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是指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抗菌药物是现代医学技术的重要成果,但其不合理使用已经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如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等。
因此,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使用和减少不良反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一、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处方和销售1.抗菌药物只能由有资质的医师开具处方,并在处方上注明使用目的、剂量、疗程等相关信息。
2.医院必须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库存管理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购买、储存和销售环节的可追溯性。
3.药房必须制定专门的销售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包括对购买者进行身份验证和用药目的的询问,同时记录销售信息以便跟踪使用情况。
二、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评估1.医疗机构必须建立科学的抗菌药物使用评估指标和评价体系,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对不合理使用进行纠正,并推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化。
2.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医师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临床路径和指南,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
3.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日报告制度,及时上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便于监督和追踪。
三、提供培训和教育,加强应用的合理性1.医院应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相关政策与培训计划,组织开展抗菌药物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宣传和教育。
2.各临床科室应组织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规范化操作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合理用药的意识,从而降低不合理使用的风险。
3.针对患者,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知情同意制度,明确告知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目的、效果、不良反应等相关信息,提醒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四、加强监管和督导,提高管理水平1.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医院的监管和督导,定期检查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纠正。
2.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统计制度,并上报相关数据给卫生主管部门,便于相关部门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加强管理水平。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并减少细菌耐药性,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卫生部的相关要求,制定了《XXX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
该细则旨在提高我院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降低医院费用。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方案对于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是否正确、合理,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是否有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二是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可应用抗菌药物。
2.住院病人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采集血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未获结果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
一旦获得病原学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应调整给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3.对于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应认真对待。
治疗前应判断感染性质,对于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可使用一般口服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后应及时转为口服。
4.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辅助治疗。
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裹性厚壁脓肿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
局部用药应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导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滴耳。
5.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所感染的病原菌种类、部位、程度和患者的综合病情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一是根据本地区、本院、本病区细菌耐药情况选用抗菌药物;二是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等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1.目的1.1确保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1.2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预防临床感染的发生和传播;1.3提高医疗质量,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2.负责部门2.1医务部门:负责制定和监督抗菌药物的使用政策和流程;2.2临床药师:负责指导临床医生使用抗菌药物,提供药物信息和建议;2.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监测和防控医院感染,包括管理抗菌药物使用。
3.抗菌药物管理3.1建立抗菌药物目录,明确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2设立抗菌药物审核委员会,定期审查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3.3制定医疗单位内抗菌药物管理的标准治疗方案,以指导医生的处方行为;3.4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需经过专业医生的审核和批准方可使用;3.5加强抗菌药物的库存管理,避免过量和过期药物的浪费;3.6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的统计分析,评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状况。
4.医师的责任4.1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病原学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4.2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进行处方;4.3严守使用抗菌药物的剂量、疗程和给药方式,不得滥用或过度使用;4.4定期进行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的评估,及时调整和终止抗菌药物的使用;4.5增强自身的药学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医院举办的药学培训。
5.患者的权益5.1获得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保证医疗质量和疗效;5.2获得抗菌药物治疗的知情同意,了解治疗方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5.3获得临床药师的解释和建议,了解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5.4合理控制医疗费用,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6.违规行为处理6.1发现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将被要求进行纠正,并进行思想教育;6.2重复违规或滥用抗菌药物的医生,将面临相应的行政处分;6.3频繁违规或滥用抗菌药物的医生,将被要求接受进一步的专业培训;6.4严重违规或滥用抗菌药物的医生,将面临撤销执业资格的处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种逐渐增多,导致治疗难度加大,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危及生命。
为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制订本规范。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应用、库存、采购、配送、维护、生产等环节,包括医院内部药房、医疗科室及药品相关管理部门等。
三、管理要求1. 应制定本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各科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常用抗菌药物的种类、用法以及应注意事项。
2. 应成立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内抗菌药物的规范管理,定期对医院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3. 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医院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
4. 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库存管理,确保抗菌药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过期、变质和疑似假药的抗菌药物应及时淘汰和销毁。
5. 应加强抗菌药物的采购管理,建立完善的采购流程,规范采购程序,确保抗菌药物的数量、质量、日期等信息真实有效。
6. 应加强抗菌药物的配送管理,制定抗菌药物配送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抗菌药物运输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7. 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档案,设立病案室或专门的档案室,将医生使用抗菌药物的记录、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等资料及时、完整地归档备查。
8. 应开展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和水平,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乱用。
四、附则1. 本规范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2. 本规范解释权属于本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
医院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在抗癌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然而,抗肿瘤药物的管理涉及药品安全、临床效果、医患关系等多个方面,需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就医院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进行探讨。
一、药物采购医院应建立明确的抗肿瘤药物采购渠道和程序,确保药品来源合法、质量可靠。
采购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采购,确保药品的真实来源和合格性。
二、药品存储和分发医院药房应设立专门的抗肿瘤药品存储间,保证药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药品的分发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药品发放准确、数量匹配,并及时更新药品信息。
三、用药指导和监测医院应设立专业的临床药师团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用药指导和监测服务。
药师应与医生密切配合,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四、药品管理和溯源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抗肿瘤药品管理制度,确保用药过程中的溯源和追踪。
对药品进出库、分发等环节进行全程记录,确保药品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五、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医院应建立不良药品反应监测和处理机制,及时记录和报告不良反应情况。
医生和药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和调整用药方案,保障患者安全。
六、继续教育和培训医院应每年组织抗肿瘤药物管理相关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肿瘤药物的认识和应用水平。
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
七、评估和改进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抗肿瘤药物管理评估机制,定期对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
通过评估,发现问题、改进措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的医院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对提高抗肿瘤药物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医院应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全员参与,共同维护药品管理的安全和有效性。
【字数:53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文档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文档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但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耐药问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的健康及延长抗菌药物的有效使用期,制定和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变得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的文档,包括制度目的、适用范围、责任与义务、管理程序等。
一、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使用,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推动抗菌药物的科学、规范和有效应用,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降低抗菌药物耐药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医务人员和与抗菌药物使用相关的职能部门。
三、责任与义务1.医疗机构负责人应组织制定和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并负责监督制度的实施和有效性评估。
2.医疗机构药学部门应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和配发,并协助临床科室制定合理的使用方案。
3.临床科室负责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在患者用药过程中进行监测和反馈。
4.病区护士负责抗菌药物的管理、监测和患者用药指导,以及提供相关的药品教育和宣传。
5.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合理使用和开具抗菌药物,并与患者充分沟通,使患者了解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管理程序1.制定和审查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医疗机构应根据当地的抗菌药物耐药性情况、疾病特点和最新的临床实践,制定和审查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确保合理用药。
2.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系统,监测医务人员的开具和使用情况,并定期评估使用情况和效果。
3.临床科室的治疗方案:临床科室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并在用药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反馈。
4.病区护士的监测与指导:病区护士应定期对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进行监测,提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并为患者提供抗菌药物的正确用法指导。
5.建立抗菌药物知识教育和宣传机制: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抗菌药物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意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
日常工作由医务科负责。
6. 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38号文件”等有关规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7. 按照卫生部及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有关要求,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院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
对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的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8. 按照卫生部及省级细菌耐药监测网有关要求,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公布细菌耐药信息,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9. 按照《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对抗菌药物用量进行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长期不合理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跟踪检查评价,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10. 充分发挥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的作用,对全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进行管理与督查;组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教育与考核;定期对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停用提出建议。
11. 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逐级排序、公示和诫勉谈话制度。
对医院、科室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对不合理情况和相关数据进行公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二: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实施细则依据《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等相关文件,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指以促进抗菌药物安全、有效、经济使用为目的,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处方开具、药品调剂、临床应用和监测等全过程所开展的各种监督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支持与持续改进工作。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范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范一、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办法1、成立“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二2、制订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实施细则,争取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4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10够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1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每百人天30DDDs以下。
3、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确定院内三线药物(见表1),实行分线分级使用。
4、每月统计分析全院及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及用量,停用有异动情况的药,争取抗菌药物占药品消耗比例在10%以下。
5、开展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每季度公布全院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
6、建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淘汰疗效差和不良反应大的药。
7、不定期检查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8、不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
医师和药师须经医院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
9、实行奖罚制度,与科室、个人挂钩。
院感科、医务科、药剂科等参与考核管理。
10、结合医院处方点评工作,对抗菌药物处方做到100%点评,将点评结果院内网公示,对不合格处方按照医院处方点评制度处理。
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实施细则1、抗菌药物用于由细菌、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病毒性感染者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而定,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
3、感染病人在抗菌治疗前应先正确采样作病原学检查,并及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力争有样可采送检率达到60%以上,使用三线药物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低于80⅜o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情况下可根据临床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本院细菌耐药情况先进行经验治疗。
4、掌握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用法,对时间依赖性药物如青霉素等B-内酰胺类应每日数次按时按量给予,对浓度依赖性药物如阿米卡星等氨基糖甘类宜每日一次全剂量给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完整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完整版第一条目的和背景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规范临床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抗菌药物耐药性形成,制定本工作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工作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合格的临床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
第三条定义1.抗菌药物:指具有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2.合理应用:指在明确诊断、合理选药、科学用药的基础上使用抗菌药物。
第四条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要求1.遵循临床实践指南: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依据国家及本医疗机构制定的临床实践指南,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
2.严控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医务人员应遵守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原则,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3.遵循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原则:医务人员在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以病原微生物的特征、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相互作用等为基础,明确联合应用的合理性。
4.完善抗菌药物审批制度:本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审批制度,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进行审批和监督。
第五条监督与处罚1.质控科:本医疗机构设立质控科,负责监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
2.处罚措施:对于违反本工作制度的医务人员,本医疗机构将根据情节轻重依法进行处罚,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停职、开除等。
第六条绩效考核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将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情况挂钩,达到优秀标准的医务人员将得到相应的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附则1.本工作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届满后须重新评估。
2.本工作制度的修改和解释权归本医疗机构所有。
制定单位:制定日期:年月日医疗机构负责人签名:注意:本文档是示例文本,具体合同或协议书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化、调整和补充。
附件列表以下为与本工作制度相关的附件列表:1.附件一:临床实践指南 - 该附件包含了国家及本医疗机构制定的临床实践指南,用于指导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的选择和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但不合理的应用不仅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引发细菌耐药、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为了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特制定本监督管理制度。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与职责(一)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医务科、药剂科、感染控制科、临床科室等负责人。
负责制定和修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组织培训和考核,监督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1、医务科负责组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培训和考核,监督医师合理用药,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干预和处理。
2、药剂科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调配和供应,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评估,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咨询和指导。
3、感染控制科负责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监测医院感染病原体的耐药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4、临床科室科主任是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组织本科室医务人员学习和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三、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一)抗菌药物分级原则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二)各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均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开具。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开具,并有相关会诊记录。
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一)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1、药剂科每月对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使用量、使用强度、使用品种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机制作者:日期: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38号文件”,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指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为目的,对医院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处方开具、药品调剂、临床应用和监测等全过程所开展的各种监督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支持与持续改进工作。
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3. 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对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临床医师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按《上饶市立医院抗菌药物分线及分级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处方权限应用抗菌药物。
4. 抓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学科的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5. 建立并完善抗菌药物管理组织。
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
日常工作由医务科负责。
6•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38号文件”等有关规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7. 按照卫生部及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有关要求,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院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
对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的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8. 按照卫生部及省级细菌耐药监测网有关要求,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公布细菌耐药信息,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9. 按照《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对抗菌药物用量进行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长期不合理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跟踪检查评价,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docx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为加强抗菌药物安全、规范、合理使用特制订本制度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应用床评估表,反馈意见。
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三、不良反应发生率频繁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委员会经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四、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五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等,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院通报警示 ,以防止再次发生。
六、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
七、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
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理论知识。
八、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地促进和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2013 年 10 月岚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为规范抗菌药物的遴选采购和临床的合理使用,特制定本制度:一医院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医院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详细完整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1.制定临床使用指南:制定详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包括适应症、用药剂量、疗程、给药途径等内容,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2.建立用药审核制度:建立用药审核机制,对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核,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设立抗菌药物专管人员:指定专门的抗菌药物专管人员负责抗菌药物的配药、存储和发放,并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指导。
4.建立用药档案管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患者的临床信息、用药情况和疗效评估等,以便后续分析和参考。
5.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组织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二、监督管理机制:1.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2.审查用药记录和处方:对医生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查,确保其合理性和遵守相关规定。
3.合医疗质量管理:积极配合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参与内部质量评审和外部审核,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4.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抗菌药物使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对不良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调查,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5.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定期评估和考核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根据绩效结果进行奖惩和激励。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督管理机制的补充:1.建立药物耐药性监测网络:建立全国范围的药物耐药性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和分析不同地区、医疗机构的耐药性数据,及时预警和应对耐药性问题。
2.实施药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药物管理信息系统,记录抗菌药物的采购、库存、分发和使用情况,实现药物的追溯和监管。
3.强化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医疗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规范的药物库存管理制度,定期盘点抗菌药物库存,防止滥用和浪费。
4.加强多学科团队合作:鼓励不同学科的医务人员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政策和指导方针,提高管理效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文档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文档一、背景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但随着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出现,滥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保证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目的1.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和指南;2.促进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认识;3.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出现。
三、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
四、工作要求1.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等情况,进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2.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指南,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3.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禁止自行购买和使用抗菌药物;4.加强患者教育,提醒患者按照医嘱使用抗菌药物;5.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情况。
五、具体管理措施1.药品管理(1)严格按照药品管理制度购买、保管和使用抗菌药物;(2)配备专门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人员,对抗菌药物库存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3)定期检查抗菌药物的库存和使用情况,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管理。
2.临床用药(1)根据医学指南和临床实践,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2)在病原学检测结果出来之前,可以根据既往经验进行抗菌治疗;(3)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要评估患者的过敏史,避免发生过敏反应;(4)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守剂量、疗程和给药时间等规定,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5)严禁使用违禁的抗菌药物。
3.教育宣传(1)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2)针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抗菌药物正确使用的宣传;(3)定期组织研讨会和专题讲座,加强抗菌药物的知识普及。
六、考核评估1.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情况;2.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督促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3.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和改进意见。
七、违规处罚1.对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的个人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整改;2.严重违规者,将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
医院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我院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第三条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应注重个体化治疗,结合患者病情、体质、经济状况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和给药方案。
第四条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应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各级人员职责,确保抗肿瘤药物的合理使用。
二、组织管理第五条医院应成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指导、监督和评估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六条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由医务、药学、护理、检验、病理、伦理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主任委员由医务部门负责人担任。
第七条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组织培训、收集数据、评估药物使用情况等。
三、临床应用管理第八条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应严格遵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等使用。
第九条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经济状况等因素,结合药物的疗效、安全性、经济性进行综合评估,合理选择药物和给药方案。
第十条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应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肿瘤组织学特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方案。
第十一条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应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确保患者安全。
第十二条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应注重药品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使用和浪费。
四、培训与教育第十三条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肿瘤药物的认知和合理应用能力。
第十四条培训内容应包括抗肿瘤药物的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应用指南、药物经济学评价等。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应积极参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确保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遏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关于印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6〕43号)及相关文件,结合医院实际,修订本工作制度。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指以促进抗菌药物安全、有效、经济地合理使用为目的,对医院抗菌药物的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监测、药物评价等全过程的管理,此外还包括对此过程所开展的各种监督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支持与持续改进工作。
二、在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评价管理组,负责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审议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科室成立由科室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三、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制定应依据省卫计委制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纳入的品种数量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抗菌药物由药学部统一采购供应,因治疗需要需使用供应目录外的抗菌药物时应启动临时采购程序。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定期进行分析并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四、定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根据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及考核结果授予医师相应的处方权限,授予药师相应的调剂权限。
五、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岳普湖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第一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第一条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再选用药物;临床医生应以细菌学诊断为依据,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使所选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病情危急需在药敏实验前用药者,可先根据临床诊断进行经验治疗,待获知药敏实验结果后再依据治疗效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制定个体化的综合给药方案;按照病人的免疫状态与脏器功能,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第二条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选用对微生物影响小的窄谱抗菌药物;已确诊的病毒感染未合并细菌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只能针对某一种或两种最可能的细菌进行预防用药,不能无目的的应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感染;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不常规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膀胱冲洗、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的局部用药。
第三条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是病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混合感染和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
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一般不采用三联以上用药方案。
第二章组织管理与职责第四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由院长领导下的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承担,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成员由医务科、质控办、药剂科、院感办、护理部、检验科及内、外、妇、儿等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组成,医务科、药剂科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肿医办字[2014]149号江西省肿瘤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2012]第84号令)和《江西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试行)》(2005)等有关文件要求,为进一步巩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果,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临床应用水平,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特制定本制度。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机构1.院长是全院抗菌药物管理第一责任人。
分管医疗副院长协助院长,负责全院抗菌药物管理的具体领导工作。
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下简称“院感科”)是全院抗菌药物管理牵头部门,相关部门分工协作。
2.成立以院感科科长为组长,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院感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的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以下简称“管理工作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日常管理工作。
办公室挂靠院感科。
3.临床科室主任为科室抗菌药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与院长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并落实管理目标,实现指标持续改进。
科室指定专人负责全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日常管理工作。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1.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精神。
制定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并组织落实。
2.审议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和全院及各科室抗菌药物管理控制指标及要求,并监督实施。
3.组织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临床药师等人员,参加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会诊。
4.对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组织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各项制度和指标落实情况检查。
每季度召开一次管理工作组会议并进行工作总结。
5.每年至少一次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三、职能部门抗菌药物管理职责1.院感科管理职责:(1)指定专人负责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办公室工作,协助管理工作组组长安排工作和收集整理全院抗菌药物管理资料。
(2)参加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参与特殊病例或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会诊,根据病原微生物学和医院细菌耐药监测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进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每季度对抗菌药物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和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进行通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4)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微生物标本质量和血液及其他无菌部位标本送检比例。
负责每季度统计全院和临床科室各级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并进行公示。
(5)通过加强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管理措施,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抗菌药物使用率。
2.医务科管理职责:(1)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每年一次对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进行考核和授权。
经培训并考核合格者,医师根据职称或职务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或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2)定期对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督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师违规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和无调剂资格药师进行抗菌药物处方调剂。
(3)对临床医师和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或调剂中出现的违规、违法情况,根据情节轻重,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2012]第84号令)中的第四十四条至四十八条和第五十一条至五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4)将抗菌药物管理和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结果纳入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
3.药剂科管理职责:(1)进行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按上级要求制定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分级管理目录并1至2年定期调整,并于审定后15日内向上级部门备案。
(2)因特殊治疗需要使用目录外抗菌药物时,启动临时采购程序,由使用科室申请,经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剂科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并每半年向上级部门备案一次。
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每年超过5例次时,提交药事会讨论是否列入供应目录。
(3)临床药师参加抗菌药物监测与管理工作,参与抗菌药物临床治疗工作和特殊使用级或特殊病例临床会诊,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
(4)负责每月组织药学、感染等相关专业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进行专项点评并内部公示点评结果。
(5)每季度统计并内部公示各临床科室和医生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100人/日)排名和连续四个季度数据。
(6)每季度按累计使用量(DDDs)统计并内部公示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前10种品种、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和连续四个季度数据。
(7)每季度统计并内部公示临床科室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性使用率、门诊和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及静脉注射使用率,以及连续四个季度数据。
(8)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事件进行监测报告,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进行调查。
对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进行评估,分析使用趋势,提出预警和干预建议。
(9)指定专人负责填报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
4.微生物室管理职责:(1)检验科微生物室负责人参与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常规开展病原微生物涂片、分离培养、鉴定和和药敏试验,提供微生物病原学诊断和细菌耐药技术支持。
(2)指定专人负责与临床沟通,对不合格标本主动要求重新留送,主动向主管医师提醒或解释异义或解读有困难的检测结果。
(3)发现特殊病原体(如结核菌)检测结果、血培养阳性或转种培养基有细菌真菌生长等,必须立即按危急值报告程序进行处置。
(4)凡检出多重耐药菌,必须按多重耐药菌预警机制进行处置,在多重耐药菌检验报告单上盖“MDRO”印章,并进行登记和及时向院感科报告,每季度按标本类型分类统计报告常见多重耐药菌数量。
(5)每季度向院感科提供细菌、真菌鉴定及药敏实验数据。
汇总全院病原菌、耐药菌、抗菌药物耐药率检测数据并公布监测结果,统计和分析临床科室标本培养的细菌、真菌阳性率及常见多重耐药菌株占同种细菌的比率。
(6)微生物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填报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数据。
5.护理部管理责任:负责对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医嘱和操作规范进行培训、监督和管理,加强抗菌药物科室储存、过敏试验、液体配置、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和口服剂型发放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和安全管理。
6.信息科管理职责: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持。
应实现抗菌药物医师处方权限、药师调剂资格电子化管理,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时机和疗程控制电子化管理、电子化处方点评和抗菌药物数据采集、排名、动态监测、评估及预警等管理电子化。
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1.必须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江西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必须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一般不得超级使用抗菌药物。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超级使用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且必须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用药指征和超级情况,并在24小时内由上级医师或科主任签字认可,同时向管理工作组办公室备案。
3.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必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必须严格掌握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特别是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4.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在检测结果未出具前,可以根据医院细菌耐药监测情况经验选用抗菌药物,在检测结果出具后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调整。
5.应尽量避免皮肤和粘膜局部用药,一般不用抗菌药物雾化吸入作为气道预防给药。
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6.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不得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除抗结核、抗麻风等治疗外,门诊严禁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门诊抗菌药物治疗应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必须严格掌握静脉输注指征;除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感染性疾病外,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天。
当以上限制不能满足门诊患者的治疗需要时,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使用。
五、本规定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六、附件:附件1.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成员名单附件2.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会诊人员名单附件3.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处方权医师名单附件4. 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药师名单附件5. 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附件6. 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分级管理目录附件7. 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临床治疗工作情况表附件8.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2014年12月25日江西省肿瘤医院办公室2014年12月25日印发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成员名单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会诊人员名单附件3: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处方权医师名单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药师名单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为规范抗菌药物的遴选采购和临床的合理使用,特制定本制度:1、医院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2、医院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3、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
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
4、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应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5、医院确因临床工作需要,需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过上述规定,应向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详细说明理由。
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其申请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数量和种类。
6、医疗机构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