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练习题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036d67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5.png)
试题1: 《愚公移⼭》练习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 曾不能毁⼭之⼀⽑.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⑶ 惧其不已.也 已:⑷ ⽆陇断.焉 断: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B. 遂率⼦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D. 何苦.⽽不平 苦: 劳苦4⽤现代汉语翻译下⾯的句⼦。
寒暑易节,始⼀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组是( )A.以. 君之⼒ 扶苏以. 数谏B.河曲智叟笑⽽⽌之. ⽈ 此则岳阳楼之. ⼤观也C.⽽. ⼭不加增 义不杀少⽽. 杀众D.告之于. 帝 皆以美于. 徐公6.下列⽂⾔⽂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项是( )(1)⽽⼭不加增,何苦⽽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愚公者,年且九⼗。
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7.读了这则寓⾔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 (1)草⽊ (2)亡,通“⽆”(3)停⽌ (4)隔绝3.D (苦:愁)4.(1)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次。
(2)你太不聪明了。
5.C(C项都是“却、可是”; A项“凭”/“因为”; B项“他”/“的”; D项“向”/“⽐”)6.B7.启示:像愚公⼀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
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不可避免要⾯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分重要的意义。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杂然相许. 许:赞同B.⼦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D.寒暑易节,始⼀反.焉 反:同“返”,往返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法完全相同的⼀组是()A.以.君之⼒曾不能损魁⽗之丘静以.修⾝,俭以养德B.河曲智叟笑⽽.⽌之⽈ 外户⽽.不闭(《礼记》⼆则)C.甚矣,汝之.不惠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D.虽.我之死,有⼦存焉 虽.乘奔御⻛,不以疾也(《三峡》)3.下列对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之少、运输⼯具简陋等⽅⾯表现了移⼭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的毅⼒和决⼼。
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ede5b24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9.png)
愚公移山练习题一、填空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在______。
2. 愚公的两个儿子分别叫______和______。
3. 愚公想要移山是因为他家后面的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使得______和______的生活十分不便。
4. 愚公的邻居们认为愚公的想法______。
5. 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遭遇了各种困难,但是他__________。
6. 全家上下,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移山的工作中,展现了______的精神。
7. 最后,天神动情地感叹:______。
二、选择题1.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寓意是:A. 努力就一定能成功B. 改变自己的命运需要爆发力C. 任何事情都能做到,只要尽力努力2.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态度是:A. 敷衍了事的态度B. 短视的态度C. 非常坚定的态度3. 愚公移山中的“移山”是指:A. 从物理上把两座山挪走B. 获得内心的力量去相信自己C. 克服困难,改变不利的现状4.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中的“山”可以理解为:A. 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障碍B.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C. 排除万难,实现自己的目标5. 故事中的愚公最终获得了成功的原因是:A. 他有强大的体力和毅力B. 他得到了邻居的帮助C. 他愿意付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三、简答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为什么会选择移山?2. 在愚公移山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3. 故事中的愚公移山是靠自己一力承担还是依靠别人的帮助?4. 你学到了什么?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你有何感悟和启示?四、作文题请以愚公移山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文章建议不少于800字。
愚公移山练习题到此结束,请按照提示完成作答。
中考《愚公移山》练习题
![中考《愚公移山》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d10d387a0116c175f0e48d1.png)
《愚公移山》练习题《愚公移山》练习题一、理解性填空: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④ 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⑤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⑦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或:“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⑧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⑨出自本文的成语:愚公移山二、语段阅读: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
将重读的在括号内注明“重”字。
①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面山而( )居②以( )君之( )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2.解释下边加点词的词义。
①聚室而谋②投诸渤海之尾③始一反焉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两个疑问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是。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 ,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的明确目标。
愚公移山注释练习题
![愚公移山注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0587e6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00.png)
愚公移山注释练习题一、词语解释1. 愚公移山的“愚”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2.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指”字如何解释?3.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字应作何理解?4.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中的“惩”字有何含义?5.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中的“匮”字怎么解释?二、句子翻译1. 翻译“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 翻译“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 翻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4. 翻译“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5. 翻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理解分析1.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2.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3. 文中如何表现愚公的坚定意志?4. 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5. 请简述愚公移山的过程。
四、对比阅读1. 请比较愚公与智叟的观点,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2. 请结合《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两个故事,谈谈你对“坚持不懈”精神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1. 请以愚公的口吻,写一段劝说智叟支持移山的话。
2. 假如你是愚公的邻居,你会如何参与到移山的行动中?3. 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六、文学常识1. 《愚公移山》出自哪部古代典籍?2. 《愚公移山》的作者是谁?3. 《愚公移山》属于哪个文学体裁?4. 请列举出至少两个与《愚公移山》类似的励志故事。
七、修辞手法1. 在《愚公移山》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2. 请找出文中的一处夸张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文中使用了哪些排比句式?请列举出来。
4. 请分析文中反问句的作用。
八、名句默写1. 请默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 请默写“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 请默写“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九、综合运用1. 请结合《愚公移山》的故事,设计一个以“坚持梦想”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方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dac13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2.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迂.(yū)B.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始龀.(chèn)C. 穷匮.(kuì)厝.(cuò)冀.之南(yì)D. 万仞.(rèn)亡.以应(wú)雍.南(yōng)2.下列加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河曲智叟.(老人)B. 汝心.之固(思想)C. 何苦.而不平(担心)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3.下面的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方/七百里B. 惩/山北之塞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 投诸/渤海之尾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何陋之有?C. 何以为计?D. 如太行、王屋何?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A. 顶针;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 比喻;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 顶针;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 比喻;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6.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我们以前学过的《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出自《列子》。
B. 《愚公移山》多处使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C.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的北岸。
D. “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耄耋”指一百岁。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916c7d5727a5e9846a611a.png)
23《愚公移山》练习题班级:座号:姓名:一、解释句中带点的字: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2、面.山而居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4、毕力..平险5、杂然相许.(许:)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7、且.焉置土石8、投诸.渤海之尾9、叩.石垦壤1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11、寒暑易.节1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1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4、一厝.朔东二、翻译句子1、聚室而谋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4、投诸渤海之尾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甚矣,汝之不惠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9、虽我之死,有子存焉10、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三、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四、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2、始一反焉3、河曲智叟亡以应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5、无陇断焉五、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李白乘舟方欲行()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蝉则千转不穷(尽)(3)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三、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黄河今泛指一般河流阳:古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乃,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之于今义:各个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即使,今义:虽然六、阅读理解1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8485f8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7c.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始龀.(chèn)焦渴.(kě)箕畚.(běn)匆.匆忙忙(cōng)B.新鲜.(xián)清澈.(chè)万仞.(rèn)喜出望.外(wàng)C.荷.担(hè)膝.盖(qī) 穷匮.(kuì)端.端正正(duān)D.孀.妻(shuāng)河畔.(pàn)迄.今(qì)煽.风点火(shà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告之于.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而.山不加增博闻而.强识C.以.残年余力以.顺为正者D.虽我之.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运用这种句式的目的是表现愚公()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纪录片在网络走红,使纪录片成为各大视频网站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B.虽然说之前的影视界一度风靡“韩流”,那么如今,以中国网络剧为代表的“华流”风头正健。
C.数学老师运用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仅增强了安全意识,还学会了计算方法。
D.10月29日,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通知,对公租房转租、转借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2021年,中国作为东道主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B.“经过娄底市上下多年的共同努力,娄底市去年一举摘下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成功来之不易!”娄底市市委书记邹文辉强调,“要坚持常态长效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含答案.doc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5deef6b240c844768eaee71.png)
愚公移山(含答案)一、基知1、《愚公移山》自,是一篇。
2、下列字注音:()()厝()孀()箕畚()()3、解句中的字:⑴ 然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⑷帝感其:)⑸而山不加增:⑹聚室而日:4、引用原文回答。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移山一定能的原因是。
5、解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阴。
()通(),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
()通(),意思是。
寒暑易,始一反焉。
()通(),意思是。
6、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手法,以愚公、智叟例具体明。
7、翻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荷担者三夫,叩石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无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在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展的今天,我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二、第 2-3 段回答9、表明愚公移山任巨的两句是:和。
10、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山之一毛()11、下列文分析有的一()A、愚公的妻子献疑的中有关心的气,其目的是解决土石;智叟愚公的言行中有嘲的气,其目的是阻止愚公移山。
B、“ 我之死,有子存焉⋯⋯无也”一句运用修辞手法,运用种句式,表愚公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休。
C、本文是古代神的名篇,生的情有寓言色彩,愚公移山成功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大气魄和毅力。
D、文章以神尾,并非迷信,而是表明在生力极其不达的条件下,人只能幻想通神的力量来帮助人征服自然,表了当人征服大自然的烈愿望。
三、比【甲】愚公移山【乙】杵磨磨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李太白山中,未成,弃去。
小溪,逢老方磨杵,之,曰:“欲作。
”太白感其意,卒。
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2.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 2 分)( 1)年且九十() (2)方磨杵()( 3)始一反焉()(4)自言姓武()13.【甲】文中下列几加点意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是()(2分)A 、且焉置土石无断焉 C 、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B 、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 、跳往助之逢老方磨杵,之14.翻下面的句子。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210bf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6.png)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XXX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XXX?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XXX,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XXX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XXX,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XXX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XXX;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XXX感其诚,命夸XXX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XXX。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rèn)惩山北之塞(sè)(yú)出入之迂也(yū)荷担者三夫(hè dàn zhě sān fū)始龀(chè)无穷匮也(kuì)一厝XXX(cuò)2、翻译。
1)何苦而不平?——为什么不平呢?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四季更替,又回到了原点。
3)甚矣,汝之不惠。
——你真是太不明智了。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的心意太坚定了,无法动摇。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山名。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人名。
3)何苦而不平。
——不满意。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又回到原点。
2)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太不明智了。
3)XXX亡以应——智叟死了以后。
4)一厝朔东——一座在东北方向,一座在南方的房屋。
第24课 愚公移山 练习题(含答案)
![第24课 愚公移山 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2a7e7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5.png)
第24课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第24课愚公移山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万仞(rèn)孀妻(shuāng) 无穷匮也(guì)B.魁父(kuī) 冀州(jì) 叩石垦壤(kòu)C.箕畚(běn) 荷担(hè) 一厝朔东(cuò)D.始龀(chèn) 智叟(sōu) 出入之迂(yū)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河曲智叟亡以应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下列与“何苦而不平”这一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8.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3)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9.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
”(3)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是:“ , 。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 , ”(5)愚公认为能够移山的原因是:“ , 。
”(6)文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 , 。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doc
![(完整版)愚公移山练习题.doc](https://img.taocdn.com/s3/m/749b55e43b3567ec112d8a8f.png)
《愚公移山》练习题一、理解性填空: ( 用原文真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②移山的目的是:③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④ 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⑤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⑥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⑦《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⑧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⑨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二、解释下边加点词的词义。
1. 聚室而谋 () ()..3.始一反焉 ()4..5.焉置土石().7、年且九十().9、其如土石何().2.惩山北之塞(.投诸渤海之尾 ()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8、如太行王屋何(..10、固不可彻()...)))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惩( chéng) 山北之塞 ( sè) 遂率子孙荷 ( hé) 担者三夫B. 京城氏之孀 ( shuāng) 妻始龀 ( chèn) ,跳往助之C. 高万仞 ( rèn) 曾( chéng) 不能损魁父之丘D. 河曲智叟 ( sòu) 一厝 ( cuò) 朔东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然相许 ( 赞同 ) 寒暑易节 ( 交换 )..B. 何苦而不平 ( 愁) 子子无也( 尽 )...而山不加增加大惧其不已也停止C..().()D. 方七百里 ( 周 ) 其如土石何 ( 用在“如⋯⋯何”前,起加气的作用) ..3. 下列句中的“之”与另外三句用法不相同的一是( )A. 笑而止之B.跳往助C.山北之塞D.操蛇之神之之4. 与“河曲智叟亡无”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是( )A. 子子无也B. 甚至,汝之不惠C. 寒暑易,始一反焉D. 一厝朔5.下列各句找出正确的文。
①帝感其 ( ) A.天地感到了他的心 B.天帝被他的心感了。
②遂率子荷担者三夫 ( )A. 于是率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75bcf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e.png)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箕畚.(běn)运于渤海之尾B.遂率子孙荷.(hè)担者三夫C.河曲智叟亡.(wú)以应D.一厝.(xī)朔东,一厝雍南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提出)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C.惧其不已.也(已经)D.寒暑易.节(交换)3.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河.阳之北D.河曲智叟.亡以应6.根据提示用课文原文填空。
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其妻“”,甚至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练习题附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52bc2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f.png)
愚公移山练习题附答案愚公移山练题附答案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wàn rèn)荷担(hé dàn)箕畚(jī běn)孀妻(shuāng qī)始龀(shǐ chè)穷匮(qióng kuì)智叟(zhì sǒu)雍南(yōng nán)朔东(shuò dō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意思为:毫无疑虑地同意)惩山北之塞(意思为:想办法解决山北的障碍)且焉置土石(意思为:把土石放在哪里)何苦而不平(意思为:为什么不平衡)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假字:反。
词义:开始。
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假字:应。
词义:对应。
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假字:厝。
词义:房屋。
4)甚矣,汝之不惠。
通假字:甚。
词义:非常。
4、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1)年且九十(意思为:快要90岁)且焉置土石(意思为:把土石放在哪里)2)且焉置土石(意思为:把土石放在哪里)始一反焉(意思为:开始)3)固不可彻(意思为:不能彻底)固众人(意思为:众所周知)4)杂然相许(意思为:毫无疑虑地同意)曳屋许许声(意思为:拖着屋子发出嘎嘎声)虽我(意思为:尽管我)5)操蛇之神闻之(意思为:听到这个消息)不能称前时之闻(意思为:无法与之前听到的相提并论)5、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毕(意思为:结束)移风易俗(意思为:改变风俗)诉诸法律(意思为:诉诸法律)原形毕露(意思为:原形暴露)实施已付(意思为:已经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为:死后才算完成)6、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D、如太行、王屋何?8、填空: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和道家思想。
《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499936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9.png)
《愚公移山》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面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莽莽乾坤乌云墨染阴谋鬼计丧心病狂B.罄竹难书饥肠辘辘琴瑟和谐至关重要C.罄其所有勾心斗角不肖子孙中流砥柱D.穷愁潦倒山穷水尽心有余悸鞠躬尽瘁正确答案是:D.穷愁潦倒山穷水尽心有余悸鞠躬尽瘁。
A“阴谋鬼计”应为“阴谋诡计”;B“罄竹难书”应为“罄竹难书”;C“罄其所有”应为“倾其所有”;D正确。
故选D。
2、下列选项中字形和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鸟巢(cháo)高潮叠起(dié)浑身解数(jiě)忍俊不禁(jīn)B.星宿(xiù)弱不禁风(jīn)豁然开朗(huò)脍炙人口(zhì)C.哺育(bǔ)惩恶扬善(chéng)风驰电掣(chè)半途而费(fèi)D.倒坍(tān)手不释卷(shì)一泻千里(xiè)心旌摇曳(yè)正确答案是:B.星宿(xiù)弱不禁风(jīn)豁然开朗(huò)脍炙人口(zhì)。
A“高潮叠起”应为“高潮迭起”;C“半途而费”应为“半途而废”;D“手不释卷”应为“手不释卷”。
故选B。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愚公移山》这篇经典寓言的含义,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点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1、掌握《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语法结构;3、理解愚公移山的行为意义和个人品质;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教师会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点和故事情节。
2、讨论: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愚公移山的行为意义和个人品质,以及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角色扮演:学生将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愚公移山初二试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初二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c82d4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b.png)
愚公移山初二试题及答案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一个老人愚公,因门前的两座大山阻碍了出行,于是决定带领家人和邻居一起移山。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初二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一章。
2. 故事中,愚公门前的两座大山分别是太行山和王屋山。
3.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这两座山阻碍了他们家的出行。
4. 愚公的邻居智叟认为移山是不可能的,但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5. 愚公移山的故事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了两位大力神帮助愚公移走了大山。
二、选择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人定胜天B. 顺其自然C. 放弃是明智的选择D. 团结就是力量答案:A2. 愚公移山时,他的家人和邻居都支持他吗?A. 是的,所有人都支持B. 只有他的家人支持C. 只有他的邻居支持D. 没有人支持答案:B3.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谁帮助了愚公?A. 他的家人B. 他的邻居C. 天帝派的大力神D. 他自己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答: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愚公,因门前的两座大山阻碍了出行,决定带领家人和邻居一起移山。
尽管他的邻居智叟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最终能够成功。
他的故事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了两位大力神帮助愚公移走了大山。
2. 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哪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答: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勇于挑战的积极态度。
同时,也展现了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重要性。
四、论述题1. 你认为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轻言放弃。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
愚公移山试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3ffb3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0b.png)
愚公移山试题及答案一、积累运用1•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后,语文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开展了以下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问题。
(1)[活动一:地名有讲究1明明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地名的资料,语序有点混乱,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以低于地面的水为视角,河流北岸则成了阳面,南岸则是阴面。
②我国国土地势西高东低,直接决定了大多数河流水系的走向是自西向东。
③以高于地面的山为视角,南为阳,北为阴。
④北半球的阳光大部分时间由南向北照射--在这种地形地势与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阴、阳可以用来代指南北。
⑤我们在这里捋一捋山,水和阴、阳的对应关系,就是:山南=山阳、山北=山阴、水北=水阳,水南=水阴。
⑥我们从字面就能推断某城与其区域河流的关系,如沈阳,就位于沈河以北。
1单选题]A•③①②④⑤⑥B•④③②⑥①⑤C•②④③①⑥⑤(正确答案)D•⑥⑤②③①④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
C-答题时,可以在整体把握语句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起始句为第②句,这里先总写我国地势特点;第④句“这种地形地势与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环境"紧扣第②句,应紧跟其后;第③①句分别从山,水的视角进行说明,应跟后面;第⑥句举例说明某城与其区域河流的关系,应紧跟①后;第⑤句为总结句,应为结尾句。
故选C。
(2)[活动二:年龄有大小]已经读八年级的佳佳同学到活动中心参加市春晚彩排活动,根据下面的座位表,你认为她坐在哪两排最恰当?()A•始面匕(一'-)B•花甲(三、四)C•豆蔻(五、六)(正确答案)D,不惑(七、八)E.而立(”、十)答案解析:(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始龊”为七八岁,“花甲”为六十岁,“豆蔻”为十三四岁,“不惑”为四十岁,"而立"为三十岁。
结合题干中“已经读八年级”的提示,应该为十三四岁。
因此坐五六排最恰当。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万仞(ren)穷匮(kui)箕(R)畚B•豫(yu)南冀(ji)州荷(h2)担C•孀(Shuang)妻魁(kuf)父亡(WIi)以应D•始配(Chen)垄(Ibng)断一厝(XT)朔东(正确答案)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注音。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ac43c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e.png)
价 一种工 艺 , 可从 下列观 点中考核 学生 的综 合能力 。 ①工 艺先进 吗? ② 生产条件 , 设备要 求低 , 能耗低 吗? ③有无 毒害污 染 , 易防 治吗 ? ④ 考虑 了变废 为宝 , 资源 的综合 利用 吗? ⑤原料 来源广 吗? 可 再生吗 ? 设置此 类 习题 既反 映学生 的综合 能力 , 同时 , 也激发 学生学 习兴趣 , 理解化 学 的现 实意义 。结合象“ 山东假 白酒案 ” 等杜会 现象 , 来 培养 学生 的法律 意识和道 德意识 , 增强 民族 自尊 心和社会 责任感 。 4 . 采用 生动有 趣的语 言和学生 推心置腹 地交谈采 激发 兴趣 , 变“ 要 我学 ” 为“ 我要学 ” 。 5 . 采用 符合 教材 内容 的多种教 学方法 。 教 学 内容 , 是对学 习活动产 生兴趣 的主要 源泉 。不断 变换教 法 , 使 兴趣产 生迁移 , 形成 新 的兴趣 ,
在 学生讨论 时 , 不会 造成 思维定势 , 学生 的思维不会 受课本的 限制 , 学 生可根据 已有的知 识 , 奉想 办法解 决, 最大 限度地发挥 其创造 潜能 , 调 动其 探究积极 性。 3 . 及时辅 导、 整理、 小结 , 使 小结成 为学 习中不可忽视 的环 节 。 指导学 生整理 、 小结 , 归纳 各知识 点及各 知识点之 间的联系 , 分析 知 识 点与考 点的关 系 , 研 究学 习方 法 , 并对 自己的 学习过 程 、 思 维方 法、 思维 品质进行 评价和整理 , 从而使知识达 到高层 的迁 移。探究 习惯 旦养成 , 思 维 品质 也就得 到 了最大 限度 的优化 , 探 究能 力 自然 也就 得 到了提高 。
三、 指导检查, 引导讨论, 及时小结, 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55202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4.png)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为什么要移山?A. 为了锻炼B. 为了观光C. 为了出行方便D. 为了种植2. 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的邻居们最初对移山持什么态度?A. 支持B. 反对C. 嘲笑D. 漠不关心3.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什么?A. 山被成功移走B. 被神仙帮助移走C. 没有成功D. 被邻居阻止4.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A. 为了个人利益B. 为了子孙后代C. 为了挑战自然D. 为了获得名声5.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人定胜天B. 团结就是力量C. 人不能改变自然D. 做事要量力而行二、填空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 故事中,愚公的孙子们也参与了移山工作,他们用______来搬运石头。
3. 故事的结尾,愚公移山的行动感动了天神,天神派来______帮助愚公移走了山。
三、判断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实现目标。
(对/错)2. 故事中,愚公的邻居们最初是支持愚公移山的。
(对/错)3.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最终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移走了山。
(对/错)4. 故事中,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为了种植。
(对/错)5.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改变自然。
(对/错)四、简答题1. 简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
2. 为什么愚公的邻居们最初会嘲笑愚公移山?3. 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五、论述题1. 结合愚公移山的故事,谈谈你对“人定胜天”这一观点的理解。
2.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启示和意义?答案:一、选择题1. C2. C3. B4. B5. A二、填空题1. 太行山王屋山2. 簸箕3. 两个大力神三、判断题1. 对2. 错3. 错4. 错5. 错四、简答题1. 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解决家门前两座大山阻碍交通的问题,决定移走这两座山。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532ad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3.png)
《愚公移山》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家位于()。
A. 冀州之南B. 河阳之北C. 太行山南D. 王屋山北2.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 为了方便自家出行B. 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C. 为了通豫南,达于汉阴D. 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3.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提出疑问的原因是()。
A. 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B. 担心挖出来的土石无处安放C. 认为愚公年纪太大,不宜劳累D. 认为愚公的想法不切实际4. 京城氏之孀妻的遗男()。
A. 嫌弃愚公年纪大,不愿帮忙B. 跳往助愚公移山C. 劝愚公放弃移山的想法D. 嘲笑愚公自不量力5. 河曲智叟认为愚公()。
A. 力大无穷B. 年纪太大,不宜劳累C. 聪明过人D. 不自量力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惩()2. 迂()3. 杂然相许()4. 箕畚()5. 陇断()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3.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5.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______。
2. 愚公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______,达于______,可乎?”3. 愚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______。
4.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______。
”5.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______。
五、内容理解概括(每题5分,共25分)1. 请简要概括《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是什么?3.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达了怎样的道理?六、描写手法(10分)请分析本文在描写愚公移山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69ce2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5.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愚公移山》测试题(含答案)1.下列词句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万仞(rèn)穷匮(kuì)箕畚(jī)B.豫南(yù)冀州(jì)荷担(hè)C.孀妻(shuāng)魁父(kuí)亡以应(wú)D.始龀(chèn)垄断(lǒng)一厝朔东(x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3.下列加粗字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惩山北之塞。
D.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我们以前学过的《穿井得一人》和《杞人忧天》都出自《列子》。
B.《愚公移山》多处使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C.“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的北岸。
D.“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耄耋”指一百岁。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出入之迂也(_________)(2)其妻献疑曰(_________)(3)寒暑易节(_________)(4)惧其不已也(_________)7.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课文原句。
(1)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移山的信心:___________________。
(5)愚公移山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8.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练习题
一、理解性填空:(用原文真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②移山的目的是:
③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
④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
⑤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
⑥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⑦《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
⑧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
⑨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
二、解释下边加点词的词义。
1.聚.室而谋. ( ) ( )
2. 惩.山北之塞()
3.始.一反焉 ( )
4. 投诸.渤海之尾. ( ) ( )
5.焉.置土石()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7、年且.九十() 8、如.太行王屋何.()
9、其.如土石何() 10、固不可彻.(.).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
B.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始龀(chèn),跳往助之
C.高万仞(rèn) 曾(chéng)不能损魁父之丘
D.河曲智叟(sòu) 一厝(cuò)朔东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下列句中的“之”与另外三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笑而止之
B.跳往助之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之
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至,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5.给下列各句找出正确的译文。
①帝感其诚( ) A.天地感到了他的诚心 B.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③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A.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边
B.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边
6.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7.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8.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9.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
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10.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
C、其: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
D、之: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2、“河阳”应理解为河的北岸。
()
3、“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
5、本文具有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充满神话色彩的丰富想象。
()
6、愚公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
7、文章描写大山的高峻和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是为了衬托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
()8、文章以神话结尾,含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是封建思想的糟粕。
()9、文中愚公之妻的话语和河曲智叟的话语作用是相同的,都认为愚公的力量太弱小。
()
10、愚公与智叟两人对移山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人物的命名也是有意颠倒而用,不仅加重对比而且更具讽刺效果。
()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结尾说天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2、请你分别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愚公和智叟的形象。
愚公:智叟:
3、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都是出自古代寓言故事。
请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收集这样的成语故事,请将你们收集的成语写出来
八、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
生甲掩卷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
以利己之心观之,则谓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大智大勇也。
”生甲亡以应,默然而思。
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
我十二亿中国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
请找出文中两个倒装句,并解释
七、当今时代仍然需要“愚公精神”,具体来说,“愚公精神”就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