦诸子呢?因为先秦诸子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经典的经典,精华的精华。
先秦诸子产生的年代,我们通常称之为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一个什么的时代呢?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
我们为什么要读?1、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这样一个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留下的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知道,应该了解,应该阅读。
2、说这样久远的一种思想,几千年了,还管用吗?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今天了,我们还读那些老古董,还有用吗?有。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关心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这些思想家关心的问题是不会过时的,他们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呢?比方说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永恒,这样一些问题,永远回答不完,现在我们还会问这样的问题,没有终极答案,历史上不停地有哲学家、思想家做出回答,然后大家不满意,然后再追问,然后再回答,再追问,再回答,为什么?因为人永远是个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它不是属于哪个家、哪个学、哪个派的,它是属于每个人的,每个人都会问这个问题:人生是什么。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到我们去看看我们的先哲、我们的先贤、我们的先人们说了些什么,经典上是怎么说的,我们会抱着这样的一个目的去阅读经典。
实际上我们已经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我也回答了我们读什么,读什么呢?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
易中天的读书心得我从孔子那里读到了一颗爱心,这颗爱心就叫做“仁”。
什么是“仁”?孔子没有下定义,我们打开《论语》,会发现孔子对“仁”的很多解释,但是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说爱人。
小学阶段学生阅读方法论
小学阶段学生阅读方法论《语文新课程标准》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
但需要指出的是大阅读不是漫无边际的海量阅读,也不是毫无指导的瞎读,中外图书浩如烟海,除了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督促学生阅读外,还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很重要,因为学生由于年龄小,字词认知能力不强,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存在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
有鉴于此,只有教会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广泛而持久,深入的大阅读才能展开,才能突破学校这一阅读的小领域。
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抓住课堂,沟通课内外,培养学生阅读意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浸润读书技巧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所完成的语文文本教学,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的过程。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段学生,每次的阅读都从认识生字开始的,然后是整体读熟课文,高年级还要品析重点词段。
我在教学时,几乎每次都向学生强调:阅读的首要条件是准备字典,我们小学生一定要备好字典这个“好老师”,做到不会的字,能随查随识。
当然,在讲解重点语段及分析文本时,我都会说,阅读要有心,要思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老师为什么要重点讲这里,如此反复,学生逐渐领悟了“阅读需要思考”的观念,写作、交流能力显著提升,由此,我提的课外自主阅读、高效阅读便顺利的在我任教的学生中开展起来了,学生阅读不仅仅局限在学校了。
二、不动笔墨不读书,引领学生多思,多记在阅读过程中,单纯的读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好的读书方法离不开记和写,尤其是小学生,处在学习发展的启蒙期,任何有益的阅读都要能获得认知才好,记读书笔记是了解作者,感悟文本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阅读的重要方法?,记有三个层面的含义,(1)记是深研文本文字的结果。
只有仔细思考过,才有可能对文字的使用逐渐领会,才可能记下东西,在文字使用上有提高。
(2)记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作者想写什么?又写的如何?都需要深入思考,唯有如此,才能走进作者。
名家读书方法论与经验谈
名家读书方法论与经验谈1. 秦牧的读书法:秦牧提倡的“牛嚼”与“鲸吞”,将读书比作牛群进食,通过反复多次咀嚼,细细品味,让知识的营养渗透到每一个细胞。
这是一种勤奋与智慧的读书方法,帮助我们在阅读中汲取知识的甘露,不断丰富自我。
2. 蔡元培的读书法:蔡元培强调专心与勤笔的重要性。
他提倡每次阅读都要用心投入,不分心,不浮躁。
同时,要及时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以便于对知识的回顾和巩固。
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消化知识。
3. 鲁迅的读书法:鲁迅曾提到自己的读书方法在于“翻、看、读”。
即对于任何一本书,都要先翻一翻,了解大概内容;再细看目录和序言,深入了解书的整体结构;最后选出其中精彩的章节深入阅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中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书中的所有观点。
4. 林语堂的读书法:林语堂认为读书是一种优雅和风味,需要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
他主张将读书视为一种享受过程,而不是一种任务或负担。
只有抱着这种心态去读书,才能真正领略到书中的精髓和美好。
5. 冰心的读书法:冰心认为读书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她从阅读中获得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以及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这些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6. 钱钟书的读书法:钱钟书追求的是一种高质量的阅读。
他提倡要注重理解和感悟,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和背诵。
他认为一本书不论有多么经典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和思想那么读再多也没有用。
他的读书方法让人感受到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拓展阅读的广度。
7. 杨绛的读书法:杨绛认为读书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负担她主张将阅读视为一种自我救赎的过程通过阅读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她认为阅读可以让人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素养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得到的。
她的读书方法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并从中汲取智慧。
“高一新生该如何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经典是思想与意义的渊薮经典,用卡尔维诺的话说,“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当然,这也需要读者是一个有思想、有发现能力的人。
任何经典,总是活在当下,总是与一切时代同在,回答每一个它的读者所处时代必然会提出的问题。
对于一个真正有思想能力和发现能力的人来说,所有的经典都是他那个时代的经典。
只有思维能力孱弱、缺乏足够想象力的人,才会把《论语》或《史记》看作是过去时代的书。
也没有任何一个好学深思者,会认为《荷马史诗》表达的只是虚构的希腊神话,而不是复杂的人类经验。
经典与一般著作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们不是单纯的书,而是人类经验不可分割的基本组成部分,与人类一起生活、成长;另一方面,阅读经典是人类成长的基本方式,人类每次总是带着新的经验和新的思想去阅读经典,经典也因而每次都会展现出新的深度和广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释义学必然是阅读经典的基本方法论。
经典是意义的渊薮,是思想取之不尽的源泉。
朱熹倾几十年之力于《四书集注》,原因即在于此。
经典是无法一览无余的,它随着我们的理解力和领悟力,以及我们的问题意识的提高而愈益精深博大,不可方物。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根据柯林武德在其自传中提出的问题逻辑,论述了他自己的释义学的问答逻辑的思想。
大意是柯林武德认为,理解一个文本首先要理解它所要回答的问题;而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文本的首要前提是我们先向它提出问题,然后将文本视为对我们问题的回答。
“因为提出问题,就是打开了意义的各种可能性,因而就让有意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意见中。
”文本的意义是无穷尽的,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文本因而获得新的意义。
这样的问答逻辑主观主义的意味是很明显的,它强调的是读者的主动性,文本似乎只能通过被动回答读者或解释者所提的问题,来产生它的意义,却没有看到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对读者的引导作用。
读者不可能随便提问,问题也不可能不围绕着文本提出。
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启示
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启示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问渊博,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朱熹的《论语》、《孟子》读书法是他关于如何阅读、理解和运用儒家经典的一套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成长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核心思想朱熹的《论语》、《孟子》读书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读书要有目的性。
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我们在阅读儒家经典时,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2. 读书要有方法。
朱熹提倡“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阅读经典。
他认为,我们应该先读一些简单的入门书籍,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再逐步深入阅读经典著作。
3. 读书要有思考。
朱熹强调,阅读经典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他认为,我们应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领悟经典的精神实质。
4. 读书要有实践。
朱熹认为,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他提倡“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朱熹论语孟子读书法的启示1. 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我们在学习儒家经典时,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的内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2. 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儒家经典时,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阅读经典。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3. 注重思考和理解。
阅读经典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我们应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领悟经典的精神实质。
阅读教学方法论提纲
第一章阅读教学方法论第一节阅读教学概述一、概念诠释(一)阅读阅读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程序。
阅读是“学习之母”。
“学习技能的五把刀子”:阅读;书写;计算;观察;表达(二)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包括认读、理解、评价、记忆、运用能力(三)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核心(吸收是表达的基础)二、国际趋势阅读能力普遍下降美国阅读运动例:湖南李璐珂,三、四岁集中识字,四、五岁读小说。
三次休学,两次跳级,六年半完成基础教育十二年的学习任务。
十五岁考上清华大学,十七岁英语过六级,十八岁读研,专修建筑史,十九岁入党;二十岁成为最年轻的博士,主持两届博士论坛。
其特点是早期教育和超前教育。
其中有一点值得关注:她在集中识字后,四岁就读《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青春之歌》,后来又读《约翰·克里斯多夫》。
学完小学至高中的课本外,主要读中国古典名著和外国名著。
其父认为,人生须读五十部经典,小学就应该接触《四书》《五经》。
正因为其阅读能力强了,所以自学容易,跳级多,学程短。
第一跳:由一年级到四年级;读完四五年级,第二跳到初二(地理历史未学过,学校要求考试再入校,家长借回教科书,孩子自学编提纲,两周后考试,历史78分,地理87分。
初三读完休学在家读王力《古代汉语》两本半;自学数理化,自学许国璋英语(还学拉小提琴)。
后来考取湖南重点高中理科实验班。
高中也仅读一年半。
上化学实验班后变27分为年级第一。
校方希望其参加化学竞赛,其父不让立刻占据过多时间,认为要让人生更有境界,须多读经典。
如鲁迅、郭沫若、毛泽东的等。
影响:“李氏私塾”,全国各地生源。
每人学习都有总体计划安排,然后各自自主安排具体进程。
90%学生跳级。
不同见解:个案而已;不要把午餐端到孩子的早餐桌上;缺少与人交流,没有童年------但有一点:注重阅读,且阅读经典,认识“阅读之母”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单篇课文教学一、单篇课文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概述1.概念内涵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指导而建立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5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阅读根据层次的不同,由低到高排序分为四个类别,依次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其中,最为关键的第三部分——分析阅读,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来解释其中精髓,并在章节结束时提炼了其中精髓的三阶段,我加以形容词“黄金”来描述其重要性,并摘录如下:一、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
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
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三、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
(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关于最后这四点,前三点是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
你只能因为最后一点理由,对这本书暂缓评论。
这也对我阅读时的自然习惯形成了有效的纠正,微信阅读很多同学也许会和我有类似的习惯,即尚未通读就着急给出自己的评论和观点,很可能有先入为主的预设思维,这会严重影响阅读理解。
经典研读-意义、问题与方法
经典研读:意义、问题与方法摘要:经典阅读乃支撑人文学科存在的基础。
但人文经典阅读却普遍遭遇冷落,大学人文学科教育亦莫能外。
由于本科生经典阅读改善尚有诸多限制,人文学科研究生学习,几乎成为现有状况中实现经典研读目标的最佳也是最后机会。
由于学生阅读经典存在各种困难,因而教学方法设计对于帮助学生完成阅读十分重要。
鲍姆加藤《美学》研读引导过程剖析,或可提供一个例证说明。
关键词:经典;阅读;人文学科;鲍姆加藤《美学》一、经典研读的意义经典阅读,乃是支撑人文学科存在的基础。
此为以文史哲为主体的人文学科特性所决定。
英国当代哲学家艾耶尔在比较哲学发展时便说:“自然科学的进步所特有的那种直线形式。
……物理学的理论就像技术仪器一样,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就要被取代。
”[1](P6)与生产工具和自然科学由浅入深,由落后到先进的直线替代发展不同,人文学科发展取立体树状样式。
简言之,“哲学等是以视角和层次(或者说‘范式’)的转换方式发展的,而文学艺术则是以累积和扩展的方式发展的。
”[2](P110)无论“范式转换”或是“累积扩展”,都不是否定性取代性的。
比如西方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又到语言论的发展,体现的是范式转换,而非认识论取代本体论、语言论取代认识论等。
文学更是如此,后来作品和方法不仅不能取代以往的创作,而且不一定比之前作品地位更高。
这就是说,人文学科永远必须阅读人类历史长河当中不可替代的或者说具有永恒价值的作品原典。
马克思将今人所说的人文学科称之为“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
[3](P489)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学科的又一特征,便是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来说,人文学科对于物质生产发展似乎“无用”。
既没有直接功利作用,又必须阅读绝非现代口语的作品,人文学科的两个特征在当今现实中成为富有冲突的两个方面。
于是,人文经典阅读在当下社会中大为冷落,在国人读书总量下滑趋势中跌落最惨。
这种状况甚至蔓延至大学人文教育。
然而,略有识者皆知,人文学科对于人之为人的品格与境界的培养和提升至关重要。
经典阅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 经典 阅读史 的 回顾 .
一
些学 者将 经典 阅读 的历史进行 考 查 , 从而 为今 天 的
经典阅读研究提供参考信息。王余光与尤小立的研究具 有代表性。王余光 描述了从 2 0世纪初的传统典籍与知
识分 子越 来越疏 远 到 五 四运 动 后学 者 热 衷 于开 列推 荐 书 目的历史 , 而 指 出在 2 世 纪 阅读 传 统 经典 的 意义 。尤 从 l 为“ 国教 ” 动 及 13- 13 运 94 95年 《 育杂 志 》 于 “ 经 ” 教 关 读 问题 的讨论 等两次 规模较 大 的“ 读经 ” 动 , 将其上 升 到 运 并
体 精神世 界 的特 殊意 义。 姚 海涛指 出经 典 与 当前 我 们 面
问世 , 直到 2 纪 9 0世 O年 代 中期 之 后 , 经典 阅读 的研 究 才 进行 经典 阅读 的 动力 。学 者们 对 经 典 阅读 的意 义 从 多个
临的现 实问题有 很 大 关 系 , 载着 民族 自觉 意识 、 承 民族 文 化意识 、 民族精神 , 于 每个 人 的个 人 修 身 涵养 也 有 着 莫 对 大的作 用 。
21 0 0年 第 o 期 3 ( 总第 14期 ) 9
世 纪桥
No 0 , 01 . 32 0
S i i i J Qa t f o
( eea o 14 G n r N .9 ) l
经 典 阅读 教 育 研 究 的 回顾 与 展 望
赵 毫 。 季 鼍
( 大庆 师范学院 文学院 , 黑龙江 大庆 13 1 ; 6 72 大庆师范学院 教 育科 学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3 1 ) 6 72
加 强 经 典 阅读 调 查 的 规模 化 、 典 阅读 内容 的 规 范 化 、 典 阅读 方 式 的科 学 化 等 。 经 经
浅析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论文
浅析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论文浅析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论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浅析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析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论文篇1摘要:每一部文学经典,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走进任何一部经典都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
本文将从挖掘文学经典的价值以及文学经典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角度出发,阐述文学经典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关键词:文学经典;价值;意义经典是人类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中的精华,它凝聚着一个时代的各种文化成果和现实生活价值,成为时代生活的写照。
由于这个缘故,但凡经典之作,无论是理论的抑或文艺的,总是历经时代的考验,为历史所首肯的成果。
它们的产生可能很久远,它们的产地可能远离我们本国,它们的内容可能通俗易懂或深奥难解,但它们决不平庸浅薄,也决不辜负任何人的潜心研读。
我们信手拈来若干例证,就可证明此话不虚。
就说世界上许多伟大民族在摆脱蒙昧之初创造出的经典吧――中国的《诗经》,印度的《吠陀》,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希腊的《伊利亚特》……当时每个民族都以经典中焕发的精神开拓了文明之路;若以个人而论,则有众多奠定民族文化根基的巨人――中国的诸子,印度的游吟诗人,希腊的七贤,以色列的摩西……后来的每个世代都是靠他们的精神乳汁成长壮大起来;再若以作品而论――面对繁若星数的经典,有人说,荷马是诗人之王(但丁);有人说,谁要了解西方思想史,就到柏拉图著作的注解中去寻找吧(怀特海);还有人说,宁可舍弃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卡莱尔)……说得严重些,后来一切重大的文明进展,何曾脱离过他们的影响?为了这些以及其他不胜枚举的理由,我们确实应该重视并重读经典――无论我们内心的世界多纷扰,外面的世界多精彩。
至于经典带给我们每个人的益处,相信是众所周知的。
阅读方法论的10个问题
2.3 阅读方法论的10个问题
只要在阅读的时候,回答了这10个问题:
问题1: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2句话概括。
问题2:哪些是值得记录的重要信息:摘抄、电子化。
问题3:问了哪些问题或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问题4:观点是否有道理?哪些观点你不同意,原因或论据。
问题5:跟我有什么关系?你的哪些观点被改变了,能用在哪方面?(拆书)问题6:用图表来展示思维过程:ppT、思维导图、其它图表。
问题7:信息的记忆点是什么?
问题8:下一步行动怎样进行?
问题9:如何能跟我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整合已有资料,输出)
问题10:实践之后的观点补充。
阅读的讲座心得5篇
阅读的讲座心得5篇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这样才能让读者容易理解,心得体会是感受性的文字,我们一定要融入自己真实的想法,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阅读的讲座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阅读的讲座心得篇1说到亲子阅读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意义和重要性,可往往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做到的。
有时小孩并不喜欢阅读,自制力也不够,需要我们稍微强制一下,并要声情并茂的互动一下,提高他的积极性,从而使阅读变得更有趣,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渐渐地爱上阅读的。
最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随着年龄长大,孩子更喜欢看电视,对阅读的自觉性降低了,我觉得这与家长是否能坚持亲子阅读有很大关系,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在固定的时间里持之以恒地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如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孩子是不可能培养出阅读习惯的。
为了尽快的让徐诚励喜欢上阅读我每天坚持陪小的在睡觉前读书,第一本书是从他最喜欢的赛尔号开始的,大家都说这种书应该让小的少看,一点好处都没有,可是我觉得只要肯看肯读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接着慢慢的我们开始读一些少年读物,采用巧妙的引导方式如《海底两千里》从他读一段,我读一段。
不过方法是因人而异,现在我家小的已经喜欢上的阅读了,每天睡前都会自觉的在床上看书半小时,自己享受阅读的乐趣了。
通过培养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带动识字量,从以前识字少之又少,到现在识字量多了好了。
即培养了独立阅读能力,又扩大了知识面。
和孩子一起阅读图书的过程,真是一次愉快的情感体验,家长们请加入亲子阅读的队伍中吧!让阅读净化孩子们的灵魂,滋养孩子们的心灵,陪伴着宝贝们的茁壮成长。
阅读的讲座心得篇2学校组织观看了常丽华老师的专题阅读教学讲座《晨诵午读暮省——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自此,我就被常老师的个人魅力深深的迷住了。
以前也听了窦桂梅老师的读书讲座,窦桂梅老师强调的是《阅读经典》,探讨的更多的是作为教师如果读书,读什么书以及怎样读书的问题。
而常丽华老师强调的更多的是怎样引领孩子读书,给孩子读什么书。
专题0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饥慧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4、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的事例,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概况、更深入、更有说服力(通过引用......的话,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令人信服。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下面小题。
善于在精细中出彩楚波①“治大国如烹小鲜”,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经典名言阐述治国之道,强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段落一、段落二,朗读中结合课文注释等方法理解意思。
背诵课文。
2.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
3.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个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教学过程:一、导入积累关于谈读书的名言、警句等。
二、朗读课文段落一1. 学习任务一多读几遍,一字一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小结学习过程:读书百遍说明: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朗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断句、韵味,在读通顺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一段话的含义。
朗读,是对经典最好的致敬,在学生的朗朗书声中,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所表达的意思也在学生心里萌芽。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或者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句意。
进入小学五年级,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的方法更加多元,本课的学习,除了借助注释理解,还可以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
但无论怎样,先把课文读通顺是最重要的,多读几遍,读通了,往往课文的意思也明白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学习任务二再读几遍,一字一字读,一边读一边“默而知之”。
小结学习过程:熟读成诵说明: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最佳学习渠道,文言文学习理应讲究背诵,教材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也是对经典作品的有效传承。
如何背诵?一种是不求甚解,死记硬背;一种是理解基础上的背诵。
两种方式各有好处,笔者的建议是两者结合起来。
小学的文言文教学可以有适当的理解,但不求字字落实,语法、结构等文言文知识也不用出现在小学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上。
小学的文言文背诵讲求的还是“熟读成诵”。
3.学习任务三三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孔子说的这些读书方法好在哪里?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小结学习过程:熟读静思说明:小学阶段所选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接近白话,内容也贴紧孩子的生活,因此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背诵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作一点思考,这是对文言文的进一步理解和消化,是对课文的“二元学习”。
第3讲 阅读经典的方法论问题
各位同学再见!
读者的主观世界而达到对文本的纯客观理解, 是不可实现的幻想。 阅读者者无法摆脱“前见”或“先入之见” , 是历史赋予理解者的生产性积极因素,它为 阅读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
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又都是初次相逢; 一切都理解过了,一切又都在重新理解之中。
——何其芳
第一,正视“解释学处境”,是任何文本研
三、文本研究的解释学处境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
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 ——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
从解释学的历史发展来看,施莱尔马赫和狄
尔泰为代表的古典解释学是一种客观主义解 释学,极力主张摆脱个人的偏见和误解,纯 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充分证明,所谓摆脱阅
“人民是革命建
设的主人。人民 应当接受首脑的 指导。首脑是头, 党是躯体,人民 是手足,躯体和 手足应当听从头 脑的指挥。如果 没有头脑,就失 去了生命”。
马克思是否过时?
20世纪的争论
弗朗西斯.福山 雅克.德里达
《历史的终结》 《马克思的幽灵们》
“Is Marxism dying?” “Where is Marxism going”
“消灭国家”。“消灭”一词的 德文是 “aufheben”,这个词有“举起”和“废除” 的双重涵义。该词在黑格尔那里意为有保留 的否定。因此,应该译为“扬弃私有制”、 “扬弃国家”。 “消灭”或者“扬弃”概念在这里引 发出了 对许多基本原理问题的再思考、再讨论。
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
上世纪末,英国学者弗朗西斯· 惠恩(Francis
1979年,英国肯特大学的麦克莱伦教授发表
古籍阅读及研究方法论
古籍阅读及研究方法论古籍是指遗存于现代的具有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的古代书籍。
古籍阅读和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对于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古籍阅读和研究的方法论,旨在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建议。
一、古籍阅读方法1. 了解基本背景:在开始阅读古籍之前,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背景是很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籍的内容和思想。
2. 善用工具书:在阅读古籍时,勤于使用工具书可以帮助读者解决一些生词、典故等问题。
字典、词典、注释、研究专著等都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3. 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古籍所反映的是古代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读者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如古代经典的思想体系、修辞和文学特点等,以更好地理解古籍的内涵。
4. 注意细节和语言特点:古籍往往以古代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因此,读者需要仔细研读每一个字词,以免遗漏重要信息。
同时,注意古代语言的特点,如词义的变化、字音的差异等。
5. 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古籍往往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等,以获取更全面的理解。
二、古籍研究方法1. 文献考证:在进行古籍研究时,文献考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查阅相关的古代文献、史书、古籍评论等,可以还原古籍的原貌和背景,验证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2. 研究历史背景:了解古籍所处的历史背景是进行研究的基础。
通过研究古代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可以更好地理解古籍的意义和影响。
3. 相关专题研究:根据古籍的内容和特点,选择相关的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例如,如果是一部与古代政治有关的古籍,可以研究其政治理论、思想来源等方面的问题。
4. 跨文化研究:古籍阅读和研究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它们往往具有跨文化的意义。
因此,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的内涵和价值。
5.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图像处理等,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古籍的整理、研究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以苏解马
• 苏联模式的哲学教科书体系中,物质运动 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理念;历史唯物 主义则被简单化地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在 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以阶级斗争论为核 心理念。 • 这种解读模式曾一度适应那个以战争与革 命为主题的时代以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 需要,但在理论阐述上却是一种退化。
关于革命和专政
三、回到马克思
• “当代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马克思作出 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解释” 。--K.梅吉 尔 • 要建立一种新的马克思哲学解读模式,这 种模式必须能给出可靠的历史的和文本的 依据,并保持对时代的开放性。
(一)回归历史
• 包含三个方面:
1. 结合人生道路 波恩—柏林:反家庭 教师—记者:反体制
2. 考察历史背景
其中包括“西欧背景”、“德国民族国家背 景”、“莱茵地方区域背景”、“家庭环境 背景”等四个层次的历史背景。
3. 追溯理论来源
除列宁提到的三大理论来源外,应重视马克 思哲学的另外三大理论来源――古希腊哲学、 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近代哲学、德国浪漫主 义。
• 波恩大学(1836年)颁发给马克思的学籍表 显示,马克思选修了十门课程,有四门和浪 漫主义有关:罗马和希腊神话;荷马;现代 艺术史;普罗佩提乌斯的挽歌。德国浪漫派 代表施勒格尔是这两门课程的老师,他给马 克思写的课程评语是“勤奋和专心”。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与方法
——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例
•
一、宗教批判
•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 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 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 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 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宗教是人民 的鸦片。
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又都是初次相逢;
一切都理解过了,一切又都在重新理解之中。 ——何其芳
• 第一,正视“解释学处境”,是任何文本 研究得以可能的前提之一,阅读者必须形 成相应的“问题视域”。 “问题视域” 是 任何文本研究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
• 第二,正视“解释学处境”,可以使我们对 自身的局限性保持自警和自省,从而避免种 种僭妄。每个阅读者的“视角” (perspective)是有局限的,要避免绝对化 和“惟一性”的陷阱。
--恩格斯
• “半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 思的!”
--列宁
有三种马克思主义:
归属政治家类型的马克思主义; 归属学者类型的马克思主义; 离谱的苏联式的实践马克思主义。
政治家类型的马克思主义
• 由于政治原因,人们把列宁、斯大林和毛泽 东等都无一例外地说成是世界级哲学家。 “这种过分的做法,不仅使得人们的想象力 变得贫乏,而且很难把马克思主义研究严肃 地作为一个学术活动。”
• 马克思的原著多处提到“消灭私有制”、 “消灭国家”。“消灭”一词的 德文是 “aufheben”,这个词有“举起”和“废除” 的双重涵义。该词在黑格尔那里意为有保留 的否定。因此,应该译为“扬弃私有制”、 “扬弃国家”。 • “消灭”或者“扬弃”概念在这里引 发出了 对许多基本原理问题的再思考、再讨论。
(三)文本研究的解释学处境
•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 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 ——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
• 从解释学的历史发展来看,施莱尔马赫和狄 尔泰为代表的古典解释学是一种客观主义解 释学,极力主张摆脱个人的偏见和误解,纯 客观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充分证明,所谓摆脱阅 读者的主观世界而达到对文本的纯客观理解, 是不可实现的幻想。 • 阅读者者无法摆脱“前见”或“先入之见” , 是历史赋予理解者的生产性积极因素,它为 阅读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
20世纪的争论
• 弗朗西斯.福山 《历史的终结》 • 雅克.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们》
21世纪的争论
经济思想史上具有分 水岭意义的著作。
——米兰诺维奇
对金融资本赚取汇报 的概念抱有中世纪的 敌意。
——沙克曼
2、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
• 上世纪末,英国学者弗朗西斯· 惠恩 (Francis Wheen)出版了《马克思传》。 这本获得英国“四频道”电视台年度最佳 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 的重新认识。
(二)回到文本
• 1. 从政治回到学术 • 政治和学术纠缠不清的状况,使对马克思 思想的阐释成为一种忽左忽右的政治游戏。 比如《共产党宣言》,冷战时期将它的主 旨概括为阶级斗争、 “两个不可避免”; 现在又将其主旨概括为世界历史理论或全 球化思想。这种解读损害了马克思文本研 究的严肃性、科学性。
2. 从原理回到原著
• 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 人民的现实幸福。要求抛弃关于人民处境的 幻觉,就是要求抛弃那需要幻觉的处境。 • 这种批判撕碎锁链上那些虚构的花朵,不是 要人依旧戴上没有幻想没有慰藉的锁链,而 是要人扔掉它,采摘新鲜的花朵。对宗教的 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 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 己的现实。
• “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 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 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 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 对当代德国政治状况作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 过去作斗争,而且对过去的回忆依然困扰着这 些国家。这些国家如果看到,在它们那里经历 过自己悲剧的旧制度,现在又作为德国的幽灵 在演自己的喜剧,那时很有教益的。
《皮科罗剧团,贝尔多拉西和布莱希特》﹕
“现在演员早已离开了舞台,布景早已被拆除, 但它的无声的台辞却在我的思想中萦回不 息。”
• 恩格斯晚年经过反思,在1895年如此坦言: “一切革命的共同形态,就在于它们都是少数 人的革命。多数人即使参加了……造成一种假 象,仿佛这少数是代表全体人民的。”
• “历史证明,我们及所有和我们有共同想法的 人都是不对的。”恩格斯明确地说:“老的 套话没有意思了,老的口号已被推翻……必 须开辟一条新路,只能是走向民主制的道 路。”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三讲 阅读经典的方法论问题
主讲人 刘 军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孟子•尽心上》
一、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 “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致拉法格 • 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大概会把 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 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 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 本质力量的确证……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
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二、三种解读模式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
1、以恩解马
• “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了40年。我所提供的, 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 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 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 看得远些,观察得多和快些,马克思是天 才,我们至多是能手。”
• 二、国家制度批判
• 现代德国制度是时代错乱,它公然违反普遍承 认的公理,它向全世界展示旧制度毫不中用; 它只是想象自己有自信,并且要求世界也这样 想象。 • 现代的旧制度不过是真正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 制度的丑角。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 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态的最后 一个阶段是它的喜剧。
• 在这片贫穷的土地上实行无阶级差别、无城 乡差别、无货币、无商品交易的“超级社会 主义”。几乎在一夜之间:富人被消灭了, 统统都是穷人;城市被消灭了,人人都成了 农民;曾经的“东方巴黎”金边,成了无人 的“鬼城”;家庭解体,男女分开,吃大锅 饭;穿一样的黑色革命服,戴一样的红格毛 巾,婚姻由“安卡(组织)”指定配对。
--恩格斯《费尔巴哈论》
《费尔巴哈提纲》第一条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 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 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 作实践去理解。 (1845)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 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 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 实践去理解。 (1888)
离谱的苏联式实践马克思ຫໍສະໝຸດ 义:• “在前苏联及其卫星国地区,一提到平等、 自由和正义等自称共产主义的目标,人们 只有苦笑。”
• “人民是革命建设的主人。人民应当接 受首脑的指导。首脑是头,党是躯体, 人民是手足,躯体和手足应当听从头 脑的指挥。如果没有头脑,就失去了 生命”。
1、马克思是否过时?
• 他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博学的思想家,一个注 重实证研究、对资本利弊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 一个充满人道情怀但不太看得起工人鲁莽行动 和不动脑子的革命家,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 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 《资本论》完全可以当做一部哥特式小说、 维多利亚情节剧、希腊悲剧或斯威夫特式 讽刺文学来读,是一部未完成的文学大著。
• 通过调查发现,在红色高棉执政期间, 在全国共设置了158个监狱、埋人坑 18975个。在这些坑中共找出遗骸 1205662具。
——柬埔寨文献资料中心2001年7月28日
3、以西解马
• 从政治倾向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三大派别: 左翼、中间和右翼
左翼在各个时期 的代表人物和派 别有卢卡奇、葛 兰西、法兰克福 学派、阿尔都塞 等人。
中间学术派
• 许多论述马克思的著作都受到各种政治斧钺 的消磨。我所尝试做的至少是要客观公正地 写作,向读者呈现一个合理的稳妥的形象。 因此,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引述,并以一种 同情批评的立场进行写作,避免陷入要么偶 像化、要么玷污的两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