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生态风险问题
谈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谈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1. 引言1.1 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关注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不仅体现在他谈论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理论中,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中。
马克思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和保护。
他强调了环境与生产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对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马克思关注环境问题的出发点是从社会整体性的角度来看待,他认为生态问题是社会矛盾的产物,必须从根本上解决。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这种利润至上的生产逻辑会最终带来环境危机。
他警示人类不能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否则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判,更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他认为只有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借鉴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思考,促进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2 当代社会面临的生态挑战当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耗增加,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凸显。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些都凸显了人类在生态环境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
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也给人类健康和生存带来威胁,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当代社会,人类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生态挑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和发展模式。
只有在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关系,意识到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类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探讨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与当代生态挑战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我们构建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态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
其
核心思想是生态和社会之间具有辩证关系,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这一思想主张人
类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也愈加严峻。
为了解决生态问题,中
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
发展。
在生态危机面前,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价值体现如下:
首先,在环保理念上,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自然和社会之间的辩证统一。
从
哲学层面揭示了自然的本质与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一致,可以为政治生态学的研究提供
深刻的理论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认为环境问题是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以人为本”的发展都不可以追求短期利益,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的长期影响,从中追求
可持续发展。
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也为中国生态文明
建设提供了基础性学术支持。
最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这一思想对当代世界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可以借鉴当代社会治理中生
态规制的实践方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
实践价值,并为多元化环保理念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同时,其对全球生态问题也具有重要
参考价值。
因此,我们应当深入研究、认真借鉴、扎实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当代解决生态危机的意义
目前,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各国生态危机的根源、危机程度各有不同。
在我国,生态现状更不容乐观,据统计,在我国南方,77个城市中出现酸雨的城市占48%。
在全国5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不到1%。
我国年废水排放量为360亿立方米,受污染的河流达47%,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
全国约有1/4的人口在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水污染危害人类和各类生物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生存环境。
不仅江河湖泊受到了污染,大海也成了排污和扔垃圾的场所,原油泄漏、严重的“赤潮”现象不断发生。
中国城市从60年代就开始缺水,目前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个,北方更有80%的城市供水不足。
首都北京的地下蓄水层50年前位于地下5米左右,现已下降至地下50米,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6,属严重缺水的城市。
我国还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涉及的范围达36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水土流失量已达100亿吨。
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48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8%。
“三北”、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和沿海地区等几大水土流失区,已经成为区域性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近代以来由于放牧、樵采、不合理灌溉等行为,加剧了土地生产力下降和肥力损失,使沙化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人口增加,生产活动加强,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沙漠、沙地面积不断扩大,许多原来的草原也变成了沙漠。
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0余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7%以上,相当于14个广东省,其中新疆、内蒙古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7%和60%。
环境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环境生态压力不断加大, 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诠释环境生态问题,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解决我国环境生态问题的认知前提和重要环节, 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一种富有启示性的思想体系,它对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其当代启示。
一、生态危机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把生态危机问题归结为资本主义的根源原因。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方式导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使得人类社会的未来面临着无法承受的危机。
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提出了必须消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竞争制度,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就必须突破资本主义制度,探索一条符合人类持久利益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看作是彼此相互依存而又不可替代的。
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幸福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资源日益匮乏、污染日益严重,加强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处,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实践路径,指导我们在生产、生活、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推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共处。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方法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必须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制度、促进绿色技术的发展等多种方式,推动人类社会向着生态文明转型。
在当代,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已经变得非常紧迫,各国普遍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如加强环境保护、开展生态修复等。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即通过改革生产方式、建设和谐社会等手段,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和人类持久发展的协调。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启示,指导我们了解生态危机问题的本质,提高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意识,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诠释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
诠释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摘要:就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理论意义、方法以及缺陷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克服生态危机的出路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而这只能是用共产主义来代替资本主义,实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一、生态危机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德国学者爱森伯格对生态运动的批判是最早和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回应。
他指出:“生态运动体现着特定的意识形态,这一方面往往被其研究生态问题的方法论缺陷和理论的混乱所掩盖。
生态学在当代己经变成了研究人类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事实上,人类生态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的趋向已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学科,而这一趋势的合理性并不是被它的实践者在科学基础上所证明,而是在生态目标的紧迫性基础上所证明。
因此,当人们已经在运用这一学科预测人类未来的时候,它从全球增长的趋势来预测即将到来的大灾难,也就仅有戏剧性的含义,其合法性尚未得到证明。
可以说,生态文化的固有缺陷就是缺少历史的和社会政治的内容,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手段相应地也就幼稚、不现实和自私。
另外,根据在现实生态运动中的三种人群划分,爱森伯格进一步指出,作为第一种人的技术统治论者,是生态运动中最强大的团体,可以被看作是乐观主义的代表。
只要对解决当前的经济或政治问题有用,他们就总是如此去做。
因此,他们对生态问题没有正确的意识,只有当他们属于生态运动的操纵者并能从中获益时,他们才加入生态运动。
实际上,生态运动为了争取一个清洁的环境而进行的斗争,虽然常常包含反对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它最终还是变成了为资本利益服务的工具。
对环境问题和生态运动进行社会和政治分析,其本质就是揭示生态运动的背后所隐藏的特殊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面前,真正的全球生态危机意识,事实上并没系统的确立起来。
因此,解决危机就难以达到协调一致性,其原因就正在于研究生态危机的主流范式缺少历史的和社会政治的内容。
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浅谈生态危机
展马克思主义,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 的模式 , 它 承认 自然规律为前提 的, 人在生产中只能像 自然本身那样发挥 对社会变革 的现实途径和 策略 以及 未来社会主义模 式进行广 作用 。换句 话说 , 如果人们在与 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时忽略 了自
泛的探讨, 并提 出 了一 些 深 刻 的思 想 对 当今 社 会 尤 其 是科 学发 然 规律为 的存在 , 那就 只能导致对 自然地破坏 , 最终 人类只能 展 理 论 有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 从 几 个 方 面对 “ 态 学 马 克 思主 将 生
是人和 自然之 间的 提供 了必要的现实条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 “ 的产生 于西方资 动 是不以一切形式 为转移 的人类生存条件 ,
本 主 义 国家 的 社 会 政 治 经 济 有 直 接 的 关 系 , 们 在 创 造 了 高度 物质交换 即人类生活实现 的永恒地 自然必然性 。劳动首先是人 他 发 达 的 物 质 文 明 同时 , 造 成 了 日益 严 重 的环 境 问题 和 生 态 危 与 自然之 问的过程 , 也 是人 以 自身 活动来 引起 、 调整和 控制 的人 人 机 , 了寻求解 决生态 问题 , 些西方思想家将 生态 问题 与马 与 自然 之 间 物质 变 换 的过 程 , 通 过 劳 动 从 自然 界 获 得 生 活 资 为 一
从“ 生 态学马 克思 主义 ” 的角度
汉理工大学政治 与行政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6 ) 30 3 ’【 摘 要l科技 迅速发展的今 天 , 当我们畅 游在知识 的海 洋, 高科技 的世 界里 , 的享受数码 时代 的魅力, 分 我们 的生活充斥着
自食其果从而会限制甚至是取消社会发展 。
人与 自然 的关系反映 了人对人 的关系 , 人对 自然统治与人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与生态保护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与生态保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在探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时,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环境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只有在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将最终伤害到人类自身。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最终造福于人类。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应当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主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只有让自然生态保持平衡,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人类应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过度开采资源,建立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今天,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凸显。
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人类的长远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树立共同责任意识,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共识,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我们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认真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的环保理念,积极响应国家的环保政策,从自身做起,培养绿色消费习惯,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环保理念对当今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当汲取马克思主义环保思想的养分,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路径,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努力奋斗。
只有在全社会通力合作下,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于子孙后代。
愿我们携手共建美丽家园,实现绿色发展的伟大梦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对生态危机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对生态危机的思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对生态危机的思考摘要:目前全球正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社会及社会制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也是一种政治危机。
本文主要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并且介绍生态危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利用自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人类生存环境极大改善,社会财富急膨胀。
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全球生物圈濒临瓦解。
至此,“生态危机”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必然要对这一时代问题做出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发现人类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环境问题尚未充分显示,人们普遍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时候,他们就极其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对于当时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住宅问题、以及各工种工人劳动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危害等,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有着大量的描述。
在分析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时,恩格斯指出:人们只看到“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了“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
生态危机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历史上并未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
然而当代的生态危机已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生活生存。
当代的生态危机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经济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关系和政治问题。
西方学者看待生态危机的主流范式比较重视技术和经济问题,而忽视了社会和政治问题,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生态危机的社会和政治意义就在于它和在当今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探索克服危机的出路必须首先考察这种联系。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对自然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分析
第49卷 第4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ol.49 No.4 2009年7月J 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Jul1,2009 □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分析穆艳杰[摘要]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加快,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为核心的生态危机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并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要关注这一当今的焦点问题。
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就成了当下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生长点。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中心问题就是生态危机问题,它对生态危机的原因及走出危机的路径作出不同于以往生态主义的独特分析,认为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因此,走出生态危机的路径就是构建生态社会主义。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B001)[收稿日期]2009-02-01[作者简介]穆艳杰,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
(长春 130012)一、关注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长点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理论必须关注时代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并给出明确理论解答。
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
经典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斗争异常激烈,当时马克思主义关注的焦点是无产阶级的生存和解放,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髓就是关于阶级斗争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即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关注当今的热点问题。
而当今时代最迫切、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就是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问题已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根本性问题,这是当代社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制度或哪种社会发展模式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一种理论和学科都必须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我国环境问题
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我国环境问题作者:高丽然来源:《财讯》2017年第01期生态马克思主义中国生态环境污染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个概念。
当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不当所造成的,我国也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原理为我国生态问题提供对策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资本主义关于生态危机的理论依据近些年来,资本主义国家不断的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环境的相关产业,其中也包括中国,其结果,使环境污染态势不断扩大,也使污染更加难以治理和控制,而最重要的就是会影响人们的健康。
(1)经济因素分析我国很多地区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产业接收,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来看,我国政府及人民必须看到其本来面目,将目光放长远。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产业转移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想发展经济但是又不想将污染严重的产业放在本国,那么在这种扩张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丑陋面目就显现出来了。
生态马克思主义学家阿格尔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趋势已经转移到了消费领域,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对于资源的需求本质,想尽办法为个人消费提供丰富的消费品,满足其需要,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加速了工业的增长,加重了自然界的负担,最终导致自然界失去平衡,导致更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
(2)生态角度分析从生态角度分析,生态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了更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中提到,生态危机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人的本能结构危机的综合体现。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体系中,资本的扩张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本身就是与自然相对立的,只要资本继续扩张,生态危机就永远不会改变,人类也就无法消除。
我国环境问题人的行为在自然界中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现如今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的行为也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人为原因有哪些呢?(1)我国新型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经济支柱就是工业化,工业化也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浅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及其时代困境
浅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及其时代困境马克思以科学的唯物主义为基础,提出生态哲学的出发点依旧是作为社会的人的生产实践,马克思首先承认人的生产实践必须以依靠客观自然为前提条件。
无论人或动物都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得生活资料来得以生存。
毕竟“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从实践领域来说,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
”客观的自然界是人的基本生存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其次,人和动物都是有着自我意识、生存欲望和繁殖欲望的个体。
但是人是作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以生产实践的方式不断的改造和利用自然。
马克思从实践论的视角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的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辩证问题。
在人类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实践直接的影响了生态问题的出出现。
人作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指导生产实践,不断的改造自然,使得客观自然客体对象化,同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物质基础,即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二、生态哲学的时代困境工业革命后的人类社会是人以大机器大工业为工具进行人化自然的实践产物,劳动在这里是以异化形式出现。
这种异化劳动“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只是单纯的需要与给予的关系,并且人不是以人的尺度和人自身的需要来进行生产劳动,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到底变成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提出这种异化的根源便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所导致,直接表现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当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紧密结合的时候,就会产生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同集团利益的分裂与对立.从而产生一种异化力量,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
基于人的异化理论的生态困境的根源,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产阶级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因素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哲学困境发生的根本因素。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生产关系与生态问题的关系以及资本主义对环境的掠夺性特征,揭示了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问题的必然产物。
文章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批判与改革建议,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生产方式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之道。
通过深入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分析,提出了重要的反思和启示,为研究生态问题,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政策建议。
这些观点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资本主义与生态问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分析、内在矛盾、生产关系、环境掠夺、制度问题、批判、改革建议、生产方式、根本之道。
1. 引言1.1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角度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危机。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资本主义制度被解释为一种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和利用来获取利润的经济体制。
这种利润导向的生产方式不仅导致了不平等的财富分配,更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认为,资本主义体制内在的矛盾和竞争驱动,导致了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污染,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对环境的掠夺性特征和生态问题的不可避免联系,使得生态危机成为了资本主义体制问题的必然产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破坏,并提出转变生产方式的根本之道。
他们主张通过改革现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实现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及对我国的启示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理论困境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困境1. 环境问题与社会矛盾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是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但在实践中,环境问题与社会矛盾之间的对立并不总是那么明显。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压力和社会福利落后等原因,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成为一种现实难题,这给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应用带来了挑战。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其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难以完全适应当代环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实践中,很难简单地将生态学问题简单归结为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问题,这种局限性也让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应对实际环境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着眼于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但在实践中,环境治理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我们要在充分考虑社会改革的也要向生态环境问题倾注更多的关注和资源。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如何统一环境治理和社会改革的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困惑和局限性。
二、对我国的启示1.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地位近年来,我国不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地位,提出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问题,更是要将生态理念融入国家发展的全过程,包括经济建设、社会改革等各个方面。
这也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实践路径。
2. 借鉴国外科研成果,开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局面世界范围内已经存在着大量关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我国可以借鉴和吸收这些成果,开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意蕴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意蕴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和人类发展的哲学体系,其理论框架中包含了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意蕴在于其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问题的关注。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意蕴进行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迁,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消耗会导致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我们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相互对立的过程实现的,这种对立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统一。
在生态问题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人类通过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也受到自然界的限制和约束。
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常常呈现出对立和矛盾,例如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辩证法的思想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我们需要以全局的眼光来认识生态问题,并通过辩证的方法来寻找生态问题的解决之道。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实践的重视也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社会实践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而生态问题正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呼吁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来改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生活,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来积极应对生态问题,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四篇】
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 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 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 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 方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篇3
马克思、恩格斯在150多年前的这段论述,在今天读起来仍感到实实在在、掷地有声。从那时算起,虽然资本 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这段刻画和描述依然那么生动 并富有时代感,足见革命导师对事物把握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我认为,这段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清楚地认识资产阶级 的阶级本质,清醒地认识今天的经济全球一体化浪潮,积极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抓住机遇、迎头赶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 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 信念
.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程度适中。
.讲课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一些实践环节的开展,使我们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 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 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 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 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 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 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 定的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生态风险问题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生态风险问题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和尖锐冲突问题被人们称之为“生态问题”并获得了全球性关注。
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的结构性破坏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造成的、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被称之为生态危机和风险。
人们为了解决并消除这种危机和风险,建立了许多国际性组织,出版了数千种期刊,召开会议并起草各种呼吁书和宣言。
然而,迄今为止,生态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可以说它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
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支持地球生命系统运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维持人类生存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也几近枯竭。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汹涌,具有很强隐蔽性的生态风险日益变得可见并在全球范围内弥散,呈现出无间断性和常态化,并不时地转化为其他形式的风险和危机。
生态风险引起了国家、民族、种族之间的争端,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国际冲突,导致争夺资源和能源的全面战争。
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这种生态风险已经演变成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理论,是马克思哲学自然观的核心。
马克思是在历史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获得对历史的新理解的,正是意识到了历史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中介,历史唯物主义才突破了狭义的“历史理论”的界限而获得了“世界观”的意义。
历史作为人类活动的时间性过程性的表征,历史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的哲学反对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对立或者统一,它既没有简单地把历史归并于自然也没有绝对地把自然溶化于历史,而是以科学的实践观点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结构和历史情势。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当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当今生态风险问题的全部答案,但马克思在深入研究当时的土壤肥力退化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及其裂缝的理论,其中蕴藏着我们可以用以探究当代生态风险问题的思想智慧。
最新-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生态风险问题 精品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生态风险问题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和尖锐冲突问题被人们称之为生态问题并获得了全球性关注。
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的结构性破坏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造成的、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被称之为生态危机和风险。
人们为了解决并消除这种危机和风险,建立了许多国际性组织,出版了数千种期刊,召开会议并起草各种呼吁书和宣言。
然而,迄今为止,生态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可以说它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
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支持地球生命系统运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维持人类生存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也几近枯竭。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汹涌,具有很强隐蔽性的生态风险日益变得可见并在全球范围内弥散,呈现出无间断性和常态化,并不时地转化为其他形式的风险和危机。
生态风险引起了国家、民族、种族之间的争端,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国际冲突,导致争夺资源和能源的全面战争。
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这种生态风险已经演变成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理论,是马克思哲学自然观的核心。
马克思是在历史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获得对历史的新理解的,正是意识到了历史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中介,历史唯物主义才突破了狭义的历史理论的界限而获得了世界观的意义。
历史作为人类活动的时间性过程性的表征,历史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的哲学反对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对立或者统一,它既没有简单地把历史归并于自然也没有绝对地把自然溶化于历史,而是以科学的实践观点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结构和历史情势。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当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当今生态风险问题的全部答案,但马克思在深入研究当时的土壤肥力退化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及其裂缝的理论,其中蕴藏着我们可以用以探究当代生态风险问题的思想智慧。
以当代生态风险问题激活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当代性的阐释和重构,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风险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有的现实关怀。
风险社会中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解析
风险社会中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解析作者:赵伟彤尹贵斌来源:《世纪桥》2015年第07期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将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发展而来。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生态理论才逐渐被人民重视起来。
产业革命的发展逐渐将生态理论推向社会大众,生态危机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显露出来。
风险社会中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解析这一论题注重分析在风险社会这一特殊环境下,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完善的全过程。
通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解析,分析生态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根源、实质,用切实可行性的方法提升生态环境,从而对当今生态问题进行反思让生态问题得到充分解决。
关键词:风险社会;生态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环境问题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7-0058-02“风险社会”这一概念是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第一次提出的理论,他认为随着工业革命进程的加快,各领域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伴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民已经进入风险威胁的特殊环境。
这种风险对于不同领域风险威胁程度有所不同,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温室效应、海啸、地震频发,风险社会从单一领域逐步向多个领域蔓延,这都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障碍。
对于生态环境来说,这种风险已经从一种现象变成灾难和危机,威胁生态环境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就是:“站在后现代主义立场上反对现代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研究现实社会的学说。
生态马克思主义起源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现代化生产方式进行批判,但现在看来法兰克福学派对生态观的理解建立在原始生态境遇之上,并没有明显的前进性和完整性。
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变革了法兰克福学派中关于“过度”了的生态观点,将其看问题的方法从对现代性的批判转移到继承现有生产方式基础上对影响生态理论的观点加以制约,使其成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色的生态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生态风险问题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和尖锐冲突问题被人们称之为“生态问题”并获得了全球性关注。
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的结构性破坏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造成的、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被称之为生态危机和风险。
人们为了解决并消除这种危机和风险,建立了许多国际性组织,出版了数千种期刊,召开会议并起草各种呼吁书和宣言。
然而,迄今为止,生态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可以说它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
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支持地球生命系统运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维持人类生存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也几近枯竭。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汹涌,具有很强隐蔽性的生态风险日益变得可见并在全球范围内弥散,呈现出无间断性和常态化,并不时地转化为其他形式的风险和危机。
生态风险引起了国家、民族、种族之间的争端,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国际冲突,导致争夺资源和能源的全面战争。
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这种生态风险已经演变成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理论,是马克思哲学自然观的核心。
马克思是在历史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获得对历史的新理解的,正是意识到了历史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中介,历史唯物主义才突破了狭义的“历史理论”的界限而获得了“世界观”的意义。
历史作为人类活动的时间性过程性的表征,历史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的哲学反对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对立或者统一,它既没有简单地把历史归并于自然也没有绝对地把自然溶化于历史,而是以科学的实践观点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结构和历史情势。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当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当今生态风险问题的全部答案,但马克思在深入研究当时的土壤肥力退化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及其裂缝的理论,其中蕴藏着我们可以用以探究当代生态风险问题的思想智慧。
以当代生态风险问题激活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当代性的阐释和重构,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风险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有的现实关怀。
二、马克思哲学视阈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思维的确立。
近代以降,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首先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在人与自然彼此分离并抽象对立的两极中解释二者的关系,因而无论是思辨的唯心主义还是直观的唯物主义都没有正确说明二者的关系及其对破解人类历史之谜的意义。
通过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践论变革,马克思把人的生存、生产实践活动作为阐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础、出发点和思维原则,确立了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思维。
马克思指出:“在一个学究教授看来,人对自然的关系首先并不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而是理论的关系……人处在一种对作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的关系中。
但是,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对外界物的理论关系中’。
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处在’某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
(因而,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
)”[1](p405)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考察中,重要的不是先从认识上把人与自然的概念抽象出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而是要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2](p55)只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中并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才生发出了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其他关系。
正是在人的生存、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践活动内在矛盾的社会历史性展开才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具有了重大意义。
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置于一切问题的首位,把它作为研究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础。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界的关系。
”[3](p11)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这个事实,马克思主张“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3](p11)进行考察。
在马克思看来,人不是孤零零地独自存在着,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对象性活动。
因而,“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呼入一切自然力的人”[4](p105)必然处于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之中。
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原初性关联表明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映照,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这个整体内才成为问题并可以理解、认识和干预。
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绝非抽象的对立或者和谐,而是包含着复杂的辩证结构,始终在冲突与协调相交织的矛盾中发展变化。
在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中,自然既有先在性、实在性、基础性,又有属人性、社会性、历史性。
一方面,自然环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进化,才为高级生命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
自然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永恒的、不可或缺的意义。
因而必须承认自然环境及其内在规律对于人的先在性、实在性和基础性。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4](p56)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p92),“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6](p107)。
另一方面,通过人的社会历史性的生存和生产实践活动的中介,对人来说的先在的自然、外部自然界就不断地转化为人化的自然界和历史的自然。
在马克思看来,“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4](p116)。
“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4](p83)“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4](p89)。
这样,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的自然又具有了属人性和社会历史性,自然既是人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就是人的生存和生产实践活动。
针对青年黑格尔派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变成“实体”和“自我意识”的神秘问题、针对布?鲍威尔所说的“自然和历史的对立”,马克思批评说:“好像人们面前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如果懂得了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就像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其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一样,那么上述问题也就自行消失了。
”[3](p21)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社会历史地形成并不断变更的,其中包含着自然对人的外在性和属人性的矛盾、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超越性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都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变更中,人的能动性和自然的属人性的确立并不能否定自然的优先性和基础性,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也决不能吞噬自然的先在性及其进化。
马克思明确反对各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机械论理解和二元论理解,在其成熟期的著作中,各种有机的和无机的固定立场已经让位于对生态过程的全面的辩证的理解。
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的具体形态的改变、对自然规律形成以及发挥作用的条件和范围的改变,不仅是一个使自然人化以满足需要、造福人类的过程,同时也有可能使自然反人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和灾难即生态风险。
(二)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及其裂缝的剖析。
物质变换(物质代谢、新陈代谢)概念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已经广泛流行于生理学、化学、农学等自然科学领域。
马克思吸收了这个概念的自然科学含义并创造性地把它用于对社会经济过程的分析,他不仅通过对一般劳动过程的分析说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及其意义,而且发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变换的裂缝并揭示了造成这种裂缝的根源。
马克思运用物质变换概念说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内容时具有自然生态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的辩证内涵。
马克思一再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
人的生存和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这个事实就其内容来看就是劳动过程中的物质变换。
人类为了满足由自身的肉体组织决定的物质需要,必须通过具体的有用劳动把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要素变换为适合于特定目的的使用价值或者说社会财富。
自然物质要素作为可能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就有其自身的物质变换规律,“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
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5](p56-57)。
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自然生态意义上的物质变换或物质循环。
劳动过程的不断重复进行使这种物质变换的前提、过程和结果日益复杂化。
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由人能动地引起、调整和控制的,这里就存在着人类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破坏作为其生存条件的自然界,从而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不能实现人的目的反而带来危害的可能性,马克思引用比?特雷莫的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6](p251)更为重要的是,“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7](p24)。
现实的劳动生产活动总是借助于历史形成的具体劳动组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这就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具有了社会历史特点。
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神化和崇拜思想及幼稚行为,使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介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也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缝”。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城乡的分离和对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5](p552)。
而在城市,土地营养物质的消耗却表现为环境污染。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的改造“使农业人口减少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们的对面,则造成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
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8](p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