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作者:何茜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5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促进阅读技巧的发展。怎样让课堂提问真正为课堂服务,为提高学生素质保驾护航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的。

一、精心创设情境,把握提问火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常常精心設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包括创设问题情境;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我在教学《惠崇<春江晚景>》时,由学生根据课文注释提出问题:“河豚快要浮上水面,那不成了死鱼吗?”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也与课堂教学无多大的关系。但我灵机一动,向全体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是一首题画诗,它应该紧扣画面内容,那么,画面究竟有没有河豚呢?”一下子如同把盐花撒进了油锅,学生也活跃了起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画面上没有也不必要出现河豚,这一句正是苏轼此首题画诗的匠心所在--它既拓宽了画面的意境,也教给了我们欣赏画面的本领。现在想来,我根据学生质疑而提出的问题,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避免了在鱼的死活问题上的纠缠),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研读课文内容,寻找提问关健点

在语文课堂中使用提问的方式来对学生实施教育,首先就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地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中存在的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的关键点。比如,在向学生讲述《给予是快乐的》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这篇文章达到对于孩子奉献精神的启发,就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阅读,在小男孩第一次说话停顿的时候,询问学生如果他们是小男孩接下来会说些什么。然后,教师等待学生的探讨完成之后,再带领他们继续向下读,通过学生们的反应与小男孩的行为的反差,提问学生为什么小男孩会那样说。慢慢地开展下去,教师就能引导学生自己意识到给予的快乐。

三、把握提问适度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对学生进行提问还应该把握住一个度,保证学生在接受提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提问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思维,而且,教师在适度提问的时候,还应该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可以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向学生讲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篇文章时,其设计的问题不能过高,尤其是不可上升到思想品德的高度,而是要从学生对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话的自主理解的角度出发,最后再一步步地询问学生对自己的优点以及缺点的看法,从每个人不同的优点以及缺点中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以及缺点。

我们要承认并尊重学习个体之间的各种差异,顾及到每位学生,要依人设问,因问找人,使得每位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或学习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各自的学习目标,使他们都有所进步,都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和“摘取”的快乐。这也就要求我们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有的水平,同时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作准确的评估,以此为基础把握问题的难易度,恰到好处地设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注重提问层次,培养发散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我们切忌一步到位,一气呵成,要循序渐进,进行层层引导,抽丝剥茧般解决问题,以求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就课文中的某个重难点,不是一个或几个提问就能解决好,这需要一系列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一点点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最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学《手指》一课,就可以提出这些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觉得作者喜欢那根手指?本文在描写大拇指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你愿意做哪根手指?为什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级深入设计提问,这些提问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此达到良好的提问效果。又如在理解《松鼠》一文的语言特点时,可以抓住文中说明的对象——松鼠,设计几个小问题:全文按总—分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在介绍它漂亮的形体时,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怎样说明?它的习性、动作、筑窝又是如何说明的?学生通过课文就会找出答案,从中也归纳出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五、鼓励学生质疑,解放学生思维

现代的心理学成果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万事万物都爱问个为什么。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解放,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学生有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这样“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培根语)。我在运用问题进行教学时,注重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提问,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是见解不成熟、有缺陷或问题,都给予鼓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每个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我们不必追求完满的答案。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