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摘要:我们知道,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当然他们在交际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一﹑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二﹑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掌握不同的语言,更要掌握不同的文化习惯,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并设法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注重交际文化和背景文化,并尽力使这个切合点成为两种文化的交融点,这对成功进行国际交往会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文化背景一、引言名族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其不同的文化现状。
跨文化交际包含着许多方面,不仅是文化,而且还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形式的相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有时传递的信息则是相背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二、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一)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是所有有价值事物当中最为重要的;而在东方人则认为社会是最重要的,所以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之间的观念就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现实生活认为人们应该以集体为优先,不能有英雄主义。
然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崇尚英雄主义。
因此在与国外朋友交际时,我们不可以对于外国友人的英雄主义行为进行责问。
多多了解这些差异并尊重差异才会使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交流素质的人才。
(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由于各民族的演变历史和发展的环境不同,造成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包含不同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内涵。
[1]西方国家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国人却崇敬龙。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论文导读: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根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交流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对顺利完成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系统,语用机制,文化差异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前者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关系;后者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在人们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恰当、得体的称谓语。
不恰当的称谓语会给言语交际活动带来障碍,会让交际双方感到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谓系统的差异,并遵循对方语言称谓系统的语言表达规范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英汉称谓语之选择方略选择何种方式称呼对方取决于诸多因素。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在数量上和指称的范围上都各有特色。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各民族的称呼行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该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
从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上来看,称谓语选择之方略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描述性称谓语[1]。
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称谓语。
社交称谓语则是用来直接反映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它包括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谦称等,如汉语中的李局长、何教授、犬子等,英语中的professor、Your Majesty等。
描述性的称谓语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出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而使用的称谓语。
从言语交际上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言语交际上看中美文化差异语言,作为一种人们表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它不仅仅传达我们的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去中美文化交际中形成差异的原因,并例举中美在口头言语交际上的差异,以便帮助人们更好的相互交流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标签: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语言;差异;成因;策略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尤其是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
《中美文化交流:1840-1949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提到:“中美两国文化差异之大,在世界上是少见的。
正因为这种差异,中国和美国才互相吸引并产生影响。
”导致文化差异的因素也种类繁多,例如,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等。
如果不了解这些方面的差异,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唐粗俗。
研究文化差异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赖以产生、发展和传承的必由之路,无论是思想、理论、制度以及传统等等,只有通过语言才得以能够表达、传授、研究及获得。
〔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文化,是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一个语言层面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2〕文化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柱,对语言有着巨大的影响。
正如萨皮尔所说:“语言有一个环境。
使用语言讲话的人属于种族,也就是说,属于一个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他集团分开的集团。
再者,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种做法和信念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
〔3〕二、中美在交际用语差异上的具体表现1.问候语差异中国人路上见到熟人除了说“你好”之外,一般都说“吃了吗?”“到那儿去?”“上班呀?”等。
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但在英美文化中,这不是属于问候语,而是实质性的问题。
若你跟美国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问候语的背景介绍、文化差异、重要性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背景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和习俗传统。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问候语在表达方式和蕴含意义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
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强调的是个性自由和平等观念。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问候语的使用。
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中西方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用一些笼统的问候语,如“你好”、“最近怎么样?”等,以示关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问候语,如“How are you doing?”、“How was your day?”等,以示。
使用场合:中西方问候语在使用场合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和日常交往中都会使用问候语,而在西方,正式场合通常使用正式的敬语,日常交往中则使用较为随意的问候语。
蕴含意义:中西方问候语的蕴含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的问候语“你好”除了表示基本的问候外,还包含着关心、尊重和礼貌的意义。
而西方人的问候语“How are you?”则更多地表示寒暄和打招呼,不包含过多的情感色彩。
重要性阐述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互了解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问候语是展现文化特征最直接的方式。
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避免误解和冲突。
问候语也是交流技巧的体现,正确的问候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友好关系。
职场规范也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问候语的使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
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以说明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重要性。
小王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初到英国,他发现英国同学见面时总是用“How are you?”进行问候,而他习惯用“你好”来打招呼。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
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
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
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
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
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
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
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
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
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
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
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
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
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
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
中西方词汇文化差异.doc
中西方词汇文化差异.doc词汇是每个语言的基石,它在不同的语言中承载着不同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时候同一个词汇会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使用方式。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理解并掌握词汇文化差异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中西方词汇为例,介绍一些文化差异,并探讨跨文化交流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同音异义有些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虽然发音相同,但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例如,在中文中,“关注”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注意和关心,而在英文中,“attention”则更强调对某事物的集中注意力。
再例如,“左右”在中文中表示方向或时间的控制,而在英文中则常常表示某个决策或行动的影响力。
对于同音异义的词汇,我们需要在交流中仔细辨别其实际含义,以免造成误解。
二、音译文化差异中文中有很多词汇是从外语音译过来的,这些词汇所传达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也不同于原本的语言,往往包含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例如“马达”(motor),“公关”(public relations),“麻将”(mahjong)等等都是从英文或其他语言音译过来的。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这些音译词汇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才能更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
三、文化细节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有一些特殊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会体现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
例如,在中文中,称呼长辈时要使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在英文中则使用“grandfather”、“grandmother”等;在中文中,“过年”和“过节”表示的是中国传统节日,而在英文中则分别用“Chinese New Year”和“holiday”来表示。
四、情感色彩在不同的语言中,同一个词汇所含有的情感色彩也不尽相同。
例如,在中文中,“吃饭”常常被视为一种亲密关系的表达,“爱”则常常被视为一种婚姻状况的表达;而在英文中,“eat together”和“love”则没有这种情感色彩。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些情感色彩所带来的语言文化差异,并避免使用不合适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沈丽红英语101不同国家有其特定的称呼语系统,称呼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从称呼语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语用功能差异、语言伦理差异,甚至还能从中看到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称呼”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第一个用作动词,是“叫”的意思;第二个用作名次,是指“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基石,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受到其文化的影响并形成,因此,通过语言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特点。
当然,称呼语既然是一种语言体系,那么它的产生与文化必然密切相关。
拙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称谓性别差异入手,来进一步揭示中西方称谓语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中西文化交际效果[1]。
Sapir指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2]。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相去甚远,被视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
英美文化被视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或“个人主义文化”。
中国文化被我们称为“我们文化”,“社团价值文化”或“集体主义文化”[3]。
我们可以以亲属称呼作为例子。
在英语文化中,无论性别、年龄、社会地位、权力大小,其平等的观念对称呼语的使用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其称呼语系统中,主要表现为性别和辈分之分,具体的同辈之间则没有长幼的区分,也没有父系和母系之分。
而汉文化中亲属的称呼语体系则划分得特别细致、复杂,不止不同辈的亲属之间有父系和母系的区分,同辈亲属之间的长幼也分得十分细致。
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自己伯伯或叔叔的子女分别称做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姑姑的子女则分别称做表兄、弟、姐、妹,舅舅或姨姨的子女都称做表兄、弟、姐、妹。
这些都体现出我们民族文化中的重父系轻母系重男轻女的思想伯伯或叔叔的子女称做“堂”,意思是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是同根;而姑姑、舅舅及姨姨的子女称做“表”则意味着彼此不同姓,不是一族人。
英语中同辈之间的称呼语则不受父辈的影响。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称谓语在英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彼此关系的称呼方式,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一些英汉称谓语对比及其文化内涵:1.先生/先生 - Mister在英文中,先生(Mister)是男性通用的称谓,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对熟人,使用都很普遍。
而在中文中,先生一般用于成年男性的尊称,比如老师、医生、律师等,但也可用于对长辈的尊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先生更注重平等和礼貌,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使用同一个称谓。
而中文的先生则更注重尊敬和尊重,尊称一些特定职业的男性。
这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待尊重和互动方式的不同心理取向。
2.女士/太太 - Mrs.在英文中,女士(Mrs.)是已婚女性的尊称,太太(Miss)则是未婚女性的称谓。
在中文中,女士(或夫人)通常用于对年龄较大、地位较高的女性的尊称,而太太则用于对已婚女性的通称。
文化内涵:英文的Mrs.和Miss体现了西方文化对性别和婚姻状况的不同标准,更注重个人独立和身份识别。
而中文的女士/太太则更注重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貌,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3.阿姨/叔叔 - Aunt/Uncle在英文中,Aunt和Uncle是亲戚关系中的称谓,但也可用于对年长者的尊称。
在中文中,阿姨和叔叔则更广泛地用于年长者的尊称,无论是否有亲戚关系。
文化内涵:中文的阿姨和叔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尊老敬老的传统。
而在英文中,Aunt和Uncle则更注重与亲戚关系的联系,反映了家庭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性。
4.小姐/奶茶妹/女神 - Miss在中文中,小姐(或姑娘)是对未婚女性的通称。
而奶茶妹和女神则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用于对外貌或魅力相对出众的年轻女性的美称。
在英文中,Miss通常用于对未婚女性的尊称。
文化内涵:中文的小姐和网络流行语奶茶妹、女神,都源于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娱乐文化,更注重对女性的美貌和吸引力的赞誉。
从社交称谓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社交称谓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社交称谓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称谓语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问题,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社交称谓也称社会称谓,它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社交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
我们应该了解和熟悉社交语境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尤其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词汇语义及它们的内涵意义,对我们掌握好外语大有裨益,也有助于中国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
关键词:社交称谓;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人们在交往中总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
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
[1]”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成为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2]。
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例如:英语文化中以名相称是很常见的,它适用于不同性别、年龄的朋友、同事,甚至可用于上司、长辈、老师。
在英美等国,许多员工对他们的老板直呼其名,不会被认为不礼貌,相反它表示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平等和老板的平易近人。
而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老板如果要求员工直呼其名时,中国员工往往不知所措,而坚持以“manager 姓”来称呼,以示尊重,然而老板不但不领情,而且认为员工有意和他保持距离而感到不快。
这就是英汉的称谓差异造成的交际中的误会。
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情感。
为了减少因称谓语使用不当而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的误会,我们有必要认真了解中西方称谓语的差别,因为称谓语的范围很广,三言两语很难说清,因此本人将着重从社会称谓语方面来谈几点不同之处。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的运用,人们可以传递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差异源远流长,这些差异也在语言的体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将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
其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礼仪方面也非常明显。
中国文化非常注重礼仪,讲究“面子”,讲究以礼待人。
这种注重礼仪的传统在语言体现上反映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中国人交往中常用的客套话和称谓非常多,例如“您贵姓?”、“请问您尊姓大名?”等。
西方文化则相对来说更加直接和简洁,注重实用性。
不过,这不代表西方人不讲究礼仪,只是在语言表达上更注重简洁和直接。
最后,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稳重、谦和、孝顺等价值观念;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追求个人幸福和自我实现。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也通过语言体现得很明显。
例如,在中国的语言表达中,人们普遍使用称呼“师傅”、“阿姨”等表示尊敬的词语;而在西方社交场合中,人们常用“先生”、“女士”等表示尊重的称谓。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体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人物关系、礼仪、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都对语言和交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中西方文化,增进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通常使用“爸爸”、“妈妈”或“爹 ”、“娘”等称呼,表示亲昵和尊敬 。
兄弟姐妹间的称呼差异
西方
直呼其名或使用昵称,如“David”或“Emily”。
中国
除了直呼其名外,还可以使用“哥哥”、“姐姐”、“弟弟”或“妹妹”等称 呼,表示亲缘关系。
祖父母与孙子女间的称呼差异
西方
通常使用“Grandpa”或 “Grandma”来称呼祖父母,孙子女 则直呼其名。
VS
中国
在商务场合,通常使用姓氏和职务或行业 职称来称呼对方,例如“刘总”或“赵律 师”。
03
CATALOGUE
中西方对亲戚称呼的差异
对长辈亲戚的称呼差异
中文称呼
在中文中,对于长辈亲戚,我们通常会使用敬语和尊称,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以表 达尊敬和亲密。
英文称呼
在英文中,对于长辈亲戚,一般使用“Mr.”、“Mrs.”或“Miss.”加上姓氏来称呼,如“Mr. Smith”、“Mrs. Johnson”等,较少使用亲昵的称呼。
中国
祖父母通常被称为“爷爷”、“奶奶 ”,而孙子女则使用“爷爷”、“奶 奶”来称呼,表示尊敬和亲昵。
02
CATALOGUE
中西方社交场合称呼差异Leabharlann 正式场合的称呼差异西方
在正式场合,通常使用姓氏和头衔来称呼对方,例如“Mr. Smith”或 “Professor Johnson”。
中国
在正式场合,通常使用姓氏和职务来称呼对方,例如“张主任”或“李经理”。
对警察、法官的称呼差异
要点一
总结词
在警察和法官的称呼上,中西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 更注重职务和职称,而西方更注重关系和姓名。
中西方称谓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称谓语的跨⽂化对⽐研究2019-04-07⼀、引⾔⼈们在交际中总以某种⾔语形式称呼对⽅。
称呼他⼈是⼀种重要的社交礼仪。
称呼⽤语即称谓语。
称谓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份、地位、⾓⾊和相互关系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际关系的作⽤。
每⼀种语⾔,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都会形成各⾃独特的称谓体系和使⽤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体系。
纵观中西⽅⼀些学者对称谓的研究,不难发现⼈们对不同称谓语的社交功能认识已相当系统,特别是在称谓语体系研究⽅⾯取得了很⼤的成就,只是在相互⽐较⽅⾯还够全⾯。
本⽂拟从跨⽂化交际的⾓度,研究中西⽂化中称谓⽤语的差异。
⼆、中西⽅称谓语的⽐较汉语中称呼不仅有“长幼尊卑贵贱”之分,还要“内外有别”不得混淆。
根据礼貌原则,传统称呼不仅幼对长要讲究尊,对别⼈讲究敬,对⾃⼰要⾃谦,平辈之间也要互敬互爱,对幼⼉还要亲昵,还要以颂扬的词语称呼对⽅等等。
如⼉⼥对⽗亲通称“爸爸”,表⽰尊敬时称“亲爱的爸爸”“俺爸”;向第三者表⽰谦逊时称“家⽗”“舍君”;在⽗⼦关系不正常时,⼜称“⽼头⼦”“⽼不死”。
学⽣对⾃⼰的教师称为“×教师”;当回想教师的⾟勤栽培时⼜称“恩师”。
汉民族严格区分亲属关系源于汉民族的家庭⽂化。
这种严格区分导致了汉语亲属称谓的复杂化,仅“孙”⼀级的称谓在《尔雅·释亲》就有七代之多―孙、曾孙、⽞孙、来孙、仍孙、云孙等。
《红楼梦》⾥贾⽒⼤家族的⼏百个错综复杂的称谓语常常让外语翻译者不知所措。
⼀般来讲,西⽅⼈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的是社会地位,即交际双⽅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关系;如果是“平等”性关系,双⽅将会采⽤对等交流(reciprocal pattern),即双⽅都⽤名字称呼对⽅(firstname:FN)。
但当交际双⽅之关系是⼀种“权势”关系,即双⽅社会地位有距离,或双⽅属于初次交往,那么双⽅将会采⽤⼀种“⾮对等交流式”(nonreciprocal pattern)。
中国与英美在社交称谓的差别
中国与英美在社交称谓的差别旅游学院07市场营销蒋涛 20070924035引言: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
随着经济、政治、活动的全球化,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
语言室文化的总要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
本文分析的是中国与英美在口语交际中的差别表现形式,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差异产生的根源。
正文:§1中国与英美社交称谓语差异表现形式§1.1姓名称谓差异表现汉文化和英美文化都有其常用的称谓形式。
一般说来,在汉文化中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氖职业、性另年龄以及谈话场合、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才能找出符合称谓准则标准的称呼语。
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称谓词+姓,如称Mary Brown为Miss Brown 。
名,如Mary。
【1】中国有关姓名的称谓富有多样性。
可称呼“姓 +名”、“名”、“姓/名/姓名 +称谓词”,还可称呼“老 +姓”或“姓 +老”。
如人们可称“张小红”为“张小红”、“小红”、“张小姐”、“小红小姐”、“张小红小姐”、“小/老张”或“张老”。
称谓的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程度。
英语姓名的称谓比较单一。
英语对姓名的称谓形式是“名”和“称谓词 +姓”。
例如,人们可称“Mary Brown”为“Mary ”或“miss Brown”。
英语中没有“称谓词 +名”这种称呼形式,如“Mary Brown”不能称为“Mr.marry”。
【1】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万万不可。
§1.2泛称称谓差异表现汉语中的通称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
英语中的通称有:Mr.,Mrs.,Madam,guys等,前三者可与姓名连用,使用尤为普遍。
英语和汉语都有三种人称,但是英语的人称称谓更简单。
汉语中,存在着三种人称的尊称和谦称形式如:阁下,鄙人等。
而英语中除了古语词中存在一个尊称“thou”之,现代英语里已没有了尊称和谦称。
英语和汉语都有零称呼语。
关于中西方称赞语差异的对比分析
关于中西方称赞语差异的对比分析中西方对称赞语的差异是文化的一种表现。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导致了人们对于称赞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中西方的称赞语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对象的不同:中西方在称赞语中对目标对象的选择有所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称赞他人的外貌、才艺和能力,比如“美丽”、“聪明”、“努力”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称赞他人的品德和性格特点,比如“善良”、“勇敢”、“正直”等。
2.社交关系的侧重点不同:中西方的社交关系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这也影响了对称赞语的表达。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面子和尊重,因此称赞往往会包含一些尊敬和赞美的词语,以保持面子和威望。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平等和自由,因此称赞往往会更加直接和真诚,不夸大其词。
3.表达方式的直接性差异:中西方在称赞语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称赞,常常采用暗示或委婉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可以通过夸奖别人的亲戚、朋友或家人来间接称赞对方。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直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称赞,不会故意隐藏或模糊。
4.言辞的措辞方式不同:中西方在称赞语的措辞方式上也会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中,往往会使用修饰性的词语来赞美对方,以增强称赞的力度和效果。
比如,“漂亮极了”、“天才”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真实和客观,因此称赞往往会相对保守和稳重,避免夸大和过分夸赞。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称赞语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在对待社交关系、表达方式以及言辞措辞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体现了不同文化对称赞的理解和追求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可以增进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使不同文化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浅析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语言中的表现
浅析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语言中的表现一、称谓用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称谓用语系统。
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各民族称谓用语的数目与指称的范围差异较大。
西方社会崇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而东方文化历来秉承“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传统,从而使东西方文化在称谓用语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
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
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已的爷爷、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
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二、礼貌用语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即使不懂西方习俗的人也知道在表达感激之情时说“Thank you”。
但他们却不知道其它许多场合也该说声“Thank you”。
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分析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整个家庭成员团聚的最好时间。
拜年、互相祝福问候是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亲戚之间多以拱手礼拜年问候,晚辈给长辈要以磕头礼拜年,都表达了对对方的祝愿。
在这个过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管是平时非正式场合的称呼,还是正式的称呼,都表达出一种尊敬和礼貌。
我长在一个传统的北方大家庭,过年期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里辈分从上到下基本都互相见面,拜年,对于平时走动较近的亲戚的称呼很熟,但是遇见一个稍远点的亲戚,怎么称呼估计就得算一算或者问长辈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地对亲属间的称谓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关系称谓好似难寻尽头。
相反,在学习英语、接触了一些美国文化以及看美国电影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亲属间的称谓比较单一随意,远不及我们的复杂程度。
东北一带通常把爸爸的哥哥叫“大伯”“大爷”,父亲的弟弟叫“叔”,母亲的兄弟统称“舅”,父亲的姐们叫“姑姑”,母亲的姐妹称“姨”;而英语中父母的兄弟都称“uncle”,父母的姐妹统称“aunt”。
这是因为两种语言形成并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反映在语言上。
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婚姻制度不同,语言上的称谓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便就以下几个部分讲述中美亲属称谓的差异并进行简要分析。
1.长幼间称谓的差异长幼说到底就是先后的区别,体现在家庭里就是辈分。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最讲究的就是辈分,辈分高低在家庭中很重要,家庭成员间严格按照这一秩序进行称呼。
因此,长幼间的称呼划分的十分严格精细。
汉语中,我们把祖父称呼“爷爷”,祖母称“奶奶”,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再往上长辈还要加一个“老”或者“太”字,如“太爷爷”“老奶奶”。
对于晚辈,儿子的孩子称为“孙子”“孙女”,辈分再低就加一个“重”如“重孙子”、“重孙女”等。
长辈、平辈、晚辈的长幼关系都有着严格的区分,辈分是放到第一位的,辈分明显要高于长幼,也就是先论辈分再论长幼,如舅舅和外甥,即使舅舅的年龄比外甥小,但在辈分上仍为是长辈,所以称呼时就不能用“弟”等平辈称谓。
从语言方面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语言方面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有许多差异,其中语言方面尤为明显。
以下是几个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
首先,中西方的语法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中文是一种以主谓宾的语序为主的语言,而英语则是以主谓宾的语序为主。
这意味着中文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的,通常是以主语开头,而英语的句子则是以主语开头,然后是谓语和宾语。
例如,中文句子“我去商店买东西”在英文中是“我去商店买东西”(I go to the store to buy things)。
其次,在词汇方面,中西方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中文有很多成语、俗语和谚语,这些词汇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而英语有很多来自希腊、拉丁和法语等其他语言的词汇,这些词汇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例如,中文中有成语“人山人海”,意思是“人山人海”,而英文中则使用词汇“很多人”(a lot of people)。
另外,中西方文化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异。
中文通常比较含蓄和间接,倾向于使用比喻和暗示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而英文通常比较直接和明确,倾向于直接陈述观点和感受。
举个例子,中文中的“你是个好人”可以通过比喻来表达,如“你是太阳,照亮了我的世界”;而英文中则直接使用表述“you are a good person”。
此外,中西方文化对待称谓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使用长辈的具体称谓来表示敬意和尊重,如“爸爸”、“妈妈”、“哥哥”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名字来称呼他人,即使是与长辈相处也是如此。
如在家庭聚会上,中国人可能会称呼长辈为“爸爸”、“妈妈”,而西方人则会叫他们的名字。
最后,中西方文化在交流方式和礼仪方面也有很多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尊重的是谦恭和谦虚。
平时交流时,中国人通常会使用一些客套话,如“请多关照”、“请多指教”等,以示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重视的是直接和坦率的交流方式。
人们通常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不太使用客套话。
浅论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浅论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是因为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背景、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语言结构、沟通方式、价值观和礼仪等方面探讨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一、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1.词法结构:西方语言通常采用屈折语言,即词的形态会发生变化,如英语的复数形式;而中文属于属于瑞雪语,词形多不变化。
2.语法结构:中文语法注重修饰关系和成分顺序,英文则注重时态、语态和主谓宾等语法结构的表达。
二、沟通方式方面的差异1.隐晦与直接:中文通常表达时较为委婉和间接,而英文则更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这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
2.礼貌称呼:中文文化注重尊重和礼貌,因此在称呼上使用较多的尊称,如“先生”、“女士”,而英语文化在社交场合使用较少的尊称。
三、价值观方面的差异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
而亚洲文化则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团队、亲属和社会的利益。
2.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时间效率和准时性,而东方文化则较为灵活和注重人际关系。
四、礼仪方面的差异1.礼节:中文礼仪注重面子和尊重,需要注意如何适当地表现尊敬和婉拒;而西方礼仪注重个人空间和自我表达,强调独立和直接的交流。
2.身体语言:中文文化注重非语言交流,如点头、微笑等;而西方文化注重语言交流,身体语言较少使用。
综上所述,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结构、沟通方式、价值观和礼仪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发展历程、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对于理解和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1、称谓称呼方面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加上职位,xx经理,xx总裁等。
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头衔用于法官。
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高级宗教人士等。
2、交际语言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面和告辞时使用,在表示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时也使用。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让国人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面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方面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水不满。
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
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方人不喜欢13。
缘起基督教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摘要:本文从称呼语的概念和作用入手,结合中西方称呼语误用的具体实例,进一步从三方面引出中西方称呼语差异的一般规律,进而深入分析了这种差异背后所反应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了解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的意义与必要性。
关键词:中西称呼语;差异;文化因素;意义一、引言称呼语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彼此间当面招呼对方时使用的名称。
称呼语的正确使用不但能够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还能够帮助避免误解和语用失误并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所以,对于中西方称呼语的对比研究具有实际的意义和重要性。
根据人的社交群体的亲属关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1.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 2.朋友、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等关系密切及关系一般的熟人 3.非熟人的其它社会关系来阐述中西方称呼语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二、中西方称呼语语用失误实例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英语教师走上讲台,然后对着全班同学说“Class begins.”,这个时候班长就说“Stand up.”,接着同学们起立并且异口同声地说“Good morning, teacher.”,这时候老师会说“Good morning, students.”,最后班长说“Sit down, please.”。
这样的情景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而且好像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意识到teacher 和student 在英语中是根本不能用作称呼语的。
另外几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ma”时,被对方明确回绝,她宁愿留学生直呼其名,而不愿领受“奶奶”的尊称。
因为在英美文化中,即便真是耄耋老人,只要他头脑清醒,也不愿听陌生人喊他“老爷爷”或“老奶奶”。
与此相反,在操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呼年轻人为“son”以表示亲切,而并没有侮辱他人的意思。
可是在汉语里,称别人为“儿子”是不可容忍的。
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女学生因被校园清洁工称为“Pet宠物”而十分恼怒。
总的说来,不同文化对于特定的情境下的恰当的言语行为有着不同的要求。
三、中西方称呼语差异对比(一)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祖辈汉语对父母的上一辈称呼不同,父系与母系的区别开始出现。
英语不分父系母系,如需特别指明,可以在前面加”paternal,,或“rnaternal”,但用作称呼时,都不加。
(2)父辈汉语中对每个亲属都有固定的称呼,亲属称呼具有强烈的专用性。
而英语中,不分父系母系,也不强调长幼,与父母同辈的兄弟姐妹,男的称uncle,女的称aunt,显示出强烈的通用性。
(3)同辈汉语中,同辈的称谓受父辈关系的影响,且强调年龄大小关系。
英语平辈之间的称呼不受父辈的影响,依然是突出性别,不分长幼。
(4)晚辈的道理亦类似,这里就不再展开。
从汉语庞大的亲属词及称呼来看,汉民族的辈份森严,长幼有别,重男轻女,亲疏分明,体现出宗法制度影响下上下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
称呼从家庭开始向四面扩展,无怪乎中国同姓的人聚在一起往往分长幼,论辈份,以建立某种亲属关系,彼此视为一家,加深感情及相互联系。
英语称呼突出性别,不强调父系母系,血缘及家族关系,因联姻而产生的亲属一律以法律认可的内涵形式出现,即简洁、明了,又体现了较强的法律意识而不含宗族,或本家的亲属观念;各辈之间的称呼语呈线性形式向上下伸展,不向四周扩张,是核心家庭在生活结构上的反映;用名字称呼亲属蕴含着亲属之间平等的思想。
(二)好朋友、熟人、老师、上下级之间在这一群体中常用的称呼语主要为:(1)姓与名(2)头衔+姓(3)与职业或身份有关的称呼语。
在这一群体中使用称呼语时,特别能反映交往双方的社会关系、情感亲疏及交往是否正式,其中涉及到彼此的地位、身份、年龄、性别以及亲密程度等因素。
汉语中:1.对同辈中要好的朋友、同学、同事,汉语中常常直接称呼名字,表示彼此很熟悉,很亲近。
2.对一般朋友、邻居等熟人,以“小+姓”称呼年纪较轻的人,其中蕴含着爱护、关心之意,以“老+姓”对年长或资历较深者表示尊敬,上级称呼下级“小张”、“老赵”也是表示彼此间亲近、平等的意思。
3.很有意思的是在不同辈的人中,往往根据辈份,将姓和亲属称呼语一起使用,例如,称父母上辈的朋友为“张爷爷”、“李奶奶”,称父母同辈的为“赵伯伯”、“孙阿姨”等。
4.然而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不能直接称呼名字或“小张”、“老赵”这类含有亲近、平等意思的词。
在这种情况下,身份与地位使交往双方处于不对等的位置。
中国传统认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就使得老师,不论其年龄、性别、辈份都相当于学生的长辈;上级是领导,是“父母官”,他的辈份自然高于下级。
因此,以“姓十职务/职称”称呼老师和上级,即体现了说话者的敬意与自谦,也隐含着双方之间的距离。
比如:王老师、李校长、赵书记、张处长等等,这是中华民族“尊他卑己”,讲究礼仪的特点。
英语中:1.美国人在称呼对方时,除了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使用全名(本人名+家姓)外,还可能:(1)称本人名(包括简称和爱称),即美语所称的First Name,简称FN(2)称家姓,即美语所称的Last Name。
由于称家姓时前面往往带有一头街(title),如Mr. Brown,Dr·Davis等,通常将这一形式简写为TLN。
FN和TLN是美国社会最常用的称呼语。
2.英语中常用职业称呼不多, professor, doctor是常用的两个职业称呼。
在使用nurse, driver, waiter/waitress, operator, steward/stewardess, conductor, porter等服务性行业的称呼时,一般直接称呼而不使用姓氏。
3.不像汉语中,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人“最忌‘老’字,谁也不想老得太快。
‘老’字加姓的称呼在中国最流行。
‘老李’对中国人来说是敬称,但这种叫法,英美人听了会火冒三丈”。
(三)非熟人的其它社会关系汉语中,在非正式场合讲话者可以称年龄相仿的陌生人“大哥”、“大姐”,年龄大的为“大伯”、“大爷”、“大妈”,或以自己的孩子的口气称呼对方,如,“叔叔”、“阿姨”、“爷爷”等。
另一类最常见的通用称呼语是同志、师傅,不分性别、年龄,可以称呼任何人,有政治上、地位上平等的内涵。
但时时会听到人们称年龄大的人“老同志”,年龄小一些的为同志。
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群体的通用称呼语扩大到先生、小姐。
英语在这一群体中的称呼语更为简单:Sir用于男士,Miss/Madam用于女士。
由于妇女运动,现在用“Ms”这一不指明妇女婚姻状况的称呼日愈普遍。
四、引起称呼语差异的文化因素社会称呼语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汉英文化语境分属于强语境文化和弱语境文化,不同的文化可揭示出两种语言交际中人们如何通过具有社会意义的称呼形式的选用和认可,来确定彼此的社会地位和体现各自在社会结构中的关系。
汉语的社会称呼充分体现了中国宗法社会制度和儒家文化渊源中的等级观念。
宗法社会制度强调家庭观。
家庭成员重视亲缘关系,甚至把这种关系延伸到非亲属交往中,如利用拟亲属称呼语表示亲近,加深感情。
宗法社会制度更强调明确的尊卑等级关系,即“长幼有序”、“长尊幼卑”。
同时,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说强调男女之区别、贵贱之区别、长幼之区别。
因此,由于这种身份等级制度的影响,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式称呼类型,并表现出一种权势取向。
在社会称呼语中,每一种称呼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身份和对方的身份来确定所使用的社会称呼。
这种“长幼之序,亲疏之别”的等级思想主要体现在汉语的职衔称呼和恭敬称呼上。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社会等级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已较以前淡化,但还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消失。
相对比,由于基督教和西方哲学的影响,英美文化以个人主义和平等的价值观为核心。
个人主义强调个性、个人价值和权利。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彼此独立,不强调亲缘关系,甚至对家庭也没有过多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成员之间也没有过多的干涉。
平等观念深深地扎根于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之中,他们崇尚个人奋斗,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争取成功。
因此,由于平等和个人本位取向的影响,西方人偏爱对等式称呼。
如英语中拟亲属称呼语和职衔称呼语非常有限,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论地位和职位高低,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
雇员对上司、年轻人对年长者、学生对教授、子女对父母等都可直接称呼名字,这也是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的标志。
五、结语可见,称呼语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要特别注意不同民族的心理和习惯,以免造成语用失误。
恰当的称呼是使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不恰当的称呼会使言语交际发生障碍、造成不快,或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良影响。
从以上几个因为称呼语的误用而引起的语用失误来看,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
称呼语的使用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相当复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只有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目的细心体会其语境含义,精心选择其对应的称呼语,才能达到中英文语用对等的效果,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1] 左焕琪. 美语称呼语的特点[J]. 外国语, 1983(6): 24-25[2] 杨敏. 不同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润滑剂[J]. 安徽文学, 2010(7): 273-274[3] 罗芳春. 高校称呼语中的权势与等同[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2): 57[4] 谢明. 从文化视角看汉英称呼语[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3): 78-80[5] 王鲁男. 二语教学中的文化关注:英汉语中的称呼[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6):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