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浅谈产后身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浅谈产后身痛

时间:地点:13楼示教室

讲课人:胡叶

参加者:

正文

产后身痛,中医病名。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

痛风”,俗称“产后风”。西医学产褥期中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产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出现类似症状者,可与本病互参。本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导致痿痹残疾。

一、名词解释

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二、历史沿革

1. 对本病的论述,最早见于唐代《经效产宝·产后中风方论》。指出其因“产伤动血气,风邪乘之”所致,并列方治。

2. 产后身痛首见于宋代《当归堂医丛·产育宝庆集》,云“产后遍身疼痛”,并指出本病的病因为气弱血滞,并立“趁痛散”以疗之。

3. 明代《校注妇人良方·产后遍身疼痛方论》在前人基础上补充了“血瘀滞”与“血虚”之不同,并指出:“血瘀者宜补而散之,血虚者宜补而养之。”

4. 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概括本病病因主要有血虚、外感与血瘀。《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进一步指出,本病的治疗当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实为经验之论,对临证有参考价值。

总之,产后身痛的病因虽不同,但历代医家都强调因产失血多虚为发病之根本,故论治

亦提出以养血为主。这一理论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遵循。

三、病因

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

络所致。产后身痛的发生,与产褥期的生理密切相关,产后气血虚弱,或产后发热后虚损未复,四肢百骸及经脉失养或产后气血不足,元气亏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机体,使气

血凝滞,经络阻滞或经络失养;或产时耗伤肾气皆可致产后身痛。常见病因有血虚、风寒、

血瘀、肾虚。

四、病机

(1)血虚:素体血虚,产时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虚损未复,阴血亏虚,四肢百骸空虚,

经脉关节失于濡养,致肢体酸楚、麻木、疼痛。

(2)风寒:产后百脉空虚,营卫失调,凑理不密,若起居不慎,风寒湿邪乘虚而人,稽留关节、肢体,使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络而痛。此即《内经》所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

而为痹。”

(3)血瘀:产后余血未净,流滞经脉,或因难产手术,伤气动血,或因感受寒热,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经脉、关节,发为疼痛。

(4)肾虚:素体肾虚,复因产伤动肾气,耗伤精血,腰为肾之府,膝属肾,足跟为肾经所过,肾之精气血亏虚,失于濡养,故腰膝疼痛,腿脚乏力或足跟痛。

五、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

1.病史:产时产后失血过多,产褥期起居不慎,当风感寒,居住环境潮湿阴冷。

2.临床表现: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畏寒恶风,关节活动不利,甚者关节肿胀。本病多突发,常见于冬春严寒季节分娩者。

病证鉴别

1.癖证本病外感风寒型与痹证的发病机理相近,临床表现也相类似,二者病位都在肢体关节。但本病只发生在产褥期,与产褥生理有关,痹证则任何时候均可发病。若产后身痛日

久不愈,迁延至产褥期后,则不属本病,当属痹证论治。

2.痿证二者症状均在肢体关节。产后身痛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为特点,有时亦兼麻木不仁或肿胀,但无瘫痿的表现,痿证则以肢体痿弱不用、肌肉瘦削为特点,肢

体关节一般不痛。

相关检查

1.体征:关节活动不利,或关节肿胀。病久不愈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2.辅助检查:抗“O”、血沉均正常。如有必要,可进一步做血气分析、血钙、类风湿因子、X线摄片等检查。

六、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辨证首以疼痛的部位、性质为主要依据,结合兼证与舌脉。若肢体关节酸楚疼痛,

麻木,伴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弱,属血虚;若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疼

痛剧烈,宛如针刺,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遇热则舒,伴恶寒畏风,舌苔簿白,脉濡细,

属外感风寒;若疼痛较重,痛有定处,麻木,发硬,重着,屈伸不利,伴恶露量少,舌暗,

苔白,脉弦涩,属血瘀;若产后腰酸,足跟疼痛,伴头晕耳鸣,舌淡暗,脉沉细弦,属肾虚。

治疗原则

本病以内伤气血为主,而兼风寒湿瘀,临床表现往往本虚标实,治疗当以养血益气补肾

为主,兼活血通络祛风止痛。养血之中,应佐以理气通络之品以标本同治;祛邪之时,当配

养血补虚之药以助祛邪而不伤正。本病与一般痹证不同,因产后气血俱虚,虽夹外感,也应

以调理气血为主。《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此证多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三气杂至

之痹,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

证治分类

1. 血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遍身关节酸楚、疼痛,肢体麻木;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温经通络。

代表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金匮要略》)。

方药: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

2. 风寒证

主要征候:产后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冷痛剧烈,宛如针刺,得热则舒,或关节肿胀,麻木,重着,伴恶寒怕风,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方药: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

3.血瘀证

主要征候:产后身痛,尤见下肢疼痛、麻木、发硬、重着、肿胀明显,屈伸不利,小腿压痛;恶露量少,色紫黯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舌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养血活血,化瘀祛湿。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方药: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毛冬青、忍冬藤、益母草、木瓜。

4.肾虚证

主要征候:产后腰膝、足跟疼痛,弯腰困难,头晕耳鸣,夜尿多,舌淡黯,脉沉细弦。

治法:补肾养血,强腰壮骨。

代表方:养荣壮肾汤加减。

方药:当归、川芎、独活、肉桂、川断、杜仲、桑寄生、防风、生姜、秦艽、熟地黄。

七、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取次髎、风市、足三里、悬钟、环跳或阿是穴,先针后灸。

穴位注射疗法

取足三里、风市、环跳等穴,用复方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等,注0.5m1/穴。

八、转归预后

与体质差异、病情的轻重、治疗调摄是否得当有关,若能及时治疗,大多可以治愈,预后亦佳。如果失治、误治,日久不愈,正气愈虚,经脉气血瘀阻愈甚,转虚实夹杂之证,可致关节肿胀不消,屈伸不利,僵硬变形,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紧,可致痿痹残疾。

九、预防调护

1. 本病以预防为主。

2. 注意产褥期护理,要慎起居,避风寒。注意保暖,避免居住在寒冷潮湿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