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贾樟柯的电影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1e2ba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8.png)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篇一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一、引言贾樟柯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导演,其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文关怀。
本文以“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为例,从作者论的视域出发,对贾樟柯的电影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探讨贾樟柯电影的创作理念、叙事风格、人物塑造、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以期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独特之处。
二、贾樟柯的电影创作理念贾樟柯的电影创作理念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思。
他的作品往往以社会底层人物为切入点,通过对他们生活的描绘,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在“故乡三部曲”中,贾樟柯以故乡为背景,通过对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深入挖掘,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叙事风格贾樟柯的叙事风格以写实为主,善于运用长镜头、跟拍等手法,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
他的电影往往没有明显的情节冲突和戏剧性高潮,而是通过平淡的叙述来展现人物和事件。
在“故乡三部曲”中,这种叙事风格得以充分体现,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
四、人物塑造贾樟柯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社会属性。
他们大多来自社会底层,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展现出坚韧和无奈。
在“故乡三部曲”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不仅具有地域特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下人们的心理变化。
通过人物塑造,贾樟柯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引发观众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五、社会背景贾樟柯的电影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在“故乡三部曲”中,电影以故乡为背景,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描绘,贾樟柯揭示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同时,他的电影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六、结论综上所述,贾樟柯的电影以写实的手法、独特的叙事风格和鲜明的人物塑造,展现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22a639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f.png)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对人性的关怀而备受好评。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诸多,包括真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等。
下面将对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进行深入探析。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以真实主义为主要叙事手法。
他常常选择纪实的方式来呈现故事,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为基础,将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相结合,用真实的影像记录下人们的生活。
这种真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在他的代表作《山河无恙》、《乡村教师》以及《海上传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贾樟柯善于用镜头来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他注重对现实的呈现,以此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他深入生活,深入人心,通过电影的形式,将人们在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展现出来,以此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还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上。
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中国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城乡差距、环境污染、人文关怀等。
在《山河无恙》中,他呈现了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在拆迁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怀念和留恋。
而在《24城记》中,他则通过对中国24个城市的纪实镜像,直面了中国快速发展下的城市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贾樟柯的作品围绕着社会议题展开,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此来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关注。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还体现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上。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内心纠结和挣扎的描绘,使观众对人物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和共情。
在《海上传奇》中,他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的描绘,反映了当代青年在城市中的艰难生存状态和内心迷茫。
而在《还有几天》中,他则深入刻画了一名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内心挣扎和痛苦。
贾樟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使得观众在电影中不仅仅是看到了人物的命运,更是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情感。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具有鲜明的特征,包括真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
《2024年《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范文
![《2024年《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adef153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f.png)
《《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篇一《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导演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该片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故里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人性光辉。
本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情节与人物《三峡好人》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多个故事线索,展现了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们的生活因三峡大坝的建设而发生巨变,他们或失去家园,或面临生活困境,但都在努力寻找生活的出路。
二、主题与故里变迁《三峡好人》的主题在于揭示故里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电影中,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人们的家园被淹没,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主题贯穿于整部电影,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巨大影响。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人们在巨变中的人性光辉,如对家园的眷恋、对亲人的关爱等。
三、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视角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作品一直以现实主义为特色,《三峡好人》也不例外。
他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细腻的情感描绘,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中。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巨变中如何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艺术特色《三峡好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电影的画面极具感染力,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到故事情节中。
其次,电影的音效和配乐也极具表现力,能够很好地烘托出故事情节的氛围和人物情感。
此外,电影的叙事结构也十分巧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五、总结《三峡好人》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它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故里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人性光辉。
电影的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都十分出色,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de1115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f.png)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电影界备受瞩目的一位导演,其电影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并屡获佳评。
其电影风格总体倾向于现实主义,强调影片的拍摄手法和风格,带有浓重的社会批判色彩。
以下将从贾樟柯电影的题材、表现手法以及故事结构三个方面来探析其电影风格特征。
一、贾樟柯电影的题材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围绕现实生活经验进行创作,并且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比如,他的电影《山河故人》聚焦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变革;《小武》讲述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经历;《青年无限》则记录了中国城市年轻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贾樟柯的题材选择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社会意义的,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和思考,同时也通过艺术手法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贾樟柯的电影注重分镜表达和纪实感的呈现,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善于运用镜头语言来营造氛围,刻画角色性格,从而深化观众对电影主题的理解。
他的电影场景、服化道等各个细节非常精致,能够很好地构建故事的背景环境。
此外,贾樟柯的电影还非常强调时间和空间的处理,采用跨时空的叙事方式,让影片更具有张力和魅力。
贾樟柯电影的故事结构通常较为复杂,暗示着多条故事线都在影片中被交织,这些故事线又常常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某些方面。
在其中一个故事线的表层下,还会有许多不同的内在故事和细节,在影片内部逐渐展开,观众需要通过认真的观察才能明白。
随着影片的发展,故事里经常会出现奇妙的反转和意想不到的结局,对观众产生更大的震撼和反思。
综上可以看出,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体现在他的电影题材、表现手法以及故事结构上。
他的电影作品颇有代表性,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某些方面,并通过强大的艺术手法吸引了观众的喜爱。
可以说,贾樟柯的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中国电影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导演。
天注定影评
![天注定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1ca7164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4.png)
天注定影评
《天注定》是一部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主题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在国际电影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一位电影评论家,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和共鸣点深深地触动了我。
首先,我要强调《天注定》所传达的核心主题,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
这部电影以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为背景,通过展示他们与低层社会人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揭示了社会阶级差异的严重性。
导演通过精心构建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场景,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社会不公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其次,我要称赞电影的演员表现。
贾樟柯选择了一群非专业演员来扮演电影中的角色,他们的表演自然真实,给人一种仿佛在现实生活中目睹这些事件的感觉。
特别是王小帅饰演的商人父亲,他的表演充满了细腻和情感,让观众对他的角色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此外,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贾樟柯以其独特的摄影风格,将镜头对准了中国农村的贫困景象和城市的繁华景象,通过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同时,电影中的音乐也与情节相得益彰,增强了观众对电影情感的共鸣。
最后,我要提到电影的结尾。
《天注定》以一个令人震惊的结局结束,这个结局既让观众对故事的发展感到意外,又让观众对社会现实的冷酷性感到震撼。
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思,让人们反思社会的不公平,并呼吁改变。
总的来说,作为一位电影评论家,我对《天注定》这部电影的感受和共鸣点非常深刻。
它通过深刻的主题、出色的演员表现、精美的摄影和音乐,以及令人震撼的结尾,成功地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艺术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911e74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c.png)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1. 引言1.1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凸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观察。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被誉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其代表作品包括《小武》、《十七岁》、《未来》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描绘,引起了观众的深刻思考和共鸣。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以纪实性的手法展现,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再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这些细节融入电影情节之中,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感和震撼力。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多为普通人,面对社会困境和压力时展现出的坚韧和顽强令观众为之动容。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还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让观众在反思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得到心灵的启发。
通过对贾樟柯的电影作品的观摩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他的电影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表达。
1.2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深受现实主义和探讨社会问题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思想深度。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将观众引入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
贾樟柯擅长运用镜头语言来探索人性和社会现实,他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挣扎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展示。
他的电影作品也充满着对中国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当代社会现实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主题和思想的深入反思,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让人震撼并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独特而深刻,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2. 正文2.1 现实主义风格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他常常通过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
贾樟柯深刻关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城乡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工权益等。
他的电影作品往往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展现他们的困境和挣扎,来讲述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3c381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6.png)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篇一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一、引言贾樟柯,中国当代电影界的重要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叙事风格,将社会变迁与人性的挣扎紧密结合,创作出多部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作品。
本文以作者论为视域,以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为例,深入分析其电影的艺术特色、主题内涵及社会价值。
二、贾樟柯电影的艺术特色1. 现实主义风格:贾樟柯的电影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展现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希望。
2. 独特的叙事方式:贾樟柯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碎片化的情节和画面,将故事呈现得更加真实、生动。
3. 深刻的主题内涵:贾樟柯的电影不仅关注个体的命运,更关注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抗争。
三、“故乡三部曲”的主题分析1. 《小武》:这部电影以一个小偷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挣扎。
通过小武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
2. 《站台》:这部电影以音乐为线索,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追求与梦想。
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交织,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变迁对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挣扎与努力。
3. 《任逍遥》:这部电影以两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探讨了青春期的迷茫与追求。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抗争,以及人性的光辉。
四、“故乡三部曲”中的作者风格在“故乡三部曲”中,贾樟柯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作者风格。
他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同时,他运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故事呈现得更加真实、生动。
此外,他还通过深刻的主题内涵,探讨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抗争。
这些特点使得贾樟柯的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五、结论通过对“故乡三部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贾樟柯电影的艺术特色、主题内涵及社会价值。
浅析电影《无名之辈》的悲剧美学及表现形式
![浅析电影《无名之辈》的悲剧美学及表现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2b35437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5.png)
浅析电影《无名之辈》的悲剧美学及表现形式1. 引言1.1 介绍电影《无名之辈》电影《无名之辈》是由贾樟柯执导的一部中国现代社会题材电影。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名普通的保安工人被卷入一场意外事件后,开始经历一系列悲剧命运的变故。
在电影中,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矛盾,使得整个剧情生动且引人入胜。
贾樟柯独特的导演手法和深刻的社会观察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残酷和无奈。
电影《无名之辈》在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也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被认为是一部具有深刻启迪意义的佳作。
1.2 悲剧美学的概念《无名之辈》是一部由毕赣执导,陈建斌、任素汐等主演的中国电影,该影片以黑色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和道德沦丧。
悲剧美学在《无名之辈》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通过角色命运的悲剧性、情节的悲剧转折点、音乐与氛围营造、画面语言的悲剧表现以及情感共鸣和观众情感引导等方面,深刻诠释了悲剧美学的核心理念。
悲剧美学强调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探讨,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塑造,引导观众对生命、伦理和道德的深刻反思,从而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
在电影《无名之辈》中,悲剧美学的运用不仅使影片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2. 正文2.1 角色命运的悲剧性电影《无名之辈》中的角色命运充满了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主要人物的命运发展和转折上。
葛优饰演的老石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贫困无助的普通人,他一直在为生活奔波劳累,却始终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的悲剧性体现在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上,无论他如何努力,命运似乎始终在与他作对。
张震饰演的周扒皮也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角色,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成功和有钱,但实际上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空虚和不满。
《天注定》影评
![《天注定》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db6a6c1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9.png)
《天注定》影评《天注定》是一部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于2003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对《天注定》进行影评,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它所传递的深刻信息。
影片《天注定》以一个小城市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展现一个富有家族的生活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性的扭曲、道德沦丧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
贾樟柯以其真实而深入的刻画,将这些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影片的叙事方式颇具独特之处。
贾樟柯采用了无剪辑的手持摄像机拍摄手法,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到了角色们所经历的一切。
这种直观的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加贴近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而对电影的主题和思想有更深入的体会。
在影片中,贾樟柯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示了中国社会阶级的分化和道德的沦丧。
在一个富有的家族中,人们追逐金钱和权力,不择手段地争夺利益。
观众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金钱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更是对人性的侵蚀。
这些画面让人不禁思考,当一个社会集体追求利益的时候,将会失去了什么?同时,贾樟柯也通过影片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困境。
从主角家族中的贵族到失业工人,从跨国公司老板到农民工,这些形象将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在电影中见证了这场社会变革中的复杂纷扰,对社会结构和人性的种种变化感到深思。
《天注定》并不仅仅是一部对社会问题的刻画,它更是对人性的追问。
影片中角色们的行动和选择引发了观众对个体与命运的思考。
贾樟柯通过这些形象和情节,探讨了人们是否真的能够摆脱社会环境的限制,追求自己的真正梦想和意愿。
在技术层面上,影片的摄影和音效都相当出色。
摄影师运用了大量的远景和特写,透过镜头刻画出了中国社会的繁华和底层的贫困。
配乐与影片情节相呼应,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和悲剧性。
总的来说,电影《天注定》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的社会思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注定》赏析影评
![《天注定》赏析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ccfbb72cbed5b9f3f80f1c08.png)
《天注定》赏析影评《天注定》赏析影评我刚刚看完贾樟柯的《天注定》。
这部片子是个禁片。
额,我在网上搜的种子下下来看的。
之所以为什么国家把这部片子禁了。
就是因为,确实拍的太真实了。
周克华跨省作案、胡文海对抗干部贪腐开枪杀人。
东莞色情服务、富士康跳楼、小三被原配打。
贪官逼迫良家妇女致反抗杀人。
这些都是真实故事。
基本上都浓缩到这部电影里面了。
真实到残酷的地步。
其实不像电影,感觉自己好像亲生经历一样,就是纪录片一般。
看完后,我顿时觉得鲁迅笔下的社会离我们一点也不远。
当然以下文章只代表电影的观后感,情绪有些激动,不理性请谅解。
在国外拍了一部纪录片。
就是让几个富豪,到社会最底层去生活。
然后去调查他们,了解一下他们在那里生活的情况。
问他们有没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做服务员的,有做清洁工人的,有做给人按摩的。
无一例外,所有的体验生活的富豪给出的答案就是,无法改变命运。
甚至,这要借用银魂里面的一句经典台词。
我们光是活着已经竭尽全力了。
活的一点希望都没有,每天没生活和社会压着往前走。
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
《天注定》里面有几个故事,也是讲当今中国社会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
我仿佛看到了,旧时代关于活着的故事。
其实我最有感触的就是《天注定》里面小辉的故事。
其他的故事,不想剧透太多了。
小辉是湖南的一个农村的孩子,上学辍学了,早早的进入了社会。
当然在我们那里,他们村也有当官的,或者富亲戚。
他们的二代。
早早的就完成了学业,接替父辈的班子。
娶妻生子。
然后无事可做,接下来就可能做一些非常我们喜闻乐见的社会丑闻。
因为实在无聊嘛,也许也会在那里做《天注定》里面三儿的事情。
小辉因为没有好的家庭背景所以。
无奈,只要出工厂里面打工。
结果因为窜工,把别人给误伤了。
老板让他赔钱,他觉得赔的太多了。
结果就辞职,跑到东莞去找老乡。
老乡找到了,问他想干啥。
有厂里面打工,有夜总会里面当太子。
他觉得图新鲜,就跑到了夜总会里面。
机缘巧合,和里面的小姐小鱼产生了情愫。
贾樟柯 优秀影视作品《小武》分析
![贾樟柯 优秀影视作品《小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4cf63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e.png)
贾樟柯优秀影视作品《小武》分析《小武》是贾樟柯执导、编剧的一部优秀影视作品,该片讲述了一名中国年轻农民工武文斌在城市中的苦难经历和自我成长的故事。
本文将针对该片的剧情、主题、故事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小武》的剧情紧凑,情节连贯,节奏感强,而且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细节化。
整个故事围绕着小武来展开,通过他在城市生活中的经历,展现了中国底层民众在市场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现实问题。
从小武到室友、工头、老板、警察等角色的塑造,贾樟柯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描绘出了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以及年轻人在这个环境中的痛苦和挣扎。
其次,《小武》的主题深刻,传达了社会意义,是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哲学思考。
影片中展现出的城市底层男性的人生遭遇,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蕴。
小武所遭遇的城市生存困境,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中的人类悲剧。
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些普遍问题,如性别歧视、劳动力过剩、剥削与压迫等问题,试图通过一个人的故事来探究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
最后,《小武》的故事表现非常独特。
本片的最大特点在于对真实的生活进行剖析的意识与手法,用一种近乎讽刺的方式,对现实进行了深入、生动、犀利的刻画,用一幅个人历程的故事,展开了中国的现实场景照片和时代变迁的反映。
贾樟柯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笔调来揭示人性,呈现了生命、希望和勇气,讲述了一小部分人在面对现实的屈服和逆袭,以深刻、凝练的句式体现了小武的心路历程。
这些特点使影片富有朝气、内容深刻,具有强烈的个性化和时代感。
《2024年《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范文
![《2024年《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52b6c8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e.png)
《《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篇一《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导演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
它以其对故里与变迁的细致描绘,以及对现实主义的独特解读,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佳作之一。
本文将从电影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导演手法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主题与故事情节《三峡好人》以中国长江三峡地区为背景,通过主人公们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命运和心态。
影片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一个“寻找”的线索展开,描绘了人们为寻找故里与自我所经历的曲折过程。
其中,电影的主题深刻地体现了在巨大社会变迁中,人们如何面对失去与寻找的矛盾心理。
二、人物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鲜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贾樟柯导演通过对人物性格、命运和生活经历的细致刻画,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中。
无论是为了寻人而背井离乡的男子,还是因故土即将消失而情绪复杂的居民,他们都是三峡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变迁的见证者。
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奈。
三、导演手法贾樟柯导演以其独特的导演手法,将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生动地展现出来。
他善于运用镜头语言,将社会现象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尽的思考。
此外,电影的音效和配乐也十分出色,为影片营造了恰到好处的氛围,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情感。
四、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依托,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命运和心态。
影片中的情节和人物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受到社会的真实面貌。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社会问题,如故土的消失、人的迷失等,引发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五、艺术价值《三峡好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电影在主题和情节上具有深刻的内涵,通过对故里与变迁的描绘,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命运和心态。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c348dcc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9.png)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著称。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常常以简洁、朴素、真实为特点,他通过镜头语言和情节设计,将观众置于生活的细微角落,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纷繁复杂。
本文将从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入手,谈谈他的作品究竟如何运用叙事手法展现社会问题,以及对观众产生的影响。
一、真实的叙事空间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一贯注重真实感。
他的作品多以真实的背景、真实的故事为基础,用镜头真实地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
《太阳照常升起》以及《三峡好人》等作品都以真实的事件为原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繁荣与困苦。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观众可以感受到真实的城市街道、真实的村庄景象,以及真实的人物命运。
这种真实感使得观众更容易代入电影中,与电影中的人物共情,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与挣扎。
二、简练的叙事结构贾樟柯的电影叙事结构往往简洁明了,他善于利用简单的叙述方式来呈现复杂的社会现实。
在《未来》中,贾樟柯通过两个青少年的成长故事,深刻反映中国当代城市中的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
他没有过多的繁琐情节,而是以简洁的故事线索和情节结构来呈现出城市中底层生活的困境和无奈。
这种简约的叙事方式使得情节更加紧凑,观众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反思社会问题。
三、多角度的叙事视角贾樟柯的电影常常采用多角度的叙事视角,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中的社会现实。
在《还有我忘记了》中,贾樟柯以九个不同的故事线索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九个普通人在自己小小生活中的煎熬与挣扎。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和深度,也使得观众更容易全面理解故事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
这种叙事方式也呼应了贾樟柯一贯的社会关怀,让观众更全面地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
四、充满隐喻的叙事手法贾樟柯的电影还常常散发着隐喻与象征。
他善于通过物象和景物的隐喻,来呈现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在《山河故人》中,贾樟柯利用一株老茶树的生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文精神的坚韧与顽强。
《2024年《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范文
![《2024年《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8c05da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2.png)
《《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篇一《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在中国电影的璀璨星空中,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与人性展现,独树一帜。
此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描述三峡移民故事的影片,更是贾樟柯用镜头去揭示中国社会变迁和人民生存状态的现实主义杰作。
本文将探讨《三峡好人》的深层含义、艺术特点及其所展现的社会现实。
一、故事背景与主题《三峡好人》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建设的背景下。
这部电影以三峡地区的人民生活为切入点,展现了因工程建设而带来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电影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们面对巨变时的喜怒哀乐,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二、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既有因工程搬迁而背井离乡的移民,也有在巨变中坚守故土的普通人。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电影传达了对于家园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生活的不屈不挠。
尤其是主人公的坚韧和勇敢,在面对巨变时的不屈不挠,更凸显了人性的光辉。
三、艺术特点与现实主义贾樟柯的电影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三峡好人》中,他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自然光影,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
同时,电影中的音乐和画面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
此外,电影还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社会意义与价值《三峡好人》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纪录片。
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在巨变中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在面对巨变时的坚韧与勇敢。
电影所传达的对于家园的眷恋、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都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热爱生活。
五、贾樟柯的导演风格贾樟柯的导演风格以现实主义为主,他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去揭示社会的深层问题。
在《三峡好人》中,他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自然光影,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9f8cee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e7.png)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他的电影风格独具特色,深受观众和评论家的好评。
以下是笔者对贾樟柯电影风格的探析。
一、现实主义贾樟柯的电影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喜欢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加渲染或美化。
他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都非常真实,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例如《山楂树之恋》中的两个小城市的青年,以及《还珠格格》中的普通工人阿勇,这些都是贾樟柯电影中真实的人物形象。
二、社会现实题材贾樟柯的电影主要围绕社会现实题材展开。
他通过镜头展现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尤其是那些被忽视和边缘化的人物和事件。
他关注的问题包括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城市流浪人的生活状态、城市化进程中人民生活面临的问题等。
例如《还珠格格》中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问题,《三峡好人》揭示了社会道德问题。
三、真实的景深贾樟柯电影的景深非常真实,经常使用长镜头和远景来展现场景。
这种手法给观众一种亲身体验的感觉,使得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传达的信息。
例如《三峡好人》中的开头和结尾就是很经典的景深手法。
四、强烈的文化内涵贾樟柯的电影不仅关注现实问题,还探讨文化内涵。
他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问题融合在一起,将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从而深刻地探讨社会问题,并提出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例如《山楂树之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互冲突的题材,以及《还珠格格》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等等。
总之,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凝聚了现实主义、社会现实题材、真实的景深以及强烈的文化内涵。
他通过电影的视觉语言和方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种问题,让观众看到了被忽视和边缘化的人和事物。
同时,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探索和传达,也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为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电影天注定观后感
![电影天注定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9bd3c2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2.png)
电影天注定观后感电影《天注定》观后感电影《天注定》是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于2006年上映。
作为贾樟柯的代表作之一,《天注定》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与赞誉。
影片围绕中国转型时期的龙头企业家和农民工之间的关系展开,描绘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深邃而复杂的社会图景。
在观看完《天注定》后,我深深地被影片所表达的种种意象和信息所触动,下面将从故事情节、角色塑造以及社会寓意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电影《天注定》的故事情节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故事设定在一个名为“二千年代”的大型娱乐城,这里是暴发户赵树理的财富之地。
影片以镜头独特的剪纸效果对赵树理的财富之路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农民工因为未领到工钱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展开。
在影片中,贾樟柯通过农民工家属和妓女小红追寻工资的过程,将观众引入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将人性的面目展示得淋漓尽致。
这些角色的命运在电影的最后以车祸的形式达到了高潮,这一连串事件使得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公和不平缄口无言。
其次,电影《天注定》的角色塑造非常精彩。
影片中的角色鲜明且富有个性,通过这些角色的表现,导演巧妙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状态。
赵树理这个暴发户企业家,他身上除了钱和权利外似乎没有其他东西,他自私、狂妄、暴力,完全是一个物质主义者的化身。
他对待农民工家属和小红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无情而残酷,他们只是他脚下的蝼蚁。
农民工家属和小红则代表了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被剥夺了应有的权益,生活在贫困和不公正的环境中。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反抗,试图改变现状,但往往被现实所击败。
而在这一切之外,还有那个谜一般的“刘大树”,他似乎不属于任何社会群体,代表了自由和理想主义的追求。
最后,电影《天注定》给人以深刻的社会寓意。
影片以娱乐城为背景,展示了当时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以及富裕和贫穷、权力和弱势之间的巨大落差。
贾樟柯通过讲述这些人物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谈谈贾樟柯电影《爆裂无声》的叙事特点和叙事伦理
![谈谈贾樟柯电影《爆裂无声》的叙事特点和叙事伦理](https://img.taocdn.com/s3/m/02d352b4c1c708a1294a441d.png)
了。处在有声和无声之间的就是徐律师,他能说,也 中隐藏了伏笔,作为暗线抽丝剥茧般慢慢交代,但是
有人听他说,可是他唯唯诺诺,说的是假话,做的是 不被人注意。最后,电影通过小孩的画彻底揭示真相,
假证,当问他还有什么说的吗?他也不说了,他是不 让人终于明白,其间倒叙的使用打破了人们平常的欣
想说,纠结在道德与是否揭露犯罪的矛盾里,他也无 赏习惯,达到了倒叙的审美效果。
99
品 评
谈谈贾樟柯电影《爆裂无声》的 叙事特点和叙事伦理
邢海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贾樟柯电影作品《爆裂无声》在叙事方面有自 检察机关对昌万年、徐律师犯罪事实的调查取证、抓
己的特点,采用两套明线、暗线搭配的叙事线索,叙 捕、审判。
事语言冷静、简略,对比叙事给人强烈的震撼,叙事
昌万年、徐律师为了各自的利益,掩盖违法犯
意象——水与羊引起人们的理性思考,倒叙结尾出人 罪事实,串通证人作伪证,昌万年打击举报人,绑架
办公室,是保民家徒四壁的家,是穷山恶水的村落,
(二)第二套明暗线索
是鳞次栉比的大厦等。实际上,这是无声的语言,也
明线索:昌万年、徐律师隐瞒犯罪;暗线索: 叙说着它能表达的内涵。作者以无声的语言冷静叙事,
品 评
100
一幕一幕地让你自己看、自己想、自己判断。
昌万年吃西红柿。电影中的电视播报,指出了宏昌
他也要表达,可是他的话语权有多重呢?他们要表达 采矿,掠取财富,享受财富,底层老百姓承受财富
的途径是什么呢?电影的名字是:爆裂——无声,也 被掠取过程中产生的灾难。羊,则从暗处揭示了这
可以颠倒过来就是无声——爆裂。而整个电影昌万年 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弱肉强食。水、羊是有联系的,
说话最多,也总是恶狠狠的,说一不二,他有强大的 在意义的阐释上互补。
《2024年视听语言符号下的贾樟柯电影《任逍遥》探析》范文
![《2024年视听语言符号下的贾樟柯电影《任逍遥》探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029241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07.png)
《视听语言符号下的贾樟柯电影《任逍遥》探析》篇一一、引言贾樟柯,作为中国当代电影的领军人物之一,其作品《任逍遥》不仅以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更在视听语言符号的运用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任逍遥》中视听语言符号的运用,分析其如何通过画面、音效、色彩等元素,构建起一个富有感染力和个性的电影世界。
二、画面与构图在《任逍遥》中,贾樟柯运用了丰富的画面语言,通过独特的构图和镜头运用,将故事情节与人物情感呈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上,电影采用大量手持摄影和跟拍镜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现场,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
同时,电影中的长镜头和远景拍摄,将社会环境和人物背景的展示融为一体,增强了电影的写实感和社会意义。
三、音效与音乐音效和音乐在《任逍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电影的音效设计紧扣故事情节,通过环境音、人物对话等声音元素,营造出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氛围。
此外,电影中的配乐也值得一提,贾樟柯选择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和传统乐器,使电影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入人心。
这些音乐和音效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听语言,还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色彩与象征色彩在《任逍遥》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电影中的色彩运用富有层次感和对比度,通过不同色彩的组合和变化,传递出不同人物的情感和社会背景。
例如,影片中的冷色调表现了社会底层的艰辛与压抑,而暖色调则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些色彩的象征性运用,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还使观众对影片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人物形象与叙事风格《任逍遥》中的人物形象和叙事风格也是视听语言符号的重要体现。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立体,通过细腻的表演和视觉呈现,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经历和情感。
同时,电影的叙事风格也独具特色,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和复杂。
这种叙事风格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视觉冲击力,还使观众在思考中感受到电影所传达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贾樟柯电影与分析
![贾樟柯电影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ce0cf8b307e87100f696a8.png)
《小人物---大世界》------浅谈贾樟柯电影很喜欢贾樟柯的一句话:“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
”从《小武》到《二十四城记》贾樟柯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诠释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变革的冲击下的小人物的坎坷命运。
贾樟柯用犀利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曾经我们很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画面,勾起了我们心灵对历史某一瞬间定格的触动。
在好莱坞商业大片充斥全球的今天,电影更多的是扮演娱乐化功能以及在娱乐背后的经济逻辑。
为了票房,很多商业化电影套路视乎异曲同工:名气演员+奇观。
电影更多的是在人为造梦和制造浪漫。
电影发展到今天,现在的电影逻辑的形成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是不是电影发展的合理化道路值得商榷。
电影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文化具有多样性,电影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商业电影的存在很有必要,但是,艺术电影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冲击下,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似乎越来越小,很多对艺术电影有着执着追求的导演也开始涉足商业电影,在电影工业化流水线生产之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艺术电影由于很强的作者个人色彩,在影片的表现上有很强的主观性影响了关注对影片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在紧的生存环境下,观众似乎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电影作者的表现意图。
不过,我觉得艺术电影的存在很有必要,无论是从电影文化的多样性上讲还是从艺术电影的思想性上来讲。
电影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舶来品,幸运的是电影的一产生便很快传入中国。
中国电影在起步上没有落后。
在好莱坞强势电影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尤其是作为新生代的年轻人更愿意看好莱坞商业大片。
中国的电影商业化趋势迅速扩,从凯歌的《颂》到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小刚的《夜宴》《集结号》,投资越来越多,明星阵容越来越强大,影片的过分宣传越来越严重。
商业化大片似乎成了中国目前电影的主流。
但是,一个人的出现令我们眼前一亮,他就是贾樟柯。
出生在汾阳的贾樟柯把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对现实的思考搬上了电影的银幕,他把电影的功能恢复到电影诞生之初的记录和再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贾樟柯的电影
发表时间:2019-02-27T11:07:58.0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3期作者:林淑静[导读] 贾的电影在审美原则和现实性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统一,他的影片所记录的是日常的甚至往往是琐碎的。
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
贾樟柯曾经这样评价过自己的电影:“传统观念认为电影应该有冲突,应该能揭示出什么东西,但我迷恋表层,我不相信摄象机能够穿越它,我要保持摄影机看的态度,就只能让它看到我看到的东西,这个东西肯定在表层,你不可能看到表层之外,表层之外的都是你强加给人物的,都是你对人物和事实的想象和发挥,不管好还是不好,都是主观臆想的东西。
至于一个人看完电影之后能否穿越表层,有一些领悟,那是观众自己的是,不是作者的事。
谁也没有权利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我希望电影是这个样子的。
”也许这段话就可以解释他所拍摄的电影的外延和内涵,他用镜头忠实的记录一切而并非刻意去矫情,有自己的克制和冷静,却也有坚定的态度和观念。
贾的电影在审美原则和现实性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统一,他的影片所记录的是日常的甚至往往是琐碎的,场景的选择上也是那些我们随处可见的日常风景,可他从这样猥琐的生之现实中提炼出了属于自己的美感。
影片的场景表现出一种纪录片的特质,摄影机对空间的逼视与铺陈,由此成为一份目击者的证明。
如果说这是一个沉入的过程,它证实了影像的力量并使空间呈现出一种可触摸的生活质感.比如《小武》,《小武》是一部用16mm摄像机拍摄,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的低成本独立制作。
以山西汾阳为背景,通过对一个小偷友情、爱情及亲情经历的描述,展示了中国北方一个内陆小县城的面貌和其中人们的生存状态。
一般来说,电影观众在电影的观赏过程中都放弃了对自我的控制权力,即背离了他们原有的现实立场。
电影院的特定环境使他们处于一种催眼状态。
维系观众与银幕之间的纯粹是一种假想的、梦幻式的关系。
但观众毕竟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他们总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带着自己的趣味和观念进入电影院。
现实对他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和制约。
他们对现实都有各自的理解。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讲电影中的现实意义,不可能符合每个观众的现实观,它不可能全部被每个观众所首肯。
但是观众对电影语言的表述方式,却有着完全相同的识别能力。
例如《小武》中选择的一些场景,贾樟柯自己说道:“影片所有空间的选择都是我所关注的一些场景,这些场景我不希望赋予它什么意义,一个药店就是一个药店,一条街道就是一条街道。
通过这样一种简单的选择,我希望能达到与影片整体风格相称的一种纹路的基本感觉。
因为在这部电影里面,人物面临的都是一些简单和基本的情感,这些环境和场景也是不加修饰的,我不刻意去改变它的精神,最终希望通过这些场景,使人物在其中的活动有一种可信的感觉,让人相信这样一个环境,就是这些人活动的地方,就是中国的一个场景。
只有这种场景的真实才能带给我在场的感觉,从而也给我一种身在现场的作者的自信:这就是我所看到的,我坚信这样一个事实。
我最终所要获取的其实只是最简单的一个真,这好象只是美学要求的第一步,但我觉得对中国电影是最重要的。
只有真切,才能进入情感的层面,我觉得拍这个电影才有意义。
”他用一种对真实的还原冲动来表述这生存在夹缝中的一代的世界观、生命观和电影观--自我在这个漂浮的世界上无所依傍、无所悸动也无所执著,世界在每个游离的自我没有规则、没有必然也没有可以预期的将来。
贾电影中的人物都是些小人物,所谓小人物就是那些你每天可以遇到一大把然后不同的命运却不会有人关注的那一群人。
他聪明的将他们作为一个载体,拍那些琐碎庸碌的小事,他们的命运没有大起大浮,他也没有将那些形而上的忧虑或者思考放入影片中,他描写的都是形而下的小人物的快乐以及忧愁,比如舞女,保安,甚至小偷,他从普通人的感情出发,写出了九十年代的缺失与焦灼。
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处于一个强烈的转型期,时代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混乱、焦灼、浮躁的氛围里,每个人都在这个氛围里承受了很多东西。
这种时代的变数,是一种兵荒马乱的感觉。
再以《小武》为例,贾曾经这样谈论过自己的这部影片他谈到了为什么要用"小偷"这样一种身份。
因为他想考察传统经验、传统价值在这样一个变的社会里面要经历什么。
变就意味着有些东西要崩溃,它可能是这个时代不需要的,被这个时代淘汰的,挤在角落里的东西。
影片就在考察这种劣势的人群或者劣势的道德。
他实际上是在拍一个中国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丢失掉的东西。
电影里,小勇拒绝了小武送他的结婚礼钱。
在歌厅里,小勇派来的人说,你的钱不干净,小勇不能接;当时小武说,你回去跟他说,他开歌厅挣歌女的钱,他走私烟贩烟,钱一样的不干净;后来这个人又回来了,他说小勇说了,他开歌厅不是挣歌女的钱,那叫娱乐业;他贩烟不叫走私,那叫贸易。
这里面就有一个语词转换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年代里,走私、开色情场所都可以用另一个词使自身合法化,然后事物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而所有有能力进行这种转换的人都是在这个年代里生活得如鱼得水的人,象小勇这样,有钱,有社会地位,他还拥有媒体,可以通过媒体来发言;他们是从容的。
但大多数人就象小武这样,小偷永远是小偷,你不能转换你的身份,所以你就生活在一个裂变的漩涡之中,一种局促不安的状态里。
他的影片就是在描写这样与一种局促不安的真实,德·西卡曾明确地指出,新现实主义意味着将现实变成诗!不过它不是一首情意缠绵、粉饰生活的情诗,而是一首深切、质朴,意韵隽永的叙事诗。
总之,他的影片用最常态的人物,最简单的生活,最朴素的语言,最基本的情感,甚至最老套的故事表现出了主人公的非凡与动人之处。
他还原了生存本身,在日常状态下写出人性的光明和阴暗,写出生命的艰辛和愉快,写出环境的窘迫和压抑,让生命以其赤裸裸的形像矗立在银幕之上。
他的影片以一种文化现场目击者的冷静眼光,以对基层生活广泛真切的注目,深入揭示了在当下这个经济、政治剧烈变迁的时代人所经历的移置与重构;它描述了一种隐痛,从中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体生命的脆弱,更触及到在这文化革命的过程当中,个人在找不到一个确切的位置与归属时所遭遇的身份危机与认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