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苏联建立建设发展和灭亡对中国的启示 (2)

苏联建立建设发展和灭亡对中国的启示 (2)

苏联建立建设发展和灭亡对中国的启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凝聚态物理113116306 张强苏联灭亡了,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有人惋惜,有人窃喜,有人怀念。

苏联的兴起借助于空想共产主义大旗。

苏联模式曾被世界上大多数落后国家当作榜样加以仿效。

它的最大历史价值,就在于为落后国家从农业社会(地本文明)迈向工业社会(物本文明)开辟了一条新的非西方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也充满了荆棘,充满了血腥。

苏联模式客观上推动了全球物本文明的建设,不但促进落后国家奠定了工业化基础,还促进发达国家对物本制度加以完善(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确立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苏联兴亡是二十世纪中对人类历史影响最重大的事件。

但至今为止,人们对苏联的历史意义认识不清,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这里有必要略加评点。

很长一段时间,不少人认为苏联社会制度是高于西方社会制度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潜含的理由就是苏联是社会主义,而西方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当然高于资本主义。

这种认识误区根源于教条式地套用马克思的学说。

不错,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指在西方资本主义基础之上诞生的新社会。

如果真是这样,说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应该没有疑义。

但是,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历史的发展,并不是按某些先验的理论所指出的路径发展的。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指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革命之后才能建成的社会主义。

然而,马克思期待的这种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爆发。

爆发革命的恰恰是工业落后,深受西方发达国家掠夺或排挤的贫穷国家。

为什么贫穷国家爆发革命?因为贫穷国家无产者所占比重更大,他们所受的剥削、压迫更大,更有造反、革命的动力和激情。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恰恰是落后国家人民所需要的。

但落后国家革命的对象却不可能是以工业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即物本制度,而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即地本制度。

因此,革命成功后,所要做的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发展工业,建立以工业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即物本制度。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对整个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教训和经验教训。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1.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经济体制的失效。

苏联拥有一个庞大的国有经济体系,但由于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低效率。

这提醒我们,经济体制改革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和国家发展的关键。

2. 政治体制的稳定与民主:苏联解体是因为政治体制的不稳定和缺乏真正的民主。

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民众没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

这种政治体制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对苏联政权的不信任和不满,使得解体变得不可避免。

因此,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并实现真正的民主,是一个国家确保政权的合法性、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3. 民族问题的处理: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苏联由多个民族组成,而苏联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犯下了许多错误和不公正。

民族主义情绪的剧增导致了日益增长的民族矛盾和分离主义运动,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因此,处理好民族问题,尊重各个民族的权益,是确保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4. 独立的经济和政治体系: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迅速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经济和政治体系。

这一过程表明,一个独立的国家需要具备自主权,包括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外交政策、国防政策等。

同时,它们还需要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实现经济繁荣和国家发展。

5. 打破信息封锁:苏联解体前,苏联政府进行了大量的信息封锁,使得苏联公民对自己国家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

这导致了广泛的不满和社会运动。

因此,打破信息封锁,建立透明和公开的政府,是一个国家确保政权合法性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丰富多样,上述仅为一部分。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是特殊的,不同国家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改革方案。

我们应从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吸取经验教训,以避免再次陷入类似的困境,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1000字

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1000字

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1000字1989年,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体制的崩溃,东欧发生了一系列剧变,以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等国家为代表的诸多国家,经历了从共产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巨大转型。

这场历史上的剧变留下了丰富的教训,也为当今不同的社会制度提供了启示。

第一,经济和政治改革需要相互协调。

苏联东欧国家的倒塌,与其长期存在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不适合的现实形势息息相关。

如今,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经济现实,一些人在赞扬其有效性和灵活性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当下经济与政治改革的不协调性可能带来的风险。

第二,民主改革只有在社会背景合适时才能实现。

苏联东欧国家的倒塌,不仅是民主体制进路的扩张,也与当地社会因素变化、国际局势演变密不可分。

笔者认为,今日中国社会亦依然面临诸多民主改革方面诸多挑战,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习惯都需要逐步适应这一漫长的进程。

第三,革命和改革最终只是为了人民利益。

无论是所谓的“民主转型”,还是官方主导下的路径选择,最终的出路都是要为人民利益考虑。

当今中国社会同样需要放眼基层,深入考察国情、社情,聆听人民呼声,才能真正找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第四,任何国家的社会进步都需要国际合作。

在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之时,其国际地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但是,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互助,需要的是一种积极的、真正有信心的态度。

当今中国依旧面临着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复杂局面。

希望中国各界能够相互协作、携手共进,争取互惠互利的结果。

第五,历史无法重来,但是历史可以借鉴。

过去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改革失败,依然可以为当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奠定一些基本经验和警示。

展望未来,不同国家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引领,扫清挑战,走向胜利。

最后,各位读者可以从苏联东欧国家的历史显要教训、提示中深化对人性、对社会、对未来发展的认识,更加充分认识到人民利益为前提的改革、开放、创新是中国今天有时尚和有数据量、有自信心的大国走向更加光明未来的关键和支撑所在。

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

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

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回顾了20世纪末苏联崩溃的原因,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

这场历史事件不仅对苏联自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

首先,苏联解体暴露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弊端。

苏联的一党制和高度集权化的国家管理体制削弱了地方自治和民众参与决策的能力。

这种垂直管理结构导致了决策过程缓慢、权力滥用和腐败蔓延。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地方自治的重要性,促进民主决策和权力分散,并建立有效的反腐机制。

其次,苏联解体揭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苏联经济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市场机制的缺失导致资源配置低效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滞后。

在进行经济改革时,需要更好地平衡政府的引导作用与市场的自主性,鼓励市场竞争、创新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平和国民福利的提高,避免新的经济体制带来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稳定。

第三,苏联解体提示我们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

苏联内部存在多民族和多宗教的社会结构,长期以来苏联政府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并不充分。

这导致了民族冲突、仇恨和分离主义情绪的增加。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和保护不同民族和宗教的权益,促进民族和谐与和平共处。

第四,苏联解体也暴露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问题。

苏联解体后,一些国家陷入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国际秩序遭到重新调整。

这提醒我们应该建立稳定、公正和平衡的国际秩序,加强国际合作与沟通,寻求共赢和谐发展。

同时,避免过度依赖外部力量,保持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总之,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警惕中央集权和官僚主义的弊端,推进地方自治和民主决策。

同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平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我们还应该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与多元共存。

在国际事务中,我们需要坚持和平发展、多边主义和平等互惠的原则,建立稳定、公正的国际秩序。

只有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苏联演变教训与启示

苏联演变教训与启示

苏联演变之后,苏联现今已成为一个历史概念。

然而,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在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一个首先实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工程并积累了70多年的正反实践经验的国家.一个先后经过二次模式转换过程并在最后—次改革中失去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它所提供的关于苏联模式社会义体制的改革和演变的无比丰富的历史材料,将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功的珍贵财富。

本文在上述各章中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在思想理论上可以从中得到这样—一些启示,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一个史无的例的复杂工程马克思一生主要是以西欧发达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而他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研究基础之上。

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发生,而且这种革命带有世界性质,将会同时发生。

然而,马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社会发展的道路也进行认真探讨。

在这个问题上,他首先破除了把他的理论教条化的做法,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

马克思针对俄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定条件下.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大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们一切肯定成果,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西方无产阶级的支持。

在这种支持下俄国革命政权吸取资本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创造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利用俄国农村公社马克思在1881年给查苏利奇封信的草稿中谈到.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他认为,如果俄国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团素,变为使俄国比共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③。

由此可见,马克思从理论上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过渡到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解体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解体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解体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今年的12月25号是苏联解体的26周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

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

很所人会有疑问,这样一个在20世纪曾辉煌过69个春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个在国际事务中唯一可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怎么会突然间解体了呢?认真分析研究这个问题,总结其中的原因和教训,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围绕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和谁之过的争论至今未停息。

因此,20年来,它都是世界范围内的中心话题之一。

各国学术界、新闻界、政界召开了无数次讨论会,发表了数不清读不完的论文,出版了万种以上的书籍,讨论的问题大同小异,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苏联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是什么?第二,苏联亡党亡国对谁是喜事,对谁是悲剧,甚至灾难?第三,苏联亡党亡国是必然还是可以避免?第四,在不少国家执政党亡党并没有导致亡国,为什么苏共亡党导致苏联亡国?第五,在人类历史上,在绝大多数国家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都导致国家发展繁荣,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社会制度进行的“新思维”改革导致亡国?第六,苏联亡党亡国对世界格局的主要影响是什么?第七,苏联亡党亡国对中国产生什么主要影响,中国应从中应吸取的主要教训是什么,对中国警示是什么?第八,对发起苏联改革的戈尔巴乔夫作什么样的历史评价。

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评价问题,是关系到要抛弃什么,避免什么,不重蹈覆辙的大是大非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国家对有的问题作出相同相似的回答,但对大多数问题作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20年过去了,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应更客观更理性更清晰地讨论,以便弄清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弄清主要原因,吸取深刻教训,警示长鸣。

苏联的兴亡对于中国的启示

苏联的兴亡对于中国的启示

苏联的兴亡对于中国的启示编号:12艺术学院油画系李双龙学号:2010202698苏联在过去扮演着重要的历史角色,它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大起大落的发展史是一段精彩传奇的过程,这也给人类和世界各个国家留下了启示。

当然对于同是社会主义大国的我们,更是需要分析借鉴。

如果我们对于苏联的过去的悲剧性教训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有清醒的认识,就不可能客观地评价今天的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

在苏联的兴亡中,可以借鉴到的启示有很多,我在这里从一个角度出发,那就是经济角度的启示。

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经济发展无疑是世界各国争相竞争发展的首要任务。

中国的发展也在注重把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而对于苏联经济发展对我们的启示主要看它运用的经济发展方式。

苏联的经济模式应当放在生产方式变革中去评价。

两次科技革命给生产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在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生产方式变革中起着不同作用。

苏联经济模式对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规模经济可以发挥集中、整合的优势,但是当规模经济生产中科技力量上升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科技创新和传播方面的缺陷日益明显。

简而言之,苏联的经济体质是一种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的定义是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

“指令型经济”通常和计划经济用法相同,但是详加区分的话,指令型经济是指生产工具公有的经济体制。

所以指令型经济必定是计划经济,但计划经济却不必然为指令型经济。

计划经济的起源是与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开始。

一般来说,最早出现计划经济构想的是李斯特对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的批判,当时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第一次理论阐述,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更是系统的阐述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性。

受其影响德国诞生了经济学的历史学派,大力宣扬政府控制经济行为,同时以这种思想主导德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德国的快速经济发展,也形成了马克思口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靠政府干预执行计划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计划经济。

苏联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苏联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苏联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苏联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并吸取的。

苏联的的衰落和解体,揭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存在的历史难题:政治蜕化和思想僵化。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推行了“大跃进”式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带来了短期内的经济繁荣,但同时也产生了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以及对批评和反驳的打压,从而导致了政治蜕化和思想僵化,最终使得苏联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苏联的失败,也暴露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具备的合理的经济规划和管理机制。

苏联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取得了经济成就,但由于长期的僵化和缺乏灵活性,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和技术进步的挑战下,终究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导致苏联的经济疲软和落后。

苏联的失败还反映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保持与时俱进和敢于改革创新的思想。

苏联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的改革尝试中,虽然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努力,但由于改革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效果不尽人意。

在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必须深入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和民主发展,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国际环境和民众多元化的需求。

苏联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深刻的指导意义。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护人民的权益和自由。

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担当的实力。

必须深
入推进建设领先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体系,加强意识形态的引领。

必须对治理体系和能力进行全方位升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治理的准备。

让我们认真总结、吸取和继承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

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否则或者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或者是“缘木求鱼”。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希望同仁们指正。

一、社会主义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修改苏联宪法、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最明显的证明。

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当然要吸收全人类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成果。

但如果不假思索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顶礼膜拜,甚至把其糟粕当成精华,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由于不能始终贯彻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苏联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论上的僵化问题始终没能有大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但同样更应当清楚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由于苏联共产党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不注重自身建设,导致它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在苏联国旗降下之时群众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出来捍卫自己的国家”。

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

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

首先是大批苏共党员退党。

如苏联最大的乌拉尔汽车制造厂,在1989年还有9072个党员,到1991年1月,只剩1646个党员,其中还有300个人不交党费。

苏联的经验教训

苏联的经验教训

苏联的经验教训
苏联的经验教训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苏联在20世纪的成就和失败,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苏联在20世纪初独自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

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苏联的经验教训表明,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全民所有制经济,而不是国家所有制经济,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苏联的经验教训也表明,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和言论自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的衰落教导我们,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上,而不是依赖于政治手段。

苏联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尊重人权和人的尊严,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苏联的经验教训,不仅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也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 1 -。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教训对我国建设的启示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教训对我国建设的启示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简称苏东剧变,这一历史事件,已经过去了20年之久,但它使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大挫折,使本来处于低潮的社会主义跌入谷底,同时也根本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极大的影响了国际形势的发展。

虽然这个历史事件已经尘埃落定,但其所包含的内容和经验十分丰富。

因此,从苏联和东欧发展历史过程中来研究其兴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原因改革教训一.苏东剧变的历史背景东欧各国是首先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东欧各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一开始具有不同于苏联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不是一党制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是多党制的几个阶段联合的人名民主国家,共产党和其他进步政党一起组成联合政府。

但是,苏联却自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具有普遍性,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规律,具有国际意义,非要别国照搬不可。

总之,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各国普遍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它们有的是主动地效仿苏联模式,更多的是苏联向它们推销。

而苏联模式本来是一种在非常状态下实行的特殊模式,其弊端日益显露【1】。

结果,使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重重困难。

因而也就陆续出现了改革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的改革现象,因此,包括苏联在内的苏东地区先后不同程度地卷入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之中,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态势。

然而,苏联东欧的的改革并没有达到完善社会主义的目的,相反,改革走进了死胡同,各种矛盾的激化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共产党政权丧失。

1.1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国家从时间先后来说分别是,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阿尔及利亚和南斯拉夫八国。

送方式上看有的国家是执政党本身改变了性质,变成了社会党,从而导致社会发展方向的改变;有的国家则是共产党被迫向反对派让权,从而使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多数国家的剧变是“和平演变”,个别国家如罗马尼亚的领导人一“左”到底,硬要用强力镇压群众,结果被人民以暴力推翻了原有的政权。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训和启示。

毫无疑问,苏联解体对于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它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汲取以下几点经验教训:首先,苏联解体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持续进行改革和创新,就有可能失去国家的力量和凝聚力。

苏联解体前期,虽然有一些改革努力,但并未真正解决一些体制性问题,其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僵化严重制约了国家的发展。

因此,一个国家必须随时保持开放和灵活,不断进行适应和调整。

其次,苏联解体证明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苏联在解体前后经济出现严重的问题,包括生产不足、商品短缺、通货膨胀等。

经济基础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因此,一个国家必须重视发展经济,注重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以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苏联解体提醒我们政治稳定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苏联解体前后,政治动荡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化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国家失去了团结和凝聚力。

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人民对价值观念的共同认同是维系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一个国家必须重视政治稳定,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以及加强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教育。

最后,苏联解体启示我们要保持对外开放和多元化。

苏联解体后,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

一个国家不能只依赖内部资源和市场,必须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和技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当然,苏联解体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其他方面的教训和启示,包括要重视社会稳定、加强科技创新、保持国防实力等。

总之,苏联解体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改革和创新,要重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意识形态的引导,以及对外开放和多元化等方面的努力。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国家才能保持强大和繁荣,实现长治久安。

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和对我们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和对我们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和对我们的启示关于苏联解体的教训,其实我个人也是有些看法的。

在我看来,苏联的突然解体固然原因很多,但是本质上是其本身运行模型的崩溃,只不过这个崩溃来的出人意料的早。

苏联的形成始于1917年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为之做出了进一步发展,也就是我们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是世界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以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府,自打他一诞生,就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打击和排挤,为什么呢?让我们把目光稍微放远一点,看看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行的呢?现在我们言必称欧美,民主,自由,现代科技,实质上呢?欧是欧,美是美,模式不同,但是却在一个模型下运转。

这个模型就是上帝。

我们知道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欧美系的运行模型事实依存于基督教,自从资产阶级的大炮轰开“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建贵族城堡,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资本积累,发展现代科技等等,宗教不再是社会的主体,君权神授的国王们和血脉相传的贵族们抵挡不住工业化的金币,教皇再想发动十字军基本就没戏了,如果说以前好歹弄了个“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现在就是一切归金币。

但是大家依然有一个共同的认同标志,那就是上帝。

无论是以法国为代表的绞死国王派,以英国为代表的贵族妥协,国王做吉祥物派,还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财团民主幕后牵线,总统前台皮影派。

上帝,作为精神寄托依然起到总协调的作用。

而在这一系列的运行模型中,作为主体的资产阶级,由于资本的嗜血性,进行资本积累的时候不是“羊吃人”式的对内剥削,就是“日不落”式的殖民掠夺,期间也有美国那种殖民地逆袭成功的代表,然而对于原住民的印第安人,美国的白人移民也是一边感恩上帝,一边血腥屠杀。

资产阶级政权的手段就是掠夺,掠夺,再掠夺,用各种手段掠夺。

如果就这样下去,也许一个科幻小说描绘的就是终极结局(在绝对的资本主义规则下,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的劳动不再是必须的。

垄断,垄断,再垄断,最后所有的生产资料,财富,甚至空气,土地,水,都属于一个人,他与别人平等但实际掌握一切,别人有自由,但是你不能踏上属于他的土地,不能呼吸属于他的空气,也不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换取,简而言之就是多余的,该死)上帝的作用就是让金币的吃相稍微好看一些,不至于把自己也吃了,因为你再大大不过上帝,至少在自己内部的这部分,最嗜血的那些行为也要在上帝的旗帜下,某些潜规则还是要遵守的。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苏联兴亡史》是一部关于苏联历史的著作,作者是俄罗斯历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

这部书详细地描述了苏联从建国到解体的整个历程,以及其中的种种原因和影响。

读完这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苏联兴亡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

首先,苏联兴亡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

苏联在建国初期采取了共产主义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带来了种种弊端和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逐渐变得僵化和腐败,导致了国家的衰落和最终的解体。

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和开放,不能僵化守旧,更不能因循守旧,否则必然走向衰亡。

其次,苏联兴亡史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领导人和政治精英的智慧和能力密不可分。

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苏联领导人的政治决策和改革措施对国家的发展和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的领导人英明果断,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有的领导人固步自封,导致国家陷入困境。

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一个国家的兴衰离不开领导人的作用,一个好的领导人能够振兴国家,一个差的领导人则可能导致国家的覆灭。

最后,苏联兴亡史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国民的素质和精神面貌息息相关。

苏联的兴起和崩溃离不开广大苏联人民的支持和奋斗,也离不开他们的智慧和勇气。

但同时,苏联的衰落也与国民的惰性和腐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就是一个国家的兴衰离不开国民的奋斗和智慧,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国民的努力和拼搏。

综上所述,苏联兴亡史是一部深刻的历史著作,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离不开政治体制、领导人和国民的努力和奋斗。

这部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也让我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苏联的兴衰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的兴衰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的兴衰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1917年11月7日,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

能够从别国的颠覆中吸取灭亡的教训并结合自身实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等体制加以适应性的调整和改革,才能够有效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而另一方面,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现在,中国正面临着必要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中共领导人有必要从前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等改革中吸取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兴衰的经验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弊端也就逐渐的显现了出来。

斯大林之后,苏联几代领导人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

赫鲁晓夫改革针对的主要是斯大林本人,而没有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大框架,改革思路也存在着严重失误。

勃涅日涅夫改革是在统一计划的原则下进行的,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改革按照严重僵化的教条主义进行。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要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改革步伐过快,没有从农业开始改革,且没有解决好改革与发展的结合、微观与宏观改革措施的结合,最后转变为政治体制改革,成为苏联解体的导火索。

在这三场改革中,没有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采取教条主义,没有把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同时没有相适应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此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引言: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

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

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

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

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

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

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不能简单地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加强经济建设。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也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政治体制,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重视文化建设。

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尊重多元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坚持和平发展。

要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扩大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重视民生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一度忽视了民生问题,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中国应该吸取这一教训,重视民生问题,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加强党的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党内的腐败和特权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

中国应该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推进可持续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中国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农村问题重视不够,导致农村发展滞后。

中国应该加强农村改革和发展,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紧张,甚至爆发了军事冲突。

中国应该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苏联兴衰对我们的启示

苏联兴衰对我们的启示

苏联兴衰对我们的启示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对当代中国的启示:1.加强廉政建设、反贪反腐,确保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我国现在的贪污腐败现象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普通民众的不满,也成为西方舆论攻击的借口。

贪污腐败不仅腐蚀政党的执政能力,更会导致政党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信任、支持,最终走向失败与灭亡。

任何贪污腐败的政党,注定失败,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也是前车之鉴了。

现在“送红包”现象较为严重,也许就是上层部分人贪腐在基层的反应。

或者说,贪污腐败也成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了,不是短时间可以杜绝的。

所以,加强法制规范、法律监督、惩戒力度,从严从重处罚贪污腐败分子,在当今中国显得必要而且迫切,是共产党保持执政地位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苏共的失败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2.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苏联人社会主义信念丧失的结果,在美苏的竞争中,苏联并未表现出超越美国的优势,尤其是经济的崩溃使得广大人民失望不已,不再相信社会主义,纷纷转投资本主义的怀抱,社会主义阵营不攻自破。

连赫鲁晓夫都对自己的弟弟说不再相信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只是拿来糊弄老百姓的。

面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全面冲击,我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沿着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思想教育不仅要面对群众,更要面对共产党员。

如果共产党员都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很难想象普通群众还会相信共产主义。

加强党员的思想就是要凝聚党员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确保社会主义的践行;同时,这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甚至比物质措施重要的多。

3.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改善经济结构经济始终是国家民生的命脉,在经济生活中,国家力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历了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概念深入人心,没有国家的强力监管,资本贪婪逐利的特性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如何看待苏联模式的成败和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如何看待苏联模式的成败和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是在一个特殊的国度、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

其宗旨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带动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而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这种实践方式的形成是由于在1919年苏联建立政权后不断遭受国外列强们的牵制,且一战中的教训也使苏联的各代领导人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于是斯大林就带领苏联走出了这一条“苏联特色”的道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以下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2、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3、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4、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地、集中制定,它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总之,“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并且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上。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当时苏联政府的一些官员企图废除总统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政变领导人是苏联共产党强硬成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兴亡的经验与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引言: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我国作为仅存的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面临全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汲取苏联及苏共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苏联兴盛的经验1.国家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是落后国家快速发展的捷径苏联成立之前,沙俄工业基础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薄弱,且科学技术远远落后美国。

综合国力孱弱,虽有数百万陆军,但枪支都不能配发完全,一战及日俄战争的失败最终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变革。

也许正是这些惨败促使苏联人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在国家计划经济的制度下,集中全国物力,使用国家力量,史无前例地大规模规划国家发展前景,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短短十年,就使苏联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能力,为击败法西斯德国打下了工业基础。

苏联初期的计划经济取得空前成功,与同期欧美自由经济的大萧条对比鲜明,使欧美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甚至有美国记者回国后宣称在苏联看到了行得通的未来。

苏联的发展之路,是将国家力量充分运用到经济建设之中,正确地干预、参与经济建设。

这种方法为我国所用,在建国初期完成了从没有重工业到初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建立起了日后改革开放依靠的工业基础。

美国罗斯福新政,也是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国家力量监管、干预经济生活,使美国率先走出了席卷欧美的经济大萧条。

可以说,国家干预、参与经济已经成了发达国家拯救危机的法宝了。

近两年的经济危机,也正是美国金融市场缺乏国家监管、干预而爆发问题的结果;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干预金融市场、直接参与通用公司的运作。

2.政权的统一、思想的统一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激发高昂建设热情苏共经过艰苦残酷的斗争,肃清了国内的反动势力,也镇压了所有的反对者。

虽然我个人认为血腥的镇压远远超过了实际的政治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镇压之后在苏联国内苏共的统治能力大大加强、思想高度统一,在社会主义理想的指引下,工人阶级凝聚在一起,爆发出了空前的建设热情。

采煤工斯达汉洛夫作为一面旗帜被高调宣传之后,苏联工人阶级更是热情高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劳动率竟提高了82%。

他们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之高,令前去考察取经的欧美人士惊异。

思想的统一,往往能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理想的指引下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苏共的政治政策,使苏联工人团结起来,用极大的热情参与这个新生国家的建设。

这一点在我国也得到了验证。

铁人王进喜就是一面为建设国家而不惧一切、不惜一切的旗帜。

3.领导阶层革命意志坚定、发展目标明确苏联初期,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自然灾害,国内经济极为困难。

1918年出现了粮食危机,但是有权调拨千万吨粮食的人民委员瞿鲁巴,竟在一次会议上饿得昏倒了。

从中可以看到列宁时期的苏共干部革命意志坚定,没有丝毫的特权。

这是苏共可以在艰苦条件下依旧得到工人阶级拥护支持的重要原因。

而且坚定的革命意志使苏共干部集中精力于国家的建设,没有想过花时间去享受特权,使政府的工作效率较高,让各种政策都得到了充分的执行,朝着预定目标步步前进。

可以说,苏联的快速发展,部分源于革命意志坚定的苏共干部党员的无私奉献。

建国初期苏共领导人认识到,虽然击退了欧洲国家联军的武装干涉,但苏俄落后的工业不足以完全地保卫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中都将工业作为重点去发展,努力赶上欧美工业化国家的步伐。

这无疑为苏联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这一方向在后来变得不再正确,但在立国之初是必要且迫切的。

根据形势选择正确的方向,是每一个国家不被淘汰都必须做好的,尤其是新生的国家和落后的国家。

当今,虽然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但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做好自己的选择,朝着对自己民族有利的目标坚定前进。

二、苏联解体的教训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一、苏联自斯大林时期就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发展教条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实践。

苏联强调经济的片面发展,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不合理,片面发展重工业;国家权力高度集中,过于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由于意识形态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对外关系具有极强的封闭性。

最重要的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时期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未能认识到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文化传统和极端的民族性格。

苏联历史上属于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大国沙文主义的弊端并没有彻底清除,地理环境、民族信仰等各种因素交互形成的民族性格具有极端性,做决策时不能坚持湿度原则,没有合理平衡各方利益,达到理性的平衡点,实现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三、主要领导人错误的改革思想,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他进行的以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为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戈尔巴乔夫放弃共产党对党的领导权,导致苏联内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凝聚力。

苏联各主要领导人都急于对苏联的社会进行改革,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形式而轻内容,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苏联解体的命运。

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一、冷战和军备竞赛。

苏联解体之前,苏联已同美国进行了长约半个世纪的冷战阶段,美国一直把持着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不曾动摇,苏联为了能与美国在军事方面抗衡,大力发展军工产业,经济发展资金不足,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断恶化,苏联的统治阶级已经失去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

二、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策略。

苏联自诞生之日起,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就对苏联充满敌视,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冷战期间,一方面苏联利用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对苏联进行思想渗透。

例如美国在西欧设立两个专门对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大型广播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

另一方面,积极对苏联进行分裂,煽动民族情绪,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并且运用经济手段来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

力图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对苏联采取灵活的制裁。

三、民族矛盾尖锐。

苏联的政治体制表面看属于联邦制,苏联中央给予各加盟共和国一定的权利,但实质苏联属于单一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不公平的民族政策。

例如,强迫各少数民族接受苏联文化,以及迫使少数民族迁徙等,民族矛盾与宗教冲突不断加剧,西方国家利用苏联内部的民族与宗教矛盾加速苏联的解体。

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1.加强廉政建设、反贪反腐,确保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我国现在的贪污腐败现象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普通民众的不满,也成为西方舆论攻击的借口。

贪污腐败不仅腐蚀政党的执政能力,更会导致政党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信任、支持,最终走向失败与灭亡。

任何贪污腐败的政党,注定失败,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也是前车之鉴了。

现在“送红包”现象较为严重,也许就是上层部分人贪腐在基层的反应。

或者说,贪污腐败也成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了,不是短时间可以杜绝的。

所以,加强法制规范、法律监督、惩戒力度,从严从重处罚贪污腐败分子,在当今中国显得必要而且迫切,是共产党保持执政地位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苏共的失败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也许如新加坡那样高薪养廉、严厉罚贪是我们现在可以采取的较为可行的措施,让各层干部可以安心的工作,不用为物质问题分心进而贪腐。

这是物质上采取的应对措施,但仅仅只有物质措施是绝对不够的,加强先进性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必须同步采取的政策。

2.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苏联人社会主义信念丧失的结果,在美苏的竞争中,苏联并未表现出超越美国的优势,尤其是经济的崩溃使得广大人民失望不已,不再相信社会主义,纷纷转投资本主义的怀抱,社会主义阵营不攻自破。

连赫鲁晓夫都对自己的弟弟说不再相信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只是拿来糊弄老百姓的。

面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全面冲击,我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沿着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思想教育不仅要面对群众,更要面对共产党员。

如果共产党员都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很难想象普通群众还会相信共产主义。

加强党员的思想就是要凝聚党员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确保社会主义的践行;同时,这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甚至比物质措施重要的多。

3.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改善经济结构经济始终是国家民生的命脉,在经济生活中,国家力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历了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概念深入人心,没有国家的强力监管,资本贪婪逐利的特性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现今我国工业过度依赖出口贸易,致使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深受影响,这警示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外向型经济,提高国内需求,扩大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美国作为自由经济的代表,周期性的经历经济危机,虽然美国通过转嫁、美元等手段化解了多次危机,也在几次危机中通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生活顺利复苏,但这种危机能保证每次都被化解吗?我们要看到自由经济的弊端,在未发生危机时就用国家力量正确适度地干预经济生活,避免发生不可挽回的危机。

也许下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就是另一次大战的祸根,或者说导致又一些国家分崩离析。

同时,在我国这种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半的国家,农业必定是立国的根本,我们不得不解决好三农问题。

加快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力水平,是当今中国农业的努力方向。

13亿人的吃饭问题高于其他一切问题,13亿人的温饱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及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自行解体,不仅深深地震撼了世界,也留下长远的沉思。

如普金所言,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是没有良心,但想恢复苏联是没有头脑。

我们可以做的,是在追思苏联的同时避免重蹈覆辙,是在苏联失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1]张全景《.苏共失败、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及借鉴意义》[2]刘涧南《.阿列克谢耶夫院士谈苏联解体原因》[3]徐沈倩.《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原因及教训》[4]雷日科夫《苏联解体的原因》[5]潘广辉《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6]段燕华、刘明晓《从苏联解题的原因看加强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