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勇敢地对学案说“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应勇敢地对学案说“不”

内容摘要:该文结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在阐明学案的内涵及当前语文学案教学实质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揭示了当前语文学案教学的弊端,并呼吁语文教师要勇敢地对学案说“不”,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案教学探讨

1997年,浙江金华一中率先提出了一个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学案教学法一经提出,山东、江苏、广东、湖北、北京等地的一些教学部门积极推广,学案教学模式风靡一时,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许多高校理论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纷纷撰文对学案给予正面的评价。于是,不管在小学还是中学,不少学校开始纷纷推广教师备课“学案制”。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都掀起学案热潮。然而,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初中语文教师,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本学校、本地区的学案使用情况的调查、了解来看,语文教学,应勇敢地对学案说“不”。

一.学案的内涵及当前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质

根据文史资料记载,古代“学案”是记述学派源流及其学说内容并加论断的著作,这个概念起自明清交接之际的黄宗羲,他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唐鉴有《国朝学案小识》。而今,研究者、倡导者所推崇的“学案”,简言之就是教师从指导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师生共同拥有的学习方

案,有的地方又称之为“导学案”。

按一般的理解,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学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其一般栏目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分析、学习思路、学法指导、同步练习、自我测评、小结、练习答案和提示、资源链接(课外拓展)等。内蒙古师范大学裴亚男老师研究了190篇有关论文,认为学案的操作程序无论复习课和新授课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导向阶段、导学阶段、导练阶段、升华阶段四个阶段。笔者所在学校发给学生的语文导学案已逐渐简化成现在的三大板块:预习指导与检测、同步训练、当堂检测。事实上,这些内容多是资料上的习题选编或摘抄。而教师手里的学案则被称为“教学案一体化”,即教案(仅教师有)+导学案(学生也有)。笔者通过广泛的调查了解到,事实上,许多地区许多学校设计学案的过程就是重复搬题的过程。语文学案目前并没有一个切合实际而又真正行之有效的样本可依。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其实是强化了应试教学与题海大战。这就是目前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质。

二.当前语文学案教学的弊端

学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固然有其值得提倡的地方。但笔者认为,各门学科都有其学科特点和学科的特殊性。学案比较适用于理科,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实施统一的模式,语文素养的提高决不应该是白纸黑字的学案

就能体现的。所以,在各级各类学校跟风使用学案的情况下,语文教学呈现出了令人担忧的种种弊端。

(一)背离语文教学的宗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目前使用学案进行的语文教学,实质就是课前、课上、课后都在忙那几个习题上的基本知识点,而丢弃了习题以外的大语文的丰富内涵,背离了语文课程标准。

(二)增加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量本来就普遍较大。一般学校,语文教师都是任教双班。一个语文教师正常的工作就有两个班的课务、两个班的早读、两个班的作业,还得花大量的时间备课。用了教学案,学生做的学案又得批改。由于语文习题琐碎,批改起来远比其他学科繁难得多。实践证明,使用学案,语文教师每天花在学案批改上的时间就远远超过备课的时间,再加上早读检测、每日作业等,语文教师整天都埋头于成堆的习题批改中,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远比这些更为重要的工作。而批改过后,又要有连锁的评讲、订正等

一系列后续工作。而这些无非就是在对付习题。这样的结果是,语文教学主次颠倒,丢掉西瓜捡了芝麻。

(三)增加学生的负担。

当前,各学校使用统一印制的学案,其本质就是每天给学生印发统一的习题。课前老师忙于找习题去编写印制;课上、课后学生忙于做习题。中学阶段,学生所学的科目又多,每学科每节课都得有统一的学案,学生每天就得应对很多份学案,还有每门学科的课后作业,这就狠狠地给学生增加了负担,导致学生逐渐厌学。其实,语文学习,更多的应重视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而并非一定要做多少语文习题。

(四)阻碍语文教师的自身发展。

使用统一的语文学案进行教学,大大阻碍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理由如下:

1.学案,不利于语文教师展示个性风采。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百花齐放,彰显教师个性特色。即教师在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性特色具有导向、凝聚、亲和等诸多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成效。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劳动带有明显的个体色彩,属于其个性聪明才智特质的展现。体现在备课、教学过程,尤其是智慧应对课堂生成中,如果教学时使用详尽的、统一的学案,被学案牵着鼻子走,那么,教师的个性特色就根本无法展示,这是戴着镣铐跳舞。而语文学科本身就应是培养学

生灵性和悟性的学科。在这种僵死的教学模式控制下,怎能培养出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又怎么造就有灵性和热情的语文教师?

2.学案使用,不利于语文教师的自身阅读。“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语文教师必须读书,读书能提高人生境界,提升本身的品位:读书能完善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储备:读书能生成专业智慧,使自己更聪明。说得功利些,读书能解决备课中的难题,读书能使自己授课时滔滔不绝。

但目前的现状是,语文教师每天正常超负荷地工作,还要按规定的模式、规定的学案去上课,还要应对各级各类领导部门的相关督查,语文教师根本挤不出时间来阅读。长此以往,语文教师的阅读热情也就被消磨殆尽了。而高效的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来自于语文教师丰富的自身阅读。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都丢失了,又怎么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五)培养书呆子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新课标还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