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

合集下载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 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 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

合肥各区域规划汇总谁才是合肥未来发展最好的区域厉害了!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部启动国家级滨湖新区争取尽早获批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中央商务区将成合肥“陆家嘴”……未来的合肥燃爆了!我爱铺网讯合肥到底是几线城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有人说合肥是二线城市,也有人说合肥是准一线城市……可是爱铺君看完合肥各区的规划,管它是一线还是二线,反正未来合肥发展要燃爆了!瑶海区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如今的瑶海区再也不是那个机器轰鸣的老工业区,伴随着合肥东部新中心的起航,地铁等交通路网的全面完善,城中村、危旧房的改造,瑶海区正在实现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城区的全面复兴。

合肥东部新中心规划于2016年1月正式提出,合肥将再添地标级区域。

合肥东部新中心核心区9.4平方公里位于瑶海。

作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东部桥头堡,它将是沪宁合发展轴和合巢芜杭发展轴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

该设计方案以“一个活力中心、四条生长廊道、多维生活网络”为总体框架。

合肥东部新中心概念规划暨核心区城市设计是以瑶海老工业区为核心,横跨瑶海、包河、肥东“两区一县”,总规划区域总面积34.1平方公里,包括瑶海区内17.7平方公里,包河区内10.1平方公里,肥东县6.3平方公里。

合肥东部都是最为重要的发展承接区域,建成后将与老城区、政务文化新区、高铁南站区、滨湖新区等构成合肥市主城区“钻石形”主中心体系。

2017年,瑶海区继续配合完善交通网络,打通南北主动脉,畅通支路微循环,保障市级重点工程,推动贯穿马合钢区域的轨道交通6号线建设,与1、2、3、4号线形成轨道交通网络。

未来五年,瑶海将拥有1、2、3、4、6共五条地铁,是全市地铁线数量最多的城区。

肥西县打造城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肥西县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年)》基本敲定,围绕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区,打造合肥主城区西南公共服务中心,辐射整个西南组团。

肥西本次规划范围为合肥主城肥西片区,包括肥西县上派镇、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丰乐镇、严店镇等地区,总面积约264平方公里。

(完整word版)合肥基本情况

(完整word版)合肥基本情况

合肥市相关情况简介目录一、基本市情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三、产业基本情况合肥市相关情况简介一、基本市情合肥,安徽省省会,居江淮之间,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

辖5县(市),4区,4大开发区,市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人口761万。

自秦朝置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三国旧地、包公故里”之称。

半汤、汤池温泉闻名天下,享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0天,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园林城市之一,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区位交通优越。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中国中部最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也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

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KM的范围,覆盖中国东中部地区最发达的7省1市、5亿人口,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存在大量的机会,都是巨大的市场。

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公路:已形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

铁路:未来几年将有10条高速铁路和电气化铁路交汇于此。

航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为4E级、设计年吞吐量达2300万人次。

水运:20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经巢湖、裕溪河通江达海。

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工程竣工后,年吞吐能力将超过50万标箱。

合肥已与长三角地区海关实行跨关区“属地报关、口岸验放”一体化通关。

拥有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

科教资源丰富。

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发表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中,合肥位列中国城市基础科研实力第三。

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各类研发机构564个,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在合肥工作的两院院士71人,在校大学生41万人。

福布斯《2011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合肥人才和创新指数均位居前列。

组建了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语音信息、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节能、环境工程、农产品加工研究院、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

合肥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基本概况根据规划,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桐城市,土地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

合肥都市圈从以合肥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

发展目标按照规划,到2015年,合肥都市圈的经济规模将持续提高,占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36.37%提高到45%以上。

到2020年,合肥都市圈国内生产总值预期18000亿,年均增长14%以上,其中,合肥9000亿、六安3000亿、巢湖3000亿、淮南2400亿、桐城600亿。

按照规划,合肥都市圈将形成1小时通勤圈和生活圈,核心圈层实施“公交化”发展策略。

同时,合肥都市圈将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区域统筹,推进五市间社保制度协调配合和社保关系无缝转移、接续。

未来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市中心城区通达运输通道的平均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全力打造合肥经济圈“1小时通勤圈”和“1小时生活圈”。

合肥都市圈基本圈层半径为300公里,到2020年,合肥市将成为华东第二大城市,全国八大城市之一,全国金融中心具体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都市圈总人口约为2400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580万人;2030年,合肥都市圈总人口约为2635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 990万人。

同时,城镇化水平在2020年达到65% ~68% ,2030年达到75%~78%。

根据《规划》,未来十年,合肥都市圈将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远景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

具体是,由合肥、淮南、六安、巢湖、桐城五大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地区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成为聚合合肥都市圈区域发展的“心脏”;而东西向合巢芜发展轴、合宁发展轴、合六发展轴三条,南北向合桐安发展轴、合淮蚌发展轴两条,构筑该都市圈区域发展的“骨架”即为“五轴”;而“三带”则形成该都市圈区域发展的“动力”,是指沿江发展带、沿淮发展带和环巢湖发展带。

“多组团”则成为支撑合肥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功能组团,大力推进三河—杭埠—同大—水湖—曹庵—杨公—谢集—八公山风景区—寿春……双港—新渡等城镇组团建设以及交通枢纽性组团和旅游组团建设等,成为建设合肥都市圈区域发展的“支点”。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文本、图集(草案)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xx年01月目录I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3第三章城镇等级结构与功能体系6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与等级6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7第三节城镇功能体系8第四章城乡空间布局11第一节区域空间结构11第二节重点区域空间布局12第五章乡村地区发展指引15第六章综合交通体系18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18第二节综合运输通道规划18第三节综合交通骨干网络规划19第四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1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23第一节产业发展体系23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23第八章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26第五节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26第六节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6第七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8第八节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29第九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30第一节区域供水基础设施30第二节区域污水基础设施31第三节区域环境基础设施32第四节区域电力基础设施32第五节区域燃气基础设施33第六节区域信息基础设施34第七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34 第十章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8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管制与政策分区41 第一节区域空间管制41第二节政策分区41第十二章城镇发展指引44第一节合肥市城镇发展指引44第二节淮南市城镇发展指引46第三节六安市城镇发展指引48第四节滁州市城镇发展指引50第五节桐城市城镇发展指引52第十三章区域协调与近期行动计划54第一节区域协调54第二节共同行动计划56第十四章规划实施机制60第十五章附则6251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有影响力城市圈战略部署,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推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1)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支持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提升合肥经济圈的综合竞争能力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及定位分析

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及定位分析

合肥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与定位分析第 1 章概述1.1研究背景与意义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继续进行,各国产业结构的互动性和关联增强,信息技术迅速传播,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而承接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加快开放的快捷通道,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背景下,中部六省各具特色的区域规划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改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相继获批。

作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产业调整也甚为活跃,一些加工制造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合肥等九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级示范区,辐射安徽全省,应全面对接长三角经济区。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大力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进入攻坚阶段。

合肥经济圈要牢牢抓紧机遇,顺应潮流,圈内加强成员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圈外不断推进同长三角经济区、武汉经济圈、昌九城市群、南京都市圈等地区的竞争合作。

合肥经济圈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近邻,地缘相接,文化相近,经济与贸易往来历史悠久,具有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并最终实现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且实现安徽经济快速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产业转移实际上产业结构的转移、整合与及产业的对接。

那么,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经济圈应如何分析及利用自身综合优势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应如何进行产业转移下的产业定位?产业定位依据是什么?又怎样来实现产业定位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安徽的崛起?1.2相关理论基础1.2.1 比较优势原理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即使在生产上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由于它同其他国家在生产上的相对成本不同,也可以利用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专门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以获取经济利益,其基本思想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娶其轻”。

相对优势理论,有利于资源的区域配置,节约成本,加快经济发展,因此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这对合肥经济圈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

发改委区域经济调研报告

发改委区域经济调研报告

发改委区域经济调研报告—WORD版【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发改委区域经济调研报告
当前我市区域发展主要受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和省加快皖北发展、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四大区域政策覆盖,从政策扶持内容和覆盖范围看,四大区域政策有交集重合的部分,也有错位互补的部分,总体上呈现出分工抱团,竞争合作,统筹联动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区域经济发展推进现状
1、示范区产业承接加快,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1-4月份,全市示范县区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3.9亿元,同比增长47.8%以上。

其中,舒城县到位21.1亿元,同比增长23%;金安区到位资金36.7亿元,增长55.3%;市开发区到位13.1亿元,增长42.7%;市集中示范园区意向性项目20个,规模200亿元,已签约项目3个,到位资金3亿元;新桥国际产业园签约入园项目1个,总投资5000万元。

1-4月份各类承接平台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1.7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

其中:市集中示范园区今年已征地近1000亩,拆迁房屋2万多平米,截止4月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4050万元;金安区1-4月份,全区平台建设完成投资5.12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舒城县1-4月份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46亿元,新
第1 页。

中国合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

中国合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一、面临挑战的合肥二、现状区域空间格局三、规划区域空间关系四、产业发展战略五、城市总体发展六、城市用地拓展七、城市结构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九、空间发展战略十、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合肥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合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合肥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面临挑战的合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合肥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

面对这种情况,合肥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安徽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合肥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1、区域位置尴尬现实中令合肥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合肥带来太多的东西。

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

这种情形之下,合肥甚至安徽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

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合肥“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

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合肥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从1991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合肥市增长了6.05倍,南京为5.22倍,武汉7.86倍,杭州6.89倍,济南6.34倍,南昌7.56倍,长沙7. 13倍,郑州6.66倍。

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合肥,即便南京的增长速度低于合肥,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合肥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

合肥经济圈提速前行——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合肥经济圈提速前行——合肥经济圈: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肥 为区域对 外开放的龙头城市 ,发展
合肥经济圈“ 破茧”
不经 意间 ,合 肥从一个不起 眼的
成 为我国 泛长三 角的重 点城镇 群 , 与 武 汉城 市圈 、中原城 市群 、昌九城镇
与六安 、淮南 、巢湖等市分别签订 了 《 合作 框架协议》 ,编制完成 了合肥经 济圈城镇体系规划 , “ 围绕 四同四联 ” ,
方财政收入等四项指标增幅均位 居第


产总值预期达到 1 万亿元 , . 8 年均增长
与此 同时 ,挣脱 周边一些城市经 1 %以上 。其 中, 4 合肥 9 0 0 o亿元 , 六安
30 0 0亿元 , 巢湖 3 0 0 0亿 元 , 淮南 20 40 亿元 , 桐城 6 0 0 亿元 。
I1 肥经济圈能不能 ‘ = 画得圆’ ,
主要看合肥的带动 力” 。这是安徽省委 书记王金山对 合肥的期盼和重托 。 合肥 以实 实在 在的发展给出了肯 定的答案 。作 为安徽的省会和 中心城 市, 近年来 , 合肥市快速推进工业化和 城市化进程 ,对全 省经济发展的贡献
越来越大 ,0 9年 占全省 G P比重达 20 D
决策・ }p★ 3 刊 t l
Sjt{ei u h8 b f鬟
即规划 同筹 、 交能 同 网、 科教 同兴 、 环境 同治 ,以及产业联 动 、市场联 体、 旅游联线 、 信息联 通等 , 泛开 广
展合作 。
市生产 、 生活污水进入南淝河和 “ 污 水全收集 、 全处理 ” 目标 。目前在建 、 续建项 目 2 , 0个 总投资 3 2亿元 ; 合 肥城市流入巢湖最 大的河— —南淝
济 圈如南 京城 市经济圈 、 帅I 杭 . 城市圈、 中原城市 圈的挤 压 ,合肥 自身实力不 断壮 大 ,区域影响力和在全国城市体 系 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为此 , 四五年 “ 肥经 济 圈 的关键 在 合肥 , 合

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分析

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分析

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路径与策略分析摘要:文主要介绍了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

文章详细阐述了产业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保协同和社会治理协同等核心策略,强调了这些策略在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文章还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举措,包括交通网络优化布局、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智慧交通建设以及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这些措施旨在提升区域交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文章强调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推进的重要性,通过教育资源、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体育设施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建共享,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居民福祉。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地方面,文章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点项目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创新实践、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构建以及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推广活动开展等多个层面,旨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最后,文章展望了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挑战,并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方向和目标设定,同时强调了加强区域合作和拓展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以共同推进区域繁荣进步。

目录第一章合肥都市圈一体化背景与意义 (1)一、合肥都市圈概述及发展历程 (1)二、一体化发展政策背景与支持 (2)三、高质量发展目标与愿景 (3)四、研究意义与价值阐述 (4)第二章合肥都市圈现状分析与评估 (4)一、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剖析 (4)二、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情况 (5)三、创新能力与科技资源分布 (6)四、存在问题及挑战识别 (7)第三章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8)一、产业协同发展与优化升级策略 (8)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与实践 (9)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10)四、改革开放深化与营商环境优化 (11)第四章策略分析:创新驱动能力提升 (12)一、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机制构建 (12)二、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体系完善 (13)三、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模式探索 (14)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与优化 (15)第五章策略分析: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实施 (16)一、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和辐射带动能力提升 (16)二、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策略部署 (17)三、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化举措 (17)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推进 (18)第六章策略分析:绿色低碳发展 (19)一、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点项目推进 (19)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式创新实践 (20)三、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构建 (21)四、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推广活动开展 (22)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23)一、合肥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果回顾 (23)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策略制定 (24)三、持续改进方向和目标设定 (25)四、广泛合作交流,共同推进区域繁荣进步 (26)第一章合肥都市圈一体化背景与意义一、合肥都市圈概述及发展历程合肥都市圈,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长三角西翼,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长三角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联系的关键枢纽。

合肥市商圈分析

合肥市商圈分析

商圈分析一、四牌楼商圈四牌楼是合肥市最成熟的商圈,以步行街为轴线横穿四周,商场有百盛、鼓楼、乐普生和百大四家商场。

这几家商场均为成熟型商场,流动人口频率高,消费力强。

辐射面:全市,及相近周边县市。

优势:黄金地段劣势:竞争对手集中,老城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各商场发展受限管理公司:商场自身内部管理二、马鞍山路商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马鞍山路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商圈,目前只有一家商业,即环球新都会。

新都会的位置在马鞍山路与巢湖路交口,周边有几个大型的中高档成熟社区和附近高校,加上自身楼体为商住写字楼,这些客群如需要购买物品只能去市内,在根本上存在不便。

环球的成功在于定位的准确,为附近居民的日常所需提供购买上的便利。

辐射面:世纪阳光花园、万振逍遥苑、金地、新鸿意、周谷堆、工大、省艺术学院等周边。

优势:黄金地段劣势:周边整体消费水平不高,硬件环境使得档次难升级,离市中心商圈位置较近以及未来的屯溪路修路管理公司:商场自身内部管理三、三里庵商圈西区拥有很多含金量较高的住户,三里庵在合肥的西区,作为老城区,西区的人口多,人均收入及可支配收入在整个合肥城区来说,都是比较高的;长江路连接整个合肥东西走向,从三里庵经过,整体人流量也是很大的。

西区也是合肥市的文化中心,高校众多。

这些大学生及消费力较高的周边居民构成了庞大的购物群体,平时的消费地点同样也是去市内,国购的成功在于西区拥有合肥市含金量较高的居民小区,及众多高校。

辐射面:西园新村小区、琥珀山庄、二里街居民、五里墩、青阳路、潜山路、安大、农大、中医学院、附院、安医大、安医等所有西区范围。

优势:黄金地段劣势:未来的三里庵会陆续开业多个商场,竞争对手云集,国购自身的体量以及硬性条件使得发展受限,百货类销售份额会明显下降。

管理公司:前期商场自身内部管理,后期上海管理公司管理;09年5月管理公司合同到期,由商场内部继续管理。

合肥商圈分布

合肥商圈分布

主力品牌
银泰中心
负一层精品超市,1、2层高端国际品牌 ,3、4层中高档知名品牌,5层家居数码, 6、7层 分布不同目标人群的美食,8层电影院,9层银泰VIP会所。业态分层清晰,主力店拉动辅助 业态(如精品超市拉动甜品零食店,电影院拉动餐饮店)。诸多国际大牌填补合肥市场空 白,形成差异化竞争。
老城区商圈
F4 品牌落位
包河万达
F5 品牌落位
包河万达
老城区商圈
之心城
5A甲级写字楼 酒店式公寓
位置
投资开发商 代理公司 开业时间 建筑面积
蜀山区三里庵长江中路与肥西路交叉口
安徽梅园投资置业有限公司 北京汉博商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12年10月1日 35万㎡(地上27万㎡,地下8万㎡)
住宅
商业面积
商业楼层 停车位 市场定位 业态组合
老城区商业之后,合肥新商圈之中以购物中心为商圈的核心代表,所以合肥在传统购物之后形成了很多第一代购物中心 ----以大型超市
为主力店的购物中心。 三里庵国购 马鞍山路环球 元一时代广场
商业环境:2008年至今,购物中心也进入SHOPPING MALL2时代。同时购物中心的 井喷也带来了同质化严重,商业过剩的负面因素。
建筑面积 商业面积 用地性质 物业类别
开业时间 开 发 商
物业公司
2017年 万达投资集团
合肥万达物业
万达文旅城
滨湖商圈
华冶新天地
华治新天地——项目信息
商业面积
开发商 总楼层数
金融后台服务板块
约7万方
华冶置业 / / 休闲、游憩、购物美食
经营模式 业态类型
华冶新天地
特点总结: 24小时全天候一站式综合型商业,齐全功能、全龄段、一站式购物广场,符合各个 年龄段的消费需求。 住宅板块主打绿色科技住宅概念,住宅融合商业,提升了项目在商业上的档次和品 质。

“合肥经济圈”发展现状浅析

“合肥经济圈”发展现状浅析

“合肥经济圈”发展现状浅析作者:王东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3年第06期城市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学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越来越受到很多专家学者以及政府人员的重视。

其之所以在现代经济学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化与现代化紧密相连,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现代化依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从事高效率产业活动的人口的增加。

城市化能给经济带来持续的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等等。

一、“合肥经济圈”发展概述安徽省近几年内经济发展速度急剧加快,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特别是国家批准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之后,安徽省的城市化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我省的城市化水平从2003年的32.1%发展到了2010年的43.0%,其发展速度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同时,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合肥市居皖之中,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具有省内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优势,极化和扩散能力都强于其他城市。

为了更好的发挥合肥市的带动作用,省内学者以及政府人员早在2003年便提出了一个以合肥为中心,联合周边几大相邻城市,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分工协作体系的构想。

并且在2006年之后逐步付诸实施,并将其命名为“合肥经济圈”,其具体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以及桐城市,共辖地3.8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量的27.7%,耕地面积约1453万亩,占全省总量的23.8%,常住人口约1607万人,占全省总量的27.0%,2010年经济圈内GDP为4746.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8.7%。

总体上看,合肥经济圈的综合实力基本上接近全省总量的1∕3。

作为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合肥,其在2010年的地区总产值和人均GDP分别为2701.6亿元和48312元,城市化水平为68.17%。

在2011年8月22日省政府宣布撤销地级的巢湖市,将原来的居巢区定为县级的巢湖市,并由合肥市代管,庐江县划归合肥市。

合肥都市圈合作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合肥都市圈合作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合肥都市圈合作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尹晴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在圈内各市的共同建设下,合肥都市圈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正逐步提高,有望带动全省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都市圈城市通过合作机制与规划的建立、发展环境的改善、产业融合、品牌推广、市场一体化等多方面的合作,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然而由于经济基础较弱、合作时长较短等多方面因素,目前合肥都市圈合作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探讨,相关问题也亟待政府与社会相关组织予以关注。

关键词:合肥都市圈;区域合作;一体化;政府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2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合肥都市圈内经济管理彼此相连,跨地区事务不断涌现。

为解决这些跨地区问题,进一步促进资源的优化共享、群聚效益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加速区域的一体化进程,推进都市圈各市间的全面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彼此协作,可最大程度地发挥区域发展中的优势效应、减缓其劣势效应,促进各市共同发展。

本文建立在目前圈内各市已具一定合作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合肥都市圈发展的深入研究,探讨区域合作在区域发展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一、合肥都市圈及合作共建的成效(一)合肥都市圈发展概况自2006年安徽省首次提出“省会经济圈”的概念,到2016年“合肥经济圈”正式升级为“合肥都市圈”,1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规划领导下,经过圈内各市的努力,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协调推进机制、编制合肥经济圈发展规划、协力推进区域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促进产业发展融合等多项举措,合肥都市圈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合肥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9107亿元,占全省比重41.4%,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依次为1533、3761、9780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38.2%、38.3%、40.8%。

合肥都市圈合作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合肥都市圈合作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地方经济合肥都市圈合作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尹 晴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摘要:近年来,在圈内各市的共同建设下,合肥都市圈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正逐步提高,有望带动全省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都市圈城市通过合作机制与规划的建立、发展环境的改善、产业融合、品牌推广、市场一体化等多方面的合作,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然而由于经济基础较弱、合作时长较短等多方面因素,目前合肥都市圈合作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探讨,相关问题也亟待政府与社会相关组织予以关注。

关键词:合肥都市圈;区域合作;一体化;政府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481-02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合肥都市圈内经济管理彼此相连,跨地区事务不断涌现。

为解决这些跨地区问题,进一步促进资源的优化共享、群聚效益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加速区域的一体化进程,推进都市圈各市间的全面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彼此协作,可最大程度地发挥区域发展中的优势效应、减缓其劣势效应,促进各市共同发展。

本文建立在目前圈内各市已具一定合作规模的基础上, 通过对合肥都市圈发展的深入研究,探讨区域合作在区域发展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一、合肥都市圈及合作共建的成效(一)合肥都市圈发展概况自2006年安徽省首次提出“省会经济圈”的概念,到2016年“合肥经济圈”正式升级为“合肥都市圈”,1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规划领导下,经过圈内各市的努力,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协调推进机制、编制合肥经济圈发展规划、协力推进区域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促进产业发展融合等多项举措,合肥都市圈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合肥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9107亿元,占全省比重41.4%,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依次为1533、3761、9780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38.2%、38.3%、40.8%。

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分析

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分析

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分析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创业政策措施及其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的作用。

文章详细分析了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包括劳动合同制度的加强、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全以及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优化,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加稳固的权益保障。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创新路径,分析了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优化方向以及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的探索。

在知识产权保护及运用能力提升方面,文章也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进,回顾了研究成果,并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社会各方力量的调动,形成合力推进的局面,以期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文章最后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影响评估,认为随着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并对周边地区产生积极的辐射效应。

目录摘要 (1)第一章合肥都市圈发展现状及挑战 (4)一、合肥都市圈概况与定位 (4)二、经济发展现状及优势产业分析 (5)三、要素市场化配置重要性阐述 (6)四、面临挑战与改革需求 (6)第二章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政策解读 (8)一、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及指导思想 (8)二、安徽省级政策落实与推进情况 (9)三、合肥都市圈具体实施方案设计 (9)四、改革试点目标设定与预期成果 (10)第三章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策略探讨 (12)一、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剖析 (12)二、土地供应机制优化建议 (12)三、土地出让方式改进举措 (13)四、土地市场监管与调控手段 (14)第四章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路径研究 (16)一、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及瓶颈分析 (16)二、融资渠道拓宽与金融产品创新 (17)三、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育策略 (18)四、风险防范体系构建及完善 (18)第五章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方向 (20)一、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剖析 (20)二、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完善建议 (21)三、就业岗位创造和职业技能提升举措设计 (22)四、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完善 (23)第六章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路径 (24)一、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现状及其挑战 (24)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方向 (25)三、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模式探索 (26)四、知识产权保护及运用能力提升 (26)第七章总结:全面推进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8)一、回顾本次项目研究成果 (28)二、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和方向 (29)三、倡导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进局面 (30)四、预期未来发展趋势及影响评估 (31)第一章合肥都市圈发展现状及挑战一、合肥都市圈概况与定位合肥都市圈,作为以合肥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其辐射范围覆盖了周边多个城市,呈现出独特的区域发展格局。

合肥北城介绍

合肥北城介绍

合肥北城新区一、概况合肥北城新区(北部组团)是合肥市“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紧邻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主城区,是长丰县南部地区,是合淮同城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区。

合肥北城新区包括省级双凤经济开发区、双墩镇、岗集镇、吴山镇和下塘镇。

这个区域是长丰县的经济中心,经济总量占全县80%左右。

2007年7月,合肥北部组团发展规划经合肥市规委会批准,规划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70平方公里。

北部组团成为继滨湖新区后第一个被批准的城市组团开工建设。

“南有滨湖新区、北有北部新城、中含翡翠项链”,合肥市的南北呼应格局随之成型。

从地图上看,长丰县与合肥市面对面,与淮南市背靠背。

“城间县”的地缘优势,成为长丰最大的优势。

建设合肥北城,是长丰县“融入合淮、与市俱进”的发展战略。

北城,交通便捷发达。

蒙城北路、阜阳北路、淮南北路等10条城市干道直通合肥市区,阜阳北路高架筑起合肥主城与北城“十分钟生活圈”;魏武路、梅冲湖路、龙湖路等7条干道横穿新区,合肥绕城高速在区内设有3个出入口,一刻钟可驶入合宁、合徐、合芜、合淮阜等7条高速,一刻钟可达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京福高铁、商杭高铁、合蚌客运专线在区内设有北城客运站,经高铁30分钟到南京,1小时到杭州,2小时到上海、武汉,3小时到北京、福州。

北城具有“城市干道+城市高架+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的独特交通优势。

二、总体规划在北城核心区70平方公里规划基础上,先期启动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北城启动区,其中建设用地面积8.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1.5平方公里。

北城启动区南到绕城高速,北到龙湖北路,西到蒙城北路,东到淮南北路。

启动区定位从合肥“141”北部组团总体功能高度出发,集中规划了合肥副中心的主导功能,配合合肥北部“五湖连珠旅游长廊”打造集商务办公、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居住生活、商贸市场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新城区。

“1331”合肥市域发展新格局作为“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升级版”,把北城作为合肥市的主城区打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
姓名:朱杰班级:10地理科学一班学号:170210016
一、经济圈基本概况
合肥经济圈地处皖江城市带和皖北沿淮城市带结合部,紧邻长三角城市群,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圈内交通便捷,拥有水、陆、空三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公路和铁路网纵横密布。

合肥经济圈从行政区域上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安庆市的桐城、芜湖市的无为县、马鞍山市的含山县和和县。

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一)自然条件分析
1、气候水文
合肥经济圈地处北亚热带,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

经济圈北有淮河,
南有长江,区域内部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区内还有多条小河
流(南淝河和北淝河等)。

2、地形地貌
该经济圈西北部和西南部属于山地地貌,东部和北部属于丘陵地貌,地貌总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本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有河流地貌和部分
风化地貌,山地主要是构造山地,但海拔均在2000米以下。

3、土地资源
经济圈内的地带性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在局部地区也会有红壤的出现,本区的人为土壤也比较典型,主要是水稻耕作土。

本区土地资源丰
富,但在西北部和西南部主要为山地,可耕地较少,由于本区人口稠密,
人均耕地较少。

4、矿产资源
本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如淮南主要为煤矿资源、六安金寨的有色金属矿产、安庆桐城的铜矿和其他有色金属、巢湖主要为石灰岩矿和建
筑材料、马鞍山市的含山县主要为地热资源丰富,综合起来看,本区矿
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二)社会经济条件
1、劳动力资源:本区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2000万左右,
并且有一大部分受过较好的教育,高素质劳动力较多。

2、交通:本区拥有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各种交通齐全,并且
都有较大的运输能力,公路主要有国道、高速,铁路主要有高铁
和普通铁路,民航主要为国内航线,国际航线正在逐步增多,水
运主要有长江的水运和淮河的水运。

3、金融:本区以合肥为经济中心,金融体系健全,信誉良好,实力
雄厚。

金融产品功能齐全,业务范围广,可为海内外投资者提供
安全、便捷、迅速的存款、结算、理财、融资等服务。

4、基础设施:本区基础设施较完善,道路设施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
电力、用水、网络等设施较齐全。

5、工业基础:本区工业基础较好,主要在合肥,合肥工业发展较快,
1954-1957年,有50多家工厂从上海迁到合肥。

此外还有国家投
资建厂,建立了合肥钢铁厂、合肥铝厂、合肥化工厂、江淮汽车
修配厂、合肥机床厂等一大批工厂。

三、区域优势
1.产业发展优势
合肥经济圈内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机械制造、汽车和家电生产为优势的产业集聚效应。

圈内四市经济优势明显,互补联动性较强。

其中,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淮南是皖北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贸中心,国家重要能源基地。

六安则是农业大市,境内有耕地625万亩,盛产110多种农副产品,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等农产品生产基地。

巢湖境内拥有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其水产冰禽、蔬菜等产业发展迅速,特种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二。

2、交通区位优势
合肥经济圈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圈内交通便捷,拥有水、陆、空三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3、科教及人才优势
合肥经济圈核心主导城市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国家科研教育重要基地,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教资源集中和人才优势明显,拥有以闻名海内外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62所,博士授权点达到138个,拥有两院院士52人。

4劳动力充足,商务综合成本低
合肥经济圈内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用工成本低,综合素质高;圈内水、电、土地等要素价格较低,要素成本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商务综合成本低。

5人文气息浓厚,旅游资源丰富
合肥经济圈与东部地区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有着相同的的历史文化渊源。

圈内的旅游资源很丰富,如天堂寨、巢湖温泉,桐城的六尺巷、岳西的好山水。

合肥作为一座建城2000余年的古城,历史文化底蕴很深,但由于历史上战乱频繁等原因,真正有价值的历史遗存不多,且景点体量较小,内容单调。

合肥的周边有众多风景名胜,除巢湖外,西有大别山,东有琅琊山,北有八公山,南有黄山和九华山。

四、发展定向
安徽目前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同东部地区还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这种产业结构的梯度差有利于合肥经济圈承接长三角产业升级中转移出来的产业。

合肥经济圈内拥有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拥有很好的区位优势,是最先接受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区域,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有力于全面的、更好的承接长三角的转移,实现安徽与长三角的共赢。

1 、面向长三角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密集,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极大,加之随着长三角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用于农业可耕地面积会进一步减少。

安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合肥经济圈在水稻、玉米、
小麦、大豆、油菜、棉花、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方面相对长三角具有较大优势。

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应抓住自身优势,积极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2 、面向长三角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和加工基地
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在进一步加大,合肥经济圈内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在煤炭、金属矿物等主要资源非常丰富。

圈内不但拥有铜陵有色、淮南煤矿等企业,而且近邻马钢、海螺等大型加工企业。

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应抓住自身资源丰富这一优势,通过建设面向长三角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和加工基地来加快发展圈内经济的步伐。

3、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劳务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
安徽每年有600多万跨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都流向了长三角地区。

合肥经济圈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且不少都具有一定的学历和一技之长,经济圈应在加大对这些剩余劳动力进行技术和文化培养的同时,积极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劳务输出。

经济圈既有大量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也有大量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合肥经济圈应加强与周边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基地的联系密切,打造圈内圈外资源同时利用的旅游新局面。

长三角已经成为安徽旅游最大的外来客源地,同时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旅游潜力特别大,为此,要紧紧抓住这些机会,积极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休闲旅游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