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

合集下载

评价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

评价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

标准差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也称均方差(mean square error),是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它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

平均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在概率统计中最常使用作为统计分布程度(statistical dispersion)上的测量.标准差定义为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反映组内个体间的离散程度.测量到分布程度的结果,原则上具有两种性质:为非负数值,与测量资料具有相同单位. 一个总量的标准差或一个随机变量的标准差,及一个子集合样品数的标准差之间,有所差别。

标准计算公式假设有一组数值X1,X2,X3,.。

.。

.Xn(皆为实数),其平均值为μ,公式如图1.图1标准差也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公式如图2。

图2简单来说,标准差是一组数据平均值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

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例如,两组数的集合{0, 5,9, 14} 和{5, 6,8,9}其平均值都是7,但第二个集合具有较小的标准差。

标准差可以当作不确定性的一种测量。

例如在物理科学中,做重复性测量时,测量数值集合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测量的精确度。

当要决定测量值是否符合预测值,测量值的标准差占有决定性重要角色:如果测量平均值与预测值相差太远(同时与标准差数值做比较),则认为测量值与预测值互相矛盾.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如果测量值都落在一定数值范围之外,可以合理推论预测值是否正确.标准差应用于投资上,可作为量度回报稳定性的指标。

标准差数值越大,代表回报远离过去平均数值,回报较不稳定故风险越高。

相反,标准差数值越细,代表回报较为稳定,风险亦较小。

例如,A、B两组各有6位学生参加同一次语文测验,A组的分数为95、85、75、65、55、45,B组的分数为73、72、71、69、68、67。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青岛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 点、线、面、体1.3 线段、射线和直线1.4 线段的度量和比较第二章有理数2.1 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2.2 数轴2.3 相反数与绝对值第三章有理数的运算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 有理数的乘方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统计图4.1 收集数据的方式4.2 数据的整理4.3 简单的统计图4.4 统计图的相互转化第五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5.1 用字母表示数5.2 代数式5.3 代数式的值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5.5 函数的初步认识第六章整式的加减6.1 单项式与多项式6.2 同类项6.3 去括号6.4 整式的加减第七章数值估算7.1 生活中的数值估算7.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7.3 估算的应用与调整第八章一元一次方程8.1 方程和方程的解8.2 一元一次方程8.3 等式的基本性质8.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8.5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角9.1 角的表示9.2 角的比较9.3 角的度量9.4 对顶角9.5 垂直第十章平行线10.1 同位角10.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0.3 平行线的性质10.4 平行线的判定第十一章图形与坐标11.1 怎样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11.2 平面直角坐标系11.3 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11.4 函数与图象11.5 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第十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2.2 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12.3 图象的妙用12.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十三章走进概率13.1 天有不测风云13.2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13.3 可能性的大小13.4 概率的简单计算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14.1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14.2 指数可以是零和负整数吗14.3 科学计数法14.4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14.5 单项式的乘法14.6 多项式乘多项式第十五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5.1 三角形15.2 多边形15.3 多边形的密铺15.4 圆的初步认识15.5 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1 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3 角的平分线1.4 等腰三角形1.5 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1.6 镜面对称1.7 简单的图案设计第二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2.1 平方差公式2.2 完全平方公式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三章分式3.1 分式的基本性质3.2 分式的约分3.3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4 分式的通分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3.6 比和比例3.7 分式方程第四章样本与估计4.1 普查与抽样调查4.2 样本的选取4.3 加权平均数4.4 中位数4.5 众数4.6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第五章实数5.1 算术平方根5.2 勾股定理5.3 根号2是有理数吗5.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5.5 平方根5.6 立方根5.7 方根的估算5.8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5.9 实数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6.1 不等关系和不等式6.2 一元一次不等式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二次根式7.1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7.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八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8.1 全等形与相似形8.2 全等三角形8.3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8.4 相似三角形8.5 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8.6 相似多边形第九章解直角三角形9.1 锐角三角比9.2 30°,45°,60°角的三角比9.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9.4 解直角三角形9.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十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10.1 数据的离散程度10.2 极差10.3 方差与标准差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 第十一章几何证明初步11.1 定义与命题11.2 为什么要证明11.3 什么是几何证明11.4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1.5 几何证明举例11.6 反证法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四边形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4 图形的中心对称1.5 梯形1.6 中位线定理第二章图形与变换2.1 图形的平移2.2 图形的旋转2.3 位似第三章一元二次方程3.1 一元二次方程3.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3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四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 圆的对称性4.2 确定圆的条件4.3 圆周角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5 三角形的内切圆4.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7 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九年级下册第五章对函数的再探索5.1 函数与它的表示法5.2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5.3 反比例函数5.4 二次函数5.5 二次函数y=ax2图象和性质5.6 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和性.5.7 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8 二次函数的应用5.9 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六章频率与概率6.1 频数与频率6.2 频数分布直方图6.3 用频率估计概率6.4 用树状图计算概率第七章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7.1 几种常见的几何体7.2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7.3 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八章投影与视图8.1 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8.2 盲区8.3 影子和投影8.4 正投影8.5 物体的三视图11。

离散趋势的度量

离散趋势的度量

xi − x zi = S
二、变异系数
1)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均值之比 消除数据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的影响度量了数 据的相对离散程度 2)用于对不同组别数据离散程度的比较 3)计算公式为
S Vs = x
例6 8家企业的产品销售数据如表3.1。试比较产 品销售额与销售利润的离散程度
表3.2.3 某管理局所属8家企业的产品销售数据 产品销售额(万元) 销售利润(万元) 企业编号
例3 设有数据如下:10,5,9,13,6,8。计 算它们的修正方差、标准差。 解:
S =
2 n−1
∑( x − x)
i =1 i
n
2
n −1
= 8.3
2
S n −1 =
∑ (x
i =1
n
i
− x)
n −1
= 8.3 = 2.88
8、方差的简化计算公式 方差
1 N 1 N 2 S 2 = ∑ ( xi − x ) 2 = ∑ x i − ( x ) 2 N i =1 N i =1
X1
X2
1 2 3 4 5 6 7 8
170 220 390 430 480 650 950 1000
8.1 12.5 18.0 22.0 26.5 40.0 64.0 69.0
解: X1=536.25(万元) =536.25(万元) S1=309.19(万元) =309.19(万元) X2=32.5215(万元) =32.5215(万元) S2=23.09(万元) =23.09(万元)
QU = 28+0.25(30-28) = 28.5
例 7 根据下表 3.2.3 中的数据,计算甲城市家庭 对住房满意状况评价的四分位数
表3.2.4 甲城市家庭对住房状况评价的频数分布

形容数据离散程度的量

形容数据离散程度的量

形容数据离散程度的量
离散程度是指一组数据的分散程度,也就是数据点相对于其平均值的偏离程度。

它是统计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用于衡量数据的波动程度和样本的相似性。

在实际应用中,离散程度通常通过以下几种量来测量:
1. 方差
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分散程度的最常用量,它表示所有数据点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异。

方差越大,表示数据点之间的差异越大,反之,方差越小,则表示数据点更加集中。

2. 标准差
标准差也是衡量数据分散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与方差不同的是,标准差的单位与原始数据点的单位相同。

3.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它能够消除因为数据点所处的数值范围不同而导致的误差。

比如,如果两组数据的标准差相等,但是均值有很大的差异,那么计算得出的变异系数就能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4. 极差
极差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异,它简单、易懂,但是敏感
度较低,不能反映出中间的大量数据点的变化。

5. 四分位差
四分位差是将数据点按数值大小顺序排序,然后将其分为四组,每组
包含相等数量的数据点。

第一、二、三个四分位数分别是第一、二、
三个组的中位数,四分位差则是第三个四分位数与第一个四分位数之
间的差异。

总之,准确测量数据离散程度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只有
理解这些统计量及其用途,才能更好地应用它们,提高数据分析水平。

10.1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

10.1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

你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上述数据吗? 成绩/秒 成绩 /秒
13.4 13.2
13.0
13.4 13.2
13.0
12.8
12.6 12.4 12.2 12.0 1 2 3 4 5 6 甲的成绩统计图 7
12.8
12.6 12.4 12.2 12.0 8 序数 1 2 3 4 5 6 乙的成绩统计图 7 8 序数
平均成绩的数据较多,波动范围比较大,乙运动员的成绩比较稳定.对于一组 数据,仅仅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这些数据的波动范围和 偏离平均数的差异程度.
交流与发现 时代中学田径队的甲乙两名运动员在8次百米跑训练中,成绩如下表:
序数 甲的成绩/秒 乙的成绩/秒 1 12.0 12.2 2 12.2 12.4 3 13.0 12.7 4 12.6 12.5 5 13.1 12.9 6 12.5 12.2 7 12.4 12.8 8 12.2 12.3
甲、乙两名运动员百米跑的平均成绩都是12.5秒,成绩的众数都是12.45秒、 成 绩的中位数都是12.2秒.
(2)小亮说:“甲、乙两名运动员的百米跑成绩的平均数、众数、 中位数对应相同,因此他们的成绩一样”,你认为这种说法合适 不合适. 吗? (3)观察图象,你发现哪名运动员的成绩波动较大?谁的成绩 比较稳定?由此你认为分析一组数据,仅关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众数、中位数,就能得到前面的结论吗? 甲运动员的训练成绩中偏离
1 x = (x1 + x2 + x3 + L + xn ) n
交流与发现
序数
甲的成绩/秒 乙的成绩/秒
1
12.0 12.2
2
12.2 12.4
3
13.0 12.7

离散程度衡量指标

离散程度衡量指标

离散程度衡量指标离散程度衡量指标是用来评估一组数据或变量的分散程度的指标。

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中,离散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数据的可信度。

在本文中,我将从简单的离散程度衡量指标开始介绍,然后逐渐深入探讨更复杂的指标和概念。

通过阅读本文,你将对离散程度的概念和衡量指标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它们进行数据分析和实践。

1. 范围和极差范围是最简单的离散程度衡量指标,它表示一组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

范围越大,代表数据的离散程度越高。

2. 方差和标准差方差是衡量数据分散程度的常用指标,它表示数据与其均值之间的差距的平方的平均值。

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代表数据的离散程度相对于其均值的大小。

方差和标准差越大,代表数据的离散程度越高。

3. 均方差均方差是衡量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距的指标。

在统计学中,我们常常需要使用模型进行数据预测,而均方差可以帮助我们评估预测的准确程度。

均方差越大,代表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距越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越高。

4. 四分位数和箱线图四分位数是将数据按照大小划分为四等分的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箱线图是基于四分位数的可视化工具,可以将数据的离散程度直观地展示出来。

箱线图的上下边界代表数据的上下四分位数,中位线代表数据的中位数,离群点代表数据中的异常值。

如果箱线图的箱子较长,离散程度较小;如果箱线图的箱子较短,离散程度较大。

5. 离散系数离散系数是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标准差与均值之比。

离散系数越大,代表数据的离散程度越高。

6. 相对离散度相对离散度是衡量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相对离散程度的指标。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数据的可信度。

相对离散度越大,代表两个变量之间的离散程度越高。

通过对这些离散程度衡量指标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离散程度的概念和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无论是在统计学、机器学习还是数据分析领域,离散程度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数据的离散程度(课件)

数据的离散程度(课件)
概念
离散程度反映的是数据值的分散 程度,如果数据值比较集中,则 离散程度较小;如果数据值比较 分散,则离散程度较大。
离散程度的度量方法
方差
方差是离散程度最常用的度量方法,它计算的是数据值与 平均值的差的平方的平均值。方差越大,说明数据值的离 散程度越大。
极差
极差是指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它表示数据值的 最大离散程度。极差越大,说明数据值的离散程度越大。
优化数据收 集
算法改进
将多个来源的数据进行融合,综合利用不同数据源的 优势,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降低数据的离散
程度。
数据融合
通过改进算法,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从 而降低数据的离散程度。例如,采用更先进的统计分 析方法、优化决策树算法等。
未来发展前景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离散程度分析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未来可以 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离散程度分析中,提高数据处 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详细描述
消费者行为数据分析是另一个应用数据离散程度的领域。通过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偏 好、满意度等数据进行离散程度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和市场趋势,从而
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
案例三:人口普查数据离散程度分析
总结词
人口普查数据离散程度分析
VS
详细描述
人口普查数据离散程度分析是评估国家或 地区人口统计数据可靠性和一致性的重要 手段。通过对人口普查数据的离散程度进 行测量,可以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值和误差 ,提高数据质量。这对于政策制定、资源 分配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因素
影响数据离散程度的因素有很多,如测量误差、样本大小、数据来源等。在分 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的离散程度(优质课)获奖课件

数据的离散程度(优质课)获奖课件

你还累?这么大的 个,才比我多驮 了2个.
哼,我从你背上拿来 1个,我的包裹数就 是你的2倍!
真的?!
我从你背上拿来 1个,我的包裹数 就是你的 2 倍!
你还累?这么大 的个,才比我 多驮了2个.
它们各驮了多少包裹呢?
【解析】设老牛驮了 x 个包裹 , 小马驮了 y个包裹.
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的多2个,
82 80 78 76 74 72 70 0 5 10 乙厂 15 20 25
结论
平均质量只能反映总体的集中趋势,并不能反映个体
的变化情况.从图中看,甲厂的产品更符合要求.
甲厂鸡腿规格比较稳定,最大值和最小值只相差6 g;
乙厂鸡腿规格比较不稳定,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9 g.
现实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平均水平”外,人
结论
极差大,偏离平均数越大,产品的质量(性能)越不稳定.
想一想
如果丙厂也参与了竞争,从该厂也抽查20只鸡腿,
80 79 78 77 76 75 74 73 72 71 0 5 10 丙厂 15 20 25
平均数:
x 丙 75( g )
极差: 79 72 7( g )
问题6: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分别是多少?
C.
6x+4y=9
y=1
D.
y=3x+4
4.(嘉兴·中考)根据以下对话,可以求得小红所买的 笔和笔记本的价格分别是( D )
小红,你上周买的笔和笔 记本的价格是多少啊? 哦……我忘了!只记得 先后买了两次,第一次 买了5支笔和10本笔记 本花了42元钱,第二次 买了10支笔和5本笔记 本花了30元钱.
x=4, y=4呢? 你还能找到其他x , y的值适合方程x+y=8吗 ? (2) x=5 , y=3适合方程5x+3y=34吗?

生物学统计试题及答案

生物学统计试题及答案

生物学统计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在统计学中,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度量?A. 方差B. 标准差C. 平均值D. 极差答案:C2. 哪种统计图最适合展示分类数据的分布?A. 条形图B. 折线图C. 散点图D. 饼图答案:D3.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多少?A. -1到1B. 0到1C. 0到正无穷D. -无穷到正无穷答案:A4. 在假设检验中,如果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我们通常会:A. 拒绝零假设B. 接受零假设C. 无法得出结论D. 需要更多的数据答案:A5. 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A. 中位数B. 众数C. 极差D. 标准差答案:D6. 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是什么?A. 对称分布B. 单峰分布C. 双峰分布D. 非对称分布答案:A7. 哪种类型的统计检验用于比较两个独立样本的均值?A. 配对t检验B. 独立样本t检验C. 方差分析D. 卡方检验答案:B8. 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数据分布形状的度量?A. 偏度B. 方差C. 标准差D. 极差答案:A9. 在回归分析中,决定系数(R²)表示什么?A. 模型的解释能力B. 模型的预测能力C. 模型的拟合优度D. 模型的显著性答案:C10. 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数据位置的度量?A. 均值B. 中位数C. 众数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下列哪些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度量?A. 平均值B. 中位数C. 众数D. 方差答案:ABC12. 在统计分析中,哪些因素会影响数据的离散程度?A. 数据的范围B. 数据的分布形状C. 数据的中心趋势D. 数据的异常值答案:ABD13. 以下哪些是统计学中常见的分布?A. 正态分布B. 二项分布C. 泊松分布D. 均匀分布答案:ABCD14. 在进行假设检验时,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p值的大小?A. 样本大小B. 效应大小C. 显著性水平αD. 检验统计量的值答案:ABD15. 以下哪些是描述数据分布偏斜程度的度量?A. 偏度B. 峰度C. 标准差D. 极差答案:A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6. 在统计学中,________是用来描述数据的变异或离散程度的度量。

数据离散程度度量指标

数据离散程度度量指标

数据离散程度度量指标数据离散程度是描述数据集中数据分布的指标,它反映了数据的散布程度和集中程度。

在数据分析和统计学中,我们常常需要使用离散程度度量指标来评估数据的分布特征。

下面将介绍常用的几种数据离散程度度量指标。

一、极差(Range)极差是最简单直观的离散程度度量指标,它表示数据集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极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

二、方差(Variance)方差是衡量数据分散程度的常用指标之一,它表示数据与其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

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

三、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也是常用的离散程度度量指标。

标准差和方差一样,都是衡量数据分散程度的指标,标准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

四、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离散系数是相对于均值的标准差,它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数据集的离散程度。

离散系数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

五、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四分位数间距是将数据集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为四个等份,然后计算第三个四分位数与第一四分位数之间的差值。

四分位数间距可以用来衡量数据集的离散程度。

六、离散度(Dispersion)离散度是一个综合指标,它包括了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等多个度量指标,可以综合评估数据集的离散程度。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数据离散程度度量指标,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离散程度度量指标来评估数据集的离散程度,从而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新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对照

新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对照

新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对照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几何图形1.3线段、射线和直线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2章有理数2.1有理数2.2数轴2.3相反数与绝对值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有理数的乘方3.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4.1普查和抽样调查4.2简单随机抽样4.3数据的整理4.4扇形统计图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5.1用字母表示数5.2代数式5.3代数式的值5.4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5.5函数的初步认识第6章整式的加减6.1单项式与多项式6.2同类项6.3去括号6.4整式的加减第7章数值的估算7.1生活中的数值估算7.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7.3估算的应用与调整第8章一元一次方程7.1等式的基本性质7.2一元一次方程7.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7.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022新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七(上)(60课时)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8课时)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课时1.2几何图形2课时1.3线段、射线和直线2课时1.4线段的比较和作法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2章有理数(5课时)2.1有理数1课时2.2数轴2课时2.3相反数与绝对值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13课时)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4课时3.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课时3.3有理数的乘方2课时3.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课时3.5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运算1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6课时)4.1普查与抽样调查1课时4.2简单随机抽样1课时4.3数据的整理1课时4.4扇形统计图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5.1用字母表示数1课时5.2代数式2课时5.3代数式的值1课时5.4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2课时5.5函数的初步认识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你知道的数学公式2课时第6章整式的加减(6课时)6.1单项式与多项式1课时6.2同类项2课时6.3去括号1课时6.4整式的加减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7章一元一次方程(12课时)7.1等式的基本性质1课时7.2一元一次方程1课时7.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课时7.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七年级下册第9章角9.1角的表示9.2角的比较9.3角的度量9.4对顶角9.5垂直第10章平行线10.1同位角10.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0.3平行线的性质10.4平行线的判定第11章图形与坐标11.1怎样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11.2平面直角坐标系11.3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11.4函数与图象11.5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2.2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12.3图象的妙用12.4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3章走进概率13.1天有不测风云13.2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13.3可能性的大小13.4概率的简单计算课题学习掷币中的思考第14章整式的乘法14.1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14.2指数可以是零和负整数吗14.3科学记数法14.4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14.5单项式的乘法14.6多项式乘多项式第15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5.1三角形15.2多边形15.3多边形的密铺15.4圆的初步认识15.5用直尺和圆规作图七(下)(61课时)第8章角(7课时)8.1角的表示1课时8.2角的比较1课时8.3角的度量2课时8.4对顶角1课时8.5垂直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9章平行线(6课时)9.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课时9.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课时9.3平行线的性质1课时9.4平行线的判定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0章一次方程组(9课时)10.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10.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2课时某10.3三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10.4列方程组解应用题3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1章整式的乘除(14课时)11.1同底数幂的乘法1课时11.2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2课时11.3单项式的乘法2课时11.4多项式的乘法2课时11.5同底数幂的除法1课时11.6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4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12章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7课时)12.1平方差公式1课时12.2完全平方公式2课时12.3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课时12.4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3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0课时)13.1三角形4课时13.2多边形2课时13.3圆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综合与实践多边形的密铺2课时第14章位置与坐标(6课时)14.1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1课时14.2平面直角坐标系1课时14.3直角坐标系中的简单图形2课时14.4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八年级上册第1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3角的平分线1.4等腰三角形1.5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1.6镜面对称1.7简单的图案设计第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2.1平方差公式2.2完全平方公式2.3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4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3章分式3.1分式的基本性质3.2分式的约分3.3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4分式的通分3.5分式的加法与减法3.6比和比例3.7分式方程第4章样本与估计4.1普查与抽样调查4.2样本的选取4.3加权平均数4.4中位数4.5众数4.6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题学习学生课外生活情况的调查第5章实数5.1算术平方根5.2勾股定理5.32是有理数吗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5.5平方根5.6立方根5.7方根的估算5.8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5.9实数第6章一元一次不等式6.1不等关系和不等式6.2一元一次不等式6.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八(上)(59课时)第1章全等三角形(9课时)1.1全等三角形1课时1.2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4课时1.3尺规作图3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2章图形的轴对称(12课时)2.1图形的轴对称1课时2.2轴对称的基本性质2课时2.3轴对称图形1课时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课时2.5角的平分线1课时2.6等腰三角形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3章分式(15课时)3.1分式和它的基本性质2课时3.2分式的约分1课时3.3分式的乘法和除法1课时3.4分式的通分1课时3.5分式的加法与减法2课时3.6比和比例3课时3.7分式方程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4章数据分析(9课时)4.1加权平均数2课时4.2中位数1课时4.3众数1课时4.4数据的离散程度1课时4.5方差2课时4.6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及方差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统计开放日模拟现场会(暂定)2课时第5章几何证明初步(12课时)5.1定义与命题1课时5.2为什么要证明1课时5.3什么是几何证明1课时5.4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1课时5.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课时5.6几何证明举例4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八年级下册第7章二次根式7.1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7.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8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8.1全等形与相似形8.2全等三角形8.3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8.4相似三角形8.5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8.6相似多边形课题学习有趣的分形图第9章解直角三角形9.1锐角三角比9.230,45,60角的三角比9.3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9.4解直角三角形9.5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10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10.1数据的离散程度10.2极差10.3方差与标准差10.4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第11章几何证明初步11.1定义与命题11.2为什么要证明11.3什么是几何证明11.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1.5几何证明举例11.6反证法八(下)(61课时)第6章平行四边形(11课时)10.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2课时10.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课时10.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4课时10.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1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7章实数(15课时)6.1算术平方根1课时6.2勾股定理1课时6.32是有理数吗2课时6.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2课时6.5平方根1课时6.6立方根1课时6.7用计算器求平方根与立方根2课时6.8实数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课时)7.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课时7.2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7.3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1课时7.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9章二次根式(7课时)8.1二次根式和它的性质3课时8.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1课时8.3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0章一次函数(9课时)9.1函数的图象2课时9.2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2课时9.3一次函数的性质1课时9.4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1课时9.5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2课时第11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9课时)11.1图形的平移3课时11.2图形的旋转3课时11.3图形的中心对称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哪条路径最短九年级上册第1章特殊四边形1.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4图形的中心对称1.5梯形1.6中位线定理第2章图形变换2.1图形的平移2.2图形的旋转2.3图形的位似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3.1一元二次方程3.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圆的对称性4.2确定圆的条件4.3圆周角4.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5三角形的内切圆4.6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7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九(上)(62课时)第1章相似多边形(12课时)1.1相似多边形1课时1.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5课时1.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课时1.4图形的位似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2章解直角三角形(11课时)2.1锐角三角比1课时2.230°,45°,60°角的三角比1课时2.3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2课时2.4解直角三角形2课时2.5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3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18课时)3.1圆的对称性3课时3.2确定圆的条件2课时3.3圆周角3课时3.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课时3.5三角形的内切圆1课时3.6弧长与扇形面积计算1课时3.7正多边形与圆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综合与实践图形变化与图案设计2课时第4章一元二次方程(13课时)4.1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4.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4.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4.4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课时某4.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课时4.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5章走进概率(7课时)5.1随机事件1课时5.2概率的意义1课时5.3概率的简单计算2课时5.4用列举法计算概率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九年级下册第5章对函数的再探索5.1函数与它的表示法5.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5.3反比例函数5.4二次函数5.5二次函数ya某2的图象和性质5.6二次函数ya某2b某c的图象和性质5.7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8二次函数的应用5.9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6章频率与概率6.1频数与频率6.2频数分布直方图6.3用频率估计概率6.4用树状图计算概率课题学习质数的分布第7章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7.1几种常见的几何体7.2棱柱的侧面展开图7.3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8章投影与识图8.1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8.2盲区8.3影子和投影8.4正投影8.5物体的三视图九(下)(41课时)第6章对函数的再探索(17课时)6.1函数与它的表示法3课时6.2反比例函数3课时6.3二次函数1课时6.4二次函数y=a某2的图象和性质1课时6.5二次函数y=a某2+b某+c的图象和性质3课时某6.6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课时6.7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6.8二次函数的应用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7章频率与概率(7课时)7.1频数与频率1课时7.2频数直方图2课时7.3用频率估计概率2课时7.4随机现象的发展趋势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质数的分布2课时第8章几种简单的几何体(8课时)8.1几种常见的几何体1课时8.2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2课时8.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2课时8.4圆锥的侧面展开图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9章投影与视图(7课时)9.1中心投影1课时9.2平行投影3课时9.3物体的三视图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青岛版数学教材在课程内容上的调整本次修订时需要增加或加强的内容共23条,分别落实在各册的有关章节:“数与代数”部分:(1)“知道|a|的含义”,在原实验教科书七(上)第2.3节已经体现,修订稿仍在七(上)第2.3节中出现。

离散程度的度量指标

离散程度的度量指标

离散程度的度量指标答案:测算离散程度最重要最常用的指标是标准差。

离散程度,外文名Measures of Dispersion,是指通过随机地观测变量各个取值之间的差异程度,用来衡量风险大小的指标。

离散程度的测度指标:1、极差极差又称全距,是观测变量的最大取值与最小取值之间的离差,也就是观测变量的最大观测值与最小观测值之间的区间跨度。

极差的计算公式为:R=Max(xi) −Min(xi)2、平均差平均差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对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它综合反映了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动程度。

平均差越大,则表示标志变动度越大,反之则表示标志变动度越小。

3、标准差标准差是随机变量各个取值偏差平方的平均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最常用的反映随机变量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标准差既可以根据样本数据计算,也可以根据观测变量的理论分布计算,分别称为样本标准差和总体标准差。

扩展资料离散程度的测度意义:1、通过对随机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可以反映各个观测个体之间的差异大小,从而也就可以反映分布中心的指标对各个观测变量值代表性的高低。

2、通过对随机变量取值之间离散程度的测定,可以反映随机变量次数分布密度曲线的瘦俏或矮胖程度。

不常见的指标:四分位数:是统计学中分位数的一种,即把所有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并分成四等份,处于三个分割点位置的数据就是四分位数,其中,中位数是比较常用的评价指标。

(1)第一四分位数(Q1),又称“下四分位数”,等于该样本中所有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后第25%的数据;(2)第二四分位数(Q2),又称“中位数”,等于该样本中所有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后第50%数据;(3)第三四分位数(Q3),又称“上四分位数”,等于该样本中所有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后第75%的数据;(4)第三四分位数与第一四分位数的差距又称四分位距。

青岛版八下第10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word复习学案

青岛版八下第10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word复习学案

第10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复习学案单位:青州市庙子初级中学姓名:丁秀武孙玲高云升一、教学内容:第10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二、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熟练掌握考察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及意义。

2、能根据数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判定与决策。

三、本章知识结构:极差——概念概念——用科学方差——公式——计算器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计算方标准差——概念——差和标公式——准差。

四、依据知识结构翻阅课本与笔记本记忆基本知识点1、检查知识点2、完成下列题目:(1)样本2,3,0,5,-7,6的极差是。

(2)下面几个概念中,能体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是。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极差(3)数学老师对小明参加的4次中考模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小明成绩是否稳定的应计算的数学量是。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方差(4)已知1,2,3,4,5的方差为s2,则11,12,13,14,15这组数的方差是。

3、专题研究:(1)甲、乙两个小组各6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甲:76,90,84,86,81,81乙:82,80,85,89,79,80甲组的众数是,乙组的中位数是,甲组的方差是,乙组的方差是,由计算知学习成绩较稳定的小组是。

(2)为了从甲、乙两名射击选手中选出一人参加射击比赛,辅导员对它们的实际水平进行了测试,每人射击10次,成绩如下:甲:9,9,10,8,6,10,10,8,10,8乙:10,8,7,10,10,10,10,8,7,8你如何帮助辅导员作出决策?四、课堂达标: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两名运动员的训练成绩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相同则他们的成绩一样B、一组数据的方差总是大于标准差C、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则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小D、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小,则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小2、已知一组数据为-1,0,x,1,-2的平均数是0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3、一组数据x1,x2,……x n的方差s2=0.36,则这组数据x1,x2,……x n,x的方差是()。

离散程度的计算

离散程度的计算

可比较性
离散程度计算结果在不同数据集 之间具有可比性,有助于比较不 同数据集的分布差异。
量化评估
离散程度提供了一种量化评估数 据分布稳定性的方法,有助于理 解数据的内在规律。
缺点
对异常值敏感
离散程度计算方法通常对异常值比较敏感,异常值可能会显著影响 离散程度的计算结果。
对数据分布假设的依赖
某些离散程度计算方法基于特定的数据分布假设,如正态分布,如 果数据分布不符合假设,计算结果可能不准确。
数据透视表
通过数据透视表可以快速查看数据的分布情况,并计 算数据的离散程度。
Python库
NumPy库
NumPy库提供了许多数学函数,包括计算标 准差的函数(np.std),可以直接用于计算离 散程度。
Pandas库
Pandas库提供了DataFra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数据结构,可以方便 地处理和分析数据,并计算离散程度。
市场调研
在市场调研中,离散程度可用于分析 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通过 计算不同受访者对同一问题的评分离 散程度,可以了解受访者对该产品或 服务的意见差异。
离散程度还可以用于分析品牌忠诚度。 例如,如果某一品牌的目标客户群体 对其评价较为一致,则该品牌的忠诚 度较高。
人口统计学研究
在人口统计学研究中,离散程度可用于分析人口特征的分布 情况。例如,通过计算不同年龄段人口的离散程度,可以了 解该年龄段人口的异质性。
方差主要用于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如果两组数据的方差相等,则它们的离散程度相同。
标准差
01
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其计算公式为 $sigma =
sqrt{frac{1}{N} sum_{i=1}^{N} (x_i - mu)^2}$。

八年级下册 第10章 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

八年级下册 第10章 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

八年级下册第10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一、教学目标1、经历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必要性;2、掌握极差的概念,理解其统计意义,了解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并在具体情境中加以应用;3、通过实践观察,掌握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和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和方法,发展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极差、方差和标准差是在学习了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个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最简单的一种描述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极差后的继续学习,它是今后描述一组数据程度的最重要的量。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样本方差来估计总体方差,从而了解总体的波动情况。

本章主要介绍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要求学生能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思考相关的问题并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发现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影响不敏感,易受特殊数据的影响,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有必要探索更精确地刻画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方法。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应让学生一方面理解通过第45页的图也能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但这样描述直观而不具体,再引导学生如何用数量关系来描述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另外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方差或标准差的大小,仅反映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并不一定表示这组数据的“好”“坏”程度。

但是在一组数据相应地加、减同一个数或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时,极差、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的变化是一个难点。

虽然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归纳总结,但是学生接受的程度并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自主建立知识。

另外,在利用平均数、方差衡量数据时,学生往往只会工具方差来比较数据离散性,而忘记了前面学过的发展趋势、平均水平等方面的知识。

这还需要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重点:极差及方差的含义;难点:培养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统计意识学习过程。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四、教学设计1.留给学生探索空间,培养探索能力 2.3.会用公式计算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会用方差来估计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第10章 数据离散程度

第10章  数据离散程度

数据离散程度和几何证明初步一、本章知识结构:1、极差——概念概念——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2、方差——公式——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3、标准差——概念——公式——二、基本定义1、极差。

2、方差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极差、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3、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注1:1)极差、方差、标准差都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量;2)极差、方差、标准差都应带单位(如果原题有单位)3)极差和标准差的单位是原单位,方差的单位是原单位的平方;4)方差的意义: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5)取相同样本容量。

6)研究方差的前提之一:平均数相等或非常接近注2: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越严重,即数据的波动越大,数据也越不稳定。

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不严重,即数据的波动越小,数据也越稳定。

三、习题巩固1.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01到2005年,我国GDP增长率分别为8.3%,9.1%,10.0%,10.1%,9.9%。

经济学家评论说:这五年的年度GDP增长率之间相当平稳。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增长率之间相当平稳”说明这组数据的()较小。

A.标准差B.中位数C.平均数D.众数2.对甲、乙两同学100米短跑进行5次测试,他们的成绩通过计算得;x甲=x乙,S2甲=0.025,S2乙=0.0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短跑成绩比乙好B.乙短跑成绩比甲好C.甲比乙短跑成绩稳定D.乙比甲短跑成绩稳定3.数据70、71、72、73的标准差是()A.2 D.544.样本方差的计算式S2=120[(x1-30)2+(x2-30)]2+…+(xn-30)2]中,数字20和30分别表示样本中的()A.众数、中位数B.方差、标准差C.样本中数据的个数、平均数D.样本中数据的个数、中位数5.某同学使用计算器求3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一个数据105输入为15,那么所求出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A.3.5B.3C.0.5D.-36.一组数据的方差为S2,将该数据每一个数据,都乘2,所得到一组新数据的方差是()A.22SB.S2C.2 S2D.4 S27.已知一组数据:-1,x,0,1,-2的平均数是0,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A.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①一组数据的标准差是它的差的平方;②数据8,9,10,11,1l的众数是2;③如果数据x1,x 2,…,xn的平均数为x,那么(x1-x)+(x2-x)+…(xn-x)=0;④数据0,-1,l,-2,1的中位数是l.A.4个B.3个C.2个D.l个9、下面几个概念中,能体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是。

初中数学 什么是数据的离散程度 如何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

初中数学 什么是数据的离散程度 如何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

初中数学什么是数据的离散程度如何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数据的离散程度是指数据集中观测值的分散程度或变异程度。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及观测值与集中趋势之间的差异程度。

以下是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几种常用方法:1. 极差(Range):极差是最简单的度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

它是将数据集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异量化。

极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高。

然而,极差只考虑了最大值和最小值,忽略了其他观测值的分布情况。

2. 方差(Variance):方差是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

它计算了每个观测值与数据集均值之间的差异的平方,并求平均值。

方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高。

方差能够考虑数据集中所有观测值的分布情况,但它的计算结果是以观测值的平方为单位,不易理解。

3.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它是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也是最常见的统计量之一。

标准差具有与原始观测值相同的单位,更易理解和解释。

标准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高。

4.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乘以100%。

它是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相对于均值的相对程度的方法。

变异系数越高,数据的离散程度相对于均值越高。

变异系数适用于比较不同数据集之间的离散程度,尤其是当数据集具有不同的均值时。

除了上述方法,还有其他一些统计量和图形可以用来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如中位数绝对偏差、四分位极差和箱线图等。

总结起来,数据的离散程度是指数据集中观测值的分散程度或变异程度。

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方法包括极差、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及观测值与集中趋势之间的差异程度。

选择合适的方法要根据数据的性质和分布情况来决定。

10.1数据的离散程度学案

10.1数据的离散程度学案

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教学设计命题人:陈光双学习目标:1.了解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2.了解极差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极差.3.理解极差在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优缺点.4.理解方差的概念,能用方差公式计算数据的方差.课前预习1.回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计算下面的问题:(1)若数据2,x,4,8的平均数是4,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是2.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 .3.时代中学田径队的甲乙两名运动员在8次百米跑训练中,成绩如下表:.甲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乙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观察甲、乙两名同学百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甲的成绩统计图乙的成绩统计图发现:的成绩波动范围较大;的成绩比较稳定.(教师问: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能反映这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吗?学生答:不能。

请完成课内探究1.数据的离散程度)4. 预习课本94页,回答极差的定义:(1)一组数据中的与的差称为极差.即:极差 = 最大数据—(2)一组数据:3,5,9,12,6的极差是.5.预习课本98页,回答下面的问题:(1)偏差:在一组数据中,叫做这个数的偏差,偏差可以反映一个数据偏离平均数的程度.(2)在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方差. 通常用S2表示.课内探究探究1.数据的离散程度1.思考课前预习的第3题和课本93页,回答下面的问题:(1)对于一组数据,仅仅了解数据的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这些数据的和的差异程度.(这其实就是数据的离散程度)(2)我们通常用数据的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范围和偏离平均数的差异程度.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表示数据分布的范围越广,越不稳定,平均数的代表性也就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表示数据分布的越集中,变动范围越小,平均数的代表性也就越大.(3)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即)外,还要关注数据的,即一组数据的 .跟踪训练:1.如图是甲、乙两地5月下旬的日平均气温统计图,观察统计图,发现地的日平均气温离散程度大.(只知道数据的离散程度大小,那么应该用什么来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呢? 请结合预习第四题,完成课内探究2:极差)探究2.极差1.当阳光垂直照射时,月球表面的温度看高达127℃,夜晚可降到-183℃,月球表面温度的变化范围 .归纳:极差反映一组数据的,用极差描述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简单明了,极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 .(极差的优点)2.天然矿泉水的质量关系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某地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的8 种品牌天然矿泉水的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其中某些指标的检测数据如下:表中这解:由表中数据得:重碳酸根离子含量的极差=氯离子含量的极差=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的极差=pH 值指标的极差=(请大家结合上面的例题回答下面的归纳)归纳:由于极差忽视了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间的差异,仅仅由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确定,个别远离群体的极端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因而极差往往不能充分反映一组数据的实际 .(极差不足,所以还需要寻找更精细的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由于平均数是最常用的反映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人们自然以平均数作为基准去衡量每一个数据与它的偏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数据的离散程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知道描述一组数据的分布时,除关心它的集中趋势外,还需要分析数据的波动大小.
2.了解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自动化生产线上,两台数控机床同时生产直径为40.00毫米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产品中各抽出10件进行测量,结果如下(单位:毫米).
通过计算甲、乙生产零件的直径的平均数都是40毫米,是不是这就能说明这两床机床生产的质量一样好呢?为什么?
【自主学习】课本第92、93页,了解离散程度的定义和意义
1.数据的波动范围用表示,可以通过统计图来分析.
2.下表显示的是上海2001年2月下旬和2002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
试对这两段时间的气温进行比较.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吗?请同学们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绘制出相应的折线图.
【合作交流】小组内讨论自主学习内容,总结出分析数据的基本思路和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点拨】:
1.对于一组数据,仅仅了解它的集中趋势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这些数据的波动范围和偏离平均数的差异程度.
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时候要注意横轴、纵轴分别表示的意义,统计图的名称,单位长度,描点是否准确等方面.
【课堂练习】
课本习题、练习题
【当堂检测】《配套练习册》
【课堂小结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