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变量定义表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回顾
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能否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所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越来越多地环境问题相联系,企业的环境保护问题将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企业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关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多地披露环境信息特别是环境会计信息,使社会公众、企业财务信息使用者能够据此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作出评价,同时也为投资者和债权人作出投资、信贷等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可见,随着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WTO的加入,我国企业也将面临着日益强烈的环境信息需求。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司,面临社会对环境信息的需求,也出于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始在财务报表中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1991年,联合国对222个跨国公司的环境会计问题作出的调查显示,有86%的被调查企业都或多或少地提供了关于环境的信息。然而,由
于种种原因,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因此,改进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国内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只有一些规范研究的成果,有影响力的实证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因而,在这方面的研究拓展是非常必要的。
国外对于资产规模、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实证研究居多。其中,在企业绩效与环境披露的相关性研究方面,Anderson和Frankle(1980)、Belkaoui(1976)、Fry和Hock(1976)、Bowman(1978)以及Preston(1978)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然而,Freedman和Jaggi(1982)、Ingram和Frazier(1980)等通过研究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企业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在公司规模与环境披露的相关性研究方面,Dierkes和Coppock(1978)、Trotman和Bradley(198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国内方面,关于资产规模、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只有一些规范研究的成果,至今尚未发现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
本文将以中国的资本市场为背景,研究上市公司规模,公司绩效和环境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上述结论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适用性与有用性。
(二)研究假设
假设1:披露了环境信息的中国上市公司与没有披露环
境信息的中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公司绩效存在显著性差异。因为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好的上市公司为减少外部对企业的误解、改善企业的公共关系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
假设2: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因为规模较大的公司较易引起公众和管制的关注,因此,大公司有动力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代理成本,从而获得公众支持,提高资本规模,并减少
政治成本。
假设3:上市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根据信号理论,具有高品质商品(在这里指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公司有动机将自身商品品质的信号传递给买方,并在众多买方的推动下获得高于一般盈利水平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
(三)环境信息披露指数的构造1.环境信息披露指数的构造
采用信息披露指数(DisclosureIndex)来定义信息
披露水平是有关文献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我们设计的环境信息披露指数包括了对环境信息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两个项目,主要是以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宗旨。
在将信息条目的分值汇总成公司信息指数时,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完成:一是信息条目直接汇总,即给各条目相同的权重;二是对每一信息条目赋以不同权重,以反映信息条目的重要程度,然后加权汇总。加权信息指数区分了信息条目的相对重要性,但是信息条目的重要性是对信息使用者而言的,需要对信息使用者进行调查来决定。并且加权的信息披露指数夹杂着人为的主观因素。因此,本文拟与大多国外的学者(Cooke,1989;Raffoournier,1991;Wallace,1994)一样,采用直接汇总的方法。
2.信息条目的取值与环境信息披露指数的形成在对环境信息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信息时,本文按如下的标准进行打分:
对于环境信息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信息,按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详尽程度分别取1、0.5、0。
本文采用环境信息披露指数(EDIi)来表示环境信息披露水平:
EDIi=∑EDIi/∑MEDIi
式中,∑EDIi为第i家上市公司环境披露信息条目得分之和;∑MEDIi为最佳披露信息条目得分之和。(四)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本文运用事件分析法,以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2001和2002年年度报告的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了环境信息的60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
这些样本公司来自冶金、化工、煤炭、电力、建材、造纸、制药、酿造、纺织、制革、采矿等11个可能存在污染的行业。文中主要考察的是正常经营状态下的环境信息披露,因此在样本中剔除了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可能存在异常的ST、PT公司样本。
本文的研究变量主要包括环境信息披露变量、公
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汤亚莉
陈自力刘星李文红
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短论
158--
《管理世界》(月刊)
2006年第1期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
表3分组样本公司的均值比较与t检验
注:董事会报告中是否披露了环境信息栏中,“0”表示董
事会报告中没有披露环境信息,“1”
表示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了环境信息;**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表4ModelSummary
表5回归系数及其显著程度
司规模变量、绩效变量和控制变量3个部分。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五)实证结果分析1.描述性统计(见表2)
2.分组样本公司规模、
公司绩效的均值差异分析(见表3)
本文样本的筛选,是通过巨潮网站从沪深两市收集到的120家样本公司,其中,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了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60家,董事会报告中无披露环境信息的上市公司60家。
表3中,通过分组样本公司的均值比较与t检验,我们发现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了环境信息的公司的规模、绩效指标均值都要明显高于董事会报告中没有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公司规模与反映公司绩效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在95%的置信水平上高度显著,支持假设1。另外,我们还发现,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了环境信息的公司的流通股比例指标均值高于董事会报告中没有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这可能预示着流通股比例的增加有
利于促进管理当局进行更多的环境信息披露。
3.实证分析
(1)回归分析模型的建立。我们按照如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EDIi=a0+β1FSIZEi+β2ROEi+β3LEVi+β4ROAi+β5TRAD-ABLEi+εi
(2)实证结果。利用SPSS10.0软件对前述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其中,表4显示了上述模型的回归的整体情况。模型的F值高度显著,但其调整的R2仅为0.508。说明
自变量中,至少有部分变量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也可能有其他具有解释能力的自变量我们并没有考虑到。
通过对FSIZE、、ROE、、LEV、、ROA、
和TRADABLE回归(见表5),所产生的VIF均小于10,而Tolerance水平最小为0.510。这些结果表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样本数据符合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假设和要求。根据表5回归结果,我们发现FSIZE和ROE系数高度显著,且系数符号与预期一致,从而假设2
(公司规模假设)、
假设3(公司绩效假设)得到支持。(六)研究结论及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公司规模、公司绩效是否影响上市公
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我们采用了环境信息披露指数来测度信息披露水平,在进行了分组样本的均值比较与t检验以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诊断的基础上,对公司规模、公司绩效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支持了公司规模假设和公司绩效假设。
本文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我们仅仅局限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研究,而对环境信息披露及时性、效率与质量则没有进行研究,因此,信息披露是否会造成信息甬余我们并没关注,这可能会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产生一定影响。第一,回归模型的R2较小,说明还有一些重要变量没有引入模型。第二,由于本文仅对我国上市公司2001、2002和2003年的3年数据进行回归,时间跨度不长,个别样本的异常指标也可能造成回归结果的偏差,这可能会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尽管上述局限并不影响我们的根本性结论,但是尚需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作者单位:汤亚莉、刘星、李文红,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陈自力,万州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会计研究,
2002年第1期。
(2)Anderson,J.,&Frankle,A.,1980,“Voluntarysocialreporting:An
Iso-Betaportfolioanalysis”
,AccountingReview,55,467 ̄479.(3)Belkaoui,A.,1976,“Theimpactofthediscloreoftheenvironmen-
taleffectsofOrganizationalbehavioronthemarket”
,FinancialManagement,5,26 ̄31.
(4)Bowman,E.,1978,“Strategy,annualreports,and
alchemy”
,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20,64 ̄71.(5)Dierkes,M.,&Coppock,R.,1978,“Europe
triesthecorporatesocialreport”
,BusinessandSocietyReview,16,21 ̄24.
(6)Freedman,M.,&Jaggi,B.,1982,Pollutiondisclosures,pollutionperformanceandeconomicper-formance.Omega,10,167 ̄176.
(7)Ingram,R.,&Frazier,K.,1980,“Environ-
mentalperformanceandcorporatedisclosure”
,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8,614 ̄622.
(8)Trotman,K.,&Bradley,G.,1981,“Associa-tionsbetweensocialrespomsibilitydisclosureand
characteristics.Accounting”
,OrganizationsandSociety,6,355 ̄362.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