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课文鉴赏
最后一课的课文赏析
最后一课的课文赏析最后一课的课文赏析最后一课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写于1873年。
“小说”是文体的一种,与诗歌、戏剧、散文并称为“四大文体”,通过典型环境中的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
下面请欣赏店铺为大家带来最后一课的课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一课的课文赏析1、细节描写的真实美: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个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
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
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作品中前后出现的两次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新意,发人深思。
2、“烘托”和“重复”的手法巧妙运用: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
为了烘托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
通过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像。
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
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
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
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3、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在本文中起了重要作用。
如路上士兵的操练,镇公所布告牌前的许多人,教室的异常安静,上课使人难受的气氛。
这些环境描写有两点作用:交待了故事的背景;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解析
《最后一课》课文解析那天早晨,我很迟才去上学,非常害怕挨老师的训,特别是因为哈墨尔先生已经告诉过我们,他今天要考问分词那一课,而我,连头一个字也不会。
这时,我起了一个念头,想逃学到野外去玩玩。
【品味】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写,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品味】写了哈墨尔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和“我”不爱学习、经常逃学的特点。
天气多么温暖!多么晴朗!白头鸟在林边的鸣叫声不断传来,锯木厂的后面,黎贝尔草地上,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
这一切都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毕竟还是努力克服了这个念头,很快朝学校跑去。
(①找出两处环境描写,并说出其作用是什么。
) 【品味】“操练”不能换成“锻炼”,后者是体育运动,前者是指军队训练。
)【品味】这里写了小弗朗茨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是作者交代的小说背景,也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这是小弗朗茨性格的基点,也是他后来思想转变的条件。
经过村政府的时候,我看见一些人围在挂着布告牌的铁栅栏前面。
(②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两年来,那些坏消息,吃败仗啦,抽壮丁啦,征用物资啦,还有普鲁土司令部的命令啦,都是在这儿公布的。
我没有停下来,心想:【品味】“坏消息”表现出小弗朗茨对普鲁士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又有什么事了?”【品味】“又有什么事了?”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这时,正当我跑过广场的时候,带着徒弟在那里看布告的铁匠瓦赫特,朝着我喊道:“小家伙,用不着这么急!你去多晚也不会迟到了!”我以为他是在讽刺我,于是,气喘喘地跑进了哈墨尔先生的小院子。
【品味】小弗朗茨误以为瓦赫特的话是嘲笑,这是伏笔。
)【段析】第一部分:写“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感受,和平常日子相比,显得有些异常。
往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一片乱哄哄,街上都听得见,课桌开开关关,大家一起高声诵读,你要专心,就得把耳朵捂起来,老师用大戒尺不停地拍着桌子喊道:【品味】从“总”字看,平常日子上课前喧闹是一惯性的,与下文的“安安静静”形成鲜明对比,为读者留下悬念。
《最后一课》赏析
《最后一课》赏析《最后一课》赏析《最后一课》赏析1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越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这段文字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这里还巧妙地通过“我”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点到了《最后一课》的背景。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段话寓意深刻,语重心长,韩麦尔先生用此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法语,用它作武器,为法兰西的自由统一而斗争。
这段比喻深刻、形象:“监狱”使人失去自由,任人宰割。
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尊严。
法国语言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能使人民不忘记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也表明了韩麦尔先生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
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是他们在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对普鲁士兵的认识和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上学途中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小弗郎士还不懂事,认为这很好玩,有趣,在课堂上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内心充满了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称普鲁士兵是“坏家伙”。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文本解读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文题诠释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3.主旨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的悲哀和对母语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内容解读《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作品,常期被选入我国语文教材,作品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小弗郎士出场,有一段自然景色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最关键的两个词是,暖和与晴朗。
暖和写人的心理感觉,而晴朗则是视觉认识。
最后一课这篇课文请你说说最后一堂课对作者的影响
• 今天早晨,我起得特别早,因为我知道,我们这个地区已经沦 陷。从今天起,这里的人们已经不能再讲法语,当然,我这个 法语老师自然也将失业。但如果仅仅是失业,道没关系,令我 心痛的是这个地区可怜的人们将永远忘记他们的母语:法语。 所以我已经不能在这里待着了,我准备在上完这最后的一早上 课后回法国! • 为了纪念这最后的一课,我换上了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时 候才穿的那套衣服:一套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绣边的 小黑丝帽。 我走到锯木厂后边的草地的时候,我看见了普 鲁士的士兵正在操练,我的心里不由得生起一股愤怒的火焰, 这些强盗们强占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还在这里旁若无人地操练, 这种事情对于任何法国人来说,都是一种羞耻,一种亡国奴的 耻辱。 • 接着,我不知不觉得走向了学校,在路上,我看见了贴在镇公 所帮布告牌上的消息,这是每次传出坏消息的地方。我上去一 看,不出我所料,又是意见坏事:阿尔萨斯和洛林将被割让, 这两个地区的人们将不能学习法语。
•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尽努力背书。不知不觉,该轮到小弗郎士了。开 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头也不敢抬起来。 我知道他心里一定够难受的了,因此我并不责备他。可这却激起了我 心中不可平伏的思绪。“这就是了”,我激动地说,“大家天天都这 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 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说自己是法国人 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 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 己呢。“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 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就没 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 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我越说越激动, 从这一件事谈到了那一件事,谈到法国的语言上来。“法国语言是世 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永记在心,永远 别忘了它。忘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就好 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说到这里,我翻开书讲语法。我恨不 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离开前全教给孩子们,一下子塞进他们的脑子 里去。在接下的习字课上,我给孩子们发下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 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他们 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我心里默 念着:孩子们,请永远记住,法兰西是我们的祖国,阿尔萨斯是我们 的土地。我们是法国人!生生世世,永不停息!
《最后一课》课文
《最后一课》课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方斯·德·达乌迪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一位法国老教师在最后一堂课上,向他的学生们讲述了他们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这篇小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故事发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这个地方曾经属于德国统治下的领土。
老师在教室里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等待他们的到来,重新听他给他们讲授的历史和文化。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验,但是老师仍然希望他们能够记住和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
在本文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们,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上课了。
他用爱国主义的语言,温和地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爱和热爱。
这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所爱的国家不只是一个名字或一个身份证号码,而是一种文化和传统的代表。
老师在最后一课上引导学生们去欣赏家乡的风景和文化,让他们深入感受阿尔萨斯的传统和魅力。
同时,老师也告诉学生们,这些文化和传统是要守护的,要传承下去,以保护阿尔萨斯的文化。
在整个故事中,老师一直强调文化和传统的重要性,他希望学生们能够珍惜和保护它们。
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成为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导,老师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并从保护和维护阿尔萨斯文化和传统的历史和价值中获益。
总之,阿方斯·德·达乌迪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富有启发性和转变力的小说。
在这篇小说中,老师通过教导和引导,向学生们灌输了爱国主义、文化传承和珍爱记忆的重要观念。
这种观念,纵然在当今社会中已经风行,但在小说中仍然有着强烈的感人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这篇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指引,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最新:《最后一课》赏析报告
都德《最后一课》的赏析《最后一课》具有政治和历史意义。
在太平年代,很少有人会考虑到国家存亡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只有国家陷入困境、处于危难时,人们才能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是分不开的。
《最后一课》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读者跟随主人公小学生小弗朗士的视角一点一点走近故事,跟随的小弗朗士脚步一步一步地体验他上学期间不喜欢上课的各种经历、分享他在上课途中看到布告牌的心理感受、感受这堂课上老师韩麦尔先生与以往上课时的严厉形象相反的温柔一面、跟随小弗朗士的视角也清晰地看到他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的不舍和对法语的喜爱之情。
从语言叙述方式上进行分析,该作品大部分运用了“叙述”(Bericht) 这一表达方式。
通过“叙述”来讲述最近两年这里发生的一切糟糕的事情,如败仗、征发、司令部的各种命令,都是从布告牌那里传出来的。
来讲述主人公小弗朗士在平常日子里上课的情景,同时讲述了今日学校里截然不同的情况:一切都安安静静。
同样叙述者用这一语言叙述方式给大家讲述韩麦尔先生给他的学生谈到法语语言上来的情景,讲述今日主人公学习法语格外的轻松简单。
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了许多的“描述”(Beschreibung),比如描述老师那天的衣着打扮: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秀边的小黑丝帽。
作品中也出现了许多处的直接引语(die direkte Rede),比如主人公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的对话,韩麦尔先生一改往日的严厉,温和的让小弗朗士坐下开始上课。
还有韩麦尔先生由于小弗朗士没有背会书而对他讲的一段话,充分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这里的孩子们还没有学会写自己的语言而感到深深地遗憾和无奈。
其中本文也有许多内心独白(der innere Monolog),比如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多次抬头观察韩麦尔先生,就开始想象,韩麦尔先生在这里任教四十年,对这里的桌椅、教室、花草树木都投入了巨大的感情,想象他不得不离开这里,内心会有多么的伤心,多么的可怜。
《最后一课》摘抄赏析
最后一课的句子分析
句子采用的描写手法,还有分析作用:
一、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二、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满意回答
第一句神态描写,属于细节描写,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前面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后面把眼睛比喻成能装东西的容器。
第二局排比、夸张、感叹。
天啊,是感叹词,“任何代价”是夸张。
声音响亮往后……是排比。
语气渐强的排比。
1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把“字帖”比喻成“小国旗”,说明了阿尔萨斯是法兰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尔萨斯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作者的这种写法烘托出教室里浓厚的爱国气氛。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把人们囚禁起来使他们失去自由,比喻国土被侵略者占领,人民失去了自由。
打开监狱大门,比喻赶走侵略者,人民重新获得自由。
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记住法国人民自己的语言。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象征,不忘记本民族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
另外,语言是人民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法国语言能够把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聚集成一种反侵略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赶走侵略者,使人民获得自由。
《最后一课》重难点讲解
《最后一课》重难点讲解
《最后一课》重难点讲解
1、重点:
本文的阅读重点:首先要熟悉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了解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这篇文章的。
情节可分为“上学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三个层次,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展的三个阶段。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逐渐完善。
巧妙运用多种描写方式描写人物心理,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小说非常出色地对主人公小弗朗士进行了心理描写,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他的思想变化轨迹。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不是孤立地对小弗朗士的心理进行描写,而是与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以及韩麦尔先生的行动描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小弗朗士所见的景物、人物都笼罩上一层感情色彩,深刻而真切地揭示小弗朗士的心理状态。
小弗朗士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是本文中心思想展开、凝聚的过程。
把握住这一点,文章的重点就容易把握了。
文章表现主题的切入点,是巧妙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
最后一课赏析
都德《最后一课》赏析《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用第一人称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的。
本文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儿童角度去反映国土被敌人侵略后,法国人民所表现出的悲愤心情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是通过作者巧妙的将小弗郎士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内在的情感的细腻刻画。
首先,内在的情感因素实际上是小弗郎士丰富、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是小弗郎士善良的天性。
上学路上的优美景致,令小弗郎士感觉到“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他终竟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走过镇公所布告牌前、铁匠向他喊话时,他依然没有停下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说明贪玩的小弗郎士平时的调皮归调皮,但他的天性是善良的,这是他在最后一堂由韩麦尔先生所教授的法语课上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
二是小弗郎士心灵情感的升华。
小弗郎士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很自然地迸发出“啊,那些坏家伙”的强烈情感。
在这里,“坏消息”与“坏家伙”等这类词汇正说明小弗郎士的幼小心灵里有着明显的对“普鲁士”强侵行为憎恨的感情。
面对如此不可抗拒而又如此冷酷的现实,他后悔、懊恼、惭愧,“书第50页‘天啊……来的。
’”这正是小弗郎士真正的内心想法,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法语分词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
此时他的爱国情感已上升到最高。
其次,在于外在因素的揭示。
“外在因素”指的是小弗郎士生活的社会环境,即他周围的人们对他施加的多种影响,这些外部影响因素实际上是小弗郎士爱国情感的激发。
(一)情感的激发。
在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是对其爱国情感的导火线的点燃。
格外安静的教室,身穿礼服、神色庄严的老师,用颤抖的手翻着破旧的初级课本的镇上的人们。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刘丽琼《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作品,常期被选入我国语文教材,作品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匈牙利)。
热爱祖国是一种深沉而恢宏的爱,著名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向我们揭示了这一主题。
二、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掌握文本内容)1、生自读课文字词:叟郝哽咽2、你读了之后的感触、体会。
生谈:……3、小弗朗士在上学之前和课堂上心情上有什么不同?为何会有这些变化?(多说)生根据文章语言描写谈谈。
点评:之前:害怕考问,决定逃学,贪玩课上:诧异、奇怪听了解释之后:难过、懊悔。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谁不受感染呢?背景引入: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4、这一些信息在文章中已经有展现,读文章1~8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好铺垫的?生谈:“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又出什么事啦?”;“反正来得及”“安安静静”……点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让故事从一开始就在一种合情合理的背景中展开,小弗朗士以及每一个人都因为有这个共同的阴霾而显得与众不同。
典型的环境让文章充满了诉说不尽的亡国之伤。
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社会环境、小弗朗士、变化)三、品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感受其爱国主义精神(分析人物形象)“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匈牙利)“最后一课”是指最后的法语课。
初一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阅读解析
初一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阅读解析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阅读答案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望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终止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啊。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
”“对,”哲学家说:“现在旷野里是长满杂草,然而我想明白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弟子们专门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一辈子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难道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第一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行了。
”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最后一课阅读答案是专门好的方法啊。
”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我想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那个地点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只是相聚的地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但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悠闲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确实是在上面_______ _;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确实是________去占据它。
想想弟子们在来源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悠闲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确实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独的方法确实是用美德去占据它.1.依照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共有两个原因。
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
二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
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2.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婉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布告牌前围满了人。
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
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布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3.文中多次提到普鲁士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普鲁士士兵的号声,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普法战争。
4.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做了一个铺垫,有烘托的作用。
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们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之感。
5.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婉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6.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
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
最后一课一、填空题⑴《最后一课》的作者是(都德),(法)国作家。
⑵《最后一课》的体裁是(短篇小说)写于(1873年),表达了(爱国主义)主题。
⑶《最后一课》按(时间)的顺序安排材料,线索是 (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
⑷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见。
A、吵闹B、寂静 C、喧闹⑸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___________。
A、安静B、寂静 C、肃静⑹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__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上课了。
”A、温和B、柔和 C、温柔二、分析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解释说明)2、……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递进)3、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解释说明)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声音的延续)三、写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新字帖都是“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圆体字,其目的是要从侧面表现(爱国主义精神)。
四、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②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③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大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④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⑤可是一点也没有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二)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刚才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现在有了答案。
小弗郎士本来很贪玩幼稚,现在却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而悔恨,讨厌的书也变成了老友。
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对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
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
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尊敬,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2.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无限依恋。
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3.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法国的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
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
当老师提问时因为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小弗郎士有了羞耻感。
学习文法易懂,说明他的学习态度端正了。
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4.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他联想到了什么?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刘丽琼《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作品,常期被选入我国语文教材,作品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匈牙利)。
热爱祖国是一种深沉而恢宏的爱,著名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向我们揭示了这一主题。
二、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掌握文本内容)1、生自读课文字词:叟郝哽咽2、你读了之后的感触、体会。
生谈:……3、小弗朗士在上学之前和课堂上心情上有什么不同?为何会有这些变化?(多说)生根据文章语言描写谈谈。
点评:之前:害怕考问,决定逃学,贪玩课上:诧异、奇怪听了解释之后:难过、懊悔。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谁不受感染呢?背景引入: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4、这一些信息在文章中已经有展现,读文章1~8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好铺垫的?生谈:“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又出什么事啦?”;“反正来得及”“安安静静”……点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让故事从一开始就在一种合情合理的背景中展开,小弗朗士以及每一个人都因为有这个共同的阴霾而显得与众不同。
典型的环境让文章充满了诉说不尽的亡国之伤。
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社会环境、小弗朗士、变化)三、品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感受其爱国主义精神(分析人物形象)“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匈牙利)“最后一课”是指最后的法语课。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一部著名小说,它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讲述一所乡村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展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对母语的热爱。
下面从小说主题、人物塑造、语言艺术、情节安排和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小说主题《最后一课》的主题深刻而感人,它通过一个简单的教育场景,传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母语的尊重。
在这堂法语课上,学生们不仅学习了法语,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族的自豪感。
这个主题使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让读者思考爱国主义与民族尊严的深刻内涵。
二、人物塑造都德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
其中,小弗朗茨·韩培尔是一个典型的小学生形象,他对学习的态度由逃学转变为认真听讲,表现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觉醒。
此外,普鲁士军官的刻画也十分生动,他们代表了侵略者的冷酷和残忍。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共性。
三、语言艺术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展现了卓越的语言艺术。
他运用了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弦。
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细腻描写,小说情节得以自然推进,情感得以充分表达。
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力。
四、情节安排《最后一课》的情节安排紧凑而有序。
从小说的开头到结尾,每个情节都与主题紧密相关,没有多余的赘述。
这种情节安排使得小说结构严谨,能够有效地引导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同时,情节的转折点也设计得十分巧妙,如韩培尔的老师竟然是普鲁士军官等情节,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和张力。
五、历史背景《最后一课》的历史背景是普法战争时期。
这场战争不仅对法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都德创作这部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描绘战争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场景,都德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心灵的创伤。
同时,他对战争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的揭示,也让读者对这个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一课赏析
都德《最后一课》赏析《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用第一人称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的。
本文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儿童视觉去反映国土沦丧后,法国人民所表现出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这种爱国主义情感的表现,是通过作者巧妙的将小弗郎士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内在的情感和外在因素的细腻刻画。
首先,内在的情感因素挖掘。
这种内在的因素实际上是小弗郎士丰富、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善良的天性。
上学路上的优美景致,令小弗郎士感觉到“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终竟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走过镇公所布告牌前、铁匠向他喊话时,他依然没有停下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说明贪玩的小弗郎士平时调皮归调皮,但其天性是善良的,这是他在最后一韩麦尔堂法语课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的思想基础。
(二)心灵情感的升华。
小弗郎士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很自然地迸发出“啊,那些坏家伙”的强烈情感。
在这里,“坏消息”与“坏家伙”的主观判断正说明小弗郎士的幼小心灵里有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对侵略者是深恶痛绝的。
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也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花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将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桥梁----本民族的语言。
一种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心头。
面对如此不可抗拒而又如此冷酷的现实,他后懊悔、惭愧,在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窘态百出,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法语分词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
此时他的爱国情感已上升到最高。
其次,在于外在因素的揭示。
“外在因素”指的是小弗郎士生活的社会环境,即他周围的人们对他施加的多种影响,这些外部影响因素实际上是小弗郎士爱国情感的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课文鉴赏
1、细节描写的真实美: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个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
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
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作品中前后出现的两次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新意,发人深思。
2、“烘托”和“重复”的手法巧妙运用: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
为了烘托爱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
通过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像。
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
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
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
这句话,像
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3、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
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在本文中起了重要作用。
如路上士兵的操练,镇公所布告牌前的许多人,教室的异常安静,上课使人难受的气氛。
这些环境描写有两点作用:交待了故事的背景;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一人称有利于表现小弗郎士的人物性格:贪玩、害怕、难过、懊悔、专心直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在幼小的心灵里萌芽。
人物形象刻画得异常可爱、真实。
第一人称的写法,有利于对小弗朗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
4、白描手法: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是用白描的手法勾划出来的,虽然没有全面铺开描写,但却栩栩如生,十分感人。
作者紧紧抓住他们在上最后一课这一场面中的强烈反应,突出他们的精神状态,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5、取材集中:
这篇小说取材集中,文笔简炼,结构紧凑,主题鲜明。
可以说全文没有一句题外话。
每段每句都和题目紧相呼应;每一个细节,都环绕着《最后一课》这个轴心,都起着烘托环境
气氛、刻划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6、人物形象的刻画:
有人把本文比作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
这交响曲的主旋律是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配合主旋律的是描写了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其他学生等。
构成主旋律音符的是对这些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以及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它们共同组成了一首悲愤的爱国主义乐曲。
小弗朗士原是一个贪玩、顽皮的孩子,后来其思想感情发生剧烈震动,从幼稚、不懂事转变为对祖国怀有强烈的爱。
文中对小弗朗士的性格刻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⑴心理描写。
如第2段、第3段景物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两组景象,在大人们眼中是一种痛苦、一种仇恨,而小弗朗士却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了”。
这既表现了他贪玩的性格,更说明了他幼稚、不懂事。
这是小弗朗士性格发展的中国。
“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一句把小弗朗士怕迟到而又急于到学校、为路旁景物所吸引又不敢长时间停下来观赏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再如“他们(指普鲁士兵)该不会强迫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自白是由房顶上鸽子咕咕咕咕的叫声引发的联想。
这联想表现出小弗朗士对敌人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
国家语言的卑劣行径的嘲弄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也说明了小弗朗士已经由幼稚、不懂事变为懂事、成熟。
⑵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
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观察来展开的。
这个形象基本上是由一个从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从孩子的观察和叙述中,我们看到,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有四十多年教龄、受人尊敬的老师。
他热爱自己的职业,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一个爱国斗士。
他的性格刻画由以下几种描写方法完成。
一是肖像描写,包括两方面:衣着描写以及神态描写。
衣着描写如“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但那天既不是督学来视察,又不是要发什么奖。
韩麦尔先生这反常的穿戴,既是为了说明他对自己教学生涯最后一次的留念,同时表现他对祖国的崇高敬意,另外,还表现了他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
韩麦尔先生正是从自己的穿戴、言行神态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教育自己的学生,显示他特殊的性格。
神态描写,如“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惨白”是韩麦尔内心悲愤的感情,“呆”说明其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这种痛苦和悲愤,是韩麦尔爱国精神的又一个体现。
他为国家的沦陷而悲愤,为遭受到侵略者的文
化侵略而悲愤,为从此失去自己的战斗岗位而悲愤。
这种奇怪的神态,韩麦尔的学生能读懂它们,因此,小弗朗士才觉得此时“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二是语言描写。
文章用了相当的篇幅,对韩麦尔的语言进行了描写,以揭示其思想感情,丰富人物形象。
如“他(指韩麦尔)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记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一段语言描写,寓意深刻,表现了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工作的尽职尽责。
尽管是最后一次给学生们上法语课,但仍然利用这个神圣的阵地,激励自己的学生努力学好法语,用它作为武器,为祖国的统一、自由而斗争。
法国人民不当亡国奴、坚强不屈的性格在韩麦尔先生等人的身上得到集中体现。
7、文章的线索、情节:
本文是以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根据人物活动的场景,本文的情节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⑴上学路上。
小弗朗士因厌学、贪玩在上学路上驻足观“风景”;但后来能管住自己,向学校跑去;在路上预感今日气氛不同寻常。
这部分作者巧妙地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结合在一起,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另外,小弗朗士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为后面他的思想转变打下基础。
⑵上课经过。
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教室气氛异常。
二是小弗朗士知道了真相后的心理活动。
三是韩麦尔先生精心设计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给所有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小弗朗士觉悟也得到提高。
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发展与高潮。
⑶宣布下课。
这一部分是故事的结局,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亡国的悲痛,对法国语言必将永存的坚定信念。
8、小中见大的艺术美: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战后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两地给普鲁士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后的痛苦和对祖国的热爱。
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者选用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将笔聚焦在一个极富生活化的片断上,即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一堂法文课上。
作者的这一选择,又使“小”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社会意义的巨大主题浓缩到了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从而把这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情味与动人心魄的力量。
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在感染读者时有“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
9、刻画心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刻画心理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小弗郎士从幼稚到成熟的思想变化过程主要通过他的心理活动来描述的。
当老师讲这是最后一课时,开始对自己的旷课感到“懊悔”;当知道老师要离开自己时,他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
过”;当看到字帖挂在课桌的铁杆上他就觉得“有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当听到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地低声叫时,他想“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当老师讲完最后一课,他完全被老师的热情所感动,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样高大”。
这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在老师教育下成长的轨迹,即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由天真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乃至到充满爱国激情的转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