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
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2
二、地位与作用
环境监测实验是培养从事环保、污染分析和监测等工作技术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学习其它如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等环境分支学科的基础。

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监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实验能力与标准
学生通过做实验,用理论来解释分析实验结果,又以实验结果来证明理论,互相印证,以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学会使用仪器设备,掌握实验测试技能之目的。

实验课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教师辅助指导。

通过实验课的训练,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要素监测的意义、原理、采样技术、分析方法、结果处理与数据分析,以及专业实验报告书写等。

(2)培养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认识。

(3)培养严格、细致、实事求是、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科学实验态度,培养善于动脑,勤于动手、讲究科学方法的踏实工作作风。

(4)培养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实验安全等良好实验习惯及爱护公共财物的高尚品德。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应用。

通过环境监测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实验项目
3
4
5
五、实验考核和成绩评定
6。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学分:4.0学时:64(理论课:34学时实验课:30学时)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教材:《环境监测》,(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开课系部:环境与安全工程系撰写人:严文瑶撰写时间:2005年10月审定人:冯俊生批准人: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污染物质的来源和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掌握各项主要水质指标和大气环境指标的物理意义及主要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学习目的和任务;(2)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分类;(3)环境标准分类,主要环境标准简介。

2、基本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目的和方法;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掌握环境监测的对象和特点;了解环境标准的分类、分级及其与环境监测的关系。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教学内容(1)概述:水体污染、水质监测的目的和对象;(2)采样布点、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3)水的物理性质的监测;(4)水中无机物的测定: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元素无机物的测定;(5)水中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2、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水样采集和保存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掌握主要预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理解主要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代表性的有害金属的主要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掌握酸度、碱度和pH值的测定原理和三者间的关系,掌握DO、含氮化合物、硫化物、氰化物的主要测定方法的原理;掌握COD、BOD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概念和主要测定方法。

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1、教学内容(1)概述:大气污染源、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2)大气污染物样品的采集:环境空气、污染源中污染物的采集;(3)颗粒物样品的采集和测定:总悬浮颗粒物采集及飘尘浓度的测定;(4)大气污染物的测定:NOx 、SO2等的测定;2、基本要求理解大气污染监测布点的基本原则、要求和主要方法;掌握大气采样的主要方法和采样效率的评价,了解大气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和采样体积的换算;掌握表示大气中颗粒物的指标TSP的测定原理;掌握主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测定要点;了解固定源和流动源排气样品的采集和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类型: 专业课总学时: 54 讲课学时:54 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微生物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是学习环境类其他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制备、预处理、测定及质量控制等方法,使之能独立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并具备对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重点: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及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第一章水和废水监测重点:①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②监测范围的水体采样点的合理布设、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③各种常见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原理及监测技术。

难点:①水样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及正确的预处理方法。

②几个有机综合指标的比较。

第二章空气和废气监测重点:①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②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态污染物的采样及测定。

③固定污染源的一些基本参数测定。

难点:①空气污染样品的采集。

②等速采样法。

第三章固体废物监测重点:①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

②生活垃圾的处理。

难点:①样品的采集。

②垃圾热值的测定。

第四章土壤质量监测重点:①监测方案的制订。

②采样点的确定,样品的采集。

难点:采样点的确定及样品的采集第五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重点:①水污染生物监测方法。

②生物污染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难点:生物群落监测法、水污染细菌学检查第六章噪声监测重点:①声音的量度。

环境监测课程重点学习的教学大纲纲要.doc

环境监测课程重点学习的教学大纲纲要.doc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260359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英文名称: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与学分:环境科学专业 45 学时, 2.5 学分环境工程专业 36 学时, 2.0 学分适用对象 :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环境化学等。

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目的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为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

英文简介: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a bran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re determined. These data determined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in time. It can als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ollu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etc.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an important basis and an effective way of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进行长期、系统、动态的监测,以获取环境信息并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环境科学与技术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方法和技术;3. 能够设计和实施环境监测方案;4. 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5. 培养环境监测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分类-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作用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 环境监测过程与要素-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 环境监测技术-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 水环境监测技术-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分析与解读5. 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 监测方案制定- 监测实施与监测报告撰写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2. 实验实践3. 案例分析4. 课程设计五、考核安排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讨论)2. 作业与实验报告3. 期中考试4. 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料1. 主教材:《环境监测原理与技术》2. 参考书目:《环境监测实践指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3. 实验指导书:《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七、教学评价1. 基于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2. 鉴定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掌握程度3. 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八、教学计划1. 第一周: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周:环境监测原理3. 第三周:大气环境监测技术4. 第四周:水环境监测技术5. 第五周:土壤环境监测技术6. 第六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7. 第七周: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8. 第八周:复习与期中考试9. 第九周:课程设计指导10. 第十周:课程设计与实施11. 第十一周:教学总结与复习12. 第十二周:期末考试九、备注1. 学生应按教学大纲要求参加课程学习与考核2. 教师负责按时发布课程安排与通知,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3. 学生有任何疑问或困难应及时向教师反馳,以便得到帮助和指导。

教学大纲环境监测

教学大纲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前言(注: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等)《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

《环境监测》以污染物分析工作为逻辑起点,以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与环境工程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实验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方法,环境中要污染物常用检测手段的基本原理、特点、分析方法和实验操作技术,以及在环境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具备在环境监测分析实际技能,从而胜任日常环境指标、污染物监测分析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方法;掌握测定过程中的误差分析和表征,初步学会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了解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内容及方法;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分离和富集方法;掌握环境重要污染物常用检测手段的基本原理、特点、分析方法和实验操作技术,并了解其在环境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先修课程要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环境学》,《普通生物学》,《普通物理》,《大学数学》,《环境化学》本课程计划54学时,3学分,分别介绍水质、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物检测,并以污染物为主线,较为详细的说明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检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以及简易监测方法和现代监测技术等内容。

选用教材:《环境监测》,奚旦立编,高教社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考核方法:考试教学进程安排表: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环境监测研究对象,理解环境监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环境标准的来源和组成,掌握环境监测概念、目的、分类和特点。

绪论计划3学时。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介绍环境监测的内涵•环境监测的发展•环境监测的过程•环境监测的对象。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Monitoring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84(理论总学时48/实践总学时36)周学时7(理论学时3/实践学时4)学分4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环境科学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方向课之一。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各种污染物监测的方法,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只有掌握了环境监测的理论与技术,才能更好地为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规划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服务。

通过对《环境监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制备、预处理、测定及质量控制等方法,使之能独立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并具备对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科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

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法学等所有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都需要在了解、评价环境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各项研究和制定有关管理、经济的法规。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学等化学类基础课程。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奚旦立主编《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第三版聂麦茜主编《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践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10 第一版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期末闭卷考试为主(70%),实践教学为辅(30%)。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验一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3学时)实验二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测定(4学时)实验三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及分散度的测定(4学时)实验四水中氨氮的测定(4学时)实验五水中硫化物的测定(4学时)实验六水中微量磷的测定(4学时)实验七水中铬的测定(3学时)实验八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6学时)实验九环境噪声监测(4学时)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学时:45 学分:2.5 课程性质:必修实验个数:14 面向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必修专业课之一,授课对象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植物体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本知识,以《环境监测》理论教学为基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对环境监测中遇到的问题应有独立分析与解决的能力,针对实验中涉及的项目应能熟练操作,掌握质量控制的方法、实验的关键环节、干扰消除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数据处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继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项目及内容提要四、实验内容的安排实验一实验基础及环境水样的采集1.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程序和注意事项。

(2)学习简易采样瓶的制作。

2.实验内容拟订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采用方法、质量保证等有关内容。

要求学生选定不同环境要素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和要求制定出监测方案。

简易采样瓶的制作,水样的采集和布点,水样的现场测定及保存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台、大玻璃瓶、乳胶管。

实验二水样物理性质的测定1.目的要求(1)学习水样物理性质常规指标的监测方法。

(2)掌握、pH计、电导率仪等仪器的操作。

2.实验内容水温、总残渣、电导率、pH值、色度测定。

3.主要的实验仪器设备分析天平、pH计、电导率仪。

实验三水样COD的测定1.目的要求(1)掌握COD测定的原理和意义。

环境监测大纲

环境监测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由讲课和实验课组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监测”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中的重要性,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掌握大气、水、土壤等主要污染对象中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绪论1.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2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3 环境标准2.水和废水监测2.1 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2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地面水水质方案的制定,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2.3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类型,水样的采集及保存,采集水样注意事项。

2.4 水样预处理2.5 物理指标检验:温度、浓度、色度、残渣、电导率等检测,酸碱度、pH值等性质的检测。

2.6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Hg,Cd,pb,Cu,Zn,As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2.7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溶解氧、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2.8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单项指标及COD,BOD,TOC,TOD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2.9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及原理3.空气和废气监测3.1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及其时空分布特点,空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3.2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制定:监测网点的布设,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3.3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样品的采集,采样效率。

3.4 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测定:SO2,NO X,CO等污染物的监测原理方法3.5 颗粒物质的测定:降尘、飘尘、总悬浮颗粒物及其主组分的测定分析3.6 污染源监测3.7 准气体的配制:标准气的用途,静态配气法,动态配气法4.固体废物监测4.1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样品水分的测定。

(完整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完整版)《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适用于环境科学专业]第一部分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要先行,环境监测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环境监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布点采样方法、预处理技术及重要监测指标的分析技术;掌握制订监测方案的方法;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自动监测、生物监测、遥感遥测等最新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前沿。

通过学习环境监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为该课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特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1、环境监测对象和目的。

这部分内容,是对“环境监测”这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包括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分类、制订原则。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为以后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做好铺垫和准备。

3、各环境要素的监测。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共包含七章,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噪声监测、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适用于环境科学专业]第一部分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要先行,环境监测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环境监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布点采样方法、预处理技术及重要监测指标的分析技术;掌握制订监测方案的方法;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自动监测、生物监测、遥感遥测等最新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前沿。

通过学习环境监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为该课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特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1、环境监测对象和目的。

这部分内容,是对“环境监测”这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包括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分类、制订原则。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为以后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做好铺垫和准备。

3、各环境要素的监测。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共包含七章,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噪声监测、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制订环境监测方案:布点、采样、样品运输、污染物测定、数据处理和应用。

4、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技术。

这部分内容包括一章,空气污染、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构造及在环境评价与保护中的作用;遥感监测技术和简易监测技术在现代环境监测、评价中的应用与作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三、与教学计划中前后课程的关系环境监测前接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课程,后续课程为自我设计课环境监测实践,并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毕业论文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

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在“环境监测”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育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一般原理,结合“环境监测”的课程特点,灵活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方法。

根据“环境监测”课的特点,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加深对课程重点知识的认识并牢固掌握其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便解决对课程难点的理解问题。

2、探索式教学方法。

根据“环境监测”课中不同环境要素的内容,在深入分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学生的思索,查阅相关资料提出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

3、学导式教学方法。

根据大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本门课程内容中的一部分有可能通过自学掌握的特点,采取了教师提出学习提纲、给出查阅资料范围、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教师给出参考问题供学生消化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范例式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精选的实例,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有普遍意义的内容。

5、多媒体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环境监测》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环境介质、污染物、监测方法三大块内容纵横交错,监测方法机理复杂、流程多而且比较难懂,基础性强、时代感强、实践性强的课程,仅停留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会感到时间紧、效果差,更不要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

随着多种先进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共享资源,我们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使课堂信息量和教学效果双增。

6、开放式教学方法。

贯彻现代教育理念,以开放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参与,培养复合型人才。

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利用网络参与主动学习,学生大量查阅文献,独立设计环境监测方案,讨论后具体实施,在参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成果在教学内容中得到较好体现,使课程内容保持鲜活生命力。

7、关联式教学方法。

“环境监测”这门课程,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环境学概论等等。

这就要求教师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讲课时,从各门课程知识相互关联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内容有选择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

8、实践式教学方法。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开设理论课的同时,同步安排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和拓宽对理论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后续自我设计课里适当安排教师指导下的参观实践、环境现场考察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学习活动,充分体现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

五、教学内容组织安排1、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着力体现本门课程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位课,培养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种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相关法规、方法、监测内容和评价方法,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据此,我们在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重视环境监测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国家标准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体现了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知识传授是基础,是第一个层面的要求;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是目的,是第二个层面的要求。

这两个层面同意于理论联系实际之中,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环境监测的实际问题说明环境监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第二,在实验教学中,注意运用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和育人密切结合。

4、体现环境监测的前沿性。

在环境监测课程中充满了“最新”的内容:环境监测的信息化、网络化概念;新出现环境问题的监测;最新的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等。

六、实践教学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

“环境监测”的理论课要包含实践性教学;理论课教学中要有实践意识;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系统要体现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对实践性教学要和理论教学一样,严格要求,严格检查。

课内实验教学,另列实验教学大纲。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和要求,追求实验教学的成效性。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适当参加教师的部分科研工作、或进行一些综合性环境问题的专题调查。

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环境监测教学共126学时,其中理论课66学时,实验课60学时。

理论课具体学时分配如下: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20学时)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18学时)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2学时)第五章土壤质量监测(2学时)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学时)第七章环境噪声监测(4学时)第八章环境放射性监测(2学时)第九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9学时)第十章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3学时)理论课闭卷考试,学生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实验课成绩评定详见实验课教学大纲。

八、教材编选原则及参考资料1、教材选编原则选择教育部组编教材或权威的面向21世纪教材。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充实和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部分内容选用国家标准方法作为参考资料。

2、使用教材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合编,环境监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3、参考资料[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关伯仁主编,环境科学基础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3]蒋展鹏,环境工程监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4]黄秀莲,环境分析与监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5]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6]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7]吴邦灿编,环境监测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8]国家环保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写组编,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9]相关国家标准第二部分讲授大纲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2、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3、掌握环境监测目的、分类、特点、技术及主要环境标准4、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以及环境监测在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学重点1、环境监测定义2、环境监测分类3、环境优先监测及优先监测污染物4、环境标准的定义,重点讲述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5、环境标准的分类6、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教学难点1、优先监测污染物2、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考核知识点1、环境监测定义2、按监测目的对环境监测进行分类3、环境优先监测及优先监测污染物4、环境标准的定义,重点是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5、环境标准的分类6、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思考题1、简述环境监测的分类。

2、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3、我国目前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哪几类?4、试分析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特点。

5、为什么要分别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6、制订环保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7、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什么?8、简述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9、简述优先污染物筛选的原则。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本节要求:通过介绍环境监测的目的,认识环境监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了解环境监测的多种分类方法以及各种分类的依据,重点介绍按环境监测目的进行的分类;通过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特点的了解,树立对本课程的正确的思维和学习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