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俄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2002年第4期总第111期 外语学刊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2002,№4Serial№111 收稿日期:2002205219俄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郭聿楷(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提 要:此文运用标记理论分析俄语反义词的某些不对称特性:1)由表示性质程度高低的形容词构成相应的中性名词时,一般由表示程度高的形容词构成,如высокий-низкий→высота;2)由反义词并列构成固定语汇时,一般是表示肯定、积极意义的一个在先,如болееилименее;3)前缀не-加表示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构成的复合词的数量远远大于не-加表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构成的复合词的数量;4)表示职业的阳性名词比阴性名词意义宽泛、运用范围广;5)中性名词偏移多向褒义方向进行。
关键词:反义词;不对称性;标记中图分类号:H35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2)04-0011-05 最近读了沈家煊先生的《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获益良多。
此书用标记理论全面研究汉语中的不对称现象。
不对称和标记理论在中国俄语界似乎还未引起足够关注,介绍和探讨相关理论的文献也犹如凤毛麟角。
然而,不对称现象和标记现象在各种人类语言中都是十分常见的,俄语自然也不例外。
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也有指导外语学习的实践意义。
本文试图利用《不对称和标记论》一书及其他有关文献中的理论,借“他山之石”,来分析一个具体问题———俄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对称和不对称本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概念中,左右两边相互对应一致、互为镜像关系的为对称,否则为不对称。
如人脸上五官一般左右对称,内脏(心、肺、胃、肝、肠等)则不对称。
中国古建筑一般呈对称结构,如宫殿、寺庙、门楼、牌坊等,而中国的园林布局多采用不对称结构。
李政道先生在一次学术报告中提到,苏州建筑中的窗格图案有多种对称形式。
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
反义词“快/慢”的不对称现象及其原因摘要:“快、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反义词,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但“快、慢”在词义义项、构词能力、构词顺序和词形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对称现象,值得关注。
造成“快/慢”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词汇发展的不平衡性、语义场的制约、词汇外延的不一致性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快/慢”不对称现象原因引言世人追求对称美之心不管是在自然还是艺术方面都有所体现。
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汉语也是如此,这从中国的诗歌辞赋中可见一斑。
但是语言的不对称现象也大量存在。
汉语的不对称体现在包括语音系统内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方面、构词方面、词类和句法方面等各个层面。
本文拟以反义词“快/慢”为例来说明反义词不对称的现象及其原因。
一、对称与不对称“快/慢”是汉语中常见的一对反义词,它的基本义是对称的。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关于“快”的解释:①[形]速度高;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短(跟“慢”相对):~车|~步|又~又好|他进步很~;关于“慢”的解释:①[形]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跟“快”相对):~车|~走|~手~脚|你走~一点儿,等着他。
从这一基本义的解释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快/慢”的对称性。
除了基本义的对称外,“快/慢”其他方面的词义几乎是不对称的。
“快/慢”的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义义项这里将《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快/慢”的其余义项解释摘抄如下:“快”的解释还包括:②[副]赶快:~来帮忙|~送医院抢救。
③[副]快要;将要:你再等一会儿,他~回来了|他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了。
④[形]灵敏:脑子~|眼疾手~。
⑤[形](刀、剪、斧子等)锋利(跟“钝”相对):菜刀不~了,你去磨一磨。
⑥爽快;痛快;直截了当:~人~语。
⑦愉快;高兴;舒服:~感|拍手称~|大~人心。
⑧旧时指专管缉捕的差役。
捕~|马~。
⑨[名]姓。
“慢”的解释还包括:②[形]从缓:且~|~点告诉他,等两天再说。
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反义词的不对称性摘要:反义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对称的属性。
这种属性在现代汉语的词汇之中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本文通过系统地分析研究反义词不对称性现象,进一步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反义词;不对称;原因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反义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之中反映词义对立的一种聚合关系,要求词义之间存在对立,而且必须是同一级的词汇单位。
建国以后,关于反义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反义词的界定、反义构词、反义词的组合关系、反义词的分类、反义词的作用等方面。
沈家煊最早将标记性引入反义词的研究,并进行了关于反义词的不对称的研究,随后,逐步利用认知学等一些新的理论探究反义词的不对称性的原因。
一、反义词不对称的界定1.不对称“对称”和“不对称”本是来源于我们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是我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
所谓对称,就是指所关涉的双方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我们戴的眼镜、穿的鞋都是对称的。
所谓不对称,就是指所关涉的双方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我们平时用右手要比左手多一些。
正如现实生活之中的不对称现象一样,我们的语言之中也存在大量的不对称现象。
2.反义词的不对称反义词作为一种反义聚合关系,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由于受到社会心理、民族思维习惯、人类认知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各种反义词存在着不对称现象。
所谓反义词的不对称性,是相对于其对称性而言的,主要是指互为反义词的一组词汇单位在语法、语用、语义上并非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反义词不对称性的概况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之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体现在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
我们通过语义、语法、语用等几个角度对现代汉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进行分类,并探讨反义词不对称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揭示反义词不对称性的概况,分析其理论内涵。
1.意义范畴的不对称互为反义词的一组词汇单位虽然在一个义项之上构成反义关系,存在对称关系,但是可能在其他的义项之上并不构成对立,存在意义范畴之上的不对称现象。
反义词“冷”“热”的不对称研究
反义词“冷”“热”的不对称研究作者:荆宝莹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04期摘要:“冷”“热”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对反义形容词,目前尚未发现关于这对“温度类”反义词的专门研究。
本文通过对比前人“大小类”反义词的研究成果,以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对“冷”“热”这对反义词从词汇、语义演变和句法三个层面的不对称进行具体描写和分析。
关键词:冷热不对称反义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较为复杂的一类,对称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
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不对称性。
从不对称角度看反义词,一直是学术界备受关注的课题,很多语言学者都对其做了详尽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小”类反义词。
“冷”和“热”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对温度类反义形容词,目前还没有发现对该组反义词进行专门的不对称研究。
本文从义项、构词和句法三个方面,对反义词“冷”“热”的不对称进行描写和分析,为反义词不对称规律的研究及类似反义词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一、“冷”“热”在义项上的不对称我们先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冷”“热”的义项通过表1对比列出,方便清晰地观察二者在义项上的不对称性。
通过对“冷”和“热”义项数量的对比,我们发现,“热”的义项数量比“冷”的义项数量多。
通过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冷①和热②分别是“冷”和“热”的本义,其他的义项是它们的引申义。
冷①热②、冷②热③、冷⑥热⑦以及冷④热⑧,是四组相反的对称义项,词性包括形容词(包括形容词性语素)、动词,语义范畴也分别涉及到温度、动作、程度等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冷⑨热k为姓氏义项,不作为考察分析对象。
除少数的对称义项之外,“冷”“热”更多具有不对称的义项,共有10组不对称的义项。
热①和热⑩都涉及到物理学领域,而“冷”没有相关领域的义项。
热④⑤⑥⑨没有“冷”的对称义项,而冷③⑤⑦⑧也是“热”所没有的对称义项。
义项上的不对称性直接导致了两者在其他方面的不对称。
二、“冷”“热”在构词上的不对称(一)“冷”“热”构词数量的不对称笔者通过在中文助手在线汉语词典(http:///)中检索“冷”和“热”,对“冷”“热”整体的构词数量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分析。
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共3篇
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共3篇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1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早晨是一天开始的时刻,而晚上则是一天结束的时刻。
正因为如此,我们会用“早—晚”作为时间的对比来表示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时段的范围。
但是,尽管这两个词表达了相对位置关系,它们却不是完全对称的,这一现象可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进行考察。
一、共时考察共时是指同一时刻或同一时间段的不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早—晚”这组反义词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尽相同的。
以时间为例,当我们说“早上7点”时,表明这一时刻处于一天的开始状态,但是“晚上7点”则并不意味着一天的末尾阶段,这取决于当天日出和日落时间的变化。
在夏季,晚上7点还是白天,而在冬季则会已经黑暗下来。
因此,虽然“早—晚”二者组成了一对反义词,但是它们所表达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再以气温为例,我们常用“早晚温差”来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早晨气温较低,晚上气温较高,这种现象在春秋季节尤为常见。
但是,在夏季由于日间气温过高,晚上渐渐清凉,早上反而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段,同样不对称。
总之,虽然“早—晚”二者都可以表示时间先后的关系,但是它们在表达的信息上有着不同的侧重。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达。
二、历时考察历时是指时间序列中不同时刻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早—晚”这组反义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所包含的内涵也可能存在差异。
以古代为例,我国黄帝时期遵循夏历,以冬至为年末,再加上闰月的规定,一年可以持续366天。
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依据阳历节令和四时圆轮,每一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举办时刻和仪式,相信“早—晚”这样的反义词在这个时期所表达的含义一定与今天不同。
而在现代,人们对时间的认知更加精细化,精确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科技的发展表现在各类表和手表日益准确,网络时钟也随处可见,甚至有人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的意思是在反义词中的词总是成对出现的,但两个词之间的两个反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
以下是形成原因:
1、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体现在语言的很多方面。
例如,在人们提问的时候,一般只采用积极意义的词语提问,而不采用消极意义的词语提问。
在“~不~”格式中,可以说“好不好吃”、“厚不厚”等,但一般不说“难不难吃”,“薄不薄”等。
2、具体来说,在汉语中,表示中性概念的词只有用“大义+度”来表达,不会用“小义+度”表达,例如没有“冷度”、“狭度”、“窄度”、“稀度”、“浅度”等(汉语中有“低度”一词,但它是区别词,指白酒的酒精含量低,不是表示概念的词);也不会用“大义+小义+度”的构词方式表达,例如没有“冷热度”、“广狭度”、“宽窄度”、“浓稀度”、“深浅度”等。
当人们需要描述事物的“小、低、短、弱、少”等方面的性质时,通常会采用这些已经由“大义+度”构成的概念词语加上表示“小义”的形容词。
3、主要是由形容词构成的反义词出现这种现象。
在提问题的时候一般问:“重不重”既可以回答:“重,三斤多呢”;也可以回答:“不重(回答轻比较少一点,中国人的语言心理还是比较含蓄),才三斤多呢。
”而只有在设想或担心其轻时才问:“轻不轻?”
5、正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作文修改和病句练习中,学生除了能较好地理解成分残缺、关联词错误、语序颠倒等现象外,对于一些
词语的常规用法理解有困难。
其中,反义词的不平衡用法就是很典型的一点。
反义词不平衡现象有多种表现,如词义引申速度不平衡、构词能力不平衡、词语的组合能力不平衡等,而且每种现象的背后可能隐含不同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论。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
引用本文格式:吴乐雅现代汉语反义词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分类号:_I106.4__ 密 级:公 开 U D C: ___________ 单位代号:10424
Chapter One intends to identify the archetypal theme in the novel.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myth-archetypal criticism and the archetypal characteristic of Silas Marner, Chapter One analyses the hero’s pilgrimage in belief so as to reveal the writer’s intention of creation. People who frequently emerge as “Christian” and “Angel” in Eliot’s works have archetypal significance. The theme of the novel is full of religious sentiment by adopting the traditional Bible culture. To some extent, it reports the process of Eliot’s pursuit of faith in humanity. Besides, it proves that Eliot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 Victorian literature. Therefore, the archetypal theme of Silas Marner concretely interprets Eliot’s humanistic ideal. Chapter Two expounds the cultural meaning and art function of the myth-archetypal plots based on the reading of Silas Marner. Both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licated mythological plots and the usage of mythic coincidences are the objective correlative of creation method, which aim to reveal the power and variability of fate and unravel the sins under the coincidences. In character design, Eliot intentionally emphasizes the two heroes’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and fate. On the one hand, she highlights Marner’s unsophisticated personality and his legend of undergoing hardships and returning to the trueness, goodness and beauty. On the other hand, she depicts Godfrey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icacy and hypocrisy of human nature. He
反义词“冷”“热”的不对称研究
反义词“冷”“热”的不对称研究作者:荆宝莹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7年第04期摘要:“冷”“热”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的一对反义形容词,目前尚未发现关于这对“温度类”反义词的专门研究。
本文通过对比前人“大小类”反义词的研究成果,以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对“冷”“热”这对反义词从词汇、语义演变和句法三个层面的不对称进行具体描写和分析。
关键词:冷热不对称反义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较为复杂的一类,对称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
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不对称性。
从不对称角度看反义词,一直是学术界备受关注的课题,很多语言学者都对其做了详尽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小”类反义词。
“冷”和“热”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对温度类反义形容词,目前还没有发现对该组反义词进行专门的不对称研究。
本文从义项、构词和句法三个方面,对反义词“冷”“热”的不对称进行描写和分析,为反义词不对称规律的研究及类似反义词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一、“冷”“热”在义项上的不对称我们先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冷”“热”的义项通过表1对比列出,方便清晰地观察二者在义项上的不对称性。
通过对“冷”和“热”义项数量的对比,我们发现,“热”的义项数量比“冷”的义项数量多。
通过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冷①和热②分别是“冷”和“热”的本义,其他的义项是它们的引申义。
冷①热②、冷②热③、冷⑥热⑦以及冷④热⑧,是四组相反的对称义项,词性包括形容词(包括形容词性语素)、动词,语义范畴也分别涉及到温度、动作、程度等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冷⑨热k为姓氏义项,不作为考察分析对象。
除少数的对称义项之外,“冷”“热”更多具有不对称的义项,共有10组不对称的义项。
热①和热⑩都涉及到物理学领域,而“冷”没有相关领域的义项。
热④⑤⑥⑨没有“冷”的对称义项,而冷③⑤⑦⑧也是“热”所没有的对称义项。
义项上的不对称性直接导致了两者在其他方面的不对称。
二、“冷”“热”在构词上的不对称(一)“冷”“热”构词数量的不对称笔者通过在中文助手在线汉语词典(http:///)中检索“冷”和“热”,对“冷”“热”整体的构词数量进行宏观的把握和分析。
浅议反义形容词的不对称性现象
新校园2.修辞修辞也是古希腊语言文化的产物,推动其产生的主要因素是演说艺术。
演说艺术是通过对聆听者心理的猜测,再用一种能打动人心、营造愉悦氛围的语言形式让聆听者从心底接受语言中包含的思想与情感。
但是,修辞与“拍马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修辞在应用中是将语言夸张化、夸大化,与“拍马屁”最大的区别是,修辞保持着说话者语言中的“真”。
现阶段我国将修辞归类为一种语言修饰方式,其在语言中的运用对交际起到的作用主要为以下几点:首先,能够激发对方对交流语言、内容的兴趣,为之后更为深入的思想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促使语言个性化、优美化,让对方产生愉悦的情绪,同时让对方从心底认同并接受自己提出的意见。
最后,让语言变得更为简练,也更容易理解,使语言在交际中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作用。
四、结语综上所述,对语言、文化及人际交往的研究分析发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语言和文化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也可以说是相通的地方。
也正是存在这些相同、相通的语言和文化,才使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人际交往、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人类的各种文化还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造就了不同民族独特的语言与文化,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一定的阻碍。
但也正是这些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造就了人类博大精深的文明,使交流具有独特性。
当人们在研究不同文化与语言时,既要对本民族文化进行考量,又要对不同文化、语言所存在的差异性进行研究。
再通过比较,找出交际中语言、文化所构成的障碍,进行排除,从而发挥语言、文化对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1]李金华,张军.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174-176.[2]龙涛.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2):82.[3]余丽华,付香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207-209.[4]田荔.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28-132.[5]杨晓峰,钟梅,牛小青,等.语言组成与语境生成之跨文化差异[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9-132.作者简介:苗亚娜(1981—),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浅析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392012年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9-10作者简介:詹务本(1985-),男,安徽太湖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现代汉语研究。
吴 琼(1984-),女,安徽太湖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语文教育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反义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极为复杂的一类,对称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
然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不对称性。
二、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1.无对应项(1)颜色词。
有些颜色词,很难在静态的层面上找到对应的反义词。
如“绿、红、黄”的反义词是什么就很难说清楚。
(2)状态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是形容词的生动表现形式,表示程度比较高的意义,如冰凉、酸溜溜等。
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词都没有十分匹配的反义词,有些词则根本找不到反义词,如血淋淋—?(?表示该项空缺,下同),黑不溜秋—?等。
2.一对多现象反义词的双方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和“短”属于[长度]范畴;“男”和“女”属于[性别]范畴等。
但这并不是说一个词只能出现于一个语义场。
实际上,一个词可进入多个语义场从而拥有多个或多组反义词。
例如“金”与“木、水、火、土”构成[五行]范畴,此时“金”与“木”、“水”、“火”、“土”意义相对;“金”与“银、铜、铁、锡”构成[金属]范畴,此时“金”与“银”、“铜”、“铁”、“锡”意义相对。
3.单用时成反义词,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时不构成反义关系 (1)A—B构成反义词,分别与语素C组合得到AC和BC,而且AC和BC在现代汉语中存在,但AC和BC不构成反义关系。
例如: 大—小 大舌头—小舌头 内—外 内人—外人这些词单用时彼此互为反义词,但与另一语素组合后就不构成反义词。
“大舌头”是口吃的俗称,“小舌头”是人体的一个生理器官;“内人”是丈夫在外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外人”指除亲属以外的人。
这里还有一种特殊形式 :一对反义词分别与一个共同语素组合后得到的两个词中,有一个的某个义项与另一个词构成反义关系。
语文中的反义词不平衡现象
语 文
中 的 反 义 词 不 平 衡 现 象
招 敏
( 淮 安 市 清 河实 验 中学 , 江苏 淮安 2 2 3 0 01 )
在 语 文 教学 中 , 特别是作文修改和病句练习 中, 学 生 除 了 能较好地理解成 分残缺 、 关 联词错误 、 语序 颠倒等现 象外 . 对 于 一些 词 语 的常 规 用 法 理 解 有 困难 。 其中 , 反 义 词 的 不 平衡 用 法 就是 很 典 型 的一 点 。 反 义 词 不 平 衡 现 象 有 多种 表 现 . 如词 义 引 申速 度 不 平 衡 、构 词 能 力 不 平 衡 、词 语 的组 合 能力 不 平 衡 等 ,而且 每 种 现 象 的背 后 可 能 隐含 不 同 的原 因 ,不 可 一 概 而 论。 下面就“ 大小 类 ” 反 义词 在 “ 有多……? ” 句 式 中 的 不 平衡 现 象 试 着 进 行 解 释 相 关 研 究 发 现 ,反 义 词 不 平 衡 现 象 的表 现 与 反 义 词 的类 型有 很 明显 的相 关 性 。 根据沈家煊的《 不 对 称 和 标 记论 》 , 反 义 词 可分 为 “ 相 反词” 和“ 相对词 ” ( 又 可 称 为 绝 对 反 义词 和 相 对 反 义词 ) ;相 对 词 可 进 一 步 分 为 “ 大小类 ” 、 “ 好 坏类 ” 、 “ 冷 热 类” 。 “ 大小 类 ” 的相 对 词 有 “ 厚薄 ” 、 “ 长短” 、 “ 高矮” 、 “ 深浅 ” 、 “ 轻重 ” 等。 在 询 问 事 物 具 体 大小 、 规 格 时 所 用 句式 “ 有多……” 中存 在 不 平 衡 现 象 。 按 照 某 种逻 辑 来 说 , 当 我 们询 问事 物 具 体 大小 、 规格时 , 两 个 相 对 的 词 在 这 点 上 的 地 位 应 该 是 平 等 的 但 语 言 使 用 者 非 常一 致地 使用 程 度 高 的 一 类 词 . 如“ 有多大 ” 、 “ 有 多厚 ” 等, 而从不用“ 有 多小 ” 、 “ 有多薄 ” 等 对 事 物 的 程 度 进 行提问 。 在 解 释 不对 称 现 象 的 理论 中 ,首 推 沈 家 煊 从 国外 引 进 和 吸收的“ 标记理论” 。该 理 论 认 为 , 在“ 大 小类 ” 相对词 中 . 程 度 深 的 一 方 都 是无 标 记 项 , 程度 浅 的一 方 为 有 标 记 项 。 沈 家 煊 在 《 不对称和标记论》 一 书中提到 , 标 记 形 成 的原 因有 两 个 : 一 是 语 用的原 因 , 即语 言 的 经 济 原 则 ; 二是认 知上的原 因 . 即 无 标 记 项具 有 认 知 上 的显 著 性 。 此外 , 他 还指 出 : “ 人 首 先 通 过 人 体 自身 来 认 识 世 界 ,人 的 认 知 方 式 有 他 的 物 质 基 础 或 生 理 基
论反义词“高”与“低”的不对称现象
论反义词“高”与“低”的不对称现象作者:郭赫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6期摘要:现代汉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并有一定的规律性,“高”与“低”这对反义词,在使用频率、构词方面、语义方面、语法方面等四个方面具有不对称现象。
关键词:反义词;高;低;不对称作者简介:郭赫佳,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H13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7--02引言不对称现象是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系统内部、构词方面(吕叔湘1984)、词类和句法成分方面(朱德熙1985),大而言之,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也存在不对称现象(赵元任1980)。
反义词之间的不对称现象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
对于具体词汇的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前人的成果是非常丰硕的。
周静(2006);白丽芳(2006);孙宝民(2006);赵聪(2006);王建珍(2007);杨荣华(2008);高松(2008);冯志峰(2008);杨艳兰(2009);张巧丽(2009);杨玉玲(2011);杨朝霞(2011);胡云晚、于晓燕(2012)等等。
段益民(2004)认为,单音节的反义形容词,因音节的简约而具有分布的灵活性和组合的制约性;因义域的限定而具有语义的对应性;因指称义的缺失、描绘义的相对而具有语义的模糊性,所以具有显著的研究价值。
[1]我们以“高”与“低”为例来说明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
(一)使用频率的不对称1、在《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高”与“低”的使用频率是不对称的。
具体数据如下表:通过分析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高”出现的次数和频率是“低”的近三倍。
(2)在四类文章中“高”的使用次数和出现篇数远远大于“低”。
(3)“高”的使用度与词次接近,相差64,而“低”的使用度与词次相差280,说明“高”的次数分布的均匀、使用面广。
反义词的不对称性
392012年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9-10作者简介:詹务本(1985-),男,安徽太湖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现代汉语研究。
吴 琼(1984-),女,安徽太湖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语文教育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反义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极为复杂的一类,对称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
然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不对称性。
二、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1.无对应项(1)颜色词。
有些颜色词,很难在静态的层面上找到对应的反义词。
如“绿、红、黄”的反义词是什么就很难说清楚。
(2)状态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是形容词的生动表现形式,表示程度比较高的意义,如冰凉、酸溜溜等。
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词都没有十分匹配的反义词,有些词则根本找不到反义词,如血淋淋—?(?表示该项空缺,下同),黑不溜秋—?等。
2.一对多现象反义词的双方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和“短”属于[长度]范畴;“男”和“女”属于[性别]范畴等。
但这并不是说一个词只能出现于一个语义场。
实际上,一个词可进入多个语义场从而拥有多个或多组反义词。
例如“金”与“木、水、火、土”构成[五行]范畴,此时“金”与“木”、“水”、“火”、“土”意义相对;“金”与“银、铜、铁、锡”构成[金属]范畴,此时“金”与“银”、“铜”、“铁”、“锡”意义相对。
3.单用时成反义词,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时不构成反义关系 (1)A—B构成反义词,分别与语素C组合得到AC和BC,而且AC和BC在现代汉语中存在,但AC和BC不构成反义关系。
例如: 大—小 大舌头—小舌头 内—外 内人—外人这些词单用时彼此互为反义词,但与另一语素组合后就不构成反义词。
“大舌头”是口吃的俗称,“小舌头”是人体的一个生理器官;“内人”是丈夫在外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外人”指除亲属以外的人。
这里还有一种特殊形式 :一对反义词分别与一个共同语素组合后得到的两个词中,有一个的某个义项与另一个词构成反义关系。
谈反义词“深/浅”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
谈反义词“深/浅”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现代汉语反义词的不对称表现在很多方面。
我们以“深/浅”为例,研究发现,反义词“深/浅”在词义的引申速度、构词能力、词语搭配方面存在不对称现象,描写和分析其不对称现象并加以解释,这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和水平也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标签:反义词不对称有界-无界认知词语搭配现代汉语中,反义词词义上的不对称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以前有诸多学者在句法和语用方面作过论述,我们以“深/浅”为例,从词义发展的角度分析反义词词义引申的速度、构词能力、词语搭配方面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解释。
另外对前辈学者提出的“深/浅”的标记模式进行验证,也对反义词不对称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进行了必要的说明。
一、词义引申速度的不对称及其解释“深” 后来词义转指纵向(从上到下)、横向(从里到外)的距离大。
如《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荀子·哀公》:“寡人生于深宫之中。
”《仪礼·觐礼》:“四门坛有十二寻,深四尺。
”再由空间转指时间,表示距离某时点远。
唐·白居易《琵琶行》:“夜深忽梦少年事。
”并由距离大引申为深奥。
《论衡·自纪》:“何以为辩?喻深以浅。
”还引申为深入,深刻。
汉·曹操《孙子兵法·序》:“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引申为程度深,感情厚。
《晋书·裴宪传》:“二人相与为深交。
”今有成语:深情厚意。
又为颜色浓。
唐·白居易《卖花》:“一丛深色花。
”相当于很、十分。
《后汉书·吴汉传》:“光武深忌之。
”(光武:指刘秀。
)浅:形声字,从氵,戋声。
《说文·水部》:“浅,不深也。
”这是本义,指空间而言。
《左传·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浅。
”也指房子、院子、处所窄小。
《吕氏春秋·先己》:“吾地不浅,吾民不寡。
”引申为时间上距离短。
如晋·李密《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教学法探究(推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教学法探究(推荐)第一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教学法探究(推荐)《汉语词汇教学》(刘敏芝老师)结课作业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班郭静2100102125 2011年7月11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教学法探究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班郭静2100102125汉语的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形成了反义词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举个简单的例子,“厚”和“薄”是一对极性反义词。
在“A不A”,“有【数量】A”等结构中只能用厚,而不能用薄。
可以问“厚不厚”不能说“薄不薄”,可以说“冰,有三尺厚。
”却不能说冰,有三尺薄”,如果非要说“薄”可以说“冰薄,有两寸。
”因此,“厚”和“薄”虽然是一对反义词,但是“厚”有时可以代表“薄”的程度,这时的“厚”作名词。
在汉语中,很多形容词性的反义词都有这种情况。
如:深——浅,宽——窄,轻——重。
大——小,长——短,忙——闲,多——少,美——丑等。
对于留学生的教学中,要把这个词汇语法点,说清说透,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但是我们未免可以想出一些实用的引导法。
引导学生在常用的交际中,正确的选择和使用词语。
对于英语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学会这点不算很难。
我们可以先举一些英文的例子,例如:‘How long is this line?’不能说成‘How short is this line?’‘How heavy is this watermelon?’不能说成‘How short is this watermelon’‘How deep is this river?’不能说成‘How short is this river?’‘This line is 2 meters long.’不能说成‘This line is 2 metersshort.’ 然后告诉学生,汉语也一样,“这条线有多长?”不能说成“这条线有多短?”“这西瓜有多重?”不能说成“这西瓜有多轻?” “这条河有多深?”不能说成“这条河有多浅?” “这条线有两米长。
论造词中体现的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1理论依据1.1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与正极反义词中的词总是成对出现的,但两个词之间的两个反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就形成了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体现在语言的很多方面。
例如,在人们提问的时候,一般只采用积极意义的词语提问,而不采用消极意义的词语提问。
在“~不~”格式中,可以说“高不高”、“厚不厚”等,但一般不说“矮不矮”,“薄不薄”等。
再如,在特指问“有多+A”中,人们往往会对A进行预设,问“有多大”是预先设定其大,问“有多长”是预先设定其长。
只有在预先设定“小”等否定意义时才会用“有多小”提问。
如在冯骥才小说《三寸金莲》中有:(1)“快瞧小脚呀!”“我瞧见小脚啦!”“多大?多小?”但是,在语言的运用中,“有多A”句式中,A是积极意义形容词要比消极意义形容词多很多。
1.2正极意义与负极意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正如磁场存在正极和负极两极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将处于反义义场中的一对词语的意义定义为正极意义和负极意义。
正极意义包括积极意义和高频义(多义),积极意义包括褒义和具有对立计量意义的“大义”,大义指“大、高、长、强、多”等等,高频义(多义)即在语言应用中出现得多的一方面意义。
负极意义包括消极意义和低频义,消极意义包括贬义和具有对立计量意义的“小义”,小义指“小、低、短、弱、少”等等,低频义(少义)即在语言应用中出现得少的一方面意义。
①下文所举的中性词的例子多数是表达概念意义的名词,理性意义较强,感情色彩较弱。
因此本文以下论述主要涉及正极意义中的大义和高频义,以及负极意义中的小义和低频义。
2汉语造词中体现的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2.1中性概念义使用“大义”而非“小义”汉语造词表达中性概念义时,通常使用反义义场中表达“大义”的词语作为词根,然后加上一个后缀,如“度”等。
例如:(2)高度:高低的程度,从地面或基准面向上到某处的距离。
(3)广度:广狭的程度(用于抽象事物)。
反义词“强弱”的对称性及不对称分析
反义词“强弱”的对称性及不对称分析反义词“强/弱”在词汇和句法方面既存在对称性又有不对称性,且不对称性远远大于对称性。
受语言模糊性,人们的认知方式以及交际策略的影响,“强”的语义可以兼摄涵盖“弱”,句法分布更广,使用频率更高,依据标记理论,它为无标记项,“弱”为有标记项。
标签:“强/弱” 对称性及不对称性不对称原因在中级留学生汉语口语课堂上,一位留学生造出了这个句子:我的弱点是粗心,我的强点是大胆。
他根据“弱点”类推出其反义词“强点”,而“强点”这个词不存在,由此我们发现反义词“强”和“弱”在词汇层面上是不完全对称的。
那么,反义词“强”和“弱”在词汇层面存在什么方面的对称和不对称?在句法层面有没有不对称现象?造成这些不对称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问题。
一、“强”和“弱”在词汇层面的对称和不对称分析二词在词汇层面的对称及不对称情况,我们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写为《现汉》6)的解释。
1.“强/弱”的义项[1]对比在《现汉》6中,“强”共有7个义项,“弱”只有6个。
且其中只有强①弱①、强⑤弱③、强⑥弱⑥在意义上是对称的,其他义项并不对称。
除了都有形容词的词性外,“强”还可以做名词,而“弱”有专门书面语的含义用法。
二者在义项方面的不对称,是造成词汇层面其他方面不对称的重要因素。
2.构词能力上的不对称《现汉》6中,“强”参与构成的词语共63个,“弱”参与构词的词语仅31个,只有“强”的一半。
这反应出二者构词能力极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现象原因主要就在于二词义项上的不对称。
3.构词语义组合上的不对称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在语义上“强”只能和表示肯定、积极意义的语素组合,如和“大、增”组合成“强大、增强”;而“弱”只能和表示否定、消极意义的语素组合,如与“小、减” 组合成“弱小、减弱”,而没有“强小、弱大、增弱、减强”这些语义矛盾的词。
之所以这样,是因受到语义和谐的制约,二者都不能兼具对方的积极或消极意义,只能表示一种语义,为了语义上的和谐,“强”只能和表示积极意义的语素组合,“弱”则相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2012年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9-10作者简介:詹务本(1985-),男,安徽太湖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现代汉语研究。
吴 琼(1984-),女,安徽太湖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语文教育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反义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极为复杂的一类,对称性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
然而,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它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不对称性。
二、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1.无对应项(1)颜色词。
有些颜色词,很难在静态的层面上找到对应的反义词。
如“绿、红、黄”的反义词是什么就很难说清楚。
(2)状态形容词。
状态形容词是形容词的生动表现形式,表示程度比较高的意义,如冰凉、酸溜溜等。
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词都没有十分匹配的反义词,有些词则根本找不到反义词,如血淋淋—?(?表示该项空缺,下同),黑不溜秋—?等。
2.一对多现象反义词的双方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和“短”属于[长度]范畴;“男”和“女”属于[性别]范畴等。
但这并不是说一个词只能出现于一个语义场。
实际上,一个词可进入多个语义场从而拥有多个或多组反义词。
例如“金”与“木、水、火、土”构成[五行]范畴,此时“金”与“木”、“水”、“火”、“土”意义相对;“金”与“银、铜、铁、锡”构成[金属]范畴,此时“金”与“银”、“铜”、“铁”、“锡”意义相对。
3.单用时成反义词,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时不构成反义关系 (1)A—B构成反义词,分别与语素C组合得到AC和BC,而且AC和BC在现代汉语中存在,但AC和BC不构成反义关系。
例如: 大—小 大舌头—小舌头 内—外 内人—外人这些词单用时彼此互为反义词,但与另一语素组合后就不构成反义词。
“大舌头”是口吃的俗称,“小舌头”是人体的一个生理器官;“内人”是丈夫在外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外人”指除亲属以外的人。
这里还有一种特殊形式 :一对反义词分别与一个共同语素组合后得到的两个词中,有一个的某个义项与另一个词构成反义关系。
如: 上—下 上课—下课 长—短 长信—短信这里“下课”只有用本义(学生一堂课结束)时才与“上课”构成反义词;当它作“被解雇或停止工作”解时,就不与“上课”构成反义关系。
当“短信”作“内容简短的信件”讲时才与“长信”成反义词;当它意为“通过手机或其他电信终端直接发送或接收的信息”时,就不与“长信”构成反义关系。
(2)A—B构成,分别与语素C组合得到AC和BC,其中AC在现代汉语中存在,BC不存在,AC与BC不能构成反义关系。
例如: 长—短 波长—波短* 左—右 左撇子—右撇子* 上—下 上妆—下妆*这些词单用时互为反义词,与另一语素组合后只有一个成立。
其中有些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反义词,如波长、左撇子等;有些要另选一词以与之构成反义关系,如上妆—卸妆等。
4.反义的双方组合成词时,一方总是固定地出现在另一方的前面,反过来就不符合汉语习惯(1)互为反义的两个单音节词直接组合,如:男女(女男*) 高低(低高*) 公私(私公*)这些词中,每组的前一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成立的,括号内的词则不符合汉语使用习惯。
(2)互为反义的两个词与其他语素组合,其中主要是成语。
如: 前赴后继 进退维谷 口是心非我们发现:“前、进、是”等含积极义的词总是出现在 “后、退、非”等含消极义的词的前面。
5.反义词双方出现的频率不对称(1)陈述句 他长得又高又壮,说话声音也大,像拳王泰森。
大{禽流感对香港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不大。
美丽的国际河流——多瑙河。
美丽{她并不美丽,却属于一种莫名其妙的类型。
我们发现:否定句中不直接用与褒义词语相对的词,而是在褒义词语前加 “不”或“没”。
(2)疑问句①主语(+有)+多+A(A表示形容词,下同),如:所有付出的代价又有多高?②主语+A1+不+A1,如:今年粮食收成好不好?③主语+A+不/吗,如:这女人好看不?同样,反义词中表积极、肯定的一方在疑问句中出现的频率远大于表消极、否定的一方。
三、原因1.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双方的势力此消彼长,导致不平衡。
这一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语言也不例浅析反义词的不对称性詹务本 吴 琼(渤海大学中文系 辽宁锦州 121000)摘 要:反义词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不对称性。
本文归纳了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并从无对应项、一对多现象、单用时成反义词,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时不构成反义关系等多个角度进行解释,进而结合实际对反义词不对的原因就行了分析。
关键词:反义词;不对称性;原因中图分类号:H1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10-0039-022012年第27卷 第10期詹务本 吴 琼:浅析反义词的不对称性外。
如:“下课”本意是“一堂课的结束”,此时与“上课”互为反义词;但 “下课”还可表示“被解雇或停止工作”,“上课”尚未衍生出与之相对的意义,此时就表现出不对称性。
2.标记理论标记理论被广泛地用来解释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
处于反义义场的双方中,一方出现的频率远远超过另一方。
此时,一方是无标记成分,另一方就是有标记成分。
如反义词中表示积极、肯定意义一方出现的频率总是大于表示消极、否定的一方,此时,前者是无标记成分,后者就是有标记成分。
3.符号学索绪尔的教学讲稿《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符号学的一大源头。
他将符号分为意符即能指和意指即所指两个互不从属的部分。
其中,意符是符号的语音形象;意指是符号的意义概念部分。
本文只进行共时层面的研究。
从这个角度出发,汉字的字形即意符是固定的,而某些汉字的字义即意指却有所改变。
这也是造成反义词不对称现象的一个原因。
4.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学习策略及自身固有知识的影响,学习者很容易将目的语的某个知识点加以泛化。
其中,有些泛化是正确的,即产生正迁移;有些是错误的,即产生负迁移。
汉语中有“早操”、“左撇子”这样的词语,留学生在习得这些词语后就把这一形式错误地泛化为“晚操”、“右撇子”之类的词语。
5.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它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反过来,它对该民族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汉语中表示否定的态度很少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
这一点就深受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其实,这与语言学中的礼貌原则也有内在的一致性。
另外,同样是宇航员,男性就直接称“宇航员”,女性就得附加“女”字以示区别;同样是教授,男性就直接称“教授”,女性就得称“女教授”。
这一语言现象就是深受封建男尊女卑思想影响。
6.一词多义反义词中有很多是多义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表示不同的含义,进而与不同的词构成反义关系。
当“金”表示“五行之一”时就与“木、水、火、土”意义相对;当“金”表示“一种化学元素或金属”时就与“银、铜、铁、锡”这些金属意义相对。
7.语义和谐原则语素与语素的组合要有内在意义的一致性,即要实现语义上的和谐。
例如: 膨松—膨紧* 缩紧—缩松* 我们分析一下:“膨”意为“体积或长度增大”,“松”意为“松散,不紧密,不靠拢”,两者都有一种向外、向大发展的趋势,所以能组合成词;而“紧”只能与 “缩”组合,因为二者都有一种向内、向小发展的趋势,具有内在意义的一致性。
四、结语反义词是词汇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型,对称性是其重要特征。
然而,本文着力分析反义词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和原因,为反义词不对称性研究做出一些尝试性的努力。
参考文献:[1]郭怡颖.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反义形容词不均衡性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8.[2]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Analysis of antonym′s asymmetryZhan Wu-ben, Wu Qiong(Department of Chinese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China)Abstract: When we use the antonym, it shows strong asymmetry. The paper sums up the type of the asymmetry and interprets it from different angles.Key words: antonym; asymmetry; reason[责任编辑:邓 乐]Schumann's “C major Fantasy "three played version comparison—— Take Kempff, Arrau, Li Hete playing as examplesFeng Jing(Department of music Art Institute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Abstract: “C major Fantasy " is Schuhmann's classic, also playing in concert often interpretive repertoire .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three famous performers - Li Hete, Kempf and Arrau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style, playing speed,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parison, expounds their personalized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n this work.Key words: Schuhmann; “C major Fantasy "; performance; comparison; style[责任编辑:邓 乐][2]吕听.世界音乐巨匠—舒曼[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40.[3]戴维•杜巴尔.键盘上的反思-世界著名钢琴家谈艺录[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3.[4][ 英]奇赛尔(Chissell.J).舒曼钢琴音乐[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60.[5][英]蒂姆•道雷.舒曼[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1999:65.(上接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