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5社会态度

合集下载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 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一个人,
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刻板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行为, 它常常只是简化
2 社会化: 学会宽容不仇恨 3 群体间平等直接接触: 熟悉的益处 4 再分类: 重新划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 5 社会影响: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营造良好
的助人气氛
*偏见的影响
1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 性别刻板印象与差别尊重 性别刻板印象: 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象 女性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 女孩更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
社会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1 含义: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 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包含 认知、情感、意向三个要素。
2 态度的特点 具体对象性 系统性 相对稳定性 内在性 社会性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行为与态度一致吗?
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在准备状态, 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
3 内化: 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人的 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 个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 接受了他人的观点, 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 体系, 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 态度就 比较稳固, 不易改变了。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 各种
3 偏见与媒体
• 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 • 媒体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画 • 影响: 人们容易相信或接受经常目睹的事物, 如果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03
社会影响与群体压力
社会影响的类型
01
02
03
直接社会影响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受到他 人的直接行为或言语影响, 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 为。
间接社会影响
个体通过接受他人的暗示、 感染或模仿等间接方式, 逐渐接受某种态度或行为。
群体压力
个体在群体中受到群体规 范和群体成员的期望,从 而产生压力和从众行为。
刻板印象和偏见。
积极接触
鼓励不同群体之间进行积极接 触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尊
重。
自我反思
个体需要自我反思,意识到自 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并努力
克服和改变。
培养多元文化能力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 值观,增强多元文化意识和能
力。
05
社会态度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定义与形成
定义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看法或评价,通常基于偏见或 先入为主的观念。
形成
刻板印象的形成通常源于人们的经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交流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对某些人或事物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影响与后果
影响判断
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人或事 物的判断和评价,导致不客观
、不准确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偏见
刻板印象是导致社会偏见和歧 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它阻碍了 人们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决定行为
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其行为,例如对环保的态度可能会影响一个人是否会选择 使用公共交通。
行为改变态度
通过实践和体验,人们的行为可能会改变其原有的态度。例如通过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 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

2021/8/5
11
父子二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 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 “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 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 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2021/8/5
12
“城市口水战”
北京
北京人看谁都是老百姓
北京更像一座皇家之城,雍容 大度而又气势夺人
政治决定经济
上海是奔放的
北京人喜欢说上海人的时尚太 肤浅,玩人家剩下的,没个性
2021/8/5
13
比如北京人形容愁眉苦脸为“一脸旧社会”,这种把具有 中国特色、带有革命气息或比较严肃的词语用于普通小事, 是只有北京人才有的“创举”。
与政治化倾向相关的还有就是北京人代代相袭的官本位、 重门第、重背景、重名分、讲体面的传统。北京话的“分”
2021/8/5
15
南京vs苏州
一个被称为中国最忧伤的城市,一个被称 为世界加工厂。一个身上只剩下省会的遮 羞布,盼着被直辖;一个默默地用经济砝 码去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2021/8/5
16
济南vs青岛
济南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学府林立、 (文房)四宝兴盛、民性柔顺而含蓄。受 传统文化熏陶深厚的济南人,在书、画、 文物古董、京剧甚至斗蟋蟀等这些中国传 统文化方面的爱好要远远强于青岛。
2021/8/5
30
(3)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 因此用他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 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 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 加以预测。
2021/8/5
31
(4)态度强度
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 定作用更大(Petty, 1992)。但是怎样才 能使态度变强呢?戴维森(Davidson, 1982)发现,对态度对象仅仅要求更多的 信息就足以使人们态度的强度增加。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练习题及答案教学文稿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练习题及答案教学文稿
▪ A 动机 B 印象 C 偏见 D态度
▪ 答案: ■
练习题(单选题)
7,当态度的三个成分发生矛盾时,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 )。 ▪ A认知 B情感 C意向 D行为
▪ 答案:
8,一个人的态度可以使他曲解事实,这是态度的( )功能。 ▪ A认知功能 B情感功能 C动机功能 D反现实功能
▪ 答案:
9,“推己及人”反映了印象形成中( )的偏见。 ▪ A晕轮效应 B刻板印象 C投射效应 D首因效应
▪ 答案: ■
练习题(单选题)
10,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 自己的态度,称之为( )。
▪ A服从 B同化 C内化 D改变
▪ 答案:
11,心理学研究表明,宣传恐怖程度和人们的态度变化呈 ( )。
▪ A服从 B同化 C内化 D泛化
▪ 答案:
5,既知道自己有抽烟的嗜好,又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于是用“世界上长寿 的吸烟者很多”来消除认知冲突,这是由于( )而改变了戒烟态度。
▪ A强调原认知因素 B改变原有认知 C改变行为 D添加新认知因素
▪ 答案:
6,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 心理倾向称之为( )。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练习 题及答案
练习题(单选题)
1,当对社会负有高度责任感的态度时,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常去从事志愿 服务,这表明态度具有( )。
▪ A自我保护功能 B价值表达功能 C知识功能 D调适功能
▪ 答案:
2,心理抵抗,指说服宣传中态度主体朝着与预期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坚 持原来的态度。其原因除了自由的需要、心理惯性,还有是( )。
▪ A不规则关系 B倒U型曲线关系
C正比关系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知识点

第七章社会态度第一节社会态度概念一.社会态度的概念态度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态度的三个构成要素:认知、情感、意向。

在态度中认知是指人的一定的价值观念,意向是指人的行为的准备状态。

对交响乐的态度例子看出,在社会态度构成的三个因素中,人的情感是核心要素,在态度中起重要作用。

社会态度的构成有以下几点:1.社会态度的对象是社会环境2.社会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3.社会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发生改变4.社会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二.社会态度的特点: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

讨论1.态度和事实的关系有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和事实是不一致的,如吸烟有害健康是事实,但有很多人在吸烟。

解释:人社会态度的一个构成要素是价值观念,它可以形成一种利害关系,如果这种事实不和人价值观念发生一种直接的利害冲突的时候,人的态度可以对事实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方式。

2.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准备状态和实际行为的做出有时是不一致的,如和关系不是太好的人打招呼,排华又让中国人住店等。

说明人的态度和具体的行为表现要受到一个具体的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态度的理论研究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强调的是联想,也就是说,在人的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某个事件能够和人的某种经验形成一定的联想,于是我们人的社会态度就会因为这种联想而形成。

操作条件反射是讲由于人的行为会带来某种奖或者惩的后果,于是他可以获得正强化或者负强化,而这种正强化或者负强化会使得人们做出形成某种态度的取舍。

二.认知理论认知失调(费斯汀格)认知有三种情形,一种是认知是协调的,一种是认知是不相关的,一种是认知是不协调的。

只有当原有的态度和外来的刺激不协调时,才会产生认知失调,就要考虑不协调是由什么造成的,怎么样去调整它。

所以认知失调会影响态度的形成。

三.社会判断理论(霍夫兰德和谢里夫)把人的态度分成了三个区域:接受的区域、态度不明朗的区域、拒绝的区域。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态度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态度

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一)态度的功能 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识或理解
(二)态度的作用 社会性判断、耐力、学习效果、工作效率
适应功能
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 形成后起着更好适应环境的作用
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从中受 到贬抑时来保护他们自己
价值表现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一 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满意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态 值
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价值就是态度的对象对人的意义
经济的价值。认为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财产的得失。 理论的价值。力求在知识系统内发现新东西。 审美的价值。把美作为人生的根本意义。 权力的价值。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支配他人。 社会的价值。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增进社会福 利。 宗教的价值。把精力放在追求神秘的东西上。
态度
attitude
主要内容
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一)态度的定义
(二)态度决定于价值
情感因素
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也 就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
意向因素
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 的准备状态
分析
三者发生矛盾,起主要作用?
认识或理解功能
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一种作为建构实 施手段的参照框架,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
态度的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2、态度影响耐力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哈斯托夫
2、态 度 影 响 耐 力
兰伯特等
效忠态度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心理学社 会态度名词解释

心理学社 会态度名词解释

心理学社会态度名词解释心理学中社会态度名词解释在心理学的广袤领域中,“社会态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宛如一面镜子,反映着个体与社会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态度呢?简单来说,社会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社会对象所持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

这个社会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事件,甚至是一种观念或制度。

它不是短暂的情绪或冲动,而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认知和评价。

社会态度包含了三个主要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

认知成分指的是个体对社会对象的知识、观念和信念。

比如,你认为某个政治家有出色的领导能力,这就是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则是个体对社会对象的情绪和感受,可能是喜欢、厌恶、尊敬或者轻蔑。

当你对那位政治家心生敬意时,这就是情感成分在起作用。

而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个体对社会对象可能采取的行为意向,例如支持他的政策或者参与他所倡导的活动。

社会态度具有多种特性。

首先,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一旦形成,往往不会轻易改变。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态度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情境和新的信息影响下,它也可能发生调整。

其次,社会态度具有主观性。

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经历、价值观和性格等因素,对同一社会对象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态度。

再者,社会态度具有内隐性。

有些时候,个体的真实态度可能并未直接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而是隐藏在内心深处。

社会态度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在早期对社会态度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父母的言传身教、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社区的文化氛围,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个人的直接经验也是形成社会态度的重要因素。

亲身经历的事件往往会给个体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们对相关事物的态度。

此外,社会文化和大众传媒也在不断地传递各种信息和价值观,对社会态度的形成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态度对个体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积极的社会态度可能会促使个体采取积极的行动,而消极的社会态度则可能导致回避或抵制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_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_社会态度
20
三、功能主义理论
基本主张: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
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

(一)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
态度反映了个体的内在需要—行为主义强化论
(二)自我防御的功能
态度能帮个体回避难以正视的现实,维护心理健康—精神分 析理论


(三)认识的功能
28
(二) 个体的学习

1. 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巴甫洛夫


2. 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斯金纳
3. 模仿与观察学习---班杜拉
29
二、态度的改变
(一)劝说宣传法



1.传播者的特性 2.信息的传播 3.被劝说者的因素 4.情境的因素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三)内化
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 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22
第三节
态度的测评
(一)等距量表 (二)总加量表法 (三)语义分化量表
一、量表法
二、问卷法 三、投射法 四、行为观察法
五、生理反应法
23
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平衡理论理论要点如下:
①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衡关系 和不平衡关系。
A. B. C. D. 有关系 有关系 无关系 无关系 且 且 且 且 喜欢(平衡) 不喜欢(不平衡) 喜欢(不平衡) 不喜欢(平衡)
P
认知的主体
O
态度的另一个人
X
态度的某个对象
13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态度

7
第三章 社会态度
三者的关系
☆在态度的三个因素中,认知因素是基础;情感因素对 态度有调节作用,一般说三个因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但有时候不一致,而当三者发生矛盾后时情感因素则 起主要作用; 例1:许多人虽然认识到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坏处,浪费时 间精力,还耽误学习,打算不玩了,但由于太喜欢(游 戏)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3.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的因素
※行为本身可否实施 ※态度目标与行为目标是否一致 ※情景 ※时间 ※态度对象的特点
第三章 社会态度
4.态度什么时候可以预测行为?
§强硬的、明确的、稳定的态度与行为有高度一致性; §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常常比通过间接形式获得的“二
手”态度更能决定行为; §态度的重要性关乎切身利益; §当我们观察个体经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为时,
第三章 社会态度
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一致性亦即稳定性,它指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态 度会倾向于一致。
一贯性指时间特征上的持久性,即态度形成后,它会在新的 态度改变要求出现前一直保持不变。
4.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态度可能是简单明确的,比较容易确认和保持;也可能是复杂 的,不太容易形成一个明确的指向,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冲 突现象。
第三章 社会态度
(二)行为决定态度吗?
1.角色 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角色”决定态度? 电影《死亡实验》
第三章 社会态度
2.社会行为
第三章 社会态度
3.表情与态度
第三章 社会态度
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拉克与其同事的研究发现,当人们用呀咬住一支钢笔 时(会牵动笑肌)比仅仅用嘴唇(不会牵动笑肌)含住它时,人们会感 觉卡通片更加有趣。
第三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在外在情境压力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种态度与具 体行为之间一致性的高低,或对具体行为影响作用 的大小,决定于这一态度的向中度如何,也就是看 这一态度本身是否居于个人价值系统的中心位置, 是否对于个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则有关的行为对个人的意义越 重要,对个人远效的心理影响也越大 ,从而这种态 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也越大,情境的相对作用也就 愈小。 另一方面,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当行为与其不相一 致时会出现强心理冲突,从而这种态度抗拒不一致 行为的力量也大。

1.经济的价值 认为生活的主要目的 是财产的得失。 2.理论的价值 力求在知识系统内发 现新东西。 3.审美的价值 把美作为人生的根 本意义。 4.权利的价值 认为人生的目的在 于为了支配他人。 5.社会的价值 认为最有意义的工 作是增进社会福利。 6.宗教的价值 把精力放在追求神 秘的东西上。
见死不救背后暴利捞尸生态


行为决定态度(美女与野兽)
真实的案例:1923年,山东,一个 女人被强盗强抢上山并拜堂成亲 (行动),一起生活6年后(行为), 家人带官兵解救了她,但她不愿离 开那个强盗,理由是一起生活这么 久,她爱上了他(态度)。
多年来,政府力劝人们系汽车安 全 带(态度),效果不好,后来 制定 法律,不系安全带视为违法,并让 交警加大了监察力度,人们虽然发 发牢骚,但还是系上 了安全带(被 迫行动)。过了一 段时间,交警不 再监察,但人们 却觉得这项规章制 度很好,能确 实保证人的生命安全 (态度),都自觉寄上安全带。
第四章 态度





一、态度的含义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三、态度的功能 四、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理论 五、态度改变的方法 案例讨论 谢谢支持!

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经典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社会态度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社会互动的对象以及互动范围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会受到自己态度的影响。

态度是人类社会中最觉的心理现象,将这一概念首先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斯宾赛(Spencer 1862)和贝因(B. bain),在他们那里,态度是一种把个体判断和思考导向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和先有倾向。

这种看法被后来朗格(L. Langer)的实验所证实,1888年,朗格发现,如果被试集中注意即将做出的反应,其反应时间比没有这种预先准备的情况要短。

这种预先的准备状态就是所谓的态度。

在朗格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态度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的制约作用。

我们认为所谓社会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较为一贯和稳定的主人和行为倾向。

1、态度是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较为稳定和一贯的心理反应。

2、态度是社会主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心理反应倾向。

3、态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是在其它心理过程基础上综合而成,包括认话、情感、意向三种心理过程。

4、态度是针运载一定对象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的构成因素和特性一般说来,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因素构成:1、认知。

指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等。

2、情感。

指的是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3、意向。

指态度主全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态度的这三个构成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态度同一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

态度的形成指的是一种新的态度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态度的改变指的是一种态度由旧向新的发展的过程,即旧的态度改变为新的态度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态度

第四章社会态度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所谓态度,一直是两种传统社会心理学家非常重视的研究领域,甚至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曾经形成过研究态度的高潮。

其主要原因就是态度进一步影响和完善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认识,无论是我们对于他人的行为或社会环境的解释,还是我们对他人及群体的各种反应,或多或少都与我们所持的态度有关。

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态度的界定(一)态度概念的提出最早把态度这个定义引人心理学的是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赛(H·Spencer)。

他在《第一原理》中提出态度是一种先有之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导引至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

这种看法,后来在兰格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兰格在他关于反应时间的实验中发现,对某种事物的反应,事先有精神准备和没有精神准备是不一样的。

当被试者集中注意力于自己即将做出的反应时,其反应时间就会比其他集中注意力于即将来临的刺激的被试都的反应时间要短。

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中引人注目的概念,是从1919年托马斯(W·I·Thomas)等人的移民研究开始的。

他们在研究波兰移民问题时,为了说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的影响和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从而假定了“态度”这个概念。

自此以后态度这个概念便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二)态度的定义由于人的社会态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根据自己理解对态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为了加深对态度概念的理解,有必要介绍几种影响比较大的定义。

1、萨斯顿(Thurstone)认为:“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这是最简单的说法,他强调态度是主观的心理状态。

某人对某种对象在情感上的亲疏、远近就是态度。

2、奥尔波特(Allport)提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

”这种定义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他强调的是从兰格时代起就为人们所重视的行为反映的准备状态。

3、杜博(Doob)认为态度是“含蓄的、驱动力产生的,在个人交往中被认为在社交方面是很重要的一种反应。

社会心理学5章态度及其测量

社会心理学5章态度及其测量




五、内隐态度测验
六、态度的实证测定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难 点 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同行为的分离与一致

二、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解释
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什么是态度
(一)态度的定义
1、学术界对态度的定义尚未一致
2、学术界共识:态度包括认知、情感、行动三要素 3、综合: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 对 对 小鬼子还是 象 象 小鬼子贼拉 那么无耻!
称。 乔治· 埃尔顿· 梅奥教授在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所谓"霍桑 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第五章 态度及其测量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一)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
1、有用则生积极情绪,否则生消极情绪 2、与个人得失关系大,则态度受影响也大
专题:测量心理学
• 重要概念:量表
• 量表,测量工具,经严格设计及开发,将主观、抽象概念定量化测量。 • 量表的设计远较调查问卷严格,是特殊的问卷
调查问卷
心理学量表
例:抑郁自评量表
(最近一周的感觉)
例:抑郁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分析
计分规则: 第2、5、6、11、12、14、16、17、18、20题是 用正性词描述的,需反序计分,即1偶无计4分,2有 时计3分,以此类推。其余题目按正序计分。 计算抑郁严重度指数=总分/80 程度分级: 0.5以下者无抑郁; 0.5-0.59轻度抑郁; 0.6-0.69中度抑郁; 0.7以上者为重度抑郁。

(优选)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

(优选)社会心理学第五章社会态度
结果表明:出现次数越多的词,人们对它的评价越高。 后来Zajonc用脸部照片和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都 证明了这一点。
五、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下,人们的态度可能更多基于对自己的关 注,而在东方文化下,人们的态度则更多基于对自己 的社会团体(如家庭)中的地位的关注。正式因为这 个原因,强调自我与个性的广告更易在西方文化中发 挥作用,而强调个人所属社会团体的广告会在东方文 化中产生效果。为验证这个假设,Han和Shavitt为相 同的产品设计了不同的广告,或者强调独立(如有一 则广告是这样说的:“穿对鞋子是很舒服的”),或 者强调互赖(如“适合你家人的鞋子”),并让美国 被试和韩国被试观看这一广告。
➢心理抗拒的强弱受以下因素影响: ➢对自由的期望 ➢对自由剥夺的威胁 ➢自由的重要性 ➢剥夺某种自由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的剥夺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研究
(三)内隐态度改变理论 1.PAST模型理论 当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发生态度改变时,其新旧
态度之间会相互影响产生一种类矛盾的中性状态, 从而影响行为
结果表明:当说服者反对与自身利益相同的立场是, 说服效果最大
七、偏见产生的理论——团体冲突理论
M.Sherif等人在一项经典研究中,用童子军宿营的实 验验证了团体冲突理论。被试是一群正常且适应良好 的12岁男孩,他们被随机编入“老鹰”和“响尾蛇” 队。两队的营区相聚很远,每一队都只待在自己的营 区。实验开始阶段,研究人员为两队各自安排了许多 有去的活动,比如远足、游泳以及盖房子、准备晚饭 等分工合作活动。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团体 凝聚力。
➢ 对旧态度否定标签的不可回想 ➢ 新旧态度可以互相激活 ➢ 对新旧态度不同(矛盾)的意识
2.双重态度模型理论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自我保护功能 4、价值表达功能
第一章 绪

认识和评价的功能
态度充当着图式,为人们建构世界提供了某种 框架,它能帮助人们组织和吸收外界复杂的信息, 从而为个体的行为反应提供具体信息;某一特定 的态度一旦形成,成为一定的心理结构,就会影 响个体对后继刺激的接受;态度能使个体有选择 地接受有利于自己的、合适的信息,拒绝不合适 的信息,但也可能使人歪曲信息,产生偏见等。
第四章 社会态度
门前效应 借钱 开拓市场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折扣技巧
销售策略
飞机晚点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滚雪球策略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本次课探讨的主要话题是态度,而社会心理学研究 态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研究态度和人们的行为之 间的关系。从主体和客体的意义上都能说明,态度 在本质上是社会属性的,所以主要探讨社会态度和 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大家熟悉的原来中国足球队 主教练米卢曾说过,态度决定一切,既然是一切, 当然包括行为,那么,社会态度能够准确预测社会 行为吗?态度又是如何形成的,行为能否反过来影 响甚至说是塑造态度呢?
第四章 社会态度
五、行为塑造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组被试:测试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正常人 耐痛的程度,初测时仅仅记录两组被试各人的耐痛水平。 休息时,对一组基督教徒说:“据某一报告认为,基督教 徒的耐痛力不如犹太教徒”;对一组犹太教徒说:“据某 一报告认为,犹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徒”。 结果: 再测时发现,被告诉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痛力 水平都显著提高,而未被告诉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 痛力水平与初测结果无显著差异。
第一章 绪

自我防御的功能
态度帮助人们抵御针对他们自身的有害 信息,使人们避免自己内心的焦虑 ,或者 能使人们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
第一章 绪

【兰伯特(W. E. Lambert, 1960)“会员群体对耐痛力 增长特色的效应”实验】 被试: 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各两组(共4组)大学生 设备: 由血压计改装的耐压器:在充气皮绑带上置一 尖突起,绑在手臂上,充气后会使人产生痛感。 当被试无法忍受时会说“受不了”,这是松开绑 带并测定充气量,作为耐痛力的指标。
第四章 社会态度
信息唤起的恐惧情绪 信息的呈现方式 重复
第四章 社会态度
公益海报:开车请系好安全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照片:不系安全带的后果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海报: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第四章 社会态度
4、情境的作用:态度转变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 一些情境因素会影响态度转变。 预先警告 分心 重复、情境的强化作用
2、Sherif关于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研究
谢里夫对某个禁酒组织的观察和研究
第四章 社会态度
3、R.敏纳特对煤矿工人系统的观察研究: 白人对黑人的反应在工作中和工作后具有 非常有趣的差别
第四章 社会态度
(二)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呢? 1、来自态度自身的因素—稳定与否
2、来自态度对象的因素—特殊性水平
第四章 社会态度
一群外国人 不远万里, 来到中国, 来支援中国的娱乐事业 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啊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一)关于社会态度与行为结论相互矛盾的研究 1、R.T.拉皮尔(piere,1934)中国 留学生夫妇 66 184
第四章 社会态度
2、门前效应(door-in-the-face technique)
3、折扣技巧(that’s-not-all technique) 4、滚雪球技巧(low-balling technique)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登门槛效应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无压力的屈从
小心驾驶
募捐 求爱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每天进步一点点
对象既有态度的自我防卫策略 笼统拒绝 贬损来源 歪曲信息 论点辩驳 回避信息 文饰作用
第四章 社会态度
3、沟通信息的因素 信息的差异 若两者相距不大,会产生 同化效果,接受者会缩小差距, 给予正面评价,将受到传播信 息的影响。若两者相距很大, 将产生对比效果(反衬),接受 者会夸大差距,给予反面评价, 态度不愿改变,甚至产生反方 向的效果
4、来自情境压力的因素
迫于情境压力,社会行为与态度会不一致
比如:挑选座位
比如:评价食物
“名车+美女”的搭配
第四章 社会态度
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形成的理论
第四章 社会态度
(一)、态度形成及变化的三阶段理论(H.C.Kelman,1958)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态度的形成 (一)依从 obedience 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 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 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 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 (二)认同 identification 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 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越属 于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 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三)内化 internalization 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 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 机组成部分。 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 果,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演员冒充“权威性的专家”骗人的假药广告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演员冒充“权威性的专家”骗人的假药广告
第四章 社会态度
受欢迎的名人更有说服力
第四章 社会态度
2、被说服者的特点 对象原有态度的稳固程度 人格因素 个体的心理倾向:逆反心理 心理惯性 时间 依据 协调性 自主选择性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一章 绪

【琼斯(E. E. Jones, 1956)态度的过滤器效应实
验】 被试: 两组大学生:第一组,反对“白人与黑人分校 学习”组(反对歧视黑人);第二组,赞同分校组 (有种族歧视者)。两组态度相反。 过程: 让两组被试分别单独地朗读11篇主题为“反对 黑人与白人分校学习”的文章,读后请两组被试 分别将所记忆的文章内容尽量完整地写出来。
第四章 社会态度
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A:抽烟让我快乐,这很重要,哪怕将来得癌症 B:健康最重要,为此要戒烟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三)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1、劝导者因素 (1)专业性:权威性+专家资格 (2)可信度: (3)吸引力受欢迎程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演员冒充“权威性的专家”骗人的假药广告
第四章 社会态度
(二)态度改变的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
第一章 绪


P

P

P

P








O

X
O

X
O

X
O

X

P

P

P

P








O

X
O

X
O

X
O

X
平衡状态
不平衡状态
“+”表示肯定关系,“—”表示否定关系 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认知诸元素相一致吗?
态度和行为相一致吗?
第四章 社会态度
1、改变某一认知因素,使之与其他认知元素趋 于协调 A:我喜欢抽烟 B:抽烟容易患癌症
第四章 社会态度
2、增加新的认知因素,改变认 知不协调的状况 A:我喜欢抽烟 B:抽烟容易患癌症 C、世界上抽烟长寿的人很多
D、抽烟可以减轻精神紧张
第一章 绪

结果:
第一组学生所记忆的材料数量(即成绩)远优于 第二组。 结论: 与读者社会态度相吻合的材料,易被吸收、同 化和储存、提取;而与读者社会态度相反的材料, 则往往被忽视或曲解。显然,态度在学习中起着 过滤器的作用,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第一章 绪

价值表达的功能
态度能表达人们深层的价值观,它既来 自价值观,又能表达价值观,这是态度性质 中最主要的一点。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
时尚界的犀利哥还是乞讨者中的时尚哥
第四章 社会态度
3、来自态度主体自我的因素 第一,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 行为标准,因此用他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比较有效; 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 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行为加以预测 第二,动机;
第三,个体能力;
第四,个体意志力
第四章 社会态度
第四章 社会态度
认知(cognition): 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