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供参考)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f610a2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9.png)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6d3c2c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e.png)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
![吐血整理的古代汉语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2ad1ed450e2524de5187ec7.png)
古代汉语重点整理(根据范新干和郭攀,欢迎补充)因为范新干给出了具体页数,所以就只列出了相应内容。
一、文化常识历法部分:年、岁:年和岁有不同的意思。
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阴历年,一年12或13个月,354或384日。
岁相当于今天的阳历年,一年12个月,365或366日。
“岁”的意义来源于岁星(即木星)。
岁星在天空运行一周的时间约等于人间谷物成熟十二次,于是把岁星运行一周的十二分之一称为一岁。
岁也就是现代天文学所谓回归年,又叫太阳年。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夏历、殷历、周历三种历法。
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岁首月建不同。
“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
“正”即“正月”,岁首之月。
因三种历法的正月不同,所以叫“三正”。
夏历正月北斗指寅,周历北斗指子,以此类推得出其它月份。
诗经中(一之日,二之日等)用的是周历,现在用的农历都是夏历。
四时:又叫“四季”。
因气温、雨雪情况依次冠以春、夏、秋、冬四个名称。
后来依夏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称为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称为孟冬、仲冬、季冬。
分至和气:分至就是二分二至,即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以此将一回归年的长度划为四等分。
划为二十四气是包括分至在内在二十四个历法术语,用它们把一回归年等分。
朔望、弦晦和时辰:一月之中有几日分别叫做朔、上弦、望、下弦、晦。
这是根据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不同角度而定的。
初一日叫“朔”,取日月合朔后的第一日之义,即月亮居中三个天体成180°;十五或十六日叫“望”。
三十或二十九日为晦,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取义于月光隐去。
周以前的文献中从朔到上弦叫“初吉”,从上弦到望叫“既生魄”(魄有时写为霸),从望到下弦叫“既望”,从下弦到晦叫“既死魄”。
姓名部分:姓、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的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崇恩爱、厚亲亲。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509bae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f.png)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今天的汉语体系。
在汉语史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就汉语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一、古代汉语的起源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商周时期。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文字系统逐渐形成,汉语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
最早的汉语文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金文则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青铜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礼制、文字、音乐等方面的信息。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开始进入成熟期,文字系统也逐渐完善起来。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逐渐形成了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书面语逐渐取代了口头语成为了官方语言,古代汉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汉字的发展汉字是汉语文字的基本元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汉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这是最早的汉字形式。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规范了汉字的书写规则,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从此以后,汉字逐渐成为了中国的官方文字,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志。
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了解。
比如,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字体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如楷书、行书、草书等,每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另外,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这些文化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语的发音问题汉语的发音问题一直是学习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都是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汉语时期,汉语的发音规则主要由天然的发展而来,没有明确的体系。
而在宋代,有人提出了“等韵”的说法,认为汉语的韵母有等级之分,这是中国语音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79b3e0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1.png)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3afaba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1.png)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学作品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古代汉语的语音知识点1.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声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第一个辅音,韵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后面元音部分,整体认读是汉字的读音和字形没有特定的对应规则。
2.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些声调在词意上有重要的区别。
3.变调现象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变调现象,如阴阳两个音节相连时,会发生变调,这种变调现象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应用。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点1.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需要注意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饰成分的位置等问题。
2.词类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用法和句法功能。
3.时态语气古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气有很多特点,如有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时态,需要谨慎使用。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知识点1.词语的构词法古代汉语的词语构词法有很多特点,如合成词、转义词、假借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构词规律和用法。
2.词义辨析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需要了解它们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3.熟语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熟语在古代文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四、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知识点1.古诗词古代汉语中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古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2.古文古代汉语中的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叙事力,需要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古文的写作方式和风格。
3.文言小说古代汉语中的文言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描写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文言小说的特点和表现力。
以上就是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同学有所帮助。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f9b452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50.png)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82f240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d.png)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言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韵律等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古代汉语的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多为义理丰富,一个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2. 词性:古代汉语的词性变化较多,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语法环境下变化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1. 词序:古代汉语的词序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词语的顺序。
2. 语法成分:古代汉语的语法成分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
3. 语气:古代汉语的语气较为严谨,常常使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来增强语气的表达。
三、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 比喻:古代汉语常常使用比喻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意义。
3. 对偶: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四、古代汉语的韵律1. 音节:古代汉语的音节较为简单,一般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
2. 韵脚:古代汉语的韵脚是指诗词中的韵部,根据字的韵母和声调来进行分类。
3. 韵律:古代汉语的韵律是指诗词中的格律和音韵,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来形成韵律美。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1. 诗歌:古代汉语的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格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散文:古代汉语的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常常以散文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和抒发感情。
3.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具有古典、严谨的特点,常常用于史书、经典等文学作品中。
通过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
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语法灵活多变,修辞手法独特,韵律美妙动人。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99c550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6.png)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供大家阅览!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一、填空:1、汉语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20xx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4052d3a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f.png)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时期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包括先秦时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
古代汉语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历史文献以及古代思想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
一、音韵规律1. 声母韵母:古代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其中声母指的是在韵母之前的辅音,而韵母则包括单韵母和复韵母。
2. 声调:古代汉语的音节有四个声调,声调的变化对于词义的区分非常重要。
二、古代文言文基础1. 六经:六经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包括《易》、《书》、《诗》、《礼》、《春秋》、《论语》等,阅读这些经典有助于理解古代汉语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2. 文言文常用句式:古代文言文中有一些常用的句式,如“曰”、“谓之”、“之所以”的用法等,掌握这些句式有助于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三、古代汉字学习1. 部首:部首是汉字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部首可以帮助记忆和辨认汉字。
2. 偏旁:偏旁是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通过学习偏旁可以进一步理解和记忆汉字。
3. 字义辨析: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字义相近的词语,通过学习这些字义的差异可以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四、礼仪文化与古代文化表达1. 礼仪文化:古代汉语中有很多与礼仪相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了解古代礼仪文化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化及其传统价值观念。
2. 成语典故:古代汉语中有许多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对于理解古代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古代思想有重要作用。
五、古代诗词鉴赏1. 古代诗词的特点:古代诗词具有韵律优美、意境深远、语言精练等特点,通过鉴赏古代诗词可以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词牌音律:古代词牌是指词曲中的一种韵律模式,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音律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演唱词曲作品。
通过以上对古代汉语知识点的总结,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掌握古代文献和文化的核心要素。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fae2fd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5.png)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一.基础知识1.《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分为200个部首。
2.《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用540个部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3.《辞海》仍是综合性辞书,它所收录的词条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
4.《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5.汉字排列方法(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号码排列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2.反切法:用两个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例如:毛:莫袍切,东:德红切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发。
三.六书:战国末年的文字学理论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会意: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造字。
形声: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创造汉字。
转注: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
假借:依据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借原有字形,表达新的意义。
四.古书用字(一)、古今字1、定义: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
古字和今字合称为“古今字”。
如:莫——暮其——箕要——腰2.今字产生的原因:(1)词义分化:解——懈取——娶益——溢(2) 同音假借:然——燃其——箕何——荷(二)异体字1、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2、异体字的分类:(1)造字法不同:泪:涙笔:筆岩:巌岳:嶽(2)造字法相同但偏旁不同:暖:煖訴:愬俯:俛略:畧群:羣杯:盃線:綫煙:烟五.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
今:与“饭”相对。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0e42f1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0.png)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第一章文字第一节繁简字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一个字的笔画较简的形体,如果其合法地位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承认,这就是规范的简体字;那个笔画较繁的形体是繁体字。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关系:-少量简化字是现代新造的,在用繁体字印刷的古书中根本不会出现。
1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之间的部分形体而来:肮一肮(替换形符)补一补(替换声符)汉一汉(用符号替换繁体字的部份形体)2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省减部分形体而来:奋一奋飞一飞儿一儿3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的草书楷化而来:乐一乐为一篇头一头4没有形体关系,从不同角度或用新的偏旁重新构形:体一体丛一丛惊一惊二大量简体字古已有之,跟繁体字有一定关系。
1原本是异体字:礼一礼(〃礼〃字见《玉篇》)粮一粮(〃粮〃见《墨子・非攻中》)2原本是古今字:舍一舍卷一卷3古书上曾借用过:夸一夸(在〃自大”的意思上借用过)三在古书上原本是意义不相干的两个字,现在把笔画较简的字拉来充当笔画较繁的字的简化字,以简代繁,混舄一个。
1同音代用:丑一丑姜一姜谷一毂2音近代用:斗一斗3并无音同、音近的关系:适ku6—适shi腊xi—腊Ia第二节通假字通假字某个词有了自己的书写符号,却偏不用它,而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用以代替它的字就是通假字,被替代的字就是本字。
如:常一尝,而一能。
通假字的条件I语音条件即在那个时代两字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即其声母、韵部必须相同或相近。
2文献条件,即在那个时代的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的用例,而不是孤例,〃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O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1对应关系:一个通假字可以和一个或多个被通假字相通。
如:与可和誉、旗、举、舆、欤、异七字相通。
a许多通假字,甲可通乙,乙亦可通甲。
如:饰一饬功一攻缪一穆辨一辩以一已焉一谓b有的祇能甲通乙,而乙不能通甲。
如:蚤一早罢一疲3形体结构上的关系:a有的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是包容关系。
如:几一机、饥卜一赴义一仪、议千一阡女一如、汝b被通假字篇通假字所包容。
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重要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a19f0d66f1aff00bed51e1d.png)
古代漢語重要知識點整理1、古書的註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汉代(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
(3)今天學習古註的目的:古人的註解一般比較簡略,註解的體例和術語比較生疏。
(4)常見的古書註解大家:漢代的有:鄭玄、毛亨、孔安國、馬融、何休、趙岐。
晉代的有:杜預、郭璞,范寧。
魏代的有:王弼、韓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陸德明、孔潁達、賈公彥、徐彥、楊士勛、唐玄宗。
(5)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为傳注體、義疏體、集解體。
①傳注體:以解釋文獻詞句意義為主的註釋體例。
常見的名稱(术语)有“傳、註、箋”。
傳:是傳述的意思,指傳述古代經文的文義。
從傳述的內容來看,有的側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詩詁訓傳》。
注:取義貫注,文義艱澀,需要適當地加以解釋纔能通曉,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須貫注纔可通暢。
所以“注”就是詮釋的意思。
“注”,古書又寫作“註”,二者音義同。
箋: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讀書時有所領悟,便用筆標誌在原文的一側,所以註文比較短小、簡約。
它不但註釋經書的原文,亦對原有的註解予以補充和修訂。
疏:亦叫“正義”。
唐代以後出現的一種注釋術語。
不僅解釋原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釋作注。
*注疏体例一.字形上所显示的内容:大字是正文,双行小字的是注疏。
二各家注疏内容排列顺序: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亨的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鄭玄的笺;[疏]字以下的内容才是孔潁達的疏。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阅读的方便,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
如果一段之中有幾個注,疏就放在幾個註后,如果只有一個,疏就放在一個之后,上面的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幾個註之后。
三.疏的內容排列順序: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註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迄各引兩三個字(如“‘碩鼠’至‘得我所’”,“傳‘貫事’”,“箋‘碩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間用圓圈隔開。
*《十三经注疏》的基本体例(以孔潁達的《毛诗正义》为例)1.書中有正文和註文,註文包括毛傳、鄭箋、陸德明音義(又叫“釋文”)、孔疏。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2bd54f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4e.png)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2: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第一章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现代——(1)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
(2)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古代——(1)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
(2)按一百零六韵排列。
优点:检字速度快。
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
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的字也可以检字。
缺点:检字速度较慢。
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速度快。
缺点:难于掌握。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5种)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不足:(1)没有同音字无法注音。
(2)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作用。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不足: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的反切已经切不出来现在的读音了。
3.叶音法:为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错误: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
4.譬况法:通过打比方或简单描述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来为汉字注音。
5.读若法:东汉时产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给汉字注音。
三、几种常用的工具书1.查检字音字义(1)《康熙字典》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
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完整资料).doc
![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完整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f907784681c758f5f71f677b.png)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
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
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
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
因为: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
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收藏!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d87e44e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9.png)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收藏!一、基本概念六书——“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结构类型,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指事——《说文》解释:“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象形——《说文》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这类字,画成那个事物的样子,随着那个事物形体的弯曲而弯曲,“日”、“月”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形声——《说文》解释:“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这类字,根据事物的类别特点选一个字作为该字的形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该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而形成一个新字,“江”、“河”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会意——《说文》解释:“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会意这类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成一个字,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组合在一起,来共同体现一个新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一类字。
古今字——指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使用在先的是古字,使用在后的是今字。
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
异体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但意义完全相同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字。
如“泪”和“氵戾”、“凭”和“凴”等。
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近音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如“说”通“悦”、“昏”通“婚”、“女”通“汝”等。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简体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现代说的“繁简字”有特定含义,“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如“后”与“後”、“余”与“餘”。
古代汉语常识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常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f4475d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c.png)
古代汉语常识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文献中所使用的汉语,通常指从周朝到明朝末年的文言文和古代口语。
古代汉语在书面上呈现出一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文字繁体:古代汉语是以繁体字为主的,而现代汉语是以简化字为主的。
繁体字较简化字更为复杂,笔画较多,书写起来更为繁琐。
2. 词语用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语是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的,有些词语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辽阔”在古代表示广阔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一般表示凄凉、空旷的意思。
3. 语法结构: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跟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动词没有时态和语态的区别,不加“了、着、过”等时态词语也可以表示过去、进行等意义。
4. 语气和语调:古代汉语的语气和语调较为复杂,不同的发音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二、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最早形式,出现在商周时期。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主要出现在甲骨上,是古代占卜的记录,金文则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是古代宗庙和祭祀用的。
2. 隶书时期: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体,出现在秦朝和汉朝时期。
隶书是古代书法的一种,也是古代文人在书写文章时的书写体。
3. 骈文时期:骈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风,出现在汉代时期。
骈文是按照一定的格律和规范排列的文章,一般分为“协律”和“对仗”两种。
4. 文言文时期:文言文是古代中国文学的一种文体,普遍出现在汉代以后。
文言文是古代中国文人在书写文章时的书写体,一般以《论语》、《孟子》、《左传》、《庄子》、《史记》等古代经典作品为代表。
5. 白话文时期:白话文是指古代以后的中国文学的一种文体,主要指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
白话文是古代汉语的口语化的表现,是古代汉语从文言文逐渐演变成现代汉语的过渡期。
6.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区别,虽然现代汉语是建立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的,但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古代汉语总结知识点
![古代汉语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a92fd2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13.png)
古代汉语总结知识点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书写系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甲骨文。
最初的汉字是象形文字,通过对事物外形或特征的模拟来表示其含义。
后来,汉字逐渐发展演变成指事文字,表示事物的简单神态,比如“日”表示太阳,“人”表示人的形象。
在商代,汉字进入了表意文字的阶段,汉字的结构逐渐复杂,字形也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
到了秦汉时期,汉字进入了繁体字的时代,字形更加丰富多样,书写也日趋规范。
汉字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语言的演变,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
二、古代汉语的词汇古代汉语的词汇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经典、文学作品、历史记录等。
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
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有些词汇甚至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古代汉语的词汇也受到地域和时代的影响,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古代汉语词汇也会有所差异。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古代汉语的词汇更是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深厚功底和想象力,有很多精致的词汇被长期流传和传颂。
三、古代汉语的语法古代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虚词、词序、句式等方面。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使用更加灵活,主语、谓语、宾语等词在句子中的排列也有其独特的规律。
古代汉语的句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简单句、并列句、复句、疑问句、感叹句等。
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现了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词法规则、语序变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知识点。
四、古代汉语修辞古代汉语的修辞是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它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反复、对偶、对仗等修辞手法。
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修辞的魅力,它通过词语的精练、句子的华丽、句式的富丽来展现出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气韵。
古代汉语的修辞不仅丰富多彩,还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古代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魅力。
通过对古代汉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
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
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
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
因为: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
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笫一节文字一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二汉字的性质:1汉字形成:①历史传说:“仓颉造字”。
②原始汉字产生的时代:约5000年前黄帝时代。
据史书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史官,大概曾从事过汉字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2汉字的表意性:表意性文字。
形成汉字表意性的原因:①先人造字“因形示意、意寓形中”的理念所致:汉字字形多数是直接与字义相联系。
形形汉字↗↘拼音文字↙↖音←义音→义②由古汉语的特有属性所规定:“因形示意”的表意性汉字与以单音词为主、少有形态变化、同音词数量大等为主要特点的古汉语有较好地适应性。
三汉字的结构(造字法):1许慎《说文解字》“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①象形:用描摹事物轮廓或特征来表意的造字法。
如:日.月.人.鱼.羊.水。
独体象形:目、木、手。
合体象形:眉、果、聿。
②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增加象征性符号来表意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亦[腋] 、刃、本、末。
独体指事:一、三、五、高。
加(合)体指事:寸、叉、厷、甘。
③会意:把两个或几个表意形体组合在一起表示一种新意的造字方法。
如:武.信.步.牧.莫[暮].斗[鬥]。
同体会意:棘、卉、品、北[背]。
异体会意:孚[俘]、牧、即、间[間閒]。
④形声:把表义的形符和表音的声符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字的一种造字方法。
如:江、河、问[問]、里[裏]、裹、袒。
形声字的常见结构方式:A左形右声:河杜诂/ B右形左声:鸭胡颈C上形下声:竿室震/ D下形上声:璧忠衾/ E外形内声:围匣裹/ F 内形外声:辩闻哀。
形声字的特殊结构:A形旁偏于一隅:载、倏、颖(从禾顷声);B声旁偏于一隅:旌、徒、寶(从宀、玉、貝,缶声)。
形声字的形、声变化:A省形:从某省,某声。
耆(从老省,旨声)。
B省声:从某,某省声。
豪(从豕,高省声)。
C亦声:从某某,某亦声。
仲(从人、中,中亦声)。
⑤转注: 《说文》“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考,老也”、“老,考也”。
﹙考:实为形声字,从老省,丂声;老:实为会意字,从人、毛、匕。
﹚⑥假借:《说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令:实为会意字,从亼、卪;长〔長〕:实为形声字,从兀、匕,亾声。
﹚2清人“四体二用”说:戴震《声韵考·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四汉字的发展(形体演变):分古文字、今文字两个阶段。
1秦以前的古文字:①甲骨文:殷商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文字,主用于占卜。
又叫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
②金文:周代铸在青铜器上的古文字,多为铭记之辞。
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
③战国古文字:分秦大篆和六国古文字。
秦大篆:战国时秦国古文字,保存于籀文、石鼓文、诅楚文等里面。
六国古文字:指与秦大篆同时代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古文字。
④小篆:又叫秦篆,省改大篆而形成的秦代通行的标准文字。
《说文·叙》:“皆取《史籀》大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秦以后的今文字:①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
秦隶:又叫古隶,相传为秦时徒隶创制,是对小篆的一种简化写法。
秦隶承上启下,处于由小篆到汉隶的过渡阶段。
汉隶:又叫今隶,汉代通行的标准文字。
汉隶承秦隶而来,如果说秦隶是古文字的结尾,那么汉隶就是今文字的开端。
②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是魏晋以来的通行的汉字字体。
“楷”有“楷模”、“法式”之义。
楷书直接从“八分”汉隶演变来,是综隶、草之长而产生的新字体。
③草书:是某种正规书体的草率写法。
又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
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又叫隶草,东汉章帝时命名;今草由章草演变而来,去掉隶草的波折挑法而趋楷化;狂草由今草演变而来,书写快速诡奇,笔画顺势勾连,泼洒随意恣肆。
④行书: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晋代。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行书书法代表人物。
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
3“隶变”及其意义:汉字形体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在汉字学史上被称为“隶变”。
下面所示“春”字头与“西”字头的几种不同来源,说明篆体是多种写法,到隶书已合并为一种写法了。
春秦奉奏泰“隶变”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古文字的旧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由形象的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表意文字阶段的质的变化,并为汉字的进一步声化、符号化和定型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4甲骨文的发现及其意义:1898年前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附近的农民,在耕作中发现了许多奇特的古代龟甲兽骨,有人称其为“龙骨”。
“龙骨”经古董商人之手(如山东潍县商人范春清)被带进了天津和北京,作为一种中药材摆进了各大中药房。
当时在京城作国子监祭酒的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因患病抓药,则成为发现和收集“甲骨文”的第一人。
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王懿荣自杀。
刘鹗购其甲骨萃印为《铁云藏龟》。
此后罗振玉、孙怡让、王国维及郭沫若等在收集研究甲骨文方面均做出了重大贡献。
甲骨文的出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甲骨文的发现在学术上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形成,拓宽了古文字学的领域,并且推动了古史的重建;甲骨文又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它的发现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及对现代艺术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五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1古今字:古代字少词多,常一字写多词。
为减少一字写多词现象,后人便在原字基础上另造新字来专记其中某个词的意义,于是导致了汉字的“孳乳分化”。
分化前“一字写多词”的原字被称为“古字”,分化后产生的新字被称作“今字”,两者合称为“古今字”。
如“取”与“娶”,“反”与“返”,“昏”与“婚”、“希”与“稀”等都是古今字关系。
古今字有两个来源:①同源分化:意义上有词义分化的同源关系。
为了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分化义(又叫孳乳义、派生义等)而另造一个新的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就属于“同源分化”。
“反返”、“责债”、“取娶”、“奉捧”等。
②同音假借:声音上有音同音近的假借关系。
为区分一个词的本义和假借义(指“本无其字,以声託事”的假借造字法)而另外新造区别字,这样形成的古今字属于“同音假借”。
如“来麦”、“其箕”、“自鼻”、“辟避”等。
2通假字:又称“古音通假”。
古人用字,有时舍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其他字来代替,这种写别﹙白﹚的字就是通假字。
如《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为通假字,本字应为“叛”)∕《诗.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蚤”通“早”)等。
通假字中本该使用的字叫本字或正字,被临时借用的字叫借字或通假字。
古人用通假字相沿成习,在古音上“音同音近”就可能形成通假字。
通假字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3异体字:又叫或体字。
指语音、意义完全相同而字形不相同的一对或一组字。
异体中最常用的叫通用字。
如“村”和“邨”,“蚓”和“螾”,“睹”和“覩”等。
异体字的成因有:①因造字方法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
如:泪(会意)-涙(形声)/灾(会)-烖(形)等。
②因造字部件(字符)不同形成的异体字。
如:畔—泮(形符不同)∕啗—啖(声符不同)。
③因字符结构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
如:峰-峯期-朞胸-胷鞍-鞌秋-秌等。
4繁简字:记写同一词的汉字中,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叫繁体字,笔画少、结构简单的叫简体字,两者合称为“繁简字”。
繁简字各时代都有,今谓“繁简字”,其中繁体字特指古文献中的楷体汉字,简体字特指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字。
繁简字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以下几种关系:①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类似于“异体字”关系。
如:衆-众書-书畫-画禮-礼等。
②意义、用法有同有异,类似“古今字”关系。
如:“舍-捨”在“舍弃”义上是古今字,今简化合并为一个简体“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