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霞-浅谈路遥《平凡的世界》的主题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平凡的世界》的主题思想

刘海霞

(河西学院文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的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从作者的主体性去看,作者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意识、忧愤深广的苦难意识、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这与作者的人生体验有着深广的联系,也表达出作品反映受苦生活的“史诗”意味,同时在“励志”的层面上启迪着青年读者。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乡土意识;苦难意识;奋斗精神

《平凡的世界》创作于1975年—1985年。这十年间,正是中国当代一个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人们刚刚从“文革”的荒芜中走出,长期以来的精神控制,文化的缺乏和对人性的压抑等带来巨大的心理情感能量,迫切的需要有一个宣泄和释放的通道。而《平凡的世界》正是作者路遥在解除对思想等方面的禁锢后所抒发的个人真实的情怀,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体现出了丰富的个性情感色彩。是作家徘徊于城市和乡村的交叉地带,深入地诠释了生活在这一特殊地域的人们矛盾且复杂的一部代表作品,他深刻地表现出了普通人所具有的人性美,表现出了富有当时社会特色的人性情感和人类真情。

80年代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期,各种社会形态,生活形态,思想形态千姿百态且交叉又渗透,形成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复杂的局面,这就是开放初期的社会现状,而路遥先生笔下的孙少平等人的城市情结正是在这种改革的时代下召唤他们为之努力。孙少平因为村里学生少,学校办不起学因而失去教师职业做回农民时,他思量:“即使是外面的世界充满了风险,也愿意出去闯荡一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描写“城乡交叉”生活的代表作,路遥《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展现了1975年至1985年这十年之间中国城乡社会的生活,而这十年之间中国社会正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型过程之中,当时的社会面貌是:以前原有的二元社会结构仍然存在,但却出现了一些新特征,而这些新特征同时对原有的二元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是这种新旧交替的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结构构成了《平凡的世界》的社会背景。

一、乡土意识

(一)乡村生活

《平凡的世界》的乡村生活是以原西县双水村为代表,通过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的

继承和发扬,基层政权阶层的影响和劳动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创业的精神这三方面来影响和发展的,正是这三股力量的文化发展体现了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农村当时的社会状况。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继承是通过中国的家族和家庭的尊卑秩序来体现的。这一秩序体现出了人们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让每个人都在这一秩序中各守其位、各尽其职。如拿孙少平来说,在双水村时他严格地把自己放在孙立厚的二小子的位置上,在家里时,他敬老尊大爱小;在村中,他主要按照世俗的观点来有分寸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始终记着自己的身份,自己应该做的。基层政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以前,双水村村党支部以及上级领导在“左”倾政策的指导下,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桎梏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人身自由等方面的限制。如双水村党支部书记田福堂为了在农业学大寨中做出新的成绩,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组织全村人修水坝,不但耗粮耗钱耗工耗时,而且水坝也很快被洪水冲毁,劳民伤财。农民的创业精神是指在农村中,由于极度贫穷带来了生活上的极大困苦,人民自发的产生的想要对农村现状改革的强烈愿意。这一愿望正如作为生产队长的孙少安对原西县革委会副主任田福军所说的:“上面其他事情可以管,但最好在种庄稼的事情上不要管老百姓,让农民自己种,这问题就好。”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不仅很快解决了吃饭问题,同时也逐渐开始摆脱土地对人的束缚,在各行各业大展身手,也以后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平凡的世界》的乡村生活中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是中国农村中社会生存和运行的基础;基层政权虽然有时影响很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同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基层政权对农村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而农民的创业精神也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二)城乡交叉地带

城乡交叉地带的最大特征在于跨越边界,对于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来说,城乡边界几乎是难以逾越的;但是对于新成长起来的受过一定教育的一代农村青年来说,跨越城乡的边界则成为他们自觉的人生选择。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先生以浓墨色彩的笔墨描写了以孙少平为代表的一代农村青年主动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必然选择,描绘了双水村小学,建筑工地,大牙湾煤矿等地方给孙小平等带来的不同影响:在学校中,他既可以得到相应的工分,又可以通过和田晓霞的联系等途径,来满足在精神方面的要求,但孙少平的心理是矛盾的,他的思想实际上形成了农村的和农村以外世界的两个方面:“你用生硬的手拍打掉我从乡里带来的一身黄土。让你充满炭烟味的标志印烙在我的身上。老实说,你也没有能拍打净我身上的黄土;但我身上也的确烙下了

你的印记。可以这样说,我还没有能变成一个纯粹的城里人,但也不完全是一个乡巴佬了。再见吧,亲爱的原西……”①对于他来说,这是矛盾的,但也是统一的。一方面,他摆脱不了农村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受到农村的局限,想要进一步得到发展。他身上的“黄土”和“炭烟味”决定了他既不是纯粹的农村人的状态,又非纯粹的城里人的气质。在建筑工地上也一样,他只能以打工者的身份生活,虽然表现上看起来他在一定程度上与双水村断开了联系,但也没有融入到黄原城的城市生活,他只能在这两者之间“漂浮”。大亚湾煤矿更是一个复杂的城市生活,他只能在这两者之间“漂浮”。大亚湾爆矿更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正如孙少平所感受到的:“这是一个奇特的生存部落,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高尚与卑俗、新的与旧的,全部混杂并存,交织在一起。”这里汇聚着来自各地的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不同的思想认知在这里了聚合,深刻地体现出了交叉地带的复杂性。

路遥先和不着边际经说过:“由于城乡交叉逐渐频繁,相互渗透日趋广泛,加之农村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这是间所发生的生活现象和矛盾冲突,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路遥·面对着新的生活),包括孙少平在内的打工看所处的这种环境,以及他们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界限,生动了呈现了改革政策之后城乡之间人们的丰富多彩的广阔的生活画面,同时也深刻地表现出了底层的劳苦大众为了摆脱生活困境,做出了顽强的抗争,体现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而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也蕴含着新型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文化因素。这就是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

(三)作者的农民立场和土地情结

路遥充满着对农民的喜爱之情。他说过:“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刻”。“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②这表示他不仅关注农民,喜爱农村,在创作中更是坚持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劳动愿望,并把它看作是一切创作活动和作品本身所存在的前提条件,这是揭示路遥先生农民性的具体表现。在《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普通劳动者的形象,他们都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辛苦劳动者的农民。无论是孙少平,孙少安,还有其它广大的劳动者,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是他们日常生活的无数画面构成了《平凡的世界》最主要的内涵。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路遥先生对他们生活状态的描写不仅是表面的,更主要的是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美好愿望,他们为了生活而奔流的忙碌的身影,写出了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奋斗,让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