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恢复时期前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作者:喻冬冬魏超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01期摘 ; 要: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国工业发展和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功。

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工业发展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与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化体系,实现了由工业化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再到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工业总量快速增长,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

关键词:工业发展;工业建设成就;工业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F1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0.01.010文章编号:1009-6922(2020)01-51-08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结合国情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历史发展时期。

中国工业发展也大致可以分为这两个历史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发展历程1.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的压榨掠夺和连续战争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

国民经济恢复期(1949—1952年)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征管和接收外国在华资本,建立起国营经济。

同时,对私营经济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保证其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目标。

国家逐步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控制了金融、企业和重工制造等。

1949-1952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了1.45倍,年均增长34.8%;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了227%,年均增长48.5%;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了114.8%,年均增长29%。

工农业产值两者之比由1949年的27:73变为36:64。

这一时期,基础十分薄弱的重工业得到一定发展,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钢铁工业——从“零”起点到新生

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钢铁工业——从“零”起点到新生

3 精心策划精品线路 , . 培育安钢旅游品牌
后, 还可以开发更多项 目。总之 , 结合安钢的发展, 细分 目标市场 , 制定旅游策略, 可以收到更好更多的效果 。
4 开展 工业旅游专项培训, . 规范和提高服务质量
在不同发展阶段 , 要慎重选择 , 找准市场, 根据游客
的需求和兴趣设计不同的参观路线, 精心策划游览过程 ,
几乎损失了全部生产能力。14 年4 1 日国民党军 96 月 5
南长沙 土的铸铁鼎和钢剑等。但在此后漫长的历史长
河中, 中罔的炼铁 、 炼钢T艺始终没有多大发展 , 也没有
队进驻鞍山接收昭和制钢所, l f成立鞍山钢铁有 同年 o t
限公司。
采用 近现代世界上先进 的冶炼技术和T艺 , 直到 19 80
中国 是世界上最早冶炼铁、 钢和使用铁、 钢的国家。 冶炼术在中国的起始年代 , 见诸于青铜器铭文的, 应始于
周成王时代( 公元前 ll年一前 17年) l5 08 的同簋, 又名毛 伯彝 。此器腹内有铭文 10 9 余字 。据郭老( 沫若) 考证,
月 5 3日, 一l 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 了七届二中全会 , 会议明确指出 : 在革命胜利以后 , 必须
加速扩建了本溪和鞍山炼铁厂, 并在沈阳、 大连和抚顺新 建钢铁厂:到 1 3 东北地区产铁 10 、 8 万t 9 年, 4 7 万t 7 : 钢 13 年“ 97 七七 ” 事变后 , 同民党政府拆迁 了汉阳铁 厂、 大冶铁厂、 六河沟铁厂和上海炼钢厂的部分冶炼设
给游客一个特殊体验。用 12  ̄ 天时间把安钢的所有参观 场景看完 , 只能走马观花 , 留不下深刻印象。根据游客层 次和需求 , 把参观线路分为钢铁生产现场体验 : 主要参观 安钢会展中心 ; 现代科技教育 : 主要参观国家级博士后科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状况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状况

二、建国初期关于关于工业发展的具体战略——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 "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长春一汽
二、建国初期关于关于工业发展的具体战略——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 "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7年,除个别产品外,“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实现,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53——1957年,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一些现代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地建
了大量新线路的建设,大大促进了全国的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

二、建国初期关于关于工业发展的具体战略——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 "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二、建国初期关于关于工业发展的具体战略——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 "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 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国家不但加强了原有的交通路线,而且开始了大量新线路的建设,大大促进了全国
一、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 1949年10月,新中国从国民党政府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烂摊子。经济濒临崩溃,商业 资本不足。
• 新中国在财政经济方面极为困难。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与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加上日本帝国 主义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反人民战争的摧残,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 孔的烂摊子。自然经济十分强固,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1949年全国 受灾面积达800万多公顷,灾民约4000万亟待救济。城市中大约有400万失业者和大量的半失业人员,需要人 民政府予以安臵和救济。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几百万军政人员,也要包下来管饭吃。
• 建国初期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
• 建国初期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

建国前后中国经济的对比

建国前后中国经济的对比

年代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类别
进出进出进出
口口口口口口
全国对外贸易总值 808. 178. 599. 227. 331. 170.
781904
各 国 及 地 美国
60.9 38.7 57.0 23.3 66.5 20.1
区 所 占 比 英国
63.3 4.4 8.45 6.5 5.5 3.9
25.0 41.9 22.3 23.3 27.8 19.4
半制成品 14.5 23.6 21.0 29.3 16.4 25.9
制成品 43.3 19.9 47.1 24.7 42.4 36.7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
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城 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 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 束了中国大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动乱,建立了强 大有效的政府,为发展经济提供了保障,然而要
重(%) 东 南 亚 及 10.5 10.1 11.9 13.7 11.9 24.1
印度
香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6 28.2 1.4 34.2 0.9 34.1
其他
18.7 18.6 21.2 22.3 15.2 20.5
各 类 物 资 食品
17.2 14.6 9.6 22.7 12.4 18.0
比 重 ( % )原料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中国 开展了以引进苏联先进技术为核心的大规模经济 建设。一些大项目的开工和完成初步改变了中国 工业一穷二白的面貌。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苏 联援建的156项工程。这些工程所形成的工业部门 和生产能力,不仅可以填补国民经济中的许多空 白,增强薄弱环节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能够迅速 提升中国工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使中国初步建立 自己的工业基础。为了在制度上给予工业化以支 持,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底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 总路线。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分析及相关数据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分析及相关数据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大致可把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和发展;②1957-1966年:开始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曲折前进;③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④1977-1992年: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稳步、迅速而健康发展;⑤1993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即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1949-1952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

1949年比过去最好年份,工业总产值下降50%,农业总产值下降20%,原煤下降48%,原油下降62%,钢下降83%,电力下降28%,棉布下降32%,粮食下降24.5%,棉花下降48%。

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1952 年达到461亿元,高于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408亿元);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1952年达到349亿元,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281亿元)。

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在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21.1%。

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

1952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为1950年数字,下同),美国为538.3公斤;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

因此,为了改变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与此相适应,在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

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42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占88.8%。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选修班讲义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选修班讲义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选修班讲义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重点梳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第一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①在农村,土地改革②在城市,没收了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组建和发展了国营经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2.过渡时期(1953—1956):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1957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①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做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

②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二、第二阶段(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十年经济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既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①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②严重失误:1958,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文革十年(1966~1976):“左”倾错误发展到高潮,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三、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2010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

(一)1949年到1952年为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做准备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计划经济的著名论断,是在经过毛泽东、 刘少奇审阅、修改的《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中所提出 的:新民主主主义经济之所以不同于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还在于新民主主义的 国民经济应该是某种程度上具有组织性和计划性的经济。当时东北地区已经实现 计划管理,全国只是开始有为计划经济做准备。 所采取的措施包括: 第一、建立中央政府管理国民经济的机构。1949年9月在建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 会的基础上,建立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财经工作。国家也设立了财 经计划局、财经统计局等部门,地方也设立了相应的部门。这标志着国家经济管 理机构的框架基本确立。 第二、形成了计划经济运行机制。包括为了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建立了计划组 织机构,计划司及其下属机构、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财政体制以及统一 财经等方式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 背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董佳男
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基本 经济情况
一、落后的经济基础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榨和残酷剥削,加 上连年的战争摧残和国民党败退时的疯狂掠夺和破坏旧中国虽地大物 博却赤地千里,人口众多却遍野哀鸿: (一)薄弱的经济基础 (1)农业 旧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极度落后。以手工个体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在国 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到 1949 年新中国 成立前夕,全国平均亩产量,粮食为 127 斤.全国 80%以上的人口从 事农业生产,每年却需要进口大量粮食和棉花。 (2)手工业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工业少得可怜没有形成工业体系,工业技术水平 低下,门类短缺。“以总产量比较,中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水 平之间的水平低下,门类短缺。“以总产量比较,中国与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工业水 平之间的差距在 100年以上。

我国经济发展简史及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简史及现状

近代我国经济发展简史及现状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

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

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

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这标志着自那时起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次起伏,并逐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以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的概述。

第一阶段:战后恢复和重建(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废墟满目、物资匮乏的严峻局面。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包括土地、国有化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等,以恢复和重建战争破坏的经济。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致力于恢复农业生产、重建基础设施和复兴国家工业。

第二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恢复和增长。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农业合作化、国有化和重点工业发展等,以推动全国性的经济建设。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速。

第三阶段:大跃进时期(1958-1962年)大跃进是在农业和工业领域进行大规模集中化和集体化的一次经济和社会实验。

然而,由于计划不合理和过度集中的政策措施,这一时期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导致了农业和工业生产水平的下降,以及数百万人的饥饿和死亡。

第四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混乱。

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和政治斗争导致了生产力的严重浪费和破坏,对经济有害的影响持续了将近十年的时间。

第五阶段:开放和现代化建设(1978年至今)开放政策的实施从1978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效应的经济政策,并开放了经济对外合作和贸易。

这些政策包括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国有企业、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政策等。

这些举措使得中国经济得以蓬勃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经济和开放政策还带来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结构的改变。

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实现了数以亿计人口的脱贫。

中国的制造业向全球输出,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资本与技术吸收也不断增加。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过渡时期下列经济措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是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所谓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是指在新中国成立后还彻底没有完成需要去彻底完成
二、经济的恢复发展
课标要求:
掌握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及成效。
横向联系:
• 纵向联系
㈠背景:严峻的经济形势
表现:
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
材料1:从1937年到1945年的八年抗日战争中, 我国军民死伤就达成三千五百多万人,财产损失 达六千亿美元。 材料2:据不完全统计,一百多年来,殖民主 义,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殖民贸易,非法 走私和控制关税等手段,从中国掠夺的资财有一 千亿两以上,人均达二百多两。
材料3:蒋松孔陈四大家族垄断了全国的经济 命脉。仅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们从人民身上搜刮 的资财就达二百亿美元以上。
⑶措施:
①调整公私关系 如: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发放贷款,调整 税收等。
②调整劳资关系 ③调整产销关系
⑷实质:是对资义工商业的初步改造
⑸意义: ①把私营工商业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形成国 家资本主义经济。 ②促进民族资义经济发展,出现第二春。 ③使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 ④也使国家积累了对资义工商业进行社义改造 的初步经验。
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 出现过这一经济类型?
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在国家掌握和控制下, 通过多种形式与国营经济相联系的资义经济。
5、农村开展互助合作,修水利,发展生产
6、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内容: 实质:争夺企业的领导权,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
㈢成效及意义
⑴到52年底,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经济恢复 发展。 ⑵为巩固政权奠基。 ⑶为开展计划经济建设准备条件。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分析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分析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分析陈旭晓①(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摘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同时,又开始了一场新的斗争——为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快速好转的斗争,这就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经济政策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而调整的,面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新的经济政策。

本文将在掌握相关材料和知识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作一梳理并简单分析一下在这些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原因。

关键词: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正文: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是一个几乎各方面全面崩溃的烂摊子,“工业凋敝、农业萎缩、交通瘫痪、贸易阻塞、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痛苦不堪”②,“不论生产资料或生活用品都极其缺乏”③,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有没有能力制止恶性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把生产恢复起来,使自己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上站住脚跟,这在当时是比进军和剿匪更加困难的新的严峻考验。

④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共的经济建设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使遭受破坏、极度衰弱的国民经济尽快恢复起来,又要在经济领域中进行变革,建立和发展新型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①陈旭晓(1987—),女,山东泰安人,中央党校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②范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史(1949-1952)》,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③曾壁钧,林栖主编:《新中国经济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④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4页。

造条件和奠定基础。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

一、国民经济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政策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具体地规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分析了中国的经济状况,还具体地规定了五种经济成分,同时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五方面的经济政策: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建立和扩大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保护、限制、利用、引导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和市场。

建国前后中国经济的对比

建国前后中国经济的对比

整理ppt
11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中国 开展了以引进苏联先进技术为核心的大规模经济 建设。一些大项目的开工和完成初步改变了中国 工业一穷二白的面貌。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苏 联援建的156项工程。这些工程所形成的工业部门 和生产能力,不仅可以填补国民经济中的许多空 白,增强薄弱环节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能够迅速 提升中国工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使中国初步建立 自己的工业基础。为了在制度上给予工业化以支 持,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底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 总路线。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
整理ppt
15
1959年其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主要工业产品,将可 能等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的水平,接近或超过日本 发动侵华战争时1937年的水平,第三批项目的确定是在 1945年10月赫鲁晓夫率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 年庆典期间,双方就旅顺口问题,中苏科学技术合作问题 及苏联政府帮助中国新建和扩展企业等问题举行了会谈, 共签署了包括《关于苏联政府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新建十五项工业企业和大原有协定的一百四十一项企业 设备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在内的十项文件,至此,苏 联援华项目共计156项,通称“156项工程”。 众所周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时中国“一五”计 划建设的核心。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经过反复多 次的论证,“156项工程”中最后投入实际施工建设的共 计150项。
整理ppt
21
整理ppt
22
2.改革开放后至今
年份
对美出口
从美进口
整理ppt
23
53·6

食 2263亿斤 3278亿斤
44·8
9·3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各时期的概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各时期的概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各时期的概况概述:描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各时期的农业、工业等的发展概述。

关键字: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经济调整时期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经济调整时期 1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五个五年计划和实行改革开放交替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1950—1952年)。

由于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私营工商业的初步合理调整,统一全国财政、金融和物资管理等重大措施的贯彻落实,为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综合指标看,1950年到1952年的3年中,社会总产值,由1949年的557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015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2.8%;国民收入由358亿元增加到58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9.3%。

从国民经济主要部门看,有以下的变化:(1)农业经济在社会组织、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果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合作社成为农业中的主要社会组织。

国营农场开始建立起来,在政府奖励农业生产,发放农贷、支援农业的政策促进下,中国农业生产条件也有了相当的变化。

耕地面积逐年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发展,3年中共增加灌溉面积8000万亩。

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逐年增加,农业总产值1952年比1949年增加53.4%,平均每年递增15.3%。

(2)工业在恢复时期的3年间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2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1%,平均每年递增34.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不仅大大超过1949年的水平,除个别产品外,也超过解放前最高年产量。

工业生产技术也得到提高,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技术设备,对原有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进行了初步改造。

工业内部结构和地区分布发生巨大变化。

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其中尤以钢铁和机械制造发展最快;国营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而私营工业的比重则明显下降。

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49---19560)

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49---19560)
一五计划时期工矿业建设成就尤为突出主要有鞍山钢铁3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为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丿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丿工商业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丿工商业改造斱式项目目的意义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合作化途径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不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发展生产力)
1953年 过渡时期总路 线 内容: 一化三改造
工业化是根本目标 一化 发展生产 “一体两翼” 力 三改 变革生产关 同时 并举
系 为什举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材料: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丿国家,工业 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积 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 是一个需要十年乀丽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丌能走这条 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 以必须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亊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1949-------1956
全面建设社 文革 49 过渡时期 56 会主义时期 66
76
徘徊 时期 78
改革开放新时期
③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准 备 和 启 动
②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①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曲折和延误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重振和辉煌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53-1956年)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

建国前后中国经济的对比

建国前后中国经济的对比

重(%) 东 南 亚 及 10.5 10.1 11.9 13.7 11.9 24.1
印度
香港
3.6 28.2 1.4 34.2 0.9 34.1
其他
18.7 18.6 21.2 22.3 15.2 20.5
各 类 物 资 食品
17.2 14.6 9.6 22.7 12.4 18.0
比 重 ( % )原料
年代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类别
进出进出进出
口口口口口口
全国对外贸易总值 808. 178. 599. 227. 331. 170.
781904
各 国 及 地 美国
60.9 38.7 57.0 23.3 66.5 20.1
区 所 占 比 英国
63.3 4.4 8.45 6.5 5.5 3.9
手工业的合作化也非常顺利。1953年,合作 化手工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仅为3.9%,1955年上 升到26.9%,1956年则达到91.7%。手工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9]。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实 际上从建国以后就开始了。1952年之前主要是通 过“加工定货”和“统购包销”的国家资本主义初级 形式。1953年之后,则先是对单个条件成熟的企 业实行“公私合营”,到1955年下半年则发展到对 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政府通过全行业公私 合营这种和平赎买的方式,,使私营企业主只拿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中国 开展了以引进苏联先进技术为核心的大规模经济 建设。一些大项目的开工和完成初步改变了中国 工业一穷二白的面貌。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苏 联援建的156项工程。这些工程所形成的工业部门 和生产能力,不仅可以填补国民经济中的许多空 白,增强薄弱环节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能够迅速 提升中国工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使中国初步建立 自己的工业基础。为了在制度上给予工业化以支 持,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底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 总路线。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状况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状况

公私合营
•195限制、利用、改造、和平赎买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二、建国初期关于关于工业发展的具体战略——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二、建国初期关于关于工业发展的具体战略——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 (2)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工业发展战略思想,为有计 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 1951年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
• “三年准备,十年建设”的思想是逐渐形成的。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即已提出要用三年 或者还要多一点的时间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准备条件。毛泽东在 这一年还讲过“三年五年恢复,十年八年发展”。到1951年2月,他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进一步明确地提出 “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这里,第一,由于一年来工作进展顺利,3年完成恢复任务确有把握了, 所以没有再提“三年五年”、“三年时间,或者还要多一点”。第二,把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这一前景, 更切近地提到党的高级干部面前。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要为中国的工业化而奋斗,现在这一任务就要变成 直接行动了,当前所作的一切,都是为实现这一任务作直接的准备。这是全党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入建设的 进一步贯彻。第三,把10年作为一个建设阶段,预示着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规划有某种联系,使党的领导 干部对这一过渡的进程表有了较前更具体的了解。
• 第二,提出“两没收,一保护”方针,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 任务》一文中指出: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全部 归农民所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 第三,提出建设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在革命取得胜利后, 我们的重点就是集中所有力量推动生产进步和发展,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在此基础上把我国 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生产技术、管理方法,以推进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 家。

1949-1960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

1949-1960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

总结:
从这 3 年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来看, 工 业恢复和发展的速度要明显高于农业, 工业 总产值从 1949年的 30%上升到 1952 年的 43.1%; 从工业结构的变动情况来看, 重工业 比重逐年上升, 从 1949 年的26.4%上升到 1952 年的 35.5%, 轻工业比重逐年下降 ,分 别 从 1949 年 的 73.6%下 降 到 1952 年 的 64.5%。
三、1958-1960年“二五”时期 •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 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 线。 • 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 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 律。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 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 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 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因此,1958年党又轻 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给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就工业建设而言,主要是对现有工业进行调 整和恢复。1952 年, 用于恢复和改建的投资约占 全部投资的 3/4, 而用于新建的投资仅占 1/4。 1950~1952 年, 特别是后两年,对重工业的投资达 70%以上。而在基本建设投资 中, 交通、运输、 邮电业占据了首位, 占了 3 年基本建设总投资的 22.69%, , 除了 3 个轻工业和医药煤项目之外, 其余几乎全部 是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炭、石油和化工 原料等资金密集型重工业,这些项目的建成 投产构成了中国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体系的基础。
三、产业结构升级主要依赖于大批成套设 备项目的引进
• 1950~1959 年, 中国先后与苏联签订成套设备 项目 304 项, 后撤销 89 项; 与东欧国家签订成套 设备项目共 116 项, 后撤销 8 项; 从瑞典、丹麦等 国家进口的成套设备 3 项。此外, 还从以上国家 进口单项设备和生产线共 104 项, 后撤销 42 项, 实际耗用外汇总额约 27 亿美元。

经济恢复时期前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经济恢复时期前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作者: 牛红;李格格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太原030006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48-4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5期
主题词: 经济恢复时期;工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
摘要: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化程度很低,经济落后。

通过阶段划分对经济恢复时期之前工业经济发展背景进行分析,使用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涉及到当时工业经济发展历史特点以及同期国内外对比。

由此,总结出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同期其他国家差距很大的原因,技术工人短缺是经济落后的瓶颈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恢复时期前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研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化程度很低,经济落后。

通过阶段划分对经济恢复时期之前工业经济发展背景进行分析,使用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涉及到当时工业经济发展历史特点以及同期国内外对比。

由此,总结出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同期其他国家差距很大的原因,技术工人短缺是经济落后的瓶颈之一。

引言
建国最初时期,党和政府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恶性的通货膨胀以及凋敝的经济。

在这一时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同样也面临经济恢复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经济基础、财力、物力和技术水平等各个方面条件都比较差,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对外贸易条件也很严酷;相对来说,有利的方面包括国内的政治环境、广阔的国内市场、民心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旧中国生产力绝对水平十分低下,与世界其他国家同期生产力差距很大。

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破坏,技术人员存在严重的短缺现象,以山西为例,在1952年,机械工业全体职工共3 38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为322,仅占总人数的%,远远不能满足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研究经济恢复时期前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有助于找到其问题症结,对现代工业经济发展进步有更好的借鉴意义。

一、经济恢复时期前后工业经济发展历史
中国现代工业经济的兴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经济恢复时期之前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1840—1913年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软弱无能的清王朝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奴颜婢膝,繁重的苛捐杂税加上对外大量的赔偿,使得农民的生活水深火热,手工业、农业遭受巨大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了现代工业的兴办,以山西为例:1892年,山西巡抚胡聘之首建太原火柴局;1906年他又在阳泉
设立了山西省保晋矿务公司,以半机械化的方法进行开采。

1909年,汾阳大地主刘笃敬在太原建立第一个发电厂。

但是这一阶段陆续建立起来的现代化企业规模很小,全省现代化工业的产业工人不过500余人,经济水平落后,是现代工业经济的萌芽阶段。

(二)1914—1936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了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一个喘息的机会,铁路、学校的扩建为发展工业经济准备了条件,同时帝国主义商品的大批输入导致国内资金外流严重,更激起了中国发展自办工业经济的决心。

1918年开始,华新纺织系统先后建立了天津华新第一厂、山东青岛华新第二厂、河北唐山华新第三厂、河南卫辉华新第四厂;刘鸿生分别于1920年和1925年在上海与人合伙开设了富泰煤号和元泰煤号,1920年刘鸿生还在苏州成立鸿生火柴公司。

但这个时期工业产品国内市场较小,对帝国主义有强烈的依附性,厂方与工人之间存在着剥削关系,并且廉价的劳动力使资产阶级不再设法大规模的采用机械化生产,导致大量产品要用手工去完成,经济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三)1937—1949年
在日寇占领区,工矿企业被日本帝国主义独占,资源被疯狂掠夺。

日寇投降后,其经营的企业也被各地资本家接管,进行着军事性生产,工人的工资极低。

如阎锡山经营的西北实业公司,在1946年给最高技工1天发放的粮食也不过5升,一般的只有1升左右,徒工则仅有7合。

解放区的工业经济是从手工生产到部分使用机器逐步发展起来的。

当时设备简陋,大部分的机械设备都是从战争中缴获,有一少部分是采用“以土代洋”的办法自己制造,所以手工操作依旧占主导地位。

然而解放区的工业经济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历经磨练,为解放后的工业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写下了光辉的一笔,经济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1949—1952年
建国初期,工农比重差距很大,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各个方面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都很低,工业经济组成内部,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如1949
年手工业总产值约为3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技术水平低下,门类短缺,内部无法协调配合,结构设计方面也极不合理。

在地域方面差别也很悬殊,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发展集中于一线城市,偏远地方几乎没有。

技术工人存在严重短缺状况,这对技术创新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经济水平有了很大进步。

二、同期国内外工业经济发展的对比
1939年9月战争爆发,英国在极短的时间里各种资源都由民用转化为军用。

1936—1945年间政府级别服务于军需生产工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大概接近亿英镑,这是极高的投资率。

许多设备和许多工厂以及由此得到的大量知识和技术可以在和平时期利用。

但是另一方面,工业经济的某些情况并不佳,许多行业训练人员和正常的招收计划被打乱了,把物力人力都转向军事目的大大降低了英国赚取外汇的力量。

1945年,美国以很优惠的条件向英国贷款大约10亿英镑。

1948年3月,美国又提出著名的马歇尔计划。

依照这个计划美国向西欧提供了大量援助,并愿意负担重建西欧的相关费用。

假如没有这项政策,英国以及其他
西欧国家可能会遇到更加严峻和更难对付的工业发展经济问题。

1945年,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退回到了1911年的水平,按照实际价值计算,相比1938年减少约40%。

人们的生活水平低得惊人。

如果不是国际的特别是美国的援助,很多意大利人可能会成为饿殍;通货膨胀在紧接着的几年里更为明显,物价指数在20世纪40年代末达到了战前水平的50~60 倍。

所幸的是,生产的潜力并不太差,人力也不缺乏,资本总额相比1938年并未减少太多。

战时破坏影响最严重的是房屋,在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方面的受的损失要小得多,所以具备生产迅速恢复的条件。

事实上,其194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战前水平。

1949—1963年,工业生产平均年增长率约为%。

发展的高速度源于起步水平低,所以有可能利用多种的机会重新分配资源并且在技术知识的应用上减少拖延,发挥规模经济的最大效益,从而增加劳力和资本的利用率。

战争期间苏联大概有1/3的国民财富被毁灭,遭受损失的总价值25 690亿卢布(1941年价格),2 000万人死亡。

1946年苏联的生产水平相比战前降低了
1/4。

工业经济发展耽搁了大约8—9年时间。

战争结束以后,苏联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业总产值在1948年已经达到并超过了战前1940年的水平,钢和水泥的生产在1948年,煤的采掘量在1947年,鞋类在1950年,铣铁生产和石油开采在1949年,棉织品生产在1951年均达到并超过战前的最高水平。

农业经济在1952年也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其中,种植业是到1955年才恢复到战前1940年的水平)。

结论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落后是由多种原因造成,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旧中国的基础上。

那是一个封建生产关系占据支配地位的广大农村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操纵经济命脉的城市相结合,所构成的贫穷落后的经济体系。

相比同期其他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来说,中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要在短期内快速缩短距离,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的关键则在于技术创新。

中国通过引进苏联等先进国家的技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然而技术工人严重匮乏,与当时工业经济恢复不相适应,这些都阻碍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在当今社会,技工短缺现象依旧存在,我国应
高度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大程度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