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课外阅读】论姜夔词的意象
【课外阅读】论姜夔词的意象[摘要]:姜夔词的意象有其鲜明的特性。
一是清冷,词中物象总被投上作者凄凉的心绪;二是空灵,主要表现为取象清虚、从虚处着笔,并且意象组合疏宕;三是醇雅,意象选择尚雅避俗、用典融化无迹,形成高雅的词境。
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活际遇以及作者的个性品质有关。
[关键词]:姜夔意象清冷空灵醇雅姜夔,号白石道人,是南宋词坛上独具风格的的词坛大家。
他的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但他却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形成了新的审美风格。
他的词,吸收了周邦彦风格典雅、铺陈有序、刻镂精工的长处,又以江西诗法匡救晚唐花间词派及北宋柳永词情调软媚、失于轻浮的风格;同时,姜夔又秉承了同代稍前的大词人辛弃疾的清刚风骨,并以中晚唐诗的飘渺风神,化去江西诗派的干枯和辛词的粗豪。
因此,姜夔的词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使宋词复归雅正,形成了“清空骚雅”的独特风格。
南宋张炎认为,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词源》卷二);杨万里则许其“有裁云缝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声”;而戈载在《宋七家词选》中,更推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词中之圣也”。
然而南宋之时,沈义父作《乐府指迷》,以为白石虽“清劲知音,亦未免有生硬处”。
至近代,则王国维《人间词话》谓白石词“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总观这些评论,都是从一定角度而言,殊非全面周到。
本文拟从清冷、空灵、醇雅三个方面对白石词的意象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一、清冷所谓清冷,就是远离尘嚣的清寂落寞,给人悲凉凄清的心理感受。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白石词以清虚为体,而时有阴冷处,格调最高。
”姜夔词中的意象也明显具有冷清的特点。
姜夔《洞仙歌•黄木香赠辛稼轩》中曾明确说:“我爱幽芳。
”词人所选择的意象大多是云、柳、雨、草等自然物象,不著人间烟火,而且投上了作者“冷”、“暗”、“衰”的心理阴影,更显凄清幽冷;另外,即使诗人选择“舟”、“城”等人伦物象,也常注入“孤”、“空”等带有凄凉色彩的情绪,给人以野渡无人、人去楼空的孤独感。
“我”之跳脱—浅析姜夔咏物词的一个特征
、
一
外。
姜 白石 的名篇 《 暗香》 进行进一步分 析。《 暗香》 主要 写梅香 ,通 篇章法使用今昔对 比。周济言上片写 “ 盛时如此 ,哀时 如此 , ” 下片写 “ 想其盛时 ,感其哀时”,本词咏梅并不仅 是将梅作为要描 写的对象 ,而 直 写梅 ,而是将梅作 为了一种情感线 索 ,梅 即在少 年情事 “ 旧时月色 ” 下开放 ,又在 “ 寂寂江 国” 中陪伴词人幽独 ,梅只是布景,形成 一幅幅 回忆 的画面 ,过 去和现在 的画面用 “ 梅” 来衔接 ,这种 变换体 现的是一 种 “ 昔盛今衰 ”的人生感慨 ,而这种情感所隶属的主体 ,即画面中的主 角可以是 “ 何逊 ” ( 《 咏早 梅诗》 ) ,可 以是作 者的 “ 我”,甚 至可 以是 “ 受简索旬 ”的 “ 范石湖 ” ,究竟 是谁在 作者看来 是毋需 点 明的 ,这样 使情感 在获得 了独立性 的同时兼具 了普遍性和永恒性 。 林顺 夫认 为 ,“ 姜 白石 咏物词 体现 了一 种 自觉 的咏物 意识 ,物取代 了人 ,成 为了抒 情的中心” 。此前北宋 的咏物词如苏 轼的 《 水龙 吟》 咏 杨花 ,花即是 人 ,人 即是花 ,创 作 主体 的感情 色 彩非 常强 烈 ,是 一种 “ 潜入式 ” ,此时的作者以观察者的身份去拟想物情 、物理、物态 ,即情 附着于我 ,即此时所咏 之物不一 定 就是 眼前之 物 ;而在 周 邦彦 的作 品 中 ,“ 物 ”与 “ 我” 表现为一种感发触 动 ,而并非交流 融合。在姜夔词 中 ,作者的形象是飘 忽不定 的 ,词 中的物成 为触动情感 的开关 ,同时 又 是抒情的中心 ,如在 《 小重 山令 ・ 赋潭州红梅》 中,多个表达情感的意 象是围绕红梅形成了一个紧凑 的复合 体,借 助比喻 、 借 代 、用典等手法 描 绘 与 物 有 关 的 情 景 ,让读 者 感受 词 人所 要 表 达 的情 感 ,此 时 场 景 中 的 “ 人 ”不见得就是作者 ,而作者 的 “ 我” 成为旁观者 ,或者是戏剧 中的 旁 白,咏物词由重人走向了重物 ,这对于中国诗歌诗言 志的传统是一个 重大的转变。 二 、作 者 结 构 的 跳 脱 :标 题 、词 序 的 使 用 姜夔好为标题 、词序 ,其咏物词中无 一不有标 题 、小序 。周济 曾肓 其小序 “ 苦与词复 ;若 叙其缘起 ,不 犯词境 ,斯 为两美 矣”,周济 的言 论就源于姜夔词序叙 述其 词 的创作 背景 、记 录事件 、探 讨音 乐 ,过 于 “ 质实” , 有 的甚至 与其词毫不相 关 ,如夏承焘提 出的 《 浣溪沙》 、《 长 亭怨慢》 中与词看似无关的小序是 在有意分散作者 注意力 ,他实 质上是 在怀念 “ 合肥情 事” 。近代黄清士在 《 论姜夔词 的小序》 中,驳斥 了周 济对姜夔的严厉批评 ,他认为姜夔笔下的词和序是相生关 系,但若 分开 来读 ,仍具有独立的 自足性。在咏物词的小序中 ,经验 主体在小 序中的 出现 ,事 实 上 更 加 突 出 了在 词 中的 隐 遁 。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
我对宋代咏物词发展的认识咏物词起初弥散着香艳气息,无法转入广阔而真实的社会人生。
而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而为一。
词人的审美趣味也不再仅仅限于对事物的外在描摹和刻画,而是把自然事物当作审美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
分析:这首词先写杨花飞舞,而又抛落傍路,雨后化为片片碎萍。
作者的心绪也随之经历了惋惜,悲怨,痛苦的过程。
既写花,又写人;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
同时还可以感受到,对杨花实写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杨花不死的灵魂在我们身边飞舞,有三分化作美丽的春色随着春天的逝去而逝去,两分化作了滚滚红尘飞扬在大自然中,一分化作春水流淌在天地间。
而此词的魅力和韵味之处在于,杨花的境遇和词人的遭遇相契合了,不是单纯的借杨花落来表达自己心境,因而在景色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感情,所以有别于一般的咏物词。
所以说,苏轼在咏物词方面承上启下,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
根据事物自身的特点,把事物自身的物性和作者所赋予的人性很好的结合,给自然景物赋予各不相同的人格特征和真情实感,从而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使之合而为一,达到美好境界。
作为与苏轼前后相继的词坛领袖,周邦彦具有苏轼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贡献。
周邦彦创作时精心编撰,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
六丑蔷薇谢后作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
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最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
咏物诗词论析
咏物诗词论析在这一章里首先请掌握以下内容:(1)咏物诗的艺术要求:咏物诗的总体艺术要求是“不粘不脱”,也就是既要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要在其中有所寄寓。
(2)唐前咏物诗发展的两个阶段:一是建安时期,以咏物寄托情志,代表作刘桢《赠从弟》三首之二;二是南北朝时期,有唯美倾向,重视社交性和游戏性。
(3)苏轼咏物词的特点:以诗为词,代表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4)周邦彦咏物词的特点:以赋为词,其代表作《六丑·蔷薇谢后作》、《兰陵王·柳》(5)南宋末年的咏物词的特点:一是物在词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全篇内容都集中于对物的赋写;二是托物寄兴,在咏物中隐微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情志;三是结构安排严密,又多善于浑化典故。
这一章的重点是唐代咏物诗。
咏物诗到了唐代开始蔚为大观,它已经逐渐脱落了旧时代的气息,呈现出唐代诗歌的风貌。
唐代咏物诗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描绘生动,新颖传神。
这方面的代表作很多,如杜甫的《初月》中对初月的描摹可谓穷形尽相,而钱珝的《未展芭蕉》用“冷烛无烟绿蜡干”来比喻蕉叶,也极为新奇生动。
2、是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陆归蒙的《白莲》可为代表。
《房兵曹胡马》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对骁勇善战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俊健的体态,更使读者感受到胡马凛然无畏的气度。
陆龟蒙的《白莲》“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则写出了白莲清高自傲、超凡脱俗的神韵,被后人赞赏为“语自传神,不可移易”。
3、以物拟人,移情于物。
如李商隐的《流莺》,就是以流莺自喻,借流莺的流转无依,来抒发自己浮沉不定、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
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在流莺身上,使它也充满了身世飘零的悲苦。
4、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表面上是在咏蝉,实际上寄寓了作者苍凉的身世之感,并借赞美蝉的孤高贞洁,表明了自己坚持操守的志向。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两宋咏物词的界定与解读
咏物词注重观察与描绘,将物体与人的情感、生活经历等融 为一体,赋予物体更多的象征与寓意。
两宋咏物词的特点
精细入微
两宋咏物词在描绘物体时,注重 细节再现,通过精准而生动的词 汇,将物体的形态、质感、色彩
等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寓情于物
词人通过对物体的描写,融入自 己的情感与思考,使得咏物词不 仅是对物体的赞美,更是词人内
VS
人文精神与哲学思考
咏物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 考,如人生的意义、宇宙的奥秘等,使得 咏物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 思想内涵。
06
结语
研究总结
*丰富性
两宋咏物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品 种丰富,充分展示了当时文人对社会、自然、历史等方面 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两宋咏物词的艺术特色
物象与意象的融合
1 2 3
物象写实
两宋咏物词注重物象的写实描绘,通过细腻的笔 触将自然景物、器物等形象再现出来,使读者产 生直观的视觉感受。
意象象征
在物象写实的基础上,两宋咏物词融合意象,运 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赋予物象更深的内涵和意 境,引发读者的遐想。
物象与情感交融
物象与意象的融合使得咏物词不仅具有视觉美感 ,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实现情感与物象 的交融。
巧来表现万物之美。
传承优秀文化
咏物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研 究咏物词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
拓展研究领域
对两宋咏物词的研究还可以为古代 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促 进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02
两宋咏物词的界定
咏物词的定义
定义
咏物词是一种以物体为创作主题,通过对物体的形态、特性 、用途等进行详细描绘,从而表达词人的情感、思考或寄托 某种意义的诗词形式。
清真白石比较
周邦彦姜夔之咏物词比较北宋晚期“婉约派”的一位代表作家、曾主管大晟府的周邦彦,在继承了柳永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婉约词的艺术形式。
他作为大音乐家兼高级乐官,无论其独立创作抑在其领导下整理和创作出的歌曲,都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故其词字句较整饬,呈现为格律化的定型。
周氏制乐,或一曲之中多次转调,音律更为繁复了,这就必须处处留意字声,平上去入,阴阳轻重,各用其宜,不容相混。
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谓,读周词,“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辘轳交往”。
诵读尚且如此,当时歌唱之悦耳可想而知。
周氏躬逢慢词盛行之时,遂刻意出奇,人为地制造曲折回环,或无垂不缩,或欲吐先吞,或虚实兑形,或时空错序,章法变化之能事至此已极。
与同时代的婉约高手秦观相比,大抵秦之笔轻灵,周之笔凝重;秦词纯正,周词老辣。
北宋婉约词人,周邦彦最晚出,熏沐往哲,涵泳时贤,宜其词中千门万户,集婉约派之大成,开格律派之宗风。
陈廷焯:“词至美成,乃有大宗。
前收苏、秦之终,复开姜、史之始。
自有词人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
”南宋格律派词人姜夔更是深受他的影响。
姜夔同样也是一位音乐家,他挟着他的清雅之词步入南宋词坛,于辛派豪放词之外,别立一宗,其影响下及宋末乃至清初。
姜氏旁参“江西诗派”的生硬,得周之峭拔,力求琢句炼字,归于淳雅,不涉俗调,他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文学艺术性,确立了文人词的审美规范。
姜夔一生清贫,未入仕途。
他天生一副傲骨,从不趋炎势、随波逐流,其词作在同时代的江湖文人群体中秀然杰出,表现出一种清劲脱俗的格调。
王国维评价姜夔:“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出白石”。
就技法而言,姜词多用虚字提唱,故结体清空,层次的演绎和转换较为显豁,筋骨全在明处,就风格而论,姜词似疏梗白荷,幽香冷艳。
“清空骚雅”是其词的最大特色,其词境被后人号为“幽韵冷香”。
咏物词,晚唐五代即已有之,至北宋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人步入词坛,咏物词声势稍张,但就当时词坛大势观之,咏物词所占比重实微不足道。
姜夔词与苏轼词之比较
2007年9月学术交流Sept.,2007总第162期第9期AcademicExchangeSerialNo.162No.9·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姜夔词与苏轼词之比较谭宇宏(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哈尔滨150025)[摘要]相对于周邦彦词、辛弃疾词,苏轼词对姜夔的诗词创作影响要大。
这不仅表现在二人均心仪“晋宋风度”,还表现在二人的词作均题材丰富,风格清雅。
然而,虽然白石词在继承东坡词的基础上进行开拓.爱扬了其情致高雅的一面,但由于重于“精思”、运笔雕琢,遂不似东坡词那样浑融自然、感人至深。
而东坡填词之所以能够“不复措思”,与其深谙“无住”之禅理有很大关系。
相比之下,姜夔一生与佛家的因缘并不深厚。
【关键词】姜夔;苏轼;词[中圈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7)09一0144—04姜夔词,历来被视为南宋风雅词派的代表。
南宋中期,词坛判然两派:“一派为白石,以清空为主,高、史辅之……扫除野狐,独标正谛,犹禅之南宗也;一派为稼轩,以豪迈为主,继之者龙洲、放翁、后村,犹禅之北宗也。
”(张其锦《梅边吹笛谱序》)其清虚骚雅.挺拔瘦硬的词风,于南末末至有清一代,继之者众多。
宋代的张炎自不必说,其他如高观国、周密、陈允平、王沂孙等人亦受其直接影响。
至清代浙西词派崛起,姜夔更被誉为“词中之有白石,犹文中之有昌黎也”(《词林纪事))。
而对于姜词独特风格的形成.当今论者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白石运用江西诗派的笔法入词,同时受其词友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词作的影响。
有人认为,白石词清空高雅的艺术风格与周邦彦词有着重要的继承关系。
姜词是在学习周词“深厚和雅”的基础上,开拓出清虚骚雅一路的…。
有人认为,白石词受到辛弃疾词的直接影响。
如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说:“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
也有人认为,白石词高雅风格的形成,是受到苏轼词启迪的结果”1。
(完整word版)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看宋代咏物词的特征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征咏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传统体裁,咏物词是宋词的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词中的咏物篇数量之多,不甚枚举,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巧妙的写作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以苏轼、周邦彦、姜夔的咏物词为例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点。
苏轼的咏物词特点一、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
咏物词通常使用的手法是“拟人化"。
《全唐词》所辑的苏轼的咏物词中,有11首使用拟人手法。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春日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
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杨花随风飘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从“晓来雨过"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
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
二、“以诗为词,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苏轼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
“幽人独往来",是实写,但亦如飞舞于月空的缥缈孤鸿,此实中有虚。
“缥缈孤鸿影”,是虚写,但亦如静夜徘徊于小院的幽人,则虚中见实,虚实映衬,人鸿合一,形神十分鲜明丰满。
其实,词作反映的是作者贬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词人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景与情会,遂将无限眷恋、哀怨、幽愤之情,清高自守,自甘寂寞之志,尽借孤鸿形象倾吐而出。
周邦彦的咏物词特点周邦彦所做的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用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姜夔词与周邦彦词之比较
姜夔词与周邦彦词之比较嘉州布衣/辑文自姜夔吧清真与白石均为宋代婉约派之大家,和柳永一起为婉约词风的发展演变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这新生体由浅入深,由粗变细,由俗变雅的过程中,从清真到白石成功的完成了婉约词体的传承与创新。
继承是必然的,发展是必须的,不可忽视前进道路上的每个环节。
怀人相思、羁旅行役、咏物叹怀历来都是婉约词派的传统主题,本文便从章法结构、艺术风格方面在二人此类词作的对比中看其继承与发展。
首先,章法结构。
周邦彦在继承了柳词创造性的运用了铺叙的基础上,变简为繁,变粗为细,在章法结构上呈现了严密而反复多变的特点。
正如蔡崇云《柯亭词论》所说:“自屯田出而词法立,清真出而词法密,词风为之丕变。
”一个“密”字道出了周词无论在炼字、炼句,还是在上下承接、情感契合、意象转换、描摹物象等方面的严谨与切实。
复敬观在手批《乐章集》中说:“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一篇之中,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
”在周词中确实采用了多种多样的结构表现方式。
变直线为曲线,从一元到多元,由直叙到顺叙、倒叙、插叙的完美结合。
在空间、时间、现实与虚幻中往来穿梭,形成了回环往复、跌宕顿挫的结构特点。
陈廷焯在《词坛丛话》中称“美成词,浑灏流转”,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谓之“结构精奇,金针度尽”,如其《瑞龙吟》(章台路)第一片“还见”二字点出作者故地重游,梅花残落,桃花初吐,“坊陌人家”,“定巢燕子”,从现实空间入手,绘出眼前景物。
紧跟第二片“因念”二字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在追忆的时空中将旧日知己描绘的鲜明可爱,呼之欲出。
最后第三片从今昔感伤中又回到了眼前景象。
“官柳金缕”、“池塘飞雨”、“一帘风絮”内心惆怅情绪看尽满眼泪雨愁絮。
在今与昔,真与幻间宛转写来,正如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所云:“看其由无情入,结归无情,层层脱换,笔笔往复处。
”又如《解连环》(怨怀无托)一词更侧重于情感上的层层推进而造成结构上的回环曲折。
宋元文学史试题库(三)
与
、
、
、
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
。由于
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
和
两种类型。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
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3、剧本包括 本,脚色可分
、
、
、
、
三个部分。杂剧一般由
三类,全剧只能由
或
折组成一个剧 一人主唱。南戏剧
本由
若干“出”组成,脚色分为
、
、
、
、
等类,
..
.
3、简述宋末爱国诗人的两大群体。 4、简述元好问的诗论及创作。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一.解释: 1、勾栏 2、对棚 3、末本 4、旦本
二.填空
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
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
年
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
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
》,其文赋代表作是《
》;其散文中《
》
最为简洁流畅、纡徐委婉、平易自然。
2、梅尧臣论诗说“
,
”。
3、宋诗畅尽而“
”的特点,在苏舜钦诗中已见端倪。
4、王安石散文风貌被清人刘熙载称为“
”。
5、王 安石 咏 史诗 的代 表作 是《
》、
《
》。
三.简答
1、“太学体”的产生与消亡。 2、欧、梅等人的诗歌主张。 3、王安石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4、“三十六”体。 四.论述 欧阳修的文论和散文创作有哪些主要成就?
,其“情中有思” 的代表作是 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其
。 最能体现
3、欧阳修词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抒
周邦彦和姜夔词的比较论
周邦彦和姜夔词的比较论【摘要】:周邦彦、姜夔都是非常重视格律并且精通音乐的词人,他们的创作都各自有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
在语言风格上,周邦彦的词色泽艳丽,而姜夔的则色调清幽;在思想内容上,周邦彦的词大多都是没有寄托的,而姜夔的词旨趣深远;在艺术特点上,周邦彦的词工丽、丰腴,姜夔的词则清空、瘦劲。
他们的创作,对作为词正统的婉约词的传承和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周邦彦姜夔语言风格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朴实丰腴清空瘦劲一、语言风格周邦彦和姜夔这两位,都是南宋诗词大师。
我认为姜夔的风格更开阔些、直抒胸臆,如:“淮南明月冷千山”;而周邦彦的风格更细腻些、委婉且深邃,如:“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姜夔词与周邦彦词相较,周词的语言色泽艳丽,①他的词作中多出现: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词语,如春日牡丹般华丽;姜词的语言色调清幽,如他偏爱冷香、冷云。
冷月、冷风、暗柳、暗语等词语,似雪中寒梅般幽韵冷香。
周词多融化前人诗句,用的是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方法;姜词则是自铸新辞,吸取的是江西诗派清刚峭拔的精神,改变了历来“婉约”词语言软媚柔弱的原质。
姜词因语雅、调雅、味雅,而被宋末词人奉为雅词的典范。
清真与白石均为宋代婉约派之大家,和柳永一起为婉约词风的发展演变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这新生体由浅入深,由粗变细,由俗变雅的过程中,从清真到白石成功的完成了婉约词体的传承与创新。
二、思想内容上的无所寄托和旨趣深远周邦彦和姜夔的题材相对来说都比较狭窄,内容比较单一薄弱。
但是与姜夔相比,周邦彦词的内容显得更加薄弱。
他词作题写较多的,为男女恋情、羁旅愁思、咏物咏节序三大类,另外有少量的登临怀古和闲居自适之作。
这些词以内容言,多是从一个侧面抒写个人的情怀,很少有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的渗透。
其词,只有个人闲情逸趣、喜怒哀乐生活的彰显,很少有个人高远情志的抒发,对重大的社会问题则少有关注。
在他的词中,实在看不到社会巨浪的一点影子。
周邦彦、辛弃疾、姜夔、李清照的词
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和李清照是我国古代词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词作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探讨这四位词人的词作,通过分析他们的创作特点、风格和影响力,来揭示这些优秀词人的诗词艺术魅力。
1. 周邦彦周邦彦是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词作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沉的人生情感。
周邦彦的词作以其清新优美的语言和真挚细腻的情感而著称,其中《青玉案·元夕》、《浪淘沙·杂曲歌辞》等词作更是成为了我国古代词坛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周邦彦词作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家国情怀和人生苦乐的真挚表达,以及他对于世情人情的深刻体察。
2. 辛弃疾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的伟大词人,他的词作以其雄浑有力的笔触和豪放激昂的情感而著称。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在形式上有着独特的风格,而且在内容上也深刻反映了他对于时局变迁和个人遭遇的思考和感慨,其中《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词作被誉为我国古代词坛的绝世珍品。
3. 姜夔姜夔是北宋时期的杰出词人,他的词作以其工笔虚实的写景和深情缠绵的抒怀而著称。
姜夔的词作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尤其是在对于山水意境和人生感慨的描绘上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中《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作更是成为了我国古代词坛的瑰宝。
4. 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其柔婉婉转的笔触和细腻纤巧的情感而著称。
李清照的词作在艺术性和感染力上均有着极高的水平,她对于人生百态和情感世界的表达更是触及人心,其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等词作更是成为了我国古代词坛的绝世珍品。
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和李清照作为我国古代词坛的佼佼者,他们的词作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艺术性上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他们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咏物词史论
宋代咏物词史论
宋代咏物词史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咏物词起源与发展:咏物词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早可追溯
到隋唐,但真正盛行于北宋。
2. 宋代咏物词的特点:宋代咏物词大多托物言志,通过细致入微地描
绘事物以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理想追求。
同时,宋词注重格调高雅,咏物词中的典故运用、意象选择和情感抒发都有较高的审美要求。
3. 宋代咏物词的题材:宋代咏物词涉及的题材广泛,包括花鸟、山水、楼阁、器具等,其中不乏名家名篇。
4. 宋代咏物词的作者与风格:宋代咏物词的作者包括了许多著名词人,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或豪放或婉约,
或寓言深刻,或情景交融。
5. 宋代咏物词的价值与影响:咏物词在宋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
影响,它不仅丰富了宋词的表现题材和艺术手法,还为后世文学提供
了宝贵的借鉴资源。
总的来说,宋代咏物词史论涉及了咏物词的历史发展、特点、题材、
作者与风格以及价值与影响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咏物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学风貌和社会文化背景。
周邦彦咏物词浅论 -回复
周邦彦咏物词浅论-回复“周邦彦咏物词浅论”周邦彦(约1032年-约1095年),北宋诗人,以其咏物词而闻名。
咏物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通过描写和赞颂物体的美丽和特点,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周邦彦的咏物词进行浅论。
第一部分:周邦彦的咏物词特点及意义周邦彦的词作多以花草、鸟兽、山水等自然景物为主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花词。
他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和深刻的感悟,将自然界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词作往往流露出悠远宁静的意境,给人以心灵的安抚和愉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周邦彦的咏物词不仅仅是对物象的描绘,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考。
他通过对花草鸟兽的描摹,表达了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折射出人类的情感和命运。
他从自然界中提取出的哲理和感悟,让人们对生活和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入和丰富。
他的咏物词具有启迪人们内心世界的作用,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部分:周邦彦的咏物词语言特色周邦彦的咏物词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
他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绘物象,通过特殊的写作手法,将物象的美丽和特点展现得生动而深刻。
他的词作具有音美性和形象性,字句间的韵律变化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比喻手法,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类的思想和情感相结合,使词作更富诗意和哲理性。
第三部分:周邦彦咏物词的艺术价值周邦彦的咏物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他的词作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描绘和思考,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叹。
其次,他以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为表达对象,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和赞美,表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弘扬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最后,他的词作融文学、音乐和美术于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沉静。
第四部分:周邦彦咏物词对后世的影响周邦彦的咏物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咏物词不仅在当时就备受赞美,而且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墨客。
论周邦彦与姜夔词之异同
论周邦彦与姜夔词之异同内容摘要:周邦彦与姜夔是宋代词坛婉约词派的两位杰出词人,他们都重视格律,且精通音乐,主张作词须弃俗从雅。
在创作上,姜夔一定程度上受到周邦彦的影响,但两人创作却同中有异,各有特色。
以题材内容而言,两人词作中恋情、羁旅行役及咏物之词均占据大部分内容,然而表达方式、侧重内容却各有不同;以章法结构而言,两人都重视章法结构的组织安排,但周词长于铺叙,章法严密,结构繁复多变,姜词则化实为虚,密中求疏,且精心作序;以艺术风格而言,周词浑厚和雅,姜词清空疏宕;以音律特色而言,二人均擅长自度曲,作词上追求音律和谐,但周邦彦先曲后词,姜夔则偏爱先词后曲。
他们的创作,对作为词正统的婉约词的继承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关键词:格律题材内容章法结构艺术风格音律特色周邦彦与姜夔是宋代词坛婉约派的两位杰出词人,他们的创作,对作为词正统的婉约词的继承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词论家们往往喜欢把他们相提并论。
他们作词都重视格律,精通音乐,主张作词须弃俗从雅。
周词在创作上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姜夔,但二人的创作在题材内容、章法结构、艺术风格和音律特色方面却同中见异,各有特色。
一、题材内容怀人相思、羁旅行役、咏物叹怀历来都是婉约词派的传统主题,周邦彦、姜夔二人在题材上也并无太大拓展与创新,依然延续恋情、羁旅行役及咏物等传统题材。
虽然二者在题材内容上没有太大差异,但在创作数量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尽相同。
首先是在创作数量上。
在周邦彦所处的时代,“词为艳科”的统治局面虽已被打破,词的表现力也逐渐扩大,但词体的应用范围却依然相对局限,因此,恋情、女性与羁旅行役仍占据周词绝大部分内容。
而姜词则大多是记游与咏物之作,因为姜夔所处的时代,词在郊游酬赠与咏物怀人方面已发挥了较大功能,词的题材和应用范围被大大拓宽。
当然姜词也不乏情场失意之作,但相对周词来说,数量已大为降低。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先看恋情词。
周邦彦的恋情词多实际描写,擅长运用叙事手法将情节化的倾向注入词中,通过刻画爱情细节以及正面描写恋情场景夹杂一些直抒胸臆的情语来表现生动的形象和隽永的韵味,如《风流子》、《新绿小池塘》、《芳草渡》等。
浅谈姜夔的词与周邦彦的词的区别
浅谈周邦彦的词与姜夔的词的区别摘要:姜夔词与周邦彦词相较,周词的语言色泽艳丽,如春日牡丹;姜词的语言色调清幽,似雪中寒梅。
周词多融化前人诗句,用的是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方法;姜词则是自铸新辞,吸取的是江西诗派清刚峭拔的精神,改变了历来“婉约”词语言软媚柔弱的原质。
关键词:语言形式结构江西诗派婉约豪放比较清幽柔弱周邦彦,号称清真居士,他的一生没有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迫害,曾被提拔为大晟府——即最高音乐机构长官。
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成了名重一时的“御用文人”,“宫廷词人”。
不过他任期两年,一生大部分时间放外,即便滞留京城,也只做个芥豆小官。
但周邦彦才华横溢,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多才多艺,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
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
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
而姜夔,号白石道人,他是一位浪迹江湖、寄食权门的游士。
青年时代,曾出游扬州,旅食江淮一带。
又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
他多才多艺,诗词而外,还擅长书法、精通音律。
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绝意仕途,也抱有政治理想。
姜夔两次向朝廷进乐谱,希望获得机会。
后一次还获诏允许他破格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
此后,他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
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
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首先,在语言上,姜夔词与周邦彦词相较,周词的语言色泽艳丽,如春日牡丹;而姜词的语言色调清幽,似雪中寒梅。
周词多融化前人诗句,用的是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方法;姜词则是自铸新辞,吸取的是江西诗派清刚峭拔的精神,改变了历来“婉约”词语言软媚柔弱的原质。
周邦彦是北宋时期婉约词风的“集大成者”。
由3首宋词浅谈宋代咏物词的发展
由3首宋词浅谈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在中国的诗词史上,是有一个咏物的传统的。
我们知道最早的诗是《诗经》,但是《诗经》里并没有咏物的作品。
尽管有《关雎》《硕鼠》这样看似是写物的题目,但是它们并非咏物之作。
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只是以物为一个感发的起点,是由此物而想到其他的东西,所以其诗歌的重点不在物,而是诗人经由此物所感发出来的东西。
这正是我们常说的“比兴”了,以物为比,由物而兴,但“感物吟志”重点是“志”而非“物”。
到屈原宋玉的时代,“赋”发展起来了。
《文心雕龙》讲到“赋”的时候说,“赋”是“铺也”,是“铺采擒文,体物写志”,在赋的铺陈里面,物就成了真正的描写对象。
其后发展到建安时代,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是咏物的代表作者,他的咏物诗被分为两类:隐语和巧谈。
在我的理解当中,“隐语”即将自己想说的话隐藏起来,这种隐藏也许是被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迫,也许是自身乐意为之,总之被划为隐语一类的诗歌表面上看来是只“体物”而不“写志”,但读到的人可以体会到被作者“隐藏”起来的东西;而“巧谈”则是更多地是为了写物而写物了,因为我们知道自古文人有结团聚社创造作品的传统,所以大家聚到一起,共拟一个题目,通常是以某物为题,各人发挥尽力自己的才情来写之咏之,于是这里产生的咏物作品就往往是文人们铺张辞采,各逞巧谈的结果。
再往后到初唐的陈子昂,普遍认为是他把咏物诗从堕落的道路上解救出来,他一改“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咏物状态,提倡“体物寄志”,并亲身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从而使此后的唐人纷纷开始注重咏物之中的托意了。
历史再往后走,产生了一个更加伟大的诗人,是他在咏物诗中开创出一条更博大更富于感动力量的路途,他,就是杜甫。
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注重比还是注重兴的咏物诗,一定是贵在有托意,要有兴寄才能算是真正好的咏物诗。
因为词是诗之后很久才出现的文学形式,所以我想要研究词还是要从诗的发展脉络一路顺下来才更容易理解。
以上讲的都是咏物的传统式怎样在诗中传承的。
周邦彦与姜夔词比较论
周邦彦与姜夔词比较论房日晰周邦彦、姜夔都是非常重视格律并精通音乐的词人,其创作各有自己的艺术特性。
以思想内容言,周邦彦词无所寄托,姜夔词旨趣深远;以艺术特色言,周词讲理法,词风质实、丰腴,姜词重气体,词风清空、瘦劲。
他们的创作,对作为词正统的婉约词的承传与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周邦彦、姜夔都是非常重视格律、精通音乐的词人。
他们精心斠律并能自行度曲,在词的创作上起了规范作用。
如果说周邦彦总结北宋前期词并成为艺术上的集大成者,那么,姜夔则在辛派词人统治词坛的时候,异军突起,使婉约词的创作得以承传并中兴。
他们的创作,对作为词正统的婉约词的承传与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因此,词论家往往将两人词相提并论。
为了更准确、更清晰地把握两人词的个性特征,恰当地评价他们在词史上的地位,我们有必要对周、姜词作一番比较研究。
一、无所寄托与旨趣深远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周、姜词因内容的贫弱为许多学者所诟病;直到80年代以后,这种指责才有所改变。
从文艺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也很难为他们词内容的贫弱作辩解,高度精美的艺术性与贫弱的思想内容,是周、姜词的共同特征。
与姜夔相较,周邦彦词的内容,贫弱尤甚。
纵观其词作,大部分是羁旅、恋情与咏物,表现的多是纯属个人之情愫,很难看到当时社会的影子,更谈不上是时代的一面镜子了。
在周邦彦词中,充斥着羁旅的哀愁、恋情的悲欢以及为咏物而咏物的词作,但却有着高度的艺术性,可谓艺术精品。
这些词以内容言,多是从一个侧面抒写个人的情怀,很少有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的渗透。
其词,只有个人闲情逸趣、喜怒哀乐生活的彰显,很少有个人高远情志的抒发,对重大的社会问题则罕有关注,缺少我国传统士人对国计民生的热切关注与忧患意识。
我们在他的词中,实在看不到社会巨浪的一点影子。
周邦彦词的主体是羁旅词与恋情词。
其中与妓女的恋情词,几占全部词作的一半。
在他笔65文艺研究2008年第6期下,大写特写其与歌儿舞女的悲欢离合,抒发对异性的欣赏与挚爱,没有比兴,没有寄托,没有反映较深刻的社会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苏轼、周邦彦、姜夔词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征咏物,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传统体裁,咏物词是宋词的一种重要的题材类型,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咏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词中的咏物篇数量之多,不甚枚举,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巧妙的写作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就以苏轼、周邦彦、姜夔的咏物词为例浅析宋代咏物词的特点。
苏轼的咏物词特点
一、运用拟人化手法,充分展开想象。
咏物词通常使用的手法是“拟人化”。
《全唐词》所辑的苏轼的咏物词中,有11首使用拟人手法。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春日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
写杨花离枝坠地,犹如思妇被弃,貌似“无情”,实是“有思”。
而思妇的柔肠百转、娇眼困酣,恰犹如柳枝的细软婉曲,柳叶的飞坠无定。
杨花随风飘舞,起落往返;思妇离魂寻郎,飞越万里,莺呼梦回,既摄杨花之魂,又摄思妇之神。
从“晓来雨过”着笔,去追踪杨花的最终归宿。
不想唯见池萍零乱,三分春色,委身黄土,付于流水,了无踪迹。
至此,思妇的惜春、恨春之情,连同“美人迟暮”之感,就被发掘得淋漓尽致了。
二、“以诗为词,虽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
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
”一般说,北宋咏物词重在自然明快和涵浑的意境,不甚寄托。
南宋兴咏物词,重在字句的工巧和典故的运用,尤重寄托。
苏轼的《卜算子》咏雁,既体现了北宋咏物词的艺术风格,又开南宋咏物寄托的先声。
“幽人独往来”,是实写,但亦如飞舞于月空的缥缈孤鸿,此实中有虚。
“缥缈孤鸿影”,是虚写,但亦如静夜徘徊于小院的幽人,则虚中见实,虚实映衬,人鸿合一,形神十分鲜明丰满。
其实,词作反映的是作者贬黄时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词人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景与情会,遂将无限眷恋、哀怨、幽愤之情,清高自守,自甘寂寞之志,尽借孤鸿形象倾吐而出。
周邦彦的咏物词特点
周邦彦所做的咏物词既丰富,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用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一、开创了一种人格化的咏物词
如《六丑·蔷薇谢后作》并不是一首简单的“惜花惜春之作”,而是一首寄寓作者主体自我强烈的情感、意绪的咏物名作。
此词以情语开篇,“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数句交待时序,传达出作者春晚客居异乡的落寞情怀,奠定全词情感基调,使作品一开始即带上强烈的感情色彩;“愿春”三句进一步强化我之无可奈何的情怀,而作者主体自我身世之感、落寞之怀,也蕴于其中。
二、周邦彦开创“禁体物”
和前人相比,周邦彦在咏物词创作手法上也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即对对象物的表现由静态观照发展为动态呈现;在表现吟咏对象时将传统的拟人手法与审美移情作用相结合而成“拟情”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咏物词的艺术表现手段;将咏物诗中禁体物的表现手法借鉴到咏物词中,从而开创了词中的“禁体物”体。
试看周邦彦的咏物名作《大酺·春雨》此词咏春雨,稍稍留意便会发现,全词除“飞雨时鸣高屋”、“听檐声不断”点到雨外,几乎没有对雨作正面的描写,而且即使是这两句也只点其声,未写其形。
首三句“飞雨时鸣高屋”正面切题,但没有直接描写春雨的形态:“墙头”三句写新竹经雨之后,竿上之嫩粉洗尽,显出无限清新,则非春雨莫属,故是通过竹呈现春雨;“润逼”三句,体察入微,触人心弦,“润”者,雨也,“寒”者,春也,“吹”而且“粘”者,微风吹拂雨丝也,皆非写春雨而句句非春雨当不得;“邮亭”三句,再以“檐声”示意雨,而“困”字则暗合“春”意;下片“流潦妨车毂”,暗切雨;最后数句“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更是非春雨莫可当。
姜夔的咏物词特点
姜夔的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
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的空灵蕴藉,寄托遥深。
如《齐天乐》咏蟋蟀的鸣声,全词充溢着“一声声更苦”的“哀音”,渗透着词人自我凄凉身世的感受,但又很难坐实说哪一句是写他自己;“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似乎寄托着靖康中徽、钦二帝蒙难的国耻,但其寓意又绝非此一事所能涵盖。
其寄托在若有若无、若即若离之间,含意丰富深广,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姜夔词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
他的咏物词进一化繁艳绮丽为清空淡化,用遗貌取神的手法,独特的冷色调咏物,处理炽热的柔情,将艳词雅化,赋予所咏之物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
简析宋代咏物词的特点
苏轼、周邦彦、姜夔都是宋代的著名词人,他们创作特色虽各有不同,但也不失宋代咏物词的基本特点,不妨由此来分析宋词咏物篇作的一些特点。
咏物词,就是以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具体事物作为吟咏对象的词作。
宋代词按粗略的分法,可分为“流连物色”即形容类咏物词:止于摹状事物的体貌特征。
“托物言情”即形态美寄托类咏物词:运用比喻或象征手法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苏轼、周邦彦、姜夔的词作大多数都属于第二类,他们运用拟人化手法,新奇的比喻,采用虚写、烘托的手法“直是言情,非复咏物”,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咏用之物上,含蓄的表达出来。
宋代咏物词篇目甚繁、题材甚广,但无论是有所托还是无所托,无论其所咏对象是风月花草还是珍禽鸣虫,这些作品都是词人对美的发现与再创造,蕴涵了词人的性情思想,也体现着词人的存在意义及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