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理论概述
[心理测验]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简介“社会性格”的思想并不是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的独创而仍然是从弗洛伊德那里继承下来的。
正如他自己说的“有关性格的理论乃是弗洛伊德最有意义的发现之一。
”但是弗洛姆并没有照抄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性格的思想而是赋予了性格以新的内容并规定了动态“社会性格”概念的含义。
关于“社会性格”的概念是弗洛姆于1931年出版的《基督教主义的演化》一书和1932年发表的《精神分析的性格理论及其社会学的意义》一文中提出来的意思指人同世界发生关系的行为模式。
弗洛姆指出“社会性格仅包括部分特性它仍是一个团体的绝大多数人性格结构的核心。
是作为这一团体共有的活动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而发展起来的。
”弗洛姆又认为人同世界的关系是在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在人作用于现实世界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
实际上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
因而人的社会性格也是随着人同现实世界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社会性格”不是在静态中而是在动态中形成和变化的。
因而弗洛姆又在1968年对社会性格重新定义“社会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变的它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固定形式。
”这一动态社会性格概念成了弗洛姆人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动态社会性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中形成的同时又是适应某种社会结构的基础。
弗洛姆认为人是不能选择他出世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的。
人一出世舞台已给他准备好了他必须同大人一样生活在这现成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中他必须接受了这个结构才能生存下去。
他必须吃饭从而也必须活动。
换句话说人一生下来需要生存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作为刚出世的人对此是无法改变和选择的。
不仅如此还必须在这样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中形成自己的社会性格否则无法生存。
所以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行为、观念、思想、判断的规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结构为基础的。
也就是以当时现存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模式为基础的。
(完整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认为性格是由性格特征构成的,性格特征所具有的共同倾向性,称之为性格倾向。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存在几种倾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一.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同化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是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的,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创生性倾向和非创生性倾向。
1.创生性倾向弗洛姆认为创生性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人在一切领域中对客体的反映方式。
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的心理反应方式,他关心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
而使用这种力量有两种方式。
第一,爱的方式。
弗洛姆认为“爱首先不是同一个具体人的联系,而更多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
”因此,创生性的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之感,同时也使人成为他自己。
第二,理性的方式。
理性也叫原创性思维。
弗洛姆认为人们从分辨理性和智慧之间的不同就可对原创性思维获得基本了解。
原创性思维是由客体和主体性质共同决定的,即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这种同一性是原创性思维的特性。
2.非创生性倾向弗洛姆把非创生性倾向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接受倾向。
具有接受倾向的人乐于被动的接受所需要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
他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界。
他坚信自己所需要的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唯一获得的方法是从外界取得。
所以这种人失去了主动性而处于被动状态中。
第二,剥削倾向。
剥削倾向的人和接受型的人基本前提相同,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面,这种人与接受倾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剥削倾向的人并不期望像接受礼物一样得到别人的东西,而是通过强迫和诈骗手段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第三,囤积倾向。
这种倾向的人对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而靠囤积和节约来建立安全感。
把花钱看作是一种威胁,他在自己周围建立一道围墙。
其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东西带进来,尽可能少的带出去。
弗洛姆的人格论
弗洛姆的人格论弗洛姆的人格论是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人的个体自我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内部的冲突与统一。
本文将以弗洛姆的人格论为基础,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人的个体自我是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的。
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评价和期望。
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个体的自我也会影响其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关系。
在弗洛姆的人格论中,他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格:生产型人格和消费型人格。
生产型人格强调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在成长和创造力的发挥。
而消费型人格则更加关注外部的满足和物质的获取,他们倾向于追求社会给予的奖励和认可。
弗洛姆认为,当社会过于强调消费型人格时,个体往往会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权力的获取,忽视个体内部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发展。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尤为突出,许多人不断追逐物质和外部的成功,却忽视了内心的平衡和个体的自我实现。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弗洛姆提出了人格的积极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需要培养自己的内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实现自我发展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同时,社会也需要为个体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机会,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弗洛姆的人格论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关注个体内部的需求和自我实现,而不仅仅追求物质和外部的成功。
只有通过个体内部的平衡和自我实现,才能真正获得个体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弗洛姆的人格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通过培养个体内部的自我认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和压力。
同时,通过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和机会,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好的发展和实现的机会。
弗洛姆的人格论强调了个体自我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内部的冲突与统一。
弗洛姆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什么是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M = V * E期望理论的前提[1]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是以下列两个前提展开的: (1)人们会主观地决定各种行动所期望的结果的价值,所以,每个人对结果的期望各有偏好; (2)任何对行为激励的解释,不但要考虑人们所要完成的目标,也要考虑人们为得到偏好的结果所采取的行动。
弗鲁姆说,当一个人在结果难以预料的多个可行方案中进行选择时,他的行为不仅受其对期望效果的偏好影响,也受他认为这些结果可能实现的程度影响。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弗鲁姆的期望公式和期望模式:期望公式 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
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
用公式表示就是:M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表示目标价值(效价),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
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
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
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
某一客体如金钱、地位、汽车等,如果个体不喜欢、不愿意获取,目标效价就低,对人的行为的拉动力量就小。
举个简单的例子,幼儿对糖果的目标效价就要大于对金钱的目标效价。
E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代价值2023-11-06CATALOGUE目录•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概述•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概述指消费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了目的本身,消费行为与人的真实需求相分离,消费行为本身成为了人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主要手段。
消费异化消费异化源于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消费成为维持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行为则成为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
消费异化的起源消费异化的定义消费者往往盲目追求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而忽视了自身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
消费行为的盲目性消费行为的过度性消费行为的虚幻性消费者往往过度追求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消费者往往追求虚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而忽视了自身的真实需求和价值实现。
030201过度消费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
生态环境的破坏消费异化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社会不平等的加剧消费异化导致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人性发展,使人们失去了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机会。
人性的扭曲02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劳动异化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劳动与其自身需求相分离,变为异己的力量。
四个方面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对弗洛姆的影响弗洛姆继承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分析,认为消费异化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与意识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强调无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重要作用。
释梦与治疗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通过释梦可以了解人的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情感。
同时,他提出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所谓生产性性格,弗洛姆认为指人独有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力量的使用。
而正确的使用这种力量有三种方式。
第一,理性的方式。
弗洛姆是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来阐明理性方式的。
关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弗洛姆认为包括复制和培育世界两种方式。
所谓复制方式,就是复制现实世界。
这种方式同拍电影一样,对事物的文字记录变成了一连串的照片。
单就这种方式创造性是不明显的,但它是创造性体现的基础。
所谓培育方式就是培育世界。
这种方式是在复制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就是人们通过构想以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力量去创造新物质形式,把世界用新的物质形式装饰起来,这是潜能最明显的体现。
这两种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用作对世界的反应,但人与人之间在这两种方式中各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有时一种方式变得萎缩,而另一种方式发展到极端。
这时人对世界的反应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如培育方式相对萎缩的人就成为“一个实证主义者”。
这种人,可以按照事物呈现的样子来认识事物,但没有能力使他的感觉进一步活跃起来,他只是体现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无力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他对其未来发展的事物不能做出预测,只看到枝节而不见整体。
在这种人眼里,物化了的东西就是现实的全部,他的思想只是演算式的想象。
有的人复制方式相对萎缩,这种人已经丧失了正常的接触,成了精神失常者。
精神失常者建立了一个内在的现实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他能得到满足,而对真正的现实世界却认为是不现实的。
总之,弗洛姆认为,只有用上述两种方式同世界发生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体现人的创造性,失去了这两种之中的任何一种方式便成了病态人。
所以复制与培育两者兼备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前提。
因为这是对立的两极,构成了创造的原动力,形成了联系和反映世界的理性力量。
第二,爱的方式是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是通过心理和情感来实现的。
这里讲的爱与通常讲的爱是不同的。
通常讲的爱是把对某些人的从属称为爱或对某些人的占有称为爱。
弗洛姆性格理论评述
弗洛姆性格理论评述弗洛姆的心理分析从人的生存的内在冲突和人与自然的矛盾入手,并把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和人内在的心理机制和精神结构结合起来,他的理论是在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二者的内在一致性的进一步讨论。
弗洛伊德致力于现代人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结构的社会心理学批判和文化批判,把扬弃现代人的深层异化、确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社会性格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以“逃避自由”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性格理论,进一步揭示并批判了现代人的异化生存境况。
弗洛姆提出性格的根本基础是“一个人与外界关系的特殊类型”,在生活中,人通过和外界的人或事物接触、发生联系,这个过程是一个“同化过程”、“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诱导人的能力的较为固定的方式就是性格。
他认为,性格特征是构成人的行为的基础,但他强调性格特征中的普遍性因素,人的行为基础的性格的本体是整个性格结构,而不是单一的性格特征。
在此理解基础上,弗洛姆将性格区分为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
在性格分析中,他更重视社会性格,这是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的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成员,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性格中,弗洛姆根据是否具有创造性,又将之分为生产性性格结构和非生产性性格结构。
而非生产性的性格结构是缺乏超越和创新的,是异化的。
并且被分为接受型性格倾向、剥削型性格倾向、囤积型性格倾向和市场型性格倾向四种类型。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实质上是对现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一种解剖。
作为一种理论它有积极意义,也有缺点。
他的理论的积极的的方面表现在:第一,弗洛姆摒弃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而考察人格的社会文化因素,符合时代精神,是进步的。
第二,弗洛姆认为人的潜能是乐观的,他相信人有能力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建成一种精神健全的社会。
这种乐观的态度主义会使许多人受到鼓舞。
第三,在研究对象方面,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以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能更广泛地揭示群体的普遍性人格。
关于心理学的性压抑理论的观点
关于心理学的性压抑理论的观点
性压抑理论指的是来自弗洛姆(1908)的工作,即压抑性观念,表
明性欲和性行为受到一定的社会压力,以及社会的控制和制裁的控制。
该理论认为,人们想要追求性乐趣,但对社会和道德把持就会产生压
抑力量。
通过来自家父母、教师、同伴、社会价值观以及文化价值观
和过去的积极和消极经历,人们接纳了社会批准的性行为,而拒绝或
压抑了社会批准的性行为的观念。
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的性压抑理论指出,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对人们
的性行为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他们指出,社会不仅有权
施加道德、社会和文化压力来抑制、阻止或惩罚性行为,而且它有权
表达、尊重、赞同和崇敬一些满足、公开、合理和受欢迎的性行为。
他们认为,性行为和性紊乱是由社会这种复杂多变的“性压抑”结构决
定的。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述评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述评【摘要】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探讨了个体受到社会影响而形成的无意识过程。
他认为个体的内心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无意识在个体心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也受到了批评和争议,有人认为其过于悲观和片面。
在当代社会,社会无意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了解和改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弗洛姆的理论为社会心理学探讨社会与个体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社会无意识的理解,并探索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更多应用可能性。
【关键词】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批评,争议,当代社会,应用,启示,价值,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是德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哲学家弗洛姆提出的一种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
弗洛姆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不仅受到个体内部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他认为,在社会互动中,每个个体都具有一种社会无意识,即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受到他人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共同的社会意识。
1.2 目的和意义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其研究对于揭示社会心理现象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无意识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从而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还能够为社会心理学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个体心理问题的日益凸显,深入研究社会无意识理论对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2. 正文2.1 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的基本观点1. 社会无意识是一种集体心理现象:弗洛姆认为社会无意识是一种根植于人类群体中的共同心理结构,是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集体心理现象。
弗洛姆爱情的理论概述
弗洛姆爱情的理论概述【摘要】阅读并整理了弗洛姆的爱情理论涉及的三个主要问题: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爱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阐释自己对于弗洛姆观点的理解。
关键词:一、引言埃里希·弗洛姆,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
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
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
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他认为人是在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将爱的理论具体分为: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及爱的对象三部分。
他关于爱的探讨,二、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情的每一个理论必须要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
人的存在的根本要点是人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尽管人永远不可能超越自然。
人拥有理智;认识生命,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
人意识到自我,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
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
经历过孤寂的人必然会有恐惧感,实际上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
因此,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
在一个孩子身上,“我”字几乎还没有形成。
每个孩子都同母亲融为一体只要母亲在她身旁,他就不会有孤独感。
一直到孩子发育到产生孤独感和个性这个阶段,母亲的存在才不足以消除他的孤独感,他必须以其他的方式克服这种孤独感。
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
通过纵欲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所有方式都有三个特征:首先这些方式都是强烈的,甚至会很激烈;其次他们需要整个人—包括身心都投入进去;第三就需要不断重复—因为纵欲的效果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
弗洛姆人性理论
弗洛姆人性理论弗洛姆(Erich Fromm)属于新弗洛依德学派,与霍尼(Karen Horney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两人并称。
他们皆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所批评与修正。
除了扬弃弗洛依德的本能论与泛性观点之外,还将焦点放在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文化情境,并尝试对整个社会性格进行分析。
尤其是弗洛姆,他对现代人遭遇到的各种危机和主题感到关切,企图建立一套人文主义的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社会上种种现象,并且希望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诊断整个社会、人类,以期为现代人指引一条生命的出路。
因为他的最终信念是“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整个宇宙世界合一”,这与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颇为符合,所以我国学界对其思想特别偏好。
除了翻译他的许多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对他加以研究。
兹将其思想背景、人格理论介绍如下,并做一简单评论:思想背景弗洛姆生于1900年的德国,卒于1980年,其家世为犹太律师后裔,家庭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在宗教的精神分析上颇致力钻研,而有独到的见解。
他身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皆肇始于德国,战争的惨痛使他对人性投注更多的心力予以剖析。
这是期时代背景,以下再就三方面来说明其思想的渊源。
1哲学方面西方由于科学文明的发展,而使人文价值普遍被忽视,久而久之产生一股反动的思潮,即新人文主义。
其中有三个人的思想影响了弗洛姆。
一是谢勒(Max Scheler,1874——1928),他以比较人与动物的差异来掌握人的本质。
二是斯宾诺沙(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他的自我保存哲学主张一切万物只要他自身存在,就一定竭力去保存自身的存在。
三是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他提倡尊重生命的伦理,并亲自实践。
2精神分析学理方面弗洛姆在大学时代修习社会学和心理学,二十二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翌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完成精神分析的正规教育。
弗洛姆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什么是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M = V * E期望理论的前提[1]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是以下列两个前提展开的: (1)人们会主观地决定各种行动所期望的结果的价值,所以,每个人对结果的期望各有偏好; (2)任何对行为激励的解释,不但要考虑人们所要完成的目标,也要考虑人们为得到偏好的结果所采取的行动。
弗鲁姆说,当一个人在结果难以预料的多个可行方案中进行选择时,他的行为不仅受其对期望效果的偏好影响,也受他认为这些结果可能实现的程度影响。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弗鲁姆的期望公式和期望模式:期望公式 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
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
用公式表示就是:M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表示目标价值(效价),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
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
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
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
某一客体如金钱、地位、汽车等,如果个体不喜欢、不愿意获取,目标效价就低,对人的行为的拉动力量就小。
举个简单的例子,幼儿对糖果的目标效价就要大于对金钱的目标效价。
E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
弗洛姆个人发展理论研究
弗洛姆个人发展理论研究弗洛姆个人发展理论是一种人类心理学理论,它主要研究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弗洛姆把人的生长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逐渐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满足的过程。
弗洛姆个人发展理论的核心原则是认为人类个体成长的过程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弗洛姆认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体需要发展特定的技能和能力,以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以下是五个例子,可以证明弗洛姆个人发展理论的真实价值和实际应用。
1. 成年人的情感需求弗洛姆认为,成年人在心理上的发展需要最重要的是情感需求的满足。
情感需求的满足可以体现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性工作中。
David,一个成功的电影导演,通过制作引起情感共鸣的电影,满足了自己情感需求的同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儿童的自我认识与责任感根据弗洛姆个人发展理论,儿童的自我认识和责任感是儿童学习和成长过程的核心。
儿童需要通过参与家庭和社交活动,从社会环境中获取支持和认可。
这种支持会帮助他们建立信任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的潜力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例如,张小明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在学校里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尊重,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
3. 青少年的角色认同根据弗洛姆个人发展理论,青少年的角色认同是他们成长的一个关键方面。
青少年需要通过参与社会、体育和文化活动,建立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角色。
例如,王琳认同自己是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并参加了青年B组篮球比赛。
这种参与不仅让她充分发挥个人能力,还使她获得了更强的自信和自尊。
4. 老年人的自我实现弗洛姆个人发展理论还指出,老年人需要重视自我实现的过程和活动,以使自己的生活得到充实和丰富。
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如反思、旅游以及亲近家庭等方面,都可以获得自我实现的体验。
例如,85岁的张爷爷认为自己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多元化体验,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认识和体验,同时也感到更加幸福和充实。
弗洛姆理论思想
弗洛姆理论思想弗洛姆的人格理论焦虑的来源:自由使人面临大量个人责任和孤独感顺应焦虑的策略及人格类型接受与受虐(依附于权威,受虐狂)剥削与施虐(狡诈或暴力,施虐狂人格)囤积与破坏(节俭与破坏型人格)市场取向与自动舒适装置(大部分人)生产取向与积极自由(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是幸福的关键——健康的人)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这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他接受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试图用人本主义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和东方禅宗的影响;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思想或工作上的联系。
一、论人的处境弗洛姆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意思是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本能的调节越不完善,所以人在本能上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最大的不完善性;(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像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3)历史的矛盾性。
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
例如,他认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力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弗洛姆认为,在以上三种处境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的矛盾,因为它根植于人本身,不可能被解决。
特别是其中的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最具实质性,因为,人越是超越自然和本能,也就是越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的关系就越疏远。
他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二、论人的需要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
不同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
以下是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不同的满足方式:(一)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为了摆脱孤独感,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弗洛姆期望理论
弗洛姆期望理论
弗洛姆期望理论是欧文·弗洛姆(ErnestFolom)在1930年提出的,它提供了一种衡量行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输入的有效性进行权衡,以决定他们的行为结果。
弗洛姆期望理论是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探索人类行为的主要工具,这种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和营销等领域。
弗洛姆期望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输入的有效性进行权衡,以衡量特定行为的期望。
例如,如果一个人以某种期望去做某事,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那么他们可能会重新考虑他们的期望,以便能够有效地实现目标。
弗洛姆期望理论强调,行为的期望是衡量行为结果的重要参数,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期望越高,越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弗洛姆期望理论同样适用于组织管理,如果管理者实行一种有效的管理政策,而员工期望获得的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员工会失去信心,最终影响公司的效率和绩效。
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员工期望的控制,并确保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地实现公司的目标。
弗洛姆期望理论也被用于营销,营销人员应该了解消费者的期望,以便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这样,他们就可以提出更具有吸引力的营销策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让其有期望消费。
弗洛姆期望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提供了衡量行为的重要标准,并被用于经济学和心理学等领域,是组织管理和营销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弗洛姆理论概述
弗洛姆理论概述弗洛姆 (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弗洛姆的主要思想内容一、论人的处境弗洛姆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是其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
他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的。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有本能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
这种反差在人这里达到了顶点。
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人是最无能的;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性最长。
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去,人必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形成了文明。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使人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超越自然。
这种超越又使人陷入了一系列困境,由于这些困境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所以弗洛姆称其为人存在的矛盾性。
第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
人超越自然、超越本能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的过程,它使人的独立性和力量感日益增加,这就是个体化。
第二:生与死的矛盾。
人能意识到死是生命的必然结局。
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折磨着人。
第三: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
人的短暂生命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全部潜能。
3、历史的矛盾性存在的矛盾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
是不可解决的。
历史的矛盾是人为的,即使在产生时不能解决,也可以在历史的稍后阶段解决。
因此,人的存在的矛盾是人的更深层的处境。
二、论人的需要除了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都起源于人的处境。
让你面临矛盾不可能无动于衷。
人的基本需要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
以下是几种需要以及不同的满足方式。
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要摆脱孤独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世界、与他人联系起来的健康情感。
没有发展这种情感的人总是按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现实本身去对待外部的世界,像婴儿一样仅仅将他人视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或工具。
社会学中的弗洛姆主义理论及其影响
社会学中的弗洛姆主义理论及其影响弗洛姆是20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人类行为的运作是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这一理论被称为弗洛姆主义理论。
在弗洛姆看来,人类的行为形成是受到社会环境及文化的影响,人类亦在这个环境中不断发展改变,导致社会也在不断改变发展。
解读弗洛姆主义理论弗洛姆主义理论被看作是人类行为学派中一种文化社会学派,同时又包括自由意志主义。
自由意志主义认为人类在自由意志的指引下可以主动追求生命的幸福和对正义的认识。
而文化社会学派则认为这种行为是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所进行的,而对于文化社会学派来说,文化与社会作为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是必须强调的。
理解弗洛姆主义理论的核心,就在于对文化社会学派与自由意志主义的完美结合。
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文化与社会是在人类经验中积累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行为及言语都被社会所监管。
毕竟,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在社会中被批准及被重新塑造的。
结果,一种行为的价值、偏好及信仰在社会中被认同,人们对于这些价值的学习及接受便成为了人类行为的一部分。
文化的传承会因所处的社会状态而有所不同文化的传承将会被影响于所处的社会状态。
人们的行为及思考会根据社会文化氛围的转变而跟着改变,比方说,工业化时期的社会状态与农业时期完全不同。
在这样的变化中,人们往往容易被固定概念束缚,也就是被所处的“早期”思维方式所束缚而难以追赶变化。
弗洛姆认为,寻求改变便是在这种情境下的必然产物。
弗洛姆主义如何影响社会学弗洛姆主义的理论对于社会学影响深远。
其理念深入影响了人们对于社会及人类的认知与理解,而对于社会学者而言,弗洛姆主义更是被视为一种基础性观念。
弗洛姆主义的导入使社会学从最初的对“早期”社会人类行为的研究逐渐转向了对人类进化及社会文化的深入探究,也就是认为生命是一个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得益于弗洛姆主义,一系列的社会学理论和概念得以形成,如经济学、文化人类学、教育学等。
《2024年弗洛姆异化消费理论的生态维度研究》范文
《弗洛姆异化消费理论的生态维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弗洛姆的异化消费理论是当代消费社会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关注的核心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深入研究弗洛姆异化消费理论的生态维度,从生态哲学的视角探讨异化消费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异化消费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弗洛姆异化消费理论概述弗洛姆的异化消费理论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往往将消费作为追求幸福和满足感的手段,导致消费行为与人的真实需求相脱离。
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导致心理上的孤独和空虚。
此外,弗洛姆还指出,过度消费和过度生产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三、异化消费的生态维度分析1. 自然环境的破坏:异化消费导致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进而引发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例如,过度使用塑料制品和一次性用品,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
2. 社会环境的恶化:异化消费使得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需求,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人际关系疏离。
此外,过度竞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盛行,使得社会压力增大,人们心理压力增大,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四、生态维度下的异化消费解决策略1. 倡导绿色消费:引导人们关注环保,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在消费过程中选择环保、低碳、可再生的产品和服务。
2. 推动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同时,推动废旧物品的回收和再利用。
3.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限制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使用。
同时,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4. 培养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教育、文化等方式培养人们的精神需求,使人们更加关注自我成长、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从而减少对物质追求的过度依赖。
5. 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通过政策和社会运动等手段,减少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生平及著作
1950:弗洛姆 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成为UNAM 弗洛姆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墨西哥)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 这里的医学院建立 精神分析部. 1957到1961年: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 授; 1962年以后: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 座教授. 1974年:搬到瑞士Muralto; 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死在家中.
2,压抑的机制——社会过滤器 ,压抑的机制 社会过滤器 (1)语言 ) 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经验成为社会无意识.如 文化台独之禁中国意识(所谓正名),历史研究方面 的禁区. (2)逻辑 ) 逻辑指导特定文化中人的思维,不合逻辑的经验 就被排除在意识之外. (3)社会禁忌 ) 每个社会都排斥特定的思想,感情,使之得不到 思考,感受和表达.
第一节 生平及著作
此外,在德国时弗洛姆 弗洛姆还是法 弗洛姆 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 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 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 弗洛姆 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 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 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 马克思主义的交汇
Alfred Weber (1868-1958)
14生命之爱人的处境历史的矛盾性存在的矛盾性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人的需要除了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都起源于人的基本需要是人对的反映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第一节 生平及著作
一,生平
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 弗洛姆 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 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 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 析心理学家.毕生旨在修改弗 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 洛伊德的 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 精神处境,弗洛姆 弗洛姆在此被尊为 弗洛姆 "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 Erich Fromm,1900 - 1980 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姆理论概述弗洛姆 (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毕生旨在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弗洛姆的主要思想内容一、论人的处境弗洛姆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是其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
他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的。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有本能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
这种反差在人这里达到了顶点。
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人是最无能的;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性最长。
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去,人必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形成了文明。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使人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超越自然。
这种超越又使人陷入了一系列困境,由于这些困境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所以弗洛姆称其为人存在的矛盾性。
第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
人超越自然、超越本能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的过程,它使人的独立性和力量感日益增加,这就是个体化。
第二:生与死的矛盾。
人能意识到死是生命的必然结局。
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折磨着人。
第三: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
人的短暂生命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全部潜能。
3、历史的矛盾性存在的矛盾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
是不可解决的。
历史的矛盾是人为的,即使在产生时不能解决,也可以在历史的稍后阶段解决。
因此,人的存在的矛盾是人的更深层的处境。
二、论人的需要除了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都起源于人的处境。
让你面临矛盾不可能无动于衷。
人的基本需要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
以下是几种需要以及不同的满足方式。
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要摆脱孤独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世界、与他人联系起来的健康情感。
没有发展这种情感的人总是按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现实本身去对待外部的世界,像婴儿一样仅仅将他人视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或工具。
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抛入这个世界,又身不由己的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物一样。
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
这就是人作为一种生物又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
这种需驱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
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才会感到安全。
个人往往通过依恋母亲及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根基。
有的人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态。
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性。
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原始束缚”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意识。
人需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自我意识健全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保持自我的独立性。
但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阶级、同伴等认同,追求一致性或顺从性,从而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
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
人需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并为之献身,从而赋予生存一种意义。
有的人确定的目标符合实际,具有意义;有的人则相信某种神的启示或自己种族的优越性,从而追求某种“神圣的”非理性的目标。
三、社会性格论以上几种需要都是人在存在的困境下形成的与自然、他人、自我建立联系的需要,而人的性格和潜意识则是人在这些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性格的概念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两种: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要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会化。
性格就是把人之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这里说的“能量”不是力比多,而是基于人的处境而产生的需要。
(二)性格类型性格是由一系列性格特征组成的。
一些性格特征具有共同的倾向性,弗洛姆称之为性格取向。
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有几种性格取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取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1、同化过程中的取向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性取向和创生性取向。
非创生性取向有四种:接受取向的人特别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剥削取向的人则通过强力或狡诈来得到他需要的东西;囤积取向的人通过囤积和节俭来获得安全感;市场取向的人则善于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创生性取向的人关心的是人的潜能的实现。
创生性的爱是在保持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同时与他人结为一体,这种爱的基本要素是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
弗洛姆还提出了健康的人所应体验到的一些情感,包括淡薄、温柔、同情、兴趣、责任心和整合性。
2、社会化过程中的取向及其与同化过程中的取向的联系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取向,包括受虐狂、施虐狂和机械地自动适应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取向,他们与同化过程中的四种非创生性取向是一一对应的,如接受取向与受虐狂取向所指的是同一类人,以此类推。
健康的性格就是能够自发性的爱和工作。
受虐狂通过屈从于他人或某种强大的外在势力(上帝、权威、组织、国家等)并成为这个势力的一部分来逃避孤立无助的处境,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
施虐狂者通过使他人屈服和痛苦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同时也从被统治的他人那里获取(剥削)所需要的东西。
破坏性是由于害怕自己营造的世界囤积被侵犯而主动地非理性地区消灭、摧毁对象。
以上三种倾向都常常以爱、责任、良心、爱国主义等合理化的形式出现。
机械的自动适应就是放弃个性,根据市场效应自动与他人保持一致。
现实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取向的混合,只是有一种取向占主导地位。
非创伤性取向的混合最常见的是接受取向与剥削取向(受虐狂与施虐狂)的混合,集这两种取向于一身的人在权利大的人面前就情不自禁的谄媚,在权利小的让你面前就不由自主的逞强。
这种欺软怕硬的性格叫做权威主义性格或独裁性格。
当然,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既有创生性取向又有非创生性取向,其中某种取向占优势。
3、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弗洛姆在《人之心》一书中从病理学角度对人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堕落综合症和成长综合症两种性格类型。
前者是死之爱或恋尸爱、自恋、共生—乱伦的固着三种倾向的结合体。
后者是生之爱或恋生癖、人之爱、独立性三种倾向的结合体,分别于前者的三种倾向相对立。
具有恋尸癖的人被所有无生命的事物所吸引,迷恋腐朽的东西,热衷于暴力或破坏,喜爱机械僵硬的事物,沉溺于过去而害怕未来。
具有恋生癖倾向的人为生命和生命的成长过程所吸引,富于创造性,喜欢新生事物。
恋尸癖、自恋、乱伦三种倾向的极端形式混合在一起就是堕落综合症,其群体的大规模发作急速战争。
大多数人的性格处在两种综合症之间,只是某一种占优势。
4、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弗洛姆在1976年重占有和重存在的两种生存方式的理论。
重占有关注但是占有对象(包括物、人、精神);重存在是关注的是生命存在本身,以人的潜能(爱和理性)的实现为生存的目的。
占有和存在这一对概念是从价值观上对人的性格类型所作的进一步规定[2]。
四、逃避自由自由问题是西方哲学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自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哲学命题,都离不开对自由的界定和探讨。
任何与人相关的问题,都不可避免地涉及自由问题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弗洛姆提出,他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自由”这一概念。
“一种意义上讲,自由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是成熟的、全面发展的、创造性的人的性格中的一部分;我可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自由’人,犹如我可以说一个有爱情的、创造性的、独立的人。
事实上,这种意义上的自由人就是一个有爱情、有创造、独立的人。
”这个意义上的自由,不涉及在两种可能的行为之间作出选择,只涉及人的性格结构。
第二种意义是在对立的两种可能性中选择其中之一的能力。
这种选择指理性与非理性的、善与恶的选择。
弗洛姆通常从第二种意义上探讨自由问题。
即人在善恶、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作出选择的能力。
在二者之间,人可以有自由的选择。
但是,事实一次次地证明人往往是屈从和懦弱的。
特别是当理性地选择善需要付出代价时,人通常会作出相反的选择。
“每一次屈服和懦弱的行动,都使我变得更软弱,它给更多的屈服行为打开通道,而且最终丧失自由。
”作为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选择了自己熟悉的视角探讨自由问题。
即从“分析现代人性格结构中的动力因素”入手,探讨“自由问题的人的方面,也就是放在人对权力的追逐和对屈从的渴求”上。
他的基本估计是,正是现代人性格结构中的动力因素,“使得法西斯主义国家中的人民想要放弃自由”。
由于人性格的结构所致,人在自由问题上有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既追求自由,也逃避自由。
探讨渴望自由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主要是就社会性格而言。
所谓社会性格是指“在某一文化中,大多数人所共同拥有性格结构的核心,这与同一文化中不相同的个人的个性特征截然不同”。
人对自由的渴望源于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人生来是不自由的。
就生理学而言,人作为生物,具有生物的一般需求,如进食、饮水、睡眠,等等。
这些需求都有限度,不是可以无限满足的。
这首先导致人的不自由。
即便是满足欲望,也不可能为所欲为。
进入社会,为了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人必须去工作。
他必须用自己赖以生存的那个社会的方式去工作。
人作为个体,基本上无法改变自己生存的需要和社会制度。
人是无奈的、无助的,也是不自由的。
对弗洛姆理论的评价美国心理学史家(沃尔曼,1980)认为,弗洛姆对心理学有四大贡献:第一,利用历史作为心理学调查的一个领域。
他广泛利用历史文献,从希伯来历史、中世纪、宗教改革、产业革命到纳粹主义兴起,并以这些文献作为他研究心理学问题的依据;第二,性格理论是他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第三,对心理学争端作伦理学解释。
他始终没有忘记价值判断,他的工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实现人本主义的理想;第四,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取向。
他对社会比对个人怀有更浓的兴趣(杨鑫辉, 2000,p.622)。
弗洛姆心理学的创造性在于:他在广阔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社会环境中研究心理现象,注重分析一定的经济结构中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人的影响;他的研究对象不仅是少数的心理疾病患者,而且是整个社会中的各种人群;他以社会批判者和改革者自居,他的心理学实际上是他为医治社会痼疾开出的一帖良药,恢复和弘扬了精神分析的社会批判精神;他提出了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是联系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中介,从而揭示了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过程,并强调了社会心理作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他的社会潜意识理论是对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的潜意识理论的一种发展;他以现代人的困境和精神危机作为其关注的核心问题,突出了其学说的现代性和实用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