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

合集下载

李杜优劣论发微

李杜优劣论发微

李杜优劣论发微李白、杜甫的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两颗明珠,自唐代就有了“李杜优劣”的论争,迄今各诗论大家仍然各执己见。

其实李白与杜甫孰优孰劣是一个没有结果的争论,关键只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各不相同,以及审美对象的艺术特色各不相同。

李白与杜甫本来就是两个各不相同的审美对象,他们在属于各自的诗歌领域绽放了耀眼的光芒。

一、李杜论争不同的审美趣味从审美主体上说,大部分情况下,由于读者一方面要受到当时的社会思想的流向和审美思潮的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受到个人的认识水平和审美趣味的影响,由此观点来看历代读者对李杜诗的不同认识和评价,我们才会感到,不论是抑李扬杜,或是抑杜扬李,并不是李杜诗的客观成就和价值产生了什么变化,而是历史上的文学思潮在变化,审美取向在变化,且读者个体在思想倾向、个性嗜好和审美趣味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在李杜的争论下各有看法。

在李杜生前,并不存在抑此扬彼的现象。

从实际情况看,李白在世的时候早已名动天下当时李白结交甚广,当世才学之士多与李白惺惺相敬,名僧名道更是与李白多有交往。

贺知章见了李白的诗作则击节称叹,赞之为“谪仙人”。

而杜甫泽没有李白那样多那样大的盛名,他的作品之流传也远比李白为晚。

只是到了中唐以后,经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推崇和鼓吹,杜甫的诗名才开始与李白相齐。

元稹、白居易二人出于个人的审美观,主要是出于他们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现实的诗歌主张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推崇杜甫的新题乐府,因而不惜贬低李白,这可以看做是他们抬高杜甫地位的一种手段,来达到他们宣传现实主义文学主张的目的,但也是由于中唐以后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高涨所致。

中唐之后的诗坛是沿着李杜所开辟的道路前进的。

韩愈、李贺、卢仝、杜牧等诗人显然是对李白富有激情与充满奇幻色彩的浪漫风情更感兴趣;而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的新乐府诗派等诗人对杜甫深刻反映现实和民生疾苦的“史诗”般的深沉诗风更为钟情。

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比较

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比较

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比较[摘要]李白、杜甫诗歌都常将“万、千、百”用于名词、量词和动词前来构成巨量夸张,突出时间的长久、距离的遥远和数额的巨大。

为了加强夸张的力度,他们会连用“万、千、百”结构或将“万、千、百”与“一”对举,而李白诗歌还会使用多音节的“万、千、百”来构成极度夸张,或将“万、千、百”夸张与想象结合,因而其作品夸张的意味也更浓烈。

[关键词]李白;杜甫;数词;夸张“万、千、百”是表示较大数目的数词,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们常常利用它们来形成巨量夸张,渲染数量之巨大、时间之久长、距离之遥远。

李白、杜甫诗歌中“万、千、百”出现的频率颇高。

依据《全唐诗》粗略统计,李白诗歌共1004首,其中340首、482处用了数词“万、千、百”;杜甫诗歌共1457首,其中406首、526处用了数词“万、千、百”。

两人都在三分之一左右的诗篇中使用了500个左右的“万、千、百”,其中只有极少数表示数量的实指,更多用于实数虚指,构成巨量夸张。

在使用“万、千、百”来构成巨量夸张时,李白、杜甫诗歌既采用了相同的技巧,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深入探讨其中的异同,对于李白、杜甫诗歌的阅读欣赏、外语翻译和对外汉语教学都多有裨益。

一、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的相同手法(一)“万、千、百”结构连用李杜诗歌都常常在一句或一联诗中连用两个“万、千、百”与其他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

从表意上说,在字数十分有限的诗句中连用两个同义的结构是极不经济的一种表达的策略;但从修辞的效果来看,“万、千、百”结构的连用可以让巨大的数字反复铺陈,渲染数量之大,给读者或听众造成视觉或听觉的强烈冲击,加强感染力,增强夸张的效果。

李白诗歌常在一句诗中将“万、千”与近义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连用,如“千门万户、千崖万岭”;杜甫诗歌中这样的用例则更多,“万、千”后的名词可以是近义的,如“千秋万岁、千村万落、千乘万骑、万草千花”;也可以是相同的,如“千人万人、千朵万朵、千山万山”。

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比较欣赏

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比较欣赏

这首诗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情绪冲动 时情感喷发奔涌、起伏跌宕,让人受到心灵的震撼。
(二)丰富奇特的想象。 丰富奇特的想象,这首诗借“梦游”的形式,
驰骋想象,描绘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梦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列缺 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 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 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 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某夜酒酣,李白写下一首《秋猎孟诸夜 归》, • 写的是“鹰豪鲁草白,狐兔多鲜肥”。 • 而杜甫望着茫茫大泽,也就着火光,默默 写下“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 •

在这个大情怀缺失的时代,我们见过 无数个“李白”。却太久没见到一个“杜 甫”。 • ——路上读书 拾文化
创作手法
• 李白——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诗仙 浪漫主义 • 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 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 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的文学艺术基本创作 方法。 • 杜甫——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诗圣 • 现实主义 • 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地表现典 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文学艺术基本创作方法。
三、语言苍劲凝练
• 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 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自称:“语 不惊人死不休。”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 例如他的“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人心。 ”一联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 • 又如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 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悄然之声,长江 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抒发了作者彼时 彼刻的思想感情。

李杜诗歌对比

李杜诗歌对比

二、李七言古诗之比较:
“古体诗”这一称呼在唐代才出现,以别于“近体诗”。古体诗大约沿自汉魏乐府,诗体比较自由,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等等,一般五言七言写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杂言古诗多以七言为主,所以也可以算入七言古诗。李白和杜甫的七言古诗(包括七言、杂言乐府歌行)是唐诗七古创作的最高成就。三、李杜的文学风格: 1、李白的“清雄飘逸”: 2、杜甫的“沉郁顿挫”: 论文摘要: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是思想上的承接和发扬者,是时代文化的充分体现者,他们的思想是时代的孕育和个人才性契合的产物,并且散见于他们的创作之中。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并峙的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史”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二者皆是以诗人的个人特性结合时代特点而自成一家的。一个冠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冠以“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关键词:创作风格、七言古诗、清雄飘逸、沉郁顿挫
正文:
李白与杜甫在创作风格上都肯定了文学的社会功用。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曾说道:“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而杜甫则在《进雕赋表》中表达了自己的述作之志。这种认识显然来自先秦和汉儒的文学理念。两个人也都反对一味地讲求绮丽靡艳。李白在《古风·其一》中曾说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乔象钟等学者根据李白这首诗而认为李白有复古倾向。李白确实受到了陈子昂的主张的影响,指出了“道丧”的现实情况,并且标举风雅汉魏,但是,李白并不是完全否定建安以后的文学。从李白的诗歌风格上看,李白明显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诗骚的影响有之,而元嘉永明的影响也有。李白的很多作品都曾对陶谢鲍庾等诗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杜甫也曾把李白比作“庾开府、鲍参军”。可见,李白并不是一个旗帜鲜明的复古者。据罗

李杜诗歌的比较

李杜诗歌的比较

1、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一、总的评价:地位和评价。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兼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人物,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是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称为“诗史”“诗圣”。

背景、个性和风格特色。

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

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

(裴斐观点)李杜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由于出身、个性、经历和个人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

总的说来,李白的诗歌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李白多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义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二、不同风格的表现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

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两大天才诗人。

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尊为诗圣,这已经大大超越了对普通诗人的评价,甚至带有某些神化的尊崇了。

天才本身或许真的不可以比较,难分轩轾,但是具体到某一些方面,就诗论诗的话,就像刻意去比较关羽和秦琼的武艺,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较量长短、一分高下的。

李杜之争这个话题本不算新,但是我还是很想就几个方面,以自己的观点来比较两人的诗歌水平。

李白是我们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甚至最熟悉的诗人了。

收在学校教科书里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让我对这位浪漫的诗人从小便充满了崇敬和向往。

李白是带着仙风道骨的,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

其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以来,封建社会中个人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的产物。

李白一生抱负远大,至死都在期待“大鹏飞兮振八裔”,能够扶摇直上,遨游苍穹。

李白还喜欢远游,流连山水,如飘蓬般云游四海,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的诗歌想象神奇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美不胜收。

无论拿他的哪一首著名古诗,或者绝句,都可以感受得到其艺术魅力。

而杜甫的诗,我们幼时接触的较李白而言少一些,在小学课本里可能就《绝句》等几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得色彩丰富,一诗四景,意象生动,倒也令人印象深刻。

中学里渐渐接触得多了,一般都是揭露社会、感慨时事、同情劳苦、田园生活之类,当然也有单纯应景抒情的如《春夜喜雨》等。

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写实,比较直朴,但是语言经过精心的锤炼,显得十分均衡完美,几乎无懈可击。

杜甫生在一个有文学和儒学传统的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所以自幼习文,深受儒教,形成了他为人为文审慎严谨的习惯。

他的诗,讲究情景交融、声律韵美、言之有物。

所以他的很多诗歌,是可以当作诗史来阅读的。

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

xx、xx诗歌的艺术特色“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而李白、杜甫作为唐诗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对李、杜这样的伟大诗人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

对他们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比较亦是如此。

就杜李二人而言,二者虽然生活年代基本相同,但两者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却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诗歌艺术特色也存在差异。

李白是盛唐最有天赋的诗人,“豪放”、“飘逸”是古人谈论李白诗时最常用的词眼,它们和今天最爱用的“浪漫主义”、“富于想象”等文学批评术语一样,用在李白诗的评论上有足够的依据和充分的概括力。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的如实地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

他的语言清新、豪放,不拘泥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

他也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而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杜甫赢得“古今诗人第一”的地位有一半靠了他歌内容里对国家君主忠贞不渝的信念、始终如一的热爱以及对苦难百姓的怜悯。

不过,在中国诗史上杜甫赢得“诗圣”的桂冠却有一半要凭他在诗歌语言技巧的变革与创新。

毋庸置疑,他诗中感情的真挚和胸怀的博大是了不起的,很少有人能和他那样“时危思报主”与“一洗苍生忧”的拳拳之心相比,所以宋人说“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末尝忘君也欤”,“大抵哀元元之穷,愤盗贼之横……亦骚人之伦而风雅之亚也“。

一、从感情基调上比较:李白所体现的是一种奔放豪迈的美,所以他所折射出来的感情往往是一种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宛如黄河之水奔腾而下的气势磅礴,想象瞬息万变,驰骋于天地之间,穿梭古往今来,来去无踪。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诗人豪迈的情怀正是这样的影响了他的诗歌的表达瑰丽无比,奇特俊逸。

比较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发展的影响

比较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发展的影响

比较李白、杜甫对中晚唐诗歌发展的影响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坛两座并立的高峰,对后代诗歌尤其是中晚唐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杜两人都在诗歌的开拓创新意识方面对后代诗人有重要影响,但具体来看,两者对后世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1)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对中晚唐的韩愈、孟郊、李贺、杜牧等影响深远。

尤其是“韩孟诗派”,可以说继承发扬了李白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延续了雄放浪漫的诗歌风格,突破了冷落寂寞的大历诗风,重新开创了唐诗新风尚。

①“韩孟诗派”“不平则鸣”的创作主张深受李白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影响。

李白的抒情,似暴风急雨,像是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宣泄,这是对李白抒情方式的继承与发扬。

②“韩孟诗派”“雄奇豪放”的风格特色深受李白歌行的影响。

如韩愈的《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

”其酣畅淋漓,气象阔大,雄奇浪漫与李白歌行极为相近。

③李贺诗歌创作深受李白诗歌影响。

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

李白的想象,往往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李贺的想象同样不仅出人意表,而且跳跃性很大,有时完全听凭直觉的引导,一任自己的想象超时空地自由流动。

如《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前四句借助奇特的幻想,从人间飞跃到天上,进入扑朔迷离的月宫,在广袤的空间里遨游;后四句又陡作转折,从仙界折返尘世,注目人世的千载沧桑。

韩愈和李杜的诗歌特点

韩愈和李杜的诗歌特点

韩愈和李杜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的诗歌特点如下:
韩愈的诗歌风格严谨凝练,善于用比喻和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常常具有社会批判意义,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李杜的诗歌则更加豪放奔放,情感真挚深沉。

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与感悟,以及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他的诗歌也具有社会批判意义,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反思。

总的来说,韩愈和李杜的诗歌各有特色,但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杜诗学》

《李杜诗学》

《李杜诗学》李杜诗学是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杜甫的研究者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对李白和杜甫诗歌创作特色与艺术表现手法所作的评价。

在该诗中,他从“人才”、“境界”、“思想”、“笔法”、“音节”、“兴象”、“才力”等七个方面对李杜诗歌进行了论述,认为李杜诗歌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一、李诗的飘逸俊爽的风格与个人气质性格李白不仅善于体察人物内心世界,还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使读者身临其境般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意气风发的英雄气概;再如《蜀道难》中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就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将蜀道山水的险绝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李白性格的豪放不羁。

二、李诗的对比。

李杜诗歌的共同点,是善于将抒情主人公的眼睛、耳朵乃至皮肤细微末节进行逼真的刻画,且同中见异,异中见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李诗的夸张。

李杜诗歌无不都带有夸张的成分。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第一句和第三句便有超常的夸张,而在最后一句却戛然而止,并未说出如此壮观之景竟是从几千米的高处飞流直下,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而这也正是李白所追求的。

李杜诗歌的风格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豪迈雄浑之美。

李白豪迈奔放,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与杜甫的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比较

导语:唐诗,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盛唐之诗则为峰上的奇葩,李白、杜甫即是照耀这高峰的两个璀璨的星座,正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

他们的名字就像两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波澜壮阔的盛唐历史上,给大唐盛世锦上添花。

然而,李白和杜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人。

李白是诗仙,仙是超凡脱俗的。

他天马行空、豪放飘逸、傲岸不羁,他用众人不能理解的方式来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杜甫是诗圣,圣是超凡人俗的。

他感时忧国、绪密思深、沉郁顿挫。

他用诗冶炼苦难,他用诗书写血泪,他用诗将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

若以音符来作比喻,李白是高音升调,银瓶乍破水浆迸;杜甫是低音降调,幽咽泉流冰下难。

因此,无论为文、为诗、为歌,甚至为人,李白和杜甫可以算作是两条道上的火车,很难走到一起。

然而,公元744年至745年,这两位诗人的运行轨道曾有过短暂的交接.公元744年,李白由于在政治上不得意,从长安来到了洛阳,时年44岁。

而34岁的杜甫自从十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漫游到了洛阳。

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这时候的李白,虽然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天子钦定的桂冠诗人,诗名满天下。

而杜甫却是初出茅庐,诗名未就。

时年34岁的杜甫,对于长他10岁的李白十分仰慕。

他们在当时的东鲁,也就是现在的兖州同行同止、同唱同和、同饮同酌、同醉同酣,给杜甫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当年的秋天,他们又一起游玩了梁、宋两地。

第二年,李杜又同游齐、鲁两地。

后来,杜甫总是在诗中提到这次齐鲁之行的愉快经历:“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醉舞梁园夜,行歌泅水春”等等。

到了秋天,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李白则南下漫游,一个定居成了渭北春天树,一个漂游犹如江东日暮云 (《春日忆李白》),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重道的李白和崇儒的杜甫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李白为时代所选,杜甫为历史所选。

李白杜甫诗歌比较

李白杜甫诗歌比较

“诗仙”与“诗圣”诗歌之较量“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可谓是古代文学银河中两颗闪亮的星,身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满腹才情、一腔爱国热忱,在他们作品中便可一览无余他们对国家炽热的感情,然而都仕途不顺,报国无门。

他们间的情谊可用“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玩”概括,其诗歌有一致性,但更多的是由于他们生活背景经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不同。

李白诗歌主要风格:豪放飘逸。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他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杜甫诗歌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风格形成的原因:其一是由于他恪守儒家思想,其二,仕途不济,命运多桀,使得理想与现实差距增大,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二、诗人思想不同李白思想可用以下四句概括:“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破灭了理想,渴求个性解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歌创作,主线为忧国忧民,主角为普通百姓。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所以他的作品堪称“诗史”。

三、他们的诗歌创作方面手法迥异。

李白善用浪漫主义手法,用绝妙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和蓬勃的激情来勾勒出生活图景,他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

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

李 杜诗歌特点比较

李    杜诗歌特点比较
A 李白 大鹏凤凰 黄河大江 青山明月 仙境醉乡 道教徒 洒脱不羁 傲世独立 老庄浪漫主义 性格纯真 崇尚自然 B杜甫 凤凰 病橘枯楠 秋风瘦马 急流高峡 儒家思想 仁爱善良 替众鸟受难的圣贤形象。 关心国运 不顾各人安危 悯时伤乱 深沉忧郁
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三(章节节律气势和诗体)
不 同 点 3 : 追求理想的差异
杜甫从政失败后,更加执着追求理想政治,更加关 注社会现实,目光更加深邃锐利,感情更加沉郁悲 怆,写下了大量反映现实和关心人民疾苦的诗篇, 艰难反而玉成了他,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 李白从政失败后,转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获得 精神的解放。在这种精神生活的游历过程中,诗人不 断升华感情、净化心灵,强化自然和仙境的美好, 以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求得精神对 现实的征服。
不 同 点 2 :精神的差异



杜甫直面人生,忧国忧民; 李白也不满现实,他虽然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 反过来却想征服它。 那么,李白是如何征服现实的呢?直接反抗现实社会制度对 诗人来说是不实际的,他只能采取在精神上征服现实的态度, 通过梦境、幻境、倘佯山水甚至醉酒生活,超尘脱俗,追求 精神的自由解放 杜甫的创作,目光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他关心国事、同情 人民,无论是叙事纪行的,还是抒发情怀的,大都伤时忧国, 缘事而发,有着丰富的社会的政治的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 通过一部杜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朝由胜转衰的历史轨 迹、种种表现和历史原因
A李白
章节活跃 节律急迫 气势磅礴 多古体 诗乐府歌行 B杜甫 章节严密 节律舒缓 潜气内转 多律诗 组诗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论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

论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

论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
李杜诗歌的风格具有流畅性,它们结构紧凑精致,呈现细节和审美
景象,使人可以更深入地体验诗句中的意象。

他的诗歌确实展示了一
部多元个性的文学作品,透过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将审美情感展现出来,包括宇宙的宏观象征性、人体的小观现实性以及忧愁、哀痛、讽
刺和冷峻的尖锐见解。

其中最显著的意象,就是将空虚和乏味展现出来,以及尊重自省和尺度,充分展现了审美情感。

他的诗歌给人以浪漫之情和凋零之意,将
现实的困境和未来的希望之照耀。

他的诗歌像一座生命的大桥,联系
着宏观审美意象和小观现实性。

他以审美的诗歌调和了平静和活动的
思考,以凌乱的情感叙事和拒绝投机的诗性,让空无的孤独有了照亮。

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

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

.以其鲜明的诗歌创作特色并峙于盛唐杜甫的诗歌为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李白,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传奇。

李诗的的豪放飘逸,杜诗的沉郁顿挫,为何他们之间,有两人出生于不同的家庭环如此区别?这是因为,李白出生于商家,杜甫则出生于官宦家庭,境,以及后来的生活经历不同,从而形成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的第一点不同——人生经历李杜不同,除此以外,李杜诗歌创作方法的不同,也是李杜诗歌艺术特征不同的原因之一;一鸟一兽都会在他们的笔下放出异彩,李杜诗诗歌还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即使一草一木,歌意象群的对比为本文的第三部分;在语言方面,李杜也各领风骚“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凡一代文学自有其一代之作家”。

在唐朝这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真是名家荟萃,菁华宏富。

在其众多的优秀作家中,尤为卓越伟大者,把诗歌推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当推李白和杜甫。

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向了艺术的高峰。

李白杜甫诗歌的两种不同艺术特色,对整个唐以后的诗坛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白在诗歌艺术特色上主要注重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很少对客观物象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其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其诗中有一气夺人的特点;以沉郁顿挫为感情基调,杜甫在诗歌艺术特色上注重描写现实,种深沉的忧思,写出生民疾苦,怀友思乡,也写到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显得深沉阔大。

他们是唐代社会兴衰之交催生和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孕育的伟大李白杜甫的产生,绝非偶然,诗人,对于他们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特色原因,文章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出身不同..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今甘肃秦安),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

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诗歌成就比较

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诗歌成就比较
作 了一 个概 括性 的总结 :李杜二 公正 不 当优 劣 , 白有一 二妙 处 , 美不 能道 ; 美有一 二妙 处 , 白不能 作 。 “ 太 子 子 太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 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太 。就是说 , 像李白的《 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 《 这样 的诗, 杜甫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反之 , 兵车行》三吏三别》 征》 像《 《 匕 这样的诗, 白也是绝对写不出来 的。在这 李 里 , 羽把李 白诗 歌 的风格用 “ 逸 ” 严 飘 二字来 概括 , 把杜 甫诗 歌的风 格浓 缩为 “ 而 沉郁 ” 两个 字 , 可谓 概括 得极 为 精当。当代学者袁行霈先生对“ 飘逸” 沉郁 ” 与“ 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 他在《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一书中说 : “ 飘逸
唐代诗人李 白与杜甫诗歌成就 比较
王 恩全
( 阳农 业 大学 社 会 科 学部 , 宁 沈 阳 10 6 ) 沈 辽 8 6 1
摘要 : 针对历代文学评论界对李 白 与杜甫诗歌成就高下优劣的争论 , 李杜齐名 ”扬李抑杜 ” 扬杜抑李” 就“ “ “ 等各派不 同的观点进 行 了深入 的分析 , 阐述 了诸家观点所存在的局限性 , 为对李 、 认 杜孰优孰劣 的比较必须采用科学 的方法 , 抛开评论者所处时代背 景等 因素的干扰和影 响, 在确立相 同对 比项的前提下加以评论 , 方能得 客观公正的结论。 关键词 : 唐代诗人 ; 白; 甫; 李 杜 诗歌 ; 李杜齐名 ; 扬李抑社 ; 扬社抑李
“ ” 比喻可知 , 人之 所 以难 分 高下 , 圣 的 两 主要 在于他 们 的诗歌 创作 乃是 属于两 种 截然不 同 的风格 , 就好 比鱼 这
与熊掌 , 一为海 味 , 为 山珍 , 一 皆为食之极 品 , 人实难 取舍 。宋代 诗评家严 羽在 他 的《 让 沧浪诗 话》 中对 这一 观点

李白与杜甫的诗艺术特色的异同

李白与杜甫的诗艺术特色的异同

李白与杜甫的诗艺术特色的异同李杜创作的全然区别在哪里呢?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李杜创作的最全然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述,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份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

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

因此容易被人熟悉,李白诗歌形象主若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此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人熟悉。

”我很赞同这些观点,只是需要进一步阐发。

什么是“主观诗人”呢?李杜诗歌创作对待主客观的态度是如何的呢?我先引几段古代诗论家的评论。

《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唯公函章,横被六合。

可谓力敌造化欤!”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

读之那么神驰八极,测之那么心怀四溟。

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吴乔《围炉诗话》:“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那么寄兴为主,非促然诗人之作也。

”元稹《与元九书》:“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首。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又说“才气豪迈,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

”我国古代诗歌注重直觉体味,以上这些论述都是从整体上把握李诗特点的。

认真体味,我感觉他们仍然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说的。

从主观方面,强调李诗的“神”、“气”、“奇”等主体性特点;从客观方面强调杜诗的“风雅比兴”(社会内容)。

从主客观关系方面,强调李诗的主观统摄客观的气势和力量,以至达到主客统一,组成物我不分的精湛境遇。

一、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李杜创作的大体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
摘要:
李、杜有如双子星座高悬于盛唐诗坛之上,他们分别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推向了高峰。

他们面对同一社会,却创作出了风格迥异的诗作,李诗豪气薄发、感情昂扬强烈,语言清新明快;杜诗则感情沉郁,语言峻峭惊人,浸透着忧国忧民之情怀。

他们的诗歌艺术对后人及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诗歌艺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沉郁顿挫丰满昂扬
李白、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两位伟大诗人。

他们的诗歌创作可称之为中国古你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创作特色。

从他们的创作风格、抒情方式、审美语言、写作体裁来比较:李白的诗歌创作体裁上长于七绝,追求的是浪漫主义,语言夸张大胆,直率自然,清新明快,想象奇特,天然浑成;杜甫的诗歌创作体裁尤善七律,追求的是现实主义,善选典型的人和事运用毫发无遗憾的语言塑造形象,浸透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李诗的“浪漫主义”与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从小受道家及道教思想的影响,少年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他先后在岷山、嵩山、隋州、齐州等地修过道。

一方面接受道家“含光混世”的哲学;一方面又吸取“功遂身退,天之道”的思想,而其核心与本质是在对生命及自由的热爱,是一种积极的精神,这是形成他自由豪放、浪漫诗风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李白还仗剑任侠,对游侠的豪纵、复仇、重然诺、轻生死,十分倾慕并身体力行。

他“十五好剑术,遍于诸候”。

李白的任侠思想表现在生活上就是“轻财重施”“存交重义”,“纵酒携妓、及时行乐”。

他喜欢豪放,曾豪爽地唱道:“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百年三方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他的这种任侠思想表现在性格上,就形成了豪爽、自信、纯真、追求平等民主的特点,再加上他广有游历。

这就直接形成他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其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写诗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深爱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带有辅佐君王的愿望。

他曾报着兼济天下的信心求仕,却连独善其身都难保,生活贫困潦倒,尤其是在授官前,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的生活。

混迹于上层社会,使他看清了统治者的腐败荒淫;漂泊下层社会,又使他目睹到人民的苦难,使他对天宝盛世的内幕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看到现实社会腐败不堪的本质,预感到它一触即发的危机。

这一切为他成为人民诗人,形成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思想,创作现实主义诗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李诗“丰满、激昂”与杜诗“沉郁、顿挫”的不同写情基调。

李白诗歌善以饱满丰富、激昂强烈和充满主观色彩的风格来抒发情感。

李白在《江上吟》中就自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中称李白诗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都道出了李白诗的特点。

可以说李诗的这一特点体现在各段各类诗作中,即使在受到挫折时,其感情色彩也是悲愤中仍有昂扬;即使是写愁苦、饮酒、隐遁,也绝少有颓唐阴暗的调子。

他抒发个人思想感情,不是婉转曲折、含蓄缠绵,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

这种抒情的调子在山水描写中特别明显。

如《赠裴十四》中:“黄河落天走东海中,万里写人胸怀间。

”再如《庐山谣寄卢御虚舟》中“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迭云锦张。

”这些倾泻咆哮的江河,奇险挺拔的峰峦,无一不折射出李白冲诀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和意气昂扬,吞吐宇宙的博大胸襟。

“豪放昂扬、奔放不羁”之气势洋溢于字里行间。

为了使感情更加饱满强烈,李白还常用“大胆生动的夸张来加以表现”。

如《横江词》中的:“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他还常把“夸张与比喻或奇特的想象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形象以抒发奔放、昂扬的情感。

如:《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等豪放之情喷薄而出。

同时又善于“通过跳跃性的手法”渲染情感。

给读者以“流走奔放,恍无定处”“一波未平一波复起”的感觉。

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比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
舟。

开头如天外飞来,全诗来云无纵,并不着意于“饯别”题面,而是尽情渲泄自己激越的感情。

前四句感情曲线向下,无限沉痛;中六句感情曲线向上,极其壮逸;次二句突又跌入痛苦的深渊,感情曲线再度折下;结尾两句又从深渊中挣扎出来,力求旷达超脱,感情曲线再度上扬,而层与层之间感情的转化过渡又完全被省略,抒发感情充满急剧的跳跃性。

其丰满、激昂、强烈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精神内容和表现方法高度统一的整体表现,就是“沉郁、忧愤、顿挫”抒情。

杜诗中深广的写实内容和同样深广的情感世界,尤其是感激苍茫、抑塞磊落的忧愤构成了杜诗“沉郁”感情基调。

杜诗的“沉郁、忧愤”是与杜甫的经历、思想,特别是美学观有密切关系的。

安史乱前,盛唐气象培育了老杜磅礴的气魄和崇高的理想,但涉世之后,老杜看到的只是政局腐败,江山日非,这使他在“浩歌弥激烈”的同时,不能不“沉顿聊自适,放歌破愁绝”。

安史乱后,老杜的忧愤更广了,常常“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再加之老杜歌咏的两大主题忧国与忧民之间总横亘着激烈的矛盾,这都使他的诗歌在抒情基调上必然导致“沉郁、忧愤”。

如《自京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共三段,每段都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可谓“一篇之内,三致志焉”,极具沉郁顿挫之情,特别是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凯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决。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扬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

先感叹自己窃比稷契的遇拙,但马上顿出“白首甘契阔”至死不渝的决心,次感慨自己忧民之心被同学翁取笑,但马上顿出“浩歌弥激烈”的更深忧思;第三层说自己并非不知隐逸为高,但马上顿出皇帝于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不忍离去,第四层说自己也非以为国无其人,但马上顿出忠君之情出于本性,实难移易;继而又说出虽想放弃鲲鹏大志而效仿蝼蚁之辈,但马上又顿出仍然耻于干谒;最后感叹耿直的本性使自己碌碌无为,但马上顿出要坚守节操,在百感交集之时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