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原文赏析及理解性默写

合集下载

《商山早行》中考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商山早行》中考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商山早行》中考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商山早行》中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中运用有特征性的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诗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诗句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作者】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

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背景】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主旨】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赏析】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

商山早行
1.《商山早行》中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商山早行》中运用有特征性的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诗句是:
3.《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诗句是:
4.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
5.诗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感情共鸣的句子是:
6.诗中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
7.诗中描绘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物的句子是:
【答案】
1.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6.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部编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 古诗鉴赏《商山早行》

部编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  古诗鉴赏《商山早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鉴赏《商山早行》一.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

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注释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人教九年级上册商山早行理解默写

人教九年级上册商山早行理解默写
• 11.《商山早行》中运用有特征性的景物,表现 了早解性默写
1、《商山早行》中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作者思乡 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商山早行》中运用有特征性的景物,表现了 早行之早的诗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 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诗句
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8、 诗中“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完 美体现的诗句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9.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由十个名词构成,蕴 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鸡声茅 店月,人迹板桥霜。
• 10.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 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 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 之早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5、 诗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 感情共鸣的诗句是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6、 诗中把早行情景写的历历在目,称得上“意 象俱足”的佳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7、 诗中描绘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物的诗句是槲 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商山早行》原文及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及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商山早行》原文及赏析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习题及答案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习题及答案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作者】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

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背景】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主旨】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赏析】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原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主旨】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2、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下列能准确表现早春特征的一组词语是()A.槲叶落枳花开凫雁 B.霜槲叶落凫雁C.霜槲叶落枳花开 D.晨起鸡鸣杜陵梦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B.颔联描写了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C.“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

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

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

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榆叶”句仍紧扣“早行”。

“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未亮,驿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

D.“杜陵梦”与“悲故乡”遥相呼应,与中间写景相辅相成,使“早行”所见之景与“早行”所发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学生版+答案版)一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学生版+答案版)一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1.《商山早行》中描绘了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

2.《商山早行》中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六种景物,勾勒出一幅深秋霜晨图的诗句是:“,”3.《商山早行》中补写出诗人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的句子是:, 。

4.《商山早行》中“, ”两句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

5.《商山早行》中体现“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意境的一句是:。

6.《商山早行》中运用有特征性的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诗句是:, 。

7.《商山早行》中“”一句反映了“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的道理,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8.《商山早行》中“”一句暗含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商山早行》默写答案1.《商山早行》中描绘了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2.《商山早行》中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六种景物,勾勒出一幅深秋霜晨图的诗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3.《商山早行》中补写出诗人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商山早行》中“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两句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

5.《商山早行》中体现“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意境的一句是:人迹板桥霜。

6.《商山早行》中运用有特征性的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诗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商山早行》中“客行悲故乡”一句反映了“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的道理,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8.《商山早行》中“晨起动征铎”一句暗含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商山早行》赏析习题

《商山早行》赏析习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作者】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

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背景】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主旨】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赏析】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2)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2)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商山早行》中,体现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意境的诗句是:人迹板桥霜。

2、《商山早行》中,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商山早行》中,具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艺术特色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商山早行》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历来脍炙人口的诗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商山早行》中,反映了“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的道理,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共鸣的一句是:客行悲故乡。

6、《商山早行》中,描绘了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象的诗句是: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7、《商山早行》中,使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的诗句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8、《商山早行》中,把早行情景写得宛然在目,有声有色,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诗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学生版)1、《商山早行》中,体现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意境的诗句是:。

2、《商山早行》中,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3、《商山早行》中,具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艺术特色的句子是:,。

4、《商山早行》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历来脍炙人口的诗句是:,。

5、《商山早行》中,反映了“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的道理,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共鸣的一句是:。

6、《商山早行》中,描绘了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象的诗句是:,。

7、《商山早行》中,使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的诗句是:,。

8、《商山早行》中,把早行情景写得宛然在目,有声有色,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诗句是:,。

《商山早行》温庭筠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商山早行》温庭筠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商山早行》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

1.内容主旨:
本诗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抒发诗人旅途中的辛苦孤独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六种景物(意象),鸡声、茅店、明月、行人足迹、板桥、秋霜,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

同时由景生情,抒发了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1。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及注释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及注释

《商山早行》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晨起早行,故乡渐远,其中的艰难与愁苦可想而知。

但诗人的感情是含蓄的,他暂且不去想旅途之苦,转而关注眼前的景物,用精练的词语、绘画一样的技法,捕捉到最真实的感受。

于是有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传诵千古的诗句。

纯然写景,不说辛苦愁思,而意味自在其中。

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山野的情趣冲淡了羁旅的辛苦,却无法抑止思乡的愁绪。

故乡弯弯的池塘,那些自在戏水的野禽,永远是梦中的常客。

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虚实相映,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原文:商山早行唐代-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对照翻译: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注释:注释校对自《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选自《温庭筠(yún)全集校注》卷七(中华书局2007年版)。

商山,在今陕西商洛东南。

温庭筠(约 801—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

〔征铎(duó)〕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

铎,大铃。

〔槲(hú)〕一种落叶乔木。

〔枳(zhǐ)〕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

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1、《商山早行》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历来脍炙人口的诗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诗句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商山早行》中,把早行情景写得宛然在目,有声有色,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诗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商山早行》中,运用有特征性的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诗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商山早行》中,体现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意境的诗句是:人迹板桥霜。

6、《商山早行》中,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7、写出“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的感情共鸣的诗句是: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8、《商山早行》中,使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的诗句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9、《商山早行》中,描绘了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象的诗句是: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2)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2)

《商山早行》理解性默写
1.《商山早行》中暗含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的一句是“晨起动征铎”。

2.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商山早行》中“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二句描绘了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象。

4.《商山早行》中“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二句使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5.《商山早行》中反映了“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的道理,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共鸣的一句是“客行悲故乡”。

6.《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历来脍炙人口。

7.《商山早行》中“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两句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8.《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六种景物,勾勒出一幅深秋霜晨图。

名师《商山早行》赏析、理解性默写、鉴赏习题(含答案)

名师《商山早行》赏析、理解性默写、鉴赏习题(含答案)

商山早行(温庭筠)(译文、背景、赏析、理解性默写、习题)姓名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一、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二、创作背景:略三、文学鉴赏: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

“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

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第64首 商山早行

中考语文复习 古诗词第64首 商山早行
古诗词曲梳理
九年级上册 第64首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1 文学常识 2 重点注释 3 作品主旨 4 理解探究
文学常识
温庭筠 (约801—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 (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黎明起床,车 马的铃铛已响 晨起动征铎①, 起,踏上遥遥 客行悲故乡。 征途,游子悲 思故乡。
前途未卜。“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 故乡”点明了题旨。
2、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评价颔联:“状难写之景如 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能体会出 “难写之景”和“不尽之意”吗?
难写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寒 霜初降。不尽之意:旅途艰辛、羁旅愁思。
3、尾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曲折的池塘。 的孤寂和思乡。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表现手法:虚实结 因而想起昨夜
合,以乐景写哀情,眼 梦见杜陵的美
前的“客行”与心中的 因思杜陵梦, 好情景,一群
“故乡”交织叠加,同 凫②雁满回塘③。群野鸭和大雁,
时“杜陵梦”又巧妙地 正嬉戏在边沿
同首联的“悲故乡”相 曲折的池塘。
照应,首尾圆合。
重点注释
①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铎,大铃。②凫: 野鸭。③回塘:边沿曲折的池塘。
作品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 了游子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 出诗人旅途的孤苦失意。

理解探究
1、请分析“客行悲故乡”中的“悲”的含义和作用。 作者因思故乡而悲,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
人迹板桥霜。行人的足 名词组成诗句,勾勒出一幅富有
迹印在那 板桥的白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商山早行》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商山早行》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商山早行》知识点总结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晨起动征铎duó①,客行悲故乡。

参考译文晨起早行,车马的铃铛已响起,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紧扣题目,写了早行情景,接着点明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心绪。

炼字:“悲”字表明游子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材原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参考译文鸡叫声从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的白霜上。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表现了出行之“早”。

表现手法:运用白描手法,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勾勒出一幅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营造凄清、冷寂的意境,表达旅途的辛苦和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

教材原文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驿墙。

参考译文槲叶落满了山路,枳花开放,映亮了驿站的墙壁。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写刚上路看到的景色。

山野的情趣冲淡了羁旅的辛苦,却无法抑止思乡的愁绪。

写作手法:反衬,枳树的白花映亮驿墙,“明”字反衬出拂晓前的天暗,突出“早”。

教材原文因思杜陵梦,凫fú②雁满回塘③。

参考译文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鸭和大雁,正在边沿曲折的池塘里嬉戏。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诗人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营造欢乐的气氛,反衬游子在外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以乐景写哀情,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同时“杜陵梦”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照应,首尾圆合。

重点注释①征铎: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

铎,大铃。

②凫:野鸭。

③回塘:边沿曲折的池塘。

作品主旨诗人通过描写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旅途的孤苦失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7商山早行(唐温庭筠)-原卷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7商山早行(唐温庭筠)-原卷版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07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

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

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的店墙。

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

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首联第一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的“悲”写出了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人们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颔联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颈联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尾联写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山早行·温庭筠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者简介】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动好学,苦心砚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

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

《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

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

受到权贵的排挤、压制,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但他们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

温庭筠终于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

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

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

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注释】
1、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2、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3、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4、铎:大铃。

5、槲: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6、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
可用作中药。

7、驿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说:
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8、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
友,途经商山。

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9、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10、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
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
看天”。

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

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
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

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练习题】
1、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