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新理论_对话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贾冠杰,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英语教学收稿日期:2004-12-02(修改稿)
2005年第11期总第200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 i gn Languages and T he ir T eaching
2005,l 11Ser i a l l 200
二语习得新理论)))对话论
贾冠杰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摘 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众多,当传统的行为主义论受到抨击后,众多的研究者转而研究先天论和认知论,从而强调学习者的内部因素。而对话论作为一种新的二语习得理论完全不同于其他理论,它强调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互动,从而丰富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也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习得;对话;理论;互动;应用 Abstrac t :SLA theories vary ,after one of t he m -behav i or is m was criticized very ser i ousl y i n 1950s ,m any researchers have shifted t o the study of i nnatist t heor i es and cognitive t heor i es ,wh ich focus on learners .i nner ab ilit y .H o w ever ,dialog i ca l t heory ,as a ne w SLA t heory ,e m phasizes t he i nteracti on bet w een l earne rs .i nner ab ility and socio -cultura l facto rs w hich is quite d ifferent fro m o t her t heor i es ,it is t h i s theo ry tha t prov i des a mo re sc i entific appro ach for t he study of SLA.
K ey word s :acqu i s ition ,dialogue ,theo ry ,
i nteracti on ,i m pli cations and app licati ons
中图分类号:H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5)11-0016-04
一、引言
对话论是由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约翰逊(M arys i a John -son)教授于2004年提出的。该理论一问世便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美国伊利诺斯州大学教授戴维森(D av i dson ,2004,见Johnson ,2004)认为约翰逊的新理论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做出了令人振奋的、独特的(unique)和十分重要的贡献。从英语单词/unique 0来看,还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的。从时间和内容来看,它是目前最新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本文主要讨论对话论产生的背景、主要观点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二、对话论产生的背景
对话论的产生是社会的需要,也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有其重要的理论背景和诸多的原因。
1.乔姆斯基语言理论
乔姆斯基语言理论(先天论)的诞生无疑对近几十年来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该理论自身的不足,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1975年10月,皮亚杰(J .P-i aget)在法国罗伊欧蒙人文科学中心跟乔姆斯基面对面讨论时说,从他50年的研究经验中得知,不存在先天的或先验的认知结构,只有智力功能才是遗传的。因此,立足于实证的认知起源理论应当反驳先天论。他说他完全欣赏乔姆斯基学说中的转换观点,而又不能接受他的/先天固定核0的假设。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在于这个仅仅属于人类的突变在生物学里是不可解释的。这是因为我们不明白为什
么偶然的突变使得人类能够学习一种结构如此严密的语言。第二个原因在于,如果这个/固定核0不是先天的,我们则可以把它视为感觉运动的必然结果,因此,/先天论0假设对于乔姆斯基理论并没有什么价值。
近几十年来,学界对大脑与语言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试验证明大脑和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但这种关系究竟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环境造成的?这有待进一步论证。
在皮亚杰对乔姆斯基理论批评之后,更多的对乔姆斯基理论的批评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在乔姆斯基的理论里,没有证据来证明语言习得机制的理论,这种心智论忽视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心智论只展示了语言描写的单个方面。(D i ng ,2004)
另外,乔姆斯基的co m pe tence 和perfor m ance 两个概念一提出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Cook &N ew son ,1996),一些人认为,对语言学来说,这个理想化的概念是必要的,而另一些人认为,这样做就丢掉了最核心的语言材料。拉森#弗里曼和朗(L arsen -F ree m an &L ong ,1991)评论道:/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的语言学革命之际,转换生成派的语法学家不再把语言的使用[use](perfor m ance )作为语言研究的材料来源,他们就这样和许多社会科学家分道扬镳了。0一些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乔姆斯基的这一对概念从反面促进了社会语言学的发展。1972年,海姆斯(Hym es)发表了《论交际能力》,提出了交际能力概念。在这篇文章里,他认为乔姆斯基的理论是有明显缺陷的。
2.维果斯基理论的广泛运用
维果斯基(1978)在分析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时总结了三点:(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m ediati on)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新知识的形成首先源于个人对新知识的主观建构,即个人通过自身的创造过程,在其主观知识的基础上,对客观知识的积累发挥潜在的作用。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正是将外部的、存在于主体间的东西转变为或内化为内在的、为个人所特有的东西的过程。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活动对心理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与人的活动性质有关,人的活动是通过各种工具和手段来进行的。维果斯基的理论促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二语习得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理论框架内,社会环境不仅仅被认为是学习者语言输入的来源,而且也是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
3.巴科梯理论的发现
约翰逊(2004)认为,巴科梯(Bakhti n)对人类科学特别是文学理论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但是他的观点并未得到语言学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学者们的重视,他的著作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不太流行的原因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归结为他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在哲学方面丰厚的根基,因此,他被称为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巴科梯(1968,见Johnson, 2004)认为,索绪尔忽视了一个事实,除了语言形式外,还存在这些形式的联结形式,即忽视了言语风格。巴科梯不把语言作为语言形式的抽象系统)))词汇、音位学和句法,而是作为言语。他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维果斯基的理论,虽然维果斯基强调言语对人类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他的理论并未在既定的社会文化内涵中检测言语特征,这个缺憾由巴科梯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目前,许多研究者将学习者的社会环境与其思维机制分割开来,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巴科梯的会话论作为人类科学的认识论,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来弥补这一/裂缝0。
维果斯基和巴科梯的理论是衔接学习者语言习得内外部因素的桥梁。这样,我们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去剖析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与社交这两个看似对立的部分通过辩证关系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外部世界影响和转变思维机制,思维机制也会影响和转变社会文化环境。维果斯基和巴科梯的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并未区分已被普遍接受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之间的区别,否认了关于存在普遍语言习得能力的观点,否认学习者具有普遍语言习得能力的观点。维果斯基和巴科梯的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要求我们将语言看成为/言语0,而不是抽象的句法形式体系。
维果斯基和巴科梯的理论促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二语习得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理论框架内,社会环境不仅仅被认为是学习者语言输入的来源,而且也是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见图1)
。
4.其他理论
对话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许多理论基础之上的,除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论和巴科梯的会话论这两个主要理论外,还有其他理论,如R o mme tveit(1992),Brunner(1990,1996), H arre and G ill e tt(1994)等。他们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即社会和文化在人类认知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都赞同人类思想、语言、交际的对话和社会文化的观点。他们的观点实际上是继承和发展了维果斯基和巴科梯的理论(Johnson, 2004)。以上这些专家的观点是这种新理论的出现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对话理论恢复了外在和内在的人类现实之间的平衡,即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平衡。这种理论考虑了动态的社会情景、个人差异、意图和包含在认知成长的个人差异中的社会文化、历史和管理的背景。在这个理论中,语言把内在现实和外在现实连接了起来。
三、对话论的特点
1.重定性研究
以维果斯基和巴科梯为理论依据的对话论为拓宽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框架,该框架的作用表现在可以将二语习得有分歧的观点整合起来。这种新的学习理论也是一种新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
近些年来,定量研究被提到了一个超乎正常的重要地位,然而,对话理论认为,定性研究方法比统计性的定量研究方法更为重要。通过个案研究、日记、个人叙述等可以更好地洞察一个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对话论研究方法更注重特殊性而不是普遍性。个人行为观察比通常对一群体行为观察更能代表调查的科学性(Johnson,2004)。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变换角度去理解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并重新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去解释这个新领域。我们已不需要再固守正态分布、统计逻辑和概率。
2.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有机结合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语言研究者赞同乔姆斯基的观点,把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l an-guage perfor m ance)分裂开来,并认为二者存在极大差异。而对话论的观点与此相反(见图2)。
上图显示,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之间不存在差别,图中的箭头并不是单向地从人脑(能力)指向外部世界(运用),而是恰恰相反。这幅图揭示了在对话型二语习得模式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存在互动,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