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15级伦理学+龙显辉+孔子天命观略析
孔子的人神观
孔子的人神观
孔子的人神观体现了儒家的宗教思想,强调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
儒家的人神观与其他宗教有所不同,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以下是孔子人神观的一些关键特点:
1.天命观:孔子相信“天命”,即天意对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然而,他并不强调对神秘力量的盲从,而是强调通过修养道德、履行社会责任来顺应天命。
2.仁爱观:仁是儒家核心概念之一,表示慈爱、仁爱、人道。
孔子强调通过培养仁爱之心,实践慈悲之道,以建立和谐社会。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仁德的行为来感悟神明的旨意。
3.敬神而远之:孔子尊重神明,但他的敬神态度更多地表现为顺应天命、履行人类道德责任。
他认为,通过尽善尽美地行为,人能够得到神的认可,而不仅仅是通过祭祀和仪式。
4.礼仪观:孔子非常重视礼仪,认为它是社会秩序和个体道德的基石。
他强调通过遵循礼仪规范,人们可以维护社会和谐,得到神灵的庇佑。
5.自律和修身观:孔子认为个体应通过自律、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品德,使自己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他的人神观不是依赖于神的庇佑,而是强调通过自身努力来亲近神明。
总的来说,孔子的人神观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行为对神灵的影响,强调仁爱、礼仪、自律等道德行为,以达到顺应天命、得到神明认可的目的。
这种观念对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孔子天命论的成因探究
关于孔子天命观的成因探究吉水二中李清云孔子的自然观是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天命论并不是由孔子发明的。
“有夏服(受)天命”①证明了夏朝时就有天授权论。
商时又有“帝立子生商”②。
西周时继承商代关于天命论的观点,宣称周代商是天所授命“今予发,唯恭行天之伐”③但孔子的天命论并不象商周时代那样,只是一种粗鄙的鬼神迷信,而是更加体系化,理论化的天命观,孔子相信天命,但对鬼神有所怀疑。
“敬鬼神而远之”④“未能能事人,焉能事鬼?”⑤孔子既相信天命又疑鬼神,这种矛盾的心理的出现,成为他改进传统的粗鄙天命论的动力。
这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传统的天命论,是最原始的唯心论,它的目的是为了从精神上来控制人民,使人民乖乖地接受奴隶主的统治,从理论上试图说明君权神授的荒谬观点。
而与之同时,朴素的唯物论观点也出现了,比如“五行”说,它在商未就在民间普遍流行,西周时又有进一步发展,史伯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⑥。
“阴阳”说又是用两种不同性质的气(阴气、阳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的繁盛、凋衰的另一唯物论。
朴素的唯物论排挤“天”的生活空间,否定了能创造万物和主宰世界的有意志的天的存在。
这冲击了当时奴隶主统治思想——天命观。
出现了否定天神支配着人事的观点。
认为“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尊沓背憎,职竞由人。
”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到春秋时期,新兴的地主势力掀起了改革的高潮,奴隶制制度纷纷解体,奴隶起义和诸候争权,使周王室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这对“君权神授”的观点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开始对鬼神、天命表示怀疑,因为奴隶主的祭祀与寻求庇护,并没有保住他们的权力与地位。
孔子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人,奴隶主统治崩溃的现实,鬼神和天命并不能维持旧贵族统治的事实,使孔子不得不接受古代朴素唯物论和人民对鬼神、天命怀疑的影响,因此对鬼神敬而远之。
但他又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维护者,面对西周奴隶制度崩溃的事实,还主张恢复“礼”,要维系风烛残年的奴隶主统治,还必须要继承君权神授和麻痹人们的天命论,因此他并没有抛弃传统的天命论,“而是看到了粗鄙的鬼神迷信已骗不了人,便努力对传统天命论进行加工,把它搞得精致些,成为比较体系化的唯心主义,以之作为挽救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
论孔子的天命观
C m nct n M nuU i ri f hn , e ig10 8 ,hn ) o muia o, iz nv syo ia B in 0 0 1C i i e t C j a
【 b t c ]T ec n e t f et y i tec res n f o f c s ti to g t T e c a g f ei a o ei ig i G d t A sr t h o c p s n o rt eo nu i ' hc h u hs h h n eo l f sf m b l vn o a o d i sh n o C u e . b ew r e n o
wo s i p n h ss t e p ci g h ma e n s n mo ai n Xi ,h n n h u rh p i g g o t o r s e t u n b i g a d n r l y i a S a g a d Z o Dy a t,s c atr t n fo a sr c t t n sy u h l a i r m b t t o e o a
c n r tn s d h e p ef t n eifs e o t i r d al n Z o y a t.B s d o e h n rf u d y o e b le f o c ee e s ma e t e p o l ' e a d b le e k fr ui t g a u l i h u D n sy a e n r t i k p o o n l ft eifo e ly y h
于六宗 , 望于山川 , 于群神 。辑五端 , 遍 既月乃 日, 觐 四岳群牧 , 班瑞于群后 。” 大意是指 , 舜首先祭祀上 帝, 然后 按尊卑 次序祭祀 天 、 地和春 、 、 、 四 夏 秋 冬 时, 以及名山大川丘陵坟衍等群神。 舜是先祭上帝 , 后祭 群神 , 明夏代 时信仰 对象 已含有 “ 证 上帝” 和 “ 群神” 两种不同等级和内容的区分 。在群神中上帝
高三历史选修4_学术观点:孔子的天命观
学术观点:孔子的天命观
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天命观有进步意义。
自西周时期始,天命论观点一直占统治地位,天是人格化了的神。
到了孔子时代,虽然他也讲天命,但并没把天人格化,甚至在不少地方还表现出对天、对命的怀疑,他的仁学思想的提出,就是引导人们从对天国的崇尚转向求助于人的主观精神。
孔子也讲“命”,但这种“命”是一种超然的神秘力量,它就存在于人世间,体现于国家兴亡、人事变革之中。
这其实是用神秘的字眼去形容那种当时无法认识的客观规律。
在当时天命论盛行的情况下,仁学对人的肯定,对理性的强调,无疑是对传统天命论作出了大胆挑战,也作了某些否定。
尽管这种挑战是不自觉的,但仍有积极意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天命观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没有脱离宗教有神论的藩篱,把好人不得好报归之于天命,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归之于天命。
另一方面孔子天命观中有新因素,认为天意是通过自然界的运行变化反映出来。
孔子对天进行非人格化的改造,使其有可能超越殷周的天命观。
在孔子的天命观中,天命主要不是指天主宰人类的生命寿夭、凶吉祸福、贫富贵贱,而是指天赋予人以某种东西。
如“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当然,这也说明孔子尚未逃出天命的窠臼。
1/ 1。
论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的发展与演变
论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的发展与演变
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经历了由传统到改革的发展和演变。
首先,儒家传统天命观被改革,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例如,墨子在《墨子问道》中提出了“以仁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仁治天下的责任。
同时,孟子也提出了“以义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义政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义治天下的责任。
其次,儒家传统天命观也受到了政治思想的影响,并发展出了更加现代化的观念。
例如,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了“以法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法治天下的责任。
同时,老子也提出了“以道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道治天下的责任。
最后,儒家传统天命观也受到了现代思想的影响,并发展出了更加现代化的观念。
例如,梁启超在《新义安息》中提出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强调了民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民主治理天下的责任。
同时,鲁迅也提出了“以理想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理想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理想治天下的责任。
总之,儒家传统天命观经历了由传统到改革的发展和演变,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并受到了政治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更加现代化的观念。
孔子宗教伦理思想中的鬼神、天命及道德-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
孔子宗教伦理思想中的鬼神、天命及道德-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丘(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在传统中国有着巨大影响,有至圣先师、文宣之称。
在以仁为核心的孔子思想体系中,其宗教伦理思想是颇有特色的: 孔子一方面肯定了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化宗教为道德以教化百姓。
一肯定鬼神的存在鬼神是否存在? 这是研究孔子宗教伦理思想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先秦原始崇拜时期,彻底的无神论是非常罕见的,上至国君下至民众,对鬼神、先祖的祭拜都非常重视,孔子也不例外。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6( 《论语学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3( 《论语为政》)子之所慎: 齐,战,疾[1]69。
( 《论语述而》)孔子的学生曾子说: 谨慎地以礼对待父母的,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
如果孔子是彻底无神论的话,他的学生很难强调慎终追远,可以说,孔子对先祖的祭祀是非常重视的,所谓孝道就是生、死皆事之以礼。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 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便告诉他说: 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道: 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 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 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因此,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事有三样: 斋戒,战争,疾病。
这里的齐同斋,古代于祭祀之前一定先要做一番身心的整洁工作,这便叫做斋或者斋戒。
孔子甚至齐,必有明衣,布。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1]101( 《论语乡党》) 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对当时流行的祭祀之礼的极端重视,并且希望通过对先祖、鬼神、上天的祭祀来教化民众,使民风醇厚。
如果以上还不能证明孔子肯定鬼神的存在的话,那么下面两段话则明显表示孔子对鬼神存在的肯定了: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论孔子的崇古与天命思想
论孔子的崇古与天命思想在先秦崇古观念的背景中,孔子缘于对社会秩序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古制传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此种品格在《公羊传》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论语》亦表明其崇古的态度。
同时,在《论语》和《公羊传》中也显示了孔子理想的天命根据,天命是孔子推行其政治理想的信念所在。
标签:孔子;崇古;天命崇古观念的形成,与社会文化的积累有关,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孔子的崇古思想便在此背景下产生。
在《公羊传》和《论语》中,不但表明了孔子的崇古思想,而且还透露出了其超越的天命根源。
一、先秦的崇古观念崇古不外是推崇古代经验,以及古代人格典范。
就古代经验而言,常表现为对典籍的重视。
中国人的典籍意识很早就有,例如《尚书·多士》就有“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早期的典籍意识是春秋战国以后经典及经的观念形成的前奏。
典籍中含有先前人们的经验总结,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典籍的形成表明了人们对以往政教经验的尊重。
而理想的人格典范,则表现为一种圣王、仁人观念,典籍与圣王的关系相当紧密,在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中,整体上弥散着一种古代圣王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思想家对历史典籍中的圣王事迹和言论的不断重提中得到强化。
在先秦诸子思想开启的过程中,崇古的观念已然形成了一种表达思想的背景,《墨子·公孟》中,墨子批评公孟子曰:“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
”最能体现这种特征。
考察春秋战国的典籍对古代的称引,便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例如,《墨子》引《诗》者十则,引《书》者29则,特别是引《书》者,多与传世本相异,此种相异,未必是《墨子》有误引,罗根泽谓:“古人引书,不沾沾于旧文,故字句每有改窜,然悬殊至此,则不能一委于引者所改窜也。
”[1]说明在墨子时代,《诗》、《书》等典籍的内容可能远比传世内容丰富,亦可以想见当时典籍有相当程度的流布。
对此,在《左氏》、《国语》、《论语》、《孟子》、《荀子》等作品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并且常有引用古代人物、圣王之语的情况。
孔子“天命观”论文
孔子“天命观”浅析摘要:孔子的天命观,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但理论界对此仍持较多的争论和异议。
本文旨在以《论语》为研究的文本依据,通过梳理学者对孔子“天命观”的不同解释,阐述笔者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并进一步将孔子的天命观与中国传统的天命观、西方宗教中的天神,以及马恩唯物辩证法中的相关方面作简略比较和分析,从而揭示孔子天命观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孔子;《论语》;天命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20-01《论语》中与“天命”有关的“天”,共出现十二处,与“天”相关的有十五处。
一般认为,天有三重含义:一是自然之天。
也就是我们头顶上的浩瀚苍穹。
二是超越之天。
即把天当作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它有意志并能主宰和支配一切。
三是根源之天。
在此,宇宙的本源已没有作为意志主宰之天的意义,被看作自然的是人性的依据,道德的依据。
后两者也就是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提到的命运之天(或主宰之天)和义理之天。
《论语》中与“命”有关的论述可见于《雍也》、《泰伯》、《子罕》、《先进》、《宪问》、《季氏》等篇。
“天命”仅在《为政》和《季氏》篇中有两处出现。
关于“天命”一词,朱熹的定义是:天命,即天道流行而赋予物者也,乃事物所以当然只故也。
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然而孔子讲天命,并不代表他就是迷信的,是天神论者,相反,他对诸如天命、鬼神之类大都持存而不论的态度,他未说信也未说不信。
这大概是孔子认识到了人由于历史局限而带来的思想的局限,以及他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所以他存而不论。
此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在当时大都信神的社会中,孔子要贯彻实现他的思想政见,即使他不信,他也不会明言,而只是回避。
从天命观的发展历程来看,孔子以前的殷商传统思想认为,“天”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是一种看不见的支配人类生活的力量,具有不可质疑的绝对权威性。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人们思想的落后和局限性。
略论孔子的天命观
畲 反 思 或 者 祝 儒 擎 的 精神 压 程 的暹 辑 起 黠 是 前 儒 擎 社 畲 的 巫 觋 祭 祀 文化 ( 商 畸 期 ) 其 中 引餮 的檀 柴 文 化 ( 周 峙 期 ) 夏 及 西 ,
乃佑 命 成 汤 . 黜夏 命 。 受 罪 浮於 桀 。 丧元 良 , 虐辣 辅 。 己 降 惟 剥 贼 蓿
由此 而 引 髅 的 社 舍 秩 序 的 棰 度 混 乱 和 社 畲 行 南 的 普 遍 失 筢 。
孔 子 一 方 面 追 慕 西 周 的 骚逵 褪 棠 文明 ,周 监 於 二 代 ,谬 谬乎 “
物 父母 , 人 莴物 之 霞 。 惟 直聪 明 , 元 後 , 後 作 民父 母 。 商 王 受 , 作 元 今
弗 敬 上 天 , 炎下 民。 湎 冒 色 , 行 暴 虐 , 降 沈 敢 罪人 以族 , 人 以世 , 官 惟
宫室、 台榭 、 陂池 、 侈服 , 以残 害 于 儒 莴姓 。焚 炙 忠 良, 剔 孕婶 。皇 刳
封 西 周 褴 檠 文 明 作 出全 面 而 深 刻 的 反思 ,而 遣 j 思 不 可 避 l 重反
古典文 学
略论 孔子 的天 命观
路 振 召
( 京 大 学 , 京 10 7 ) 北 北 08 1
摘 要 :殷 因 于 夏 檀 , “ 所损 益 , 知 也 。 周 因 于 殷 檀 , 损 可 所 益, 可知 也 。 或 罐 周 者 , 百 世 , 其 碓 可知 也 。 遣 正就 明 先秦 “ ” 儒 擘 式 的社 合 反 思或 者就 儒 擎 的精 神 蜃 程 的 遥 辑起 黠是 前儒 擎 社 合 的 巫 现 祭 祀 文 化 ( 商 时 期 ) 其 中 引餮 的檀 柒 文 化 ( 夏 及 西 周 时 期 ) 而儒 擘精 神 思 考 的 直接 母 题 是 西 周 檀 柒 文化 。 ” ,
儒家天命观的思考
儒家天命观的思考儒家天命观,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人的命运受到天的支配和指引。
儒家天命观的思考,涉及到人生意义、道德价值、社会秩序等多个方面。
儒家天命观强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儒家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圣人之道,实现个体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天命即是人生的使命和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应该努力去发现和实现它。
通过追求天命,个体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儒家天命观对道德价值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等美德,认为这些道德准则是天命赋予人类的指南针。
只有遵循道德准则,个体才能与天地相应,实现自己的天命。
儒家天命观将道德与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自己的命运产生影响,只有遵循道德之路,才能获得天命的恩宠。
儒家天命观的思考还涉及到社会秩序和权力观念。
儒家认为,天命规定了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等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关系都有其天命所在。
君主是天命的代表,统治者应当依据天命来治理国家。
通过天命观的思考,儒家强调了权力的合法性和责任性,为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儒家天命观的思考还包括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儒家认为,历史是天命的表达和体现,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天命的真谛。
儒家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认为传统文化是天命的载体,通过学习和继承传统,个体才能与天命相通。
总结起来,儒家天命观的思考涉及到人生意义、道德价值、社会秩序和权力观念等多个方面。
它强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强调道德准则对命运的影响,强调天命对社会秩序和权力的规定,强调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儒家天命观的思考,不仅对个体的人生有指导意义,也对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有深远影响。
儒家天命观的思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想框架和行为准则,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天命,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理性解读孔子、司马迁“天命”观
理性解读孔子、司马迁“天命”观O夏浚钟孔子与司马迁的“天命”观点是人类历史积淀的精神成果,他看似虚无却又实实在在。
孔子在《论语》、《孔子家语》中留下的和司马迁在《史记》中阐述的“天命所授”思想观点是辩证的观点,并不是让世人一成不变的接受天命,而是教导、引导世人在接受天命所授的前提下适当进取,活在当下,凡是皆要有度。
孔子直截了当的告知了天命的重要性,天命是可以变化的,这个变化依随着个人的仁德厚薄变化而变化。
司马迁更是沿着孔子的这一观点在《史记》中利用记述五帝及夏商周秦汉历代帝王掌管社稷过程的篇幅,论证了孔子的天命观点,并冒着不惜被后人质疑摒弃的风险把“宋太丘社亡”事件用于解释周与秦的灭国天命所授的原因,这也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后有君子,一览观焉”的个人风范。
我们现在研究解读孔子、司马迁的“天命”观,是想通过全面解读他们的思想观点,让世界了解孔子、司马迁认知传授的“天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天命”,他们说的“天命”是辩证的天命,是在个人或群体乃至国家的德的厚薄程度变化下而变化的“天命”,“天命”是可变的,也是始终变化着的,他启示我们:活在当下,适度进取。
关键词:孔子、司马迁、天命、德、太丘社一、孔子的“天命与德并重决定事物”的思想观点孔子主张的“仁”、“礼”是其教诲大众或自身修德的具体步骤,一个人的德的厚薄是需要通过这个人言行表现出来的“仁”的程度去评价,而“仁”的程度多数是需要通过这个人的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礼”的程度去评价,所以孔子的天命以外的“仁”、“礼”学说都是修德过程的德的表现内容,一个人不修德无德了,也就无“仁”无“礼”了。
孔子认为事物首先由上天给予,是“天命所授”,然后在事务过程中行“仁”施“礼”促成成就事物。
反之,成功成分的天命也要转变为不成功的天命。
“仁”与“礼”是德的内涵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德厚德薄的指数。
(一)孔子认为获罪于天,无可救药。
《论语·八佾篇第三》谓: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圣人思道的光芒——论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进步意义的开题报告
圣人思道的光芒——论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进步意义的开题
报告
本文将探讨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进步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背景介绍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伦理学家,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
的思想体系中,鬼神观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这一观念与他的天命思想相辅相成,
构成了孔子独特的思想体系。
二、天命鬼神观的内涵
天命观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定的,而事物的发展也是符合天道的。
而鬼神观则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各种神灵,这些神灵能够对人类的生活和命运产
生影响。
而孔子将这两种观念结合起来,认为天命和鬼神共同作用,就构成了人类的
生命和命运。
三、孔子天命鬼神观的进步意义
1. 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虽然天命和鬼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孔子强调人类自
主选择和行动的重要性,强调人类的道德行为是需要自主选择的,这样可以推动人类
文明的发展。
2. 超越当时的神权思想:与当时其他的鬼神观念不同的是,孔子天命鬼神观的中心是
人类,而不是神权,这种思想对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推动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孔子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需要遵循天道和神灵
的意愿,在人类社会内部也会有各种不同的力量,一些力量会阻碍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而一些力量则会促进它们的发展。
四、结论
孔子天命鬼神观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思想,它强调了人类自主性和责任感,超越
了当时的神权思想,推动了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对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
影响。
试析孔子的宗教观——以“天命”与“鬼神”为例
试析孔子的宗教观——以“天命”与“鬼神”为例摘要: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中国远古暨三代的发展过程中,曾占据重要位置。
然而到西周末期出现了礼崩乐坏,孔子顺应时代之变化,对以往的“宗教观”思想做了新的阐释,把人们从那种鬼神弥漫的世界中解放出来,构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世界,对“宗教观”初步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
关键词:三代;宗教观;孔子一、周朝的宗教背景周朝宗教信仰虽大体继夏殷而来,但周人对此有一种转化。
原因在于周人在“革掉”殷人的命(政权)后,并没有趾高气扬,沾沾自喜,而是有一种“忧患意识”。
《易·系辞上》的“《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便体现周人的这种忧患意识。
徐复观先生认为此种忧患意识与原始宗教动机的恐怖意识有所不同,忧患意识的形成乃是从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
忧患意识正是人类精神上开始有了人的自觉表现。
而这种自觉是殷商原始宗教所不能有的。
然而在周朝发展到春秋时,“郁郁乎文哉”的周朝制度渐失其效,出现了“周文疲惫”的现象。
随着周天子权力与地位日益衰落,宗教活动中心的人格神的天命,其权威性正走向坠落之路。
随着“天”地位的动摇,出现了“天道”与“人道”相分开的思维倾向,冲破了天命神学的思维模式,出现了人事与天命的分离。
随国季梁也在祭祀神祝之词中说:“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
”(《左传·隐公六年》)将人视为“神”的主宰,以为神降福于“圣王”的重要条件。
由此得出,西周末,人格神的天命既逐渐垮掉,于是过去信托在神身上的天命,自然变成命运之命,这意味着人格神的天正一天天趋向于淡薄。
也可以说宗教性的天,在人文精神激荡之下,演变成道德法则性的天。
二、孔子对三代宗教观的继承与改造周人创造的一套伦理体系虽遇到了极大困难,但也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总会以其他形式发生影响。
处在春秋时代以礼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的孔子,并非将宗教完全取消,而系将宗教也加以人文化,使其成为人文化的宗教。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作者:马晨雪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6期摘要:在孔子看来,命是外在的不为人力所改变的客观存在,人们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行义向善,做到“知命”,并在“知命”的基础上“立命”。
同时,人又不能一味地屈服于命运,完全等待命运的安排,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握命运。
关键词:孔子天命观鬼神天命许慎《说文解字》:“命,使也。
”“命”这个字眼,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常常被人们挂在嘴上,不同的人对“命”的理解各不相同,不过总体来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认为,命是先天注定,无法改变的。
持这种想法的是宿命论者,他们的生活态度消极,认为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无需也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
第二种认为,命是非人力可改变的某种事实,比如某种外在的机遇,或偶然发生的事件,都会对人生道路的发展造成影响。
这样的人,虽然了解“命”的无可奈何,但是不会消极和迷信,就像孔子和孟子,做到“尽人事”,“知天命”。
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命”的直接论述并不多,因为在《论语·述而》中明确记载了“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对于鬼神和天命的一些看法在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意义,它不仅直接影响了儒家另一位重要思想家孟子,也影响了我国几千年来广大知识分子甚至普通群众。
下面从鬼神、天、命三个方面分析孔子对于“命”的看法。
一、孔子如何评价鬼神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鬼神之说虽没有殷商时期盛行,可是因时代相去不远,所以祭祀、占卜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占据了重要地位。
想要了解孔子对“命”的看法,首先应该知道孔子对于鬼神的评价。
(一)不肯定也不否定。
《论语·八佾》记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这里的两个“如”字,说明了孔子对鬼神的态度,不肯定鬼神的存在,也不否定鬼神的存在,孔子认为祭祀鬼神最重要的是诚意。
在《为政》篇中,孔子提道:“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古人祭祀自己的祖先是非功利的,抱持的是崇敬和怀念的态度,而去祭祀别家的祖先,则一定是希望得到鬼神的庇佑或者怀有其他功利性的目的,是谄媚的表现,所以孔子不提倡这样做。
【经典】浅析孔子的生命观本质
论文:浅析孔子的生命观本质[文档副标题]ADMINISTRATORMICROSOFT | [公司地址]浅析孔子的生命观本质摘要:孔子生死观的本质就是“仁”学生死观。
他对待生死强调“知天命”和“顺天命”的超道德价值,提倡人们面临生与死、仁与义的抉择时,不应贪生怕死,而应为追求心安德全的超道德境界当死而死。
提倡“君子之息”和“身死心存”,为实现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努力行“仁”;孔子站在人生现实的角度上考虑,提出“事鬼”为“事人”,先“知生”再“知死”的务实伦理观,正是其“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思想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孔子;生命观;仁学;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历代统治者和文人所推崇,他“仁”的思想对中国人的伦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文拟从孔子的天命观入手,结合其“仁”学思想,系统分析孔子的生死观,以求对孔子生死观的本质获得进一步的认识。
孔子生死观尽管涉及到了其天命观、政治观、贵名思想和鬼神思想等方面,但是这些思想都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孔子的‘仁’是以伦理学的‘仁’为始初出发点和立足点,达到实践政治学的‘仁’的理想要求,而修身学的‘仁’则是实践前两者的根本关键所在一、孔子生死观之天命思想梁漱溟先生认为“两千年来中国之风教文化,孔子实为其中心”,虽“有不少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
然试问:这些宗教进来,谁曾影响到孔子的位置,非独夺取中心地位谈不到,而且差不多都要表示对孔子之尊重,表示彼此并无冲突,或精神一致。
结果大家相安,而他们都成了‘帮腔’”,结论便是中国缺乏宗教。
梁漱溟先生又说“然在宗教总脱不开生死鬼神这一套的,孔子偏不谈它,这就充分证明孔子不是宗教”,中国缺乏宗教,而孔子又不是宗教且又为中国两千年风教文化之中心,结论便如辜鸿铭先生所说“中国人没有感到需要宗教的原因,是他们拥有儒家学说这一哲学和道德规范的体系,一个能够取代宗教位置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体”。
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意识
第9卷第5期Vol.9No.5吕梁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liang University2019年10月Oct.2019-文学研究-从《论语》看孔子的天命意识贾捷(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在《论语》里,天命意识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界对于孔子天命意识的看法众说纷纭。
《论语》中孔子具有比较模糊矛盾的天命意识,并且尚未形成系统。
主要表现为相信并崇敬天命,同时鼓励现实个体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论语》;天;天命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 天命意识随着人类意识的产生而产生。
“天命”这一概念,是儒家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孔子之前的夏商周三代文化中,“天命”的内涵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而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0,,[1]65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的“天命”一词也必然受到前代文献和思想的影响。
殷周文献中“天”的主要涵义与西方宗教中的“神”颇为相似。
经由周代礼乐文化的过滤,中国上古以来鬼神崇拜系统中的神秘性、蒙昧性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是形成一种关注现世的人文主义转向,使得中国产生西方着神学的宗0在儒家经中,这一条清晰的理路o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向,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孔子在西周天人观念的基础上对“天命”概念了一和,人生的范畴中来。
“天人合一”是“天命”产生的主要,孔子这宗神学的一步发展为真正的哲学形态,“中国思想史上所形成的伦理与哲学相结合的传统也是以此为嘴矢的。
”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正是因此而奠定了儒家哲学思想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命概念的含义非常复杂,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含义。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学术精神》一书中总结古今注释家对知天命的注释分文章编号:2095-185X(2019)05-0001-05为三类:“……完全是站在政治穷通上来说的,天命即是所谓禄命。
”、“穷通物理”、“刘宝楠《论语正义》则以命有禄命与德命之分,………证明《论语》上之所谓天命,是’仁义礼智顺善之心’;即是所谓'德命’。
下学 上达,与天相知——孔子的“天命观”
下学上达,与天相知——孔子的“天命观”
赵红霞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孔子这位即世间又超世间的“圣之时者”,在庸常的俗世之中开拓出内在的超越世界,使得个人的内在精神生命与天地宇宙之纯亦不已的生命之间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贯通,即所谓的“知天命”,与此同时,我认为“知天命”又是认同一己的有限性,却以此有限来抗阻,来承担,来建立,尽人事以听天命,体现了一种苍凉而悲壮的情怀.
【总页数】1页(P121)
【作者】赵红霞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音乐系山东济宁 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唯天为大:孔子天命观论析 [J], 王达三
2.敬天、知命、畏天命r——孔子"天命观"详析 [J], 赵婧
3.象数与义理──论孔子下学上达的心路历程与易学两派分途发展的哲学根源 [J], 郑彝元
4.言天而不尊天,谈命而不认命——也谈孔子的“天命观” [J], 赵昌
5.孔子德育方法论:“下学而上达”的内涵及影响 [J], 王志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智与勇的双重成就 孔子之天命观新析
智与勇的双重成就孔子之天命观新析[摘要]阐述了孔子信仰天命的经验原因及孔子对天命的温情态度,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孔子对天命的具有价值选择的利用。
孔子就是在其信与不信之间成就了他的大智与大勇。
[关键词]孔子天命观要想准确把握孔子的天命观,需要先弄清什么是天命。
按本文的理解,天与命原应是两个词:天是指人所踩踏的大地以上的一切上层空间及事物;命是指超人力、超经验的规定性的趋向或归属,也可以理解成命令。
因而天与命合在一起便可理解成:天命是指以天的姿态出现的,超人力超经验的一种规定性。
因其超经验又带有一定程度的神秘性和难以测知性,因其具有规定性又可能作规律性表现。
因此天命对人来讲就神秘而难以琢磨,但又不是完全不可被人获知,人总可以凭其经验的感知和天才的推想来捕捉天命的信息。
孔子的天命观也不会脱离经验的和超验的这两个层面。
对天怀有虔诚和敬畏,不独是中国人,盖全世界的人都如此。
天的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对古人来讲,不单是一种经验的感触,亦是一心理的推崇。
古人对天的崇拜和敬慕,有其很大的经验的原因。
日出日落,月升月没,刮风下雨,电闪雷劈,春暖秋凉,夏热冬冷,这些人类及地上一切生灵生存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在古人的认识视野中,都是天所给予的,没有天便没有生命的存在、人类的存在,这是很自然的结论。
又因为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多具有规律性,仿佛有某种意识在背后作主宰、做支配,这就更加重了天的神秘性及威慑性。
难怪孔子感叹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天虽然无言无语,但却仿佛有心思,到时便行它该行之事。
同时,天又极有权威,它控制了自然也就控制了一切生灵。
加上天的高姿态,人们更自然地认为天的视野无限开阔,能尽知天下之事。
天的这种空间的无限,自然导致人们对天崇拜的无限和敬畏的无限,孔子的总体认知水平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所以,孔子是崇拜天的,把天看成是神的化身,天命便是最高的神的意志,不可违逆,无法更改。
孔子“天命”观念的诠释
孔子“天命”观念的诠释
吴进安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44)004
【摘要】孔子对于“命”与“天命”的说法,因其个人生命历程的感悟与对弟子
的随机指点而呈现多元的意义,甚至引发墨子对儒家之“命”与“天命”说的批判。
探究孔子对“命”与“天命”在概念上的意涵,及其为何如此诠解,正足以表征儒家之特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道德使命感,与面对主客无法和谐之际、人
我疏离之情境下的自处之道。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吴进安
【作者单位】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汉字应用研究所,台湾云林6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34
【相关文献】
1.从巫史传统的天命到世俗化的天命——孔子天命观试解
2.“天命”的寻证与
“人道”的坚守:孔子天命观新解——兼论孔子思想体系的内在结构3.孔子天命观
的后现代诠释4.论儒家的义与命——评劳思光对孔子天命观念的评价5.论儒家的
义与命——评劳思光对孔子天命观念的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天命观略析龙显辉1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长沙410081E-mail: 269904856@摘要:天命观是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在继承夏、商、周三代天命观宗教性传统的基础上,将传统天命观进行了重大转向,把对鬼神的信仰悬置起来,把天命观的主要内容由神学转向人事,将对神秘的超自然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结合起来,把天命观的宗教性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性。
孔子所言之天有原始宗教意义之天、道德依据与源泉之天、自然之天等不同的内涵。
孔子的天命观是矛盾的,它承认人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但又强调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命运,他将传统唯心主义的天命观发展成包含唯物主义特征的天命观。
可以说,孔子的天命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宝库。
关键词:孔子;天命观;宗教性;道德性Abstract:The view of fate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us. Confucius inherited three generations destiny views in the dynasties of Xia, Shang and Zhou on the basis of religious tradition, and have great changed the means of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destiny, which putted on ghosts of belief hanging reset up and putted destiny views of main content by theology steering personnel, and feared of mysterious supernatural days combined with the inherent moral laws, and putted destiny views of religious conversion for inner of morality. Confucius said that the heaven, includes different connotations such as the primitive religious meaning of heaven, the moral basis and the source of the heaven, nature of the heaven. Confucian view of fate is contradictory, which recognizes people's fate that was decided by the heaven, but also emphasizes that people can do their part to change their fate, that is, “known by all personnel of heaven” developed the idealism of traditional view of fate into the materialism of the view of fat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view of fate of Confucius has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y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treasure trove.Keywords:Confucius;view of fate;religiousity;morality天命观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殷周时期,“天”是人们心中的上帝,是统治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最高主宰,具有不可怀疑的绝对权威。
“命”是命令的意思,“天命”就是上帝或者说是上天的命令。
孔子天命观继承了三代天命观的大传统,同时又对其有所扬弃。
他将三代天命观所蕴含的宗教性特征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发展成具有唯物主义哲学倾向的天命观。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188)。
就是说四季的运行变化是有自己的规律的,它不受“天”的支配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孔子的天命观虽然保留着原始天命观的神秘性,但它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天做主宰转变为人做主宰。
无可否认,孔子天命观具有唯心主义的糟粕,但又有唯物主义因素的合理内核,前者是次要,后者是主要的。
我们要借鉴其唯物主义的合理部分去思考,看待现实发生的一些事情。
因此,研究孔子的天命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天命观的起源1.1“天”、“命”的起源天,本义是指人们头顶上方无边的苍穹。
《说文》对天的解释“天,颠也。
至高无上,从一大。
”。
命,最早见于《书经》,《高宗彤曰》“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
”《诗经》中也有多处地方谈到命,如《文王》记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
”[2]。
《说文》里对于“命”字的解释是:“命,使也。
从口从令。
”对“令”的解释是:“发号也。
”[3](12)总之,命包含必须或应该的意思。
“天”、“命”起源于上古时期,盛行于殷、周时代。
在殷周之际,“天”是先民或统治者想象的统帅自然界及诸种力量的最高主宰。
“天”是人们心中的上帝,具有不可怀疑的绝对权威。
《尚书•汤誓》里有记载“有夏多罪,天命殛(诛杀)之。
”意思是,夏王犯下了许多的罪行,上天命令我讨伐它。
《尚书•周书•召诰》里亦有关于“天”的表述,如:“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
”“其”指的是“天”,“命哲”、“命吉凶”、“命历年”。
意味着,“天”可将“哲”、“吉凶”、“历年”作为具体的内容命令给成王。
殷周以“天”来替代此前的“帝”或“上帝”。
殷周的“天”的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表现为种种自然现象的“天”;二是指超验的,作为主宰人间祸福的“天”或“天命”;即原始宗教意义的天。
1.2天命的含义天命,本义是指上天的命令以及上天主宰之下人的命运。
“命”是“命令”的意思,天命就意味着,“天”在这里被视为一命(令)者“天命”就可以写成:“天命(令)……。
”[3](13)。
“天命”这一名称是由周人确定的,它源自人们对神灵“帝”或“上帝”的信仰。
在殷商时期,天、天命,是控制自然现象及其人的寿命夭禄,贫富贵贱的最高主宰。
殷周时期的天命观与原始宗教有关。
在殷人的思想体系中,天与至高无上的帝或上帝是一致的。
天、帝、命、天命主宰着一切,人必须按照它们的意志去行为处事。
因此,殷周时期的天命观实际上带有浓重的宗教鬼神色彩。
天、天命不仅是人们信仰的对象,更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乃至整个宇宙的最高主宰。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如狂风、暴雨、地震及各种天象等都是天的意志,人类社会的更替、人一生的旦夕祸福也是由天命决定的。
2 孔子天命观的基本内容孔子天命观是从夏、商、周三代天命观演变而来的。
他一方面继承了三代天命观宗教性的大传统,另一方面在天命观的重大转向时将对鬼神的信仰悬置起来,把天命观的主要内容由神学转向人事,把对超越之天的敬畏与主体内在的道德律令结合起来,把天命观宗教性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性。
2.1孔子天命观的宗教属性宗教性,即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或实体能统摄万物、支配万物。
宗教是对于自然的一种理解或者崇拜,宗教认为宇宙有一个最高的主宰者,这个最高主宰被称为“帝”、“上帝”或“天”。
它能发号施令,指挥自然界的变化,决定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个人的祸福,他的号令叫作“命”或“天命”,“命”就是“命令”,“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
从三代到春秋,天命观里所蕴含的宗教性特征虽然日趋没落,但这种宗教思想在孔子天命思想中仍留有一定的地位。
通过《论语》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端倪,如;“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
’”[1](124)。
这里的“死生有命”的“命”,即命运,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
“富贵在天”的“天”,即“天命”,也是命运,同样地,一个人的富贵、生死,也是由天命决定的。
再如;“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
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1](88)。
孔子在遭到匡人围困时,处境困难,弟子们都沮丧恐惧,于是就借助天来安慰他们,以便克服困难,这里表现出一种宗教意识和情感。
“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12),意思是说,老天爷要我的命!老天爷要我的命!颜渊的死对孔子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以至于孔子用天要亡他来表达这种悲痛,这也是孔子在天命观上宗教情感的流露。
从以上所举的《论语》中的孔子有关“天”、“命”的论述来看,无论在个人命运或者人事上,孔子认为是由天所决定和支配的。
孔子“迅雷风烈必变。
”[1](107)。
就是说,他遇见了很响的雷,很大的风,他的脸马上就会变了颜色。
从这些话看来,孔子所说的天或天命,基本上还是当时传统的带有宗教性的天命观。
2.2孔子天命观的道德属性道德性,即人们内心所具有的关于是非、善恶、正邪、荣辱的判断和评价的心理意识以及表现出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
在殷周时期,周公等人的的天命观相比夏商两代发生了一些变化,提出了“敬德保民”、“敬德安民”的思想。
逐渐意识到了人民的生命、生活与人民的意志、意向的重要性,并将其抬高到与天命同等的地位,要求统治者应通过人民去了解天命。
孔子的天命观便继承了殷周天命观的天赋德性和使命予人的特点,天命不再是单单指天主宰人的寿命夭寿、贫富贵贱,天命也不再是一种不可违背的东西,而是天赋予人某种内在的品质和德性。
如;“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1](72)。
意思是说:天在我身上生了这样的品德,那桓魋能把我怎样?“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177)这是在说,天赋予人某些不学而知的智能。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61),意思是说,天赋于一些人“直”的道德品质。
殷周时期,人们的观念还相对落后,处于宗教蒙昧、迷信状态,统治者常借助人们对“天”的信仰和崇拜来加强和巩固统治。
孔子受春秋之际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在一定程度上将“天”的宗教性的外衣去掉,他通过改造上古时期的宗教性之天,把超越之天与主体内在道德律结合起来。
如果说“命”只是外在的命运的话,那么“天命”常常是关系内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