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经济圈区域分析
姓名:朱杰班级:10地理科学一班学号:170210016
一、经济圈基本概况
合肥经济圈地处皖江城市带和皖北沿淮城市带结合部,紧邻长三角城市群,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圈内交通便捷,拥有水、陆、空三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公路和铁路网纵横密布。合肥经济圈从行政区域上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安庆市的桐城、芜湖市的无为县、马鞍山市的含山县和和县。
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一)自然条件分析
1、气候水文
合肥经济圈地处北亚热带,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经济圈北有淮河,
南有长江,区域内部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区内还有多条小河
流(南淝河和北淝河等)。
2、地形地貌
该经济圈西北部和西南部属于山地地貌,东部和北部属于丘陵地貌,地貌总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本区的地貌类型主要有河流地貌和部分
风化地貌,山地主要是构造山地,但海拔均在2000米以下。
3、土地资源
经济圈内的地带性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在局部地区也会有红壤的出现,本区的人为土壤也比较典型,主要是水稻耕作土。本区土地资源丰
富,但在西北部和西南部主要为山地,可耕地较少,由于本区人口稠密,
人均耕地较少。
4、矿产资源
本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如淮南主要为煤矿资源、六安金寨的有色金属矿产、安庆桐城的铜矿和其他有色金属、巢湖主要为石灰岩矿和建
筑材料、马鞍山市的含山县主要为地热资源丰富,综合起来看,本区矿
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二)社会经济条件
1、劳动力资源:本区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2000万左右,
并且有一大部分受过较好的教育,高素质劳动力较多。
2、交通:本区拥有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各种交通齐全,并且
都有较大的运输能力,公路主要有国道、高速,铁路主要有高铁
和普通铁路,民航主要为国内航线,国际航线正在逐步增多,水
运主要有长江的水运和淮河的水运。
3、金融:本区以合肥为经济中心,金融体系健全,信誉良好,实力
雄厚。金融产品功能齐全,业务范围广,可为海内外投资者提供
安全、便捷、迅速的存款、结算、理财、融资等服务。
4、基础设施:本区基础设施较完善,道路设施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
电力、用水、网络等设施较齐全。
5、工业基础:本区工业基础较好,主要在合肥,合肥工业发展较快,
1954-1957年,有50多家工厂从上海迁到合肥。此外还有国家投
资建厂,建立了合肥钢铁厂、合肥铝厂、合肥化工厂、江淮汽车
修配厂、合肥机床厂等一大批工厂。
三、区域优势
1.产业发展优势
合肥经济圈内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机械制造、汽车和家电生产为优势的产业集聚效应。圈内四市经济优势明显,互补联动性较强。其中,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淮南是皖北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贸中心,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六安则是农业大市,境内有耕地625万亩,盛产110多种农副产品,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巢湖境内拥有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其水产冰禽、蔬菜等产业发展迅速,特种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二。
2、交通区位优势
合肥经济圈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圈内交通便捷,拥有水、陆、空三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3、科教及人才优势
合肥经济圈核心主导城市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国家科研教育重要基地,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教资源集中和人才优势明显,拥有以闻名海内外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62所,博士授权点达到138个,拥有两院院士52人。
4劳动力充足,商务综合成本低
合肥经济圈内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用工成本低,综合素质高;圈内水、电、土地等要素价格较低,要素成本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商务综合成本低。5人文气息浓厚,旅游资源丰富
合肥经济圈与东部地区地缘相近,文化相通,有着相同的的历史文化渊源。圈内的旅游资源很丰富,如天堂寨、巢湖温泉,桐城的六尺巷、岳西的好山水。合肥作为一座建城2000余年的古城,历史文化底蕴很深,但由于历史上战乱频繁等原因,真正有价值的历史遗存不多,且景点体量较小,内容单调。合肥的周边有众多风景名胜,除巢湖外,西有大别山,东有琅琊山,北有八公山,南有黄山和九华山。
四、发展定向
安徽目前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同东部地区还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这种产业结构的梯度差有利于合肥经济圈承接长三角产业升级中转移出来的产业。合肥经济圈内拥有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拥有很好的区位优势,是最先接受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区域,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有力于全面的、更好的承接长三角的转移,实现安徽与长三角的共赢。
1 、面向长三角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密集,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极大,加之随着长三角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用于农业可耕地面积会进一步减少。安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合肥经济圈在水稻、玉米、
小麦、大豆、油菜、棉花、水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方面相对长三角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应抓住自身优势,积极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2 、面向长三角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和加工基地
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在进一步加大,合肥经济圈内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在煤炭、金属矿物等主要资源非常丰富。圈内不但拥有铜陵有色、淮南煤矿等企业,而且近邻马钢、海螺等大型加工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应抓住自身资源丰富这一优势,通过建设面向长三角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和加工基地来加快发展圈内经济的步伐。
3、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劳务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
安徽每年有600多万跨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都流向了长三角地区。合肥经济圈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且不少都具有一定的学历和一技之长,经济圈应在加大对这些剩余劳动力进行技术和文化培养的同时,积极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劳务输出。经济圈既有大量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也有大量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合肥经济圈应加强与周边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基地的联系密切,打造圈内圈外资源同时利用的旅游新局面。长三角已经成为安徽旅游最大的外来客源地,同时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旅游潜力特别大,为此,要紧紧抓住这些机会,积极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休闲旅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