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各省地图(一)
明朝省府州列表
3
无为州
1
六安州
2
安庆府
怀宁县
——
6
太平府
当涂县
——
3
池州府
贵池县
——
6
宁国府
宣城县
——
6
徽州府
歙县
——
6
徐州
——
——
4
滁州
——
——
2
和州
——
——
1
广德州
——
——
1
北直隶
116
顺天府(今北京)
大兴县
——
7
通州
4
霸州
3
涿州
1
昌平州
3
蓟州
4
保定府
清苑县
——
12
祁州
2
安州
2
易州
1
河间府
河间县
——
10
景州
——
江州
——
——
1
思陵州
——
——
——
凭祥州
——
——
——
云南
30
云南府
昆明县
——
4
晋宁州
2
安宁州
1
昆阳州
2
嵩明州
——
曲靖府
南宁县
——
2
沾益州
——
陆凉州
——
马龙州
——
罗平州
——
寻甸府
——
——
——
临安府
——
——
5
建水州
——
石屏州
——
阿迷州
——
宁州
——
明朝省府州列表精编WORD版
镇江府
丹徒县
——
3
庐州府
合肥县
——
3
无为州
1
六安州
2
安庆府
怀宁县
——
6
太平府
当涂县
——
3
池州府
贵池县
——
6
宁国府
宣城县
——
6
徽州府
歙县
——
6
徐州
——
——
4
滁州
——
——
2
和州
——
——
1
广德州
——
——
1
北直隶
116
顺天府(今北京)
大兴县
——
7
通州
4
霸州
3
涿州
1
昌平州
3
蓟州
4
保定府
清苑县
——
12
祁州
2
安州
2
易州
1
河间府
河间县
——
10
景州
3
沧州
3
真定府
真定县
——
11
定州
2
冀州
4
晋州
3
赵州
6
深州
1
顺德府
邢台县
——
9
广平府
永年县
——
9
大名府
元城县
——
8
开州
2
永平府
卢龙县
——
4
滦州
1
延庆州
——
——
1
保安州
——
——
——
山东
89
济南府
历城县
——
明朝行政区划
1 2 1 —— —— 6 16 1 1 3 2 1 1 5 1 2 2 2 4 10 2 11 2 2 2 2 2 7 2 3 1 —— —— —— —— 7 3 2 6
叙州府 龙安府 马湖府 镇雄府 乌蒙军民府 乌撒军民府 东川军民府 潼川州 眉州 邛州 嘉定州
宜宾县 平武县 屏山县 —— —— —— —— —— —— —— ——
3 4 3 1 4 2 5 4 9 6 7 5 1 8 5 6 8 5 10 5 9 2 8 7 8 4 7 10 2 13 2 9 2 6 2 8 2 11 3
安庆府
邵阳县
辰州府 郴州 靖州 杭州府 严州府 嘉兴府 湖州府 绍兴府 宁波府 台州府 金华府 衢州府 处州府 温州府 福州府 兴化府 建宁府 延平府 福建 57 汀州府 邵武府 泉州府 漳州府 福宁州 广州府
—— 东昌府 聊城县 临清州 高唐州 濮州 青州府 益都县 —— 莒州 —— 莱州府 掖县 平度州 胶州 登州府 蓬莱县 —— 宁海州 —— 平定州 太原府 阳曲县 忻州 代州 岢岚州 保德州 —— 蒲州 解州 平阳府 临汾县 绛州 霍州 山西 79 吉州 隰州 汾州府 潞安府 汾阳县 长治县 —— 永宁州 —— —— 浑源州 大同府 大同县 应州 朔州 蔚州 沁州 辽州 —— —— —— —— —— 陈州 河南 96 开封府 祥符县 许州 禹州 郑州
归德府
商丘县
汝宁府
汝阳县
信阳州 光州 ——
南阳府
南阳县
邓州 裕州
怀庆府 卫辉府 彰德府 汝州
河内县 汲县 安阳县 ——
—— —— —— 磁州 —— —— 华州 商州
西安府
长安
同州 耀州 乾州 邠州
凤翔府
凤翔县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明时期图说(1433年)元末农民起义军蜂起,随后形成了若干割据政权。
朱元璋以1352年起兵于濠州(安徽凤阳),1356年取集庆(南京),改称应天府以为根据地,在破灭上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之后,1368年即帝位,建国号明,年号洪武,是为太祖。
同年,北伐中原,元帝弃大都北走。
明兵又四出征讨,至洪武十五年(1382)平云南,二十年(1386)降辽东元将纳哈出,完成统一。
洪武元年以开封府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意欲复北宋之旧,定都开封。
十一年以开封漕运不便,罢北京;应天府改称京师。
成祖永乐元年(1403)以北平府(元大都)为北京,称行在,改府名为顺天。
十九年定都北京,以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洪武初仍无制以中书省及行中书省分统州县;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年罢中书省,以所领州县直隶六部。
是时全境共有直隶(中央直辖区)一,布政使司十二:浙江治杭州府;江西治南昌府;福建治福州府;湖广治武昌府;山东治济南府;山西治太原府;北平治北平府;河南治开封府;陕西治西安府;广东治广州府;广西治桂林府;四川治成都府。
十五年收安南入版图,置交趾布政使司;十一年置贵州布政使司,至是共有直隶二、布使司十四。
宣德二年(1427)弃安南,罢交趾布政司。
此后终明一代为直隶二、布政司十三。
二直隶又称京师、南京二京,十三布政司流俗仍称十三省。
两京十三司总称十五省。
宣德称明代盛世,本图以宣德八年(1433)为准。
十五省分统府、州各百数十,县一千一百有余。
府州县只领民户,另置卫、所以领军户。
全国卫所以千计,分隶于两京都督府及十六都指挥司、四行都指挥司、一留守司。
两京都督府各有直隶卫所。
十三省各有一都指挥司,京师又有万全都司治宣府卫(河北宣化),大宁都司治保定府,山东又有辽东都司治定辽卫(辽宁辽阳)。
又有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卫(甘肃张掖),福建行都司治建宁府(建瓯),四川行都司治建昌卫(西昌),中都留守司治中都凤阳府(安徽凤阳)。
明代政区沿革综表
明代政区沿革综表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格局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
明代政治管理地方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代政区沿革,以及相关的重要事件和政策。
一、初创时期(1368年-1421年)明朝建立初期,中国分为九个行政区,这些区域以及相应的名称如下:1. 翼州:包括山东、河北等地;2. 徐州:包括江苏、安徽等地;3. 揚州: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等地;4. 蘇州:包括江苏中部地区;5. 明州:包括浙江南部地区;6. 懷化:包括湖南西部地区;7. 雲南:包括云南地区;8. 府州:包括广东、广西等地;9. 曲靖:包括贵州、四川等地。
这些行政区划主要是根据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民族特点来确定的,初期的明朝政府借鉴了前朝的行政经验,并试图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中期调整(1421年-1522年)随着明朝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与优化。
主要的调整如下:1. 将原有的九个行政区划调整为十三个行政区划,新增的行政区有:荆州、京州、范阳和衡州。
2. 将原有的行政区划进行合并,调整为十一个行政区划,这些行政区有:徐、揚、蘇、明、饒、洪、滇、荆、京、汉、庐。
3. 在行政区划之上,设置了多个巡抚辖区,以增加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这一时期的调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明朝政府的改革思路和目标。
三、后期重大改革(1522年-1644年)明朝后期,由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逐渐积累,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与创新。
主要的改革如下:1. 建立了二十八个道和六十个州,明朝行政区划进一步细分和扩大,这些行政区划包括其它省份的各个地区和州县。
2.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设置了边疆特别行政区,以应对外族侵袭和边境安全问题。
3. 对巡抚辖区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协调各级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明朝区域划分(北直隶)
一、北直隶(河北道)顺天府:大兴、宛平、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通州(潞县):三河、武清、宝坻霸州(益津):文安、大城、保定涿州(范阳):房山昌平州:顺义、怀柔、密云蓟州(渔阳):玉田、丰润、遵化、平谷保定府:清苑、满城、安素、定兴、新城、雄县、容城、唐县、庆都、博野、蠡县、完县、遂县祁州(蒲阴):深泽、束鹿安州(葛城):高阳、新安易州:涞水河间府:河间、献县、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县、兴济、静海、宁津景州:吴桥、东光、故城沧州(清池):南皮、盐山、庆云莫州(莫亭):(后入任丘)真定府:真定、井邢、获鹿、元氏、灵寿、槀城、栾城、无极、平山、阜平、行唐定州(安喜):新乐、曲阳冀州(信都):南宫、新河、枣强、武邑晋州(鼓城):安平、饶阳、武强赵州(平棘):柏乡、隆平、高邑、临城、赞皇、宁晋深州(静安):衡水顺德府:邢台、沙河、南河、任县、内丘、平乡、巨鹿、广宗广平府: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成安、威县、邯郸、清河、大名府: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内黄、浚县、滑县(白马)开州(濮阳):长垣、东明永平府:卢龙、迁安、抚宁、昌黎滦州(义丰):乐亭延庆州:延庆、永宁保安州注:良乡(今北京丰台区)、东安(今廊坊)、保定(今霸州新镇)、清苑(今保定)、安素(今徐水)、新城(今高碑店新城镇)、庆都(今望都)、完县(今顺平)、遂县(------)、祁州(今安国)、束鹿(今----)、安州(今安新)、新安(今----)、交河(今泊头市交河镇)、兴济(今青县兴济镇)、获鹿(今鹿泉)、槀城(今槁城)、南河(今南和)、保安州(今逐鹿)二、南直隶北部(淮扬道)淮安府: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源、沭阳海州(郭朐):赣榆邳州(下邳):宿迁、睢宁凤阳府:凤阳、临淮、怀远、定远、五河、虹县寿州(寿春):霍邱、蒙城泗州(临淮):盱眙、天长颍州(阜阳):颍上、太和宿州(宿县):灵璧亳州(谯县)扬州府:江都、仪真、泰兴高邮州:宝应、兴化泰州(海陵):如皋通州(静海):海门泸州府:合肥、舒城、庐江无为州:巢县六安州:英山、霍山徐州:彭城、萧县、沛县、丰县、砀山滁州:清流、全椒、来安和州:历阳、含山注:山阳(今淮安楚州)、清河(今淮阴)、安东(今涟水)、桃源(今泗阳对岸)、临淮(元临濠,今凤阳临淮镇)、泗州临淮(今盱眙淮河镇,辖今泗洪境)、虹县(今泗县)、英山(今湖北英山)南直隶南部(江南东道)应天府:上元、江宁、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苏州府:吴县、长洲、吴江、昆山、常熟、嘉定太仓州:太仓、崇明松江府:华亭、上海、青浦常州府: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镇江府:丹徒、丹阳、金坛安庆府: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太平府:当涂、芜湖、繁昌池州府:贵池、青阳、铜陵、石埭、建德、东流宁国府:宣城、南陵、泾县、宁国、旌德、太平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广德州:广德、建平注:江浦(今浦口)、石埭(今石台)、建德(今东至)、东流(今东至东流)、太平(今黄山区仙源)、建平(今郎溪)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一人从二品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一人从二品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无定员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无定员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无定员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无定员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经历一人从六品承宣布政使司经历司都事一人从七品承宣布政使司照磨一人从八品承宣布政使司照磨所检校一人正九品承宣布政使司理问一人从六品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副理问一人从七品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提控案牍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司狱一人从九品承宣布政使司司狱司库大使一人从九品承宣布政使司副使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仓大使一人从九品承宣布政使司副使一人未入流承宣布政使司大使各一人从九品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副使各一人未入流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一人正三品提刑按察使司副使一人正四品提刑按察使司佥事无定员正五品提刑按察使司经历一人正七品提刑按察使司经历司知事一人正八品提刑按察使司照磨一人正九品提刑按察使司照磨所检校一人从九品提刑按察使司司狱一人从九品提刑按察使司司狱司明代在全国设置十五个省级单位,包括:北直隶、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
明朝行政区划
明朝行政区划历史简介明朝行政区划,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但后来深感不便,于是进行了全面改革。
1376年太祖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
明初设置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三分各省军政司法权力的体系,后逐渐被巡抚制度接掌,巡抚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明朝疆域。
明朝实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中。
宣德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
景泰朝之后成为各省常制。
总督主要署理军务,分短期与长期两种。
巡抚主理民政,每省皆有,有的一巡抚辖两布政使地,如正统年间和山西河南巡抚。
有的一省一巡抚。
有的一省几巡抚。
如北直隶有顺天巡抚驻遵化、保定巡抚驻真定,今河北正定、宣府巡抚驻宣府镇,今河北宣化,一度兼领山西大同府三巡抚;南直隶有两巡抚:应天巡抚驻苏州府,今江苏苏州、凤阳巡抚驻淮安府,今江苏淮安楚州。
有的在几省交界处设置一巡抚。
1428年宣德三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13布政使司。
两京是京师即北直隶和南京即南直隶;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
因习惯上也称一个直隶区为一省,所以又有15省之说。
明朝与今名称虽大部相同。
:巡抚明朝实行一省分置都、布、按三司的制度,原为防止地方权力集中,不过在实际使用中体现出一定的不便。
所以到宣德以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景泰朝之后基本成为各省常制,凌驾于“三司”之上成为一省甚至跨省的最高长官。
还有同时兼任巡抚与总督的情况,称督抚。
此外,还有以监察御史为巡按,任监察之职。
南京南直隶巡抚主理民政,原本是明宣宗时期派六部、都察院大臣以此为名义督抚地方行政,到明代宗时正式形成一级行政区。
明朝15个布政使司行政区划列表:下辖163个府与35个直隶州
明朝15个布政使司行政区划列表:下辖163个府与35个直隶州明朝15个布政使司行政区划列表:下辖163个府与35个直隶州。
1.北直隶布政使司,驻顺天府,下辖8个府(共70个府属县与17个散州)与2个直隶州(共1个州属县),以顺天府面积最大。
明朝北直隶布政使司下辖府州名单图(1)顺天府,驻大兴县,下辖7个府属县与通州、霸州、涿州、昌平州、蓟州等5个散州。
(2)保定府,驻清苑县,下辖12个府属县与祁州、安州、易州等3个散州。
(3)河间府,驻河间县,下辖10个府属县与景州、沧州等2个散州。
(4)真定府,驻真定县,下辖11个府属县与定州、冀州、晋州、赵州、深州等5个散州。
(5)顺德府,驻邢台县,下辖9个府属县。
(6)广平府,驻永年县,下辖9个府属县。
(7)大名府,驻元城县,下辖8个府属县与开州1个散州。
(8)永平府,驻卢龙县,下辖4个府属县与滦州1个散州。
(9)2个直隶州:延庆直隶州(辖1个州属县)与保安直隶州(不辖州属县)。
高清彩色版的明朝北直隶布政使司行政区划图2.南直隶布政使司,驻应天府,下辖15个府(共64个府属县与13个散州)与4个直隶州(共8个州属县),以凤阳府面积最大。
明朝南直隶布政使司下辖府州名单图(1)应天府,驻上元县,下辖8个府属县。
(2)凤阳府,驻凤阳县,下辖6个府属县与寿州、泗州、宿州、颍州、亳州等5个散州。
(3)淮安府,驻山阳县,下辖6个府属县与海州、邳州等2个散州。
(4)扬州府,驻江都县,下辖3个府属县与高邮州、泰州、通州等3个散州。
(5)苏州府,驻吴县,下辖6个府属县与太仓州1个散州。
(6)松江府,驻华亭县,下辖3个府属县。
(7)常州府,驻武进县,下辖5个府属县。
(8)镇江府,驻丹徒县,下辖3个府属县。
(10)庐州府,驻合肥县,下辖3个府属县与无为州、六安州2个散州。
(11)安庆府,驻怀宁县,下辖6个府属县。
(12)太平府,驻当涂县,下辖3个府属县。
(13)池州府,驻贵池县,下辖6个府属县。
明朝省府州列表
成都
——
16
简州
1
崇庆州
1
汉州
3
绵州
2
茂州
1
威州
1
保宁府
阆中县
——
5
剑州
1
巴州
2
顺庆府
南充县
——
2
蓬州
2
广安州
4
夔州府
奉节县
——
10
达州
2
重庆府
巴县
——
11
合州
2
忠州
2
涪州
2
遵义军民府
遵义县
——
2
真安州
2
叙州府
宜宾县
——
7
高州
2
龙安府
平武县
——
3
马湖府
屏山县
——
1
镇雄府
——
——
——
乌蒙军民府
——
2
高唐州
3
濮州
3
青州府
益都县
——
11
莒州
2
莱州府
掖县
——
1
平度州
2
胶州
2
登州府
蓬莱县
——
6
宁海州
1
山西
79
太原府
阳曲县
——
13
平定州
1
忻州
1
代州
3
岢岚州
2
保德州
——
平阳府
临汾县
——
12
蒲州
5
解州
5
绛州
3
霍州
——
吉州
1
隰州
2
还大明一个公道:明朝行政区划
还大明一个公道:明朝行政区划明朝行政区: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制度,即承宣布政史司管民政、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提刑按察使司管司法。
在内陆,三司同设,以承宣布政使司为尊,故明朝内陆省级一般称布政史司,如“河南布政史司”,一般称作“省、行省”,如河南省;而在边疆则一般只设“一司”即都指挥使司来总管军民事务,简称“都司”,如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司,此外边疆区还有卫所区,如关西七卫,(当然,内陆各省也有卫所)都是属于军事单位,边疆情况复杂,以军政管民事,军民同管,有利于处理边疆复杂问题。
此外,少数民族多的地方还有宣慰司,是介于省和州之间的行政区,管理当地或少数民族的机构,定期朝贡,按年缴纳定额赋税,战时听候朝廷征调;有的隶属于省(布政史司),如播州宣慰司,有的直隶于朝廷,如旧港宣慰司。
宣德以后,形成了2京13布政史4都司8边卫1府一、直隶(两京):1,南直隶:治所南京应天府,大致包括江苏安徽上海。
南明弘光元年沦陷于满清。
2,北直隶:即原北平布政史司,永乐年间升北直隶,治所北平、北京顺天府,大致包括河北天津北京;崇祯17年,沦陷于满清。
北平行都司原名大宁行都司,治所大宁卫(今赤峰市),大致包括内蒙古中部东部赤峰等地,有大宁卫、开对卫、外乡卫等10余卫80城。
隶属于北平布政史司(北直隶);宣德年间废弃于蒙古。
二、布政史司:(十三省)1,山西布政史司:治所太原府,大致包括山西大部。
山西行都司,治所大同府,包括大同盆地、内蒙古河套阴山南北的东城卫、云川卫等。
宣德至土木堡至嘉靖年间大同以北废弃于蒙古。
大同地区和山西省崇祯17年沦陷于满清。
2,①陕西布政史司:治所西安府,包括陕西等地。
②陕西行都司治所甘州卫(今张掖市),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湖流域,隶属于陕西布政史司。
③关西七卫,包括今甘肃西北、新疆东部和青海西北。
沦陷:嘉靖三年(1524年)废弃于吐鲁番,军民內撤入嘉峪关。
陕西省和陕西行都司,崇祯16年沦陷于顺军,17年沦陷于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