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四_知识点整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全纲解析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全纲解析
一、政治思想与政治学说
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
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3.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方法
三、国家与国家制度
1. 国家的概念和本质
2. 国家的组成和职能
3. 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四、法律基本知识
1. 法律的概念和特征
2. 法律的作用和地位
3. 法律的原则和体系
五、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 公民的基本权利
2. 公民的基本义务
3. 公民的参政议政权利和义务
六、国家与公民的关系
1.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2. 国家公民关系的基本制度安排
3. 国家公民关系的基本原则
七、政治制度与政府组织
1. 政治制度的概念和分类
2.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
3. 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变革
八、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
1. 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2. 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途径
3. 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以上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的全纲解析,涵盖了政治思想与政治学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与国家制度、法律基本知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政治制度与政府组织以及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政治学科的核心内容,提高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中国是一个落后国家,需要先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这个阶段,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理论,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这些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忠诚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总结,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是学习政治课程的基础,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得剩余价值。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3.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人民民主、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渡。
-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替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4. 国际政治与经济-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多极化、全球化、区域一体化。
- 国际组织的作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 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 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8.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依法治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 法治政府: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政治课程在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对高中政治必修四课程的知识点总结:政治理论基础1.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经济与社会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等方面。
政治制度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人民民主。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法治建设1.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 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1. 和平发展: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2.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公民道德与法治意识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法治意识: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
总结通过学习政治必修四,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而且能够培养我们的法治意识和公民道德,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政治必修四总括★唯物论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③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核电站问题:1.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2.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联系观①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地看问题;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切忌主观随意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整体,统筹考虑诸多要素;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发展观①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勇敢面对前进路上的挫折和困难;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做好量的积累;积极促成质变;同时要坚持适度原则,保持量的稳定。
★矛盾观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②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方法解决矛盾;③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⑤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⑥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恰当处理好矛盾的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而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过程。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认识到社会变革是由社会矛盾的发展与解决而推进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矛盾的对立与斗争。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而社会意识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和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以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促进社会进步为宗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一系列核心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3.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
三、当代世界经济形势1.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全球化是指国际间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关系日益紧密,并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全球体系。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让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各种资源和信息的交流更加便利,但也带来了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挑战。
2. 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进步对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人们的交流、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二、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啥?(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
是客观的,普遍的,因此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然而,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别是XXX为力的。
人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依照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啥?(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1)人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打算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制造性。
(2)人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关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操纵作用。
14、啥是“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指我们做情况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动身,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别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啥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情况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么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XXX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7、啥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截了当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18、为啥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进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内容小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内容1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即实践是处于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这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
(即真理包含着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
对于同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
(即任何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帆风顺的。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这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部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内容2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总结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总结政治必修四知识点1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框架一、国家的根本制度。
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指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根本经济制度。
在中国,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权力机关两个层面。
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地方权力机关包括地方各级人大和各级人民政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的民主政治。
2.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的根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
按劳分配是指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物质财富和社会荣誉。
二、政治生活常识。
政治生活常识是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应当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政治参与和政治社会化等内容。
1.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
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等。
公民的政治义务包括守法、参政、选举和服从宪法和法律等。
2. 政治参与和政治社会化。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包括参加选举、参加政府决策、参加政治咨询和参加社会监督等。
政治社会化是指公民在政治社会中接受政治社会化过程,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习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征的精神追求和行为风格。
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⑴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活的灵魂”。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⑵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的含义:——了解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方法论含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根本方法。
★哲学的含义: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学问);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个性、特殊性哲学: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抽象的、共性、普遍性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的科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⑷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上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前进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必修四政治知识点大全1.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⑴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政治必修四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四知识点总结一、国家与政治1.1 国家的概念与特征国家是具有人口、领土、主权和政府的统一整体。
国家的主要特征包括独立性、自主性、稳定性、合法性和权力机构的组织性。
1.2 国家的起源和发展国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社会的分化和发展。
国家的发展经历了城邦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阶段。
1.3 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任务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权益,促进国家繁荣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
1.4 国家的权力机关国家的权力机关主要包括国家机构、政府部门、人大、政协等组织。
这些权力机关共同行使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
1.5 国家的国际地位国家的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独立性、主权平等、互利互惠和和平共处等方面。
二、政治制度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和群众自治为基础的制度。
2.2 我国的政治体制我国的政治体制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决策体系主要由人大和政府组成。
2.3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先锋队。
共产党在中国的作用主要是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
2.4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要包括政治平等、政治参与、政治权利和政治责任等方面。
2.5 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主要包括法治实施、法治观念、法治体系和法治文化等方面。
三、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1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人身权、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文化权利等方面。
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尊重宪法和法律、爱护公共财产和文明礼仪等方面。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和正义、诚实勤奋等七方面。
这些价值观既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是社会繁荣稳定和国家富强的重要保证。
3.3 公民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公民的道德规范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包容互助等方面。
2023年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⑴理解哲学与生活旳关系哲学旳智慧产生于人类旳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旳追问和对世界旳思索。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颖旳学问,是现世旳智慧,是“文化活旳灵魂”。
真正旳哲学可以使我们对旳旳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对旳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⑵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旳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措施论旳统一世界观旳含义:——理解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旳关系旳总旳见解和主线观点,就是世界观。
措施论含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旳主线原则、主线措施。
★哲学旳含义:①哲学是有关世界观旳学说(学问);哲学≠世界观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旳世界观;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旳总结和概括。
哲学是世界观和措施论旳统一:(世界观与措施论旳关系)世界观决定措施论,措施论体现世界观。
⑶理解哲学与详细科学旳关系区别:研究对象不一样详细科学:揭示旳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详细领域旳规律和奥秘;个性、特殊性哲学:对个别旳规律和特性进行新旳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旳本质和最普遍旳规律。
抽象旳、共性、普遍性联络:①详细科学是哲学旳基础,详细科学旳进步推进着哲学旳发展;哲学不是“科学旳科学”,不能取代详细科学。
②哲学为详细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措施论旳指导;③哲学是对详细科学旳概括和总结。
⑷理解真正旳哲学都是自己时代旳精神上旳精髓①哲学与政治、经济旳关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旳范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旳精神生活旳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旳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旳反应;②真正旳哲学之因此是自己时代上旳精神上旳精髓,是由于:对旳地反应了时代旳任务和规定,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前进旳脉搏,对旳总结和概括了时代旳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③真正旳哲学是社会变革旳先导。
通过对社会旳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旳批判,更新人旳观念,解放人旳思想;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旳方向,提出社会发展旳理想目旳,指导人们追求美好旳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旳巨大物质力量;总之,任何反应自己时代旳历史任务和客观规定旳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旳先导,推进时代旳步伐,指导社会旳变革。
高中政治必修四:全面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全面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旨在全面总结高中政治必修四课程的知识点。
以下是各个知识点的简要概述:
第一章: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
- 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
-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第二章: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立和发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
-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
第三章:国家的权力机关
- 国家权力机关的概念和种类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和职责
- 国家权力机关的选举和任期
第四章: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
- 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概述
- 国家机关的职能和作用
- 国家的法律和法律体系
- 国家政权的监督和制约
第五章:政治生活与政治文化
- 政治生活的概念和特点
- 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和途径
- 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 政治文化的塑造和传播
以上是高中政治必修四课程的全面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你将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国家的权力机关、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以及政治生活与政治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这份总结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必修四政治总结知识点

必修四政治总结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其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历史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性形式,也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条件。
3.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社会、政治、文化等现象都是由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及其产物所决定的。
这就是所谓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原理。
4. 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私有制社会里,存在着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对立。
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历史进步,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阶级斗争使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可能会导致社会变革。
5. 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社会都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作为其基础。
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法律制度、文化等。
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形式。
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此,只有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人,才有决定上层建筑变革的能力。
6.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社会变革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一帆风顺的过程,它需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共同努力,需要对反动派进行坚决的斗争。
同时,社会变革也需要有一个先进的、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它能够发挥先锋作用,领导群众,推动社会的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毛泽东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于压迫、剥削的愤怒,对于一切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平等和不正义的愤怒。
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人民群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这一认识直接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的政治内容是比较难把握的,课本的知识点是零乱的,不利于记忆和掌握,我们平时不需要主动归纳学过的知识内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 1 一、价值与人生价值 (1)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生价值: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
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 ②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二、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3、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4、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笔记

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笔记思想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笔记思想政治必修四是一门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辩证法、方法论等内容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重要的思想内容。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的深入学习和总结的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一门科学的哲学体系,它具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有物质基础的,物质决定意识;人的认识是有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实践基础的;人的认识一定是相对的,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原理: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同一性原理、矛盾斗争的普遍性原理、矛盾质量互变的原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性原理等。
第二章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1. 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辩证法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包括了矛盾、统一、斗争、发展等基本概念。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系统,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质量和数量的辩证关系、可能性和现实的辩证关系、必然性和自由的辩证关系、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等。
3. 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运用是指在具体实践中应用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包括政治运用、经济运用、科学运用等方面。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
唯物史观认为,世界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有目的性的、有历史性的,它贯穿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实证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
2024年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政治思想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它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2.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主要包括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们的基本权益,推动社会进步和自由的发展等基本原则。
3. 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发展阶段,主要包括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阶级斗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基本原则。
4.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主要包括人民战争和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群众路线,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等重要思想。
第二章:国家政权和政府机构1. 国家政权的性质和职能国家政权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手段来管理和控制国家事务,主要职能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
2. 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家领导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中央政府由国家主席、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
3. 政府机构和职能政府机构是指国家政府的各个部门和职能,包括国务院、各部委、地方和地方政府等。
政府机构的职能主要包括经济管理、社会管理、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和安全国防等。
4.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情况及特点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具有一国两制的特点。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情况,特点和管理制度等。
第三章:民族精神和文化1. 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核心价值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尊自信、勤劳创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⑴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活的灵魂”。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⑵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的含义:——了解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方法论含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根本方法。
★哲学的含义: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学问);哲学≠世界观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⑶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个性、特殊性哲学: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抽象的、共性、普遍性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的科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⑷了解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上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前进的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③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2.哲学的基本问题⑴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方面内容:①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造就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会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⑵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⑶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评价: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评价: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指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⑷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东西,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王阳明“心外无物”、贝莱克“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决定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物在理先”、黑格尔。
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依附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⑴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积极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和自然科学的其他进步。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⑵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哲学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⑶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㈠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精髓:实事求是。
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①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见书P23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③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世界的物质性⑴理解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一般的、抽象的(一般共性、普遍性),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个别个性、特殊性)。
⑵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①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决定因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一起产生的,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都离不开物质。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⑶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就是形而上学;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就是唯心主义。
⑷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的概念: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时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⑸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
⑹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⑴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⑵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不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⑶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通过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⑷理解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所以说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⑸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㈠能动的认识世界:特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形式: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反映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反映过去、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世界是可知的。
㈡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有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重要性: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如何做:①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