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提纲复习

合集下载

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学1 最早的定义:研究灵魂的学问(未对心理学作出科学的解释);2 最终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分为: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过程:人们通过认识过程认识事物的时候,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更不是淡漠无情的,而常常是对于各种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心理学把这些主管的心理体验过程叫做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不仅认识事物并对事物产生情感,还在情感的激励下,根据对事物的认识,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自觉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法,还要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分为: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是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2 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3 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四、心里的实质1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2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3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4 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第二节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童年期:6、7~11、12岁(一般为小学儿童)。

2 小学儿童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

3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具体地说,研究小学儿童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健康状况等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a.定义认知发展b.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的关系c.知觉与认知的关系2.雷亚当斯认知发展理论a.传感期阶段b.运动期阶段c.操作期阶段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a.动态、灵活的思维b.想象力的增强c.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5.认知发展的评估方法a.观察法b.测验法c.记录法第二部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1.语言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语言的定义与功能b.语言发展的阶段与特点2.学前儿童的语言习得a.语音习得b.词汇习得c.语法习得d.语用习得3.语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家庭环境b.监督与引导c.学前教育的质量4.语言发展的评估方法a.听力测试b.表达能力测试c.交流能力测试第三部分: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1.社会情感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定义社会情感发展b.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2.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与自尊a.自我概念的形成b.自尊的发展与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a.情绪的定义与特点b.不同年龄阶段的情绪表达能力4.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与社会互动a.社会认知理论b.社会互动能力的发展5.社会情感发展的评估方法a.情绪观察法b.行为表现观察法c.问卷调查法第四部分: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创造力发展1.游戏的定义与特点a.游戏的定义b.游戏的分类2.学前儿童的游戏特征a.角色扮演游戏b.互动与合作游戏c.创造性游戏3.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身体发展b.认知发展c.社会情感发展4.创造力的概念与特点a.创造力的定义与发展b.创造力的分类5.创造力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b.问题解决能力第五部分:学前儿童的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1.性别意识的形成a.性别认同b.性别稳定性c.性别角色2.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a.性别角色特征b.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性别认知与性别偏好a.性别认知的特征b.性别偏好的形成与变化4.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a.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b.性别角色教育的策略第六部分: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与干预1.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分类a.智力发展异常b.语言发展异常c.行为发展异常d.情绪发展异常2.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早期识别a.早期发现异常的重要性b.早期发现异常的方法3.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干预措施a.个体化干预计划制定b.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c.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4.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评估与跟踪a.发展评估工具的选择与使用b.长期干预效果的评估与跟踪以上是一个大致的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涵盖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情感发展、游戏与创造力发展、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以及发展异常与干预等内容。

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提纲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1.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培根的认知发展理论等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理论: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阿道导的个体成长理论等3.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三、学习与记忆1.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学习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任务因素、环境因素等3.记忆的基本概念和过程4.记忆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学习材料特征等四、情绪与动机1.情绪的定义和功能2.情绪的分类和特点:基本情绪、复杂情绪等3.情绪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等4.动机的定义和功能5.动机的分类和特点: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等6.动机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任务因素、环境因素等五、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方法1.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施2.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3.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原则4.教学策略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六、个体差异和特殊教育需求1.个体差异的类型和影响因素2.个体差异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3.特殊教育需求的定义和特点4.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七、评价与测量1.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2.评价的方法和工具:观察法、测试法等3.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测量的可靠性和效度八、学校和课堂管理1.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原则2.学校管理的方法和策略3.课堂管理的目标和原则4.课堂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九、家庭和学校合作1.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意义和目的2.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方式和策略3.家庭和学校合作的挑战和困难以上是教育心理学新编复习提纲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和重点标注,确保复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1 幼儿发展阶段幼儿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

在这些阶段中,幼儿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了解这些阶段的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1.2 幼儿心理特点幼儿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思维活跃、记忆力好、情绪波动大等。

这些特点使得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同时也需要我们耐心引导和关注。

二、教育方法2.1 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通过游戏教学法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游戏教学法可以分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竞赛游戏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2.2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创造特定的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这种教学法可以帮助幼儿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购物场景来教幼儿认识货币和计数。

2.3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指让幼儿在小组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这种教学法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心理健康教育3.1 情绪管理幼儿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例如,当幼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可以教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通过大哭大闹来发泄情绪。

3.2 自信心培养自信心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我们可以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3.3 社交能力培养社交能力是幼儿在未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和分享。

例如,可以组织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一起做手工、玩游戏等活动。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篇:学生心理与教育第一章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第二章高中生的个别差异第三章高中生心理健康第二篇:学习心理第四章学习理论第五章知识、技能和策略的学习第六章品德形成第三篇:教学心理第七章学习动机第八章学习迁移第九章群体心理与管理第四篇:教师心理第十章教师的职业心理发展过程第十一章教师的素养与人格第十二章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调适第一章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一、高中生的基本心理特征1、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2、心理发展的动荡性3、心理发展的自主性;4、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二、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1、高中生认知发展总体来说表现出以下基本特点:(1)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

(2)高中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因素协同发展。

2、高中生的基本认知能力发展特点(1)高中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高中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①目的更明确;②持久性明显发展③精确性提高④概括性更强。

(2)高中生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①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广泛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中心兴趣,以提高其观察力的准确性。

②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第一,要培养有目的、有计划观察的习惯。

第二,要培养学生在观察随时做全面记录的习惯。

③训练科学的观察方法第一,顺序观察法;第二,典型观察法;第三,分解观察法;第四,比较观察法。

④加强多种分析器的协同参与(3)高中生记忆发展的特点★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的反映。

整个记忆过程可分为“识记”、“保持”及“再认与回忆”三个环节。

高中生的记忆具有以下特点:①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②理解识记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③抽象记忆占优势。

(4)高中生记忆力的训练与培养①增强有目的的识记,提高记忆自觉性②在理解基础上识记,提高记忆效果③重视及时复习,提高记忆效率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活动3、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它是认知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是研究和运用行为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学科分支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四、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桑代克也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发展时期(20世纪20 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如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等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集中表现为:一是内容日趋集中,大都是围绕有效的教与学而组织的。

二是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4、完善时期(20世纪80东代以后)(二)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建国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学习理论一、奥斯贝尔意义接受理论1.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1)意义学习实质: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联系(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性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倾向。

2.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1)实质: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实质是概念同化的过程(2)先行组织者二、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1.准备率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时。

当某一次给予某一反应,准备连接时,给予连接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2.练习率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也就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

3.效果率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学习源于观察与模仿①观察学习,社会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以通过直接经验产生的学习②替代强化,因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社会强化的情况2.已经习得的行为未必表现出来四、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1.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

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2.把重点放在外形的形容词上,而不是放在需要动词,需要的满足的内部心理方面3.强调环境条件和自己,但不否认人们具有需求价值信念以及意图4.讨论的重点是先行的刺激-反应行为-行为的结果五、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频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马上把反应出现的次数作为解释反应的保留或淘汰的原则2.记忆力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先进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非师范公选课心理学复习提纲

非师范公选课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基本知识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的组成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的实质(本质)感知觉的概念、感觉的规律与知觉的特性记忆的分类、记忆的过程、记忆的品质思维的种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分散、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意注意保持的条件情绪情感的种类意志、意志的品质能力的分类兴趣的品质动机、兴趣产生的基础气质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罗森塔尔效应二、辨析类1、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没有好坏之分2、错觉是消极的。

3、优秀教师不一定都学过心理学,所以我们学不学都无所谓。

4、能力是天赋的。

三、应用分析类根据有关的心理学知识有效组织学生的复习运用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情绪的调控运用罗森塔尔效应、首因效应为教育教学服务影响性格、能力的形成因素1、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这种常见的现象2、某小学的语文老师在上课,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听,突然,教室里飞进一只麻雀,同学们纷纷把目光转向麻雀,再也无心听课了。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知识来分析此问题,并提出你的建议。

3、某位心理学家到一所学校做实验,让同学们做一份测试题,测完后,心理学家当着全班及班主任的面宣布,“测试结果显示,坐在第一排的同学是本班最有潜力的同学。

”期末考试,果不出所料,第一排同学的语英数三科期末考试成绩平均提高幅度高出全班10分。

(1)请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效应来分析该现象;(2)从该心理效应中你得到什么启示?(P207—208)4、在课堂提问或作业中,有些老师对能按自己思路或课本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高分并表扬,对没有能按自己思路而提出独立见解的学生,则不给高分,并认为是与老师作对。

结果这些班级在学年统考中的成绩不理想。

试对此现象作分析。

5、在课堂上,有的学生看起来面向黑板,眼睛看着老师,似乎在听课。

事实上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请问这是什么现象?如何避免?6、在《伤仲永》中,王安石一方面描述方仲永5岁时的“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仲永十二三岁时还能作诗,但已不如传闻中那样好;到了20岁就变成平庸无奇的人了。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提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健康绪论第一节心理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惧等情感体验。

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

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影响因素遗传、先天因素 生物理化躯体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人的心理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 然而 人的心理发展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统计调查及临床观察 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确实具有血缘关系。

同时 遗传上的易感性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存在的 以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神经类型及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的身体特征也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

(二)环境因素生活环境因素生活中的物质条件恶劣 生活习惯不当如摄取烟、酒、食物的过量等 都会影响和损害身心健康。

其次不良的工作环境、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不胜任、工作单调以及居住条件、经济收入差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心理状态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此外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由此带来心理的不适。

(三)实践因素重大生活事件与突变因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尤其是一些突然变化的事件 常常是导致心理失常或精神疾病的原因 比如家人死亡、失恋、离婚、天灾、疾病等。

由于个体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 都会给其带来压力 都要付出精力去调整、适应 因此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不幸事件太多或事件较严重、突然 个体的身心健康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四)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包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对个人心理发展而言 早期教育和家庭环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 个体早期环境如果单调、贫乏 其心理发展将会受到阻碍 并会抑制其潜能的发展 而受到良好照顾 接受丰富刺激的个体则可能在成年后成为佼佼者。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是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

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年龄特征的心理学,其性质归属于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4)心理测量学----属于理论领域的心理学分支5)生理心理学(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领域的心理学分支。

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诊断和辅导的心理学分支属于应用领域。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研究婴儿期母婴依恋的特点和规律,比较适宜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二)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有填答案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有填答案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有填答案第一章导论第1、2节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2.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3.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4.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二、判断题1.人的行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对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的态度体验。

对3.意志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心理表现。

对4.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思维。

错5.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个人自我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

错6.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对7.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趋向和动力系统。

对8.人的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而特有的行为反应形式。

对9.人内在生理性的反应不属于人的行为。

错10.人的心理、意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

错11.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人脑就有人的心理。

错12.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发生于单细胞动物。

错13.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干、间脑、小脑、大脑组成。

错14.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对15.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主观的。

对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1、(A)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1879B、1789C、1689D、19792、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D)A、人的心理现象B、人的行为C、人的心理活动D、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的活动规律3、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B)A、注意B、感知C、思维D、想象4、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C)A、需要B、兴趣C、性格D、动机5、有人的粗暴急躁,有的人安祥平和,有的人谦虚谨慎,有的人骄傲自满,这是人们在(A)上的差异。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古老而年轻:亚里斯多德《论灵魂》是最早的一部最早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1879年冯特(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作为独立的科学的开端。

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3、科学性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人的心理现象1、心理现象研究的两个方面: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2、心理(活动)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人的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关系的过程。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待所认识的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3)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4)注意:人在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种心理状态,即为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性。

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

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第一,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影响。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心理学复习提纲

普通心理学内容提要1、侧抑制是指临近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由于侧抑制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传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临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2、视觉感受野是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3、知觉恒常性是自然选择给予人的知觉系统一种重要特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都保持它的稳定性。

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4、似动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上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5、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

从典型性的主观评定来看,同一概念范畴,其成员的典型性程度有差别;从概念结构来讲,原型模型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员组成的。

6、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7、投射测验投射测验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人的行为受无意识的内驱力推动,这些内驱力不为人觉察,但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因此给被试一些摸棱两可的问题,那么他的无意识欲望有可能通过这些问题投射出来。

8、信度和效度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效度指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即测验的有效性。

9、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a.情绪主要指感情的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生理机制活动的过程。

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

b.感情是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2)联系: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相联系的,统称为感情(Affection)。

稳定的情感是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了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涵着情感。

《心理学》提纲

《心理学》提纲

《心理学》第一章概论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概念及其性质2、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3、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4、心理学研究方法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2002年4月考题)1、一般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内隐与外显关系的反应,反射弧是过程,大脑是加工中心)2、本书定义: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研究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02年10月、03年10月考题)2、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02年4月考题)第二节心理学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2、流行时间: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3、主要观点: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包括感觉、意象、情感。

把心理分解成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达到研究心理的目的。

4、方法:实验法与内省二、机能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詹姆斯(W.James)、杜威(02年10月考题)2、流行时间:1890年至20世纪30年代3、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意识的结构。

意识的功能主要有:意识、心理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心理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是有用的。

意识是连续的、动态的(意识流)。

心理学不应该局限于在实验室中研究,应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2、流行时间: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3、主要观点: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它是看不见的,而应该研究外显行为,并以此来获得心理活动的规律(S—R)。

小学生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生心理学复习提纲
(二)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精确性;
3、观察的概括性;
4、观察的顺序性;
(三)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1、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2、从冲动性向思考性方向发展;
3、从笼统的,为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
4、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四)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在活动中培养观察力;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注重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
(3)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善于组织和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
(1)明确学习目的以引导注意;
(2)激发学习动机以增强注意;
(3)形成良好的注意习惯;
(4)加强与学生的双向沟通;(监控学生的听课情况,并以及时反馈)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两种注意的转换合一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生注意,并可以减少学生的疲劳。
(1)消退说:
(2)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
(3)压抑说
(4)提取失败说
二、记忆的种类:
(一)按内容分:
1、动作记忆:(怎样让小学生形成动作记忆?)
2、形象记忆:(在小学生教学中作注意直观教具,多媒体的运用)
3、情绪记忆:
4、语词—逻辑记忆:(小学生的此记忆与思维发展紧密联系)
4、以问题为导向,引起学生对重要信息的注意。
(四)小学生注意的规律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
2、具体、直观的食物在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占主导地位;
3、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向主动逐渐发展;
4、小学生的注意逐渐具有计划性;
5、小学生的注意任然带有情绪色彩;

心理学史提纲整理复习

心理学史提纲整理复习

第一编意识心理学自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至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对立这一历史时期。

以意识为其研究对象。

内容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研究意识的内容,把意识分析成各种心理元素。

意动心理学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形质学派二重心理学研究意识的活动。

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心理学把意识作为一种“流动”来探讨。

强调意识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构造主义铁钦纳:研究意识结构。

机能主义反对研究意识结构,主张意识机能。

重视意识的适应价值。

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第一部分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心理科学观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反对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心理学与意识真相本身相矛盾,意识不可能源自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任何物理特性。

反对经验主义:他们把人看成是感觉的被动接受者,因而感觉成了按联想律被动组合起来的。

经验主义缺乏作用于思维元素的中枢意志过程。

它们给予思维元素以形式、性质或价值。

并不主张心理学与哲学彻底分离,心理学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但同哲学的关系紧密。

(二)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心身平行论。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精神可以为心理学所应用,但心理现象不能还原为生理现象。

心身平行论:人的心理不是大脑生理过程产生的结果,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平行的系列。

心理过程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受生理过程的支配。

(三)心理学的应用性:认为心理学是纯科学,不主张进行应用研究。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经验)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都是以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而其他科学研究间接经验。

冯特感兴趣的不是物理世界的本质,而是想理解我们经验物理世界时的心理过程。

冯特的目标不仅是理解经验着的意识,而且理解支配意识动力的心理法则,尤其是反映在注意和意志行为中的意志概念。

冯特实验室的两个主要目标:寻找基本的思维元素;寻找将心理元素结合为更复杂的心理经验的规律。

实验心理学:研究个体意识过程的个体心理学强调心理或意识的内容。

民族心理学:研究人类共同生活方面的复杂精神过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一、心理健康的含义1、什么是心理?人类的心理现象包括过程心理和个性心理两部分.过程心理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2、什么是健康?罗马医生盖论说:健康指没有疾病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下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3、什么是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积极的状态和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能够顺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

保持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

4、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探索和研究人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等都属于智力因素,情绪、意志、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都属于非智力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内容包括:智力的发展与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环境适应教育、人格健康教育等。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像生理健康的标准那样具体、精确和绝对。

心理现象的度量没有一个固定而清晰的界限,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人的心理及行为是一个由正常逐渐走向异常,由量变到质变,并且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连续谱。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会功能、良好的应付方式、良好的人生态度。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七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人际关系和谐(6)适应能力强(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樊富珉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由先天和后天共同决定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经济和社会风气(如心理疾病与现代化发展有奇特的同步性,与西方人的“原罪感”相对应的,中国人更多的是羞耻感)等,此外个体的成长经历及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也对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简述心理系统基本内容p2①心理过程认知过程:个体认识客观事物,获得感性和理性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的心理活动。

情绪过程:产生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以及美感、理智感、自卑感等高级情感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个体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标,并按计划不断的排除内外障碍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②心理状态:指心理过程中出现的持续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的状态③心理特征:又称个性心理特征,可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特征,是指个体在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2、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基本任务p6①描述:心理现象可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描述,包括是什么,程度怎么样②说明:包括寻找某个心理现象所发生的原因和所造成的结果,也包括为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建立理论模型③预测:即是预见某个情况的出现、消失和发展趋势④控制:是指对心理进行干预、优化、教育、促进3、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p12①提出问题②形成问题③收集数据④分析数据⑤检验假设⑥得出结论选择题:心理学基本论述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第二章、心理发展概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行为主义1、简述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p36①感知运动阶段:年龄在0~2岁②前运算阶段:年龄在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年龄在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年龄在11岁以上2、最近发展区(名词解释)p38指儿童现有的水平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室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在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

教学需要注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把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实际的发展水平,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提纲复习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一、单选题:1: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Sears认为这种偏差只发生在评定人时,他也称之为人的正性偏差(Positivity bias)。

P272:晕轮效应: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的认识。

P263:个人知觉线索:情绪: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所以情绪是了解他人的最主要的线索。

情绪:愤怒、快乐、惊讶、恐惧、厌恶、悲伤。

非言语线索:包括非语言的视觉线索和超语言学线索,前者指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

超言语线索:指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的信号,如频率、振幅、速度、音质,停顿等等。

人们在说谎的时候,超言语的线索往往会使他的企图泄露出来。

P304:自我觉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知觉。

一)自我图式: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

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个体知觉的自我概念: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

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1)他人的行为反馈;(2)反射性评价(库利“镜中我”);(3)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贝姆);(4)社会比较(伍德)社会比较的动机不同社会比较的策略、方式也不同)。

可能自我:将来可能或应该变成怎样的人。

能预想多个自我的人比只有一个自我的人能更好地面对挫折二)、自我觉知:个体把自己当做注意对象的心理状态: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而后者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P355:自尊的种类:个人取向自尊、关系取向自尊、家族或团体取向自尊以及他人取向自尊。

P376:自我提升:自我提升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作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自我确认是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P377:自我表演: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作的显露。

P388:自我障碍:自我障碍策略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

P399:归因:所谓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P4910:态度组成: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行为倾向成分: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

P8711:态度:G.Allport: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Krech: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

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P9412:图式: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自我图式(Self-schema):团体图式:(Stereotype)。

角色图式(Role schema):事件图式:也叫剧本(Script):12:攻击行为的方式:一是直接的攻击行为:包括口头或象征性攻击(82% 49%)、予以拒绝或收回某些利益(59% 41%)、身体攻击(40% 10%)。

二是间接的攻击行为:向第三者说或诅咒(42%34%);伤害对冒犯者有重要意义的东西(25%9%)。

三是替代性攻击:攻击无生命物体(32% 28%);攻击另一个人(24% 25%)。

四是非攻击性行为:平静活动(60% 60%);就此了事不伤害无礼者(59% 59%)。

(括号内前一个数字为侵犯冲动,后一个数字为实际的表现)P7213:亲密需求:指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P10814:领导方式:一是任务型领导:这种领导关心的是团体目标的达成,他们常常向下级提供指导;另一种叫社会情绪型的领导,这种领导关心团体内部情绪与人际关系方面,对成员来说,他们经常友好、同情他人的,他们在处理矛盾时的协调能力很高,表现出更多民主倾向。

P17415:协商中的让步策略:如果一方每次做出小的让步,那么与他每次做出大的让步相比(总体的让步幅度一样,只不过前者可能做了10次让步,而后者只做了2次让步)他将获得更大的收益。

P194 16:顺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倾向,在做出顺从行为的时候,人们可能私下同意他人的请求,也可能私下不同意他人的请求,或者没有自己的主意。

P15717:人际吸引:P10818:寂寞:P11019:社会影响:P14620: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P19421:文化维度:P23622:社会力量的来源:P13923:去个体化:P14624:团体的心理功能:P16725:领导方式:P18226:团体决策:P20627:归因方式:P222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个体:个体行为与心理过程:如个体的归因、动机、成就、态度、自我与人格发展。

人际:人与人相互作用的领域:侵犯与利他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社会交换。

团体:宏观环境与组织领域:文化的影响、环境心理学、组织行为判断题:态度以及态度改变是心里学研究的什么过程-----个体过程2.社会心理学的两种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性、宏观、预测行为、实验为主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定量、个体、描述行为、调查为主3、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4、认知理论原则:分类和注意5、评定维度评价(Evaluation):从好与坏方面加以评定。

力量(Potency):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

活动性(Activity):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

6、晕轮效应: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的认识。

7、正性偏差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Sears认为这种偏差只发生在评定人时,他也称之为人的正性偏差(Positivity bias)。

8、情绪:愤怒、快乐、惊讶、恐惧、厌恶、悲伤9、非言语线索:非言语线索:视觉线索和超言语线索人际距离(Distance):人际距离是判断的指标之一身体姿势(Gestures):体态语言(有人引诱我犯罪!)目光接触(Eye contact):传递什么样的信息?10、个体知觉的自我概念: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1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1)他人的行为反馈(2)反射性评价(库利“镜中我”(3)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贝姆)4)社会比较(伍德)社会比较的动机不同社会比较的策略、方式也不同)12、社会认知的分类: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是立即并自动的将之归到某一类图式是有泰勒提出来的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实例。

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13、社会认知法则便利法则象征性法则基础比例信息锚定与调整法则二、判断题:1.知识点:愤怒:每个人都有“愤怒”的经验,愤怒常常是侵犯行为产生的根源。

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

这是引起愤怒的最常见的原因。

P702.知识点: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P563.知识点:侵犯行为的界定: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它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人类社会行为之一。

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

二是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

三是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的,比如愤怒。

P694.知识点:曝光效应:熟悉性导致喜欢的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的曝光效应,某个人只要经常出现在你的眼前,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喜欢程度。

P1205.知识点:人际关系社会取向:P1256.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我们在分析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和他们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心理学。

P27.知识点:自我觉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知觉。

P348.知识点:成就动机理论页码:1839.知识点:侵犯行为:页码:7510.知识点:认知失调:Festinger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

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

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P10111.知识点:门前技巧页码:15912.知识点:领导理论页码:18213.知识点:冲突解决页码:19314.知识点:文化维度页码:236三、多选题1.团体决策的规则包括(ABC )A一致性B 优势取胜C多数取胜D 极化E其他2.下面属于社会心理学个体过程研究领域的问题有( ABCDE )A 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B 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C 应急和情绪问题D 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E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3.社会层面是( AD )多采用的研究层面A 社会学B 临床心理学C 人格心理学 D政治学 E 社会心理学4.( CDE )等人都强调生物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许多特质是与生俱来的,这些特质在决定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A 斯金纳B J.DollardC 麦独孤D 弗洛伊德E 劳伦兹5.认知理论的基本原则是( AD )A分类 B 理解 C 交换 D 注意 E 模仿6.心理学家奥斯古德认为评定人或事物时有三个维度( ACE )A 评价B 欣赏 C力量 D 指导 E活动性6.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以下建立和维持关系的方法( BCDE )A关系网B 认或联关系 C 钻关系 D 袭关系 E拉或套关系7.下面属于非言语的视觉线索的是( CE B?)A语速 B首饰 C身体姿势 D谈话的频率 E面部表情8.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包括(BCD )A同化原则B强化原则C 联结原则D 社会交换E 社会影响9.属于公众自我的表现的是( CE )A经常试图描述自己 B经常反省自己 C 关心自己做事的方式 D 对自己心情变化很敏感 E离开家时常常照镜子10.下列哪些方法可以提高自尊( ABCDE )A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生活B 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C 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此消极的反馈D 学会向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E 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11.诸多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寂寞感包括( ABCDE )A 婚姻B 年龄因素C 人格因素D 社会技巧E 经济状况12.社会交换中公平理论的原则包括( ABC )A 各取所需原则 B平等原则 C 均等原则 D 客观原则13.下面哪些方式可以打破团体思维( ABCDE )A 鼓励成员发言并互相质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