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隋书·经籍志》中记载有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黄帝针经九卷。这个版本应该就是全元起及杨上善所采用的底本,其中有许多重复及错误难解的地方,因此并没有吸引很多医家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在王冰本出现之后,就被取代了。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内经版本,首推唐代王冰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深入研究《素问》,对当时通行的版本提出批评[1]并决心进行整理,耗时十二年,在唐朝宝应年间完成出版。王冰以其师的“张公秘本”作为蓝本,补入原本失传的七卷,并参校其它流传版本的《素问》加以整理、注释、编排次序,完成二十四卷的巨著。王冰将原来的内容用黑笔来写,他加上的注释用红笔来写,以区分原文与注释之别。但在后来百年的传抄之下,红字又被写成黑色,何处为王冰注释,又难以区分了。王冰补入第七卷的七篇大论-《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是运气学说的主要依据。
王冰版的素问,后经北宋林亿等重新校著后,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成为最完整的《素问》善本,也是官方考试的依据。现今流传的《黄帝内经》就是这个版本,金元明清的医家,注解内经时,也都采用这个版本。
内经“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两篇,在王冰注释时已经失传。北宋林亿校正《素问》时,曾提及当时有《素问亡篇》
∙一、《黄帝内经》是“三坟之书”其中之一,有人认为是黄帝所写,但黄帝年代各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留下资料说明当时的医学背景,可信度非常低;
∙二、认为它是春秋战国时候的著作,北宋程颢[2]、司马光都持这种立场。
o因一百六十二篇文章里,从文字、语言、用词、以及所涉及到的社会背景等角度,都不乏春秋战国的背景。因春秋
战国长达数百年之久,确实可能包含多种观点、不同习惯
的内容。
∙三、认为《黄帝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时间约在西汉。
o《黄帝内经》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是根据《七略》删其要而成;而《七略》是
刘向、刘歆父子,作为图书分类目类来主持的,分工校正
方技类,而由李柱国来分工、校正医书,时间是西汉成帝
河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而被认为《黄帝内经》
最晚也要在公元前26年成书。最早是在司马迁写《史记》
的时候,史记中记载不少当代医学,如公乘阳庆、仓公、
扁鹊等,但唯独没有记载更为重要的《黄帝内经》,所以
被认为不可能早于写《史记》的时代,司马迁是在公元前
99年入狱时撰写了史记,从上述推论《黄帝内经》大约
是在公元前99年至公元前26年。
o还有其它的旁证是,1973年,在马王堆3号墓所出土的简帛医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五十二病方》、《脉法》、《导引图》等14件医书,
而墓主是西汉初年封于长沙的轪侯利仓之子,下葬时间为
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这些文献较为简略粗糙,
例如只有十一经脉,而黄帝内经是十二经脉,从理论的简
繁、完善程度上认为,十一经脉要早于十二经脉,也就是
完备的《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要晚于公元前168年。《黄帝内经》各篇文章的时间差距,从文字、反映的社会背景、语言特点、音韵学特点来考据,前后时间可能相差几百年之久。
成就[编辑]
黄帝内经整理先人积累的丰富的医疗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且进一步驾御医疗实践,建立了中医学临床规范,成为中国传统科学中探讨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系统学问。
1.南北朝, 全元起, 《素问训解》
2.唐朝,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
3.唐朝, 王冰, 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4.北宋, 高保衡/林亿,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5.日本, 丹波元简, 《素问识》《灵枢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