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摘要:本文从称呼语的概念和作用入手,结合中西方称呼语误用的具体实例,进一步从三方面引出中西方称呼语差异的一般规律,进而深入分析了这种差异背后所反应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了解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的意义与必要性。
关键词:中西称呼语;差异;文化因素;意义
一、引言
称呼语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彼此间当面招呼对方时使用的名称。称呼语的正确使用不但能够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还能够帮助避免误解和语用失误并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对于中西方称呼语的对比研究具有实际的意义和重要性。根据人的社交群体的亲属关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1.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 2.朋友、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等关系密切及关系一般的熟人 3.非熟人的其它社会关系来阐述中西方称呼语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二、中西方称呼语语用失误实例
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英语教师走上讲台,然后对着全班同学说“Class begins.”,这个时候班长就说“Stand up.”,接着同学们起立并且异口同声地说“Good morning, teacher.”,这时候老师会说“Good morning, students.”,最后班长说“Sit down, please.”。这样的情景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而且好像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意识到teacher 和student 在英语中是根本不能用作称呼语的。
另外几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ma”时,被对方明确回绝,她宁愿留学生直呼其名,而不愿领受“奶奶”的尊称。因为在英美文化中,即便真是耄耋老人,只要他头脑清醒,也不愿听陌生人喊他“老爷爷”或“老奶奶”。与此相反,在操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呼年轻人为“son”以表示亲切,而并没有侮辱他人的意思。可是在汉语里,称别人为“儿子”是不可容忍的。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女学生因被校园清洁工称为“Pet宠物”而十分恼怒。
总的说来,不同文化对于特定的情境下的恰当的言语行为有着不同的要求。
三、中西方称呼语差异对比
(一)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祖辈汉语对父母的上一辈称呼不同,父系与母系的区别开始出现。英语不分父系母系,如需特别指明,可以在前面加”paternal,,或“rnaternal”,但用作称呼时,都不加。(2)父辈汉语中对每个亲属都有固定的称呼,亲属称呼具有强烈的专用性。而英语中,不分父系母系,也不强调长幼,与父母同辈的兄弟姐妹,男的称uncle,女的称aunt,显示出强烈的通用性。(3)同辈汉语中,同辈的称谓受父辈关系的影响,且强调年龄大小关系。英语平辈之间的称呼不受父辈的影响,依然是突出性别,不分长幼。(4)晚辈的道理亦类似,这里就不再展开。
从汉语庞大的亲属词及称呼来看,汉民族的辈份森严,长幼有别,重男轻女,亲疏分明,体现出宗法制度影响下上下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称呼从家庭开始向四面扩展,无怪乎中国同姓的人聚在一起往往分长幼,论辈份,以建立某种亲属关系,彼此视为一家,加深感情及相互联系。英语称呼突出性别,不强调父系母系,血缘及家族关系,因联姻而产生的亲属一律以法律认可的内涵形式出现,即简洁、明了,又体现了较强的法律意识而不含宗族,或本家的亲属观念;各辈之间的称呼语呈线性形式向上下伸展,不向四周扩张,是核心家庭在生活结构上的反映;用名字称呼亲属蕴含着亲属之间平等的思想。
(二)好朋友、熟人、老师、上下级之间
在这一群体中常用的称呼语主要为:(1)姓与名(2)头衔+姓(3)与职业或身份有关的称呼语。
在这一群体中使用称呼语时,特别能反映交往双方的社会关系、情感亲疏及交往是否正式,其中涉及到彼此的地位、身份、年龄、性别以及亲密程度等因素。
汉语中:
1.对同辈中要好的朋友、同学、同事,汉语中常常直接称呼名字,表示彼此很熟悉,很亲近。
2.对一般朋友、邻居等熟人,以“小+姓”称呼年纪较轻的人,其中蕴含着爱护、关心之意,以“老+姓”对年长或资历较深者表示尊敬,上级称呼下级“小张”、“老赵”也是表示彼此间亲近、平等的意思。
3.很有意思的是在不同辈的人中,往往根据辈份,将姓和亲属称呼语一起使用,例如,称父母上辈的朋友为“张爷爷”、“李奶奶”,称父母同辈的为“赵伯伯”、“孙阿姨”等。
4.然而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不能直接称呼名字或“小张”、“老赵”这类含有亲近、平等意思的词。在这种情况下,身份与地位使交往双方处于不对等的位置。中国传统认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就使得老师,不论其年龄、性别、辈份都相当于学生的长辈;上级是领导,是“父母官”,他的辈份自然高于下级。因此,以“姓十职务/职称”称呼老师和上级,即体现了说话者的敬意与自谦,也隐含着双方之间的距离。比如:王老师、李校长、赵书记、张处长等等,这是中华民族“尊他卑己”,讲究礼仪的特点。
英语中:
1.美国人在称呼对方时,除了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使用全名(本人名+家姓)外,还可能:(1)称本人名(包括简称和爱称),即美语所称的First Name,简称FN(2)称家姓,即美语所称的Last Name。由于称家姓时前面往往带有一头街(title),如Mr. Brown,Dr·Davis等,通常将这一形式简写为TLN。FN和TLN是美国社会最常用的称呼语。
2.英语中常用职业称呼不多, professor, doctor是常用的两个职业称呼。在使用nurse, driver, waiter/waitress, operator, steward/stewardess, conductor, porter等服务性行业的称呼时,一般直接称呼而不使用姓氏。
3.不像汉语中,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人“最忌‘老’字,谁也不想老得太快。‘老’字加姓的称呼在中国最流行。‘老李’对中国人来说是敬称,但这种叫法,英美人听了会火冒三丈”。
(三)非熟人的其它社会关系
汉语中,在非正式场合讲话者可以称年龄相仿的陌生人“大哥”、“大姐”,年龄大的为“大伯”、“大爷”、“大妈”,或以自己的孩子的口气称呼对方,如,“叔叔”、“阿姨”、“爷爷”等。另一类最常见的通用称呼语是同志、师傅,不分性别、年龄,可以称呼任何人,有政治上、地位上平等的内涵。但时时会听到人们称年龄大的人“老同志”,年龄小一些的为同志。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群体的通用称呼语扩大到先生、小姐。
英语在这一群体中的称呼语更为简单:Sir用于男士,Miss/Madam用于女士。由于妇女运动,现在用“Ms”这一不指明妇女婚姻状况的称呼日愈普遍。
四、引起称呼语差异的文化因素
社会称呼语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汉英文化语境分属于强语境文化和弱语境文化,不同的文化可揭示出两种语言交际中人们如何通过具有社会意义的称呼形式的选用和认可,来确定彼此的社会地位和体现各自在社会结构中的关系。
汉语的社会称呼充分体现了中国宗法社会制度和儒家文化渊源中的等级观念。宗法社会制度强调家庭观。家庭成员重视亲缘关系,甚至把这种关系延伸到非亲属交往中,如利用拟亲属称呼语表示亲近,加深感情。宗法社会制度更强调明确的尊卑等级关系,即“长幼有序”、“长尊幼卑”。同时,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学说强调男女之区别、贵贱之区别、长幼之区别。因此,由于这种身份等级制度的影响,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式称呼类型,并表现出一种权势取向。在社会称呼语中,每一种称呼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身份和对方的身份来确定所使用的社会称呼。这种“长幼之序,亲疏之别”的等级思想主要体现在汉语的职衔称呼和恭敬称呼上。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社会等级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已较以前淡化,但还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消失。
相对比,由于基督教和西方哲学的影响,英美文化以个人主义和平等的价值观为核心。个人主义强调个性、个人价值和权利。在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