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育种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黄瓜耐低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黄瓜耐低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基 因或寡 基 因组 。 i Ca等 认为 黄瓜 幼苗 时期耐 低温
1 配合力分析 _ 3 配合力分析表明,耐冷性亲本各性状 的一般配 合 力 效 应 值 高 于冷 敏 感 亲 本 ,亲 本 组 合 间各 性 状
的特 殊 配 合 力 效应 值 差 异 极 显 著 。通 过 耐 冷 ×耐 冷 的方 法 提 高杂 交一 代 的耐 冷 性 ,其 效 果 是有 限 的 ,即使 用耐 冷性 亲本 回交 1 次对 耐冷性 提 高也不
文献 综 逃
V g tbe 0 09 e ea ls2 1 .
黄瓜耐低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闫世江 - ,张继宁 洁 z ,刘
(. 1山西省农业科学 院蔬菜研究所 ,0 0 3 ;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0 0 3 ) 30 1 . 3 0 1
黄瓜 ( uu s ai s . C cmistu )又称 胡瓜 ,王瓜 ,起 v L 源于 喜马 拉雅 山南麓 ,属葫 芦科甜 瓜 属一年 生草 本
利用荧光仪对黄瓜的低温、高温耐性进行鉴定的报
道[-】 11。 03 还有 学者 两 种 指标均 采 用 , 余纪柱 报道 【 如 l 4 呵
把叶面积 、干重 、干鲜重比、MD A含量 、C T活 A 性、P D活性 、叶绿素 a 及光合速率作为黄瓜耐 O / b 低温弱光的鉴定指标 。 于拴仓报道 [用种子活力综 I 5 合指标、 超弱发光指标及胚根伸长指标构建的黄瓜 芽期低温鉴定指标体系可以全面、 准确地反 映黄瓜
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 , 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但其
实 际值 未 达 到 耐 冷 性 水 平 而 对 耐 冷性 育 种 无 实 际 意义 。耐 冷 ×不 耐 冷 组 合 中多 数 表 现 了 很 大 的 特 殊配合 力效 应值 , F 的耐 冷性 明 显高于 双 亲 的平 其 。 均值 , 遍表 现 离 中优 势 , 普 个别 组合 存在超 亲 优势 。 朱 其杰 等f、闰世江 等嘲由此提 出育 种过 程 中 , l 】 在综 合 考虑抗 病性 、丰产 性等 性状 的 同时 ,只 要保 证亲

第三章 黄瓜育种

第三章 黄瓜育种

美容有间接的作用。
治糖尿病:所含的葡萄糖苷、甘露醇、果糖、木糖不参与 通常糖代谢。 激发人体免疫功能,减轻肝癌病痛:葫芦素C
第一节 黄瓜种质资源
一 、起源与传播
黄瓜又称胡瓜、王瓜,是葫芦科甜瓜属一年生草本蔓生攀 缘植物。黄瓜起源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带的热带雨林地 区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我国黄瓜栽培历史悠久,早在2000 年前,在我国黄河流域就开始栽培黄瓜。古代分两路传入我 国,即一路由源产地传入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形成了华南系 统黄瓜;一路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北方地区,形成了华北型
三 、杂种优势利用
黄瓜连续自交3-5代不引起明显的生活力衰退现象。
目前采用的黄瓜育种系统大多遗传基础狭窄,已被证 明是一种遗传变异有限的作物。由适应当地的育种材料得 来的群体所含有关产量的遗传变异很少。对数量性状选择 适用具有广泛遗传基础的原始群体,才会更有效。在现有 群体中引入未被利用或外来种质资源,首先要对产量进行 几个周期的轮回选择,然后对果实品质、抗病性及其他性 状的改良。
四、生态育种
黄瓜周年栽培要求的需要,且有地区生态条件的差役。
生态育种是以后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理想的保护地黄瓜品种: 1. 对低温或高温的适应性 2. 耐弱光性 3. 抗病性 4. 单性结实性 5. 株型结构:紧凑、叶量节间长度适中、分枝性弱、适于 密植 6. 早熟性:应是节瓜早,做瓜部位低,节成性强,雌花多
霜霉病
白粉病
枯萎病
灰霉病
菌核病
根腐病
蔓枯病
黑斑病
黄瓜的主要害虫有蚜虫、茶黄螨、红蜘蛛、白粉 虱等,近几年流行的美洲斑潜蝇及以为害黄瓜果实为
主的鳞翅目害虫有严重发生之势,黄瓜的抗虫育种工
作亟待开展。
霜霉病

分子标记在黄瓜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分子标记在黄瓜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分子标记在黄瓜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作者:张新俊梁改荣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10期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张新俊开封县农业局梁改荣摘要: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遗传育种中应用广泛,一是黄瓜遗传图谱的构建;二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三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四是品种纯度鉴定。

并对分子技术在黄瓜育种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分子标记;黄瓜;遗传育种;应用;展望生物技术的发展给黄瓜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分子标记作为一种基本的分析手段,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遗传标记形式。

分子标记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已开始广泛应用于黄瓜遗传育种的研究。

以下就目前分子标记在黄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及展望综述如下。

一、黄瓜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图谱是黄瓜遗传育种及分子克隆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础,由于形态标记和生化标记数目较少,且特殊遗传材料培养困难及细胞学研究工作量大等原因,应用这些标记得到较为完整的黄瓜遗传图谱很少。

分子标记可提供大量的遗传标记,而且可显著提高构建遗传图谱的效率。

(一)遗传图谱构建的步骤第一,根据遗传材料之间的多态性确定亲本组合,建立作图群体。

第二,群体中不同植株或品系的标记基因型的分析。

第三,标记间连锁群的确定。

(二)遗传图谱构建的研究进展黄瓜具有7条染色体(2n=2x=14),黄瓜连锁图应具有7个连锁群,总长度为750~1 000 cm。

黄瓜遗传基础狭窄,更接近于自花授粉作物,因此,黄瓜遗传图谱的构建进展缓慢。

黄瓜遗传图谱的构建为黄瓜品种资源的研究、育种中亲本材料的选择选配、育种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以及为基因定位、物理图谱的构建、基因克隆等奠定了基础。

由众多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黄瓜的遗传图谱构建仅仅是连锁图谱的构建,基因组图谱的构建却没有报道;黄瓜是蔬菜中研究较深入的一种,但却没有对基因组进行研究。

水稻基因组图谱已于2001完成,国际茄科基因组计划也已开始,所以,分子标记为黄瓜基因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家庭黄瓜种植的科学文献

家庭黄瓜种植的科学文献

家庭黄瓜种植的科学文献黄瓜(Cucumis sativus)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在家庭种植中备受青睐。

为了实现高产、高质量的黄瓜产量,许多研究人员对黄瓜种植进行了科学研究。

以下是一些与家庭黄瓜种植相关的科学文献摘要,供参考。

1. 《黄瓜栽培中光照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这篇研究探讨了不同光照条件下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研究结果显示,适度的光照可以显著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过高或过低的光照都会对黄瓜的生长和果实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2. 《施肥对家庭黄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该研究考察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家庭黄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适量的有机肥和速效肥料的结合可以提高黄瓜的生长速度和果实产量。

过量或不足的施肥都会对黄瓜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3. 《水分管理对家庭黄瓜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该研究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策略对家庭黄瓜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浇水以及灌溉管理可以显著提高黄瓜的生长速度和水分利用效率。

4. 《病虫害防治在家庭黄瓜种植中的应用研究》该研究探讨了病虫害防治在家庭黄瓜种植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

通过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黄瓜被病虫害侵害的概率,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5. 《温度对家庭黄瓜生长和发育的影响》该研究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家庭黄瓜的生长和发育情况。

结果显示,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黄瓜的生长和发育,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黄瓜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是一些与家庭黄瓜种植相关的科学文献摘要。

若需要了解具体内容,请通过途径如图书馆、学术数据库等渠道获取完整文献资料。

国内外黄瓜育种技术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黄瓜育种技术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黄瓜育种技术及发展趋势
黄瓜育种技术是为了改良黄瓜的外形和产量,使其更适合市场需求。

国内外对黄瓜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有以下方向和趋势:
1. 抗病育种技术:目前国内外黄瓜病害猖獗,育种界正逐渐将疾病防治放在首要位置。

通过在黄瓜基因中筛选出抗病性较强的基因,以进一步加强黄瓜的抗病能力。

2. 品质改良技术:市场上对黄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育种者通过选育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从而提高黄瓜的口感和外观质量。

3. 耐旱育种技术:在干旱的环境下,黄瓜容易降低产量并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目前国内外的黄瓜育种者正在研究如何通过育种来耐旱。

4. 去雄栽培技术:去雄栽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黄瓜种植技术。

通过去雄栽培可以降低黄瓜的苦味和屑性,提高黄瓜的种子质量和收益效益。

总之,黄瓜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品质改良、病害防治、耐旱性和去雄栽培技术等方面发展。

黄瓜的耐盐碱和抗逆性育种研究

黄瓜的耐盐碱和抗逆性育种研究

黄瓜的耐盐碱和抗逆性育种研究黄瓜是一种被广泛种植的蔬菜,其耐盐碱和抗逆性育种研究对于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面临日益严峻的盐碱土壤和气候变化等逆境条件下,寻找耐盐碱和抗逆性强的黄瓜品种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黄瓜的耐盐碱特性以及抗逆性育种研究的方法和进展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黄瓜的耐盐碱特性是指其在含有高盐和高碱性的土壤中能够正常生长和发育的能力。

在盐碱土壤中,高盐浓度会导致土壤中的土壤水分减少,造成黄瓜根系吸收水分困难,进而导致黄瓜水分失衡、生长受限。

而高碱性土壤则会导致植物体内的酸碱平衡紊乱,影响植物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

因此,耐盐碱性是黄瓜育种中一个重要的性状。

为了研究黄瓜的耐盐碱性,许多研究人员在不同的盐碱条件下进行了实验观察。

研究发现,黄瓜的耐盐碱性主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就遗传因素而言,一些耐盐碱性特征的基因已经在黄瓜基因组中被鉴定出来,并与黄瓜的耐盐碱性相关。

而在环境因素方面,水分、光照和温度等条件对黄瓜的耐盐碱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黄瓜的耐盐碱性可能会有所变化。

针对黄瓜的耐盐碱性育种研究,科学家们采取了多种方法。

首先,通过野外收集野生的黄瓜种质资源,发现一些具有耐盐碱性的野生种质,并通过杂交等手段与栽培种质进行杂交育种,从而获得耐盐碱性更强的新品种。

其次,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基因组学等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更准确地鉴定出与黄瓜耐盐碱性相关的基因,为选择和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逆境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也被应用于黄瓜抗逆性育种中,通过转基因技术引入抗盐碱胁迫的基因,从而提高黄瓜的耐盐碱性和抗逆性。

关于黄瓜耐盐碱性育种的研究进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杂交育种和亲本筛选,培育出了多个耐盐碱性强、抗逆能力高的黄瓜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具有更强的抗盐碱胁迫的能力,在盐碱土壤中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和生长表现。

同时,通过进一步的基因组学研究和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科学家们鉴定出了一些与黄瓜耐盐碱性相关的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了功能研究,为黄瓜耐盐碱性育种提供了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国内外黄瓜育种技术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黄瓜育种技术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黄瓜育种技术及发展趋势一、引言黄瓜是我国主要的蔬菜之一,具有营养丰富、口感爽脆等特点,广受消费者喜爱。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黄瓜育种技术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国内外黄瓜育种技术及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国内黄瓜育种技术1. 传统育种技术传统育种技术主要包括选择优良品种、杂交选育和自交系选育等。

在选择优良品种方面,人们通过观察黄瓜的外形、口感等特点进行筛选;在杂交选育方面,人们将不同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并筛选出具有更好性状的后代;在自交系选育方面,则是通过连续自交来固定某些性状。

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是指利用分子标记来筛选具有优良性状基因组合的杂交后代或自交系。

这项技术可以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性,缩短育种周期,并且可以避免传统育种技术中的一些缺陷。

3.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利用CRISPR/Cas9等工具对黄瓜的基因进行精准编辑,以达到改良性状的目的。

这项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精准地改良黄瓜品种,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伦理问题。

三、国外黄瓜育种技术1. 遗传多样性保护国外黄瓜育种技术中注重保护遗传多样性,通过收集和保存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黄瓜种质资源,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评价,以保证育种过程中有足够的物质基础。

2. 基因组学与转录组学技术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外黄瓜育种中。

通过对黄瓜基因组和转录组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更多有益于黄瓜生长发育和抗逆能力的基因信息,并为后续育种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3. 遗传改良技术国外黄瓜育种中还采用了遗传改良技术,如基因工程技术和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对黄瓜基因的精准编辑,以达到改善性状的目的。

四、发展趋势1. 精准育种随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育种将成为未来黄瓜育种的主流趋势。

通过对黄瓜基因组进行深入解析,并利用分子标记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基因组合的后代或自交系,可以大大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性。

黄瓜育种

黄瓜育种
嫩果棍棒状,绿色,瘤密,多白刺。熟果黄白色,无网纹。 是枯萎病的抗源,单性结实能力强,并具有节成性好,花 芽分化对短日照不敏感等特征。节间较细长,叶薄而棱角 显著。在北方经过长期的栽培,已经形成春黄瓜、夏黄瓜、 秋黄瓜三种类型. (1)春黄瓜 一般比较耐寒、早熟。一些品种有较强的单 性结实能力(如长春密刺),是早春温室黄瓜生产的理想 品种。长春密刺、山东密刺、北京小刺等。 (2)夏黄瓜 生长势强,耐热抗病,多为中熟品种。夏丰、 津研2号、7号、宁阳大刺等。 (3)秋黄瓜 适应性较强,叶片深绿,较厚,多为中晚熟 品种。唐山秋瓜、天津秋黄瓜、汉中冬瓜等.ぃ
1979-1980年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和云南省农科 院园艺所组成蔬菜品种资源考察组,在西双版纳搜 集到一种新类型。称之为西双版纳黄瓜。该黄瓜具 有方圆形、大脐、果肉橙色类似甜瓜的特征。但经 鉴定属于是一种黄瓜变种。
西双版纳黄瓜
1.2 种质资源 (一)华北型 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以北及朝鲜、日本等地。
(3)a+,a 纯合的aa基因型加强雄性趋势,但其作 用受F位点支配(下位于F位点),故雄性化的趋势 也受F+/F+的决定。基因型“m+/-、F+/F+、a/a”, “m/m、F+/F+、a/a”都是典型的雄性花类型。
(四)开花与授粉 雌雄同株的植株通常是先
发生雄花。植株在早期具有从雄性向雌性转 变的趋势。早熟品种这种趋势开始的早,往 往第三或第四节就出现雌花;晚熟品种较晚, 有些在十几节才出现第一雌花。性别转变的 早晚是一种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但环境只能影响性型转变的迟早,不能影响 性型趋向的顺序. 由于雌花率是随着植株进 入壮年期而逐渐提高的,因而性态转变开始 早的早熟品种大多雌花率高。

黄瓜育苗的实验报告

黄瓜育苗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黄瓜育苗的基本方法及流程。

2. 掌握黄瓜种子浸泡、催芽、播种等关键技术。

3. 探究黄瓜育苗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黄瓜种子:选择优质、高产、抗病的黄瓜品种。

2. 实验设备:育苗盘、温度计、湿度计、电热毯、剪刀、喷水壶等。

3. 育苗基质:泥炭、珍珠岩、蛭石等。

三、实验方法1. 种子处理(1)将黄瓜种子用清水浸泡6小时,期间不断搅拌,以去除杂质。

(2)将浸泡好的种子用清水冲洗干净,沥干水分。

2. 催芽(1)将沥干水分的种子用湿布包裹,置于28-30℃的催芽箱中。

(2)每天检查种子发芽情况,待种子露白70%左右时,即可进行播种。

3. 播种(1)将育苗基质均匀铺在育苗盘内,厚度约2厘米。

(2)将发芽的黄瓜种子均匀撒在育苗基质上,覆土0.5厘米。

(3)覆盖薄膜,保持土壤湿润。

4. 管理措施(1)保持温度: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温度控制在18-20℃。

(2)湿度控制: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

(3)通风:每天通风1-2次,每次通风10-15分钟。

(4)光照:每天保证幼苗接受充足的光照,光照时间不少于12小时。

5. 观察记录(1)记录幼苗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时间、生长速度、叶片颜色等。

(2)观察幼苗是否出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防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芽时间:黄瓜种子浸泡6小时后,催芽3-4天即可发芽。

2. 生长速度:黄瓜幼苗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一般30天内可达到定植标准。

3. 叶片颜色:黄瓜幼苗叶片呈绿色,叶脉明显,生长旺盛。

4. 病虫害防治: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现黄瓜幼苗出现病虫害。

五、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掌握了黄瓜育苗的基本方法及流程。

2. 黄瓜种子浸泡、催芽、播种等关键技术对幼苗生长至关重要。

3. 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黄瓜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

4. 通过本实验,为黄瓜育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六、实验建议1.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的黄瓜品种,提高育苗成功率。

黄瓜栽培实验报告

黄瓜栽培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黄瓜的栽培技术,掌握黄瓜的播种、育苗、移栽、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二、实验材料1. 黄瓜种子:津研4号2. 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3. 肥料:复合肥、生物有机肥4. 装培设施:塑料大棚、苗床、温室5. 仪器:温度计、湿度计、喷雾器、剪刀等三、实验方法1. 播种(1)播种时间:春季,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

(2)播种方法:采用穴播,每穴播种2-3粒,覆土1-2厘米。

(3)播种量:每亩用种量约100克。

2. 育苗(1)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温度控制在20-25℃。

(2)出苗后,适当降低温度,白天25-30℃,夜间15-20℃。

(3)苗期管理:及时除草、间苗、防治病虫害。

3. 移栽(1)移栽时间:黄瓜苗长到3-4片真叶时,选择晴好天气进行移栽。

(2)移栽方法:挖穴,每穴栽1株,栽后浇足定根水。

(3)移栽密度:行距40-50厘米,株距30-40厘米。

4. 施肥与灌溉(1)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亩施腐熟鸡粪2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

追肥在移栽后15天开始,每隔15-20天施一次,每次亩施复合肥20公斤。

(2)灌溉:移栽后浇足定根水,此后根据土壤湿度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5. 病虫害防治(1)病害:黄瓜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白粉病、疫病等。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及时清除病残体,喷洒农药防治。

(2)虫害:黄瓜虫害主要有蚜虫、白粉虱、菜青虫等。

防治方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

6. 植株调整(1)摘心:黄瓜苗长到4-5片真叶时,及时摘心,促进侧枝生长。

(2)绑蔓:黄瓜生长过程中,要及时绑蔓,保持植株直立。

(3)摘叶:及时摘除病叶、黄叶、老叶,保持植株通风透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黄瓜产量:实验组黄瓜产量较对照组提高15%左右。

2. 黄瓜品质:实验组黄瓜果实大小均匀,色泽鲜亮,口感脆嫩,品质优于对照组。

3. 病虫害发生情况:实验组病虫害发生程度较对照组降低20%左右。

黄瓜霜霉病及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黄瓜霜霉病及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维普资讯
安徽农业科学 , u l f r u A Si2O ,67 :84— 1, 2 J ma0  ̄ i .c. 83 ( )21 2 52 7 a A O 8 8
责任编辑
刘月娟
责任技对 马君叶
‘———— ●=● ——一
—— —’—— —————— ——————’
激 动素溶液 的棉花保湿 , 一 ℃条件下 , 在 5 可保存病 叶 3 l。 0 6 dJ 143 低温冷 冻保存 。Si .. h 等研 究表 明 , 体 叶片冷 冻保存 离 1 个月 的霜霉 菌仍 然具 有致病 力 , 致病 力下 降 , 指数 O 但 病情 仅为 1 0而 对照病情 指 数达 9 .; . , 6 62 低温 ( 2 一 0℃) 降低 霜 可
s I1。a d teg n t eitn erg lt na d rss c re igaan t uu e o y mi e wee¥lnai ,teq et n npee tpo u t n t is n e ei rss c e uai n e it eb dn g is c mb r wn l w r 1n kl  ̄ r h c a o ma e c d d 1 - z h u si si rs n rd c o o i
a dsu isweea al e n te rsa c i cin i ftr r rsne n tde r n v da d h ee rh dr t z e o n uuewee pee td, Ke r s C c mb r y wa d u u e ;Do n le w y mi w;Moeue mak r d lc l r e;Re itn ebe dn ss c re ig a
得 了明显进展 。

黄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黄瓜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蔬 菜所 黄瓜课 题组 经过 十几年 的研 究
பைடு நூலகம்
[1 11 , 锡香, 沈镝 李 方智远 , 西双版纳黄 瓜种 等.
源 ,这些 资源 虽然在 生产 上不 一定 具 有 直接利 用价值 ,但通过诱变 、 自交 、 杂 交 、回交转 育等手 段可 以获 得育 种
新材料 。
【] 1 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学分会 . 6 中国作物遗 传资源[ 】 M. 北京: 中国农 业出版社 , 9 . 1 4 9
点及对现代科 学育种 的影响 . 天津农 业 科学, 9,4. 1 9f 9 51
[ 李锡香 , , 江萍, . 6 】 沈摘 宋 等 中国黄瓜 遗传 资 源的来源及 其遗传多样 性表 现『. J 作物 品 】 种资源 . 9 ( . 1 9) 9 3 [ 李 锡香. 种质遗传多 样性 的形 态和分 7 ] 黄瓜 子评价及 其亲缘关 系研究 [】 D. : 北京 中国农 科院, 0 . 2 2 0 【 戚 春章, 8 】 袁珍珍, 李玉湘, 黄瓜新类 型—— 等. 西双版纳黄瓜U. 】 园艺学报,9 31) 18 (0。 [ 1东农业大学. 9/ 11 蔬菜栽培学各论d 方本) 1 B p. a 北京: 农业出版社 , 8 . 1 0 9
适于做咸菜和罐头。 ( 二)黄瓜种质资源利用
国内外 黄瓜 育种家 ,通 过对 各 自
提高 我 国黄 瓜育 种整体 水平 发挥 了重 大作用。 四、黄瓜种质资源发展趋势与展望 种质 资源 在任 何时 候都 是育 种 的 物质基 础 ,为使 新品种 具有 更广 泛 的 遗传 基础 ,防止 尚存 资源继 续丧 失 和 减少 , 必须重视保 存与更新种质资 源 。 我 国 已搜集 约 1 0 余 份 黄瓜 种 质 资 0 0 源 ,但从 数量上 看 ,还不 能满 足育 种 目标 多样 化 的要 求 。况 且对 这些 已保 存 下来 的大多 数资 源材料 尚未作 鉴定 和评 价 ,这显然 制约 了育 种工 作者 对 这些种质资源材料 准确有效 的利用 。 目前 ,我 国已经从 国外 引进 大 量

黄瓜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黄瓜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黄瓜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黄瓜是我国的传统蔬菜之一,其营养价值高,而且口感鲜美,博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在不同的季节里,黄瓜的供应情况会有所不同。

因此,如何有效地加强黄瓜的生产和培育,就成为了现代农业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主要讨论黄瓜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组织培养技术起源和概述组织培养技术是一项现代化的生物技术,起源于二十世纪初年的美国。

在这项技术的研究中,科学家利用外植体和缩小体的方法,将生物体中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分离培养和繁殖,进而实现对物种的改良和培育。

而在黄瓜的研究中,组织培养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方法(1)外植体培养法在组织培养技术中,外植体培养法是其中较为基础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步骤为:将黄瓜叶片、茎节和根部进行分离,去除表皮和前膜层,取出表皮及其下层棕色组织部分。

将其进行无菌处理,再在无菌培养基中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培养,使其产生新的生长点,进而再次分化成新的黄瓜植株。

(2)缩小体培养法和外植体培养法类似,缩小体培养法也是利用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和繁殖。

其主要步骤为:将黄瓜的新鲜芽的组织分离出来,并将其剪成小块,通过外界环境的刺激,使其发生分化,从而产生新的根和茎,进而再次繁殖。

组织培养技术在黄瓜中的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在黄瓜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快速繁殖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能够大大缩短黄瓜种植的时间和繁殖的周期。

同时,组织培养技术还能够限制黄瓜生长的环境条件,使其在不同的季节里都能得到良好的繁殖和生长。

(2)品种改良黄瓜种植的品种繁多,且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能够繁殖品种优良的黄瓜,进而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

(3)减少种植面积黄瓜生长的环境要求较高,种植面积也随之增加。

借助组织培养技术,能够减少种植面积,提高黄瓜的生长率和产量。

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黄瓜的培养和改良等方面的应用还存在许多的研究课题。

黄瓜育种方法

黄瓜育种方法

黄瓜育种方法黄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其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清爽,深受人们的喜爱。

为了满足人们对黄瓜的需求,育种工作者们不断探索新的育种方法,以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瓜育种方法。

一、杂交育种法杂交育种法是一种常见的育种方法,其原理是将两个不同的品种进行杂交,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在黄瓜育种中,杂交育种法被广泛应用。

通过杂交,可以获得具有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的黄瓜品种。

二、基因编辑育种法基因编辑育种法是一种新兴的育种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黄瓜的基因进行修改,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黄瓜品种。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地修改黄瓜的基因,使其具有更好的抗病、抗逆性能,从而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三、组织培养育种法组织培养育种法是一种常见的无性繁殖方法,其原理是将黄瓜的组织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从而获得具有相同基因型的黄瓜植株。

组织培养育种法可以大幅度提高黄瓜的繁殖效率,从而加快黄瓜育种的速度。

四、遗传改良育种法遗传改良育种法是一种传统的育种方法,其原理是通过选择和杂交,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黄瓜品种。

在黄瓜育种中,遗传改良育种法被广泛应用。

通过选择和杂交,可以获得具有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的黄瓜品种。

五、基因组学育种法基因组学育种法是一种新兴的育种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对黄瓜基因组的研究,发现与黄瓜性状相关的基因,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黄瓜品种。

基因组学育种法可以大幅度提高黄瓜育种的速度和效率,从而满足人们对黄瓜的需求。

黄瓜育种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育种工作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育种方法,以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黄瓜的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黄瓜分子育种与推广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黄瓜分子育种与推广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黄瓜分子育种与推广应用
技术背景
在国家和上海市科技项目的资助下,蔡润教授团队历时近20年的努力,收集鉴定了800多份黄瓜种质,开展了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主要农艺性状QTL分析、基因定位与克隆,并将研发出的黄瓜分子标记成功应用于育种,培育出10余个黄瓜新品种。

技术水平
构建了6张黄瓜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并不断更新,一直是国内外黄瓜最有代表性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共检测了18个性状,包括花、果实、侧枝、抗病性等相关性状的130QTL。

对黄瓜的性型、果瘤、抗白粉病、表皮毛等4个性状进行了精细定位,并首次图位克隆了这些基因的功能。

围绕着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获得教育部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

产业化基础
相关研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

培育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欧洲
温室型“申绿”黄瓜新品种6个,华南型“申杂”新品种4个,在全国16个省市大面积种植推广,年亩产量1.5万公斤以上,亩均产值3万元左右。

由于蔡教授培育的黄瓜品种具有以下优势,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一致好评。

技术特点
1、全雌花且每花必果,产量高;
2、可定制长度和性状(如是否带刺);
3、口感好,无籽。

黄瓜育种

黄瓜育种

黄瓜育种研究进展黄瓜(Cucumis sativus L),别名“胡瓜”、“王瓜”、“刺瓜”,为葫芦科甜瓜属中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

其果实脆嫩清香,味甘可口,营养价值丰富,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及其它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黄瓜中特有的丙二醇具有减肥的功效。

黄瓜是世界性的重要蔬菜作物之一,在全球蔬菜供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我国是黄瓜的生产大国,其栽培面积约占全国蔬菜总面积的10%,2012年我国黄瓜产量约78亿t,居世界第一位。

黄瓜作为我国主要的设施蔬菜,对蔬菜周年供应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已成为农村致富及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我国黄瓜品种的选育工作始于20世纪50 年代末,提高黄瓜的产量、改善品质、增强对病虫害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是目前黄瓜遗传育种中的发展方向。

黄瓜的育种方法:1 常规育种常规杂交育种基本上是染色体的重新组合,这种技术一般并不引起染色体发生变异,更难以涉及到基因突变。

该方法可对多个基因控制的多个性状进行综合改良,变异范围广,在作物品种的创新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由于这种育种途径主要是通过普通黄瓜基因间的交换重组育成新品种,因而也存在不足之处。

2 诱变育种诱变育种就是利用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诱导生物体发生遗传变异,并对其后代进行研究、筛选和鉴定的一门现代生物学技术,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

2.1物理诱变目前常用的物理诱变剂主要包括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中子、质子以及紫外线等,目前应用最多的是γ射线。

王玉怀[1]等利用9万伦琴的60Co-γ照射‘长春密刺’干种子,发现1 株黄色子叶的突变幼苗,研究表明黄色子叶为核遗传的隐形性状,受核内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该性状可作为苗期标记鉴别F1杂种。

李加旺[2]等利用23.22C/kg·S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具有某些优良特性的黄瓜自交系种子,并在其变异后代群体中,筛选出两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

经3代系选,从中分选出一个主要性状均能稳定遗传的株系M-8。

黄瓜植物的起源和分类研究进展

黄瓜植物的起源和分类研究进展

黄瓜植物的起源和分类研究进展作者:林德佩来源:《中国瓜菜》2017年第07期摘要:黄瓜植物的野生株出现在亚洲的南亚及东南亚的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和我国的云南省,这些地方是黄瓜植物的起源地。

黄瓜属下分2个亚属——黄瓜亚属和甜瓜亚属。

黄瓜亚属只有2个种——黄瓜种和老鼠瓜(野黄瓜)种。

黄瓜种下含1个栽培变种和3个野生变种。

关键词:黄瓜;起源;分类;属;种;变种1黄瓜植物的野生种黄瓜的拉丁文学名Cucumis sativus L.是植物分类学鼻祖林奈(Linne)于1753年在《植物种志》第1版上发表的。

由于当时尚未发现野生黄瓜,所以林奈订名时的模式标本只能是栽培黄瓜,故此将黄瓜种名订为sativus(意为栽培的)。

最早发现野生黄瓜的是植物学家J.F.Royle,他于1835年在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发现有苦昧的野生黄瓜,并订名为哈氏黄瓜Cucumishardwickii Royle,发表于《喜马拉雅山植物》(Bot.Himal.Mts)上。

1866年,阿列菲尔德(Alefeld)认为,哈氏黄瓜不能是独立的种,而是黄瓜种下的类型,即C.sativus L.hardwickii(Royle)Alefeld。

1932年,苏联卡巴耶夫(Gabaev)将哈氏黄瓜订为变种,列在黄瓜种下:C.sativus L.var.hardwickii(Royle)Gabaev。

1875年8月T.Clarke从印度半岛锡金邦向英国皇家邱园送去种子,在伦敦种植出苗后,经植物学家约瑟夫·胡克爵士(Sir Joseph D.Hooker)鉴定,1876年订名为黄瓜种下的半苦味野生变种——锡金黄瓜C.sativus L.Var.sikkimensis Hookero 1952年,印度学者查克拉瓦提(Chakravaty)在《孟买自然历史学会杂志》(J.Bombay Nat.Hist.Soc)上,发表了从当时孟加拉国东北部、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即雅鲁藏布江下游印度段)采集到的标本,订名为野黄瓜种Cucumis hystrix Chakr,但这并不是该种的唯一标本。

黄瓜育种报告总结与反思

黄瓜育种报告总结与反思

黄瓜育种报告总结与反思1.引言1.1 概述黄瓜育种一直是植物育种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强,黄瓜作为一种常见的蔬菜,对其品质和产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本报告旨在总结黄瓜育种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黄瓜育种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报告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与反思三大部分。

-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报告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黄瓜育种的重要性,以及本报告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 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黄瓜育种的意义、方法和挑战。

首先分析了黄瓜育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其对优质、高产、抗逆性等方面的影响。

其次,介绍了当前常用的黄瓜育种方法,包括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等。

最后,分析了黄瓜育种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探讨了如何克服这些难题的可能途径。

- 结论与反思部分将对本次黄瓜育种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分析。

同时,展望未来黄瓜育种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黄瓜育种工作进行总结与反思,旨在探讨黄瓜育种的意义、方法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通过对黄瓜育种工作的深入分析和总结,我们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品种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问题与反思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找到解决当前面临挑战的有效方法,为黄瓜育种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2.正文2.1 黄瓜育种的意义黄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蔬菜之一,其营养丰富,口感清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因此,黄瓜育种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黄瓜育种可以提高黄瓜产量和质量。

通过选择优良的品种和培育高产、抗病、耐逆的新品种,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保证供应稳定,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黄瓜育种可以改善品质和口感。

针对市场需求,培育出口感脆嫩、口味甜美的黄瓜品种,使产品更受欢迎,提升商品附加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黄瓜育种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简述了黄瓜种子资源、主要性状遗传以及育种手段从黄瓜起源、生产现状、种质资源、遗传特性、育种手段等方面综述了我国黄瓜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黄瓜育种现状策略黄瓜(Cucumis sativus L)葫芦科,甜瓜属一年生植物,2n=14,又名胡瓜、王瓜、青瓜等。

温季作物,不耐寒或耐寒性极弱,其生长和发育的适宜温度通常高于20℃。

高于30℃,低于12℃其生长发育不正常。

目前黄瓜随着其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已经由一种季节性很强的蔬菜成为季节不明显的蔬菜。

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它清脆爽口,乃夏令佳蔬,历史上颇为昂贵。

陆游诗曰:“白苣黄瓜上市时,盘中顿觉有光辉”。

古时的黄瓜,尤其是温室的黄瓜,多系宫廷贡品。

唐人王建诗曰:“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此瓜就是黄瓜。

这些都说明黄瓜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1 概述1.1 起源黄瓜(cucumber).,起源于印度的喜玛拉雅山脉南麓的印度北部热带雨林带地区。

最初的黄瓜为野生,瓜带黑刺,味剧苦不能食用。

主要依据是黄瓜在印度已经有3000年的栽培历史,而且在印度喜玛拉雅山麓曾发现一个原始类型的黄瓜近缘野生种(Cucumi sharwickii Rpyle).1.2 分布与传播据考证,非洲也很早就有了黄瓜。

《旧约全书》说:“我们记得在埃及不花钱就能吃到鱼,也有黄瓜……”。

欧洲有黄瓜的记载约在公元1世纪。

罗马帝国的第二任皇帝喜爱黄瓜,几乎餐餐必备。

此后公元9世纪才相继传入法国和俄罗斯。

英国到16世纪才开始种黄瓜。

日本的栽培是17世纪从我国引入。

我国是在西汉时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的,初称“胡瓜”。

后赵时(公元319-322)北方避石勒讳改称“黄瓜”。

由于黄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所以逐渐在中国形成了次生中心。

李家文(1979)认为黄瓜古代由印度分两路传入我国:一路经由缅甸和印中边界传入华南,并在华南被驯服,形成了我国华南系统的黄瓜(瓜形肥短,皮光滑无刺,肉质较软);另一类是2000年前的汉武帝时,由张骞经由新疆将种子带入北方,经多年驯化,形成了华北系统黄瓜(瓜形瘦长,大棱大刺,肉质坚脆)。

1979-1980年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和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组成蔬菜品种资源考察组,在西双版纳搜集到一种新类型。

称之为西双版纳黄瓜。

该黄瓜具有方圆形、大脐、果肉橙色类似甜瓜的特征。

但经鉴定属于是一种黄瓜变种。

过去我国黄瓜栽培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一些气候条件及自然环境比较好的省份,如山东、河南、海南等地。

近年来,我国黄瓜种植区分布逐渐扩散,几乎在每一个省,每一个大城市周围都有一些大的黄瓜生产基地,区域化生产越来越突出。

1.3 生产现状1.3.1 黄瓜栽培面积大、形式多据FAO统计,自1970年以来,我国黄瓜栽培面积逐年增加,而且一直居世界首位。

2000年,我国黄瓜的栽培面积从1970年的24.3万h㎡增加到100.4万h㎡,增加了3.1倍,占世界总栽培面积的的56.50%;在栽培面积增加的同时,栽培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小拱棚、塑料大棚、温室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1.3.2 黄瓜总产量高1970年以来,我国黄瓜总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

我国人均黄瓜占有量从1970年的3.59kg 增加到2000年的12.93kg,而且黄瓜供应更加及时、合理。

由于保护地的发展,黄瓜已经实现了周年供应。

1.4我国黄瓜发展趋势1.4.1.黄瓜栽培总面积增长渐缓,但保护地栽培面积增长幅度大。

由于黄瓜种植的利润较高,价格相对稳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高,另外,黄瓜的需求量也会上升。

因此,黄瓜的栽培面积,尤其是保护地黄瓜的栽培面积会进一步增加。

1.4.2.黄瓜抗病新品种将满足各个茬口生产的需要。

现在,我国露地黄瓜抗病性较强,农药使用量非常少,但保护地黄瓜抗病能力较差,保护地条件又容易滋生病菌,因此保护地黄瓜病害(尤其是叶部病害)发生严重,用药量较大。

人们现正加强对保护地黄瓜抗病能力的选择,在未来几年内,保护地黄瓜的抗病能力会有明显提高,用药量也会明显降低。

同时,适合各个栽培茬口的不同类型黄瓜新品种也会不断涌现。

1.4.3.黄瓜品种和栽培技术的要求将越采越高。

随着我国黄瓜生产的产业化,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不仅要求高产、抗病、优质,黄瓜的果实形状及口感等也成为重要的种植指标。

另外,由于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今后,光滑型黄瓜的种植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及广阔的市场。

1.4.4.生物技术更大程度地应用于黄瓜育种。

传统育种方法选育一个优良品种至少需要5--8年的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品种选育的速度。

单倍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黄瓜育种提供了新的有力手段,可以尽快实现黄瓜品系纯化,尽快育成新的纯和自交系,为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优良的条件。

1.5 存在问题与展望“十一五”期间,虽然创新了一大批育种材料,但是仍缺乏耐热水果型、加工类型、抗新兴病害密刺型、耐寒华南型黄瓜材料。

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并育成相应的品种。

同时需要加强抗新型病害、抗逆(抗旱、耐盐碱等)、黄瓜品质等研究工作。

由于黄瓜遗传基础狭窄,难于开发多态性标记,致使黄瓜分子生物学研究相对滞后,长期没有突破性进展。

可喜的是,“十一五”阶段,黄瓜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也存在与常规育种结合不够紧密、研究单位之间缺乏沟通和研究内容重复立项等问题。

相信在国际黄瓜基因组计划的推动下,随着连锁更紧密的分子标记、基因标记等的开发,将完成更多性状的精细定位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势必对黄瓜分子聚合育种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逐渐建立起高通量和高效的黄瓜多基因聚合分子育种技术,为培育更多符合市场需求,兼具早熟性、高品质、抗病、抗逆和丰产的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持。

1.6 育种方向1.6.1 空间诱变及生物技术育种在我国,利用空间诱变及组织培养进行植物再生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效,在十字花科的大白菜、小白菜、包心菜等蔬菜育种中应用得比较广泛,但还未真正应用于黄瓜育种。

为此,在黄瓜育种时可以通过诱变、生物技术取得再生产生的单倍体植株,经人工加倍后,得到完全纯合的双单倍体,从而缩短黄瓜育种的时间和提高品种的质量[7];在黄瓜细胞工程方面,针对黄瓜品种的耐涝性、耐病虫性、耐热性、耐寒性、品质等性状开展生物技术研究,通过分子标记建立黄瓜基因图谱进行系谱分析和定位以及进行杂种一代的纯度鉴定和品质、耐(抗)病虫性鉴定等。

1.6.2 种质资源的搜集、利用和创新加强黄瓜种质资源的搜集, 包括野生种和远、近缘种的搜集,并利用杂交、空间诱变、钴辐射、γ射线辐射、生物技术等手段进行资源的创新,为育种服务。

1.6.3 商品性状及营养成分育种优质的蔬菜有利于人体健康,商品性状及营养成分育种已成为黄瓜育种的研究方向之一。

黄瓜的商品性状包括瓜条大小、果柄长短、果皮色泽、果肉质地、风味品质, 营养成分则包括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等的含量。

1.6.4 不同生态型育种随着市场的需求, 黄瓜在我国周年均有栽培, 不同地区和季节气候, 栽培方法、方式也有明显差异, 因此应该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黄瓜育种。

1.6.5 抗病虫育种抗病虫品种的选育是生产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等绿色食品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目前, 我国黄瓜灰霉病、菌核病、根腐病、病毒病、蔓枯病、黑斑病、根结线虫病发生较为严重,黄瓜多抗性育种将成为今后育种的主要目标; 黄瓜的主要害虫有蚜虫、茶黄螨、红蜘蛛、白粉虱等, 近几年美洲黄瓜受斑潜蝇、鳞翅目等害虫危害较为严重, 因此黄瓜的抗虫育种工作亟待开展。

2 种质资源(一)华北型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以北及朝鲜、日本等地。

嫩果棍棒状,绿色,瘤密,多白刺。

熟果黄白色,无网纹。

是枯萎病的抗源,单性结实能力强,并具有节成性好,花芽分化对短日照不敏感等特征。

节间较细长,叶薄而棱角显著。

在北方经过长期的栽培,已经形成春黄瓜、夏黄瓜、秋黄瓜三种类型.(1)春黄瓜一般比较耐寒、早熟。

一些品种有较强的单性结实能力(如长春密刺),是早春温室黄瓜生产的理想品种。

长春密刺、山东密刺、北京小刺等。

(2)夏黄瓜生长势强,耐热抗病,多为中熟品种。

夏丰、津研2号、7号、宁阳大刺等。

(3)秋黄瓜适应性较强,叶片深绿,较厚,多为中晚熟品种。

唐山秋瓜、天津秋黄瓜、汉中冬瓜等.ぃ(二)华南型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及印度、日本各地,北方栽培的部分地黄瓜、秋黄瓜、早黄瓜也属此类。

多为短日照,茎蔓粗,根群密而强,较耐旱,能适应低温弱光,果实有绿色、白色、黄色,皮硬而味淡,肉质不及华北型。

代表性的农家品种广州二青、上海扬行、杭州青皮、武汉青鱼胆、成都二噪子、昆明早黄瓜、以及日本的青长、相模半白等。

南亚型黄瓜:分布于南亚各地。

茎叶粗大,易分枝,果实大,单果重1-5kg,果短圆筒或长圆筒形皮色浅,瘤稀,刺黑或白色。

皮厚,味淡。

喜湿热,严格要求短日照。

地方品种群很多,如锡金黄瓜、中国版纳黄瓜及昭通大黄瓜等。

(三)欧美型露地黄瓜:分布于欧洲及北美洲各地。

茎叶繁茂,果实圆筒形,中等大小,瘤稀,白刺,味清淡,熟果浅黄或黄褐色,有东欧、北欧、北美等品种群。

(四)北欧型温室黄瓜:分布于英国、荷兰。

茎叶繁茂,耐低温弱光,果面光滑,浅绿色,果长达50cm以上。

有英国温室黄瓜、荷兰温室黄瓜等。

(五)小型黄瓜:分布于亚洲及欧美各地。

植株较矮小,分枝性强。

多花多果。

代表品种有扬州长乳黄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