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
5 免疫细胞
![5 免疫细胞](https://img.taocdn.com/s3/m/4daf534a33687e21af45a9eb.png)
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Tr1细胞:分泌IL-10抑制巨噬细胞活性,间接抑制 Th1细胞。
(四)初始、效应和记忆T细胞
初始T细胞:是没有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 效应T细胞:是执行机体免疫效应功能的细胞 记忆性T细胞:维持机体免疫记忆功 能
分化为
郎格汉 斯细胞
巨噬细胞
器官 肝脏 肺 骨组织 肾
巨噬细胞 库普佛细胞(Kupffer cells) 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 破骨细胞(osteoclasts) 肾小球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s)
脑
疏松结缔组织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 cells)
Th1: 分泌IL-2,IFN-γ,TNF-β;促进细胞免疫,活化M
Th2: 分泌IL-4,IL-5,IL-6,IL-10; 促进体液免疫
Th17: 分泌IL-17,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 (2)CTL:细胞毒性T细胞(Tc) CD8+T细胞
特异性识别杀伤靶细胞
(3)Treg:调节性T细胞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T细胞发育过程的阴性选择
阴性选择
能与DC或M提呈的自
身肽-MHC复合物高亲和 力结合的SP细胞,发生 凋亡;而不能识别自身 抗原的SP细胞则发育成 熟。 获得中枢免疫耐受
成熟的T细胞具备:
TCR识别抗原受具有MHC限制性 T细胞识别抗原及杀伤靶细胞不仅特异性识
别经APC加工处理的抗原肽,而且须同时识别
4. CD28和CTLA-4(CD152)分子
免疫学课件固有免疫系统及应答
![免疫学课件固有免疫系统及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8bdc713ca8956bec0975e3a1.png)
*PRR a. 甘露糖受体(MR) b. 清道夫受体(SR) c. Toll样受体(TLR) sPRR
MBL,CRP
*PAMP LPS,肽聚糖、脂磷壁酸,脂蛋白、脂肽,
甘露糖,双链RNA,CpGDNA
pDC: 表达TLR7,8,9, 分泌IFN- /, 抗感染,使 Th0----Th2
DC: 分泌IL-10, TGF- , 诱导B细胞发生Ig类别 转换---IgA
DC: 分泌IL-1 , 促进T, B 活化
*DC功能 1. 加工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 2. 免疫调节
(四)、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概述: 抗病毒、抗肿瘤、杀伤细胞 TCR- mIg- CD16+ CD56+ 分化、成熟:胸腺、胸腺外 大颗粒淋巴细胞(LGL) 分泌IFN-γ、TGF-β,免疫调节
*DAMP 机体内组织损伤产生 HSP,DNA,RNA,线粒体
(二)、吞噬细胞(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1. 巨噬细胞 (1)识别受体:识别,清除病原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调理性受体 FcR CR1(C3bR/C4bR)
(3) 细胞因子受体 巨噬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受体MCP-1R、MIP1/R,可被募集至感染和炎症部位
其杀伤机制与NK, CD8+T基本相同 IL-17,IFN-,TNF-,介导炎症,参与免疫调节
中性粒细胞:
PRR,调理性受体 趋化因子受体 吞噬、调理吞噬、ADCC作用
(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命名 特征 分类:经典样DC(cDC):TLR2,4,5—Th1 浆细胞样DC(pDC):TLR7,8,9--Th2
免疫学@9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和固有免疫应答
![免疫学@9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和固有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58021aeaa58da0116c174958.png)
(五)固有样淋巴细胞
1.NKT细胞 2.γδT细胞
3.B-1细胞
(六)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 表达分子: 1. FcεRⅠ; 2.细胞因子受体:如IL-5、CC趋化因子 (chemokines, 如MCP-3)受体。
(四)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细胞)
目前将TCR-、mIg-、CD56+、CD16+的淋巴样细胞 鉴定为NK细胞
1.NK细胞杀伤活化受体和杀伤抑制受体
(1)识别MHCI类分子的活化或抑制性受体
1)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
﹡KIR2DL和KIR3DL---抑制性受体 ﹡KIR2DS和KIR3DS---活化性受体
适应性免疫应 答诱导阶段
0-4h 4-96h
屏障,吞噬细胞、 补体
吞噬细胞、B1、 NK、 NKT、γδT、CK、炎 症介质
>96h
APC
1.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0-4h)
皮肤黏膜屏障
突破表面屏障
局部巨噬细胞
活化补体旁路途径
MAC
C3b、C4b
调理作用
C3a、C5a 作用肥大 细胞
中性粒 细胞
(三)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 DC)
典型树突状形态 功能最强的APC
1.类型与特点
(1) 根据来源:髓系DC和淋巴系DC
(2)根据分化成熟状态
前体阶段→未成熟阶段→迁移阶段→成熟阶段
胎肝、脐血、 骨髓、外周血 实体器官 输入淋巴管、外 周血、及淋巴组 织中 淋巴结、脾等淋巴 器官中启动T细胞产 生IR。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https://img.taocdn.com/s3/m/0e335b1df61fb7360a4c65d9.png)
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
固有免疫细胞表达一类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 种或多种PAMP的识别分子。
生物学特征:(1)表现为较少多样性;(2)非 克隆性表达,即来自不同组织的同类固有免疫细 胞(如单核巨噬细胞)均表达相同的模式识别受 体,具有相同的识别特性;(3)能够介导快速的 生物学反应,无需细胞增殖。
第三步,吞噬体向细胞内部运动,与溶酶体融合 形成吞噬溶酶体,随即在多种溶酶体水解酶作用 下对病原体进行消化处理,其机制包括氧依赖性 途径和氧非依赖性途径两类
最后,吞噬溶酶体内的消化后产物通过胞吐 (exocytosis)作用被清除至细胞外,与此同时, 具有免疫原性的肽类物质则与MHC分子结合形成肽 -MHC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不同的T细 胞亚群。
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等的杀伤消化和清除
1、氧依赖性杀菌系统及其作用
(1)反应性氧中间物(ROI)系统 呼吸爆发——生成超氧阴离子(O2-)、OH-、H2O2、 1O2(单态氧)。
(2)反应性氮中间物(RNI)作用系统
巨噬细胞活化后,诱导iNOS,生成NO,对细菌和 肿瘤细胞具有杀伤和细胞毒性作用。
2、氧非依赖性杀菌系统及其作用
单核细胞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3%,它们在血 液中仅停留8小时左右,然后穿过毛细血管内皮, 迁移到不同的组织,分化成为组织特异性的巨噬 细胞,寿命可达数月至数年。
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
一部分巨噬细胞定居于组织器官中成为组织特异 性的巨噬细胞并被赋予特定的名称,例如肺中的 肺泡巨噬细胞,结缔组织中的组织细胞,肝中的 枯否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肾中的肾小球 系膜细胞,脑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
固有免疫系统及应答-医学免疫学-课件3
![固有免疫系统及应答-医学免疫学-课件3](https://img.taocdn.com/s3/m/6a1ba629aaea998fcc220ed7.png)
屏障, C, 血管活性胺类, 炎症介质, 促炎
细胞因子, 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早期应答阶段
•巨噬细胞的募集 活化
•细菌多糖抗原-------B1----IgM Ab , C----溶菌
•NK, NK T , T
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阶段 APC加工提呈
三、固有免疫应答特点
1. 识别特点: 识别非己异物共同表达的分子 a. 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
a. 杀伤靶细胞 b. 介导ADCC c. 免疫调节
2. 表面受体
(1)抑制性受体 *配体:MHC I类分子
a. KIR
b. KLR
KIR2DL、3DL(ITIM)
CD94-NKG22)活化受体 *配体:非MHC I类分子 NKG2D-DAP10( ITAM ) 配体:MICA/B *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CR) NKP46.30—CD3 NKP44—DAP12 ( ITAM )
KIR2DS/KIR3DS-DAP12(ITAM)配体:MHC-I CD94-NKG2C-DAP12(ITAM )配体:MHC-I
3. NK细胞的效应机制
*perforincytolysis granzyme、TNF- apoptosis *FasL /Fasapoptosis
Two types of CTL killing
(2)介导炎症反应
M: MIP-1/, MCP-1, IL-8 募集,活化
IL-1、IL-6、TNF- 炎症 IFN- /, 溶菌酶
(3)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调理和非调理受体 溶酶体, ROI, RNI *直接杀伤:TNF-介导凋亡 *ADCC: Ab介导
固有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33a675d8aa00b52acfc7ca8c.png)
4. 无免疫耐受和免疫记忆
四、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1. 启动 2. 影响类型 APC提呈抗原与表达B7
M诱导Th1分化,产生细胞免疫
NKT、肥大细胞诱导Th2,产 Th1
补体、调理、ADCC 激活M
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96以后
M、DC激活(提呈抗原、表达协同刺激 分子)、迁入外周免疫器官
三、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一)识别方式 通过PRR识别PAMP
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 association molecular pattern,PAMP)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
PRR的配体, 广泛分布于病原微生物, 是病原体或宿主凋亡细胞共有的保守的分子 结构,如LPS、甘露糖残基、双链RNA、磷 脂酰丝氨酸等, 不存在于正常宿主细胞 表面,固有免疫细胞籍此区别自身与异己
(二)应答特点
1. 通过PRR识别PAMP 2. 无克隆性扩增 3. 效应迅速
肽聚糖
Toll样受体(TLR) 膜型
甘露糖受体(MR) 清道夫受体(SR) PRR MBL 分泌型 C-反应蛋白
磷壁酸 脂蛋白
酵母多糖
LPS HSP 双链RNA 非甲基化CpG
脂多糖结合蛋白
甘露糖残基
磷脂酰丝氨酸
PAMP
模式识别受体(PRR)
固有免疫的识别受体 MR、SR、TLR等, 胚系基因编码 较少多样性, 识别病原 体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的共有特定分子结构 (PAMP)
第10讲
固有免疫应答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参与成分
皮肤黏膜屏障
屏障 血脑屏障 物理、化学、微生物
14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14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5217ad33ee06eff9aef807d0.png)
五、γ δ T细胞
主要分布于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黏 膜和皮下组织
组成性表达TCR γ δ –CD3复合受体分子,但 TCR缺少多样性,可直接识别某些完整的多肽 抗原,主要为热休克蛋白、脂类抗原、病毒蛋 白和磷酸化抗原等 是皮肤黏膜局部参与早期抗感染免疫的主要 效应细胞
六、B-1细胞
(二) 单核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及其识别的配体
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和 胞内器室膜表达模式 识别受体(PRR)如: 甘露糖受体、清道夫 受体、Toll受体 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 有的特定分子机构— 病原相关模式分子 (PAMP)
调理性受体:IgG Fc受体、补体受体、细胞 因子受体
单核吞噬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髓系DC
单核细胞
GM-CSF TNF-a IL-4
中性粒细胞
NK
T
B
NK细胞 T细胞
B细胞 淋巴系DC 髓系DC 巨噬细胞
(一)中性粒细胞
含两种颗粒: 较大的初级颗粒(溶酶体颗粒) 较小的次级颗粒 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局部感染时,中性粒细胞迅速穿越血管内皮 细胞进入感染部位,发挥吞噬杀伤和清除作 用 能表达IgG 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通过调 理作用促进和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菌 作用
树突状细胞
NK T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γδT细胞 B1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吞噬细胞
单大 核吞 噬 细细 胞胞
( )
肺 泡 巨 噬 细 胞
( 大 吞 噬 细 胞 )
小 吞 噬 细 胞
中 性 粒 细 胞
( )
巨噬细胞吞噬作用 (大吞噬细胞)
多能造血干细胞
髓系前体细胞
免疫学原理-第04章 固有免疫细胞 课堂1
![免疫学原理-第04章 固有免疫细胞 课堂1](https://img.taocdn.com/s3/m/56d9dd363968011ca30091e8.png)
第三节 其它固有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广泛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数量较少, 广泛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数量较少, 无特异性表面分子标志; 无特异性表面分子标志;
第三节 其它固有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中的细胞组分。 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中的细胞组分。 主要包括:吞噬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 主要包括:吞噬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 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以及NK 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以及NK T细胞、γδT细胞和B1细胞等。 B1细胞等 细胞、γδT细胞和B1细胞等。
中性粒细胞( 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
来源于骨髓的髓样干细胞, 来源于骨髓的髓样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 中,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约占外周血白 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 细胞总数的50%~ %,总数达到5 细胞总数的50%~70%,总数达到5×1010。而骨 %~70%,总数达到 髓的储备量多达1 髓的储备量多达1×1012。 具有寿命短, 具有寿命短, 更新快的特点。 更新快的特点。
吞噬细胞(phagocyte) 第一节 吞噬细胞
大吞噬细胞 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 system,MPS),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 和由其衍生的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macrophage,MΦ)。 (macrophage,MΦ)。 小吞噬细胞 主要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主要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eutrophil)。
医学免疫学课后习题整理
![医学免疫学课后习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7201b3c700abb68a982fbe6.png)
适应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的免疫(细胞免疫)两类。
2.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抗原及体内突变或衰老细胞,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的总称。
①免疫预防
②免疫监视
③免疫自稳(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3.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HLA分子结合并提呈抗原肽供TCR识别。
*锚定位(anchor position):
HLA抗原肽结合槽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与抗原肽结合的关键部位
*锚定残基(anchor residue):该位置抗原肽与HLA分子结合的氨基酸残基组成。
特点
专一性:特定的HLA分子选择性地结合具有某共用基序的抗原肽。
18.mhc的主要生物学功能?h la与临床医学有什么关系?
21.BCR复合物
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阿尔法/Ig贝塔(CD79a/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
第十章
※22.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及意义。(T细胞在胸 腺中的发育)
※23.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① T细胞表面膜分子参与识别抗原,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及效应功能的发挥
②有些膜分子是区分T细胞及T细胞亚群的重要标志:CD2,CD3,CD4,CD8等
抗原结合= 1
结合抗原后不能形成凝集或沉淀反应
抗体分子两臂,VL+CL+VH+CH1
9.试比较各类抗体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点。
所有Ig的基本结构均由四条多肽链即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经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
IgG
血清中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的抗体
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https://img.taocdn.com/s3/m/0bf33316a26925c52cc5bfbd.png)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是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其他抗原性异物后,迅速活化并吞噬杀伤、清除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其他抗原性异物,以保护机体的过程。
固有免疫应答在机体抗感染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调节和效应阶段也起重要作用。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
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1.皮肤黏膜屏障(1)物理屏障: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可有效阻挡病原体侵入。
黏膜的物理屏障作用相对较弱,但黏膜上皮细胞的迅速更新、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的定向摆动及黏膜表面分泌液的冲洗作用,均有助于清除黏膜表面的病原体。
(2)化学屏障:皮肤和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主要包括: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汗腺分泌的乳酸,胃液中的胃酸及唾液、泪液、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液中的溶菌酶、抗菌肽等。
这些抗菌物质在皮肤黏膜表面形成抗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
(3)微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的方式,或通过分泌某些杀菌、抑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抵御作用。
例如:正常菌群可对局部细菌的生长产生拮抗作用,临床不适当地大量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破坏消化道正常菌群,致使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大量生长,而引发葡萄球菌性肠炎和白色念珠菌性肠炎;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能产生H2O2,对白喉杆菌和脑膜炎球菌具有杀伤作用;肠道中大肠杆菌产生的细菌素对某些厌氧菌和G+菌具有抑制和杀伤作用。
2.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毛细血管壁和包在血管壁外的星形胶质细胞组成。
其组织结构致密,能阻挡血液中的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
婴幼儿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故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3d586c8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e.png)
对肿瘤的监视与防御
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
固有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
固有免疫细胞能够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进行特异性 的攻击。
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
固有免疫细胞能够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 清除能力。
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
1 2 3
识别自身抗原
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固有免疫细胞概述 • 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机制 • 固有免疫细胞的应答过程 • 固有免疫细胞在感染和疾病中的作用 • 固有免疫细胞的调控机制 • 研究展望与未来挑战
01
固有免疫细胞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固有免疫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快速识 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是人体 天然的防御机制。
细胞因子的调控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具有调节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作用。
细胞因子调控固有免疫细胞的分化与功能
细胞因子可以调控固有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功能,影响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
细胞因子网络
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细胞因子 网络,共同调节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与调节
固有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固有免疫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和配体相互识别和作用,形成复杂的细胞网络,共同调节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的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是固有免疫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类型,能够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细胞与适应性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固有免疫细胞与适应性免疫细胞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来挑战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https://img.taocdn.com/s3/m/d7aa13cb58f5f61fb7366648.png)
7
第二节 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 TCR-CD3复合物 1. TCR的结构和功能 TCR是T细胞表面特有的表面标志 包括TCRαβ/TCRγδ 功能: 识别抗原 2. CD3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CD3是T细胞的重要分子 有γ δ ε ζ η五条肽链 组成 γ ε /δ ε /ζζ/ ζη二聚体分子 五条肽链均能转导TCR的信号,胞浆区有ITAM 功能: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
链接
三
CD4+亚群和CD8+亚群 CD4+T细胞识别13~17个氨基酸组成的抗原肽,受自身 MHCⅡ类分子限制,主要为Th细胞,也行使Tc和Ts功能
CD8+ T识别8~10个氨基酸组成的抗原肽,受自身 MHCⅠ类分子限制,为Tc或Ts
TCR
TCR
CD 8 抗原肽
CD 4
HLA- I
HLA- II
三
协同(辅助)信号分子受体 1.CD28/B7 在抗原诱导的B细胞中, CD28/B7结合,为T细胞活化提供 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
2.CTLA-4/B7 给已活化T细胞抑制信号
3.LFA-1/ICAM1 促进T细胞与靶细胞或其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增 强细胞介导免疫应答 4.CD40/CD40L B细胞应答的协同刺激信号, 参与TD-Ag诱导的免 疫应答(B细胞增殖分化,Ab产生和类别转换 诱导记忆B细胞形成 5.LFA-2/CD58(LFA-3) 又称绵羊红细胞受体,表达与95%成熟T细 胞,50~70%胸腺细胞及部分NK 介导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之间的黏附, 介导T细胞旁路激活途径
Th3细胞功能 Th3细胞分泌的TGF-β主要效应是抑制Th1介导的免疫 应答和炎症反应 Tr1细胞功能 Tr1细胞分泌IL-10可抑制巨噬细胞功能,而间接抑制 Th1活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甘露糖受体(MR) 与病原体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糖 和岩藻糖残基结合。
(2)清道夫受体(SR) 识别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G-菌LPS和G+菌磷壁酸 等阴离子聚合体,结构改变的蛋白质分子等
单核/巨噬细胞是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细胞, 同时又是一类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特异性免 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单核细胞的分化发育
骨髓造血过程中,在某些细胞因子如multi-CSF、 GM-CSF等刺激下,骨髓干细胞发育成为粒单核前 体细胞,后者进一步分化成为原单核细胞并进入 血流,在此处分化成为成熟的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3%,它们在血 液中仅停留8小时左右,然后穿过毛细血管内皮, 迁移到不同的组织,分化成为组织特异性的巨噬 细胞,寿命可达数月至数年。
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
一部分巨噬细胞定居于组织器官中成为组织特异 性的巨噬细胞并被赋予特定的名称,例如肺中的 肺泡巨噬细胞,结缔组织中的组织细胞,肝中的 枯否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肾中的肾小球 系膜细胞,脑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
调理性受体,非调理性受体。
单核吞噬细胞表面具有多种抗原分子,如MHC-I类 和MHC-II类分子,诸多黏附分子等,与细胞的功 能状态密切相关。成熟单核巨噬细胞还表达高水 平的CD14分子,被认为是较为特异的表面标志, 主要用于细胞表型的鉴定。
(三)单核吞噬细胞的识别模式
天然免疫应答是机体防御感染性疾病的第一道防 线,近年来非特异免疫系统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 的人所接受。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 细胞
固有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NK细胞、 T细胞、NKT细胞、B1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
第一节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phagocyte)是一类具有吞噬杀伤 功能的细胞,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 胞组成。
一、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包括循环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monocyte)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macrophage),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 且细胞核不分叶,故命名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
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
固有免疫细胞表达一类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 种或多种PAMP的识别分子。
生物学特征:(1)表现为较少多样性;(2)非 克隆性表达,即来自不同组织的同类固有免疫细 胞(如单核巨噬细胞)均表达相同的模式识别受 体,具有相同的识别特性;(3)能够介导快速的 生物学反应,无需细胞增殖。
TLRs识别的配基各不相同,TLR2能识别许多种 PAMPs,包括细菌脂多糖、肽聚糖和胞壁酸;TLR3 识别病毒双链RNA;TLR4可识别细菌的LPS;TLR5 识别细菌鞭毛蛋白;TLR9识别细菌CpG DNA;TLR7 和TLR8能识别一些人工合成的抗病毒小分子。
TLRs在结构上包括胞外区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 富含半胱氨酸的功能区及胞内与Toll及IL-1R同源 的TIR结构域(Toll/IL-1 receptor homologous region,TIR),TLRs的胞浆区末端是其信号转导 有关的功能域,通过与信号转接蛋白如髓样分化 蛋白88(MyD88)的相互作用将特异性的刺激信号 传递到细胞核,调节基因的表达。
另有一部分巨噬细胞仍然保持运动特性,成为游 离或游走型巨噬细胞,如腹腔巨噬细胞,它们以 类似于变形虫样的运动方式游走于机体组织间。
(二)单核吞噬细胞的形态结构与表面标志
单核细胞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约 1020m,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表面有皱褶和伪 足。细胞核形态多样,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 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胞质内有许多颗粒 结构,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 性酪酶和溶菌酶,与单核细胞的吞噬杀伤功能有 关。
巨噬细胞的体积是单核细胞的数倍,直径约 5080m或更大,皱褶和伪足更多,呈多形性,胞 浆中有大量的溶酶体及其它各种细胞器。
成熟的单核吞噬细胞表达多种表面分子
单核吞噬细胞表达的表面受体多达数十种,如FcR I,FcR II,FcR III,CR1,CR3,多种细胞因子、 激素、神经肽、多糖、糖蛋白、脂蛋白及与病原 体相关的脂多糖等受体,参与单核吞噬细胞的识 别、吞噬、活化和效应。
单核吞噬细胞主要通过此种方式快速有效地识别 外来病原体刺激。
细胞表面的PRRs包括甘露醇受体(MR)、清道夫 受体(SRs)、Toll样受体(TLRs)和磷脂酰丝氨 酸受体(PSRs)。
部分模式识别受体存在于血清和体液中,称为可 溶性PRRs,包括甘露醇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 C反应蛋白(CRP),能够分别与病原微生物表面 的甘露糖残基和磷酸胆碱结合,促进调理吞噬, 活化补体介导的溶菌机制。
(3)磷脂酰丝氨酸受体(PSRs) 识别磷脂酰丝氨酸(凋亡细胞重要表面标志)
(4)TLR (Toll-like receptor)
TLR家族因其胞外段与一种果蝇蛋白Toll同源而得 名。人类TLR家族已确认的有10个成员。
TLRs主要表达在具有免疫功能的组织和细胞中, 单核巨噬细胞主要表达TLR2和TLR4。
包括脂多糖(LPS)、磷壁酸((teichoic acid, LTA)、肽聚糖(peptidoglycan,
PGN)、甘露糖、细菌DNA、双链RNA、葡聚 糖和磷脂酰丝氨酸(PS)等
其主要特征是,通常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 而宿主细胞不产生;为微生物的生存或致病 性所必需;为宿主天然免疫细胞泛特异性识 别的分子基础。
在天然免疫过程中,宿主免疫细胞是如何通过有 限的受体迅速识别大量不同的病原体并作出应答, 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
一类或一群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 共有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