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和副伤寒是两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临床表现相似,但副伤寒相对病情较轻。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需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综合来确定。
以下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1. 病史询问病史询问是伤寒和副伤寒诊断的首要步骤。
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就诊目的、病程、症状的起始时间、是否接触过患者和携带者以及旅行史等。
其中关键点包括是否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是否接触过沙门氏菌感染的动物,以及是否有其他肠道感染的症状等。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伤寒和副伤寒的典型体征。
其中包括:- 发热:常为持续性发热,傍晚高热,热退后出汗;- 皮疹:病程第2周出现,为树叶样、玫瑰疹或麻疹样皮疹;- 肝脾肿大: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 中毒面容:面色苍白、浆润,有眼圈发黑、眼神无神等表现;- 腹部触诊:可发现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肠道出血: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黑便等。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伤寒和副伤寒诊断的关键步骤,包括病原学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等。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 血培养:从发热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沙门氏菌,是确诊伤寒和副伤寒的金标准。
血培养需进行多次,每次至少培养10 mL血液,在发热早期血培养阳性率较低。
- 骨髓培养:骨髓培养比血培养对病原体的检出率更高。
对高度怀疑伤寒和副伤寒但血培养阴性的患者可行骨髓培养。
- 血液生化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等异常现象。
4. 影像学检查对于伤寒和副伤寒并发症的诊断,如胆囊炎、肝脓肿等,可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辅助。
其中,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可对内脏进行详细的检查,显示病变部位和大小。
综上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需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来确定。
但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列诊断标准是参考内容,具体诊断需要借助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实际情况,建议患者如有相关症状要尽早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概念】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伤寒以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减少为临床特征,以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一般症状较轻。
【病原学】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均属沙门菌中的D群,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
本菌含菌体“O”、鞭毛“H”和表面抗原“Vi”抗原,在体内能诱生相应抗体。
伤寒沙门菌在自然环境中有较强的生活力,耐低温,加热60℃经15分钟或煮沸后即可杀灭。
【流行病学】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
青壮年及儿童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异。
1、传染源:是伤寒患者与带菌者。
患者病后2~4周传染性最大。
极少数可持续排菌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带菌者,为本病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
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发病机制】伤寒沙门菌进入消化道后,一般可被胃酸杀灭,若病原菌数量多或人体免疫力降低,未能被胃酸杀灭的病原菌进入小肠,并在肠腔内繁殖。
第一次菌血症:病原菌穿过小肠粘膜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继续繁殖部分菌进入淋巴回流经胸导管进入血液(此期也称潜伏期)第二次菌血症:在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的伤寒沙门菌再次进入血流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相当于第1周(初期)释放内毒素病程第2~3周大部分随粪便排出部分再次穿过肠粘膜再次侵入肠淋巴组织病程第四周产生严重炎症反应(相当于临床的极期)病变愈合少数患者由于胆囊长期保留病原菌而成为带菌者【病理特点】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最具特征性的是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从中央开始坏死;第3周坏死组织开始脱落,形成溃疡,深达肌层可致穿孔;第4周后溃疡愈合,不留瘢痕,不造成肠腔狭窄。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课件
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报 告系统,及时发现并 控制疫情。
对患者粪便进行消毒 处理,以减少伤寒和 副伤寒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洗脸 、洗澡等,避免接触患者和污 染水源。
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不洁饮用 水,尽量饮用开水或瓶装水。
对食品和水源进行消毒处理, 确保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实验室检查
血液培养
伤寒沙门菌培养阳性是 确诊伤寒的依据。
粪便培养
在病程第二周阳性率最 高,可作为伤寒的辅助
诊断依据。
肥达反应
检测血清中伤寒沙门菌 的抗体,有助于伤寒的
诊断。
其他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 有助于了解病情和鉴别
诊断。
鉴别诊断
01
其他沙门菌感染:如肠 炎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 等。
02
2023
REPORTING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 》ppt课件
2023
目录
•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 伤寒和副伤寒的治疗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防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后
2023
PART 01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分类
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 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 接触等途径传播。
副伤寒
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与 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
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地区分布
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但 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
人群分布
无特定人群易感,但儿童 和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季节分布
无特定季节,全年均可发 病。
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伤寒与副伤寒
①发病急,毒血症状重,可持续高热或体温不升; ②常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中毒性脑病、肠麻痹、肝炎或休克。 ③预后凶险,不及时抢救死亡率高。
4、逍遥型
①症状不明显,部分因发生肠穿孔或出血而被确诊;
临床表现
特殊类型:
1、小儿伤寒
临床症状不典型; 临床特点: 起病急,毒血症状轻,热型不规则;
便秘、缓脉、玫瑰疹少见; 肝脾大、呕吐和腹泻的消化道症状明显。 容易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肠出血和穿孔则少见 WBC可不减少。
并发症
(四)中毒性肝炎:
病程第1-3周,发生率10%-50%; 肝大、压痛。 肝功异常:主要是ALT,肝衰竭少见。
(五)其他
支气管炎和肺炎;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骨髓炎; 脑膜炎; 急性胆囊炎; 肾盂肾炎等; 血栓性静脉炎
诊断依据
㈠流行病学资料
1、季节:夏秋季。 2、病史:过去史,是否来自疫区,接触史,接种史。
临床表现
潜伏期:
潜伏期长短与伤寒沙门菌感染量以及机体免疫状态有关; 波动范围3-60日,平均 7-14日
典型伤寒临床分期
伤寒与副伤寒
治疗
❖ (二)护理与饮食 ❖ 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情况及大
便性状变化。注意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经 常改变体位以防褥疮和肺部感染。发热期应 多饮水,2000—3000ml/d。饮食应为流质 或半流质的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适当补足 维生素B及C,退热以后方可逐渐增加饮食, 切忌饮食不节。
价“O”抗体不能区别伤寒与副伤寒,还必须依靠“H”、“A”、 “B”、“C”特异性抗体效价的高低来判断感染的菌种。
若“O”>1:80,“H”>1:160,为肥达氏反应阳性,有助于伤寒 的诊断;若“O”>1:80,“A”>1:160,则有助于副伤寒甲的诊 断,余此类推。或发病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效价呈4 倍上升, 有助于诊断。一般于病程第一周末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 可达80~90%。但有10%~20%的伤寒病人肥达氏反应始终阴性,
治疗
❖ 四、并发症的治疗
肠出血 肠穿孔 中毒性心肌炎
治疗
❖ 五、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 氨苄青霉素每日3~6g,加用丙磺舒每日1~
1.5g口服,连用4~6周;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 每日2次;疗程1~3个月;氟哌酸0.4g,每日 2次,连用4周;以上可任选一种,若内科治 疗,效果不佳,可考虑外科胆囊切除。
伤寒与副伤寒
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黄俊颖
概述
❖ 伤寒 (typhoid fever)与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分别是由伤寒杆菌与副伤寒(甲、乙、 丙)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特点为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中。伤寒 以持续高热、特殊中毒状态、肝脾肿大、相 对缓脉、玫瑰疹、血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减 少为主要特点,以肠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 症。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一般较 伤寒轻。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与伤寒或副伤寒患者 接触史,或是否在流行病区生活和工 作过。
通过血液、粪便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 测,如检测到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 沙门氏菌可确诊。
治疗方法
抗菌治疗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类等,以杀死体内的 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沙门氏菌
。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特点
伤寒和副伤寒的潜伏期较 长,一般为1-2周,病程 较长,需要积极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水传播
饮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 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食物传播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 煮熟的肉类、蛋类、奶制 品等。
日常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其排泄物 、分泌物等传播。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
发热
持续高热是伤寒和副伤 寒的典型症状之一,体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伤寒和副伤寒 患者,对患者的粪便和污染物 进行消毒处理,以控制传染源
的传播。
03
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
伤寒和副伤寒主要分布在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以及部分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
。
季节性
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高峰通常在 温暖的季节,可能与食品和水源
温可高达39-40℃。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便秘等症状较为常见
。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乏力、失眠、烦 躁等症状可能出现。
其他症状
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 也可能出现。
02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持续发热、头痛、 全身乏力等症状,以及腹部不适、恶 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
伤寒与副伤寒培训课件
厚腻,舌尖及边缘质红无苔,有“伤寒舌”之称。
伤寒与副伤寒
16
*肝脾肿大:半数以上病人于病程第1 周末肝、脾开始肿大,质软,有些 患者有肝功能损害。
*皮疹:病程第1周末于胸腹部及背部 出现玫瑰疹。直径约2~4mm,散在 分布,约10个左右,多在3~4日内 消退。
*胆囊感染 ——可长期携带,慢性带菌者。
伤寒与副伤寒
10
肠道病理改变与四周病程关系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
突起;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溃疡形成,
可有并发症;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
伤寒与副伤寒
11
脾脏
显著增大
肝脏
轻度肿胀 肝细胞混浊变性和灶性坏死
伤寒与副伤寒
12
临床表现
伤寒与副伤寒
30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数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
肥达反应阳性
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沙门菌
早期以血培养为主 对已用抗生素的病人可考虑作骨髓培养 粪便培养确定排菌状态
伤寒与副伤寒
31
• 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 • 流行性斑疹伤寒 • 钩端螺旋体病 • 粟粒性肺结核 • 败血症
19
伤寒“玫瑰疹”
伤寒与副伤寒
20
(二)临床类型
轻 型:中毒症状轻,病程短。 普通型:具有典型临床过程者。 迁延型: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明显 逍遥型:症状轻,部分患者以肠出血或肠 穿孔为首发症状。 暴发型:急起病,重症。
伤寒与副伤寒
21
小儿伤寒
不典型,起病急,常有上呼吸道症状; 少见肠出血和肠穿孔。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与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十分重要。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伤寒和副伤寒诊疗标准》(WS 216-2008),我们可以对伤寒和副伤寒进行准确的诊断。
以下是伤寒副伤寒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高热,可达39-40摄氏度,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2. 头痛、乏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
3. 早期常有寒战、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4. 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谵妄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 血培养,阳性。
3. 粪便培养,阳性。
4. 骨髓培养,阳性。
三、影像学检查。
1. 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道积气、扩张、液平、肠壁增厚等表现。
2. 腹部CT检查,可见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四、其他检查。
1. 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质含量升高,细胞数增多。
2. 伤寒杆菌抗体检测,阳性。
根据上述标准,我们可以对伤寒和副伤寒进行准确的诊断。
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对伤
寒和副伤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之,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类严重的传染病,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希望广大医务人员能够加强对伤寒和副伤寒的认识,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伤寒与副伤寒》课件
2 治疗方法与伤寒相
同
副伤寒的治疗方法与伤 寒相似,包括使用抗生 素和补液治疗。
3 副伤寒分为A、B、
C三种
副伤寒根据不同的菌株 可以分为A、B、C三种,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进行病原学分型。
预防措施
1 定期消毒水源和食品
定期对水源和食品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腹泻等
2 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和补液治疗
伤寒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持续头痛、腹 泻等症状。及时就医和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在抗生素的治疗下,患者症状可以得到缓 解。同时,及时补液也有助于恢复患者的 身体状况。
副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与伤寒相似但
更轻
副伤寒患者通常表现出 与伤寒相似但较轻的症 状,如低热、乏力和腹 泻。尽早发现和治疗有 助于避免病情进一步恶 化。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 件
传染病的学习连续了几个世纪,不断进步。因此,必须全面了解传染病的各 个方面,特别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起源、病因、症状和防治措施。
什么是伤寒和副伤寒
1 伤寒和副伤寒是传染病的一种
2 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和食物污染
它们由伤寒杆菌引起,是一种严重的传染 病,需要引起重视。
主要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和饮水传播,加 强环境和食品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健康饮食等。
3 规范化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
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结论
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需要引起重视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2. 谁会受到伤寒与副伤寒的影响? 3. 何时出现症状? 4. 如何预防与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定义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而副伤寒则是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类似疾病 。
潜伏期
伤寒的潜伏期通常为1-3周,而副伤寒的潜伏期为 6-14天。
潜伏期的长短可能影响传播的控制。
何时出现症状?
何时出现症状?
常见症状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头痛、腹 泻或便秘。
伤寒症状通常更为严重,可能伴有皮疹。
何时出现症状?
并发症
如果不及时治疗,伤寒可能导致肠穿孔等严重并 发症,而副伤寒的并发症相对较少。
两者都属于肠道感染,症状相似,但病原体不同 。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病原体
伤寒的病原体是伤寒沙门氏菌,而副伤寒则由副 伤寒A型或B型沙门氏菌引起。
两种病原体都属于沙门氏菌科,但感染机制和严 重程度有所不同。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流行病学
伤寒主要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副伤寒则相 对少见。
伤类似。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何时出现症状?
诊断
通过血液培养、尿液培养或粪便培养进行确诊。 医生会根据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初步判断。
如何预防与治疗?
如何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饮用安全的水,避免生食 。
接种疫苗是预防伤寒的重要手段。
如何预防与治疗?
治疗方法
伤寒通常通过抗生素治疗,而副伤寒也可通过抗 生素治疗,但症状较轻者可观察。
伤寒与副伤寒实验
将待检菌接种于液体培养基 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调
整菌液浓度至适宜范围。
药物敏感纸片法
将药敏纸片贴于已涂布待检 菌的琼脂平板上,培养一定 时间后观察抑菌圈大小,判
断药物敏感性。
微量肉汤稀释法
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加入含 有待检菌的微量肉汤中,培 养一定时间后观察细菌生长
情况,确定最低抑菌浓度 (MIC)。
对试剂和耗材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 有效期内使用。
实验操作规范流程梳理
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流程,包括 试剂配制、样品处理、实验操作
等步骤。
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 熟悉并掌握实验操作流程。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流程, 避免操作失误导致的实验失败或
结果不准确。
04 细菌学检测实验操作演示
细菌分离培养技术要点
被动血凝试验
02
利用伤寒、副伤寒杆菌的特异性抗原致敏红细胞,检测患者血
清中相应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03
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伤寒、副伤寒杆菌的核酸片段,快速、准确 地检测病原体。
实时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应用
ELISA是一种常用的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 体表面,使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 分洗除,最后通过酶作用于底物后显色来判断结果。
ELISA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已广泛应用于伤寒、副伤寒等传染 病的诊断和研究领域。
预防措施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接种疫苗 可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对病人和带菌者进行隔离和 治疗,减少传染源。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相似,但有些细微的差别。
下面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一、伤寒的诊断标准:
1. 发热和体温曲线特点:体温持续增高,一般在第2周达高峰,然后温度缓慢下降。
2. 临床症状:典型的伤寒患者表现为寒战、高热、脉搏与呼吸加快、相对缓脉、舌苔、脾大和肝大等。
3. 实验室检查:血液和骨髓培养出沙门氏菌,或血清淋巴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等。
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
1. 发热和体温曲线特点:体温逐渐上升,一般不出现明显的高热期。
2. 临床症状:副伤寒患者表现为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喉痛、腹痛、消化不良等。
3. 实验室检查:血液和骨髓培养出沙门氏菌,或血清白细胞数及淋巴细胞增多等。
处理原则:
1. 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的监测。
2. 抗菌治疗: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如氯霉素、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细菌培养结果来确定具体治疗方案。
3. 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给予退热药、补液等。
4. 预防措施: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饮食卫生的保证、避免接触患者等。
总而言之,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是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使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对症处理,并采取预防措施。
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谁是易感人群? 高风险人群
包括儿童、老人、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
在疫情爆发期间,居住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 的人群风险更高。
谁是易感人群?
旅行者
前往伤寒和副伤寒高发地区的旅行者,特别 是未接种疫苗的人。
旅行前应了解目的地的卫生情况,并采取预 防措施。
谁是易感人群?
食品处理人员
从事食品加工作业的人员,如果不注意卫生 ,易成为传播者。
加强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培训是防止传播的 关键。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高热、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等。
如出现持续高热和严重腹泻,应及时就医。
何时应就医?
并发症风险
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肠穿孔、败血症等严重并发 症。
早期干预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何时应就医?
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根据症状进行血液、尿液等相关检查以确 诊。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2. 谁是易感人群? 3. 何时应就医? 4. 如何预防伤寒与副伤寒?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的定义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 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常见于卫生条件 差的地区。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副伤寒的定义
副伤寒由副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paratyphi )引起,症状类似于伤寒。
副伤寒通常比伤寒症状轻,但也可以引起严重的 并发症。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传播途径
两者均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来源于受污染的食 物和水。
不良的卫生习惯和环境是传播的主要因素。
伤寒与副伤寒(1)
伤寒与副伤寒(1)伤寒与副伤寒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它们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之处。
下面将分别从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定义1. 伤寒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口腔、消化道传播,临床上表现为周期性高热、头痛、咳嗽、喉咙痛、腹痛、腹泻、便秘等。
2. 副伤寒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口腔、消化道传播,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症状轻微,病情较轻。
二、病因1. 伤寒伤寒杆菌是伤寒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和人际传播,一般在生活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易发生流行。
2. 副伤寒副伤寒杆菌是副伤寒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和人际传播,发生在生活卫生条件不良的地区。
三、临床表现1. 伤寒伤寒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咳嗽、喉咙痛、腹痛、腹泻、便秘等,其中最为特征的症状是周期性高热,持续时间长达1-3周甚至更长。
2. 副伤寒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微,病情较轻。
四、治疗1. 伤寒伤寒的治疗主要是摄取大量液体,抗菌药物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伤寒的研究也有所进展,如葛根黄芩汤、清胆汤等方剂治疗伤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副伤寒副伤寒的治疗与伤寒相似,但患者病情较轻,治疗效果较好,抗菌药物的应用也非常有效。
五、预防1. 伤寒伤寒的预防主要是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不洁食物和生水,注意饮食卫生等。
2. 副伤寒副伤寒的预防措施与伤寒相似,也需要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不洁食物和生水,注意饮食卫生等。
总之,伤寒与副伤寒虽有区别,但二者都是传染性疾病,需要我们重视防治工作,加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避免不洁食物和生水,提高自我免疫力,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伤寒与副伤寒》课件
鉴别诊断
与感冒的鉴别
与肠阿米巴病的鉴别
伤寒和副伤寒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于感 冒,但感冒通常病程较短,且不会出 现持续发热。
肠阿米巴病常表现为腹泻、腹痛等症 状,但大便检查可发现阿米巴滋养体 ,与伤寒和副伤寒不同。
与急性胃肠炎的鉴别
急性胃肠炎常表现为腹泻、呕吐等症 状,而伤寒和副伤02
03
04
玫瑰疹
伤寒患者胸腹部出现的红色斑 丘疹,多在2-4天内消退。
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
白细胞减少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减 少。
相对缓脉
脉率较慢,与体温升高不成比 例。
并发症
肠出血
伤寒和副伤寒的常见并发症, 可能出现呕血和黑便。
肠穿孔
较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可能 导致腹膜炎和中毒性休克。
中毒性心肌炎
影响心脏功能,可能导致心律 失常和心力衰竭。
中毒性肝炎
影响肝脏功能,可能出现黄疸 和肝功能异常。
01
伤寒与副伤寒的诊 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伤寒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 行病学资料,可作出伤寒的诊断 。其中,血培养阳性是确诊伤寒 的依据。
副伤寒
副伤寒的诊断依据与伤寒相似, 但副伤寒的病原体为副伤寒甲、 乙、丙三种沙门氏菌,与伤寒不 同。
副伤寒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分为甲、乙、丙 三种类型。其特点是与伤寒相似的症状,但病情较轻,病程 较短。
病因与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 ,引起全身性感染。这些毒素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身体虚弱,容易感染 其他疾病。
发病机制:当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进入人体后,它们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 ,这些毒素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身体虚弱,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同时, 细菌本身也会引起肠道炎症和溃疡,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健康教育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伤寒与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水源污染
这两种疾病主要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传播,如河 流、湖泊等。
应确保饮用水的安全,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
伤寒与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食物污染
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尤其是生肉和生海鲜,可能 导致感染。
在处理食物时需注意卫生,确保食物彻底煮熟。
伤寒与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确保饮用水和食物的安全,避免食用生食或不洁 食物。
在外就餐时选择信誉好的餐厅,尽量避免街头小 吃。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进食前和使用卫生间后,减少 细菌传播的机会。
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共同症状
两者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和乏力,随后可 能出现腹泻或便秘。
恢复期间应逐步恢复饮食和活动。
谢谢观看
人际传播
虽然主要通过水和食物传播,但人际传播也可能 发生,特别是在密集的人群中。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降低传播风险。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
接种伤寒疫苗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 高风险地区。
疫苗可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降低发病率。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安全饮食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副伤寒的定义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症状与 伤寒相似,但通常较轻。
副伤寒的传播途径与伤寒相同,通常是通过污染 的食物和水。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两者的区别
伤寒通常症状更为严重,潜伏期也较长,而副伤 寒的症状相对较轻。
诊断和治疗方式相似,但药物和疫苗的选择可能 有所不同。
伤寒与副伤寒的科普知识PPT
伤寒与副伤寒 的预防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
广泛地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 高公众对于水源、食品卫生和 个人卫生的重视
保持清洁,常洗手,妥善处理 食品,避免食用劣质或不洁食 品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
推广行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安全卫生标准 ,加强检验检疫工作,减少食源性传染 病的发生
伤寒与副伤寒 的治疗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治疗以青霉素 为首选 轻型伤寒患者可口服3-5天即可 痊愈,重型病例需要住院治疗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副伤寒一般也可以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若病情较重需要住院治疗
总结
总结
伤寒和副伤寒是常见传染病, 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
平时要加强个人卫生,避免饮 用未经消毒的水,食用不洁餐 饮
总结
预防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生,提高公众卫 生意识和健康素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 任
伤寒与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预防 伤寒与副伤寒的治疗 总结
什么是伤寒与 副伤寒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 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伤寒病原体属于鼠伤寒杆菌属 ,副伤寒病原体属于伤寒杆菌 属
什么是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通过食物和饮 水传播,主要在夏秋季流行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副伤寒的传播途径与伤寒类似,但严重 程度较轻
伤寒与副伤寒 的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伤寒潜伏期较长,一般为7-14 天,初期症状类似感冒、咳嗽 等,但体温会逐渐上升
疾病的高峰期为第二到第三周 ,患者会出现高热、头痛、腹 痛、腹泻等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副伤寒的临床表现较伤寒轻,多数患者 只表现为轻微咳嗽、发热等症状
伤寒与副伤寒
实验室检查
肥达氏反应:
应用伤寒沙门菌的“O”与“H”抗原,副伤寒菌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1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可达70%。 “O”抗体≥ 1:80,“H”或其他鞭毛抗体≥ 1:160或有4倍增高者更有意义。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急性肠道 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基本概念
二、病原学
01
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D群,G-染色,杆状,长1~ 3.5,宽0.5~0.8 ,有鞭毛,胆汁培养易生长。
5、主要的鉴别疾病:持续发热、外周WBC下降 6、抗生素治疗有特效 7、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和控制伤寒的主要措施
谢谢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确诊标准: 找到伤寒杆菌。 肥大反应O、H抗体均阳性; 或在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毒感染 疟疾 钩端螺旋体病 急性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斑疹伤寒 粟粒性结核病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恶组
鉴别诊断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并发症治疗 慢性带菌者治疗
五、临床表现
2、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主要表现: 1.高热(稽留热) 2.中毒性脑病(无欲貌) 3.消化道症状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5.皮疹(玫瑰疹) 6.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
肥达氏反应:
TO TH TA TB TC 意义 发病早期 不久前患过伤寒/菌苗接种/非特异回忆 伤寒 副伤寒甲 副伤寒乙 副伤寒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检查2
2. 血清学检查 (1)肥达(Widal)反应:应用伤寒杆菌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副伤寒甲鞭 毛抗原“A”、副伤寒乙鞭毛抗原“B”、副伤 寒丙鞭毛抗原“C.”等5 种抗原,用凝集法测 定病人血清中各种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具有 辅助诊断的价值。
实验室检查3
(2) 对流免疫法检测抗体:
鉴别诊断1
(1) 病毒感染:伤寒病程1 周内,要与 病毒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
(2) 疟疾:体温波动大,发热前有畏寒 或寒战,随之发热,热退时大汗,脾肿大明显, 贫血逐日加重。血抹片或骨髓抹片可发现疟原 虫。早期疟疾和恶性疟易与伤寒混淆。
鉴别诊断2
(3)败血症:部分革兰阴性败血症的白细 胞计数不高,可与伤寒混淆。 (4)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发热不规则,脉 快、盗汗、呼吸急促、发绀等。结核菌素试验 阳性。X线胸片,可见肺部粟粒状播散性结核 病灶。
伤寒病理
四、临床表现 1
潜伏期7~23日,一般10 ~14 日。临床表 现轻重不一,典型病例通常可分为下列4 期: 1. 初期(增剧期) 病程第0 周。起病较缓 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 全身乏力,咽痛与咳嗽等。食欲减退,体温逐渐 上升,于5~7天内,体温可达39~40℃,病情 逐渐加重,初发热时常有畏寒但少寒战,退热时 不出汗或很少出汗。
诊断
(2) 临床表现: 不明原因发热1~2周以上,伴有全 身中毒症状,如反应迟钝、腹胀、大便 秘结或腹泻;出现相对缓脉,玫瑰疹, 脾肿大或肝脾肿大等。如出现肠出血或 肠穿孔,对诊断更有价值。应该注意不 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免误诊。
诊断
(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减少,分类以淋巴细胞相对 增加,而酸性细胞减少或消失,血清学 试验肥达反应阳性,对流免疫电泳检测 抗体或伤寒杆菌抗原阳性。
伤寒与副伤寒
山东医专传染病学教研室
伤寒(Typhoid fever)
典型病例:李某,男,23岁.发热.头痛.腹胀5 天于2003年6月16日以”发热原因待查”收 入临沂中医医院感染科……
引言
是由沙门菌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 传染病。 临床上主要为持续发热、食欲减退、 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肝脾肿大,玫 瑰疹、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或正常,肥 达反应阳性。
伤寒玛丽的悲惨境遇
被称为“伤寒玛丽”的玛丽· 梅隆,这位爱 尔兰厨娘和许多爱尔兰人一样在15岁时移居到 美国寻找幸福生活,她在纽约找到了一份厨师 的工作。这位因伤寒杆菌而出名的女士,生于 1869年9月23日,在当时医学非常不发达的20 世纪初,玛丽· 梅隆一直“健健康康”地生活。 以后她作为传染源引起100余人发病伤寒
2003年5月,正值全国防非典关键时刻,我 校发现了副伤寒的流行。 数十名学生发病。 细菌培养副伤寒菌阳性。 用头孢抗生素类和奎诺酮类药物治疗有效。 接种三联菌苗和把住“病从口入关”预防此 病有效。
一、病原学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Salmonella) 中的D 族,革兰阴性杆菌,无荚膜、芽胞, 有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胆汁 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伤寒杆菌在水中能存活 2~3周,在粪中可生存1~2个月,在牛奶中 尚能繁殖。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抵抗力 较弱,加热至60℃.经30分钟或煮沸立即灭 活。
临床表现 3
(4) 循环系统症状:可有相对缓脉或 有时出现重脉,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脉 搏可反而加快。 (5) 肝脾肿大:病程第6天开始,在左 季肋下可触及脾脏,质软或具有压痛。少数 患者(30%~40%)肝脏亦肿大,重者出 现黄疸,肝功能改变,提示有中毒性肝炎存 在。
伤寒玫瑰疹
(6) 皮疹:部分患者在病程7~13 天,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称玫瑰 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数 目多在6~10 个,分批出现,分布于胸 腹部或背部,多在3~4 天内消失。
细菌培养
(3) 粪培养:病程第3~4 周阳性 率最高,可达80%。 (4) 尿培养:早期常为阴性,病程 3~4周阳性率约25%。 (5)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可发现带 菌者。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 注意当地伤寒流行情况、流行季节,患者 以往有无伤寒史、有无伤寒菌苗接种史、有无 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角史。
临床表现4
3. 缓解期 相当于病程第3~4 周。人体 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 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本 期内有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要特别提高警 惕,对饮食与活动要适当限制。 4. 恢复期 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 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一个月左右恢复健 康。
鉴别诊断3
(5) 流行性斑疹伤寒:
多见于冬春季,卫生条件差者,病人有被 虱叮咬史。突起高热伴有寒战、脉快、结合膜 充血和狂躁等神经系统症状,病程3~5天出现 皮疹,数量多、分布广、色暗红、压之不退色, 退疹后有色素沉着。血白细胞可正常。外斐 (Weil一Felix)反应阳性。
鉴别诊断4
(6) 恶性组织细胞病: 有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贫血和出血,肝 脾肿大明显,淋巴结肿大,病程约数月,周 围全血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NAP)阳性率积分明显低于正常或阴性。 骨髓可发现恶性组织细胞。
(3) 协同凝集试验:
(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5) Vi 抗体检测:其效价1:32以上即有诊 断意义。通常仅用于慢性带菌者的调查。
实验室检查4
3. 细菌学检查 (1)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手段,病程1~2 周阳性率最高达80%~90%。 (2) 骨髓培养:由于骨髓中的巨噬细胞摄取 病原体较多,故阳性率较血为高。
临床表现2
2. 极期 相当病程第2~3周,临床上呈典 型的伤寒表现,常出现并发症。 (1)高热:热持续不退,呈稽留热型,少数 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型,持续10~14 天。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 腹部不适或腹胀、便秘或腹泻,右下腹可有轻度 压痛。
伤寒极期
(3)神经系统症神志恍惚,反应迟 钝,表情淡漠,听力减退,重者胡言乱 语,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 性脑膜炎)。 上述症状的轻重与病情轻重成正比。 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 系统所致,常随体温下降而逐渐恢复。
玛丽·梅隆被判监禁
纽约市卫生官员最终 查出是由这位厨娘传播的 伤寒病后,就以危害公共 健康罪而逮捕了玛丽,最 终玛丽· 梅隆被判监禁, 被隔离在一个孤岛上长达 20多年,直到她在65岁时 得中风死去。
临沂的伤寒19日讯:100多年前,一位瑞 典女士来到当时的沂州府(现在的临沂), 在一个传教站当医生,工作之余用相机记录 下了当时沂州府的景观。5月18日,瑞典友人 将这部分珍贵的照片捐赠给临沂。这些照片 对研究当时临沂城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直观的 依据,同时也是中瑞文化交流和友谊的见证。
伤寒病理变化
脾肿大显著,包膜紧张,质软。 肝脏亦肿大,镜下可见肝细胞混浊肿胀、变性 和坏死。 肾活检组织作免疫荧光检测可发现有免疫球蛋 白IgG、IgM及补体 沉着,肾小球还有Vi抗原 沉着,肾脏病变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着有关。 胆囊内可有伤寒杆菌,形成慢性胆囊炎,患者 成为慢性带菌者,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
伤寒杆菌
有菌体抗原“O”、鞭毛“H”抗原和 表面“Vi”抗原,三种抗原都能产生相应抗 体,用已知“O”抗原和“H”抗原,可测 定病人血清中的“O”和“H”抗体,有助 于临床诊断。 伤寒杆菌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可 释放出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伤寒杆菌在培养皿
伤寒杆菌
二、 流行病学
伤寒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以热带 和亚热带多见,在发展中国家仍有地区 性或爆发流行,我国伤寒已显著减少, 但仍有散发病例,少数地区仍有爆发流 行。
1.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病人从潜伏期末即可 排菌,病程2~4 周内传染性最强,部分 患者在恢复期仍继续排菌。排菌3个月以 上者称慢性带菌者,个别病例可带菌数年 甚至终身,慢性带菌者则成为引起本病不 断传播或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通过污染水、食物或日常生 活接触以及苍蝇和蟑螂传播。水源受污染 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食物受污染亦可 引起流行。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伤寒杆菌随污染的水或食物进入消化道后, 一般可被胃酸杀灭。若入侵的病菌较多,或胃 酸缺乏时,在碱性环境伤寒杆菌侵入肠粘膜, 经淋巴管进入肠道淋巴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进 行繁殖,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 血症。此阶段即潜伏期,患者可无症状。
伤寒病理变化
第一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 突起。 第二周肿大的淋巴组织坏死。 第三周坏死组织开始脱落,形成溃疡。 第四周溃疡逐渐愈合,无疤痕形成。
饮食和对证处理
(3) 饮食:应给高热量、高营养、易消 化食物。在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 饮食。恢复期病人,更忌吃质坚渣多不易消 化的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或肠穿孔。 (4) 对症处理: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 如头部放冰袋或醇浴。
治疗2
2. 病原治疗 (1)奎诺酮类:氧弗沙星等.复方磺胺 甲唑(SMZ-TMP)常用:左氧氟沙星 0.1 iv drip bid (2)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等。 常用头孢他定 2.0 加生理盐水 100ml iv drip bid 连用10-14天。
复发
少数患者退热。1~3 周后,临床症 状再度出现,与初次发病相似,血培养 阳性,称为复发。 可能由于治疗不彻底,机体抵抗力 下降,潜伏在病灶中或巨噬细胞内的伤 寒杆菌再度繁殖,再次侵入血流的缘故。
再燃
1. 发病2~3 周前后,当体温波动下降, 但未达正常时,热度又忽然上升,持续5~ 7天后才正常,血培养阳性,称再燃。 再燃时症状加重,可能与菌血症尚未被 完全控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