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
8.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互生、寄生和拮抗)
![8.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互生、寄生和拮抗)](https://img.taocdn.com/s3/m/d22a72cecfc789eb162dc80a.png)
寄生—(一)微生物间的寄生
小型细菌寄生在大型细菌中的独特寄生现象 例:蛭弧菌可以寄生在G-细菌中
Bdellovibrio
寄生—(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寄生
微生物寄生于植物的例子极其普遍,各种植物病原体都是寄生物。
白粉菌属(Erysiphe)
霜霉属(Peronospora)
寄 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
生
程
度 兼性寄生物(facultative parasite)
寄生—(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寄生
寄生于动物的微生物即为动物病原微生物,种类 极多,包括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研
人体和高等动物的病原微生物
究
方
向
昆虫的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 杀虫剂 或生物 农药
不利甲,不利乙
(6) 不利甲,损乙
(7) (8) (9)
损甲,不利乙 损甲,利乙 损甲,损乙
甲乙 ++ +- +O O+
OO
O- -+ -O --
类型 共生、互利共栖 寄生、捕食、拮抗 互生、偏利共栖
例同(3)
中性共栖
偏害共栖 例同(6) 例同(2) 竞争共栖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互生
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 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
细菌杀虫剂 真菌杀虫剂 病毒杀虫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拮抗
拮抗又称抗生(antagonism),指由某种生
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 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拮抗
周德庆第三版《微生物学》第八章部分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
![周德庆第三版《微生物学》第八章部分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6e98da52ea551811a68740.png)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名词解释1、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周围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9、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30、宏基因组:出生后才驻入人体,尤其是肠道内1000 种左右的正常菌群——共生微生物群的总基因组,即宏基因组。
31、微生态学:以微生物学和实验动物学为基础,研究正常微生物菌群与其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新兴边缘学科。
32、微生态系统: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个体20〜200卩m不同种类组成的生物群与其环境组成的整体。
34、微生态失调:正常的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35、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37、微生态制剂: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
可调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
38、益生菌剂:通常是指一类分离自正常菌群,以高含量活菌为主体,一般以口服或粘膜途径投入,有助于改善宿主特定部位微生态平衡并兼有若干其他有益生理活性的生物制剂。
39、益生元(双歧分子):专指一类人类不能消化吸收的低聚糖类食物成分,通过选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寄主健康的物质。
41、悉生生物:凡已人为地接种上某种或某些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植物,即已知其上所含微生物群的大生物称为悉生生物。
52、混菌培养(混合培养):混菌培养又叫混合培养,也称混合发酵,是在深入研究微生物纯培养基础上的人工“微生物生态工程” ,指将两种或多种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培养,以获得更好效果的培养方法。
8.1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共生)
![8.1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共生)](https://img.taocdn.com/s3/m/b030f9a9e518964bce847cb2.png)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形成根瘤共生体
豆科植物
刺激根瘤菌生长,提供 保护和稳定的生长条件
氮素养料
根瘤菌
豆科植物
根瘤
根瘤菌
共生—(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根瘤的形成过程
共生—(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菌根菌与植物
丛 枝 状 菌 根
外 生 菌 根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微生物学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既多样又复杂。
微生物间、微生物与他种生物间的5种典型关系 一、互生 二、共生 三、寄生 四、拮抗 五、捕食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共生
共生(symbiosis)指两种生物共居在
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
难分难解、合二为一、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
细胞内共生性细菌为宿主提供B族维生素 等成分或促进它们大量繁殖。
共生—(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2. 瘤胃微生物与反刍动物的共生
反刍动物 (反刍胃)
纤维素、无机盐、水分、温度 pH、良好的搅拌、无氧环境
纤维素
提供生长繁殖的环境 提供所必需的养料
微
瘤胃微 生
物
生物
发
酵
有机酸 菌体蛋白
感谢聆听!
关系。
“双赢”
(一)微生物间的共生 (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 (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共生—(一)微生物间的共生
1g 土壤
100万种 微生物
Dr. Gaines
<1%
可培养!
>99%
不可培养!
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离开其它微生物单独生存!
微生物学生用习题8-10章
![微生物学生用习题8-10章](https://img.taocdn.com/s3/m/2ca9ee1efc4ffe473368abc6.png)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一.选择题:1.在制作酸菜或青贮饲料时,一般并不人工接种乳酸菌,这是人们利用了植物的:A.根际微生物B.叶面附生微生物C.与植物共生的根瘤菌D.寄生于植物的微生物答:( B )2.酸菜腌制后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们利用了微生物之间的答:( C )A.捕食关系。
B.寄生关系。
C.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D.专一性拮抗关系。
3.弗来明发现青霉素是由于观察到在产黄青霉菌菌落周围不见有革兰阳性细菌生长,而再深入研究创造奇迹的。
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的微生物之间的。
答:( D )A.寄生关系B.捕食关系C.专一性拮抗关系D.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4.空气并不是微生物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因为:答:( A )A.缺乏营养。
B.高pH。
C.夏季高温。
D.无固定场所。
5.两种微生物形成共生关系后,不能够: ( B )A.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分工。
B.象一种生物一样繁衍。
C.由其它微生物任意代替其中的任何一种微生物。
D.组成一个结构统一的生物体。
6.两种微生物之间形成共生关系具有下列特性的是:答:( A )A.形成一个特殊的共生体。
B.在生理代谢上各不相干。
C.其中一种微生物可以逐步杀害另一种微生物。
D.其他微生物可以任意代替其中的一种微生物。
7.海水中的微生物具有的特点是:答:( D )A.嗜酸。
B.嗜碱。
C.嗜热。
D.嗜盐。
8.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具有:答:( C )A.随意性。
B.可代替性。
C.高度专一性。
D.适应性。
9.纤维分解菌与自生固氮菌之间由于前者为后者提供碳源,后者为前者提供氮源而构成了:A.拮抗关系。
B.互生关系。
C.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
答:( B )10.下列水体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是:答:( A )A.池塘水。
B.海洋中部。
C.大湖中心。
D.地下水。
11. 土壤淹水后有利于下列微生物的生长:答:( A )A.兼性厌氧细菌。
B.专性厌氧细菌。
C.好氧性细菌。
D.放线菌和霉菌。
12.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指:答:( D )A.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另一种微生物的抑制或毒害。
第八章 反刍动物微生态与应用
![第八章 反刍动物微生态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90fad99581b6bd97e19ea73.png)
主要内容
• 反刍动物的微生态特点 • 反刍动物的微生态失调与防治 •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养环境中的
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 反刍动物的微生态特点 • 反刍动物的微生态失调与防治 •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养环境中的应用
一、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作用机制 (1)促进胃肠道微生态平衡; (2)促进肠道优势菌群形成,增强免疫功能; (3)促营养作用; (4)提高对粗纤维的利用率; (5)促进对氨的利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反刍动物微生态制剂的种类 (1)需氧芽孢杆菌制剂 (2)乳酸菌制剂 (3)酵母类制剂
三、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1)在幼龄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1、促进瘤胃发育和提早断奶 2、调节肠道pH值 3、提高生产性能 4、防治腹泻
二、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态特点 (一)瘤胃内正常微生物群的种类及特性 1、瘤胃内的细菌
——纤维素分解菌 ——半纤维素分解菌 ——淀粉分解菌 ——氨基酸分解菌 ——脂肪分解菌 ——其它细菌
2、瘤胃内的纤毛虫 (1)纤毛虫的分类
全毛虫目和贫毛虫目 (2)纤毛虫的营养代谢
——糖类代谢 ——蛋白质代谢 ——脂肪代谢
3、瘤胃内的厌氧真菌 (1)真菌特点
栖居在瘤胃内,且能降解植物细胞壁。 (2)真菌功能
分泌不同的消化酶,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如纤维素降解酶、木聚糖降解酶等。 (3)应用
开发新型饲料具有潜力。
第二节 反刍动物微生态失调与防控 一、反刍动物的微生态平衡 二、反刍动物的微生态失调与防治
一、反刍动物的微生态平衡 瘤胃内各种细菌的数量和比例,随日粮的组成不同
环境微生物学(08微生物生态)教学教材
![环境微生物学(08微生物生态)教学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8e3ed225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7e.png)
一般说来,自然种群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空间特征 ,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形式;(2)数量特 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 随时间而发生变动;(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 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 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了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二、空气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 土壤(飞扬的尘土把微生物带至空中); 水体(水面吹起的小水滴); 人和动物(皮肤脱落物、呼吸道等)
空气中的微生物只是短暂停留,是可变的,没有固定类群。
在空气中存活的微生物,主要是有芽孢的细菌、有孢子的 霉菌、放线菌及各种胞囊。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
一、土壤的生态条件
1. 营养 土壤内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动植物的残体、分泌 物、排泄物等) 2. pH 3. 5~8.5,多为5.5~8.5;适合于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 繁殖。 3. 透压 土壤内通常为0.3~0.6MPa,而在微生物(细菌)体内, G+为2.0~2.5 MPa,G-为0.5~0.6 Mpa。所以,土壤是 等 或低 溶液,有利于微生物吸收水份和营养。
这是一个美丽的
3. 生态系统的分类
由于生态系统可以小到一滴水,大到生物圈,所以分类有 多种。 根据生存环境分:如水体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各自 还可进一步细分,例如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水生态系统。根 据动态和静态可将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 生态系统。
根据生物群落分:有动物生态系统、植物生态系统及微生 物生态系统,在这些生态系统内又可根据生存环境或生物 群落进一步细分。
微生物第八章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第八章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2ae88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7.png)
微生物第八章试题及答案1. 试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案: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它们通过分解死亡的有机物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从而促进了物质循环。
此外,某些微生物还能进行固氮作用,为植物提供氮源,而一些光合细菌则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2. 描述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答案: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用于面包和啤酒的生产,乳酸菌用于酸奶和奶酪的制作,而醋酸杆菌则用于醋的发酵。
此外,微生物还可用于生产酶制剂、食品添加剂和维生素等。
3. 阐述抗生素的发现对医学领域的影响。
答案:抗生素的发现极大地改变了医学领域,它为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减少了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并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4. 列举几种常见的微生物分类方法。
答案: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包括基于形态学的分类、基于生理生化特性的分类、基于遗传信息的分类等。
形态学分类主要依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细菌的菌落形态、真菌的孢子形态等。
生理生化分类则依据微生物的代谢类型、酶活性等生理生化特性。
遗传信息分类则是通过分析微生物的DNA序列来确定其分类。
5. 简述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答案: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可以用于污水处理、土壤修复和大气污染控制。
例如,某些细菌能够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而某些真菌则能够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通过代谢作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6. 描述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答案: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多种作用,包括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防治植物病害等。
例如,固氮菌能够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而某些微生物则能够产生植物生长激素,促进植物生长。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产生抗生素,用于防治植物病害。
7. 列举几种常见的微生物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答案:常见的微生物疾病包括结核病、霍乱、肺炎等。
水产微生物—水域微生物生态学
![水产微生物—水域微生物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8abeef9a561252d381eb6e42.png)
水产微生物—水域微生物生态学第八章水域微生物生态学第一节水体中微生物的分布一、内陆水体中微生物的分布内陆水体的自然环境多靠近陆地。
内陆水体大多是淡水,淡水中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土壤、空气、污水、人和动植物排泄物以及动植物尸体等。
特别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常随土壤被雨水冲刷进入江河湖泊。
因此,土壤中所有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大部分,在水体中几乎都能找到。
然而,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要比土壤中的少得多。
水域微生物的区系可分以下几类:(1)清水型水域微生物3在洁净的湖泊和水库蓄水中,因有机物含量低,故微生物数量很少(10,10/ml)。
典型的清水型微生物以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自养微生物为主,如硫细菌、铁细菌和衣细菌等,以及含有光合色素的蓝细菌、绿硫细菌和紫细菌等。
(2)腐败型水域微生物上述清水型的微生物可认为是水体环境中“土生土长”的土居微生物。
流经城市的河水、港口附近的海水、滞留的池水以及下水道的沟水中,由于流入了大量的人畜排泄物、生活污物和工业废水等,因此有机物的含量大增,同时也夹入了大量外来的腐生细菌,使腐败78型水域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每毫升污水的微生物含量达到10,10个。
还有一类是随着人畜排泄物或病体污物而进入水体的动植物致病菌,通常因水体环境中的营养等条件不能满足其生长繁殖的要求,加上周围其它微生物的竞争和拮抗关系,一般难以长期生存,但由于水体的流动,也会造成病原菌的传播甚至疾病的流行。
二、海洋中微生物的分布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水与淡水最大的差别在于其中的含盐量。
含盐量越高,则渗透压越大,反之则越小。
因此海洋微生物与淡水中的微生物在耐渗透压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别。
海水中常见的细菌主要有假单胞菌属、枝动菌属(Mycoplana)、弧菌属、螺菌属、梭菌属、变形菌属、硫细菌、硝化细菌和蓝细菌的一些种类。
常见的酵母菌有色串孢属(Torula)和酵母菌属。
此外,还有噬菌体、霉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农业微生物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农业微生物第八章微生物生态](https://img.taocdn.com/s3/m/3c7719ec5fbfc77da269b1c0.png)
(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同一土体由于微环境的通气、水分、营养等状况都存在着差
异,致使不同微生物呈立体分布。
每克肥土中通常含有几亿至几十亿个微生物,贫瘠土壤 每克也有几百万至几千万个微生物。 (1)细菌 数量:70~90%;种类:主要为腐生,少数自养 分布:表层最多,随土层加深减少,厌氧菌反之。 (2)放线菌 数量:5~30%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学 (Microbiol Ecology)
第一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二、什么是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 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一、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水具有微生物生命活动适宜的温度、pH、氧气等,水体中也具备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其他条件,因此成为微生物栖息的又一天然场所。 (一)水体中微生物的来源 土壤、空气、动植物尸体、人和动物的排泻物、工业及生活污水。 (二)种类 水中存在的微生物90%为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有弧菌、假单胞菌、 黄杆菌等。鞘细菌及有柄附生细菌也常见于水体中。 (三) 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表现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规律。此外,相同水域的不同浓度 微生物的含量及分布也不同。 (四)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 通过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霍乱 弧菌等。因此,做好水的卫生学检查至关重要。
201911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生工 共106页
![201911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生工 共106页](https://img.taocdn.com/s3/m/0c28ecf958f5f61fb6366605.png)
10-1
菌种的初筛 分离得到的菌种,需要进一步筛选选择产物合成能力
较高的菌株。生产性能的测定即通过初筛和复筛来确定。
初筛:从分离得到的大量微生物中将具有目的产物合成 能力的微生物筛选出来的过程。
方法:1、平板筛选
例:水解酶菌株在培养基中加入该酶的底物作为唯 一的碳源或氮源,适温培养后根据水解圈和菌落 的大小来判断产酶活力的大小。
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物质 转化,因此,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 壤肥力的重要因素
3.土壤中的微生物分布特点
1)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主要受到 营养物、含水量、氧、温度、pH等因子 的影响,并随土壤类型的不同而有很大 变化。 2)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受季节影 响; 3)微生物的数量也与于土层的深度有 关,一般土壤表层微生物最多,随着土 层的加深,微生物的数量逐步减少。
现以从土壤中筛选抗生素产生菌为例来介绍采样中必须考虑到 的几个问题。
(1)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 有机物含量高,土质就肥,一般在其 中微生物数量也越多,反之亦然。过于肥沃的土壤,往往细菌 的含量过多,而放线菌却比较少。因此,在寻找拮抗性放线菌 时,一般可采集一些园土或耕作过的农田土。而要分离拮抗性 真菌时,由于它们对碳水化合物需要量较大,故可到植物残体 丰富的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或沼泽土中去寻找。
但是,这类富集方法,一般不适用于分离能产生某些物质的微生物。 例如,不可能把谷氨酸加入到土壤样品中去,以使产谷氨酸的微生物 大量繁殖。不过,如果我们已知道所要分离微生物的某些特殊生理特 性,也可以采用有利于这种微生物而不利于其他无关微生物的营养和 培养条件,以达到富集培养的目的
华东理工大学考研微生物试题库(外附答案)
![华东理工大学考研微生物试题库(外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ef17124431b90d6c85c7fc.png)
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试题库绪论1.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2.微生物有哪5大特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个?为什么?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3.设计一张表格,比较一下6大类原核生物的主要特征4.典型的细菌大小核重量是多少?试设想几种形象化的比喻并加以说明5.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同异6.试图示肽聚糖的模式结构,并指出G+和G-细菌肽聚糖结构的差别7.什么是“缺壁细菌”?列表比较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际应用8.简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9.什么是“拴菌实验”?它为什么能证明鞭毛的运动机制?10.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11.什么是“菌落”?试讨论细菌形态与菌落形态的相关性12.名词解释:磷酸壁、LPS、假肽聚糖、PHB、伴胞晶体、基内菌丝、孢囊链霉菌、横割分裂、异形体、原体和始体、类支原体、羧酶体、孢囊、磁小体第二章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3.试解释菌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14.试图示说明真核微生物“9+2”型鞭毛的构造和生理功能15.什么是“单细胞蛋白”(SCP)?为什么酵母菌是一种优良的单细胞蛋白?16.以Neurospora crassa为例,说明菌丝尖端细胞分化过程以及其成分变化17.为什么说蕈菌也是真核微生物?18.什么叫锁状联合?其生理意义如何?试图示其过程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19.什么是病毒?什么是亚病毒?20.病毒一般大小如何?试图示病毒的典型构造21.病毒粒有哪几种对称形式?每种对称又有几种特殊外形?试各举1例说明22.什么是包涵体、空斑、枯斑和噬箘斑?它们有什么实践意义?23.试以E.coli T偶数噬箘体为例,图示并简述复合对称病毒的典型构造,并指出其各个部分的特点和功能。
24.什么是烈性噬箘体?简述其裂解性生活史25.什么是“效价”?测定方法有哪些?简述测定噬箘体效价的双层平板法26.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它可分为几期?各期有什么特点?27.解释溶源性、溶源菌、温和噬箘体28.什么是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29.思考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重要应用第四章微生物营养和培养基30.什么叫碳源?试从元素水平、分子水平和培养基原料水平列出微生物的碳源谱31.什么叫氮源?试从元素水平、分子水平和培养基原料水平列出微生物的氮源谱32.什么是氨基酸自养微生物?举例一些代表菌,并说明其在实践上的重要性33.什么叫能源?试以能源为主,碳源为辅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进行分析34.什么叫自养微生物?它们有哪几种主要生理类型?举例说明35.什么叫生长因子?它包括哪几类化合物?微生物与生长因子的关系有哪几类?36.什么是水活度(aw)?它对微生物生命活动有何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有何意义?37.什么叫“基团位移”?简述其分子机制38.什么是鉴定性培养基?试以EMB培养基为例,分析其鉴别作用的原理。
微生物生态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生态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49173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a.png)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试题一.选择题:81234.在制作酸菜或青贮饲料时,一般并不人工接种乳酸菌,这是人们利用了植物的:A.根际微生物B.叶面附生微生物C.与植物共生的根瘤菌D.寄生于植物的微生物答:(B)81235.指出以下中不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的是:A.根瘤B.菌根C.叶瘤D.叶面乳酸菌答:(D) 81236.根土比是指:A.植物根际土壤重与根外土壤重之比。
B.根外土壤重与根际土壤重之比。
C.每克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D.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答:(C)81237.植物根际每克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称之为:A 土根比B 根土比C 比土根D 比根土答:(B)81238.土壤中有一局部微生物在有颖有机残体进入时便大量发育占优势,而颖有机体被分解后快速衰退,这类微生物称之为:A.发酵性微生物区系B.土著性微生物区系C.清水型水生微生物D.腐生性水生微生物答:(A)81239.土壤中有一局部微生物对于颖有机物质的进入并不敏感,常年保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这局部微生物称之为:A.发酵性微生物区系B.土著性微生物区系C.清水型水生微生物D.腐生性水生微生物答:(B)81240.好氧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共栖时,两者可形成:A.互利共栖关系B.偏利共栖关系C.拮抗关系D.寄生关系答:(B)81241.酸菜腌制后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们利用了微生物之间的A.捕食关系。
B.寄生关系。
C.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D.专一性拮抗关系。
答:(C)81242.弗来明觉察青霉素是由于观看到在产黄青霉菌菌落四周不见有革兰阳性细菌生长,而再深入争辩制造奇迹的。
这是人类首次观看到的微生物之间的。
A.寄生关系。
B.捕食关系。
C.专一性拮抗关系。
D.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答:(C)81243.红萍与蓝细菌之间不仅在养分上互生,且蓝细菌生存于红萍腹腔内,它们之间是一种:A.互生关系。
水处理生物学(10)
![水处理生物学(10)](https://img.taocdn.com/s3/m/690dd3f7a8956bec0875e3af.png)
1.理解生态系统等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 组成和结构。
2.了解土壤、水、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 3.了解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 4.理解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能举例。 5.了解大型挺水植物的生活方式及种类特点。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10.1920 .10.19 Monday , October 19, 2020
谢谢大家!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0月 下午6时 6分20. 10.1918 :06October 19,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0月19 日星期 一6时6 分52秒1 8:06:52 19 October 2020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6时6 分52秒 下午6时 6分18:06:5220 .10.19
1、来源:土壤、空气、污水及有机残体 2、种类:自养菌 3、影响微生物在淡水中分布的因子:营养物质、温 度、溶解氧等。
水体不同层次微生物分布
阳光
层次化湖泊生态 Ecology of a Stratified
lake
表层输入(河流) 好氧层
厌氧层
表层输出
产氧光合
蓝细菌、藻、水生植物
动物、原生动物、好氧细菌 嗜甲烷菌、无机化能细菌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那部分非生 命环境的总称。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 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任何一种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群落和理化环境两 部分组成。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三种: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吸收太阳能并利用无机营养元素合成有 机物,将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在有机物中。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以及一些能够进行光合作 用的菌类。
《微生物的生态》PPT课件
![《微生物的生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b97e596529647d26285280.png)
a
3
微生物生态 研究处于环境中的微生物和与微生物
相联系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条件,以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科学。
研究微生物生态的意义: 发掘丰富的菌种资源,推动进化、分
类的研究,开发应用微生物制剂,生态农 业、生物能源、生态平衡、智治理环境污 染
a
4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a
10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Fermentative microbial
flora)
是指对新鲜有机物很为敏感在有新鲜有机物 进入时可爆发性地旺盛发育,而在新鲜有机物 消失后又很快消退的微生物类群。如格兰氏阴 性无芽孢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链霉菌、 根霉、曲霉、木霉、镰刀霉等
有新鲜有机物时发酵性微生物区系占优势。 衰退后,土著性微生物区系重占优势
采样 测定
饮用水消毒常用方法:加入液态氯或 次氯酸盐
a
16
三. 空气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在空气中只能短时间停留,就要落地, 大部分死亡,包括一些人体病原菌, 但结核、白喉 ,炭疽等杆菌和肺炎双球菌、
葡萄球菌、流或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抗性 比较强。能传染疾病。
微生物在空气传播的距离是无限的,因而 其分布是世界性的。
万个/克土),纤毛虫,鞭毛虫、肉足虫等为主,
它们以其它微生物和有机物碎片为食,对其它几类
微生物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数量分布:
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a
7
影响因数
例如:
有机物含量(水平)、 湿度、pH、土壤类型、 深度、施肥、季节;
不同土壤中的微生物的 数量
施肥对土壤中微生物数 量的影响
不同深度的土壤中所含 的微生物的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基本概念: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生物链-食物链图示图片资料来源:Environmental Science,by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5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一)土壤中的微生物1、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是它们的“大本营”,是人类的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2、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主要受到营养物、含水量、氧、温度、pH等因子的影响,并随土壤类型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其中以细菌最多。
在耕作层土壤中,各种微生物含量之比有以下10倍系列的递减规律:细菌(~108)>放线菌(~107,孢子)>霉菌(~106,孢子)>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据估计每亩耕作层土壤中,约有微生物250 kg,其中:霉菌150 kg、细菌75 kg、原生动物15 kg、藻类7.5 kg、酵母菌7.5 kg。
通过这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明显提高土壤的物理结构和肥力。
★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受季节影响,也与土层的深度有关,一般土壤表层微生物最多,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的数量逐步减少。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可把水体分成许多类型,各有其相应的微生物区系。
1 不同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1)淡水型水体的微生物1)清水型水生微生物以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自养微生物为主:硫细菌、铁细菌、衣细菌、蓝细菌和光合细菌;异养菌较少——贫营养细菌(1~15mg C/L有机质):寡养土壤单孢菌。
2)腐败型水生微生物随各种污水夹带大量腐生菌:各种肠道杆菌、芽孢杆菌、弧菌和螺菌。
在较深的湖泊或水库等淡水生境中,因光线、溶氧和温度等的差异,微生物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带:①沿岸区或浅水区(阳光充足、溶氧量大):蓝细菌、光合藻类、好氧性微生物。
如:噬纤维菌属、柄杆菌属、生丝微菌属、假单孢菌属等。
②深水区(光线微弱、溶氧量少、H2S含量较高):厌氧光合细菌(紫色和绿色硫细菌)、一些兼性厌氧菌。
③湖底区(严重缺氧的污泥):一些厌氧菌。
如:脱硫弧菌属、产甲烷菌类及梭菌。
(2)海水型水体的微生物1)海水的含盐量3%左右,能在其中生活的微生物为嗜盐菌真正的海洋细菌在缺少氯化钠的情况下是不能生长的,为:一些藻类以及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弧菌属及一些发光细菌等。
2)除了在热带海水表面外,在其它海水中发现的细菌多为嗜冷菌。
3)在深海或超深海由于黑暗、寒冷和超高压只有少数耐压菌才可生长,少数微生物甚至可在600个大气压下生长。
4)大多数海洋细菌为G-细菌,并具有运动能力。
2. 水体的自净作用“流水不腐”的实质是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
3. 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标准(1)细菌数<100个/ mL,当500 >个/ mL不宜作饮用水。
(2)用以E.coli为代表的大肠菌群数为指标大肠菌群数/ 1000 mL自来水< 3个(37℃,48h)。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1、无原生的微生物区系空气中不含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须的营养物、充足的水分和其他条件,且日光中的UV还具强烈的杀菌作用,因而不宜于微生物的生存。
2、来源土壤、水体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3、种类主要为真菌和细菌,一般与其所在环境的微生物种类有关。
4、数量取决于尘埃数量。
(四)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霉腐微生物学:研究各种工农业产品上有害微生物的分布、种类、霉腐机制及其防治方法的微生物学分支,称为霉腐微生物学。
1. 工业产品的霉腐大量的工业产品都是直接或间接用动、植物作原料制成的,含有微生物需要的各种营养物。
2. 食品上的微生物食品是用营养丰富的动、植物或微生物等原料经加工后的制成品。
3. 农产品上的微生物各种农产品上存在着大量微生物,由此引起的霉腐以及使人和动、植物中毒,危害极大。
(五)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极端环境: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盐、高毒、高渗、高压、干旱或高辐射强度等绝大多数生物都无法生存的环境。
极端微生物(嗜极菌):凡依赖于这些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1. 嗜热微生物(嗜热菌)嗜热微生物主要为嗜热细菌。
可分为5类:耐热菌:最高生长温度45 ~ 55o C,最低生长温度<30 o C;兼性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50 ~ 65 o C,最低生长温度<30 o C;专性嗜热菌:最适生长温度65 ~ 70 o C,最低生长温度42 o C;极端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70o C,最适生长温度>65 o C,最低生长温度>40 o C;超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113 o C,最适生长温度80~110 o C,最低生长温度55 o C。
2. 嗜冷微生物(嗜冷菌)最适生长温度<15 o C,最高生长温度<20 o C,最低生长温度<0 o C的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微生物。
3. 嗜酸微生物(嗜酸菌)只能生活在低pH(<4)条件下,在中性pH下即死亡的微生物。
pH 2,甚至pH 0.5的酸性条件下也有生活,如:硫化叶菌属、硫细菌属、热原体属。
4. 嗜碱微生物(嗜碱菌)能专性生活在pH 10 ~ 11的碱性条件下而不能生活在中性条件下的微生物。
5. 嗜盐微生物(嗜盐菌)必须在高盐浓度下才能生长的微生物。
一般Nacl浓度3% 左右,盐杆菌等极端嗜盐菌必须生活在12 ~ 30% Nacl中。
6. 嗜压微生物(嗜压菌)必须生长在高静水压环境中的微生物。
均为原核微生物。
7. 抗辐射微生物对辐射这一不良环境因素有抗性的微生物。
★华商晨报2004年6月6日消息据新华社电:在我国实施的“入地”工程——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发现地下2000米深处,“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嗜酸菌、嗜铁菌、嗜甲烷菌等。
它们藏身在岩石微细裂缝里,以铁、镍、甲烷等为营养。
专家指出:以前人们认为石头里没有生命,但这些生活在缺氧高温的极端环境中的“饥饿生命”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认识。
这是近年来我国早期生命研究中的一项重大发现,对研究地下生物圈以及生命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同日另讯:据《北京娱乐信报》:沉船“泰坦尼克号”船体钢板被食铁性微生物变成了触目惊心的红褐色“钟乳石”,并向其他多处地方快速蔓延。
(六)生物体内外的正常菌群1. 人体的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在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保持着十分和谐的平衡状态,在菌群内部各微生物间也相互制约,维持稳定、有序的相互关系。
★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关系,主要是互生关系,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也会转化为寄生关系。
正常菌群失调:正常菌群的微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可变的、有条件的。
一旦宿主的防御功能减弱、正常菌群生长部位改变或长期服用抗生素等制菌药物后,就会引起菌群失调。
条件致病菌:由于正常菌群失调,原先某些不致病的正常菌群成员就会乘机转移或大量繁殖,成为致病菌。
内源感染: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微生态制剂:根据微生态学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活菌制剂。
微生态学: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微观层次上的生态学规律。
人体五大微生态系统: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口腔及皮肤。
益生菌剂:一类分离自正常菌群,以高含量活菌为主体,以口服或粘膜途径投入,以改善宿主特定部位微生态平衡并有其他有益生理活性的生物制剂。
2. 无菌动物与悉生生物无菌动物:凡在其体内外不存在任何微生物(包括正常菌群)的动物。
悉生生物:凡已人为地接种上某种或某些已知纯种微生物的动物或植物。
意即已知其上所含微生物群的大生物。
悉生生物学(悉生学):研究悉生生物的学科。
用于了解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复杂的关系及其机理,用它做实验研究有很多优点:干扰因素少,操作易控制,既可进行定性分析,也可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3. 根际微生物和附生微生物(1)根际微生物生活在根系临近土壤,依赖根系的分泌物、外渗物和脱落细胞而生长,一般对植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正常菌群。
多数为G-细菌:假单孢菌属、土壤杆菌属、无色杆菌属、节杆菌属。
(2)附生微生物(根圈微生物)生活在植物地上部分表面,借植物外渗或分泌物质为营养的微生物。
主要为叶面微生物,鲜叶表面一般含106个/g 细菌,还有少量酵母菌和霉菌,放线菌很少。
二、菌种资源的开发一般步骤: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
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一般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存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从低到高的组织层次。
一、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一)微生物间的互生在土壤微生物中,互生关系十分普遍。
(二)人体肠道中正常菌群与人的互生关系(三)互生现象与发酵工业中的混菌培养二、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一)微生物间的共生典型例子:由菌藻(子囊类真菌与藻类)共生或菌菌真菌与蓝细菌)共生的地衣。
(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1. 根瘤菌与植物间的共生2. 菌根菌与植物菌根具有改善植物营养、调节植物代谢和增强植物抗病能力等功能。
菌根菌主要为真菌中的担子菌和子囊菌。
菌根可分为外生菌根(哈蒂氏网)、内生菌根(丛枝状菌根)。
(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1. 微生物与昆虫的共生在白蚁、蟑螂等昆虫的肠道中有大量的细菌和原生动物与其共生。
有的生活在共生体的细胞外(外共生生物),有的生活在共生体的细胞内(内共生生物)。
2. 瘤胃微生物与反刍动物的共生瘤胃中生活着多种细菌和原生动物。
反刍动物以植物的纤维素为主要食物,它们在瘤胃中经微生物发酵变成有机酸和菌体蛋白再供动物吸收利用。
与此同时,瘤胃也为里面居住的微生物提供了必要的营养和生长条件。
三、寄生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前者称为寄生物(parasite),后者称为寄主或宿主(host)。
各种各样的寄生微生物多是致病菌。
(一)微生物间的寄生1、噬菌体—细菌;2、蛭弧菌—细菌;3、真菌—真菌;4、真菌、细菌—原生动物。
(二)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寄生寄生于植物的微生物即为植物的病原菌。
多为真菌和病毒,细菌较少。
有的为植物专性寄生菌,有的为兼性寄生菌。
(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寄生寄生于动物的微生物即为动物的病原菌。
种类极多,包括: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