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1)
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
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力学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材料,它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
而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力学性能是影响它使用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探讨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力学性能,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结构聚合物复合材料主要由基体和增强材料两部分组成。
基体是复合材料中主要起粘合作用的材料,一般为聚合物或金属。
而增强材料则是提高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关键,常见的增强材料有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等。
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将基体与增强材料均匀混合,并且对增强材料进行定向排列,以便在力学应用过程中发挥出最佳的机械性能。
不同的增强材料能够在材料内部形成不同的结构。
例如,采用碳纤维增强材料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多向异性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复合材料在机械应用过程中可以适应各个方向的应力,并且具有优异的强度和刚度。
而采用芳纶纤维增强材料制备的复合材料,则具有更为致密的结构,能够提供更高的耐腐蚀性和抗疲劳性。
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结构不仅与增强材料的类型有关,还与增强材料的含量及其排列方式有关。
通过对增强材料含量的调整,可以控制复合材料的密度、强度和刚度等材料性能。
此外,增强材料的排列方式也能够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产生影响。
例如,制备过程中的拉伸、挤压等工艺会使得增强材料的排列方向与基体方向不同,从而产生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结构,使得其机械性能更加出色。
二、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是其最为重要的性能之一,也是材料选择和应用的主要考虑因素。
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主要包括强度、刚度、韧性等。
其中,强度和刚度是复合材料的特色,而韧性是影响其应用范围和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
强度是复合材料的抗拉、抗压、抗弯等力学性能表现。
采用不同的增强材料和结构以及增强材料含量的不同,可以得到不同强度的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度和低密度的优异性能,适用于飞机、汽车、船舶等领域。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性能
性能 0º
剪切强度(MPa) 85
方向 15º 30º 45º 60º 75º 90º 83.2 95.0 99.2 98.1 90.7 89.5
工程材料
6
3. 疲劳特性
影响FRP疲劳特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实验表明,静态强度 高的FRP,其疲劳强度也高。与静态强度不同,每种FRP存在一 个最佳体积含量,疲劳强度最高。实际纤维体积含量低于或高 于最佳值,其疲劳强度都会下降。
工程材料
20
提高FRP耐水性的方法: (1) 纤维进行偶联剂表面处理; (2) 选用耐水性好的树脂; (3) 表面采用表面毡形成富树脂层; (4) 表面涂层,表面贴附氟薄膜、聚酯薄膜等。
工程材料
21
单向FRP的压缩强度随纤维含量增加而提高,但并非成比例 增长。
工程材料
5
(3) 弯曲特性 FRP的弯曲强度及弹性模量都随纤维含量的上升而增加。纤维
制品类型不同,方向不同,则弯曲性能亦不同。
(4)剪切特性 纤维含量增大,FRP的剪切弹性模量上升,FRP的剪切特性也
呈现方向性。
E-42环氧FRP垂பைடு நூலகம்板面剪切性能
分子结构的不对称性均影响树脂分子的极性,从而影响树脂的 电性能。
工程材料
8
FRP的电性能对于纤维与树脂的界面粘结状态并不敏 感,但杂质尤其是水分对其影响很大。当FRP处于潮湿环 境中或在水中浸泡之后,其体积电阻、表面电阻以及电 击穿强度急速下降。
工程材料
9
2. FRP的温度特性
(1)热性能
包括导热系数、比热容、线膨胀系数和热变形温度
工程材料
13
影响热固性树脂耐热性的主要因素:大分子链刚性、固 化剂性质和体型树脂的固化交联密度等。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ppt课件
低分子是瞬变过程
(10-9 ~ 10-10 秒)
各种运动单元的运动需要 克服内摩擦阻力,不可能
瞬时完成。
高分子是松弛过程
运动单元多重性:
键长、键角、侧基、支链、 链节、链段、分子链
需要时间
( 10-1 ~ 10+4 秒)
.
8
Tg 粘流态
Tf
Td
Tf ~ Td
分解温 度
(1)分子运动机制:整链分子产生相对位移
应变硬化
E D A
D A
O A
B
y
图2.4 非晶态聚合物的应力. -应变曲线(玻璃态)
20
2.2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
.
21
2.2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
序号 类型
1
2
硬而脆 硬而强
3 强而韧
4 软而韧
5 软而弱
曲线
模量
高
高
高
低
低
拉伸强度
中
高
高
中
低
断裂伸长率 小
中
大
很大
中
断裂能
小
中
大
大
小
F
F
A0
一点弯曲
三点弯曲
均匀压缩 体积形变 压缩应变
F
扭转
F
.
17
2.2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
应力-应变曲线 Stress-strain curve
标准哑 铃型试
样
实验条件:一定拉伸速率和温度
.
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
18
2.2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
图2.3 高分子材料三种典型的应力-应变曲线
.
19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知识点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知识点概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由聚合物基质和填料或增强材料(如纤维)组成的材料。
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成为现代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材料之一。
本文将介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相关知识点。
1. 聚合物基质的选择: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主要取决于聚合物基质的选择。
常见的聚合物基质包括聚烯烃、聚酰胺、环氧树脂等。
不同的聚合物基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能,因此在选择聚合物基质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具体应用需求。
2. 填料的选择:填料在聚合物基质中起到增强材料性能的作用。
常见的填料包括纤维、颗粒和珠状材料等。
填料的选择影响着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和阻燃性等方面。
纤维增强材料可提供更高的强度和刚度,而颗粒和珠状填料则可改善材料的摩擦特性和耐磨性。
3. 增强材料的选择:增强材料在聚合物基质中起到增强材料性能的作用。
常见的增强材料包括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芳纶纤维等。
不同的增强材料具有不同的强度和刚度特性,在选择增强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具体应用环境和要求。
4. 复合界面的设计:复合材料中的界面是指填料和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界面。
复合界面的设计可以影响材料的耐热性、粘合强度和耐化学腐蚀性等方面的性能。
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通常会采用表面粗糙化、化学处理和界面改性等方法来改善复合界面的性能。
5. 制备工艺:制备工艺对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和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常见的制备工艺包括手工层叠法、注塑成型、挤出成型、压制成型等。
不同的制备工艺决定了材料的成型精度、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等方面的特性。
6. 应用领域: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材料、电子电气等领域。
其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隔热隔音等优势,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结构件和卫星结构件等。
7.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将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一、复合材料1、定义复合材料是一种多相的复合体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
2、分类根据组成复合材料的不同物质在复合材料中的形态,可将它们分为基体材料和分散材料。
复合材料按分散材料形式不同可分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粒子增强复合材料、晶须增强复合材料等;按基体材料不同可分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
二、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基体,添加增强纤维制得的一种复合材料。
它有许多优异的性能:(1)质轻高强。
若按比强度计算(强度与密度的比值),玻璃纤维增强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不仅大大超过碳钢,而且可超过某些特殊合金钢。
特别是有机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有更低的密度和更高的强度。
(2)耐疲劳性能好。
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纤维与基体的界面能阻止裂纹的发展,金属的疲劳强度是其拉伸强度的30~50%,碳纤维/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是70~80%。
(3)耐热性强。
虽然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耐热性不及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但随着高性能树脂和高性能增强材料的发展,它的耐热性也达到很优异的效果。
甲基二苯乙炔基硅烷树脂为基体的复合材料在500℃下仍能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
(4)介电性能好。
通过选择树脂基体和增强纤维可制备低介电损耗角正切(小于0.005)的复合材料.如,热固性丁苯树脂基、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
1、聚合物基体目前可供选择的树脂主要有两类:一类为热固性树脂,其中包括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酚醛树脂等,另一类为热塑性树脂,如尼龙、聚砜、聚醚醚酮、聚醚酰亚胺等。
聚合物的选择应考虑:A、基体材料能在结构使用温度范围内正常使用;B、基体材料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C、要求基体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大于或者接近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以确保充分发挥纤维的增强作用;D、要求具有一定的工艺性。
纳米粒子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
纳米粒子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在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纳米粒子增强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种复合材料结合了聚合物的优良性能和纳米材料的独特特性,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多种应用潜力。
一、纳米粒子增强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纳米粒子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溶液法将纳米粒子与聚合物相结合。
首先,选择合适的纳米粒子,如碳纳米管、氧化物纳米颗粒等,根据所需要的性能和应用目标进行选择。
然后,将纳米粒子分散在溶剂中,并与聚合物溶液进行混合。
通过搅拌、超声处理等手段,使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质中。
最后,通过热压、浇铸等方法将混合溶液固化成坚固的复合材料。
二、纳米粒子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方法研究纳米粒子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是复合材料研究的关键之一。
常用的方法包括拉伸实验、弯曲实验和压缩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测量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模量等力学性能指标。
同时,还可以借助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观察材料的断裂面和断裂模式,进一步分析复合材料的断裂机制。
三、纳米粒子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成果纳米粒子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在添加适量的纳米粒子后,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可以显著提高。
纳米粒子的添加可以增加材料的界面强度,提高材料的抗拉强度和断裂韧性。
此外,纳米粒子还可以改善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耐磨性等性能。
这些研究成果为纳米粒子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纳米粒子增强材料的应用前景纳米粒子增强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利用纳米粒子增强材料可以制备轻量化的车身结构,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其次,在航空航天领域,纳米粒子增强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高强度、高温耐受性的航空部件。
此外,在能源储存和转化领域,纳米粒子增强复合材料可以用于制备更高效的电池、超级电容器和燃料电池等。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PLS
PLS
插层聚合
缩聚
加聚
聚合物 溶液分散
聚合物 熔融分散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物的结构和分类
从材料微观形态的角度,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材料中粘土片层紧密堆积,分散相为大尺寸的颗粒状,粘土片层之间并无聚合物插入。
聚合物基体的分子链插层进入层状硅酸盐层间,层间距扩大,介于1-4nm,粘土颗粒在聚合物基体中保持“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层状堆积结构。可作为各向异性的功能材料
对相同尺寸和形状的梁进行振动试验的结果表明,对同一振动,轻合金梁需要9秒钟才能停止,而碳纤维复合材料梁只需2~3秒。
过载安全性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特性
在纤维复合材料中,由于有大量独立的纤维,在每平方厘米面积上的纤维数少至几千根,多达数万根。当过载时复合材料中即使有少量纤维断裂时,载荷就会迅速重新分配到未被破坏的纤维上,不至于造成构件在瞬间完全丧失承载能力而断裂,仍能安全使用一段时间。
.酚醛玻璃钢 耐热性最好, <350℃长期使用,短期可达1000℃;电学性能好,耐烧蚀材料,耐电弧。性脆,尺寸不稳定,收缩率大,对皮肤有刺激作用。
玻璃钢采光板
玻璃钢汽车保险杠
玻璃钢型材
透光型玻璃钢
体育馆采光
赛艇、帆船壳体
2、GF增强热塑性塑料 (FR-TP) 特点:
车用立体声音响喇叭
纳米材料是指含有纳米结构的材料。尺度为1nm-100nm范围内的物质即为纳米物质。
Why nano? Why nanocomposite?
01
从界面角度:
是两相在纳米尺寸范围内复合而成,界面间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产生理想的粘接性能.
从增强体角度:强度大,模量高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3.1 正交复合材料单轴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
单向复合材料纵向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是 一条直线。用单向玻璃 纤维预浸料铺层的双向 正交复合材料的单轴拉 伸应力-应变曲线却是 一条折线。
36
原因:
①单向复合材料纵 向拉伸强度和模量取决 于纤维,而基体的影响 很小。所以单向纤维复 合材料的应力-应变体 现了玻璃纤维的力学特 征,呈现线性的应力- 应变关系。
复合材料应力-应变曲线的位置:
如果纤维的体积分数越高,复合材料应力-应变曲线越 接近纤维的应力-应变曲线; 反之,当基体体积分数高时,复合材料应力-应变曲线 则接近基体的应力-应变曲线。
24
了解载荷在复合材料的组分之间怎样分配和组分所承担的 应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载荷分配: Pf/Pm=(Ef/Em) × Vf/V m
第一点,基体材料本身力学性能较好,能满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对基体的性能要求。这包括,有较高的内聚强度、弹性模量;与增 强纤维有相适应的断裂伸长率,满足使用要求的耐热性、韧性等。 第二点,对增强材料有较好的润湿能力和黏附力,保证良好的 界面粘接。
第三点,工艺性优良。成型和固化的方法与条件简单,固化收 缩率低,形成的内应力小。
L、拉伸模量EL
L fbV fb mVm
EL E fbV fb EmVm
(8-10) (8-11)
式(8-10)和(8-11)表明,纤维和基体对复合 材料的力学性能所做的贡献与它们的体积分数成正比, 这种关系称为混合定则(Rule of Mixtures)。显然,
V f Vm 1
14
②碳纤维的力学特性。
第一:具有脆性材料特征。
第二:碳纤维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均较高。 Ⅱ型碳纤维或称高强型(HS)碳纤维的强度可达3GPa以上。模量 230~270GPa,断裂伸长率1%~1.5%。 Ⅰ型碳纤维或称高模型(HM)碳纤维的模量390~420GPa,强度2GPa左右, 断裂延伸率0.5%~1.0%。 碳纤维的缺点在于脆性比玻璃纤维大.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 比玻璃纤维差。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一种由聚合物基体(如聚合物树脂)和强化材料(如纤维、颗粒等)组成的复合材料。
这种复合材料结合了聚合物的可塑性和强度,以及强化材料的刚度和强度,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工程性能。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合适的聚合物基体,常用的包括聚丙烯、聚酯、环氧树脂等。
2. 选择适当的强化材料,常用的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纳米颗粒等。
3. 基体和强化材料进行混合,可以通过热压、挤出、注塑等方法将它们混合在一起。
4. 根据需要进行后续的加工和成型,如冷却、切割、修整等。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许多优点,包括:
1. 轻质高强度:与金属相比,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强度,可以实现轻量化设计。
2. 耐腐蚀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对化学品和湿气的腐蚀性能较好,不容易受到腐蚀和氧化。
3. 良好的耐热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耐高温性能。
4. 良好的绝缘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适用于电气和电子领域。
5. 自润滑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的聚合物基体可以提供良好的自润滑性能,减少了摩擦和磨损。
由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以上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电子、医疗等领域,成为现代工程材料中的重要一类。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考核试卷
五、主观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请简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纤维增强相和树脂基体相的作用,并说明它们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10分)
2.描述湿热环境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提出几种改善湿热性能的方法。(10分)
()和()
10.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__________是指在无外力作用下的形状保持能力。
()
四、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只与树脂基体有关。()
2.碳纤维的拉伸强度高于玻璃纤维。()
3.热塑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加热后会永久变形。()
A.纤维方向
B.树脂类型
C.层合板的堆叠顺序
D.测试速率
()
10.以下哪些特点属于热塑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A.可重塑
B.高耐热性
C.线性热膨胀系数低
D.可以反复加热和冷却
()
11.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提高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A.选择具有高热稳定性的树脂
B.增加纤维的含量
C.使用热稳定剂
D.降低加工温度
1.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
A.纤维的种类
B.纤维的体积分数
C.树脂的类型
D.制造工艺
()
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哪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界面脱粘?
A.过高的固化温度
B.纤维表面处理不当
C.纤维与树脂热膨胀系数不匹配
D.应力集中
()
3.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改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20.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三点弯曲测试结果?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4、3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
玻璃纤维增强聚苯乙烯类塑料(FR-ABS)
基体树脂: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BS) 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
性能改进:强度、弹性模量有成倍提高 耐高温、耐低温、尺寸稳定性等都有所改善
26
4、3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
玻璃纤维增强聚碳酸酯(FR-PC)
Kevlar纤维增强树脂:良好压延性、耐冲击、 良好振动衰减性、优异得耐疲劳性
37
4、3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
常见高性能纤维增强环氧树脂性能对比
增强纤维 相对密度 拉伸强度,MPa 弹性模量,GPa
碳纤维 1、6 1500 12
Kevl 2、0 1750 120
41
4、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得制备和加工
轮鼓缠绕法预浸料制备示意图
42
4、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得制备和加工
(2)预混料:
工艺对象:不连续纤维浸渍或混合树脂 制品特征:片状模塑料(Sheet molding pound,SMC)
块状模塑料( Bulk Molding pound,BMC) 注射模塑料(Injection molding pound,IMC)
高强度、高模量纤维增强塑料
基体树脂:环氧树脂 增强材料:碳、硼、芳香族纤维、晶须等高强、高模纤维
性能特点:密度小、强度模量高、热膨胀系数小; 制备工艺简单、成型方法多; 纤维价格昂贵,使用范围到限
36
4、3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
碳纤维增强树脂: 强度、刚度、耐热性均好
硼纤维增强树脂: 刚性好(模量高于碳纤维增强)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4、1 概述
4、1 概述
4、1 概述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优化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优化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由聚合物基体和增强材料组成的多相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如高强度、高模量、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等,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建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要获得性能优异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需要对其制备工艺和性能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手糊成型手糊成型是一种简单而古老的制备方法。
将纤维增强材料铺放在模具表面,然后用刷子或喷枪将树脂涂覆在纤维上,使其浸润,通过多次重复操作,直到达到所需的厚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批量、大型和复杂形状的制品,但生产效率低,质量稳定性较差。
2、喷射成型喷射成型是将树脂和短切纤维同时喷射到模具表面,然后通过压实和固化得到制品。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操作,但纤维长度较短,性能相对较低。
3、模压成型模压成型是将预浸料(纤维预先浸渍树脂)放入模具中,在加热和加压的条件下固化成型。
这种方法生产效率高,制品质量稳定,但模具成本较高,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4、缠绕成型缠绕成型主要用于制造圆柱形或球形的制品。
将连续纤维通过浸渍树脂后,按照一定的规律缠绕在芯模上,然后固化成型。
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纤维的强度,制品性能较好。
5、拉挤成型拉挤成型是将连续纤维通过树脂浸渍槽,然后在牵引装置的作用下通过加热模具固化成型。
这种方法生产效率高,制品性能稳定,适用于生产截面形状相同的长条状制品。
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优化1、增强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增强材料的种类、形态和性能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常用的增强材料有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等。
玻璃纤维价格低廉,但性能相对较低;碳纤维强度和模量高,但价格昂贵;芳纶纤维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
在选择增强材料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成本考虑。
此外,增强材料的表面处理也非常重要。
通过对纤维表面进行处理,可以提高纤维与树脂的界面结合强度,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班级:11050301学号;1105030111姓名:王雪一.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基体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是有机聚合物.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1)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2)天然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3)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4)芳纶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5)金属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6)特种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7)陶瓷颗粒树脂基复合材料;(8)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聚乙烯,聚丙烯,尼龙,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聚醚酮酮(PEKK))(9)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环氧树脂,聚酰亚胺,聚双马来酰亚胺(PBMI),不饱和聚酯等)(10)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三.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最早用来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之一。
所谓的溶胶—凝胶工艺过程是将前驱物在一定的有机溶剂中形成均质溶液,均质溶液中的溶质水解形成纳米级粒子并成为溶胶,然后经溶剂挥发或加热等处理使溶胶转化为凝胶.溶胶—凝胶中通常用酸、碱和中性盐来催化前驱物水解和缩合,因其水解和缩合条件温和,因此在制备上显得特别方便。
根据聚合物与无机组分的相互作用情况,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直接将可溶性聚合物嵌入到无机网络中把前驱物溶解在形行成的聚合物溶液中,在酸、碱或中性盐的催化作用下,让前驱化合物水解,形成半互穿网络。
(2)嵌入的聚合物与无机网络有共价键作用(3)有机—无机互穿网络2、层间插入法层间插入法是利用层状无机物(如粘土、云母等层状金属盐类)的膨胀性、吸附性和离子交换功能,使之作为无机主体,将聚合物(或单体)作为客体插入于无机相的层间,制得聚合物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层状无机物是一维方向上的纳米材料,其粒子不易团聚且易分散,其层间距离及每层厚度都在纳米尺度范围1~100 nm内。
层状矿物原料来源极其丰富,而且价廉。
插入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熔融插层聚合(2)溶液插层聚合(3)聚合物熔融插层 (4)聚合物溶液插层3、共混法共混法类似于聚合物的共混改性,是聚合物与无机纳米粒子的共混,该法是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最简单的方法,适合于各种形态的纳米粒子。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一、1、复合材定义(ISO、GB3961)及定义包含的内容(ISO):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和化学性质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和固体材。
国标GB3961 :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的物相,包括粘接材(基体)和纤维或片状材所组成的一种固体物。
定义包含的内容:(1)复合材的组分材虽然保持其相对独性,但复合材的性能却是各组分材性能的简单加和,而是有着重要的改进。
(2)复合材中通常有一相为连续相,称为基体;另一相为分散相,称为增强材。
(3)分散相是以独的形态分布在整个连续相中,两相之间存在着界面。
分散相可以是增强纤维,也可以是颗状或弥散的填。
2、有机纤维碳化法将有机纤维经过稳定化处变成耐焰纤维;在惰性气氛中,于高温下进焙烧碳化,使有机纤维失去部分碳和其它非碳原子,形成以碳为主要成分的纤维状物。
3、复合材的分类按增强材形态分类:连续纤维复合材、短纤维复合材、状填复合材、编织复合材按增强纤维种类分类:玻璃纤维复合材、碳纤维复合材、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有机p纤维复合材、属纤维复合材、陶瓷纤维复合材按基体材分类:环氧树脂基、酚醛树脂基、聚氨酯基、聚萨亚胺基、饱和聚芮基以及其他树脂基复合材按材作用分类:结构复合材、功能复合材4、聚合物基复合材的主要性能和目前存在的缺点:主要性能:1轻质高强(比强、比模大)2可设计性好3具有多种功能性 4过载安全性好5耐疲劳性能好6减振性好(非均相多相体系)存在的缺点:(1)材工艺的稳定性差(2)材性能的分散性大:材和产品是同时完成的,许多因素会影响到每一步的性能,质控制(3)长期耐温与耐环境化性能好(4)抗冲击性能低:大多数增强纤维伸时的断应变代小,纤维增强复合材是脆性材,抗冲击性低(5)横向强和层间剪强好等二、1、聚合物基复合材的增强材应具有的特征:(1)增强材应具有能明显提高树脂基体某种所需特性的性能,如高的比强、比模、高导热性、耐热性、低热膨胀性等,以赋予树脂基体某种所需的特性和综合性能。
《复合材料概论》心得与总结
《复合材料概论》心得与总结卫琦 1306030118通过学习《复合材料概论》,我了解了复合材料的命名、分类以及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有四种:金属材料、无机胶凝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
了解了碳纤维的优点以及碳纤维在生活中被广泛的应用。
以及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一些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章总论一、复合材料定义: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在复合材料中通常有一个相为连续相,称为基体,另一相为分散相,称为增强材料。
二、复合材料的分类1.按增强材料形态分类(连续纤维复合、短纤维复合、颗粒复合、编织复合)2.按增强材料纤维种类分类(玻璃纤维、碳纤维、有机纤维、金属纤维、陶瓷纤维、混合)3.按基体材料分类(聚合物基、金属基、无机非金属基)4.按材料作用分类(结构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三、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1.可综合发挥各组成材料的优点2.可按对材料性能的需要进行材料的设计和制造(最大特点!)3.可制成所需的任意形状的产品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三个结构层次①:一次结构:指由基体和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单层材料②:二次结构:指由单层材料层合而成的层合体③:三次结构:指通常所说的工程结构或者产品结构第二章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有以下四种:①: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铝及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镍合金、铜与铜合金、锌合金、铅、钛铝、镍铝金属间化合物等无机胶凝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石膏、菱苦土和水玻璃等陶瓷材料主要包括玻璃、玻璃陶瓷、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聚合物材料主要包括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及各种热固性/热塑性聚合物。
第三章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一、增强材料的定义:在复合材料中,凡事能基体材料力学性能的物质,均称为增强材料。
二、玻璃纤维的分类:1.以玻璃原料成分分类:无碱玻璃纤维(E玻纤);中碱玻璃纤维;有机玻璃纤维(A玻璃);特种玻璃纤维。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基体材料ppt课件
降低树脂固化收缩率主要原理是调节树脂大分子链充分 伸直,使其固化后有紧密的空间网络。
如在未固化的聚酯树脂体系中加入甲基丙烯酸甲酯,聚 苯乙烯、聚邻苯二甲酸二稀丙酯等,这个体系在固化前,由 于溶解或加热,其大分子链能充分地伸长,从而使聚酯树脂 在固化后形成紧密的空间网络结构,使固化收缩率只有1%。
这种改善不饱和聚酯树脂收缩率的办法,在大型复合 材料制件生产中得到了应用。
17
3.2.2 耐热性能(温度升高时,其性能的变化)
物理耐热性:指树脂在一定条件下仍然能保留其 作为基体材料的强度,包括模量、强度、变形等;
化学耐热性:是树脂在发生热老化时的温度范围, 包括失重、分解、氧化等。 提高树脂耐热性的途径有: 1)增加高分子链的刚性
2
基体的黏度、使用期直接影响增强材料 的浸渍、复合材料的铺层和预浸料的储存。
因此,研究和了解基体材料的构成、作 用和性能是十分重要的。
3
3.1.1基体材料的基本组分及其作用
1)聚合物基体 聚合物是基体的主要组分,它对复合材料的技术性能、成型工
艺及产品的价格都有直接影响。
作为复合材料树脂的要求
①力学性能
5、可用水和醇的混合溶剂,良
5、机械和电性能优良
操作方便
6、固化物无异味,能用于 6、可用于多种手段实现固化
6、价格低廉
食品行业
5
三大热固性树脂的特点
酚醛树脂
环氧树脂
不饱和聚酯树脂
缺 1.固化比不饱和聚酯树脂慢, 1.固化剂毒性太大,操作应 1.一般空气中氧的存在会防
到完全固化需较长时间
十分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相界面各带相反电荷时,静电引 力引起两相间作用力增大。但仅在 原子尺度范维内有效。表面污染将 大大减弱这种作用。
4. 化学键理论
偶联剂带有能与两相界面起反应的 官能团,在两界面间起着分子桥的 作用将二者以共价键的形式联系起 来。
如有机硅烷偶联剂与玻纤表面:
(1)有机硅烷水解:
使用混合定律的条件:(1)材料宏观上是均值的;(2)各组元是各向同
性及线弹性材料;(3)各组元之间粘结牢固,无空隙。(4)各组元的物理
性质没有因复合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6. 2 连续纤维单向增强复合材料 1. 弹性模量 纵向用L表示:
ECL = Ef f + Em m = Ef f + Em(1- f )
第六章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主元复合而成的材料。
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因素:基体和增强材料性能,界面结构,增强材料的形 状、数量、取向、分布以及加工制备过程。
6.1 混合定律
体积分数 f = Vf/Vc , m = Vm /Vc , 重量分数 f = Wf/Wc , m = Wm/Wc
X3-Si-R + H2O (HO)3-Si-R + 3HX
(2) 玻纤表面吸附水,生成羟基; (3) 硅醇与吸水的玻纤表面反应及
缩合,生成表面附着物改变了玻 纤表面性质。
但化学键理论不能解释有些不能 与树脂发生化学反应的偶联剂也 能起到增强作用的原因。
5. 互穿网络理论 认为无机材料界面处的偶联剂与
对于给定体系,只有提高界面粘结 性,使 ,LC , L ,才能使 EC 、C增加。
6.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界面作用理论
不同复合材料的共同特点是存在共有的接触面—界面。正是界面使增强材 料与基体结合为一个整体。多年来人们一直非常重视界面的研究,已经有 大量文献报导,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解释理论。
f + m = 1 f + m = 1
Wc = Wf + Wm , W = V ,
f = Wf/Wc = (fVf)/(cVc) = (f/c) f
m= Wm/Wc = (mVm)/(cVc) = (m/c) m
c = f f + m m
推广于多元复合材料:Xc = Xmm + Xf1f1 + Xf2f2 + ······
纤维临界长径比:LC / d = fu / 2
使应力达到纤维断裂时的最短纤维长度与
直径之比。
(a) L < LC时, fmax = 2 L/d, 纤维拔脱; (b) L = LC时, fmax= fu = 2 LC/d, 纤维断裂应
力=拔脱应力;
(C) L > LC时, fmax= fu = 2 LC/d, 纤维断裂, 2. 刚度和强度
特点:价格便宜,加工快捷、灵活和零件形状限制少。增强效果较连续纤维 材料差。
1. 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力分布
考虑长度为 L的短纤维嵌入在弹性模量较 它低的基体上,由于应变的差异,造成纤 维上的拉应力和界面上的剪应力分布。
取纤维的微元立微分方程为:
( r 2) d(z) = 2 r (z) dz
实际考虑纤维的折断等影响: ECL = Ef f (1-kf) + kfEf f + Em(1- f )
kf_—— 断裂纤维百分数, —— 断裂纤维的有效系数;
2. 拉伸强度 材料的破坏主要由纤维的断裂引起,受力过程中纤维与基体
处于弹性变形,且基体的断裂延伸率大于纤维时:
cu = fu f + m* m
设(z) 为常数,积分此方程,在纤维末端 (Z=L/2):拉应力为零,剪应力恒定;
在纤维的中点(Z=0):拉应力最大,剪 应力为零。
当拉应力达到纤维断裂强度fu时,L= LC , 可得:
fu ( r 2/2) = 2 r LC / 2
可求得纤维临界长度:
LC = fu d / 2 , ( 2 r = d )
由物理吸附所提供的粘结强度就已超过了树脂的内聚能。但由于水等小分 子在界面的竞争,可能形成弱界面层,偶联剂的作用在于可阻止水等小分 子进入界面层,故可提高材料性能。但偶联剂处理后,往往又妨碍了润湿, 这与浸润理论矛盾。
2. 机械作用理论
当两个表面相互接触后,由于表面 粗糙不平而发生机械互锁 (Interlocking)。可获得高的剪切 强度。偶联剂的作用在于改变摩擦 系数,增加接触面积和投锚效果。 从而提高材料强度。
热塑性树脂形成互穿或半互穿的 网络。
对单向短纤维复合材料:
L —纤维长度有效系数或称增强 效率因子,
0_--短纤维材料取向因子 L = 短纤维复合材料拉伸强度 /
连续纤维复合材料拉伸强度;
模量: EC = 0 L Ef f + Em(1- f ) 强度: C = 0 L f f f + m(1- f )
0_--短纤维材料取向因子,由纤维 平均取相方向决定。
L — 纤维长度有效系数或称增强效 率因子,由基体中纤维长度L、纤 维临界长径比或界面粘结强度决定。
在材料组成、加工条件固定情况下, L固定, ,LC , L 。
在LC固定条件下,材料组成、加工 条件对L产生影响。
右图显示,当L > 10LC时,短纤维 复合材料的强度、模量接近于具有 相同体积分量的连续纤维复合材料。
对于结晶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作用理论,尚可区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机理和结晶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晶效应(或 称结晶性聚合物复合材料基质对基体结晶的影响)。
6.4.1 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机理 早期依据偶联剂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性能的改善作用,提出了如下几种机
理: 1. 表面浸润理论 Zisman和Bascon等早期提出:润湿是粘合的首要条件,
或
cu = kfu f + m* m
m*—— 对应纤维断裂应变fu时基体的拉伸应力。
k —— 常数,小于1,由界面粘结等因维层之间时,由基体及界面的剪切强度决 定;当垂直于纤维方向时,由纤维与基体共同承担:
LT = f f + m (1- f )
6. 3 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