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社会的变化论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
**学院论文题目: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所在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摘要: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
杜甫诗歌创作的前期正是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所以杜甫诗歌的创作充满了歌颂盛唐的真情豪迈。
杜甫诗歌创作的中期是安史之乱前期,杜甫的一段困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仕途失意的杜甫产生了失落心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的情绪。
这一时期,杜甫投身社会,去接触、观察社会现实,揭露唐王朝的腐朽,“忧国忧民”思想开始酝酿发展,但不够成熟,其对社会真实的抒怀也是感性不成熟的。
杜甫创作的后期是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的黑暗,这一段时期的杜甫漂泊流离,对社会真实的抒发由原来的“感性真实”转变为“理性真实”,“忧国忧民”思想也走向成熟。
同时,杜甫诗歌后期创作达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杜甫诗歌成因风格变化安史之乱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
一、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712—747)(一)经历与风格简介杜甫,字子美,生于公元712年,既是官宦人家又是书香门第。
远祖是晋代名将杜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甫出身的年代,正值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有“盛唐气象”之说。
开元二十三年,杜甫24岁,赴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而归。
尽管杜甫落第而归,但年轻气盛的他仍饱含胸中之志,立志忠君报国,继承家族兴旺。
这一时期可以定为创作的前期,即盛唐时期,时间段为712年—747年,其风格为:真情豪迈地抒怀,抒发的情感以“爱”为主,真情豪迈为主流风格。
(二)真情豪迈的诗歌风格在盛唐这样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以及杜甫这样年轻气盛的年纪,杜诗的整体气势得到体现,抒发真性情与远大抱负,诗歌主题具体也可以分为四类:1. 抒发心胸与抱负以《望岳》、《房兵曹胡马》、《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代表诗作。
论杜甫诗风的变化
论杜甫诗风的变化第一篇:论杜甫诗风的变化论杜甫的诗风变化【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独特,随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丰富,在不同的时期,诗的风格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
杜甫的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创作:其一,他的诗歌在早期充满意气丰发,怀着自己的激情和理想;其二,他中期的诗风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其三,晚期的诗风慨叹艰难,浑厚凝重,沉郁顿挫。
正是由于他的诗歌不同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才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杜甫诗歌诗风风格阶段一、杜甫早期的诗风我这里所说的早期,是指杜甫三十五岁前的读书壮游时期,时间跨度从公元712年到处745年。
就杜甫个人来说,这是他读书游历、蓄积能量的时期,对诗歌的创作已经作了初步的尝试,有一部分诗作带有明显的"杜诗"特色.就诗人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说,这正是开元盛世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罕见的开放的、气度恢宏的繁盛时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岛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
” 由于杜甫的早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壮游,相对来说,衣食无忧,少年心性,容易轻狂,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接触的机会也不多。
因此,这时期他的部分诗作气象宏阔,语调激昂,充满进取精神,具有盛唐诗的典型特点。
如他早期的名作《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正是诗人眼大心雄、踌躇满志之作。
意境辽阔,立意高远,体现了盛唐气魄。
二、杜甫中期的诗风我这里所说的中期,是杜甫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杜甫诗风变化总结
杜甫诗风变化总结导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承载了深沉的社会关怀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注,深受后世文人所称道。
然而,正是基于杜甫的真挚情感和对社会状况的细腻观察,他的诗风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本文将对杜甫诗风的变化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内涵。
第一阶段:激情奔放的早期诗作杜甫早期的诗作可以看出他的激情奔放和不畏艰辛的精神。
他对于时事的关注和社会变迁的记录,凸显了他的热衷和对人民疾苦的敏感。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感受和对社会不公的痛苦呼声为主题。
例如,他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雨水滋润万物、带来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同时也带有对大自然景象的艺术描绘,展示出杜甫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
第二阶段:社会关怀与悲悯的高峰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发展,杜甫的诗风逐渐趋于成熟和充实。
在这个阶段中,他的诗作更多地聚焦于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他对社会混乱和政治腐败的强烈关注。
例如,在《民安各自保》中,杜甫直言不讳地描述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间有味是清欢,蓬莱文章建安骚。
这首诗中,杜甫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展现了社会动荡对人民的影响。
他通过长江滚滚而来的景象,表达了对于战乱和逐渐衰落的忧虑和悲伤。
同时,他也呼吁社会各界保护人民安宁,让大家能够享受到太平安定的生活。
第三阶段:境遇逆境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晚年阶段,杜甫经历了多次流亡和生活的苦难,这对他的诗风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和对人生的反思。
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关注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提出了一系列人生哲学的思考。
例如,在《秋兴八首·其一》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与社会变革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与社会变革一、简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盛的时期之一,而杜甫则被誉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杜甫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在其中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动态与变革。
本文将探讨杜甫的诗作如何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变革。
二、政治动荡与社会不安在杜甫创作时期,唐朝正处于相对动荡不安的时期,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外族入侵频繁。
这种政治动荡无疑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而这也反映在了杜甫的诗作中。
杜甫在其诗中经常表达对战乱、贪官污吏和压迫苦民等问题的关注和担忧。
他用平实真实的笔触描绘了普通百姓在战乱之中所遭受到的苦难和生活困境。
例如,在《登高》一诗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战乱后如何重建家园的思考。
三、社会阶级与贫苦农民在唐代社会中,地主豪强和普通百姓之间存在巨大的阶级差距。
贫苦农民遭受着不公正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杜甫作为一个情感深厚、关注社会公正的诗人,多次表达了对贫苦农民命运的同情和呼吁。
他通过描绘农民的辛酸生活以及对于土地和收成的依赖来表达对农民权益的关心。
例如,《月夜忆舍弟》这首诗中描述了舍弟过去无法居住下去而离开家园的经历,展现了当时农民常常因陷入贫困而不得不放弃故乡与亲人。
四、壮烈抗争与振奋人心尽管处在倒行逆施的时代,但唐代也孕育着很多壮烈的抗争与反抗力量。
杜甫在自己的诗作中也表达了对于不公正和压迫的不满,并赞颂了那些勇敢坚持正义的人们。
他通过描绘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来展现了他们无畏的精神和振奋人心的行为。
例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杜甫以饱含敬佩之情写道:“凤急九天生露角,鸿飞百里皆残冢。
董秀才船头火照夜,青杨老大斩强寇。
”这样的诗作激励着人们向往和期待一个更加美好、公正的社会。
五、总结杜甫作为唐代伟大诗人之一,在其诗作中既表达了个人感受,又点出了当时社会变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他关注政治动荡、社会阶级差异以及平民苦难等议题,并运用一种直接、真实的方式将这些问题呈现给读者。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及其诗歌风格
杜甫(712年-770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而深刻,风格多变,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杜甫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 官场失败与流亡期(712年-758年):在唐玄宗时期,杜
甫曾先后任过几个地方官职,然而由于道德高尚、言辞直率,他多次与不正当行为的官员发生冲突,最终导致他失去官职,并沦为贫困的流亡者。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多以悲愤之情为主,写尽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2. 忧国忧民期(758年-765年):在长达七年的流亡期间,
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对人民的深重伤害,这使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在这一期间,他的诗歌风格更加激昂,充满愤慨之情,抨击朝政腐败,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 去世前的创作高峰期(765年-770年):在此期间,杜甫
的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但内心仍然忧国忧民。
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等。
这一阶段的诗歌风格虽然仍然充满忧愤,但相对平和一些,更加关注个人与家庭的幸福与安定。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他所经历的社会动荡和个人遭
遇的影响。
他以真实的写实手法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广阔的视野、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与社会背景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与社会背景唐代,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涌现了众多的文学巨匠。
其中,杜甫是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坚定的人道主义思想而著称的一位诗人。
他的诗歌独具特色,承载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风貌。
本文将从杜甫的诗歌风格、社会背景和文化特质等多个方面探讨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及其时代背景。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以议论和批判色彩为主,他对政治腐败、灾难、人民的苦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带有浓厚的道德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情感力量。
例如在《丽人行》中,他写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换来十年功成业,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一段文字放在今天已经不太适合,但在当时,它所表现出来的志向感和豪迈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那个时代的人们。
相比于唐代其他的诗人,杜甫的诗歌不太追求艳丽的夸饰和出奇不意的修辞,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看到的是沉重的现实和充实的人性。
他的诗歌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强烈的社会批判。
他不仅对当时的政治负责人心怀忧患,而且还对百姓的疾苦产生了同情和关心。
他在《兵车行》中写道:“铁衣远戍辛勤久,岁井寒尽不知时。
仰观宿鹭飞稀处,闻道龙标过五溪。
”这样的诗篇,无疑是把当时军士的艰苦辛酸称述得淋漓尽致。
二、杜甫的社会背景杜甫诞生在唐代的安禄山之乱后,那个时期的战乱和动荡给他的成长环境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他先后经历过战乱和困顿,而且自幼深受儒家道德思想的教育,所以蕴涵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
唐代中叶,国势日益衰落,社会分化日益加剧。
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纵横捭阖,苛捐杂税,强取豪夺,剥削百姓。
经济的滑坡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危机的加剧,对整个唐朝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深重的社会危机和民众的沉重压迫也反映在了杜甫的诗歌中。
例如在《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样的抒情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它反映了人们日常所受的挣扎和折磨,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摘要】杜甫生活在唐代的中晚期,历经了唐王朝由兴盛转向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饱受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诗人,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诗人,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
他的诗歌创作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前夕,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嚎的苦难之中。
杜甫的诗歌真实地描绘了时代的面貌及自己的苦难经历,具有“诗史”性和自传性的特点,艺术风格上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特色。
【关键词】杜甫安史之乱“诗史”性自传性沉郁顿挫Abstract:Du fu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life, after the Tang dynasty to decline by the prosperity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history, haunted by the suffering caused to the people's works. He is a great realistic poet, is a link and epitomized the poet, and Li Bai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wo of the tang poetry in the peak they, at the same time also constitute the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tang poetry. His poetry creation of the dominant style formed in an eve, and to grow in the next several decades collapse, and the land howl misery. Du fu's poetry real described the face of the era, and their own suffering experience, have "epic" sex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utobiographical, art style formed "melancholy voice" features.Keywords:DuFu AnLuShan Rebellion "Epic" sex Autobiographic Melancholy voice杜甫(712—710),字子美,原是襄阳人,寄居于巩县。
杜甫与唐朝社会变革
杜甫与唐朝社会变革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时代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杜甫作为一个诗人如何反映和应对唐朝社会变革,并分析他的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观点和情感。
1. 唐朝社会背景在了解杜甫与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唐朝社会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王朝,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
在杜甫生活的时期,唐朝正面临着边疆战乱、土地兼并、财政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深刻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
2. 杜甫诗歌中的反映杜甫以其铿锵有力、才情横溢的诗歌为后世所称道。
他通过自己生活经历和亲身目睹,将诗歌作为抒发自己情感和表达社会不平的媒介。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主要的方面。
2.1 农民苦难的揭示杜甫深刻关注农民阶层的贫困和艰辛。
他通过描绘农田荒芜、百姓饥饿、税收重压等景象,表现了当时农民生活的困难和社会不公。
例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反映了乡村贫穷之景,诗中表现出对贫苦人民命运无奈的思考。
2.2 官吏腐败的批判唐朝官吏腐败是社会变革中一个重要问题。
杜甫敢于公开抨击官员懈怠、奢靡和专权主义。
他在一系列诗作中以强烈批判的口吻描述了官僚体制内腐败问题,如《戍夜》中写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便是直接抨击官员享乐无忧而忽视国家大事。
2.3 对祖国兴衰的关注杜甫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对唐朝的兴衰命运一直非常关注。
他通过诗作表达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对中国未来的担忧。
例如《登高》一诗中“序属高岸变清漪,偃蹇纤形寄遠思”。
寄托了对国家前途和今后发展的期盼。
3. 杜甫的理想与现实杜甫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社会正义、人民福祉等理想的追求。
然而,尽管他积极反映社会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怀有改革奋斗的心态,但是他也深刻认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他认为文人虽不能大力改变时局,但可以通过诗歌揭示真相、影响舆论以带来微小但重要的改变。
[杜诗,兴衰]唐代兴衰与杜诗之变
唐代兴衰与杜诗之变摘要:杜甫诗歌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前后期风格发生巨变,文章立足于唐代兴衰的历史背景,来阐述社会生活对杜诗风格转变的重要影响,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杜甫及其诗歌特点、杜诗转变的历程与表现、唐代社会变革对杜诗的影响等。
文章认为诗人长于社会,其一句一咏皆是社会生活的体现,唯立足社会环境、体察民事民情才能得上佳之作。
杜甫用诗歌记录唐代兴衰,而唐代历史变革则成就了杜甫诗歌。
关键词:杜诗之变;唐代;历史兴衰一、杜甫诗歌(一)杜甫其人1 早年游历,少年风流杜甫出生于北方士族,从小便接受正统儒家思想教育。
关于杜甫的一生,我们可以从其自序诗《壮游》中可见一二,诗中谈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可见杜甫少年便有才名;“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则记录的是杜甫一生中最为潇洒不羁的游历时光,并在此期间遇到“李杜”中的另一主角,同游梁、宋后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经历在杜甫后来的诗歌中屡有提到,如“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1]等。
李杜相识也十分顺应早期杜甫“陌上谁家少年”的浪漫主义色彩。
2 仕途坎坷,生活寥落在经过少年游历之后,杜甫开始走向仕途,然而在客居长安的近十年时光里,由于受到权相李林甫的压制,杜甫始终未得重要,且生活穷困潦倒。
在杜甫44岁这年,受生活寥落所迫,接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却在回家省亲时发现小儿子已饿死,从“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这一句中可见杜甫心中之悲哀,同诗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的千古名句,深刻揭露了当时贫富差距的社会现实。
3 饱受战乱,克死异乡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从此陷入战乱流离之中,并与天宝十五年八月不幸被俘,在此期间写下策文《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等,可见杜甫虽被身俘却仍旧关心百姓,忧患天下。
至德二年,杜甫终于逃出叛军,并担任左拾遗一职,然而好景不长,很快便因“房g事件”被贬华州,至此杜甫虽一直尽忠职守却始终为肃宗所忌不得重用。
论杜甫诗词的风格变化
论杜甫诗词的风格变化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杜子美”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但其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着祖国人民。
上元二年(761年)杜甫登临泰山,写出了《望岳》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多样的,他以“沉郁顿挫”的笔触,用犀利的笔锋直刺社会现实,展现悲怆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同时,他又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绘自然风光和农村景物,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
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用诗歌作为武器,对丑恶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批判。
同时,他也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个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杜甫的诗歌风格变化多端,既有豪放奔放的《登高》,也有婉约柔情的《春望》。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质朴、生动,用字精准,常常以物喻人、以景抒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杜甫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展现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追求。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总之,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展现了他个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追求。
他的诗歌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杜甫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篇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贡县(今属河南),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
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
“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
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善于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已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
诗的最后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全诗的高潮。
杜甫的诗歌理论主张
杜甫的诗歌理论主张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古代诗人智慧的集体结晶,值得我国学习和继承发扬。
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出现很多著名的诗歌创作人。
当时唐朝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还有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以社会现实为写作题材,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现实残酷的不满,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出来,使得诗歌中蕴含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值得我国学习和研究。
一、杜甫诗歌创作历史背景分析(一)社会背景杜甫生在我国唐朝时期,他出生的时期正是我国盛世唐朝由盛变为衰的过程,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也是背井离乡,到处避难。
在这种社会形式下,作者一生的阅历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使得其一生所见所感十分丰富,而杜甫本人又是一个比较容易感伤的诗人。
所以,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诗人杜甫经过精神上的斗争,创作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诗歌。
这些诗歌在当时被人们广为传诵,直至今日,人们在次翻读杜甫的诗歌依然能有一种感同深受的感觉。
这就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精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我们研究和学习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必须要全面学习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特色,发扬民族文化精髓。
(二)个人经历1.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上开bai元二十三年(年),杜甫回去故乡出席“乡贡”。
开元二十四年(年),杜甫在洛阳出席进士考试,结果落榜。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遗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尼里兖州城楼》,就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除了《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颂扬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杜甫的诗歌风格分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风格分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史"。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历史等多个领域,为后世所推崇。
本文将从杜甫的诗歌风格入手,探讨其独特之处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分析1.抒发真实感情:杜甫创作的诗歌中充满了真实而深刻的感情表达。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等方式,直触人心,使读者能够共鸣和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2.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杜甫既注重现实生活的描摹和反映,也在表达中融入了一些浪漫主义色彩。
他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和意象构建,在丰富具体形象的同时,又能给读者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3.宏大壮丽与细腻优美并重:杜甫的作品中既有宏大壮丽之作,如《登高》、《望岳》,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痛楚与愤怒之作;也有细腻优美之作,如《秋夕》、《月夜忆舍弟》等寄托了个人情感和感怀的佳作。
二、杜甫诗歌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意义:杜甫诗歌以真实揭示了唐代社会政治动荡、民众苦难的景象。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对时事的观察,在诗中表达了对统治者不公和民众疾苦的关切,并倡导哲人治国理念,从而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共鸣。
2.文化影响:杜甫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成就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上重要的一笔。
他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许多后来文人墨客对于社会现实问题深入揭露和思考的探索。
3.美学价值:杜甫的诗歌被赞誉为"诗中有画",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巨大启迪。
他注重描写细节和形象,以及意境的营造,在诗歌创作上开创了新的局面。
总结起来,杜甫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反映,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成为唐代最伟大的叙事者之一。
同时,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留下了宝贵而永恒的艺术遗产。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
杜甫诗风的变化过程是一个逐渐发展、转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早期,杜甫的诗歌风格深受浪漫主义影响,这主要源于他年轻时期的壮游经历。
在壮游期间,杜甫接触到了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这些经历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
因此,他的早期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向往。
然而,杜甫的诗风并非始终如此。
随着他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杜甫在长安的十年困守期间,开始转向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国家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杜甫身历其境,感受到了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这使得他的诗歌风格开始转向现实主义,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命运。
杜甫的诗风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他的诗歌风格的变化,既是他个人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入理解和不断追求的体现。
最后,当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结束了流离与战乱之中的痛苦之时,他的诗风又有了新的变化。
蜀中清新秀美的自然风物和远离政治的波澜、战争苦痛的安定生活,使得杜甫开始以一种更为宁静自适的心态去把握生命,审视生命,体验生活。
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风格变得更加清新自然,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风变化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既反映了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入理解和不断追求。
他的诗歌风格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清新自然,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他的个人特色和时代烙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研究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研究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不仅成就了卓越的文学艺术,更与当时社会变革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一、李白的诗歌创作与社会变革李白作为唐代文学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作品中融入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变革的元素。
首先,李白的诗歌体现了唐代政治军事上的变革。
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描绘了唐朝辉煌壮丽的盛景,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富强的向往和祝福。
其次,李白的诗歌也反映了文化思想领域的变革。
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和自然景观,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这与当时士人转向自然主义的思潮相呼应。
二、杜甫的诗歌创作与社会变革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其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和思考。
首先,杜甫的诗作反映了唐朝贫富分化和社会动荡的现实。
他的作品中描绘了农民的苦难和流亡人民的艰辛,抨击了贪官污吏和统治者的腐败。
其次,杜甫的诗歌也关注了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
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呼吁社会重视弱势群体的福祉。
三、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社会变革白居易是唐代文人官僚,他的诗作也与当时的社会变革息息相关。
首先,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的政治变革。
他的作品中批评了官吏之风和政治黑暗现象,呼吁建立清明的政治环境。
其次,白居易的诗歌也关注了人民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革。
他的作品中描绘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尚,反映了社会艰难时期人们的苦辣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他们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态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对当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更是对当时社会历史的珍贵见证。
从唐朝社会的变化论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2012-2013年第二学期《文艺心理学》科目考查卷专业:汉语言文学(师)班级:中文10-1 任课教师:罗远玲姓名:张光凤学号:10064130120 成绩论安史之乱对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有句话说:“时势造英雄。
”时代的变迁不可否认对人是有一定的影响。
时代则是培植作家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在这个实践中,社会生活的变化,作家对生活的体验也就有所不同。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性格和理想愿望。
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作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分析、评价不同,其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虽与先天的禀赋气质有关,但更要受到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文学家是自己时代的儿子”。
任何创作个性和风格,都毫无例外地要受到作家所在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
这些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影响其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也影响其文化心理和情感意绪。
杜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将杜甫的诗歌创作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二个创作时期:天宝五载入长安前为第一创作时期;其后均为第二创作期,时代的变迁对艺术家创作心理的影响来谈谈杜甫诗歌创作为何从“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浪漫之美,转化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沉郁伤感的悲壮之美。
翻开唐朝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的命运及其诗歌创作和唐代的社会变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出生于“守儒奉官”之家,世代在朝为官,虽职位不高,但生活可谓衣食无忧。
浅谈时代背景下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
论坛浅谈时代背景下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文/武泊含摘要: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被后人称作“诗史”,他的诗歌影响深远,为中国古典诗歌以及唐朝社会历史变革发展探究留下了宝贵的素材。
一个人的创作发展离不开时代背景的渲染影响,因此,本文从诗人所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首先说明了时代背景及家庭环境下,个人思想的形成,其次分析了不同时期下诗歌创作的特点,最后重点剖析了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
关键词:杜甫诗歌风格特色一、大时代背景对杜甫的影响在杜甫创作和生活的年代里,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以后,时局动荡,社会矛盾逐渐凸显、放大,国家满目疮痍,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动荡不安的生活,使得他对人民的生活疾苦更加能够感同身受,忧国忧民的思想进一步加深,他开始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姿态看待这个社会,因此,杜甫的诗歌大多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的方方面面,极具现实主义色彩,他希望以自己的诗歌警醒执政的官员们,希望他们能够真正考虑到人民的疾苦,解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诗是当时时代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的时局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是供后世研究的重要历史素材。
(一)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杜甫出生在一个思想保守的传统没落官僚家族,从小接受的“忠君”“济世”的儒家文化教育对其影响很大,同时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他一生迫切的想追求功名从而可以重振家族往日的辉煌,我们回顾杜甫的仕途之路可以看到他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三次直接向皇上直接觐言,七次写诗给朝廷的官员请求举荐,可见他对功名利禄的强烈渴望,但是杜甫远没有李白那么幸运,他的仕途之路坎坷万分,郁郁不得志,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写道:“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大意就是说让自己的孩子饿死岂不惭愧。
在当时诗人可以免除兵税和杂役,不至于过的如此困苦,可是他却还是如此狼狈,“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家逃难,却在逃难过中被俘,后来又再一次孤苦漂泊,四海为家,从杜甫坎坷的经历就不难看出他忧国忧民,极具现实主义的诗歌形成的原因了。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概述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以其深厚的情感和真实的写实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思想,并介绍他在唐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1. 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1.1 真实写实杜甫以对社会现实、历史事件和人民生活的真实描写为特点。
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展现了对贫苦农民、战乱等状况的深入剖析。
1.2 抒发壮志豪情在面对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杜甫常常表达出追求正义、执着坚强的壮志豪情。
他直抒胸臆,倾尽全力去表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纯粹的情感。
1.3 异彩纷呈的形象描绘杜甫的诗中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如宦官、贵族、将领、平民百姓等。
他以流畅自然的笔触,为人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形态。
1.4 自然山水元素杜甫对自然景观和山水之美有深刻感悟,并通过充满意境的描写传达自己对大自然奇妙变化和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考。
2. 杜甫的诗歌思想除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杜甫在诗歌中还表达了一些重要的思想观点:2.1 关注社会现实杜甫关注社会问题,对城市贫苦农民深感同情。
他用诗歌表达对社会不公平、战乱带来困扰以及人民生活艰难等问题所产生的忧虑和愤怒。
2.2 倡导行善正义杜甫以自身追求正义为动力,呼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在不同的时刻表达了对于人们行善、追求高尚品德和为实现国家繁荣的愿望。
2.3 反抗专制统治在乱世之中,杜甫展现了坚定不移的反抗精神。
他以批评贵族奢靡腐败、追求天下太平为诗歌主题,呼吁社会回归正道。
2.4 表达个人苦难与哀愁杜甫在部分作品中,以个人遭遇和内心痛苦的表现手法,传达了自己深沉的伤感和忧郁情绪。
这些作品反映出他对命运无常和生活困苦的思考。
总结杜甫以其真实写实、抒发壮志豪情、形象描绘和山水元素等创作风格,塑造了许多经典诗篇。
他关注社会现实,倡导行善正义,并通过诗歌反抗专制统治。
论杜甫的诗风变化88888888888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
论杜甫的诗风变化
论文提纲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独特,随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丰富,在不同的时期,诗的风格也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
杜甫的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创作: 其一,他的诗歌在早期充满意气风发,怀着自己的激情和理想。
其二,他中期的诗风充满国愁家恨,担心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其三,晚期的诗风慨叹艰难,浑厚凝重,沉郁顿挫。
正是由于他的诗歌不同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才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杜甫的诗歌创造以天宝五载入长安为第一创作时期,其后为第二和第三创造期,虽然这种划分看起来有“头重脚轻”之嫌,但这样更能体现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前后变化,杜甫诗歌创作从“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浪漫之美,转化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伤感的悲壮之美。
诗人的命运及其诗歌创作和唐代的社会变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到天宝五载,是诗人前期生活的时空境地,在这一段时间里,诗人过着闲适舒适的生活,父亲杜闲在朝为官,虽官职卑小,但足以使全家衣食无忧,社会处在相对的安定之中。
这时的杜甫所写的诗歌有写景抒怀,诗出于浪漫瑰丽之中。
诗句中透露出一股令人神思飞跃,心旷神怡的浪漫气息和豪情壮志的气势。
诗人呼于乐,歌于乐。
此时,诗人的审美心理和时空机制发出了相同频率的共振现象。
故而,诗写景,诗明志,诗頌君。
然而,社会的动荡,诗人之父杜闲之死,给杜甫家庭生活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杜甫与唐代社会的变革与动荡
杜甫与唐代社会的变革与动荡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变革与动荡中,他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才华,在他的诗中表达了对社会变迁的感受和观察。
通过杜甫的诗歌,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和变革的痕迹。
唐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它是中原文化与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汉族文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杜甫的诗歌中不时出现对少数民族的描绘,比如《塞下曲》描绘了边塞的辽远和守边将士的艰辛,《月夜忆舍弟》中则写到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高尚品质。
杜甫的诗歌在文学上的宽广和包容,正是唐代多元文化的体现。
唐代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政治中心的迁移和制度变革。
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唐朝由一个相对强盛的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变成一个权臣混战的局面。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社会的动荡。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的思考。
例如《兵车行》中写到了战乱中百姓的苦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描绘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境。
杜甫在这些诗中表达了他对战争和社会动荡的痛心和愤慨,他对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充满了关怀和担忧。
另一个唐代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是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
在唐代,经济繁荣的局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民富裕的生活条件。
城市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多样化的文化享受。
然而,也正是这种经济繁荣和城市发展,带来了社会阶层和贫富差距的加剧,让一部分人享受到了富裕和荣华,而另一部分人则陷入了困境。
杜甫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他对于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注可以在他的诗歌中得以体现。
例如《江村即事》中写到了江村穷苦人家的生活,《登高》中写到了贫穷农民的艰辛辛劳。
杜甫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疾苦的思考,这种关怀和揭示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真实和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年第二学期《文艺心理学》科目考查卷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班级:中文10-1 任课教师:罗远玲
姓名:张光凤学号:10064130120 成绩
论安史之乱对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
有句话说:“时势造英雄。
”时代的变迁不可否认对人是有一定的影响。
时代则是培植作家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在这个实践中,社会生活的变化,作家对生活的体验也就有所不同。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体现出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反映着作者的思想性格和理想愿望。
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作家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分析、评价不同,其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虽与先天的禀赋气质有关,但更要受到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文学家是自己时代的儿子”。
任何创作个性和风格,都毫无例外地要受到作家所在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
这些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影响其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也影响其文化心理和情感意绪。
杜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将杜甫的诗歌创作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二个创作时期:天宝五载入长安前为第一创作时期;其后均为第二创作期,时代的变迁对艺术家创作心理的影响来谈谈杜甫诗歌创作为何从“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浪漫之美,转化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的沉郁伤感的悲壮之美。
翻开唐朝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的命运及其诗歌创作和唐代的社
会变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出生于“守儒奉官”之家,世代在朝为官,虽职位不高,但生活可谓衣食无忧。
如果不是社会环境的变化,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不会有杜甫这样高的地位存在,他也可能是一位平常的诗人,或者是浪漫派的代表。
但是,时代造就了诗人,由于时空机制和审美心理机制的共同作用,他在中国的诗歌史上独树一帜,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使诗人成为现实主义的一代宗师,影响着后人。
时空机制强烈地作用于诗人的审美心理,使他的审美心理机制在进入长安前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我们首先来看看,诗人在入长安之前的几十年里,时空机制是怎样作用于他的审美心理的,制约着诗人的诗歌创作的。
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到天宝五载,这一时期是诗人前期生活的时空境地,在这一段时间里,诗人过着闲逸舒适的生活,父亲杜闲在朝为官,虽官职微小,但足以使全家衣食无忧,社会处在相对的安定之中。
这时的诗人所写的诗有写景抒怀,诗出于浪漫瑰丽之中,如他的《望岳》。
诗人登山揽情,抒怀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句中透出一股令人神思飞跃、心旷神怡的浪漫气息和豪情壮志的气势。
社会的相对安定,衣食有所着落,时空境地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使诗人的审美心理机制在时空机制的调节下,二者相适应。
诗人呼于乐,歌于乐。
此时,诗人的审美心理和时空机制发出了相同频率的共振现象。
故而,诗写景、诗明志、诗颂君。
然而,社会的动荡,诗人之父杜闲之死,给诗人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的冲击。
生活的时空机制平衡被打破了,诗人审美心理机制也随之倾斜。
无所着落的生活,迫使诗人迁居长安,求仕于朝廷。
这次时空境地的变异,影响着诗人一生的创作,也是他成为一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关键所在。
时空机制和审美心理机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时空机制对审美心理机制有着更强的制约作用,它规定着审美对象的选择,从而把心灵的感受物化为一定的形式。
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已经过去了,再也没有“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男耕女桑不相失。
”(《忆昔》)的繁荣景象了。
这一切像逝去的流星,一去不复返。
唐玄宗是一个扩张主义者,他一边在宫沉湎于声色之中,一边对进行扩张战争。
和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发生冲突,人民在刀光斧影中生活。
特定的时空机制,时时作用于诗人的审美心理,使诗人一改以往格调,开始反思现实。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紫驼
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革空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丽人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看到了人民生活是如何!统治者的生活又是如何!人民的苦难,统治者的奢侈!此时,诗人已清醒地认识到唐王朝的腐败和堕落。
他开始触及社会的底层和现实,从“自我”的哀叹中跳出,以“超我”来审视社会。
诗人此时的生活状况与平民百姓相差无几了,自己虽为朝廷命官(安史之乱前夕,经他不懈的“写诗赠权贵”,最后求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微职。
)却连自己的孩子都养不活。
“入门闻号兆,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鸣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赴奉先咏怀》)多么令人痛心!诗人清楚地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悲壮且不平的呼声!
安史之乱,唐朝社会出现了大动荡。
社会生活像一叶扁舟在狂风暴雨的海面上颠荡着。
唐玄宗昏庸,重用奸臣贼子鱼朝恩、李国忠等人。
时空机制的再一次变更,时间、空间发生了纵向和横向的交割,使诗人的审美心理受到了时空机制强有力的制约。
诗人这时所处的时空境地,紊乱且复杂。
诗人用这种不断的变化来适应时空机制变异导致的审美心理变化的需求。
由于诗人对生活有着强烈的感受,使他的诗歌创作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的反映民众疾苦,诗也更加令人称道。
如他的《北征》、《哀江头》、《羌村三首》等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证。
长安被占后,诗人只得逃往他乡。
一路所见所闻,更加使诗人感慨万千:民不聊生,尸横遍野。
人民在痛苦中呐喊,在血腥中偷生。
长安被收回,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戮之。
然而,战争并没有结束而是在延续和扩大。
诗人对社会彻底失望,他的审美心理机制为残酷的现实所垄断,因而他的诗歌揭露社会更加透彻有力,作品的意蕴更加丰富深刻。
“艺术作品应该是有意蕴的……。
,它不只是用了某种线,曲线,面,齿纹,石头浮雕,颜色,音调,文字用至于其他媒介,就算尽了它的能事,而要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精神。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诗人这一时期的作品《三吏》、《三别》就是透着这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精神,是他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在诗中,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悲惨情景。
同时,我们在这些作品中还可以看到,由于时空机制的复杂性,导致了他审美心理的异化。
在诗歌中,诗人通过意象把这些“复杂”和“矛盾”显示于读者的眼前。
虽然诗人一面诅咒战争的罪恶,“客
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在哭。
”(《新安吏》)。
“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
此去必不归。
”(《垂老别》)但诗人一面又鼓励人民去参与战争,“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
这充分说明了诗人由于时空机制的紊乱,而造成审美心理机制的复杂化。
严武与杜甫在政治上同属“房党”,文学上是诗友,生活上对杜甫关照有加。
严武之死,使诗人无所寄托,他离开了成都,开始了他再度浪迹天涯,生活更加贫困了。
这种再一次的时空境地的变更,却使诗人的审美心理机制趋于平衡了。
此时的诗人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几十年贫困僚倒的生活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
”是永远改变不了他的处境,摆脱不了人民的苦难,改变不了战乱的惨状。
最终,他只得漂泊湘江,苦捱余生。
绝对时空机制的紊乱,相对时空机制的平衡,诗人对唐王朝彻底失去信心,转而更加关注国家和人民未来的命运,他的审美心理机制反而完全处于“平衡”状态。
“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诗人临死之前,还抱着无法实现的一线希望。
正由于这种“平衡”,诗人的创作总体趋势已是大幅度下降。
时空机制无交割生产的现象,使得诗人审美心理机制的活跃性被凝固了。
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诗人去世,才一同消失。
纵观杜甫诗歌创作的全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空机制和审美心理异化对诗人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时空机制的转移,影响着诗人审美心理机制,从而导致诗人的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明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