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的诊断
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无水印
胰岛素治疗的方法
T1DM 多数起病急,可伴酮症酸中毒,病初C 肽低于正常或检测下限,抗谷氨酸脱羧 酶、胰岛抗原-2、ZnT8转运体或胰岛素抗体阳性,无黑棘皮病,家族史 2%~4%。可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Graves 病、桥本甲状腺炎等。 T2DM 起病偏慢,酮症酸中毒少见,病初C 肽正常或增高,自身抗体通常阴性,超重 或肥胖,常伴黑棘皮病,T2DM 家族史>80%,混合型糖尿病。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GAD 抗体阳性,诊断后6~12个月不需要胰岛素治疗;通常35岁以上起病, 儿童少见。
既往分为自身免疫型(1A型) 和非自身免疫型(1B型),新 分型认为该分类缺乏临床意义 予以取消;新增暴发性T1DM ,临床特征包括突然发病、高 血糖持续时间很短、几乎没有 C肽分泌、DKA等。
分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 病和酮症倾向性T2DM,儿童 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少见 ,酮症倾向性T2DM,非洲裔 相对高发。
反复低血糖处理
反复低血糖给予10%葡萄糖2~5mg/(kg·min )维持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儿血糖以及有无其他症状。
DKA 与酮体监测
T1DM 初发患儿DKA 发病率高,5岁以下儿童较易发生,脑水肿是导致死亡的主要 原因。
血酮体和尿酮体测定对于T1DM的治疗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了解患儿的血 糖控制情况。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 使用机械通气来帮助呼吸 ,并建立二路静脉输液通 路,视休克轻重NS 10~20ml/kg 在 10~60min 内输入。
06
糖尿病以外伴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筛查和监测
糖尿病以外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查和监测
1 2 3
儿童T1DM的发病趋势
儿童T1DM的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低龄化的 倾向日益明显,规范化、系统化的诊疗有助于改 善长期预后。
糖尿病诊断标准(1型和2型糖尿病的定义)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糖尿病的标准值是多少?在这里普及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各种表现形式,相对更全面。
早期发现更有利于治疗。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正常空腹血糖范围为3.15——6.19mol/L,餐后2h血糖为7.8mmol/L,当空腹血糖7.0mol/L时,餐后血糖11.1mol/L为糖尿病。
如果空腹血糖为6.1摩尔/升、——7.0摩尔/升,则称为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为7.8mol/L——11.1mol/L的称为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可被视为从正常到糖尿病的过渡阶段,但如果治疗得当,可以逆转到正常。
如果治疗不当,会发展成糖尿病。
人体血糖正常浓度为空腹静脉3.9——6.0mmol/L,餐后静脉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小于6.5%。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4.6——6.4。
糖耐量试验和馒头餐试验诊断糖尿病的标准:空腹血糖7.0mol/L,2小时血糖11.1mol/L,或随时血糖11.1mol/L,均可诊断为糖尿病。
从专业角度来说,空腹血糖两次超过7.0即可确诊。
糖尿病症状详细解析:早期表现1、多喝水,经常口渴,喝水不解渴。
2、多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小时尿量可达5000-ml。
3.多吃点。
患者经常感到饿,吃得多,有时会暴饮暴食。
4.减肥。
糖尿病人往往会出现持续的体重下降,后期体重下降明显。
病情进一步严重后的表现——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包括肾脏疾病(肾衰竭、尿路感染)、眼部疾病(视力模糊、视网膜病变)、神经障碍(足溃疡、四肢麻木)、心脏病(心肌梗塞、心肌病)、皮肤病(皮肤瘙痒、皮肤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感染、肺炎、肺结核)等。
食疗方案:如果一个人被诊断为糖尿病,如何从日常饮食中抵抗疾病?藜麦香米作为一种血糖生成指数(GI:35)非常低的食品,在控制血糖方面效果理想。
糖尿病患者如果以大米为主食(GI:84),会导致餐后血糖显著升高,不利于疾病控制。
儿童1型糖尿病诊疗常规06.14
儿童1型糖尿病诊疗常规【定义】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DM1)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病因】胰岛β细胞损伤和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或减少,胰岛β细胞损伤和破坏原因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的基础上由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导致了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破坏,胰岛素分泌减少。
【诊断要点】(-)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
(二)辅助检查1.血糖测定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或血清)葡萄糖为标准。
2次不同时间的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或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浆葡萄糖≥11.1mmol/L均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前3日不限制饮食,试验前进食8~10h,葡萄糖剂量为1.75g/kg,总量不超过75g,溶于150~300ml水中,服糖后30min、60min、120min、180min 取血检测。
结果判断:120min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若120min时血浆葡萄糖在7.8~11.1mmol/时诊断为糖耐量受损。
3.血气分析+电解质了解是否存在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4.血生化常规(包括肝酶、肌酶、血脂、尿酸、蛋白、胆红素)、淀粉酶及β羟丁酸测定。
β羟丁酸升高提示酮症。
5.血胰岛素、C肽测定C肽可反映内源性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不受外来胰岛素注射影响,有助于糖尿病分型。
儿童1型糖尿病空腹或餐后C肽值明显降低。
6.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代表血糖的真糖部分,可反映近2个月血糖平均浓度,正常人HbA1C<6.4%。
7.抗体测定包括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 )、抗体阳性支持1型糖尿病诊断。
【诊断标准】1.两次空腹血糖≥7.0mmol/L。
2.随机血糖≥11.1mmol/L,伴有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表现。
1型糖尿病的诊断
Zhiguang Zhou, et al. Diabetes. 2013;62:543-550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11):641-647
权威指南明确: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检测的价值
2013年加拿大糖尿病指南
胰岛素抵抗指征和自身免疫标志物,例 如GAD,ICA-2,IA-2B有助于鉴别 糖尿病诊断,但作为诊断标准效能尚不 充分。
2009年IDF/ISPADi治疗指南 85~90%空腹高血糖的T1DM患者可检测出自 身免疫病理过程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胰岛 细胞,GAD,IA-2,IA-2β或胰岛素自身抗 体
2013年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临床诊断的T1DM患者,应 进一步进行胰岛自身抗体的 检测以明确病因
2012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 分会关于LADA诊疗的共识
明显,非肥胖体型
(酸中毒)
于6个月
疑诊1型糖尿病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天地临床刊.2012,6(11):488-493.
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在T1DM诊断中的价值
指标 GADA
诊断价值
阳性率最高:
• UKPDS研究:不需要胰岛素治疗者阳性率10%,25~34岁患者达34% • 中国人群大样本研究:>30岁不依赖胰岛素治疗者阳性率5.9%
Rodriguea BL,et al. Diabetes Care. 2006;29(8):1891~1896
临床实践多依据症状和血糖,疑诊1型糖尿病
•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依据临床症状和血糖水平可初 步筛出疑诊1型糖尿病患者
新发糖尿病
起病年龄 小于20岁
“三多一少”症状 起病时伴有酮症 需要胰岛素治疗大
GADA高滴度
糖尿病诊断标准 (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四肢冰冷,麻木和,同时有,烦躁,焦虑,和精神错乱等神经症状.继续发展,则出现,言语模糊不清,答非所问,,,视物不清,心里明白嘴里说不出话来,有时全身肌肉抽动,甚至,最后完全失去知觉发生昏迷和各种反射消失.如仍得不到及时抢救,最终将导致死亡.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Ⅰ型)人,当胰岛素注射量太多时,可出现恶性低血糖反应症状,很象型精神病或癫痫样发作.还有更严重的是发生低血糖性脑病,病人可有单瘫,,不能说话,走路不稳,曰眼歪斜等,若老年糖尿病人很容易误诊为脑血管意外.另外,低血糖发生的次数越多,症状会不断发生变化,变得更不典型.在得病的头几年内,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有心慌,手抖,出汗,头晕,饥饿,无力等明显自觉症状,若纠正及时,很少发生低血糖昏迷.随着病程拉长,病情加重,低血糖发作的症状变得很不典型,以神经表现为重,严重者发生昏迷.类低血糖的治疗方法在轻度低血糖发作期间,你可能出现下列的某些症状:发抖,,心悸,神经质,出汗,和湿冷,心搏加快,焦虑,头晕以及极度饥饿.这些都是由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所致.轻度低血糖往往不会影响你的大脑,因此,你应该能够识别出这类症状,并进行自我治疗.1)对于低血糖的预防:1.注射胰岛素后30分钟内要进食,当活动量增加时,要及时少量加餐,外出办事别忘记按时吃饭,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病人也应及时加餐。
2.注射混合胰岛素的病人,特别要注意按时吃晚饭及在睡前要多吃些主食或鸡蛋、豆腐干等。
3.随身携带一些糖块、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反应时应用。
4.注意营养,多吃蔬菜水果.5.生活,作息,饮食有节制有规律.6.多做运动,保持心情愉快.7晚上睡觉时将头部垫高.8不要再闷热或干燥的环境下站立太久. 2)当低血糖急性发作时: 1.反应较轻、神志清醒的病人,用白糖或红糖25--50克,用温开水冲服或喝其他含糖饮料;稍重者吃馒头、面包或饼干25克,或水果1--2个,一般10分钟后反应即可消失。
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病。
患者日常自我监测建议
血糖监测 使用血糖仪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记录血糖波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记录 记录每日饮食情况,包括食物种类、摄入量等,以便评估饮食对血糖的影响并进行调整。 运动记录 记录每日运动情况,包括运动方式、时间、强度等,以便评估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并进行调整。 症状观察 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变化,如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是否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同时,也应注意观察慢性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如视力下降、足部感觉异常等,以便及时就医诊治。
心理干预措施选择
01
02
03
04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调整不合理认知,改 变消极思维模式,培养积极应
对方式。
家庭治疗
针对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进 行干预,改善家庭氛围,提高
家庭支持。
团体心理治疗
组织患者参加团体心理治疗活 动,增进病友间的相互理解和 支持,减轻孤独感和无助感。
药物治疗
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 者病情需要,合理使用抗抑郁 、抗焦虑等药物,缓解症状。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活动 水平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能量。
确定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饮食偏好,确定每日 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
制定碳水化合物计划
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确定每日可摄入 的碳水化合物总量和分配。
设计餐次和食谱
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偏好,设计每日三餐 及加餐的食谱,确保营养均衡。
药物选择
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外源性胰岛素 治疗,通常选择长效、中效或短效胰 岛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 调整。
1型糖尿病糖尿病检查诊断标准
1. 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的高血糖症状,往往发病芳龄较轻。
在糖尿病的诊断和检查中,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以确诊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1型糖尿病的检查诊断标准在临床上,诊断1型糖尿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查手段和标准。
以下是1型糖尿病的常见检查诊断标准及方法:1. 血糖测定:1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缺乏的情况下,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血糖测定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诊断方法。
2.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近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对于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
3. 胰岛素抗体检测:对于不明原因的高血糖症状,胰岛素抗体检测可以帮助鉴别1型糖尿病。
4. 胰岛素分泌试验:通过胰岛素分泌试验可以检测胰岛素分泌功能,对于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5. 穿刺活检:在少数情况下,需要进行胰岛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3. 1型糖尿病的其他相关检查除了常见的血糖测定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外,针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时还需要进行其他相关检查,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这些相关检查包括但不限于:1. 尿糖测定: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尿糖测定可以辅助诊断和监测血糖控制情况。
2. 胰岛素耐受试验:胰岛素耐受试验是一种检测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抵抗程度的方法,对于了解机体代谢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3. 眼底检查: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能及早发现和干预视网膜病变。
4. 肾功能检测:1型糖尿病易导致肾脏损伤,因此肾功能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4. 结语1型糖尿病的检查诊断标准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查和试验手段,通过评估病情和患者的生化指标,明确诊断病情,为后续治疗和管理提供依据。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推出,为1型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糖尿病1
LOGO 消渴病
病 例1
李某,男,58岁,干部,2002年4月5日初诊。 3个月前因情志不遂感觉口干渴,日饮水 3000ml 以上, 尿频量多,日排尿 7 ~ 8 次,体重下降 4kg 左右,乏力, 今日在我院门诊化验空腹血糖 10.3mmol / L ,尿糖 3+ , 遂收入院治疗。有糖尿病家族史。 查体: T 36 . 6℃, P 90 次/分, R 18 次/分, BP 120 / 75mmHg ;神志清楚,形体略胖,舌边尖红,苔薄 黄,脉沉数,未见其他阳性体征。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空腹血糖 10.3mmol /L ,尿常规: 尿糖 3+ ,肝功能: ALT32 mmol / L , AST 38 mmol / L , 肾功能: BUN 6.2 mmoL / L , Crea 74 µmol / I .。心 电图正常。
二、严重失水 1. 血糖、血酮升高,血渗透压升高,细胞内脱 水,渗透性利尿 2. 大量酸性代谢物的排除 3. 酮体从肺排除 4. 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使水摄入减少、丢 失过多
三、电解质平衡紊乱 渗透性利尿、呕吐、摄入减少
细胞内外水分及电解质转移、血液浓缩
血钠一般正常
钾缺乏明显 早期细胞内钾外移,血钾正
中医辨证依据
四诊摘要:口渴多饮,尿频量多,乏力,体重 下降,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沉数。 该患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火热内燔,灼伤津 液而致。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
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
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脾胃受燥热所伤,运化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沉数为内热炽盛之象。
失职,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概 述
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
1型2型糖尿病的症状区别
1型2型糖尿病的症状区别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那么1型2型糖尿病的症状区别有什么呢?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1型糖尿病的症状:1、食量增加:对于孩子而言,不少家长会对此忽视。
由于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家长会以为孩子是要长身体才吃得多,因此这些1型糖尿病的症状非常容易被忽视。
2、视物模糊:血糖迅速升高会导致视力下降,看不清东西,大多以为是近视眼。
3、易疲劳:无力并有精神萎靡,喜欢窝在床上,不愿意活动。
乏力,由于代谢紊乱,不能正常释放能量,组织细胞失水,电解质异常,故病人身感乏力、精神不振。
4、三多一少:喝水多、尿多、吃的多反而消瘦,即“三多一少”的症状,约有40%的儿童1型糖尿病起病急、病情重,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出现呕吐、脱水、甚至昏迷、抽搐等,有些儿童反复的呼吸道和皮肤化脓性感染,常因急性感染、、呕吐、腹泻,出现脱水、昏迷就诊者常易被误诊为肺炎、肠炎、败血症、或脑膜炎等。
5、消瘦:1型糖尿病与成人糖尿病有所不同,成人糖尿病多为肥胖者,为2型糖尿病;而儿童糖尿病患儿多消瘦,为1型糖尿病。
6、外阴瘙痒:1型糖尿病早期症状有女性病友外阴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
7、麻木疼痛:四肢对称性的麻木、疼痛或感觉过敏。
8、身上长疖:身上反复长疖,皮肤发痒并且易出现化脓性感染。
1型糖尿病治疗方法:一、药物的治疗方法:1、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被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每个人体内都需要胰岛素维持机体功能正常。
而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不内释放胰岛素,因此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通常是利用注射器通过皮下注入体内。
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胰岛素泵,它可以连续将胰岛素输注进患者体内。
胰岛素不是做成药片形式,而是液态制剂。
不同的胰岛素制剂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是不同的。
到医院进行检查时,医生将检测血糖水平,以确定使用哪种胰岛素才适合患者目前的病情。
下列不属于1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
下列不属于1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1. 患者芳龄:1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而非1型糖尿病的患者芳龄可跨越多个芳龄段。
2. 自身免疫状况:1型糖尿病通常与自身免疫疾病相关,而非1型糖尿病则不一定存在自身免疫疾病。
3. 胰岛素需求: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而非1型糖尿病患者则不一定需要胰岛素治疗。
4. 遗传因素:1型糖尿病与特定的遗传因素有关,而非1型糖尿病的发病可能更多受到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不属于1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进行全面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1型糖尿病的特征及与其他类型糖尿病的区别。
这些鉴别要点的深入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在撰写文章时,除了列举这些鉴别要点之外,还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案例和病例分析,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医学进展,全面探讨1型糖尿病及其与其他类型糖尿病的区别。
还可以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类型糖尿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和健康管理建议。
个人观点和理解方面,我认为通过对1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患者,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对患者来说,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管理和健康保健。
深入研究1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对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全面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1型糖尿病及其与其他类型糖尿病的区别,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促进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专业合作。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
与之不同的是,非1型糖尿病患者的芳龄跨度较大,可以包括成年人和老年人。
这种芳龄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特征和发病规律。
除了芳龄特征外,1型糖尿病还与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关。
糖尿病1糖尿病分型和诊断新
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多饮和无明确原因的体重减轻
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摄入 OGTT实验应参照WHO的标准进行
上述三种诊断方式需在另一日,被上表中三种诊断方式的任意一种予以
证实。第三种诊断方式(OGTT)不推荐常规临床使用。
与空腹血糖截断值110mg/dl(6.1mmol/L)相比,使
用 OGTT 服 糖 后 2 小 时 血 浆 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萄 糖 水 平 140mg/dl (7.8mmol/L)这一截断值将能发现更多体内血糖平衡 受损的个体。
表3 FPG <110mg/dl(6.1mmol/L)=正常空腹血糖 FPG 110mg/dl (6.1mmol/L)并<126mg/dl (7.0mmol/L)= IFG FPG 126mg/dl(7.0mmol/L)=暂定为糖尿病(需被前 面所提的诊断方法再次证实) 当使用OGTT试验时应分类如下: 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2-hPG) <140mg/dl(7.8mmol/L) =正常糖耐量 2-hPG 140mg/dl (7.8mmol/L)并<200mg/dl (11.1mmol/L)= IGT 2-hPG 200mg/dl(11.1mmol/L)=暂定为糖尿病(需 被前面所提的诊断方法再次证实)
(二)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 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 占糖尿病中大多数,分类中定义上最不明确类型。 • 从定义上看,2 型糖尿病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 素不足或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提示 2 型糖尿病仍是一种异质情况,今后仍可能有患者陆 续从 2 型范围中分出归入其他类型。 • 2 型糖尿病多于成年尤其是45岁以上起病,多数起病 缓慢,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由健康普查发现。由发 现时慢性并发症的检出情况看,确诊时已可有5~10年 • 患者多数无需依赖胰岛素而达到代谢控制或赖以生存, 但诱因下可发生酮症。 • 患者可伴全身肥胖及体脂分配异常(腹型肥胖)。 • 常有家族史,但遗传因素参与的方式及性质复杂,尚 需研究。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
细胞功能
环境触发因素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100%
胰岛素1相分泌缺失
遗传易感性
启动 加速 调节 糖尿病前期
临床发病
10%
糖尿病
时间现多尿、 多饮,每日饮水量和尿量可达几升,胃 纳增加,但体重下降. 约40%的患者常以急性酮症酸中毒入院抢 救,临床表现为胃纳减退,恶心、呕吐, 腹痛,呼吸加快,呼气中带有酮味精神 萎靡、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意识 丧失.
辽宁 1988-1995 湖南 1989-1994 山东 1989-1993 福建 1989-1995 天津市 1987-1991 黑龙江 1988-1994 吉林 1989-1994 齐齐哈尔1989-1995 上海市 1980-1991 1989-1993 北京市 1988-1994 新疆 1989-199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处理原则:
3.处理诱发病和防治并发症。 4.加强护理
我国1型糖尿病的HLA分型
HLA-DR3频率占55%,RR为7.89,一般人群中
HLA-DR3占14%,说明HHL-DR3与T1DM高度相关(协
和医院,1980)
(3)自身抗体
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65):见于60%-80% 新诊断的T1DM
抗胰岛细胞抗体(IA-2):见于60%-70%的新
CHINA ? DENMARK
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调查
(WHO Diamond Project)
我国根据WHO Diamond Project, 对15岁以下发 病的1型糖尿病进行调查。结果:1988年到1995年期 间我国儿童1型糖尿病的年发病率在0.19-1.26/10万, 显著低于欧美国家同期结果
1型糖尿病的特点及常见并发症
1型糖尿病的特点及常见并发症1型糖尿病在中国糖尿病⼈中占9%左右,在青少年多见。
它病情急、症状较重,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可以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胰岛素疗效较好。
⼀、糖尿病概述1.糖尿病的概念糖尿病是⼀种多病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和/或胰岛素抵抗,造成以慢性⾼⾎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
所有的糖尿病都符合此条件。
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前⽤静脉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糖,不能⽤⼿指⾎糖作为诊断依据。
具体是:(1)空腹⾎糖≥7.0mmol/L;(2)餐后两⼩时⾎糖≥11.1mmol/L;(3)随机⾎糖≥11.1mmol/L。
这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适⽤。
可能以后中国会⽤糖化⾎红蛋⽩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但现在中国糖化⾎红蛋⽩测定⽅法还不统⼀,测定结果也不太⼀致,⽬前主要还是⽤⾎糖的办法进⾏糖尿病诊断。
3.糖尿病的分型按照1997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共分成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
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概9%左右,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
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是指由其他原因,如胰腺的原因、内分泌的原因、遗传的原因导致的糖尿病。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种类⾮常多,但是病⼈并不很多,⼤概占1%。
由此可推出1型、2型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已经到百分之百,妊娠糖尿病不占⽐例,因为妊娠只是⼈⽣的⼀个过程,只是⼏个⽉的时间,所以妊娠结束以后还要重新分类。
从分型的⽐例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体,但1型糖尿病⽐例也相当⾼,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个⼈⼝⼤国,⼉童⽐例很⼤,1型糖尿病的总⼈数很⾼。
4.⼉童糖尿病⼉童糖尿病是指⼉童,包括幼⼉、青少年期间所得的糖尿病。
⼉童糖尿病者以1型糖尿病较多。
但随着⽣活⽔平的提⾼,肥胖⼉童的⽐例增加,⼉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在增加。
分型1型2型起病急,症状明显慢胖,家族史,种族性,⿊棘⽪病临床特点多饮多尿,体重下降,酮症酸中毒C肽低正常或⾼抗体可阳性阴性⾃⾝免疫病有⽆上表是⼉童青少年两型糖尿病的对⽐。
什么是1型糖尿病?.docx
什么是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概念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
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
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1型糖尿病的病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
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
科学家的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
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1型糖尿病的诊断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胰岛素的来源不足,空腹胰岛素水平下降低于5μIU/ml(国际单位)以下时为1型糖尿病。
诊断依据:空腹胰岛素低于5μIU/ml(国际单位),空腹血糖超过6.8mmol/L(毫摩尔)以上诊断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胰岛素是体内的正常激素,因为需要,正常人每天要产生并分泌大量的胰岛素。
Ⅰ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I型糖尿病一直被描述成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并最终破坏它们制造胰岛素的能力。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
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
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存活。
Ⅰ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I型糖尿病一直被描述成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攻
击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并最终破坏它们制造胰岛素的能力,没有胰岛素,身体就不能将葡萄糖转化成能量,因此I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存活。
Ⅱ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是相对不足,因此起先可用药物促进人体胰岛素的产生和作用,但其中半数以上终因长期药物刺激使人体胰岛功能衰竭,而需用外来的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后,仍能再次撤掉胰岛素。
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血糖指数: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胰岛素的来源不足,空腹胰岛素水平下降低于5μIU/ml以下时为1型糖尿病。
诊断依据:空腹胰岛素低于5μIU/ml,
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
正常空腹C肽265-1324pmol/L,。
1型糖尿病临床特征
恶性贫血 壁细胞抗体(21%)
4% 0.5% 2%
乳糜泻
转谷氨酰胺酶抗体 (12%)
6%
不食用小麦 抗体转阴
谷氨酸酰胺酶自身
合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乳糜泻在1A 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
并
乳
1A型糖尿病患者常规谷氨酰胺酶自身
糜
抗体筛查
泻
乳糜泻诊断成立
终身避免食用小麦及其他含麦 胶蛋白的食品
1A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例
其它: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无脾畸形,HowellJolly抗体阳性,需常规注射肺炎球菌疫苗;细支气 管炎。
APS-II
同时存在两种或更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Addison病、Graves病、1A型糖尿病、甲状腺炎
临床上比APS-1常见,但基因遗传背景更为复杂 该类患者可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白癜风。 偶尔发作的低血糖和间歇性的严重乏力症状,可使起
一项或 几项阳 性
1B型 (特发性)
无自身免疫抗体,无 任何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证据。自然病程表 现为进行性的严重高 血糖,最终需要胰岛 素治疗以预防酮症及
维持生存。
1A型糖尿病临床表现分型
1A型 糖尿病
儿童 起病
LADA
儿童起病
高危人群存在“无症状1A型糖尿病”: 空腹血糖正常,OGTT2h血糖>200mg/dl
合并Addison病
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 Addison病的危险性超过1/100,普通 人群仅为1/10000
合并发生Addison病时,1型糖尿病 患者对胰岛素需要量
可以不伴有Addison病特征性的皮肤 色素沉着
1A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食)<05ng/ml(0.17nmol/L)
另外其他常见的临床特点有:
• (1)70%患者发病前有感冒样症状或胃肠道症状:
•
• • •
2015-4-7
(2)在前驱症状出现1~2周内出现血糖升高;
(3)98%患者血清胰酶(淀粉酶、脂肪酶、弹性蛋白酶-1及磷脂酶)水平升高: (4)胰岛自身抗体常阴性; (5)可于妊娠期或产后发病。
•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依据临床症状和血糖水平可初 步筛出疑诊1型糖尿病患者 新发糖尿病
起病年龄 小于20岁 “三多一少”症状 明显,非肥胖体型 起病时伴有酮症 (酸中毒) 需要胰岛素治疗大 于6个月
疑诊1型糖尿病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天地临床刊.2012,6(11):488-493.
胰岛自身抗体检测在T1DM诊断中的价值
T1DMvs.T2DM, 显著更低, P<0.05 T1DMvs.T2DM, 显著更高, P<0.05 LADAvs.T2DM, 显著更低, P<0.05
印度一项流行病学研究随机入选500例患者,评估发病年龄、DM病程、性别、BMI、C肽、家族史、HbA1c、治疗情况等指标。
ISRN Pharmacol. 2012;2012:580202. doi: 10.5402/2012/580202.
张国超,等.循证医学.2002,2(1):19-20
胰岛自身抗体滴度不同,T1DM患者临床特征不同
临床特征 HbA1c FCP(nmol/L) 高脂血症(%) 高血压(%) 超重和肥胖(%) 合并代谢综合征(%) 诊断年龄(岁) GADA高滴度
(≥180U/ml)
GADA低滴度
(180U/ml~≥18U/ml)
的认识提高有关,但真正的发病率及患病率有待进一 步统计。
2015-4-7
FTlDM病因及发病机制
• 遗传易感性:与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Ⅱ型(HLA Ⅱ)基因多态性有关,有研究
报道FT1DM易感基因与1A型糖尿病有差异。
• •
病毒感染:如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 免疫应答:
与T1DM表现为胰岛炎不同,特发性1型糖尿病无胰岛炎,也无胰腺外分泌腺的淋巴
1型糖尿病临床诊断中所面临的困惑
案例: 32岁,男性患者
• • • • • • 主诉: 近2周出现乏力口渴 既往史: 高血压1年,超重 家族史: 母亲57岁,患高血压; 父亲60岁,患2型糖尿病 个人史: 单身,不吸烟,每周饮酒2~3次 查体: 身高 1.5 米, 体重 63 kg; BMI 28;血压138/86 mmHg;其他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
•
美国T1D Exchange注册调查研究 显示T1DM发病年龄从<1岁到93岁
年龄(N=25833例患者)
Li Jin, et al. 2011 47th EASD poster.
Beck RW,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2,97(12):4383-4389
2015-4-7
FT1DM诊断
必须满足以下3点才可确诊FT1D:
(1)高血糖症状出现1周内即发展为DK或DKA(首诊时血或尿酮体升高) (2)首诊时血糖≥288mg/dl(16.0mmoL/L)且HbA1c<8.5% (3)发病时尿c肽值<10mg/d,或FCP<0、3ng/ml(0.1nmol/L)且刺激后(胰高糖素或
2014年ADAT1DM专家共识
建议用抗体检测确诊 1型糖尿病(B类推 荐)
LADA临床表现
• 早期临床表现貌似2型糖尿病,而以胰岛β 细胞出现缓慢的 自身免疫损害为特征,胰岛功能衰退速度三倍于2型糖尿病 • 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比例高于2型糖尿病而低于经典1 型糖尿病 • 微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患病率及代谢综合征的比例更
T1DM合并危险因子情况存在变异性,增加诊 断难度
• T1DM合并危险因子与T2DM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001) • 不同T1DM患者合并危险因子情况也存在差异
Rodriguea BL,et al. Diabetes Care. 2006;29(8):1891~1896
临床实践多依据症状和血糖,疑诊1型糖尿病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11):641-647 蒋永清,等.Jiang xi J. Med Lab Sci. 2007,25(6):642-
联合多项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有助提高T1DM检出率
• 胰岛自身抗体单项检测有助T1DM诊断,而GADA与ICA联合检测对1 型糖尿病诊断更敏感:
P值
10.17% 0.32 50 21.1 19.7 39.5 48.1±12.3
9.19% 0.51 66.8 38.9 41.7 70.1 51.2±11.5
<0.05 <0.001 <0.05 <0.01 <0.001 <0.001 <0.05
Zhiguang Zhou, et al. Diabetes. 2013;62:543-550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11):641-647
类似2型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尚待研究
• 常伴与典1型糖尿病关联的其他自身免疫病,包括自身免疫 甲状腺病、乳糜泻、Addison病等。
2015-4-7
LADA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成立后,排除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 病,并具备下述3项:
(1)胰岛自身抗体阳性(GADA)为首先推荐检测的抗体, 联合IA.2A、IAA、ZnT8A可提高检出率); (2)年龄≥18岁[如年龄<18岁并具有(1)和(3)者则诊断 为LADY]; (3)诊断糖尿病后至少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2011年DA, IA-2 和/或胰岛素证实 (A类推荐,1级证据) 2013年ADA糖尿病指南
2012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 分会关于LADA诊疗的共识 胰岛自身抗体作为胰岛β细 胞的自身免疫标志物,可区 分LADA与2型糖尿病
在临床研究中对1型 糖尿病的直系亲属用 抗体检测进行筛查( E类推荐)
2015-4-7
T1DM与T2DM患者的胰岛功能损伤速度存在 显著差异
• LADA1型患者胰岛功能损伤速度显著高于T2DM患者:
– 随访6个月,6.25%的LADA1患者胰岛功能损伤>50%,18个月时达25%,72 个月时达93.8% – T2DM患者胰岛功能损伤速度较缓慢,至随访末仅30%胰岛功能损伤>50%
FT1DM治疗
胰岛功能损伤较基线>50%的患者 比例(%)
Yang Lin,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11(19):2900-2905
C肽水平在T1DM和T2DM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
• C肽是临床常用评价胰岛功能的指标,研究发现T1DM和LADA患者C 肽水平显著低于T2DM患者
指标 GADA 诊断价值 阳性率最高:
• UKPDS研究:不需要胰岛素治疗者阳性率10%,25~34岁患者达34% • 中国人群大样本研究:>30岁不依赖胰岛素治疗者阳性率5.9%
IA-2A ZnT8A IAA ICA
中国人群阳性率低于高加索人群 中国人群阳性率低于高加索人群 • 中国人群大样本研究:初诊临床2型糖尿病患者者阳性率 3.39% UKPDS研究:不需要胰岛素治疗者阳性率达21%, 中国小样本研究:门诊T1DM患者阳性率显著高于T2DM患者
T1DM诊断与治疗/预后密切相关,需积极关注
• 随着T1DM进展,疾病可预测性增高,而临床干预效果降 低
预防干预方案的 效能 预防干预方案的 有效性较好 预测疾病的准确性较 高
β细胞质量
诊断后约4年会 发生β细胞衰竭
预测疾病的准确 性
预测疾病的准确 性较低
预防干预方案的 有效性较差
1型糖尿病 发病
权威指南明确: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检测的价值
2013年加拿大糖尿病指南 胰岛素抵抗指征和自身免疫标志物,例 如GAD,ICA-2,IA-2B有助于鉴别 糖尿病诊断,但作为诊断标准效能尚不 充分。 2009年IDF/ISPADi治疗指南 85~90%空腹高血糖的T1DM患者可检测出自 身免疫病理过程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胰岛 细胞,GAD,IA-2,IA-2β或胰岛素自身抗 体 2013年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临床诊断的T1DM患者,应 进一步进行胰岛自身抗体的 检测以明确病因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10; 39(3): 527 –539. Yang Lin,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11(19):2900-2905
T1DM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临床筛查诊断不能仅局限于青少年
• 2010年在中国广东省89家医院进行的注册 调查研究显示中国T1DM发病年龄高峰为 20~29岁(平均27.3岁)
细胞浸润 FT1DM也缺乏胰岛炎表现,但在胰腺的外分泌腺存在淋巴细胞浸润,因此可能有免
疫因素参与了FT1DM的发病
•
妊娠:妊娠女性本病的高危人群,妊娠期新发生的1型糖尿病几乎都是FTlDM,具
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
2015-4-7
FT1DM临床表现
• 前驱症状:70%患者发病前常有类感冒样症状或胃肠道不适,
2015-4-7
FTlDM流行病学
• FTlDM确切的患病情况尚不清楚,黄种人的发病率高于 白种人,根据现有的报道以日本人的发病率最高。 • 男女患病比例相当,男性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 加,女性发病年龄往往较男性小,且多数与妊娠相关, 大多在孕中晚期及产后2周内发病。
• 近年各地区患病率有所增加.可能与临床医师对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