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人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与感知觉的共同之处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们的差异在于,感觉和知觉是当事物的个别属性或具体事物及外部联系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人脑所作出的反映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反映,它们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而思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内部规律性的反映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比如,我们看到过或使用过各种各样的铅笔,对铅笔产生过知觉,有过感性认识。当有人问:“什么是铅笔?”我们就要进行思索,抛开那些非铅笔所必备的属性,如颜色、长短、粗细、形状、表面质地等特点,找出凡是铅笔都有的一般特点,即中间有铅芯的一种书写工具。这样就把铅笔和毛笔、钢笔等其他书写工具以及各种非书写工具区别开来,找到了铅笔的本质。这种进行思索、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思维。又譬如,人们注意到每次月亮四周出现光圈(即所谓“月晕”),就会“刮风”,柱子的石座(即所谓“础”)每次“潮湿”就要“下雨”,从而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种对于月晕和起风、柱子石座潮湿和下雨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进行思索,认识事物之间必然联系或规律性的过程,也就是思维。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思维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反映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一)思维的间接性

所谓间接性,就是通过其他事物的媒介,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也就是说,通过已知的事物属性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那些没有直接感知的,或根本不可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属性和规律性联系。例如,早晨起床,推开窗户,看到地面潮湿,便推想到“夜里下过雨了”。这时,人们并没有直接感知到下雨,而是通过地面潮湿这个媒介,间接推断出来的。又如,见到房里砖地潮湿而预见天将下雨,这种预见也是一种间接反映。

(二)思维的概括性

所谓概括性,就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得出结论。任何科学的概念、定义、定理、规律、法则都是概括的结果。如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这不仅是从壶里的水或缸里的水分析得来的,也是从江、河、湖、海的水分析得来的,因而水的这种组成就概括为水的本质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大大扩充了人们的认识领域,使人能够把握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或不可能由人直接感知的事物或事物属性。如对于光速每秒30万公里的运动,不能由感知表象把握,只有通过思维才能够把握。同时,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使人们能够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从而预见未来,指导实践。又如,多少代人都在为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就是因为我们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预见到共产主义必将到来。总之,思维使人们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人类社会获得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知识。

对于儿童来说,尽管他们所学习的是人类已知的东西,可是,这些知识对儿童来说,都是未知的新东西,要为儿童所掌握,也必须要靠儿童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

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虽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不同于感知觉,但它与感知觉密不可分。思维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三、思维的生理机制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人们在进行积极思维时,神经系统有关的外周部位和中枢部分都有生物电活动的变化。正常人的思维总是和言语相联系的,思维活动时,总伴有言语动觉刺激,可以在舌上记录到电位变化。一个生而聋哑但已学会手势语的人,当思考时,其手指上也显示出电的活动。而一个聋哑人既学会使用手势语又学会了说话之后,在思考时,手上和舌上都显示出电的活动。同时,当人们在思考时,大脑皮层也发生明显的生物电活动的变化。如,人在演算数学题时,脑电图便显现出脑电波的变化。原在安静状态下出现

的频率为每秒8~13次的α波,立即被阻抑,而显示出一种β波。β波是频率为每秒14~30次的快波。

近代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并不完全对称。不同的思维活动与不同的大脑半球的皮层结构有关。有的研究者认为,人的大脑右半球“专管”感性直觉思维,这种思维以直观形象解决问题。而左半球“专管”抽象思维,这种思维借助语言,应用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解决问题。

现代临床医学和神经心理学又发现,大脑半球有关区域受了损伤,相应的思维活动就要受到影响。如大脑皮层额叶的前联合区与数字编码以及分析比较各种要素有关。该区损伤,病人便不会分析条件,只会冲动性地解题。额叶的后联合区与复杂的感觉辨别和知觉有关。这一部分受损,病人便不会依照样本上的图形拼搭桌上的积木,即使把样本与积木多次对照也做不成功。

以上研究证明了思维是脑的机能。但思维活动的生理机制十分复杂,还待进一步探索。

四、思维与解决问题

思维总是由于需要解决实践提出的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般来说,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以分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一)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就是知道某一方面有了矛盾,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解决问题提出了动力。提出问题是进一步分析问题,

确定问题的性质、问题的核心,明确提出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它的重要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依赖于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

1.客观条件:客观上要有一个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在生活和实践进程中出现了用过去的活动手段和方式不能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境给人们提出新的目的、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促使人们为达到目的和满足需要去进行思维活动。反之,能用过去的知识和熟练应付的情境,就不是问题情境,它根本不会引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对中班幼儿提出“比1多一个的是几?”“比3少1个的是几?”的问题,这就不是为中班幼儿设立问题情境。因为这些问题太浅了,不需要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幼儿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运用思维的过程,客观上必须提供一个问题情境。

2.主观条件:客观世界充满着矛盾,要使客观存在的矛盾成为主体运用思维积极探索的问题,也有赖于主体的各种条件。

(1)主体的活动积极性:一般来说,主体活动积极性越高,活动量越大,接触客观事物的面越广,越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主体的求知欲:求知欲是人追求某种知识或弄清某个问题的内部动力。求知欲高的人能在别人不能发现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