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4)

合集下载

第11讲。。。

第11讲。。。

(11.3–11) (11.3–12) (11.3–13)
振型参与系数为
N
∑∑ γ
j
=
{φ}jT [M ]{I} =
Mj
{φ}jT [M ]{I} {φ}jT [M ]{φ}j
=
miφij
i =1 N
miφij 2
i =1
(11.3–14)
将以上振型运动方程(11.3–10)两边同除以振型质量Mj,得到标准的振型运动方程
(11.3–7)
{φ}iT [K ]{φ}j = 0 , i ≠ j
2 多自由度结构动力反应分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振型叠加法
(11.3–8)
用振型叠加法,结构的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
N
∑ {u(t)}= q1(t){φ}1 + q2(t){φ}2 + L + qN (t){φ}N = q j (t){φ}j j =1
(11.3–9)
其中qj(t) (j=1, 2, … N)为广义坐标,又称振型坐标,{φ}相当于坐标交换矩阵。式(11.3–9) 把物理坐标{u}变换到振型坐标。
2
抗震工程概论教案 第 11 讲
将式(11.3–9)代入结构的运动方程式(11.3–1),并利用振型之间的正交性,同时假设振型 也满足关于阻尼阵的正交条件,可以得到解耦的各个振型坐标的运动方程
{u}j

jα j g
Tj2 4π 2
{φ}j
,
j = 1,2,L, N
由此可将第(3)(4)步改为
(3)求与各阶振型相应的位移 {u}j
=
γ

jg
Tj2 4π 2
{φ}j

(4)根据各振型位移求各振型内力。 这样就避免了解联立方程组(矩阵求逆),使计算量降低。

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6)

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6)

第二部分 设计地震为了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必须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而要开展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则需要预估作用在结构上的地震动,即必须确定地震动输入。

确定一个工程场地的结构抗震设计中应采用的地震地面运动,就称为设计地震(A design earthquake is a specification of the seismic ground motion at a site used for the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of a structure.)。

地震地面运动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频谱。

设计地震可以是:⎪⎪⎩⎪⎪⎨⎧⎩⎨⎧⎩⎨⎧人工地震波实际地震记录加速度时程出)平均反应谱(由规范给分析给出)场地反应谱(由危险性反应谱 设计什么样的地震动是由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确定的,而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则与结构的性质和重要程度以及地震环境有关。

当设计的地震动用于工程抗震设计(包括一般工程、特殊和重大工程等)时,规范平均反应谱—适用于一般工程;场地反应谱—适用于一般或较重要工程;加速度时程—适用于特殊或重大工程(如,核电站、大坝、大桥、超高层结构)。

各类工程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要求可见下表。

各类工程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要求 工 程一般房屋 超高层、储油罐地下埋置管线大跨度桥梁 核电站 要 求 峰值加速度a p反应谱S a 长周期反应谱S a 、S v 、S d 地下变形u 长周期反应谱桥墩差动 一组时程a (t )当前地震动的三种估计途径包括:① 通过地震烈度估计,再利用烈度I 与地震动的关系将烈度转换为地震动。

② 根据强震观测结果,寻求地震动与震级M 、震源特征、传播介质、场地影响的统计规律(衰减规律),然后直接用此衰减规律来估计地震动。

③ 通过震源机制理论分析,应用动力学原理,计算出地面附近的地震动。

第6章 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地震安全性评价6.1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定义地震危险性分析(Seismic hazard analysis):用概率统计方法评价在未来一定期限内某工程场地遭受不同地震作用的可能性。

1地震工程学概论(XXXX)

1地震工程学概论(XXXX)
44
45
我国主要地震带分布图
46
4.目前的地震形势
地震的发生有间歇性,一段时间内发生较频繁,一段 时间内较平静,我国目前处于地震活跃期。
三、抗震减灾的的任务
47
结构工程师的任务: 1.对地震区域作抗震减灾规划; 2.对新建筑工程作抗震设计; 3.对已存在的工程结构作抗震鉴定、抗震加固。
抗震减灾工作应依法进行:
环太平洋地震带
42
2.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 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64万之 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4%;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 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 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 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地貌方面 生物方面
极端强风
台风、龙卷风
板块活动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
重力作用
泥石流、雪崩
与动物、微生物有关
蝗虫、白蚁等
虫害
細菌或病毒
疾病︰如伤寒、“非典”、 瘟疫
与植物有关
真菌
病害︰如小麦的铁锈病
数量激增
野草蔓延、赤潮 6
死亡2400人,经济损失94亿美元。
7
8
云林县六市中山国宝二期大楼座落在大智路上,为12层钢筋混凝 土住宅和商务混合大楼,其中二栋自楼梯间相接处分裂,东侧楼 6层以下全部塌陷,并向东侧倒在邻房4层楼公寓上。西侧楼5层 以下全部倒塌,并向西倾倒在另一栋大楼上,柱子间距介于8米 到10米,且柱子数量偏少。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 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 因此破坏性巨大。

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7)(优.选)

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7)(优.选)
大震烈度比基本烈度高 1 度,三种烈度关系如图 8.1 所示。
图 8.1 三种烈度关系示意图
2、与反应谱有关的几个参数
1)地震系数 k k = ap g
k—以重力加速度g为单位的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ap—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
2)动力系数 β β = Sa ap
β—以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ap为单位的反应谱;Sa—加速度反应谱。
0 0.1Τg
5Τg
6.0 T(s)
图 8.3 地震影响系数 α 曲线(5%阻尼比)
其它阻尼比的地震影响系数 α 曲线可参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需要强调的是反应谱的特征周期Tg不是场地的特征周期,它综合了地震动特性和场地特 性的影响。 周期 T=0 点的 α 值可以用下式根据地震动力系数 β 的值确定:
4、设计用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 α 谱曲线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的设计地震动是用 α 曲线给出的,规范给出了对应于不同阻尼 比 ζ 的 α 谱曲线,当 ζ=0.05 时的 α 谱曲线如图 8.3 所示。
α α max
( ) Τg
0.9
α max
Τ
0.45αmax
[0.20.9-0.02(T-5Tg)] αmax
8.2 地震加速度时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超过一定高度范围的高层结构, 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下面介绍获得用于抗震验算的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方法。
1、直接法
1)直接用已有的地震记录 有两种情况可以直接应用已有地震记录: ① 用实际场址处获得的地震记录; ② 选用与场地的震地质条件相同的地震记录,即要求: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
F = mSa
用地震影响系数 α 表示最大地震作用:

地震工程学(第四讲,抗震设计理论)05

地震工程学(第四讲,抗震设计理论)05

Y而对于短周期结构(指结构的基本周期处于
加速度反应谱的常加速度区域的结构),其延 性系数与Fy/Fe的关系:
2 1 F 1 2 e µ = + 1 = ( R ) + 1 2 F y 2
[
]
R = 2µ − 1
地震工程学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郭子雄
地震工程学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郭子雄
2005
4.2.3 抗震建筑重要性分类及其设防标准
一、抗震建筑重要性分类
根据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地震破坏后的危害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 作用对建筑所作的分类。划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类别。建筑抗震 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的规定。 甲类——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重要 部门、重点抗震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等) 丙类——甲、乙、丁以外的大量一般建筑。 丁类——抗震次要建筑(地震时不易造成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
地震工程学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郭子雄
2005
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不同,所 提出的抗震设防的标准也不尽 相同。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 个震区分布广泛的、经济实力 较弱的国家,更应注重抗震设 计中的经济问题。
为此,在具体制定抗震设防 目标时,必须综合考虑地震风 险、抗震技术水平、国家经济 力量等因素。
地震工程学
抗震设防 指为使建筑工程在地震作用下能按设计要 求实现预定功能所采取的防御措施。
地震工程学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郭子雄
2005
4.1 抗震性能极限状态及设计三因素
4.1.1 抗震设计的三种性能极限状态(水平) 使用极限状态——保持正常使用或“不坏”性能水平 可修极限状态——保持可经济修复的性能水平 倒塌极限状态——保证“不倒”和“安全”的性能水平

大工13秋《工程抗震》辅导资料四

大工13秋《工程抗震》辅导资料四

工程抗震辅导资料四主题:第三章结构的地震响应与地震作用(第1—2节)学习时间:2013年10月21日-10月27日内容:这周我们将学习第三章中的第1—2节,这部分主要对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进行总体介绍并具体讲解单自由度体系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下面整理出的框架供同学们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这部分知识。

一、学习要求1、了解抗震设计的基本过程;2、掌握作用与荷载的概念;3、了解单自由度体系运动方程;二、主要内容(一)抗震设计的基本过程(二)结构地震反应与地震作用1、结构的地震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统称为结构地震反应。

结构的地震反应是一种动力反应,其大小(或振动幅值)不仅与地面运动有关,还与结构动力特性(如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有关,一般需要采用结构动力学方法进行分析才能得到。

2、地震作用结构工程中所说的“作用”一词,是指能够引起结构内力、变形等反应的各种因素。

按照引起结构反应方式的不用,可以分为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种。

直接作用:各种荷载作用(如重力荷载、风荷载、土压力等)。

间接作用:各种非荷载作用(如温度、基础沉降等)。

结构地震反应是地震动通过结构惯性引起的,因此地震作用(即结构地震惯性力)是一种间接作用,而并不是荷载。

(三)结构体系的动力计算模型和自由度1、结构体系的动力计算模型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结构动力计算简图。

工程中通常采用集中化方法描述结构的质量,并以此确定结构动力计算简图。

采用集中质量方法确定结构动力计算简图时,需先定出结构质量集中的位置。

可以取结构各个区域主要质量的质心位置为质量集中位置,将该区域主要质量集中在该点上,忽略其他次要质量或将次要质量合并到相邻主要质量上去。

常见的结构动力计算简图如下图1所示。

其中(a)(b)为单自由度体系,(c)(d)为多自由度体系。

(a)水塔(b)单层厂房(c)烟囱(d)多、高层建筑图1 结构动力计算简图2、结构体系的自由度确定结构各质点运动的独立参数为结构运动的体系自由度。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授课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授课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地震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2、了解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成灾机制;3、掌握地震波的运动规律和震级、地震烈度等地震强度度量指标;4、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方法;5、了解基于性能的工程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基本要求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

其中构造地震为数最多,危害最大。

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可以用地壳构造运动来说明;构造地震成因的宏观背景可以借助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2、地球上地震活动划分为两个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

3、地震灾害主要有地表的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海啸等次生灾害,以及由前面两种灾害导致的工厂停产、城市瘫痪、瘟疫蔓延等诱发灾害。

4、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甫波。

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纵波使工程结构产生上下颠簸,横波使工程结构产生水平摇晃,当体波和面波同时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5、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异。

6、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给出的基本烈度或其他地震动参数。

为反映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地震对工程结构影响,《建筑抗震规范》将建筑工程的设计地震划分为三组,不同设计地震分组,采用不同的设计特征周期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7、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小震不坏);(2)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过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中震可修);(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倒塌,或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大震不倒)。

重大社202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3版)》教学课件4

重大社202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3版)》教学课件4

4.2 抗震概念设计法介绍
介绍 定义及内涵 场地 结构体系 规则性 非结构构件 材料及施工
(6)构件层面:结构构件及连接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延性),避免脆性破坏 利用延性,不仅使设计更为经济,且 能吸收更多的地震输入能量而有利于 抵御结构倒塌的发生。
砌体:约束条件 混凝土:避免脆性破坏(剪
切、混凝土压溃、粘结) 预应力:配置足够非预应力
➢ 抗震结构的分析模型应尽可能与实际相符。 通常情况下,宜采用空间分析模型; 当楼屋盖为刚性且质量和刚度分布接近对称时,可采用平面分析模型; 复杂结构的多遇地震反应分析,应取两个以上力学模型进行互相校验;当结构
层间位移较大时还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 对于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的分析结果,须经过判断确认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
不规
不连续
换构件(梁、桁架楼等层向承下载传力递突变

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不规则类型
扭转不规则定义
平面不扭规转则不规则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 端弹性水平位移凹(凸不或规层则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凹凸不规则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木结构房屋
地震作用传递途径,清晰?可靠?
4.2 抗震概念设计法介绍
介绍 定义及内涵 场地 结构体系
(2)具有多道防线
➢若干分体系:框架+墙(筒体) ➢设置屈服区:如耗能支撑。
规则性 非结构构件
材料及施工
上海金融寰球中心
形式:多重延性分体系组成(框剪、框筒、框撑、框墙、筒中筒);
单一体系(框架结构“强柱弱梁”)
大量震害表明,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与地形地貌对建筑物震害有显著影响。(地表 错动、地裂、液化、地基不均匀沉降、滑坡) 场地选择的原则: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在危险地段建设

桥梁抗震电子教案

桥梁抗震电子教案
规范规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的地震基本烈度。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4、重点:震级与烈度的概念,基本烈度的概念及应用,地震动的概念及特性
5、难点:地震动的特性及应用,设计地震分组的含义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名词解释:
震级、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0分钟授新课:100分钟安排讨论0分钟布置作业0分钟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讨论□示教□指导□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学内同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桥梁抗震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1.5地震动
(一)地震动特性
地面运动(地震动)的一般特征可用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曲线来说明。
1.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
2.地震动的频谱特性
3.强震的持续时间
(二)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
震源、传播介质与途径、局部场地条件
(三)地震动的估计
通常利用烈度与地震动的对应关系将烈度换算成地震动设计参数。
§1.6地震震害现象
2.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用I表示。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震中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
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称为设防烈度。
二、次生灾害:
主要的次生灾害有: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第一章:地震及地震工程概述1.1 地震的成因及分类1.2 地震波的传播特性1.3 地震工程基本概念1.4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第二章: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2.1 地震烈度的概念及测定方法2.2 地震动参数的定义及测定2.3 地震动参数对工程结构的影响2.4 地震区划及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选用第三章: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3.1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3.2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3.3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3.4 结构抗震计算的基本假定第四章: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与应用4.1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简介4.2 抗震设防烈度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4.3 抗震设计要求及构造措施4.4 抗震设计规范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第五章:常用抗震构件及连接设计5.1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设计5.2 钢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5.3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连接设计5.4 钢结构构件的连接设计第六章:地震防护措施6.1 隔震与减震技术6.2 地震防护结构体系6.3 场地与地基的抗震措施6.4 地震紧急疏散与救援设施第七章:抗震加固技术7.1 抗震加固的基本原则7.2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7.3 钢结构加固方法7.4 抗震加固技术的应用实例第八章:抗震试验研究8.1 抗震试验的基本类型与方法8.2 结构模型试验与振动台试验8.3 结构动力特性测试8.4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试验数据分析第九章: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案例分析9.1 案例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9.2 案例二:钢结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9.3 案例三:桥梁结构抗震设计9.4 案例四:生命线工程抗震设计第十章:抗震设计软件与应用10.1 抗震设计软件简介10.2 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的操作方法10.3 软件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实例10.4 抗震设计软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地震及地震工程概述地震工程是一门研究地震对工程结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的学科。

了解地震的成因、分类、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地震工程基本概念是理解抗震设计的基础。

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2)

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2)

第3章 地震波3.1概述地震发生时,震源释放的能量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周围地球介质传播,这种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产生地面运动,导致了建筑结构的破坏。

地震波既是地震产生的后果(结果),又是导致结构物地震破坏的直接原因,同时地震波携带着地震震源及地球介质的信息,是研究震源和地球构造的基础,因此地震波是地震学的理论基础。

地震波的用途和作用:①研究地震震源机制。

作为地震产生的结果,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因此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和模拟可以揭示震源的几何和物理力学参数,以及地震断层的破裂传播过程等。

②研究地球介质的结构。

地球的深部构造、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的确定往往是通过对地震波记录的分析获得的。

③正确估计结构地震反应。

地震波是引起结构破坏的原因,对原因特征的了解是正确估计结构地震反应的基础。

在大型复杂结构抗震问题研究中,常常需要进行结构多点输入,多维输入的地震反应分析,当计算分析方法合理可靠时,地震动空间分布场的特性确定是否正确,决定了分析结果是否可靠。

地震动空间分布特性是地震工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小波变换方法也常常用于地震波动特性的分析,小波变换可以研究波动频率成分随时间的改变,而频率的变化对已出现损伤的结构的反应有时可以产生重要影响。

波动是能量的传播,而不是介质物质的传播,这可以用水波为例说明。

固体介质中的波可以分为弹性波、非线性波、弹塑性波。

在震源及邻近区域,介质的变形是非线性的,而离开震源一定距离后,岩石则表现为线弹性的。

在线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波称为弹性波,地震波理论一般都是弹性波理论。

在弹性波理论中,最简单的是一维波动理论。

在一维波动问题中,仅用一个空间坐标就能确定波场的空间分布。

求解一维波动方程可以避免多维空间造成的数学困难,有利于阐明波动过程的物理概念。

同时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采用一维介质模型考虑土层场地的影响,对于构造规则的多层结构也有研究人员采用一维剪切型结构进行研究的,所以一维波动分析在波动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两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参考资料电子教案全套课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参考资料电子教案全套课件
3.7 哪些结构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怎样确定结构的 竖向地震作用?
3.8 简述规范中给出的抗震设计反应谱a-T 曲线的特点 和主要影响因素。
3.9 计算结构自震周期的方法有哪些? 4.1 何谓“概念设计”?“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有何不
同? 4.2 什么叫结构的刚心、质心?
4.3 建筑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控制房 屋的高宽比? 4.4 抗震结构体系在结构平面布置与竖向布置中应注意哪 些问题? 4.5 何谓“多道防震防线”? 4.6 为什么说结构的整体性是保证结构各部件在地震作用 下协调工作的必要条件。 4.7 什么是延性?如何提高钢筋砼柱的延性?
5.1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有哪些结构体系? 5.2 抗震概念设计在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具
体是如何体现的? 5.3 抗震设计为什么要限制各类结构体系的最大高度和高
宽比? 5.4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为什么要划分抗震
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5.6 如何计算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 5.7 框架柱的刚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5.8 如何设计结构合理的破坏机制? 5.9 如何进行内力组合? 5.10 什么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在设计
1.6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关系是什么? 1.7 什么是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 1.8 《规范》规定的设防烈度范围是多少? 2.l 场地土分为哪几类?它们是如何划分的? 2.2 什么是场地?怎样划分建筑场地的类别? 2.3 什么是场地土的液化?
3.1 什么是地震作用?计算结构地震作用的方法有哪些? 3.2 什么是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怎样确定它们的
系数?
3.3 什么是地震系数和地震影响系数?什么是动力系数? 它们有何关系?

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4)

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4)

第5章 地震地面运动地震动是指由震源释放出的能量产生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层(地面)的振动,是工程地震研究的主要内容,地面运动就是对结构的输入。

地震动可以用地面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的时间函数表示。

地震动:加速度a(t),速度v(t),位移u(t),通称为地震动时程。

地震地面运动(Earthquake ground motion)有时也简称地震动。

地震动是引起震害的外因,其作用相当于结构分析中的荷载,差别在于结构工程中常用荷载以力的形式出现,而地震动以运动方式出现,常用荷载大多数是竖向作用,地震动则是竖向、水平甚至扭转同时作用的。

在地震工程中,人们研究的对象有三个:地震动(输入)、结构(系统)、结构反应(输出)。

只有在了解结构的地震反应之后,才可能科学地设计结构,而为了了解结构反应,则必须了解地震动与结构,两者缺一不可。

当前我们对结构的了解还很不够,特别是在结构物超过弹性阶段以后,而对地震动的了解则远远落后于对结构的了解。

地震动是一个复杂的时间过程,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存在着很多影响地震动的因素,而人们对很多重要因素难以精确估计,从而产生许多不确定性的变化。

地震动的显著特点是其时程函数的不规则性,因此,关于地震动的研究强烈地依赖对地震动观测的现状与发展。

5.1地震动观测记录到的地震动可分为六个分量:三个平动分量和三个转动分量。

目前直接得到的某一地点的记录通常为平动分量,转动分量的获得尚存在一定困难。

1、地震仪(Seismograph)地震工作者使用;记录弱震为主(1-4级地震,发生频繁,仪器连续记录);记录量:位移或速度;要求:敏感,放大倍数大,2-3千倍或104-105倍,置放在基岩。

用于:预报地震,研究震源机制,地震波传播规律等。

2、强震仪(强震加速度仪,Accelerograph)结构抗震工作者用;记录强震;记录量:加速度;目的:确定强震地震动,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用,估计地震动。

更确切的说有三点:为研究地震动性质提供数据;为结构设计和试验提供输入;发展抗震理论,了解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

工程结构抗震教案-职称评审

工程结构抗震教案-职称评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4学时)授课内容:1.1地震基本知识;1.2地震震害地震的破坏作用基本要求: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分类。

掌握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基本概念:①震源:在地层构造运动中,由于发生比较剧烈的破坏性变动,并从这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从而引起地震的这个区域叫做~。

②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就是~。

③震中距:震中与震源之间的距离叫做~。

④等震线:在地面上,把地震烈度相同的地区以线连起来,这条线就叫~。

⑤地震波:当岩层断裂错动或者其他原因引发地震时,地下积蓄的变形能量以波的形式释放,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就是~。

⑥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某一个地区、地面及房屋建筑等工程结构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由于各地区所遭受到的地震影响程度不同,故一次地震对于不同的地区有多个地震烈度。

⑦基本烈度基本烈度是指某地区在今后一定时间内(一般指100年),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

⑧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重点:地震波、震级和烈度的概念要点:1.地震的分类地震按产生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按震源深浅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2.地震波、震级和烈度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

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尺度,用符号M表示。

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的区别。

授课内容:1.3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基本要求:熟练掌握抗震设计中的抗震设防思想及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本概念:①地震动的振幅(amplitude):可以是指地震动加速度、速度、位移三者之一的峰值、最大值或某种意义的有效值。

②频谱(spectrum):凡是表示一次地震动中振幅和频率关系的曲线,统称为~。

地震工程中常用的频谱有三种:傅立叶谱、反应谱和功率谱。

③持时(duration):地震动的持续时间。

工程抗震概述教案设计方案

工程抗震概述教案设计方案

工程抗震概述教案设计方案一、教育背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危害。

因此,地震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是防止地震破坏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震防护意识和抗震设计能力,需要在工程教育中加强对抗震工程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理解地震的发生原理和地震带来的危害。

2.了解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了解建筑物的抗震评定标准和抗震等级。

4.增强对抗震工程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指地壳发生断裂、摆动引起的地表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学生需要了解地震的发生原理、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带来的破坏等知识。

2.抗震设计基础知识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地震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在结构和构造设计上采取一些措施,使建筑物能有效抵抗地震力,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危害。

学生需要了解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设计、结构受力分析、抗震措施等。

3.抗震加固技术在一些原有建筑结构的地震易损部位进行强化处理,以提高其地震抗力的技术称为抗震加固。

学生需要了解抗震加固的类型和方法,包括附加抗震结构、加固构件的钢筋混凝土加固、预应力加固等。

4.抗震评定和等级建筑物的抗震评定是指根据建筑物的地震抗力水平,对建筑物进行评定和等级划分。

学生需要了解抗震等级的含义和标准,以及如何进行抗震评定。

五、教学方法1.理论结合实践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将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深入讲解,同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的情况。

2.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经典的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的实际效果。

3.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组织学生围绕抗震设计和抗震加固的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深入。

六、教学评估1.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进行日常评估,以及结合期末考核的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授课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授课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第一章地震根底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地震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2、了解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成灾机制;3、掌握地震波的运动规律和震级、地震烈度等地震强度度量指标;4、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方法;5、了解基于性能的工程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根本要求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其中构造地震为数最多,危害最大.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可以用地壳构造运动来说明;构造地震成因的宏观背景可以借助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2、地球上地震活动划分为两个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3、地震灾害主要有地表的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海啸等次生灾害,以及由前面两种灾害导致的工厂停产、城市瘫痪、瘟疫蔓延等诱发灾害.4、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甫波.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纵波使工程结构产生上下颠簸, 横波使工程结构产生水平摇晃,当体波和面波同时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5、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的.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异.6、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给出的根本烈度或其他地震动参数. 为反映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地震对工程结构影响,?建筑抗震标准?将建筑工程的设计地震划分为三组,不同设计地震分组,采用不同的设计特征周期和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值.7、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小震不坏〕;〔2〕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过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中震可修〕;〔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倒塌,或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见大震不倒〕.二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是多遇地震下承载力验算和弹性变形计算.取第一水准地震动参数,用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弹性地震作用和弹性变形,保证必要强度、限制侧向变形,满足第一水准“不坏〞和第二水准“可修〞的要求;再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抗震构造举措, 增加结构耗能和变形水平,满足第三水准“不倒〞的要求.第二阶段设计是罕遇地震下弹塑性变形验算.对于特别重要的结构或抗侧水平较弱的结构,取第三水准的地震动参数进行薄弱部位弹塑性变形验算.8、抗震设计中,根据建筑遭受地震破坏后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将建筑物按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对于不同重要性的建筑,采取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9、抗震概念设计就是依据历次震害总结出的经验,进行合理结构布置,采取可靠构造举措, 提升结构抗震性能.概念设计包括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复杂体型处理、结构体系选择以及结构构件强度、刚度和延性的合理匹配、非结构构件的连接等方面的内容.三、习题与思考题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2、试述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和宏观背景3、试分析地震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震害现象4、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5、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6、地震根本烈度的含义是什么7、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地震分组8、试列出三座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9、什么是建筑抗震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10、我国标准根据重要性将抗震类别分为哪几类,不同类别的建筑对应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11、什么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2、根据经验公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5* 1024尔格,它对应的里氏震级是多少四、考核目标与要求识记: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源距、震中距、震级、地震烈度、地震根本烈度领会:地震的类型〔分别按成因、震源深浅、震级大小〕;地震波的种类,传播特点及对地面运动的影响;建筑抗震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建筑类别和设防标准;建筑抗震的概念设计第二章场地、地基和根底抗震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2、掌握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依据及划分方法3、了解天然地基根底抗震验算方法4、掌握场地土液化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场地土液化的判别方法与抗液化举措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包括对局部地形的影响、局部地质构造的影响以及地下水位的影响;2、建筑场地类别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的;3、地基土抗震承载力是在地基土的静承载力根底上乘以一个大于1的调整系数,但对软弱土的抗震承载力不予提升;4、地震引起饱和砂土和粉土的颗粒趋于密实,同时孔隙水来不及排出,孔隙水压力增大, 颗粒间的有效应力减少,到达一定程度,土体完全丧失抗剪水平,呈液体状态,称为砂土液化,影响因素包括:土层的地质年代、土的组成、土层的相对密度、土层的埋深、地下水位的深度以及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5、场地土的液化判别分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初步判别主要根据土层地质年代、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根底埋深和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以及地下水位深度来判别.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是利用专门的试验设备并按规定的方法在现场进行试验;6、地基抗液化举措应根据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和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综合确定,主要包括全部消除液化沉陷、局部消除液化沉陷以及根底和上部结构处理;三、习题与思考题1、什么是场地,怎样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2、简述选择建筑场地的相关规定3、如何确定地基抗震承载力简述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的验算方法4、某建筑场地的钻孔资料见下表,试计算该场地土层的自振周期,并按?抗震标准? 的规定来确定该建筑场地的类别5、什么是砂土液化液化会造成哪些危害影响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怎样判别地基土的液化,如何确定地基土液化的危害程度7、简述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举措四、考核目标与要求识记:发震断裂、场地、场地覆盖层厚度、砂土液化领会: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的划分;地基抗震承载力确实定;影响砂土液化的主要因素, 如何影响;地基土液化的区分方法第三章工程结构地震反响分析与抗震验算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地震作用的机理和计算根本原那么2、了解单质点和多质点弹性体系运动方程的建立和求解3、掌握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响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的适用范围4、掌握设计反响谱和地震影响系数确实定方法5、掌握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响谱法用于地震作用和地震作用效应的计算6、了解平移-扭转藕联体系的振动、考虑扭转影响的水平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计算7、了解竖向地震作用的特点和计算方法8、掌握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截面抗震验算.抗震变形验算的方法和计算公式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结构由地震引起的振动称为结构的地震反响,振动过程中作用在结构上的惯性力就是“地震作用〞,它使结构产生内力,发生变形.地震时结构所承受的地震作用实际上是地震动输入结构后产生的动态反响.地震作用的数值大小不仅取决于地面运动的强弱程度,而且与结构的动力特性有关,即与结构的自振周期、质量、阻尼等直接相关.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把反响谱理论作为确定地震作用的主要手段.2、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微分方程的通解可由常微分方程理论求得,方程的特解可由杜哈曼积分给出,求解方程过程中采用了迭加原理,杜哈曼积分只能用于弹性体系.3、单质点体系作用于质点上的水平地震作用F可表示成地震系数k、动力系数B与质点重量G的乘积,即F =邮G, k反映地面运动强弱程度,P反映结构动力特性.?抗震标准?将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用一个地震影响系数a表示,并以a为参数给出了设计用反应谱.该设计反响谱由四局部组成,谱的形状与场地条件、震中距远近和结构阻尼比有关, 设计时地震影响系数a可根据结构自振周期及其它条件确定.4、对于多质点弹性体系可建立n个联立的运动方程,每个方程均包含n个未知的质点位移, 利用振型的正交性,采用以振型为基底的广义坐标,可将联立的运动方程解耦,转化为n 个独立方程,再比照单质点体系的求解方法,即可得到多质点体系在地震作用下任一质点的位移反响,该位移反响等于n个相应的单自由度体系相对位移反响与相应振型的线性组合.5、利用振型分解反响谱法可确定多质点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相应于,振型,质点的水平地震最大作用:F二a 了X G相应于各振型的最大地震作用不会在同一时刻出现,可按“平方之和再开方〞的组合公式确定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即:S = V;E S2EK j6、对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拟均匀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结构底部总剪力按下式计算:FEK =.1 Geq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F =—巴幺—F (1 -5 )i …EK n£ G H j jj=17、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质点体系的地震作用时,需要确定结构的根本自振周期,结构基本周期计算的近似方法有能量法、折算质量法和顶点位移法.采用振型分解反响谱法计算多质点体系的地震作用时,需求出多个频率和相应振型,可采用矩阵迭代法,通过振幅方程反复迭代逐步逼近求得频率或周期.8、体型复杂的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扭转振动.引起扭转振动的主要原因是结构质量中央与刚度中央不重合,水平地震力的合力通过质心,结构抗力的合力通过刚心,质心和刚心的偏离使得结构除产生平移振动外,还围绕刚心作扭转振动,形成平扭耦联振动.考虑平扭耦联振动的多质点体系,体系自由度增至3n个,各振型的频率间隔大为缩短,进行各振型作用效应组合时,应考虑振型间的相关性. 9、在高烈度区,竖向地震运动的影响明显,应在抗震设计中加以重视.对于高耸结构、高层建筑和对竖向运动敏感的结构物可采用建立在竖向反响谱根底上的底部剪力法确定竖向地震作用;对于大跨度结构及长悬臂结构可将其重力荷载代表值放大某一比例即认为已考虑了竖向地震作用.10、建筑结构抗震承载力验算涉及地震作用的考虑、重力荷载代表值确定和结构构件截面抗震验算.一般情况下,水平地震作用对结构起限制作用,可沿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验算;对于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引起的扭转影响;高烈度区的高耸及高层结构、大跨及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抗震设计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中, 永久荷载取标准值,可变荷载取组合值,适用于计算地震作用以及与地震作用相遇的其他重力荷载.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时,结构构件内力组合设计值采用多遇地震的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组合的多系数表达式,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予以调整,适当降低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可靠度.11、建筑结构的抗震变形验算包括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变形验算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三、习题与思考题1、什么是地震作用如何确定结构的地震作用2、地震系数和动力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确定这两个系数3、影响地震反响谱形状的因素有哪些设计用反响谱如何反映这些因素影响的4、简述确定结构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响谱法的根本原理和步骤5、何谓求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平方和开方法〔5区55〕,写出其表达式,说明其根本假定和适用范围6、简述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和适用范围7、什么叫鞭端效应设计时如何考虑这种效应8、什么叫结构的刚心和质心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是如何产生的9、哪些结构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如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10、什么是结构或构件恢复力特征曲线,反映了结构或构件的什么性能11、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采用时程分析法选取地震波时如何考虑这三要素12、抗震设计中如何考虑结构的地震作用依据的原那么是什么13、什么是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为什么要引入这一系数14、什么是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怎样确定结构薄弱层或部位15、一单层单跨框架如图1所示.假设屋盖平面内刚度为无穷大,集中于屋盖处的重力代表值G=1200kN, 框架柱线刚度i c=x104,框架刚度h = 5.0m,跨度l=9.0m.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根本地震加速度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11类场地,结构阻尼比为.试求该结构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16、求图2所示体系的频率、振型.:m1=m2=m,k1=k2=k17、试用振型分解反响谱法计算图3所示框架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11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18、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图3所示框架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结构的根本周期T1=, 每层的层高均为3.5m,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11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图2图319、某三层框架各层的层间侧移刚度K(1)=x105kN/m; K(2)=x 105kN/m; K(3)= x 105kN/m;各层层高h(1)=4m; h(2)=3.8m; h(3)=3.6m;各层的抗剪承载力V y(1)=2500kN, V y(2)=800kN, V y(3)=900kN,罕遇地震作用下各层的弹性地震剪力V e(1)=4200kN, V e(2)=3800kN, V e(3)=2000kN,试计算罕遇地震时该框架结构的薄弱层位置,并验算其层间弹塑性位移.四、考核目标与要求识记:地震作用、地震系数、动力系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反响谱、振型、鞭端效应、质心、刚心、重力荷载代表值、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承载力调整系数领会: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振型分解反响谱法的计算步骤;底部剪力法的计算步骤,如何考虑高振型的影响;地震动的三要素;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应用:单质点体系地震作用的计算采用振型分解反响谱法和底部剪力法进行多质点体系地震作用的计算第四章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震害现象并能分析其原因.2、掌握和深刻理解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根本要求与一般规定.3、掌握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特点.4、熟练掌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内容与方法步骤.5、掌握框架结构和框架一抗震墙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方法.6、掌握和深刻理解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抗震构造举措,并深刻理解其意义.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钢筋混凝土结构因结构方案不当引起的震害主要是设计时平面布置不规那么、竖向布置不连续以及防震缝构造不当等原因造成.在设计时应注意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综合考虑建筑抗震重要性类别、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确定房屋的抗震等级;2、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常采用D值法,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常采用二次弯矩分配法;内力组合时一般考虑两种根本组合:〔1〕地震作用效应与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组合;〔2〕竖向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的荷载效应组合;3、在进行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应使框架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水平、良好的变形水平以及合理的破坏机制,即在抗震设计时应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原那么4、为实现“强柱弱梁〞预防或推迟柱端产生塑性铰以形成合理的破坏机制,对柱端弯矩应进行调整:E M ="Z M b5、为实现“强剪弱弯〞,预防构件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应使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大于构件弯曲屈服时实际到达的剪力值:M l + M rV =n -b + V梁端截面的剪力设计值调整为:b Vb l GbnM t + M b柱端截面的剪力设计值调整为:V =" V c H'c Vc _H6、抗震构造要求涵盖了很多抗震计算所不能表达的重要因素,是在总结了历次地震的房屋震害经验教训以及抗震试验研究得到的规律后,以标准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的抗震设计要求.对框架梁、柱和节点核心区的构造举措应深刻理解和掌握.三、习题与思考题1、多层及高层钢筋混疑土房屋有哪些结构体系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2、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有哪些有哪些抗震薄弱环节在设计中应如何采取对策3、抗震概念设计在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具体是如何表达的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的关系是什么4、抗震设计为什么要限制各类结构体系的最大高度和高宽比5、多层及高层钢筋混疑土结构设计时为什么要划分抗震等级是如何划分的6、框架结构和框架一抗震墙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着重解决哪些问题7、框架结构和框架一抗震墙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各有什么变形特点8、框架结构和框架一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采用了哪些假设如何确定各自的计算简图9、如何合理选用框架结构和框架一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各有哪些主要步骤10、如何计算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11、在计算竖向荷载下框架结构的内力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12、如何设计结构合理的破坏机制13、框架结构柱的截面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纵筋和箍筋的配置应注意结构问题14、框架结构梁的截面由哪些因素确定纵筋和箍筋的配置应注意什么问题15、框架一抗震墙结构如何实现多道抗震防线的设计思想16、什么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那么在设计中如何表达17、怎样保证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如何进行节点设计18、框架结构和框架一抗震墙结构在抗震设计中有哪些主要构造举措19、多层及高层钢筋混疑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对楼屋盖有什么要求20、框架一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局部的地震剪力为什么要调整,如何调整21、框架一抗震墙结构协同工作体系其内力分布有哪些特点22、框架一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抗震墙的端柱和边框梁有什么作用应如何进行设计23、在9度区建设两相邻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楼房,总高度分别为26m和32m,试计算其防震缝的最小宽度四、考核目标与要求识记:剪压比、轴压比、延性框架、强柱弱梁、强剪弱弯领会:抗震等级的划分;各类结构体系最大高度和高宽比的限制;如何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如何提升梁的延性;限制轴压比的意义应用:应用底部剪力法进行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计算和抗震设计第五章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砌体房屋、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震害特点;2、掌握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抗震验算的根本方法和抗震构造举措3、了解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抗震验算的根本方法和抗震构造措施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根据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房屋的震害现象及原因分析,提出了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包括结构的总体布置和细部构造举措等,以提升砌体房层的抗震水平并在地震作用下不致倒塌;2、多层砌体房层在抗震计算时一般只考虑水平地震作用,不考虑地震扭转的作用,因此在建筑平面、立面布置时应尽量做到质量、刚度均匀,以减少扭转的影响.由于多层砌体房层整体的刚度较大,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为剪切型,地震作用确实定可用底部剪力法求得;3、楼层地震剪力在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的水平刚度及各墙体的侧移刚度;4、多层砌体房层,可只选择纵、横向的不利墙段进行截面抗震承载力的验算,不利墙段为:①承当地震剪力较大的墙段;②竖向压力较小的墙段;③局部截面较小的墙段.5、由于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是一种“上刚下柔〞的结构体系,为预防底层变形集中而发生严重震害,应对这类房屋的结构方案和结构布置进行严格限制,如:①底部框架沿纵、横两个方向应均匀对称设置一定数量的抗震墙;②规定底部与上部砌体房屋的刚度比限值; ③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根本对齐;④底部框架一一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下应设置条形根底、筏式根底或桩基.6、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地震作用的计算、底层水平地震作用的分配、底层倾覆力矩的分配以及钢筋混凝土托墙梁的计算.三、习题与思考题1、多层砌体房屋在地震作用下,其震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多层砌体房屋在抗震设计中,除进行抗震承载水平的验算外,为何更要注意概念设计及抗震构造举措的处理3、多层砌体房屋的计算简图如何选取地震作用如何确定层间地震剪力在墙体间如何分配墙体的抗震承载力如何验算4、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结构方案和结构布置时应注意哪些方面5、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为什么要限制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方果底层的侧移刚度大于第二层砌体房屋的侧移刚度,对结构是否有利为什么6、在计算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结构地震倾覆力矩时,如何求得倾覆力矩在框架柱中引起的轴力四、考核目标与要求领会:砌体房屋计算简图、地震作用确实定;层间地震剪力在墙体间的分配原那么;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两端和转角处的原因;设置圈梁和构造柱的目的;限制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的原因应用: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和抗震设计第九章结构隔震、减震设计与制振技术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结构基底隔震原理、基底隔震装置的类型及组成、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和计算要点;2、了解结构消能及阻尼减震原理、消能减震装置和部件、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方法;3、了解结构被动限制P-TMD体系及TLD体系的工作原理和工程应用,以及结构主动限制体系制振工作原理和工程应用.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基底隔震是在结构物底部与根底面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使之与固结于地基中的根底顶面分开,限制地震动向结构物的传递,减小主体结构的振动反响.隔震装置由隔震器、阻尼器、复位装置组成,目前应用最多的隔震装置是叠层橡胶支座.。

lecture01e_4工程抗震设防

lecture01e_4工程抗震设防

工程结构抗震设防依据
设计地震分组
理论分析和震害表明,在同样烈度下有不同震级 和震中距的地震对不同动力特性的结构造成的破 坏程度是不同的。
地震波是多种频率波的混合。
短周期的波 传播过程中衰减快
▪ ——近震短周期波主导
长周期的波 传播过程中衰减慢
▪ ——远震长周期波主导
精选课件
工程结构抗震设防依据
山东郯城
脆弱地带发生断裂时,其 能量和地震波的传播方式 和衰减规律。
安徽庐江
精选课件
在构造上的脆弱地带,这里已积 9度 蓄了大量的岩石间应变。
8度
7度
郯庐断裂带
在1668年7月28日郯城发生过8.5 级大地震,以后至今未发生相应大地
震,如今已蓄积了大量的能量。
工程结构抗震设防依据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
精选课件
工程结构破坏机理
竖向刚度的变化
1989美国 Loma地震 商住楼——框架结构(上刚下柔) 底层刚度小,塑性变形集精选中课件的现象, 产生结构过大的偏移。
1995年阪神地震 1-5层钢骨混凝土结构,6-12层钢 筋混凝土结构,中间层刚度突变, 为薄弱层,导致应力集中。
工程结构破坏机理
设防水准过低
精选课件
工程结构破坏机理
两栋建筑相邻的情况
4层 结构
6层结构
两栋相临建筑的结构
动力特性不一样。在 地震时,由于振动不 协调产生相互之间的 挤压,导致坡坏。
精选课件
工程结构破坏机理
土耳其地震(1999)——防震缝处碰撞
防震缝两侧结构单元 的结构性能不同
中间设防震缝
但缝宽不足
两侧结构单元 发生碰撞,产生损坏
地震带来的灾害多为 工程结构破坏引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 地震地面运动地震动是指由震源释放出的能量产生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层(地面)的振动,是工程地震研究的主要内容,地面运动就是对结构的输入。

地震动可以用地面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的时间函数表示。

地震动:加速度a(t),速度v(t),位移u(t),通称为地震动时程。

地震地面运动(Earthquake ground motion)有时也简称地震动。

地震动是引起震害的外因,其作用相当于结构分析中的荷载,差别在于结构工程中常用荷载以力的形式出现,而地震动以运动方式出现,常用荷载大多数是竖向作用,地震动则是竖向、水平甚至扭转同时作用的。

在地震工程中,人们研究的对象有三个:地震动(输入)、结构(系统)、结构反应(输出)。

只有在了解结构的地震反应之后,才可能科学地设计结构,而为了了解结构反应,则必须了解地震动与结构,两者缺一不可。

当前我们对结构的了解还很不够,特别是在结构物超过弹性阶段以后,而对地震动的了解则远远落后于对结构的了解。

地震动是一个复杂的时间过程,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存在着很多影响地震动的因素,而人们对很多重要因素难以精确估计,从而产生许多不确定性的变化。

地震动的显著特点是其时程函数的不规则性,因此,关于地震动的研究强烈地依赖对地震动观测的现状与发展。

5.1地震动观测记录到的地震动可分为六个分量:三个平动分量和三个转动分量。

目前直接得到的某一地点的记录通常为平动分量,转动分量的获得尚存在一定困难。

1、地震仪(Seismograph)地震工作者使用;记录弱震为主(1-4级地震,发生频繁,仪器连续记录);记录量:位移或速度;要求:敏感,放大倍数大,2-3千倍或104-105倍,置放在基岩。

用于:预报地震,研究震源机制,地震波传播规律等。

2、强震仪(强震加速度仪,Accelerograph)结构抗震工作者用;记录强震;记录量:加速度;目的:确定强震地震动,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用,估计地震动。

更确切的说有三点:为研究地震动性质提供数据;为结构设计和试验提供输入;发展抗震理论,了解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

3、强震观测系统所谓强震观测系统是按一定规则布设的强震观测台阵。

根据观测目的的不同,强震观测系统可以分为如下类型:(1)地震动衰减台阵(2)断层地震动台阵 (3)区域性地震动台阵(4)地震差动台阵-SMART -1、2(37+2);属于国际台阵中的中国子站:响山台阵 (5)地下地震动台阵(6)结构地震反应台阵-北京饭店、天津医院。

美国加州法律和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都规定对于重要的建筑结构必须安放一定数量的强震仪。

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此也有规定。

图5.1 SMART -1、2台阵布设示意本1930年开始布设强震仪;美国1932年开始布设强震仪,1933年获了第一条强震记录也可2000m1000mr =200m日(Long beach );中国1966年开始布设强震仪。

目前全世界已获得了大量的强震记录,形成强震记录数据库,但还远远不够,近场强震记录缺乏,无法满足不同目的研究需要。

在获得强震记录后,还需要经过修正仪器引起的误差和零线校正。

通过对加速度的积分以得到地面运动的速度和位移。

位移速度积分零线校正修正仪器误差得到强震记录后→→→→ 仪器技术:五、六十年代可记录周期为0.1-2.0s ,峰值加速度在0.05-0.5g 之间的加速度值:最初认为峰值加速度为0.5g ,1979年记录到1.0g 的峰值加速度,.2强震地面运动的类型(Types of EQ ground motion ) 、单脉冲(Single Shock )局部破坏。

例如,1966年6月27日的Parkfield 地震记录,震级记录;目前可记录到周期为0.03-20s ,峰值加速度在0.001-2.0g 的加速度记录,仪器的记录精度得到提高。

地面运动加速度最大1985年记录到2.0g 的峰值加速度。

51地震为中等震级,可能引起M=5.6,震中距R=0.07Km ,震源深度H=5Km 。

图5.2 1966年6月27日Parkfield 地震记录2、中长持时(Moderately long )例如,1940年的El Centro 地震。

图5.3 1940年El Centro 地震记录3、长持时震级大,震中距远,而工程场地为软场地时,场地的地震动往往为长持时的。

例如当地震的,1985年Mexico City 地震记录,M =8.1,R=260Km 。

图5.4 1985年Mexico City 地震记录4有大残余地表位移新澙地震M=7.7,R=38Km ,由于砂土液化影响导致地基出现变形;而1。

下图例如1964.6.16日本999年的集集地震,由于断层大规模错动的影响而使近震源的地表发生较大的滑移。

以上四种类型的地震动中,第2种最为重要,并有大量的地震记录,第4种最难研究为几个典型的地震记录。

图5.5 几个典型的地震记录5.3地面运动的特性有关地震动研究的早期,由于地震记录仪器等因素的影响,得到的地震动记录表现出一种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的振动,无法预先确定;平稳表现为幅值的非平稳,而频域工程抗震而言,地震动的特性至少需要用三个参数来描述,即地震动三要素: ; 是这三个基本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单一因素与震害释地震引起的破坏程度,因为中等振幅a m +长时,也可以粗略在简谐波动的性态,研究者常采用等效的简谐波进行地震动特性分析以及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

1974年Housnor 开始把地震动视为随机过程(包括发生过程,地震动描述,参数的确定等)。

地震动(1)随机性―表现为不规则(2)非平稳性―包括时域非平稳和频域非平稳。

时域非的非平稳则表现为频谱的非平稳。

对振幅-工程中最感兴趣的量; 频谱-使破坏有选择(对结构)持时-影响结构的累积损伤破坏。

地震经验表明,各类结构的震害表现表现之间的关系往往缺乏明显的统计规律。

例如,仅仅依靠振幅的大小有时不能很好的解持时T d 的地震引起的破坏可能大于大振幅a m +短持时T d 地震引起的破坏。

图5.6给出了一地震动的时程曲线,从中可以直观观测到地震动的振幅和持发现地震动频谱在随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但对频谱的详细和深入的分析还需进一步借助谱分析理论和方法。

图5.6地震动时程曲线1、地面运动的振幅面运动的振幅可以是地面运动加速度、速度、位移中任何一种的最大值或某种意义的等效1)取加速度,速度的最大值(又称峰值)a p 、v p地值。

目前研究者已提出十几种地震动振幅的定义。

以下是其中主要的两种。

(max max)()(t v v t a a ==p p地震动峰值反映的是地震动的局部强度。

(2)均方根加速度a rms (Root Mean Square )∫=dT drms dt t a T a 02)(1其中T d 为地震动的持续时间。

均方根加速度a rms 具有能量的概念,反映了地震动总强度的平地震动研究中峰值加速度a p 是最关心和应用最多的一个物理量。

也曾专门从理论上也关心地震动加速度竖直分量a v 和水平分量a h 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地均值。

在研究过a p 是否有上限,1965年Housnor 提出a p 的上限值为0.5g ,当时最大的记录-El Centro 地震加速度记录的a h =0.34g ;但1971年S.F.地震记录到1.25g 的峰值加速度;目前记录到的最大峰值加速度是2.0g 。

在结构地震反应研究中震动加速度竖直分量与水平分量的比值为3121−≈h V a a 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65.0=h V a a但对于近场地震动(R 较小),当a h >0.5g 时,a v /∝1.0,甚至竖向值可能超过水平值,例如还与工程场地的性质等都有关的a p 大于软土场地的a p ;场地的a p 。

丰富。

土层滤波,容易滤去高频分量、地面运动的频谱根据地面运动振幅的大小,很难全面解释震害现象。

例如,1962年墨西哥地震,墨西哥,通称为频谱。

地震工程中常用的频谱有三种:氏谱(Fourier Spectrum )―研究分析中常用,特别是理论研究中; 多。

1)付氏谱(Fourier Spectrum )行波都可以表示成一组简谐波的叠加,a h Imperial Valley EQ (1979,M=6.6),a v =1.74g ,a h =0.72g 。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大小不但与地震的大小以及震中距有关,系,例如:近场:基岩上远场:正好相反,即基岩上的a p 小于软土原因:近场,地震动的高频分量丰富;远场,低频分量,而加速度受高频分量影响较大。

2仅市离震中280Km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仅为0.05g ,却造成非常严重的震害(墨西哥市坐落于深厚软土沉积湖之上)。

而在许多小震级地震中发现,震中区地震动加速度可达0.5g 或更大,而基本上无震害发生。

这说明除地震动振幅外,还有其它对结构破坏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地震动的频谱特性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凡是表示一次振动中幅值与频率的关系曲线付反应谱(Response Spectrum )―抗震工程中广泛应用;功率谱(Power Spectrum )-结构随机振动分析中使用较(前面讲到地震波动时知道任一ωωπωx cxt i −)(1d e U c t u ∫=−)(2)( 当x =x i 时,行波解为该点的振动,简谐波成为简谐振动,即任意一个振动都可以表示成一组简谐振动的叠加。

同理,对于任一给定的地震动时程a (t ),总可以把它看作是许多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组合变换的基本思想是用周期函数的组合表示非周期的复杂函数,对于一个复杂的地震动过。

付氏程a (t ),可以按付氏变换表示成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组合ωωπωd e A t a t i ∞=)(1)(∫∞−2而A (ω)即为a (t )的付氏谱。

为付氏变换对,由付氏变换的性质可知A (ω)与a (t )一一对应。

dt e t a A t i ∫∞∞−−=ωω)()(以上给出的两个公式即一般情况下,A (ω)是复函数,可以表示成)()()(ωϕωωi e A A =|A (ω)|-A (ω)的模,称为a (t )的幅值谱,是实函数; 。

2)反应谱(Response Spectrum )来的,它通过单质点体系的反应来描述地震动的特性。

φ(ω)―A (ω)的相角,称为a (t )的相位谱,也是实函数(反应谱的概念是1940年前后提出图5.7 单质点体系及位移单质点体系的质量和刚度分别为M 和K ,自振频率为ω,阻尼比为ζ,在支撑处受到地震位移。

g 设动加速度时程a (t )的作用,记 u (t )—结构相对位移; u g (t )-地面位移;u (t )+ u g (t )-结构绝对 单质点体系的运动方程为M )()()()(t u M t Ku t u C t u−=++ 阻尼系数C =2ζω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