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汇总(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新版》名词解释汇总(大全)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主要是从事物的内在矛盾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他们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冲突和相互斗争。
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拓展: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根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根本概论名词解释马克思根本原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者不断丰富和开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开展和转变为社会以及社会和共产开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是由一系列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物质: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分开物质的运动。
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没有发生某种特定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从定义可以看出静止其实也是一种运动,不能说静止就是绝对不运动意识〔主观能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辩证法: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络和变化开展的哲学学说。
联络: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叫做联络。
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开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开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后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后继承者不断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包括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集中概括。
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特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关于人类思维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关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例如: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社会矛盾分析法、群众路线法、辩证分析法、实事求是的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总结一、价值价值是物品或劳动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它可以衡量和比较不同物品或劳动的重要性和稀缺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指物品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能力,而交换价值指物品在市场上与其他物品交换的相对比例。
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生产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自身维持和再生产所需价值的差额。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劳动者受剥削的结果。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对雇佣工人进行剥削。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不同阶级之间在利益分配和社会地位上的冲突和竞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的社会发展都是由于阶级斗争而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主要的阶级斗争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四、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通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并逐步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注重解决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和彻底消灭一切剥削和阶级差别的理想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不再被私有财产和阶级关系所束缚,实现了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六、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
七、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制关系和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劳动部门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不同。
八、阶级阶级是指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所处不同地位和享有不同经济利益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划分是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不同来决定的。
九、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中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看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8.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 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2.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私有制:私有制是指社会经济领域中各种生产资料归个人或少数人所有,并以此为基础构成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制度。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占有全部或大部分生产资料,而工人则只能出卖劳力,依靠售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社会中各个阶级之间围绕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分配而进行的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认识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无阶级社会,消除人类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
论述:论述是指通过文字、演讲等方式进行系统阐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见解。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论述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生产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进行系统论述和阐释。
剥削:剥削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少数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或个人通过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对无产阶级或其他劳动者进行剥削,从而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和运营生产资料来剥削工人阶级,使工人阶级只能获得较低的工资而无法分享生产的全部成果。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劳动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共同富裕的原则得到落实,实现了对私有制的消灭和对公有制的建立,劳动者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指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即实现了无阶级和无国家的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实现了互助与合作,劳动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高度提高,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的分配按需进行,实现了人人皆有权享受社会财富和幸福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克斯创立,为他们后继者发展的,法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成为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称为唯心主义。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完全被认识,否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富哦人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们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实践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联系:质食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对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受其制约。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使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反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
3、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4、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
5、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6、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中国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和直觉。
“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直观有两种特殊的涵义。
在辩证唯物主义著作中,“直观”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
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

绪论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与开展的观点与学说的体系.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与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开展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开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开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开展(一)马克思主义就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开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与根本矛盾的开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根本矛盾锋利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根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开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与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那么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开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开展而开展.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与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兰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根底(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与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就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就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就是否始终站在最广阔人民的立场上,就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就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开展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就是人类熟悉开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就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升,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开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根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瞧法与根本观点方法论:就是人们熟悉与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与理论体系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根本问题 ,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问题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与精神何者就是第一性、何者就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熟悉或正确熟悉存在的问题①存在与思维或物质与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就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答复,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根本流派.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那么说成就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就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那么就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因而就是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或就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就是第二性的.二元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与精神.②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熟悉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答复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世界就是可以认知的不可知论:认为物质与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熟悉世界或彻底熟悉世界的可能性.人们面对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又形成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思想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有神论:以不同的方式成认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存在,认为神就是世界的主宰,神支配与决定着人类的命运.无神论:以不同的方式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与规律性,否认超越物质的神的存在与作用.在答复了世界的本质就是什么之后 ,还必须答复世界就是怎么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就是联系的还就是孤立的,就是开展的还就是静止的,根据不同的答复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开展的观点瞧世界 ,认为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瞧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与作用哲学根本问题原理的意义①它为研究哲学的开展提供了根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的根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就是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锐利武器.②它就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为人们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那么.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恩格斯:实物、物质无非就是各种实物的总与,而这个概念就就是从这一总与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一元论,同二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就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局部.(2)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物质性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就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开展的根底.3、社会生活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实践的含义: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根本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要素就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就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就是客观的.⑵自觉能动性:就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⑶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总就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无论就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就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实践的历史性更重要的就是表现在随历史的发展而开展.实践就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就是人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就是对象性的活动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根底.1、实践就是社会关系形成的根底.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根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开展的动力.4、事物的永恒开展事物的开展就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开展恩格斯:上个伟大的根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就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的开展过程,从形式上瞧,就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与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瞧,就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功能与关系上的更新5、唯物辩证法就是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与开展规律.2、主观辩证法:指人类熟悉与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与开展规律.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范畴一、原因与结果1.定义: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就是结果.特点:前因后果2.辩证关系①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就是确定的同时又就是不确定的②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③关系就是复杂多样的.a.一因多果,同因异果b.一果多因,同果异因c.多因多果,复合因果3、方法论意义①原因与结果范畴就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原那么的内在依据,反对宿命论与神学目的论②指导人类总结经验,预测未来,自觉地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二、必然性与偶然性1.必然性:就是指客观事物联系与开展的符合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预防性与确定性偶然性:就是指事物开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与偏离,就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2.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A、对立表现在: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的原因,在事物开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开展的前途与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外部的、次要的原因,居于附属地位,对开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B、统一■表现在: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就是必然性的补充与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过渡,相互转化.3.方法论意义①坚持唯物主义辩证决定论,反对机械决定论与唯心主义非决定论②人们的熟悉与实践活动首先要立足于必然性即客观规律的根底之上③不要无视偶然性,而要善于利用有利的机遇〞与偶然性因素三、可能性与现实性1、现实性: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可能性: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开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性:在不同的程度上有着客观的根据与条件不可能性:指一事物的出现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客观的根据与条件,因而它就是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2.辩证关系对立性:一个表示的就是客观情况,一个描述的就是事物的开展趋势统一性: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因此,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开展的各种可能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不利的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3.方法论意义①从现实性出发,并对可能性作出全面分析②争取好的可能性,预防坏的可能性③进行量的分析,把握可能性的大小④积极创造条件,以实现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四、内容与形式1、内容:就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与形式:就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与形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必须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与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而无视内容的形式主义.2〕根据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的原理,我们要善于利用、发现、改造、创新有利于表现与促进内容的各种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五、现象与本质1.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就是组成事物根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就是事物的外部联系与外表特征,就是事物的外在表现.2、辩证关系对立性:A、现象就是个别、片面与外表的东西,就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那么就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深藏于事物内部;B、现象就是多变、易逝的,本质就是相对稳定的;C、现象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只能用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统一性: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附属于本质,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3.透过现象熟悉本质①在实践的根底上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②对现象及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研究③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熟悉偶然性就是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二者辩证联系,不可分割、科学探索的任务就是揭示事物的规律 ,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偶然性就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 把偶然性瞧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熟悉必然性,实际也就取消了科学.7、规律及其特点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指事物运动开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客观性就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客观性就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想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就是否成认,熟悉的到,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8、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就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就是客观的.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就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就是通过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9、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含义:意识能动性指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反映世界与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水平.表现:⑴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与方案性.(2)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3)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4)意识活动对人本身的调控与改造作用.第二章1、实践与认知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就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就是指具有思维水平、从事社会实践与熟悉活动的人;客体:就是指实践与熟悉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就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与方法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熟悉关系,价值关系等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1、确立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2、实践主题根据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应与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与结果按一定的方向运行2、实践在熟悉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就是熟悉的来源2、实践就是熟悉开展的动力3、实践就是检验熟悉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就是熟悉的目的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熟悉的不同答复唯物主义的熟悉路线:从物到感觉与思想反映论:认为熟悉的本质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与思想〞的熟悉路线唯心主义的熟悉路线:从思想与感觉到物先验论:认为人的熟悉与熟悉水平就是先于感觉经验、与实践的,就是先天就有的.它坚持从思想与感觉到物〞的熟悉路线4、熟悉运动的根本规律熟悉运动就是一个辩证开展过程:从实践到熟悉;从熟悉到实践;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熟悉运动不断反复与无限开展〔一〕从实践到熟悉1.感性熟悉:感性熟悉就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与表面特征的熟悉形式,它就是熟悉的初级阶级.感性熟悉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与表象感觉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知觉就是对事物外表现象与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就是在知觉的根底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感性熟悉的特点直接性:感性熟悉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 ,就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熟悉就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外表现象. 2、理性熟悉:理性熟悉就是人们在感性熟悉的根底上 ,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熟悉,就是熟悉的高级阶段.理性熟悉有概念、判断与推理三种形式.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就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认的思维形式.推理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理性熟悉的特点:间接性与抽象性3.辩证关系①理性熟悉依赖于感性熟悉,以感性熟悉为根底②感性熟悉有待于开展到理性熟悉③在实际熟悉过程中,二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感性熟悉向理性熟悉飞跃一一熟悉过程中第一次能动的飞跃(二)从熟悉到实践1.熟悉过程中第二次能动的飞跃2.第二次飞跃的意义①理性熟悉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加以检验、修正与开展②理性熟悉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3.实现第二次飞跃的途径(1)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⑵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变为群众的行动⑶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三)熟悉运动的不断反复与无限开展1.熟悉运动的反复性2.熟悉运动的无限性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熟悉,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就是一次完成的2、从人们具体的熟悉过程瞧,当某一思想、理论、方案、方案等,经过屡次反复,在实践中到达了预想的效果,就算完成了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熟悉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拟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意义:(1)坚持主观与客观、熟悉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坚持群众路线的熟悉方法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①任何真理都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人的熟悉本性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开展着的物质世界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有条件性①从广度瞧,任何真理都就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②从深度瞧,任何真理都就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3.辩证关系(1)任何真理都就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之中有相对(3)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与开展中6、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就真理的本性来说,真理就是主观符合客观,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才能进行检于0②就实践的特点来说,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充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并加以对照与检验.7、时间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确实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确实定性:即绝对性,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实践对真理检验具有条件性3.实践标准与逻辑证实的关系(1)逻辑证实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⑵逻辑证实不能代替实践检验8、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就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根本活动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就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就是辩证统一的熟悉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熟悉世界;熟悉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际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到达正确熟悉世界与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主管与客观的矛盾就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就是人类世界形成与开展的动力第三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社会赖以存在与开展的物质条件的总与.(2)社会存在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与生产方式.(3)自然环境与人口因素就是社会存在与开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4)生产方式那么就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存在与开展的内在根据与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就是社会人的一切意识要素与观念形态,包括一切政治、法律思想与一切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与科学等多种意识形式.(1)社会存在反映的不同层次来瞧,可以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2)社会意识的主体范围来瞧,可以分为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3)从对经济根底的不同关系来瞧,可以分为社会意识形态与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其她社会意识形式.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与派生.(2)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就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4)正确而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就是先进文化的建设.4、社会意识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能动性与独特的开展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绪论1.马克思主义狭义上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起点和基础,它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之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归宿,它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根源: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科学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发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3.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目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4.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其具体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唯物史观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反映在社会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通过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来保持经济基础的稳定。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三、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基于雇佣劳动,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其内部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无产阶级作为最具革命性的社会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组织和斗争,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建设道路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型社会制度,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发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通规律的学说。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食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要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两个划分两个归结:两个划分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进程,破天荒地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5、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克斯创立,为他们后继者发展的,法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成为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称为唯心主义。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完全被认识,否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富哦人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们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实践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联系:质食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对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受其制约。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使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反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详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名词解释详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基本原理体系,其理论体系构建了相应的概念和名词。
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详细解释。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之一。
它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
唯物史观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
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矛盾的根本动力。
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存在着不同利益的对立。
阶级斗争是指不同社会阶级之间为争夺社会资源和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尤为尖锐。
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的超过其自身生活必需的劳动价值部分。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基础,也是资本增值的源泉。
四、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描述的一种社会形态。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劳动者不再受剥削,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实现人民的自由和发展。
五、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理想社会形态。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剥削和阶级,人人平等,资源公共分配。
共产主义旨在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六、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关于世界、生活、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识和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中,意识形态与阶级利益密切相关,它是为了服务于特定阶级的需要和意识而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七、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对敌对阶级实行专政,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实现对敌对阶级的领导和管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 名词解释+简答 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本科)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0%)一、名词解释①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问答:※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历史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XX、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
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XX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XX,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原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名词解析

马原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名词解析马原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名词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探索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学说,其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力量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是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等。
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制约着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基础,上层建筑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的一切观念、观点、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的总和。
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某一社会阶级或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创造并推广的一种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为压迫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变化与阶级斗争息息相关。
四、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在生产关系中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历史发展的驱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才能得到解决,进而推动社会的前进。
五、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其核心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人们按照各自的工作量和贡献来分配社会产品。
社会主义旨在消除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六、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全面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制度的阶段。
共产主义追求“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实现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1.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以及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的分析方法。
2. 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和经验的观察、实证和验证来揭示客观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剩余价值理论,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除去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下的部分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占有。
2.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
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史观,认为思维和意识的产生都是在物质基础上的。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1.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变革的源泉。
2. 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认为,无产阶级应该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1. 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2. 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消除阶级和剥削,实现全民共同拥有和管理社会财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原;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名词解释
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
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
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其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三、规律及其根本特点: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征: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
四、联系及其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和相互制约。
特点:①(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②(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③(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五、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六、真理及其最根本的特征和属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
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七、社会存在及其构成要素: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
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八、经济基础及其内涵: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
内涵:①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②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九、上层建筑及其构成部分: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
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构成部分: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十、社会形态及其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
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十一、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十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十三、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十四、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表现。
十五、利润: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
有的劳动”。
十六、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十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十八、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合理、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这主要现在: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必然王国”是指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