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经济生活》定时训练与检测(十四)教师版
![《经济生活》定时训练与检测(十四)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4ee8257375a417866f8f85.png)
《经济生活》定时训练与检测(十四)教师版1.有人认为“收入分配的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这种观点()①是正确的,因为平均才能真正实现公平,公平就是没有差别②是错误的,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而不是消除差距③是正确的,它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④是错误的,它割裂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D。
收入分配的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它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而不是消除收入差距,题中观点否认了差距,实际上否认了效率,割裂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故②④正确。
①③说法错误。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关于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B.强调公平就必然会降低效率C.效率和公平始终是对立的D.强调效率就不能保障公平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领域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因此A正确,本题B、C、D错误。
3.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下列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做法有() ①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②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③对垄断行业过高的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进行调控④增加居民消费信心,降低居民储蓄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A。
增加居民消费信心,降低居民储蓄率是扩大内需的措施与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无直接关系,故④排除,①②③正确,选A。
4.目前,我国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较为突出。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该()①取消非劳动收入,打击非法收入②调整完善现行的分配制度③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选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https://img.taocdn.com/s3/m/ad5b6c2a5901020207409ca5.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方面,党中央做出了下面的部署。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有事的根本途径。
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教育机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选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地区、行业和部分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现象。
把握历史路径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把握历史路径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aea9f9e2f8c75fbfc77db2c7.png)
再分配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 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的深刻变化
1.基尼系数变化: 相对平均—相对合理—差距过大
(1)1978—1984年间 (2)1985—1992年间 (3)1993—2002年间 (4)2003—2012年间 0.2-0.3 0.3-0.4 0.4以上 0.47以上
把握历史路径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主要内容
1 2 3
我国分配制度的阶段性转变
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途径
一、
我国分配制度的 阶段性转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的演变 1.对平均主义的修正时期
平均主义时期 平均主义的修正期
1978
20世纪80年代初
反对平均主义的做法 强调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养老体制的不公平表现
老人“啃”新人:改革前后 公务员“啃”普通员工:养老双轨制 城里人“啃”农民工:异地续保难
(二)问题成因
5.国家福利体系建设不足
教育不公平:地区间、城乡间、阶层间 养老金缺口:未来30年将达到10万亿元 医疗投入不足:看病难、看病贵
三、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途径
(一)明确公平共享的价值理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的深刻变化
2.不同群体收入变化: 最高与最低差距日益扩大
1980年 3.8倍
1988年 7.3倍
2005年 19.9倍
2010年 23倍
(二)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结构的深刻变化
3.收入分配主观评价: 收入差距过大成为民众共识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及政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a9583c17fad6195f312ba6bc.png)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及政策建议□赵艳【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目前我国分配制度很不完善,造成了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关系紊乱以及再分配的调节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改革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收入分配;分配制度;改革思路【作者简介】赵艳(1982.12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财政金融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对收入分配问题,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强调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一个分配相对公平、合理的社会,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热情,并使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反之,则会造成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抑制社会财富的增长潜能,并且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深刻把握收入分配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有利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进一步改革、规范分配制度,可以更大限度的引入竞争机制,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如此,则能减弱垄断行业带来的不公平因素,使劳动者在更加公平的环境下工作,这有利于我国人民更快的走向共同富裕。
(二)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有利于健全全社会的分配制度。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87a80103763231126edb1174.png)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根据现有国情,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调整。
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调整、确定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结构形式。
在这同时,对分配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与调整。
与所有制结构相配套的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新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倡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这样一种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所有制性质和结构所决定的。
自此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以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然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储蓄存款也大幅增加。
在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也出现了分化的趋势。
1、要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分析分配制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不能否认,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分配制度改革中出现的负效应。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改革目前正处于规律性的改革负效应释放期。
任何经济改革,一定会有一个正效应释放期和负效应释放期,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中,社会经济集中体现的主要是正效应,如经济增长、收入提高等,一些负效应还处于积累阶段,并没有集中释放。
但是到近两年,我们的改革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改革的一些负效应开始显现和释放,尤其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些负效应的释放可能会比较显著,中国的总体经济改革开始进入负效应释放期,分配制度表现出的一些问题是这些负效应的表现之一。
2、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该坚持效率优先,注重社会公平。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在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坚持“各种生产要素参加分配”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起点、机会、过程的不公平。
橄榄型分配格局
![橄榄型分配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4a364a7b31b765ce0508142c.png)
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也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中低收入者绝大多数是主要依靠劳动获得收入的群众。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必须处理好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强调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当前,要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调整收入分配的重点,加强国家的调控和指导,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确保企业职工工资能够正常增长、足额发放,确保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能够加快增长。此外,还要通过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加大对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使困难群体不仅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得到保障,而且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中间阶层的衡量,不仅包括收入和财产,还应包括职业声望和自我认同。
在物质财富方面,“收入中等,宽裕有余”是他们的基本追求。收入中等,会以其消费的方式和财产的拥有表现出来。一般认为:有房有车,有一定的金融资产,是其显著标志,因此中间阶层在国外有时也被称为中产阶层。其实,这个衡量尺度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为之努力的“小康”生活水平应该是异曲同工,或者说,“小康”生活水平其实是中间阶层的中国式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财产是收入的积累和固化,“中等收入”对于这一群体的形成很重要。
一个真正现代化的、稳定的国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而不应是“金字塔型”、“哑铃型”或者是“倒丁字型”。我国构建“橄榄型”社会任重道远,既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又要培育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要以深化改革为根本推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能产生中等收入的职业和岗位,建立更广泛更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加大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为“扩中”提供基础,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橄榄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同时,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作用为补充,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共同促进“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形成。
高二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e5dae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6c.png)
高二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试题答案及解析1.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据此回答下题。
【1】近10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而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一般为50% -60%,美国为65%,英国高达71%。
为此,我国不断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就要A.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B.兼顾效率与公平,因为二者相互决定C.大力倡导消费,因为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D.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我国劳动者的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制定分配政策,注重收入分配公平,A正确;B“效率和公平相互决定”说法错误;C强调的是消费的重要性,D强调的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二者都与题意不符,题目强调的是注重公平。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从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下列举措中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①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260元调整为1400元②某公司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③某地民政局免费为60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④某省给予社会办托老所的床位每张每月300元财政补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就要做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是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举措,①②是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体现,与题意不符;③购买社会保险、④增加养老补贴是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再分配注重公平的举措。
该题选D。
【考点】本题考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2.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区域之间的横向不平衡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
县教育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
![县教育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393168fb0717fd5360cdc9e.png)
县教育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县教育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按照《关于报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函》工作要求,现将我局2017年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推进情况报告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年,是省委确定的“改革落实年”。
县教育局在**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的指引和指导下,高度重视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工作,于年初调整完善了以局党委书记**同志为组长亲自抓深改,副局长刘智勇同志任副组长具体抓项目落实,各股室协调各作全面推进深化教育改革工作落实,形成了深化教育改革“层层抓落实,层层见实效”的工作局面。
今年9月以来,因人事调整,我局进一步调整完善了以局党委书记**同志为组长抓落实,党委委员、副局长**同志任副组长具体抓工作总结验收,各股室查漏补缺强化改革成果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我县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相关工作。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工作落实情况(一)总体目标推进情况。
“到2020年,教育系统干部职工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
收入分配秩序明显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这一总体目标经一年的努力,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我局强力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年度校长交流3人,心得体会占比11%;城镇和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交流31人,占比%;骨干教师交流41人,占比%。
五是加大经费投入,安排专项经费20万元,用于校长任职资格能力培训和教育管理干部培训。
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收入明显在职称评定等方面趋于平均衡。
落实乡村教师待遇:“完善乡村教师职务职称评聘优惠政策,加快建设乡村教师周转房,完善落实教师补助政策”。
(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机制体制推进情况。
促进就业机会公平,着力引导和鼓励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协助县级相关部门,完成高校就业学生补助信息审核及资金发放。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国资发分配〔2016〕102号)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国资发分配〔2016〕102号)](https://img.taocdn.com/s3/m/d8cb79bfb84ae45c3a358ca8.png)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抹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 [2015] 22号)的要求,进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市场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机制,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減,増强中央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深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是增强中央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中央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企业用工分配管理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僵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部分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内部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收入能增不能减等问题仍然存在。
当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推进企业内部机制转换,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央企业深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企业功能定位相配套的市场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管理体系,构建形成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用工结构更加优化,人员配置更加高效,激励约束机制更加健全,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规范,企业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为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提供保障。
二、强化任职条件和考核评价,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一) 完善以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为核心的管理人员职级体系。
中央企业要建立健全管理人员岗位体系,明确各层级管理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合理使用不同层次人才。
2014届《经济生活》默写内容
![2014届《经济生活》默写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b597ada26fff705cc170a83.png)
2014届《经济生活》默写内容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1)财政政策: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以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投资公共工程等)。
全国人大或常委会批准。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2)货币政策:和银行有关的政策(如: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调整信贷规模、信贷结构等)。
中央银行制定。
经国务院批准。
作用:调整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调节存款量、贷款量→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下,提高存、贷款利率,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通货紧缩则反之。
2.汇率的变动规律: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同币的汇率和币值同向变动,兑币则相反同向变动。
3.人民币升值的利弊: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②外汇储备缩水;③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④不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⑤外资投资成本增加。
其它:居民可购买到相对物美价廉的商品,尤其是进口商品;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就业压力加大;有利于促使企业培育非价格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偿还外债;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4.价格变动对生活(需求量)的影响: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其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动。
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
5.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6.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生活水平):(1)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要提高消费水平最根本的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思路
![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cd74e993daef5ef7ba0d3c82.png)
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思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初次分配秩序。
我国收入差距的大部分形成于初次分配领域。
所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键在于整顿和规范初次分配秩序。
首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消除行政性垄断。
对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国有企业,逐渐减少国家持股比例。
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促进行业竞争,最终消除垄断利润。
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国有企业,政府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管理。
其次,强化劳动法令执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积极推进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建立行之有效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扭转单个劳动者相对于资本的弱势地位,形成劳资双方共创、共享企业财富的新模式。
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积极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首先,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努力创造就业岗位结合起来,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其次,积极推进城镇化,逐步减少农村人口,以增加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量和农产品需求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再次,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加强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引导中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或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中西部地区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建立切实可行的收入监测制度,为健全税收调节等收入再分配机制提供必要前提。
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将分类所得税转变为综合所得税,并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从农村居民最需要的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村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和农村居民的医疗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将全部城镇就业人员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范围,逐步建立面向所有城镇劳动者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国务院批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全文)
![国务院批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25868084868762caaed560.png)
原标题 [国务院批转收入分配改革意见缩小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出台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据新华社电近日,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现状非法收入问题突出国务院在通知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建立。
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背景研究两年多公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按照国务院部署,2010年10月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在以往长时间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听取专题汇报,并主持召开部门、专家学者和地方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意见。
国务院常务会议两次进行专题讨论。
举措要调节过高收入通知强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共同发展、共享成果。
倡导勤劳致富、支持创业创新、保护合法经营,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
坚持注重效率、维护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
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通知指出,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出台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及时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效果。
【主要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
浓缩毛邓的精华
![浓缩毛邓的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b815b309f78a6529647d53f4.png)
第八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通过平等竞争发挥主导作用;(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存在共性,但是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建立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上就是所有制问题。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历史的必然,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内在的本质特征。
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阐述,由“必要补充”改为“基本方针”,由“基本方针”明确为“基本经济制度”,进而强调要“坚持和完善”。
这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特别是在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制度的根本依据:(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收入分配改革政策
![收入分配改革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8301801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4.png)
收入分配改革政策一、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分配问题日益凸显。
收入分配不公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收入分配改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现行的收入分配改革政策进行详细阐述。
二、政策目标1. 实现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 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
3.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
4.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政策措施1. 加强税制改革。
(1)逐步降低企业税负,减轻企业负担。
(2)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超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率。
(3)加大对非法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
2. 推进工资制度改革。
(1)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2)加强对高薪人群的监管,防止过度集中财富。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
3. 加强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
(1)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
(2)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障。
(3)推进住房保障政策,缓解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压力。
4. 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2)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农民收益。
(3)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5. 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
(1)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实行绩效考核机制。
(2)加强对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监管,防止过度集中财富。
(3)完善国有企业员工福利保障制度。
四、政策效果1. 实现了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化和优化,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2. 缩小了城乡、区域、行业等方面的收入差距,提高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3. 提高了居民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
4. 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福建省人事厅、福建省财政厅关于深化我省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福建省人事厅、福建省财政厅关于深化我省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953e749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2.png)
福建省人事厅、福建省财政厅关于深化我省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事厅,福建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03.06.24•【字号】闽人发[2003]80号•【施行日期】2003.06.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务制度正文福建省人事厅、福建省财政厅关于深化我省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闽人发[2003]80号)各市、县(区)人事局、财政局,省直各单位:为加快我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建立符合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分配制度,调动和激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我省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人发 [2000]78号)和《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闽委发[2001] 8号)精神,制定本意见。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适应和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立足点,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自主权,逐步建立国家宏观指导、单位自主分配、体现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完善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营造事业单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积极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推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单位和个人收益中体现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
(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事业单位搞活内部收入分配,要体现激励作用,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同时要适当兼顾公平,防止差距过大。
深化企业工资分配政策调控的政策建议
![深化企业工资分配政策调控的政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ad354c710661ed9ac51f3ea.png)
深化企业工资分配政策调控的政策建议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情况,基于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考量,下一步深化企业工资分配政策调控应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进完善企业工资分配政策调控的总体思路改进完善企业工资分配政策调控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
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
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
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使企业负责人薪酬结构合理、水平适当、管理规范。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结合当前国家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下一步深化企业工资分配改革,迫切需要将政府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政策调控实行前置程序,即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国有企业研究讨论国有企业改革、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时,企业工资分配政策调控相关措施应优先进行前置研究讨论,然后再由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决策程序作出决定,这应当成为更好发挥企业工资分配政策调控作用的基本遵循。
二以更好实施“提低、扩中、控高”收入分配政策为重要抓手首先,“提低”要通过全方位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全区贫困人口迈入全面小康,同时,通过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城市低保水平等措施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其次,“扩中”要坚持通过有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要求,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并提高其收入水平。
最后,“控高”主要侧重利用税收调节等手段调节高收入群体偏高、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1]37号之8)
![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1]37号之8)](https://img.taocdn.com/s3/m/fa185c1f6bd97f192279e910.png)
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现就深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适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起机制健全、关系合理、调控有力、秩序规范的管理运行体系,促进事业单位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基本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探索事业单位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途径,使工作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坚持改革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相结合,严肃分配纪律,逐步建立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明确地方和部门的工资管理职责,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促进形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之间的工资分配关系;着眼社会收入分配全局,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相适应,统筹兼顾,妥善处理与相关群体的利益关系,慎稳推进改革。
二、结合清理规范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实施绩效工资(一)认真做好清理核查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工作。
全面清理核查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项目外自行发放的津贴补贴和奖金,摸清收入来源、支出去向、账户情况和实际发放水平,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规的项目。
对清理核查后的津贴补贴进行适当归并,作为规范后的津贴补贴纳入绩效工资。
(二)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
各地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财力状况、物价消费水平、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公务员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本地绩效工资总体水平。
根据合理调控事业单位收入水平差距的需要,确定当地事业单位本年度绩效工资水平控制线,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原则上不得高于控制线。
我国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国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问题及对策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961c7154028915f814dc236.png)
我国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
如果收入分配的不合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调节和控制,势必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全面分析这些问题及不利影响,探讨深化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公平分配的思路和措施,实行公平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分配不合理不利影响实现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极大改善,但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因素,其不仅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积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无论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发展后劲着眼,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谐发展角度考虑,都需要分析这些问题和负面影响,探讨深化改革分配及其相关制度的思路和措施,这对实行公平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是有必要的。
一、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的表现(一)总体分配格局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企业和个人利益分配关系明显失衡,国民收入过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
1996-2019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从66.83%下降到54.12%,与此同时,企业部门的收入占比从17.8%上升到24.13%,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比从15.36%上升到21.75%。
可见,近20多年来,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总体上是不平衡的,居民部门没有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二)居民部门内部收入差距扩大无论是城乡之间、城乡内部,还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较大。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0年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呈不断扩大的趋势,2019年达到0.4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关于收入分配原则提法调整与发展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定》1984.10
十四大1992.10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1993.11 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 奋劳动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和鼓舞作用, 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富裕。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兼顾效率与公平。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 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把现行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 上的分税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 原则。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 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 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 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 更加注重公平。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
收入分配变化是发展过程中最具 政治意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嫉妒 心理和社会动荡混乱的方面。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
易斯
一、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深化分配制度改 革、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论述
(一)有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
1.坚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 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 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 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 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 全国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大体相当,可占到GDP的10%; 预算外资金,地方总额已超过其财政收入。
年份 1994 财政 收入 (亿元) 5218.1 预算外资 金收入 (亿元) 1862.53 其中:行政事业 性收费 (亿元) 1722.5 地方财政 收入 (亿元) 973.86 政府收入 占GDP比重% 15.14
年份 税收 收入 预算内 行政性 收费 社保 收入 土地 收入 预算外 13000 16761 8000 8000 7000 12000 2000 2000
国有企 业上缴 利润
其他
政府全部收入
总额 67000 87000
占GDP 比重
32 33
2006
2007
37000 48500
2010
83102
5.3
6.5 9.8 8.7 7.4
94.7
93.5 90.2 91.3 92.6
2010
5754.69
386.37
5368.32
6.7
93.3
(三)樊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
• 政府收入=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非规范收入 (自筹资金) • 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是否适当, 要由国民对公共物品的需要和对私人物品的需 求之间的均衡关系来加以判断;中央收入与地 方收入的比例是否适当,要由公众对全国性公 共物品的需求与地方性公共物品的需求的均衡 关系来加以判断。
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 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 各种财政性资金。社会保障资金按预算外资金管理。
中央和地方预算外资金收入及比重
年份
1994 1996 1862.53 3893.34
全国 (亿元) 中央
283.32 947.66
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9月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二)米建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我国实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并不算低, 但过于分散,问题更严重的在于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 的比重确实太低。
《从财政收入实况看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
2.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 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 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 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收入发 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 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
68518
61330 51322 38760 30867
11.7
19.5 32.4 22.5 20.0
340903
314045 265810 216314 183868
9.2
9.6 14.2 12.7 10.4
1.27
2.03 2.28 1.77 1.92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国民收入到底是政府分少了还是 百姓分少了?
(一)历史回顾:1994年,国家统计局《兼顾三者关系,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国民收入最终分配结果国家所得 份额明显下降,企业所得份额有所提高,个人所得份额 明显上升。 • 国家、企业、个人三者较合理的分配比例应为15-2 0%∶25-35%∶50-55%。这一结论基于以下分析: • 经济起飞阶段要求国家集中财力办大事; • 从国际间的横向比较看,我国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偏 低; • 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要求政府承担更多的经济社会职 能。
2006 2009
2010 2011
38760.20 68518.3
83102 103874.43
40422.73 76299.93
89874 109247.79
-2162.53 -7781.63
-6772 -5373.36
18.38 20.12
20.69 22.0
中国政府全部收入(亿元)占GDP比重%
国内生产 总值
财政 收入 中央 比重 地方 比重 1993 22.0 78.0
1862.53
3082.29 3826.43 5544.16 6617.25 6414.65 5794.42
1722.50
1981.92 2654.54 3858.19 4835.81 4598.14 3691.82 478.41 383.51 359.29 337.31 403.34 192.94 220.74 220.56 257.18 54.67 59.22 47.84 47.08 84.10 58.14 229.98 325.81 1085.90 1513.62 1511.83 1787.28
国家、企业、居民三者分配表
1978年 个人收入 企业收入 国家收入 49.3 19.1 31.6 1980年 55.2 21.1 23.8 1985年 58.2 20.6 20.9 1990年 62.9 22.6 14.5 1994年 63.9 24.3 11.8
多年来,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 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国家财政困难增加, 赤字不断扩大。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必须逐步提高“两 个比重”。
1122
2823 3083 5792 6823 9233 10798 13187 15886 18902 24649
10.17
0.57 -146 -574 -581 -582 -922 -1743 -2491 -2516 -2934
31.2
22.4 15.8 11.2 10.7 11.6 12.6 13.9 15.0 16.8 18.5
4598
17071
16245
440
1732.4
123188
30.68
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对比
1993 (亿元) 中央财政 收入增长 地方财政 收入增长 957 3391 35333 1994 55.7 44.3 2010 (亿元) 42488.47 40613.04 401513 2000 52.2 47.8 2005 52.3 47.7 2010/1993 (倍) 44.39 11.97 11.36 2007 54.1 45.9 2008 53.3 46.7 2011 (亿元) 51327.32 52547.11 472881.6 2009 52.4 47.6 2011/1993 (倍) 53.63 15.49 13.38 2010 51.1 48.9 2011 50.6 49.4
注:国家财政收入:各项税收;专项收入(排污费、城市水资源费、矿产资源补偿 费、教育费附加);其他收入(利息收入、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 捐赠收入)
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收入
年份 合计 行政事业 性收费 政府性 基金收入 乡镇自筹 统筹资金 国有企业 和主管部 门收入 其他收入
1994
1998 2000 2005 2008 2009 2010
25723
20466 18914 16386 13395
25.7
20.4 15.4 17.0 22.3
159878
135823 120333 95933 89404
10.1
10.0 9.1 7.3 8.0
2.54
2.04 1.69 2.33 2.79
年份
财政收入 (亿元)
财政支出 (亿元)
收支差额 (亿元)
5.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 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 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 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 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6.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 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 得。 7.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8.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 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
比重% 地方
1579.21 29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