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第二章汉代书法
汉代书法
![汉代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376071c0aa00b52acfc7cab2.png)
西汉隶书石刻
西汉简牍帛书
2、东汉隶书
(1)碑刻:东汉的碑刻是汉代书法的基调,是代表书体,在 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结体和用笔上可以概括 如下几点: ①取势横扁,左右舒展:隶书字形多为扁方横式,向两边伸 展,如同燕展双翅,左右对称,联翩起舞。 ②起笔蚕头,收笔燕尾:隶书横画的落笔,藏锋逆入,形状 如同蚕头;收笔带有挑势,形状似燕尾。捺的收笔,与横 的收笔相同,也带有燕尾和挑势。这样的收笔,就使笔势 显得舒展多姿。但一字之内如有两个以上的横画或捺笔, 其收笔就只有一个“燕尾”而不能重复,即所谓“燕不双 飞”。 ③笔增提顿,画变方折:隶书来自于篆书,篆书中的圆转 笔画,隶书则改为方折笔画,转折处出现不同程度的或圆 或方的棱角,由篆书的线条化趋向于笔画化,在用笔上也 相应地出现了提笔和顿笔,因而有了篆书所不能有的粗细 轻重的变化。
四、汉代书法家
史书记载的汉代书法名家有: 曹喜、杜度、王次仲、崔瑗、崔寔、 张芝、蔡邕、师宜官、刘德昇、梁鹄。
曹喜(生卒不详),字仲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 北)人。章帝建初中(公元70年~83年)为秘书郎。能篆隶, 尤长于篆书。 杜度(生卒不详),原名操,字伯度,京兆杜陵(今陕 西西安市)人。章帝(公元75年~88年)时为齐相。擅长草 书。卫恒《四体书势》说他“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 文献记载,汉章帝特许他以草书来写奏章。崔瑗、崔寔父 子皆受其影响。与崔瑗合称为“崔杜”。张怀瓘《书断》 列其章草入“神品”。 崔瑗(公元78年~143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 人。曾任济北相。擅长草书和小篆。《书断》说其书“点 划之间,莫不调畅”,“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南齐王 僧虔《论书》说“崔瑗笔势甚快,而结字小疏”。书迹有 收入宋《淳化阁帖》中的《贤女帖》,已非真品。其子崔 寔,字子真,亦擅章草,有父风。
《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5b32db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f.png)
《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先秦书法1、为什么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诸要因素?答: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结合排列上的章法美,以及在书写、刻画和铸造中诸因素所形成的风格美。
先秦时期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刻工具,审美视觉中的刀味和笔味、金石气等均有体现。
从商到秦统一,汉字的演变表现出由繁到趋势,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书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
书法艺术的内涵因文字变化而显得更加丰富。
2、西周早、中、晚期的金文在风格上有哪些变化?答:西周时期的金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西周前期的金文风格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起收多不露锋,线条遒劲峻挺,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状的华饰,整体上是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
西周中期金文风格典雅平和,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柔和而酣畅,笔画圆浑,但装饰意味趋弱。
用笔意蕴增强,行款布局疏朗自如。
西周后期的金文趋于成熟,笔画趋于统一,字型更加自由,风格也呈多样化,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
西周初期金文中肥瘦悬殊的笔画和呈方圆形状的团块,在西周晚期基本消失。
笔画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文字向方整化、平直化的方向演化,风格上或简远,或峻秀,或浑穆,或庄严,极为丰富。
金文发展到西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各系文字书风的地域特色?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共分为五个大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文字。
①春秋早期齐系文字结体疏朗平整,用笔细劲圆润,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结体由方整变修长,由疏朗变秀丽,书法精劲谨严,结体上多有变化,逐渐摆脱了西周晚期书风的影响,而自成体系。
到战国中晚期,用笔趋于简率。
②春秋时期燕系文字结体疏朗,用笔流畅,字体婉转妩媚而不乏率真。
战国早期结体方整,朴实谨严,到了晚期用笔简率,呈现典型的战国书风。
中国书法史-汉代书法
![中国书法史-汉代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89dc5f506f1aff00bfd51e5c.png)
西汉末期,是隶书的定型成熟期。存留作
品有:青海大通县115号出土的宣帝时期竹简;
甘肃敦煌出土的天凤元年(公元前14年)的木
牍;江苏仪征胥浦101号汉墓(元始五年)出
土的竹简木牍等。而堪称代表的,当属河北定县
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书于汉宣帝(公元前7
3年~公元前49年)时。结体取横势,波挑定
型,点画之间已能自如地表现后来隶书常见的俯
第二章 汉代书法
汉(前206年~公元220年)继秦 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 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2 06年~公元8年,刘玄又于23年~2 5年一度为帝)、新莽(8年~23年)、 东汉(25年~220年)。汉初实行与 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
东汉以后,碑刻大兴,而小篆的地位已经被隶书取代, 因而小篆碑刻并不多。代表性的有三类:《开母庙石阙 铭》、《少室石阙铭》,体势方正茂密,笔划圆劲;《袁 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与秦小篆的严正不同, 用笔浑厚,与秦小篆的婉转不同,一般认为,这两碑是小 篆的新开创,代表了汉代小篆的新风格。《祀三公山碑》, 体兼篆隶,单字撑满字格,而通篇布局错落,是一种极有 创造性的写法。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本汉第七》中把汉碑 隶书分为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 凝整、秀韵八类。
最能称作典型的有:《乙瑛碑》、《史晨碑》、 《礼器碑》、《张景碑》、《华山碑》、《朝侯 小子残碑》、《曹全碑》、《熹平石经》、《韩 仁铭》、《鲜于璜碑》、《张迁碑》、《幽州书 佐秦君石阙》、《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石 门颂》、《西狭颂》、《郙阁颂》、《武梁祠画 像题记》、《左表墓门题字》、《苍山画像石题 字》等。从风格上讲,或雄强,或秀美,或飘逸, 或凝重,或古朴,或优雅……可谓千姿百态,朱 彝尊和康有为的分类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故王澍 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汉代书法风格的变迁
![汉代书法风格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b95506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0.png)
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书法细劲雄健,端严 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其笔画之顿挫,如刀切斧砍 ,斩钉截铁。
03
汉代书法风格的演变
隶书向楷书的过渡
隶书的规范化
在汉代,隶书逐渐从秦隶的朴拙向规范化发展,字形结构更加严 谨,笔画更加精细。
隶楷的交融
随着隶书的规范化,楷书元素逐渐融入隶书,形成了隶楷交融的风 格,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代书法风格的变迁
汇报人:XX 20XX-01-20
目录
• 引言 • 汉代书法风格的起源 • 汉代书法风格的演变 • 汉代书法风格的流派与特点 • 汉代书法风格的影响与价值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汉代书法的历史地位
汉代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时期 之一,标志着篆书向隶书的转变 ,以及草书、楷书等字体的形成
隶书的特点
隶书笔画平直,结构严谨,具有波 磔之美,其独特的“蚕头燕尾”笔 画形态成为隶书的标志性特征。
篆书的影响与传承
篆书对隶书的影响
篆书是秦朝官方文字,对隶书的 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隶书在发 展过程中,吸收了篆书的结构和 笔法,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
篆书的传承
在汉代,虽然隶书逐渐成为主流 字体,但篆书仍然被一些书法家 所钟爱,并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
05
汉代书法风格的影响与价值
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笔法传承
汉代书法家的笔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如“永字八法” 等成为后世书法的重要技法。
书体创新
汉代隶书、草书等书体的创新,为后世书法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 础。
审美追求
汉代书法追求力量与美感的统一,对后世书法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 影响。
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中国书法史知识梳理
![中国书法史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31dbf5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9.png)
《中国书法史》——章节内容填空式梳理1第一章先秦书法1、____、____和____等原始文化时期的陶器上所存留的刻画象形符号,对认识、了解早期文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2、许慎指出汉字是对自然万物的象形和源于指事符号,近年来出土的实物也进一步证明了许氏关于汉字源于____及____的论断。
(原始图画、刻画符号)3、文字学家一般认为,汉字大约形成于____,____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字体系。
(夏代,夏商之际)4、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学术界公认是商代中后期的____和____。
(甲骨文,金文)5、中国书法至少已有____年以上的历史。
(3500)6、先秦时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写工具,审美视觉中的“___”、“____”、“____”等范畴均源于此。
(刀味、笔味、金石味)7、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我们都称其为“____”。
(大篆)8、从商到秦统一,汉字的演变表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____和____的嬗变之中。
(书体、字形)一、汉字的起源1、中国书法是以____为载体的特有艺术。
(汉字)2、古代人们为了帮助记忆和交际,发明了结绳、刻契和原始图画。
其中____是象形文字的前身或来源。
(原始图画)3、文字是人们在长期的____中逐渐创造并完善起来的。
(社会实践)4、战国时期有仓颉造字说。
荀子在《____》中否定仓颉造字说,认为仓颉是整理文字的人。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重新肯定仓颉造字说。
清末学者____发挥了荀子说,不但肯定仓颉只是第一个整理文字的人,并指出文字是____创造的唯物观点,推翻了长期以来的仓颉造字说。
(《解蔽篇》,章炳麟,群众)5、汉字的萌芽,可以上溯到距今约____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8000)6、从考古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贾湖文化的刻符——仰韶文化陶器刻画——____是一脉相承的。
(殷墟甲骨文)7、结绳、刻契等实物记事到陶器上等拟物体形象的符号,都揭示了汉字创造的两大基本途径:____和____,从而勾勒出汉字由____阶段、原始文字阶段到____的发展脉络。
中国书法简史(二)汉代书法.doc
![中国书法简史(二)汉代书法.doc](https://img.taocdn.com/s3/m/cb1ca22c27d3240c8447efb6.png)
中国书法简史(二)汉代书法中国书法简史(二)汉代书法汉代(206年前——公元220年)是在秦朝之后形成的。
西汉和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辛莽时期,持续了400年,经历了三个时期:西汉(206年前-公元8年,刘璇在23-25年间曾是皇帝)、辛莽(8-23年)和东汉(25-220年)。
汉初,为了发展经济,实行了与民息息相关的政策。
后来,政府统一了它的思想,驱逐了数百所学校,只尊重儒家思想。
因此,它的国力很强。
韩继承了秦制,开始使用篆书。
后来,篆书呈下降趋势。
隶书蓬勃发展,在东汉达到顶峰。
曹彰草书在汉代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字体。
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
石刻、竹帛是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进一步扩大了人们对写作的需求。
到了汉代,人们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对汉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同时,汉末理论家的思想也成为最早的图书理论,在图书理论史上影响深远。
首先,汉篆书是从秦朝继承下来的。
篆书是重要的应用文字之一。
东汉以后,它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在许多特殊和重要的场合,它仍然被使用。
因此,西汉时期也是篆书值得关注的时期。
他的书法遗存主要包括:铭文、石碑、青铜铭文、砖块、瓦片、墨迹等。
1.严格意义上的碑石在西汉时期并未出现。
因此,西汉篆书石刻没有一处被命名为“碑”,如《鲁北陛石题字》、《况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墓画像石题记》、《群臣上寿刻石》、《霍去病墓刻石》、《中殿刻石》、《开母庙石阙铭》等。
它们数量众多,但形状相对简单,但风格各异。
前三种风格相对开放,但仍是相对典型的篆书。
第四种是新的鲁莽,又瘦又硬,但又圆滑,有独特的含义。
后者有时与隶书的形式和意义混为一谈,明显受到隶书流行的影响。
东汉以后,碑刻需求量很大,篆书的地位被隶书所取代,因此小型篆书碑刻并不多。
有三个代表性的类别:《少室石阙铭》,《袁安碑》,方形,密集,有圆形笔画;《袁敞碑》和《祀三公山碑》为宽体字体,不同于秦篆书的庄重风格。
汉代书法
![汉代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67452d2b4b35eefdc8d333a7.png)
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今山西)人,魏
书法家。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他 的《受禅表》雄伟冠时(魏隶典范)。
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特殊现象是:师承风尚和
家族关系。两晋时代最为突出,出现了几大 书法世族,比如,陆氏(陆机)、卫氏(卫 瓘、卫恒)、索氏(索靖)和王、谢、郗、 庚四大家等。一个名门望族,在文学艺术上 往往父子相传,兄弟争胜,一家一种风格, 世代传承。这里只讲“二王”。王氏家族 (东晋)书法家最多,最著名的当数书圣王 羲之、其子王献之。
2,楷书的结体法则比隶书紧密。重心的安放,笔 道的长短、正斜,两笔相交的角度大小,点画之间 的照应关系,合体字中不同部件的位置与比例等等, 都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如隶书随意,有较大自由。 3,楷书的基本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用笔变化多。 楷书比隶书增加了斜勾、挑、折等基本点画,而且 每种基本点画的个性特征都比隶书鲜明。它依赖毛 笔的弹性、锋芒和书家多种用笔方法,形成各自迥 然不同、风格各异的字体。
2_秦汉时期书法
![2_秦汉时期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506cd578f46527d3240ce08b.png)
东 汉 《 袁 安 碑 》
《袁安碑》
• 释文: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 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十一 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正月乙迁东海阴 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城令十三年十 二月丙辰拜楚郡守十七年八月 庚申徵拜 河南尹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 五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 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月癸丑 闰 月庚午葬
• 汉朝文字书迹,有的铸于货币,有的铭 刻于铜器和石碑,有的写于竹简和缣帛, 有的模印于砖瓦。前人为了区别秦、汉 两朝的篆书,将秦朝篆书称为“秦篆”, 汉朝篆书称为“汉篆”。“汉篆”书迹 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一)规范的篆书
西 汉 《 句南 鑃越 》文 帝 九 年
西汉《南越文帝九年句鑃》
秦朝的正体字 ——“小篆”
•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运动 中确立的体势,也是秦系篆书朝着整齐 化、规范化和简化的方向发展的终结形 态。小篆具有规整匀称的特点,如,笔 画圆匀而且比大篆更为平直,结构平稳, 有“上紧下松”的意味,字形呈纵势。 小篆的象形痕迹更少,符号性更强。
秦始皇纪功刻石
• 秦始皇多次巡遊东土,炫耀其“并兼天 下”的威风,先后立下《峄山刻石》 (前219年)、《泰山刻石》(前219 年)、《琅琊台刻石》(前219年)、 《之罘刻石》(前218年)、《碣石刻石》 (前215年)、《会稽刻石》(前210 年),刻石上的小篆,据说出自李斯的 手笔。
秦汉时期书写质材的变化
• 以传统的“金石”之制而论,商周有金 无石,春秋战国金多石少,秦朝、西汉 石刻稍多。东汉为之一变,石盛而金衰。 秦汉两朝的日常书写所采用的材料是方 便易得的竹、木,以及缣帛,东汉发明 了造纸术纸的发明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书 写“革命”。
中国书法史 (2)
![中国书法史 (2)](https://img.taocdn.com/s3/m/55ab921c55270722192ef7bf.png)
《張遷碑》
《張遷碑》
• 篆額題《漢故轂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 《張遷表頌》,有碑陰題名,刻于東漢中平三 年(186年)無鹽(治今山東省東平)境內,於 明代出土。 張遷碑現存于山東泰安岱廟。《張 遷碑》和《曹全碑》都為漢末名碑。碑中字體 大量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用筆棱角分明 ,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張遷碑碑文記 載了張遷的政績,是張遷故居韋蔭等為表揚他 而刻立的。
關於隸書的定義
• 近人吳伯陶先生《從出土秦簡帛書看秦漢早期隸 書》:“可以用這個字的本義來作解釋。 • 《說文解字》中解釋‘隸’的意義是‘附著’, 《後漢书· 馮異傳》則训為‘屬’,這一意義到今 天還在使用,現代漢語中就有‘隸屬’一詞。 • 《晉书· 衛恒传》、、《說文解字序》及段注,也 都認為隸書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隸書是 小篆的一種輔助字體。”
熹平石經
兩漢書法流傳分為兩大形式
• 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 • 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 蹟。
漢石刻
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蹟
漢印
隸書
• 也叫“隸字”、“古 書”。是在篆書基礎 上,為適應書寫便捷 的需要產生的字體。 就小篆加以簡化,又 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 成平直方正的筆劃, 便於書寫。 • 隸書的出現,是古代 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 革。
師宜官書壁
• 師宜官有時未帶錢到酒家飲酒,因而在 牆壁上作書,請觀看者來付酒錢,計算錢付 足了就把字塗抹掉。
梁鵠因書得寵
東漢後期著名書法家梁鵠,年輕時 和曹操有過節。漢靈帝時,梁鵠擔 任选部尚書,負責人事安排。那時 曹操剛二十歲,初出茅廬,舉孝廉 為郎。曹操想當洛陽令,但梁鵠沒 看上他,只給他安排了個洛陽北部 尉。後來漢良天下大亂,曹操自立 為王,梁鵠則一直跟隨劉氏皇室。 曹操西進,破荊州,特張榜“募” 梁鵠。梁鵠擔心他要秋後算帳, “自縛詣軍門”。結果曹操非但沒 有將他治罪,反而封他為“軍假司 馬”,將他留在自己營中“以書自 效”。
中国书法发展史
![中国书法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82ee93d35fbfc77da269b110.png)
吴昌硕 丙子(1876年)作 节临《石鼓文》 横幅
第一章:先秦的书法
•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 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 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 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 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 块字的基础。 •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 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 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第一章:先秦的书法
•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 也有称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
第一章:先秦的书法
• 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 弯笔多,团块多。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 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 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 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西周时期的金文是一种很成熟 的书法艺术,向为书法史家所重视。它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的,谈书法 只能从隶、楷书始和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的传统认识,并 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至 3000 多年前。
•
•
•
蔡邕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 人。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 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 “蔡中郎”。
第三章:汉朝的隶书
• 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巨匠张芝, 张芝所创的“一笔书,张芝的草书 “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从 而成为“草书之首”。 张芝的草书给中国书法艺术带来了 无与伦比的生机,一时名噪天下, 学者如云。王羲之对张芝推崇备至, 师法多年,始终认为自己的草书不 及张芝。 狂草大师怀素也自承从二张(张芝、 张旭)得益最多。唐朝草书大家孙 过庭在他的《书谱》中也多次提到 他把张芝草书作为蓝本而终生临习。 他的墨迹近两千年来为世人所宝, 寸纸不遗,他的墨迹在《淳化阁帖》 里收有五帖三十八行,为历代书家 珍视并临习,故张芝的书法艺术精 神至今仍鲜活在中国书法的血脉中。 张芝同时也是书法理论的开先河者, 曾著《笔心论》五篇,可惜早已失 传。
《中国书法史教案》
![《中国书法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27b49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3.png)
《中国书法史教案》第一章:中国书法的起源与发展1.1 甲骨文与金文: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1.2 先秦书法:掌握先秦时期各种书体的特点,如篆书、隶书等。
1.3 汉代书法:了解汉代书法的发展特点,如隶书的成熟、草书的兴起等。
1.4 魏晋南北朝书法: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主要特点,如楷书的形成、行书的流行等。
第二章:唐代书法艺术2.1 唐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唐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2.2 唐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唐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严谨的结构、流畅的笔势等。
2.3 唐代书法的影响:探讨唐代书法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宋代书法艺术3.1 宋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宋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3.2 宋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宋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婉约清秀、注重意境等。
3.3 宋代书法的影响:探讨宋代书法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元代书法艺术4.1 元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赵孟頫、鲜于枢等元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4.2 元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元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雄浑奔放、奇崛古朴等。
第五章:明代书法艺术5.1 明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文徵明、祝允明等明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5.2 明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明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严谨的法度、个性鲜明等。
5.3 明代书法的影响:探讨明代书法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清代书法艺术6.1 清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王铎、傅山、张瑞图等清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6.2 清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清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古朴稚拙、个性鲜明等。
6.3 清代书法的影响:探讨清代书法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近现代书法艺术7.1 近现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吴昌硕、齐白石、赵朴初等近现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7.2 近现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近现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创新求变、兼容并蓄等。
汉代书法 中国书法史课件
![汉代书法 中国书法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ac759ae2bd960590c677f2.png)
第二章 汉代书法
汉(前206年~公元220年)继秦 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 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2 06年~公元8年,刘玄又于23年~2 5年一度为帝)、新莽(8年~23年)、 东汉(25年~220年)。汉初实行与 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
二、西汉隶书
西汉初期,是隶书的蜕变期。存留作 品主要有两类:石刻和简牍帛书。 石刻存世有《杨量买山地记》、《五 凤二年刻石》、《麃pao biao 孝禹刻石》等。 其结构与简牍相近,已是隶体,但多数笔 划无波磔,可能是制作方式造成的,显得 很古朴。后来评价,多据此认为它们是 “体兼篆隶”。
简牍帛书有: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遣策》、 3号墓《遣策》和帛书;安徽阜阳出土的文帝时 期残简;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墓出土的《孙膑兵 法》、《孙子》、《尉缭子》、《晏子春秋》等、 2号墓出土的元光元年历谱;湖北江陵凤凰山8 号、9号、10号西汉墓出土的竹简;湖北光化 县3号西汉墓出土的竹简等。 湖南长沙马王堆1、2、3号墓是西汉初长 沙丞相轪侯家族的墓葬。其中,帛书《老子》甲 本,尚有浓厚的篆书结构特点,但也已有一定程 度的隶化痕迹,如化圆为方、末笔重按似波磔等。 帛书《老子》乙本,结构基本已是隶书,末笔更 具波磔形貌。可见到西汉初期,隶书的成熟程度 又有了较大的提高,以致有的学者认为,这表明 隶书的成熟期应当从此算起。不过,综合来看, 这种结论稍嫌乐观。
汉朝的书法艺术隶书楷书与草书的兴起
![汉朝的书法艺术隶书楷书与草书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5f90a51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f.png)
汉朝的书法艺术隶书楷书与草书的兴起汉朝的书法艺术:隶书、楷书与草书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汉朝时期,隶书、楷书和草书这三种书体逐渐兴起,并成为后来书法的主要流派。
本文将介绍汉朝的书法艺术,重点探讨隶书、楷书和草书在这一时期的兴起与发展。
一、隶书的兴起隶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然而,在汉朝时期,隶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
这得益于汉代政府的一项重要改革——“变法”。
汉武帝时期,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他下令改革秦朝时期的小篆字,创造了一种行书体,即隶书。
隶书以其规范的笔画结构和整齐的排列方式成为汉朝官方文字和公文书写的主要方式。
汉代隶书是以“汉隶”为代表,至今仍影响着后来隶书的发展。
二、楷书的兴起楷书作为中国书法的正统,起源于汉朝,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汉朝时期,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
楷书严格按照字形结构和笔画规范,注重书写的整体平衡和美感,把每个字的笔画精确地写出来,给人以清晰、端正、庄重的印象。
通过楷书的书写,汉朝时期的文人士大夫能够表现他们的文化修养和气质。
后来的书法家们在楷书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形成了后来的行书、草书等书体。
三、草书的兴起草书是汉朝时期书法中的一种新的书写形式。
草书起初流行于汉代的士大夫之间,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有时可以看到一些简化和变形的笔画形态。
草书以其激进的笔墨、奔放的笔势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与楷书和隶书相比,草书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个人的艺术风格。
草书的兴起象征着汉代文人选择表达自由、放松和个性的态度。
结语在汉朝时期,隶书、楷书和草书这三种不同的书体兴起并发展,分别在政府文件、文人雅集和个人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三种书体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化品质和审美理念。
汉朝书法艺术的发展对后来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成为了后世书法家的学习和创作的重要范本,为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源泉。
02两汉三国书法史
![02两汉三国书法史](https://img.taocdn.com/s3/m/03798eff7c1cfad6195fa79f.png)
五、楷书的萌芽
• 东汉末年,在手写隶书及其分衍物草书 的影响下演化出新的书体——楷书。楷 书即“真书”,古时又叫做“楷隶”或 “今隶”。它字形方正端庄,笔画清晰, 给人以法度齐备、方圆得体、端庄成熟 的美感,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法定通用文 字 。现在流行的美术字即是楷书的一种 美化写法。
从《非草书》看书法热
• 1、东汉的书法热没有得到文坛的认同,著名 文学家赵壹从儒学的角度写了一篇《非草书》 对年青人狂热地学习草书进行抨击。 • 2、他从文字的实用性观点出发,认为草书是 “伎艺之细者耳”,因为“乡邑不以此较能, 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 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 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 。
熹 平 石 经 残 石
尉 迟 敬 德 墓 志 盖 飞 白
三、今草
• 1、今草是张芝在章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 的一种新的草书字体。它完全去掉了章 草还保留着的、演变过的隶书波磔,为 上下两字的连写提供了便利,使今草可 以从根本上改变了章草“字字分离”的 特征,从而使中国书法在布局上第一次 出现两个以上的字连在一起的写法。 • 2、今草在作字布局上讲求行笔的气势, 是把对书法内在规律的追求提高到书法 审美的高度上来的体现。
第三节 三国时期书法史
• 1、三国时期是一个重视人才的时期,书 法产生了一个飞跃的时期,产生了大量 著名的书法家,可惜因战火而遗作甚少。 • 2、本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是钟繇。 代表钟繇书法成就的是他的小楷作品 《荐季直表》,他也因此而被尊为“楷 书之祖”。
汉代书法
![汉代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635e2ab73968011ca30091f0.png)
第二章汉代书法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历时400多年,包括三个时期: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刘玄又于公元23年——公元25年为帝)、新莽(公元8年——公元23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在中国书法史上,汉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长达4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书法和书法相关的诸多方面都得了发展。
包括:一、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诸体都取得新的发展成就,尤其隶书的发展最为显著。
汉代草书是当时发展比较成熟的另一种书体。
楷书、行书开始萌生。
二、书法与仕途挂钩,促使人们对书法的重视,同时对这个时期书法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代的书法教育包括以鸿都门学为代表的专业高等教育及家学庭训式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
三、伴随两汉书法的繁荣发展,两汉的书法家队伍得到壮大。
这些书法家有些名留青史,更多的是无名写手,他们有的专精一种书体,有的擅长几种书体。
书法家之间,有的互相学习,有的还形成群体流派。
如以张芝为首的西州草书流派,一直延续到西晋,影响久远。
四、由于书写的需要,书法用具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和创新,首先是纸的发明和应用,西汉前期纸开始出现并用于书写,到东汉中期蔡伦创用“蔡侯纸”,末期左伯研制“左伯纸”。
笔、墨的制作在汉代也得到很好的发展,最负盛名的有张芝的笔和韦诞的墨。
五、汉末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等。
第一节两汉篆书汉初承秦制,小篆在某些庄重的场合仍是比较重要的应用文字。
在汉代的各种书体中篆书装饰性最强,所以篆书多使用于一些特殊的场合和器物上。
具体如下:碑刻和碑额。
西汉的篆书石刻形制简单,数量较多,但都不称“碑”,并且大多书写比较草率,比较规整的小篆刻石有:《鲁北陛石题字》、《况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群臣上寿刻石》、《霍去病墓刻石》等。
东汉以后,随着碑刻的兴盛,篆书碑刻出现新的状况,一方面,碑文正文用篆书刻写的碑刻数量非常少,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小篆的主体地位在这时已经被隶书取代,代表书迹有:《袁安碑》、《袁敞碑》,用笔浑厚,体势较宽。
中国书法发展史之汉代书法
![中国书法发展史之汉代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bb38fac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8.png)
中国书法发展史之汉代书法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
”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主要作品介绍:马王堆帛书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左图)和乙本(右图)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
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
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
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西狭颂汉代隶书。
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 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
建宁四年 (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
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能称作典型的有:《乙瑛碑》、《史晨碑》、 《礼器碑》、《张景碑》、《华山碑》、《朝侯 小子残碑》、《曹全碑》、《熹平石经》、《韩 仁铭》、《鲜于璜碑》、《张迁碑》、《幽州书 佐秦君石阙》、《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石 门颂》、《西狭颂》、《郙阁颂》、《武梁祠画 像题记》、《左表墓门题字》、《苍山画像石题 字》等。从风格上讲,或雄强,或秀美,或飘逸, 或凝重,或古朴,或优雅……可谓千姿百态,朱 彝尊和康有为的分类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故王澍 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3、铜器铭文
汉代已经不是青铜器的兴盛期,但是青铜器 物的应用仍然比较广泛,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 其上铭文,多为器名、使用地点、铸造年月,以 及工匠的姓名和器的重量等。近人容庚《秦汉金 文录》中收集有大量这类铭文。其成字方法多为 契刻,风格约可分为两类:一类笔划均匀,字形 端稳,有的接近规范的小篆。如《寿成室鼎》、 《长杨鼎》、《黄山鼎》、《安成家鼎》、《南 陵鐘》、《池阳宫行镫》、《竟宁雁足镫》、 《成山宫渠升》等的铭文。另一类,体势不受小 篆格局限制,笔划随意自如。如《云阳鼎》、 《杜阳鼎》、《湿成鼎》、《永初鐘》等的铭文。 总的来看,无论内容还是书写,都比较简略,无 法和前此的铜器铭文相比,但在“简”中也形成 了特色。
新莽时期有些例外。王莽复古,试图恢复小篆, 因而其间出现了不少制作精美、书写严谨的铜器 铭文作品,如《新莽铜量》、《新莽铜衡桿》、 《始建国铜方斗》、《始建国铜撮》和《始建国 尺》等。布局整齐规范,结构方严刻厉,笔划瘦 劲挺拔,《新莽铜量》尤其具有代表性。
4、砖文和瓦当 汉代瓦当文是古代篆书的一束奇葩。 以圆形瓦当为常见,一般中央有一乳突, 周围用线等分为四。瓦当文记录建筑物的 名称或是祈颂吉祥的语句,虽然简短,但 由于其形制特异,篆法也极具异彩。最为 突出的是它的善于随形布字,文字围绕圆 心进行安排。因而常常省改变形,将文字 简化或夸张,充分发挥篆书圆曲笔划易于 伸展、收缩的特点,创造了既有很强的装 饰性又不失篆书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新风格。
两汉代书法
汉(前206年~公元220年)继秦 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 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2 06年~公元8年,刘玄又于23年~2 5年一度为帝)、新莽(8年~23年)、 东汉(25年~220年)。汉初实行与 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
2、碑额 篆书与隶书相比,毕竟是古老的字体,有其特殊的意 义,因而在东汉隶书碑刻大盛时,其碑额却有许多是采用 篆书书写的。其中代表性的有:《泰室石阙铭额》(阳 文)、《少室石阙铭额》、《景君碑额》、《孔君碣额》、 《郑固碑额》、《孔宙碑额》、《孔彪碑额》、《韩仁铭 额》、《尹宙碑额》、《王舎人碑额》、《鲜于璜碑额》 (阳文)、《华山碑额》、《张迁碑额》、《赵宽碑额》、 《白石神君碑额》、《郑季宣碑额》、《樊敏碑额》、 《赵菿碑额》、《仙人唐公房碑额》、《尚府君碑额》等。 碑额要求有较强的装饰性,因而碑额篆书往往与一 般篆书有较大的不同,概括而言有:首先,由于碑额位置 相对狭小,许多碑额篆书的整体布局必须因势利导,随形 布势,因而章法比较奇特;其次,这也必然影响到单字结 构的处理,往往或长或扁、或方或圆,有时又互相穿插, 同严谨的秦篆相比,显得活泼多姿;再次,有时受到隶书 的影响,笔划常有隶意,相对丰富得多;最后,有的作品 为了突出其装饰性,采用了缪篆体势或类似韭叶的笔划, 别具一格。
二、西汉隶书
西汉初期,是隶书的蜕变期。存留作 品主要有两类:石刻和简牍帛书。 石刻存世有《杨量买山地记》、《五 凤二年刻石》、《麃pao biao 孝禹刻石》等。 其结构与简牍相近,已是隶体,但多数笔 划无波磔,可能是制作方式造成的,显得 很古朴。后来评价,多据此认为它们是 “体兼篆隶”。
1、碑刻 东汉政治的核心是地方豪强集团,豪强地主 的庄园是经济的主体,文化上继续独尊儒术,人 才选拔采用“征辟”、“察举”制度,这一切助 长了浮华的社会风尚,其直接表现之一就是厚葬 之风的盛行,以碑刻的形式谀墓的做法大为流行, 从而为隶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掀起了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刻石立碑的风潮。
典型的墓碑,有“碑额”,相当于标题,刻 在碑的顶部。有的有“穿”,或在碑额上,或在 碑的中部,本来是用来下棺的。碑的正面称 “阳”,背面称“阴”。有的碑有座,称为“碑 趺”。
广义的碑主要形制有“墓碑”、“功德碑”、 “神庙碑”、“摩崖”、“石阙”、“石经”等 等。“墓碑”和“功德碑”是门生故吏聚钱选石 为主人树碑立传。“神庙碑”则是祈福或纪念神 庙修筑的功业的。“摩崖”主要是纪念工程完工 的。“画像题字”是画像石上的说明文字。“石 阙”是重要建筑物的附属,上面往往有装饰图案。 “石经”则主要刊刻儒家经典。相对于简牍来说, 碑刻的制作目的比较庄重,在书写和工艺上比较 讲究,更能集中地展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隶书美 的追求和认识。因而,通常所谓“汉隶”,往往 指这一时期的石刻隶书作品。
5、墨迹
汉篆书墨迹留存至今的有四件:《武 威张伯升柩铭》、《武威壶子梁柩铭》、 《武威姑臧张□□柩铭》和《张掖都尉棨qi 信》,应当都是所谓“幡信”一类的作品, 笔划盘曲、穿插,婉转妩媚,结体或突出 疏密对比,或强调撑满字格,与历史上所 谓的缪篆的特征相近,由于丝织品年代久 远变形,更增其纠缪婉曲的特征。古代篆 书墨迹留存极少,这四件作品是很有价值 的。
这些碑刻流传至今的约有一、二百种,精品极夥, 剧迹甚众。朱彝尊把汉碑分为三类:方整、流丽、 奇古。他在《西岳华山庙碑跋》中说:“汉隶凡 三种。一种方整,《鸿都石经》、《尹宙》、 《鲁峻》、《武荣》、《郑固》、《衡方》、 《刘熊》、《白石神君》》诸碑属此。一种流丽, 《韩敕》、《曹全》、《史晨》、《乙瑛》、 《张表》、《张迁》、《孔彪》、《孔宙》诸碑 属此。一种奇古,《夏承》、《戚伯著》诸碑属 此。”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 本汉第七》中把汉碑 隶书分为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 凝整、秀韵八类。
西汉文、景以后,间里书师合《仓颉》、《爰历》、 《博学》三篇,断60字以为一章,凡55章,共3300字, 中有重复的字,合称为《仓颉篇》,分上中下三篇,。 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重复的字,而所收 的字有出于《仓颉篇》之外者。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 《急就篇》和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所收 都是《仓颉篇》中的正字。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 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 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 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石刻和简帛 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 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两汉时期 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 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 经典作品;同时,汉末时期理论家们的思考,也 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 响深远。
西汉末期,是隶书的定型成熟期。存留作 品有:青海大通县115号出土的宣帝时期竹简; 甘肃敦煌出土的天凤元年(公元前14年)的木 牍;江苏仪征胥浦101号汉墓(元始五年)出 土的竹简木牍等。而堪称代表的,当属河北定县 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书于汉宣帝(公元前7 3年~公元前49年)时。结体取横势,波挑定 型,点画之间已能自如地表现后来隶书常见的俯 仰呼应,风格端庄、整洁,脱离了前此的古朴稚 拙。此外《王杖诏令册》简、《始建国天凤元年》 简等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全面来看,整个西汉 时期,隶书始终没有完全建立规范,在上述比较 成熟的简牍中,有相当多的隶字,或是笔划,或 是结构,都多少有其它字体的因素搀杂其间,这 也许是墨迹书写相对随意的缘故。
汉代日用文字已完全使用了隶书,从西汉初的尚 未完全摆脱篆书成分的古隶,逐渐发展成全用方 折笔画、结体简约趋扁的成熟隶书,有的是带有 波碟的八分书,以及章草书。汉人对古代文字的 写法、音义和六书的义例自然也越来越模糊。秦 代李斯等所作的《仓颉篇》、《爰历篇》、《博 学篇》,间里书师用以教学童识字、书写,已渐 渐不适用了。于是,两汉时期曾不断对字书进行 修订和重新编写。
三、东汉隶书
东汉,尤其是东汉晚期,隶书发展到高度成 熟的阶段。由于东汉实行厚葬,为歌功颂德而大 兴碑刻,成为官方正体的隶书在石刻中充分展示 了艺术的光采。故近人陈彬龢说:“秦以来隶书, 多用方笔,至前汉末稍成斜方,至后汉更甚,同 时用笔,点划亦趋巧妙。盖前汉隶书之点划,有 如儿童之用笔,其后渐次进步,执笔正直,起笔、 止笔、波磔,亦能逆笔突起,或捩、或押、或浮, 种种巧技,故用笔之变化,至后汉进步殆达极 顶。”
一、汉篆
汉承秦制,小篆是重要的应用文字之 一,东汉以后才逐渐被隶书取代,但在许 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被使用着,因而两 汉对小篆书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 其书迹遗存主要有:碑刻、碑额、铜器铭 文、砖文和瓦当、墨迹等。
1、碑刻
严格意义上的碑刻,在西汉时还没有出现,因此西汉 时期的篆书石刻,都不以“碑”称名,如《鲁北陛石题 字》、《况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 《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墓画像石题记》、《群臣上寿刻石》、 《霍去病墓刻石》、《中殿刻石》等,数量不少,但形制 比较简单,不过风格也较为多样。前三种体势较开阔,但 还是相对典型的小篆;第四种出于新莽,瘦硬而不失婉转, 具有独特的意味;后面几种则间或夹杂着隶书的形意,显 然受到了隶书流行的影响。 东汉以后,碑刻大兴,而小篆的地位已经被隶书取代, 因而小篆碑刻并不多。代表性的有三类:《开母庙石阙 铭》、《少室石阙铭》,体势方正茂密,笔划圆劲;《袁 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与秦小篆的严正不同, 用笔浑厚,与秦小篆的婉转不同,一般认为,这两碑是小 篆的新开创,代表了汉代小篆的新风格。《祀三公山碑》, 体兼篆隶,单字撑满字格,而通篇布局错落,是一种极有 创造性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