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洞施工中围岩收敛观测及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 收敛观测测点及测线布置 F ig. 1 L ayou t of m ea su ring po in ts and
lines fo r tunnel convergence
2. 2 观测仪器及测桩埋设 观测精度应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如使用的温
度计的精度应小于 0. 5 ℃. 收敛计在使用过程中, 可能会因为弹簧的原因引起很小的基准误差, 必要 时可用率定架对收敛计进行率定. 每次观测完毕 后, 用收敛计测取率定架的两点间的长度, 当读数 与标准长度的差值在 0. 05 mm 以内时, 不必作基 准误差的修正. 否则, 应进行基准误差的修正.
第 31 卷 第 2 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 o l. 31 N o. 2
2002 年 3 月 Jou rnal of Ch ina U n iversity of M in ing & T echno logy M ar. 2002
根据 7# 隧洞出口段的地质条件, 布置了 7 个 收敛观测断面, 每个断面布置 4 个测点, 即顶拱、底 板和两侧边墙中部各布置一个测点, 测点及测线的 布置如图 1 所示. 其中, l1, l2, l3 为主要测线, l4, l5, l6 为辅助测线. 辅助测线有可能因为底板测桩的损 坏而中断观测, 因此应尽可能加强对底板测桩的保 护.
开挖达到预计的收敛观测断面后, 紧靠开挖面 布置测桩, 并在下一个开挖前取得初读数. 每次观 测时, 记录开挖面距观测断面的距离、隧洞施工与 支护情况.
观测频率根据围岩变形规律及现场要求确定,
测桩安装后 1~ 15 d, 每天观测 1~ 2 次; 16~ 30 d,
每 2 d 观测 1 次; 1~ 3 月, 每周观测 1~ 2 次; 3 个
3. 3 收敛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根据收敛速率与时间关系的观测结果, 可确定
二次支护的最佳时机. 二次支护的时机应满足以下 条件: 1) 隧洞周边收敛明显下降; 2) 收敛量已达 到 总 收 敛 量 的 80%~ 90% ; 3) 收 敛 速 率 小 于 0. 15 mm d, 或顶拱位移速率小于 0. 10 mm d. 3. 4 空间效应分析
部位及岩性 土洞段 土岩交接段 破碎带
岩性稳定段
对应的永久性断面 A - A 断面 B - B 断面 C - C 断面
收稿日期: 2001 09 19 作者简介: 苏华友 (19632) , 男, 四川省新都县人, 西南科技大学副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 从事岩体结构、地应力测试、TBN 施
时间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各测线累计变形 mm
∃ l3
∃ l2
∃ l1
0. 00
0. 00
0. 00
0. 28
0. 22
0. 78
0. 41
0. 32
1. 32
0. 88
0. 53
3. 75
1. 57
1. 26
6. 57
1. 42
1. 36
7. 43
工技术方面的研究 1
第 2 期 苏华友等: 隧洞施工中围岩收敛观测及分析 19 9
2 收敛观测的主要内容
2. 1 观测断面的布置 根据施工现场的需要, 每一类岩石 (土) 应选择
2~ 3 个断面、每个观测断面应布置 3~ 5 个测点进 行收敛观测.
3. 69
- 2. 92
4. 16
3. 58
- 2. 61
4. 50
3. 89
- 3. 00
4. 66
3. 89
- 3. 45
4. 57
3. 84
- 3. 40
4. 87
3. 86
- 3. 30
4. 61
3. 74
- 3. 28
4. 91
3. 66
- 3. 17
4. 69
3. 61
各测点变形速率 (mm ·d- 1)
文章编号: 100021964 (2002) 0220198203
隧洞施工中围岩收敛观测及分析
苏华友1, 杨有玉2
(1. 西南科技大学 环境工程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2; 2.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燕子山矿, 山西 大同 037000)
摘要: 根据“引黄入晋”工程连接段隧洞施工中围岩变形情况, 讨论了隧洞收敛观测断面的布置 原则、现场观测方法以及观测数据的温度修正. 通过对施工过程中量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得出 了收敛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 隧洞; 断面; 收敛观测; 观测数据修正 中图分类号: TV 554. 16 文献标识码: A
月以后, 每月观测 3 次. 当观测结果表明围岩变形
明显增大时, 应加大观测频率; 当发现观测值有明
显异常时, 应重新观测并查明窄因.
2. 4 观测数据处理及温度修正
观测采用昆明某公司生产的 SL 22 型高精度
机械式收敛计. 若某测线的初始读数为 R 0, t 时刻
的读数为 R t, 则此测线在时间 t 内的收敛变形量
convergence a t the outlet of 7# tunnel
序号
断面 编号
布置桩号
1 CM 1 57+ 042 2 CM 2 57+ 032 3 CM 3 57+ 000 4 CM 4 56+ 980 5 CM 5 56+ 960 6 CM 6 56+ 930 7 CM 7 56+ 920
0. 39
- 0. 26
0. 45
0. 39
- 0. 270
0. 42
0. 35
- 0. 28
0. 38
0. 32
- 0. 26
0. 37
0. 29
- 0. 23
0. 32
0. 26
- 0. 22
0. 33
0. 25
- 0. 19
0. 29
0. 22
图 2 CM 2 观测断面各测线累计变形2时间曲线 F ig. 2 Convergence2tim e cu rves fo r section CM 2
隧洞掘进中被列为必测项目. 收敛观测分临时性观测和永久性观测两种. 临
时性观测作为施工期间的临时观测手段, 观测时间 从隧洞开挖至二次支护前; 永久性观测是在较长时 间内 (一般为工程结束后的 1~ 2 a 内) 对隧洞围岩 的变形情况进行观测, 其目的在于掌握隧洞投入运 行后其围岩的变形情况, 以作为对工程总体评价的 依 据 之 一. 7# 隧 洞 收 敛 观 测 设 计 的 主 要 依 据 为 GBJ 86285: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3)
测点位移是通过建立三角形 3 条测线的变化
关系式 (3) , 计算出三角形 3 个顶点的绝对位移. 正
值表示测点向洞内的位移, 负值表示测点向围岩内
的位移.
3 观测结果的分析与应用
3. 1 收敛量的控制指标 根据工程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 7# 隧洞出口
段 允 许 的 收 敛 值: 土 洞 段 为 36 mm , 破 碎 带 为 24 mm , 过渡带为 18 mm. 上述指标可作为施工安 全控制的警戒, 当观测值达到或超过允许的收敛值 时, 应报警并采取加强支护的措施. 3. 2 收敛变形与时间的关系
据下列公式进行修正
∃L c = K L (Σ0 - Σt) ,
(2)
式中: ∃L c 为温度修正值, m ; K 为修正系数, K =
12 × 10- 6m (m ℃) ; Σt 为 t 时刻的环境温度, ℃;
L 为测点距离, m .
考虑温度修正后, 式 (1) 变为
∃L = (R t - ∃L c) - R 0.
2 00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 31 卷
密切的关系, 一般规律是: 开挖初期位移随时间迅 趋向稳定.
速增大, 但位移速率较小; 当达到一定时间后, 位移
表 2 CM 2 观测断面各测线变形的计算结果 Table 2 The deforma tion of m ea sur ing l ines in section CM 2
各测点累计位移 mm
∃U A
∃U B
∃U C
0. 00
0. 00
0. 00
- 0. 11
0. 44
0. 35
- 0. 28
0. 72
0. 60
- 1. 34
2. 12
1. 64
- 2. 05
3. 52
3. 05
- 2. 66
3. 80
3. 63
- 2. 45
3. 86
3. 76
- 2. 44
3. 70
∃L = R t - R 0.
(1)
当环境温度变化时, 必然引起观测值的误差,
因而需要对观测值进行修正. 每次观测开始前, 应
将收敛计在观测断面放置 15 m in 以上, 以使仪器
与环境温度一致; 观测完毕后, 要对温度进行观测,
以便对测值进行温度修正. 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
以第一次观测的温度 Σ0 (℃) 为基准, 其余观测值根
根据计算结果可绘制收敛变形与时间关系过 程曲线, 并进行曲线拟合, 预测隧洞围岩的最终变 形量及稳定时间, 并与控制指标比较, 确定是否有 必要加强支护. 隧洞围岩完全稳定的标准为位移速 率小于 0. 01 mm d, 稳定时间根据回归方程确定.
表 2 列出了 CM 2 观测断面各测线的部分观测 数据, 图 2 是洞壁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移随时间变化 的曲线. 从图 2 可见, 各测线的相对位移与时间有
1 收敛观测的设计依据
钻爆法掘进, 大多采用新奥法施工. 采用新奥 法施工隧道是以充分维护和利用围岩自承能力为 基本出发点, 尽量采用以锚喷为主的柔性支护体 系, 使围岩与支护形成共同承载的结构体系[2~ 4]. 收敛观测是采用仪器量测隧洞开挖后围岩表面若 干点相对位置的变化, 其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围岩的 变形发展动态, 监测施工过程中隧洞的安全程度, 它是检验围岩是否稳定和支护是否合理的重要手 段之一[5]. 收敛观测一般为周边收敛量测和拱顶下 沉量测, 是观测隧洞开挖后围岩和支护的综合影响 因素最为直观的反映, 是监控量测的主要内容, 在
1. 60
1. 59
7. 62
1. 47
1. 54
7. 39
1. 55
1. 16
7. 74
2. 01
1. 60
8. 39
1. 90
1. 37
8. 55
1. 55
1. 06
8. 41
1. 83
Leabharlann Baidu
1. 11
8. 73
1. 68
1. 08
8. 35
1. 93
1. 02
8. 57
1. 82
1. 04
8. 30
测桩埋设应牢固, 否则会严重影响观测精度. 安装测桩前, 一般应详细了解各观测面附近的地质 资料, 以确定测桩的埋设位置. 测桩要使用专门制 作的膨胀螺栓, 其挂钩为封闭的不锈钢环. 在土洞 段或岩石破碎带, 用冲击钻钻一个深度 20 cm 以 上的钻孔, 用速凝水泥砂浆将测桩埋入, 待水泥砂 浆凝固后进行观测. 在可能条件下, 也可考虑将测 桩的观测环焊接在钢支撑上或在锚杆上进行观测. 2. 3 观测方法
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连接段 7# 隧洞 长达 13. 5 km , 隧洞出口处近 200 m 段和入口处 近 100 m 段采用钻爆法掘进, 其余的主要部分采 用 5 4. 84 m 的 罗 宾 斯 (Robb in s) 双 护 盾 TBM (T unnel Bo ring M ach ine) [1]全断面掘进. 隧洞最大 埋深 500 m 以上, 穿越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中 段、上马家沟组下段及下马家沟组地层, 岩性主要 是碳酸盐岩及少量石炭系砂岩, 主要物理、地质现 象有岩溶、风化、滑塌等; 隧洞出口处存在 F 60, F 61 两个断层破碎带. 为了及时掌握围岩及支护动态, 需在掘进中对隧洞收敛变形进行观测, 以指导施工 组织和安全施工.
收敛观测断面设计时, 一般要将部分临时性观 测断面与永久性观测断面结合起来, 以使观测成果 相互对比与综合分析. 表 1 为 7# 隧洞出口段收敛 观测断面的布置情况, 其中 A 2A , B 2B , C 2C 为永久 性观测断面.
表 1 7# 隧洞出口段收敛观测断面的布置 Table 1 Layout of observa tion section s for
vA
vB
vC
0. 00
0. 00
0. 00
- 0. 06
0. 22
0. 18
- 0. 09
0. 24
0. 20
- 0. 34
0. 53
0. 41
- 0. 41
0. 70
0. 61
- 0. 44
0. 63
0. 61
- 0. 35
0. 55
0. 53
- 0. 30
0. 46
0. 46
- 0. 32
0. 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