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1先秦诸子学(二)

合集下载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课件 (27张PPT)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课件 (27张PPT)

讲解:
1、你知道“诸子百家”的含义吗?
“诸子”指的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 物;“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 称。
“诸子百家”的出现背景:
1、政治: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各诸 侯国争霸。 2、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这使得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文化: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 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4、学术自由: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 纷纷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 则留,不用我则去”。
墨守成规
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 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 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 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家(Mohism):
墨子(Mozi),名翟,(前 468-376年),鲁国人,出身平 民,做过木匠,据说师从孔子, 因不满儒学而另立学派,曾前往 各国讲学,门徒很多,有严密组 织,并且能行侠仗义,赴汤蹈火。
墨子名言:兼相爱,交相利。 Love each other and benefit each other.
主要思想:
“道” (1)思想观:思想核心是

第四讲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讲先秦诸子散文

指出其“大欲”是“缘木求鱼” 进一 步指出行霸道“后必有灾” 引起齐王 的警觉,愿听 不从正面说危害,再 设置陷阱,以邹人和楚人战的比喻,引齐 王肯定楚人胜 迫使齐王接受“小不 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 的道理 终于说服了齐王 最后才从正 面向齐王宣讲了他的王道的政治主张和具 体做法以及要达到的效果。
寓言
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所谓“寓言十九(十分之九)”(《庄子 集释》卷九上成玄英疏)。 据统计,《庄子》一书中,含有寓言故事 200多则。
这些寓言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 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神” 等;也不乏别出心裁的即兴创作,如《齐 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等。使《庄 子》呈现出有别于其它诸子散文的独特的 形象思维。《庄子》一书中绝少枯燥的说 教,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 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 妙的表现自己的思想。
本文集中体现了孟文善辩的特点。孟子在 当时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他坚决维护本派的学说,积极宣扬自己的 政治主张,却又不合时宜,因而不得不游 说各国,滔滔雄辩。客观形势如此,逼使 他不得不这样。而就主观方面看来,孟子 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 的能力;再加上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的影 响,以及频繁辩论的实践的锻炼,成就了 他的辩才。
南怀瑾先生说:“曾皙所讲的这个境界, 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 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 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 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 的那个理想。”
“孔子与曾皙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 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 憬。”“子路等人的政治抱负很了不起, 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 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 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 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 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 点也。’”(南怀瑾《论语别裁》)

第4讲 诸子之学

第4讲  诸子之学

三、道家与道教
3.道家和道教的理论联系 道教与老庄道家存在着从内容到形式的联系,老庄的道论 本来就是玄之又玄 , 因而给人们发挥的可能老庄哲学具有超 然性质, 追求永恒至境, 因而吻合道教追求长生, 提倡守神保 精、养气全真的宗旨。但道家和道教不是直接的理论继承和 发展关系, 而是道教利用和发挥了道家的思想, 道家为道教的 发展提供了一个文化背景。
二、百家思想
2.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主要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 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 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 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 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 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 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道家与道教
2. 道家与道教的理论差异
道家理论和道教理论的区别有以下几项: (1)理论旨趣不同:道教最大特点是修养身心 ,追求羽化升仙,长生不老。而道 家却是以清净无为为宗旨,去掉了神仙信仰和神仙修行。 (2)对待儒家态度不同:在道家看来 , 他们要追求的是自然无为 , 反对儒家的礼 法。而道教则相反, 主张吸纳儒家礼法, 否则不会修炼成仙。 (3)政治理想不同:老子的理想是“小邦寡民”的理想社会。道教的政治主张是 天地所生财物养天下人, 崇尚公平分配, 人人自食其力, 反对强取人物。道教的善良观 念在于公平爱护世人, 这个观念来自天心, 这是道家所没有的。
二、百家思想
4.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主要作品:《韩非子》、《商君书》。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 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 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 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现代流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现代流变
“克己复礼”——把自己看 成人(道德自觉或人旳自觉)
孔子、司马迁与商人
▪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述而》
▪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 —《学而》
▪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 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 也。”——《子罕》
董仲舒旳思想
▪ 天意主宰一切
▪ (天者乃万物之主,天意尊阳抑阴)
▪ 天人感应
▪ “天地之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也,……人有三百六十节, 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 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 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人是天旳缩影
▪ 德教 “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
刑”
▪ 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 天法古为旗号,将儒学神学化。
三大文教政策
▪ 指导思想:治天下以教化为大务
▪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 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 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 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 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 节民以礼, 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被定为孔子旳唯一继 承者,被称为“亚圣”。
孟子旳基本思想:
(一)性善:第一种提出性善论旳 是孟子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孟子旳基本思想: (二)仁政
他以为,一种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 扩充自己旳善端。为此,孟于注重主观精神旳涵养,提出要 “养浩然之气”,以到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二、 墨子及墨家学派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二、 墨子及墨家学派

• 3.非命强力:
• “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 述,非仁者之言也〞
•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 不生〞
• 墨子提出“强力从事〞的著名论点。
• 墨子认为,必须克服懒惰倦怠的不 良风习,树立强力进取的精神,他 提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 宁,不强必危〞“强必贵,不强必 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 饱,不强必饥〞“强必暧,不强必 寒〞。世间的治乱、安危、贫富、 贵贱完全是由人自身努力与否决定 的。
•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 现存3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 录、整理、编纂而成。 ?墨子?分两大局部:一局部是记载墨子言行, 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 另一局部?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 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 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 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 思想。
• 他主张革除这种陈俗旧礼,树立节 用的风气。
• 3.非乐:
• 墨子锋利地指出:“上不厌 其乐,下不堪其苦〞乃是危 害天下的巨大祸害。“节俭 那么昌,淫逸那么亡。〞这 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历史 规律
(三)、主张尚贤、尚同
• 提出了“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新的 用人原那么。
• 提出要“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不仅反对世卿世禄制,而且反对天 子的世袭制。
• 认为天和鬼具有绝对权威,可以普 济众生,赏善罚恶,除暴安民,谁 违背了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天和 鬼的惩罚。同时认为鬼神是对人民 进行统治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七)、 墨子对知识的分类和四识、 三表的认识论体系
• 1.七知:墨家根据各种知识的来源和内 容将知识分为七类:“知:闻、说、亲; 名、实、合、为。〞

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

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
各诸侯国对“士”都给与优厚的待遇。诸侯对“士”的 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者留、不合则去”。促进了各国人才 的流动。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诸子们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学术观点纷然 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争辩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 鸣”的错综复杂、异常活跃的几面。
(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
• 2、仁—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
仁具有多种内涵,首先,其基本的是对礼 的内在自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
《论语·颜渊》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
第一讲 诸子百家的争鸣与融合
一、先秦诸子百家概况
1、诸子百家的产生与分类(关于诸子百家的界定) (1)诸子与“士”的兴起有关。
“士”本处于西周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的最底层,春 秋、战国之世“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大改组,将之从沉 重的宗法制枷锁中解脱出来,在社会身份上获得独立的地 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专门文化知识并以脑力劳动为 特点的社会阶层。
(2)随着周王室统治的衰微,“王官之学”发展 到“学术到民间”。
何谓“百家”?
在当前思想史的研究、写作中,司马谈
的“六家”、刘歆、刘向父子的“九流十 家”,是真正用来描述、把握先秦时期学 术思想界的基础“话语”。各种讨论到 “百家争鸣”的文章,也似乎多是说说而 已,要不就搬出儒、墨、道、法等家。于 是,名义上的“百家”,变成了几家、十 几家。总之,在当前,“百家”成为了一 个虚幻的名词。其实,打开先秦至汉代的 子书以及史书,“百家”的存在不容置疑 的。

先秦诸子研究 PPT课件

先秦诸子研究 PPT课件

苏秦游说秦惠王 吞并诸侯,称帝而治 《战国策》: 秦王曰: 寡人闻之, 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 司马迁《苏秦列传》: 苏秦为纵约长。 “并相六国” 家人的态度:前倨后恭 3、自由平等的文化环境 齐国稷下学宫
↓ ↓ ↓ ↓
天子 诸侯 诸侯 诸侯
大宗 ↓

长子 二子 三子



诸侯 卿大夫 卿大夫

大宗 ↓

长子
二子 三子


↓↓

卿大夫权、政权一体,
《左传》:“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世卿世禄
松散的统一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诸侯强 周天子弱
3、王室、天子的地位变化: 第一,周天子直辖的“王畿”之地缩小。 第二,诸侯向王室的朝贡显著减少 国势贫弱,王室渐趋衰微 王室衰弱的后果: A、人才外流,文化下移 诸侯国多元文化中心。 楚国:老聃,道家学派 鲁国:孔丘 ,儒家学派 宋国:墨翟,墨家学派
例三: 《左传》襄公十四年 晋侯问师旷:“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 师旷:“或者其君实甚。” 良君,困民之主
“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 主,将弗用之,弗去何为?”
例四 鲁昭公被季氏放逐,死于乾侯 赵简子 史墨: 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 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
(五)、钱穆“孔门说” 开诸子之先河者为孔子。 法家、墨家等诸家多师从孔门, 系孔子之再传弟子, 或与孔门关系甚密切者。 (六)、侯外庐“经济”说

先秦诸子选读概述 -完整版PPT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概述 -完整版PPT课件
谈到做人的标准,这些文化体系中的大的标准没有什么区 别但是在一些细节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儒家的相处之道是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例如孝和仁义,都是他们文化的标准之一 ,而道家讲究的是在于名利上的态度,讲的是应该淡泊名利, 不为了一些自己的好处,而破坏他人的生活或是好的事情,佛 家的大家都应该比较清楚,他们的理念就是人生在这个世界上 就是一个轮回,世界上总有因果报应,做的坏事迟早都会找到 头上来,好事也会相应地回报回来。
3、人生观 在儒家的思想里面,人的一生应该是十分积极向上的,道家的观念就是在人生
之中顺应自然生活的过程,人应该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的顺应自然,从而达到自我 的完善,平时多观察身边自然的事物,从而进行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佛教大家肯 定并不陌生,讲究的是一手普度众生的信念,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来超度更多人于水 火。
主张以道为师,随顺造化 (继承和发扬老子学说)
老子是道家学派 的创立者,
“老庄学说”
墨 家
墨子 《墨子》
墨 翟
战 国 初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攻、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
墨家创立者 与儒家并称“显
学”
法 韩非子 韩 家 《韩非子》 非
战 国 末
“法治”(法律)、“术治”(手段) “势治”(权势)
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著作及 著作的特点。
家(邹衍)
兵家(孙武、孙膑)
纵横家(苏
秦、张仪)
杂家(吕不韦)
农家(许行

发展顺序:春秋晚期( 儒家 、 道家 )
战国初期( 墨家 )
战国中期( 道家 )
先秦诸子概说 三、先秦诸子的思想
学 尊称 姓 时 派 著作 名 代
主要思想及主张
备注

诸子百家(共26张PPT)

诸子百家(共26张PPT)

遥 祭 孔 子
…… 沉沉浮浮,倏尔千年。伟哉中华, 千劫万艰。 百折不挠,国泰民安。 环顾全球,熙攘纷乱。 一如春秋, 冲突不断。弱肉强食,贪欲泛滥。 嗟我夫子,所述皆验。文明对话, 五洲共愿。 仁恕之道,日益播散。 促进和睦,中华奉献。 谨此上达, 慰我圣贤。伏惟上飨!
——2010年曲阜祭孔子文
第4课 诸子百家
历史科组 王德军
有朋自远方来,
考 考 你
—————————————
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
孔子的魅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司马迁 《史记》
释义:
墨家学派
墨子
百 家 争 鸣
平民 “兼爱”“非攻”
“节用”“节葬” 《墨子》
阶层
墨子 名翟 战国时期 墨家学派
道家学派 老 子 “无 为” 辩证法 《老 子》又名
百 家 争 鸣
《道德经 》 庄子 战国时期 “自 然” 《庄子》
老子 名聃 春秋时期 道家学派
法家学派
韩非子
百 家 争 鸣
“君主集权” “法治”
孔子
儒 家
墨家
孟子
荀子 墨子 老子
“国君是舟,百姓是水”
“兼爱”“非攻,平民阶层
道 家 法家 兵家
“无为”,辩证法
庄子
韩非子 孙子
“顺其自然”
“法 治” “计 谋”
开卷有益
推荐文章: 《真实的孔子》 邮箱:pclishi@ 密码:123456 推荐书籍: 于丹《论语心得》或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推荐电影:孔子(周润华主演)

第四讲 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讲 先秦诸子散文
• 士阶层整体崛起(钱穆:不妨称战国为游士社会)
• 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 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孔子学生端木赐> 出而存鲁,亦其美也。暨战国争雄,辨士 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
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辨,
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 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苏秦),

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蒸锅
4.《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艺术特点 ① 说理严密、雄辩有力;类比推理,层层 深入,严密有力。 ② 感情激越,气势壮阔。行文多用反问句、 排比句式,读之有排山倒海的美感。 ③ 语言恣肆、文风浩荡、辞锋犀利、酣畅 淋漓,行文似一气呵成。
(《文心· 诸子》)
驾驭语言的智慧、技巧
二、《孟子》的艺术特色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文学成分之多, 仅次于《庄子》,主要表现于叙事、抒情两个方 面: 1、叙事方面:记载谈话及事件,常有具体、灵动、 引人入胜之处。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 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 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 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梁惠王下》)
“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 世。” 韩愈《原道》;宋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 配享孔庙、朱熹
定四书 ;元 亚圣公;朱元璋 逐、还)
• 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 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断机杼> • 学成以后,游说诸侯,到过梁(魏)国、齐国、 宋国、滕国、鲁国,企图推行“法先王,行仁政” 的政治主张。 • 兼并四起 富国强兵;仁政学说“迂远而阔于事 情” 。 • 退居讲学,和学生一起,“序《诗》、《书》,

先秦诸子学

先秦诸子学
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韩非子墨子生平思想文化教育成就天人关系思想哲学政治思想思想学说思想学说思想特点仁政思想荀子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先秦诸子学
墨 法 道 儒 家 家 家 家
先秦诸子概况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 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 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各诸侯国不同 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 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 应运而生。
智儒 、家 信思 、想 恕的 、核 忠心 、: 孝仁 、、 悌义 、 礼 、
孔子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内容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注重政治与人 事,对鬼神敬 而远之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礼、乐、射、 御、书、数 弟子三千 儒家五经 “仁”和 政 “礼 ” 治 (前551-前479) 思 思 想 想 学 说 教 有教无类、 育 因材施教、 思 全面发展、 想 文化 贡献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论”;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道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集 法家 韩非 战国 权国家;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 新
兵家 孙膑 战国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
先秦诸子要表现或提倡的一种精神就是四个 字:求同存异。每个人你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都可以有自己的态度,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都 可以有自己的方法。但是不要唯我独尊,要看到 别家,别人,他有别人的道理。我们对于先秦诸 子可以各取所需,可以按照你的理解来进行阐释, 但不要或者说不必厚此薄彼,不必非得争个输赢, 非得争个高低。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同的观点,把 它统一起来,统一于我们祖国的和平崛起,统一 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于全人类的幸福, 统一于全人类的共同幸福。我想这也应该是先秦 诸子他们的愿望。

先秦诸子解读

先秦诸子解读

二、切实贯彻《高中语文新课 程标准》“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 研讨”部分的教学要求。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 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 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 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 行为准则。 2.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 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 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 关键材料。
着眼于当下: ①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 ②促使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③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⑤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⑥使学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具体方法上
①了解背景 ②抓住重点 ③理性反思 ④关注现实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理性的反 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 的独立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启 发,共同提高。 4.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知道 作者情况和相关的文化背景,了解论著中涉及 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儒道相互影响:儒家孟子受黄老之学的影响, 郭沫若早就指出过。他认为孟子主张的“浩然 之气”是袭取了《管子· 内业》的“浩然和平, 以为气渊”,而“稍为改造了一下。”(《十 批判书· 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孟子的“养心莫 善于寡欲”(《孟子· 尽心下》)也是受了黄老 之学的影响。《管子· 心术上》说:“虚其欲, 神将入舍”。《内业》说:“能去忧乐、喜怒、 欲利,心乃反济”。两者一比较,其影响是明 显的。



5.联系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和中外文 化现象,有意识地验证、借鉴、运用所读论著 的观点、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6.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 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独立作 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积 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7.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 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 途径,学习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

中国历史文选历史部分史部别史、杂史类文献选读

中国历史文选历史部分史部别史、杂史类文献选读

2、内容 ❖ 《水经》之注 ❖ 《水经》:
3、特点
❖ 补遗之作 (1)详备 (2)旁通
4、价值优劣
❖优 (1)提供史料 (2)保存文献 (3)文学价值
❖劣 北详南略
5、注本
王国维《水经注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
第七讲 典志体文献选读
一、典志体概述
(一)什么是典志体?
典志体是以典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 史书体裁。
❖ 《诸子略序》 ·十家九流 ·诸子出于王官? ·诸子为“六经之支与流裔”?
❖ 《庄子·天下》
·邹鲁之士 ·墨翟、禽滑厘 ·宋钘、尹文 ·彭蒙、田骈、慎到 ·关尹、老聃 ·庄周 ·惠施
❖ 《论六家要指》
·阴阳 ·儒 ·墨 ·名 ·法 ·道德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史部总序》
·“撰述欲其简,考证欲其详”? ❖ 15类27属
不彻底
(4)注本
❖ 中华书局1985点校本
2、文章选读:《方孝儒》 ❖ 题解
·列《师说》和《诸儒学案》之首 ·“以九死成就一个‘是’”
(三)《日知录》
1、作者
❖ 顾炎武,字亭林。
2、书名
❖ 《论语·子张》 日知其所亡,月无亡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特点 ❖ 考史笔记
第六讲 地理类文献选读
谨第录,臣向昧死上。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列 子》书录。永始三年八月壬寅上。
2、《汉书·艺文志》
❖ 总序…书目…小序…大序 ❖ 小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校雠通义·叙》
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 不足与此(指作小序)。后世部次甲乙、记 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能求阐大义、条别学 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故籍之初者, 千百之中,不十一焉。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自汉代开始,有关先秦诸子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先秦诸子学又称先秦百家学说,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诸多思想流派和学说的总称,包括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主要集中于“诸子百家”中,但也有其他诸子之说不见于《汉书·艺文志》的。

一、学术渊源先秦百家争鸣,发生于社会急剧变革的战国时期,其主要背景是社会政治激烈动荡、经济深刻变革、阶级关系空前尖锐复杂、学术文化繁荣昌盛。

春秋时期的许多思想家由于思想不能统一,便纷纷走上了离经叛道的反传统道路,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大解放,造就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内容丰富多彩,学派众多林立,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二、著作考述1、各派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一生共有弟子3000人,所学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天文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是先秦最有影响的大思想家。

他的重要学术贡献主要有:①首创私人讲学制度,设坛于杏坛之上,创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②广收门徒,首创儒家学派,并创办文化教育机构,积极传播其思想体系;③善于将古代礼仪规范运用到政治实践中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④重视历史,批评时政,主张依法治国,提倡礼乐教化。

( 2)老聃,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撰有《道德经》。

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不尚贤”、“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宠辱若惊”等观点。

《庄子》是一部集中体现道家思想的著作,其中《天下》、《秋水》、《至乐》等篇最为著名。

《庄子》以内篇为主,外篇很少。

2、儒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及其思想学说:儒家创始人孔子,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著有《论语》一书,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奠定了儒家学说基础,开创了儒家学派,历来被尊奉为“万世师表”。

历史上的中华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历史上的中华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历史上的中华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变动发展之中的,历朝历代也各有其特色。

1、先秦子学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诸子百家2、两汉经学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

孔子晚年编订六经,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得经学日益兴盛和发展起来。

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

3、魏晋玄学魏晋风骨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4、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场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场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场的三教融合三种类型。

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

5、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6、清代朴学朴学盛于乾隆、嘉庆,故又称“乾嘉学派”。

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

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在西方话语占据主流地位的学术生态圈中,不少学者言必称国外学术之先进伟大,其实,中国传统学术广博精深,宏旨远奥,且具系统性和连续性,丝毫不亚于西方。

国学,是指中国固有的全部学术,或称中国传统的学问,是成系统的、专门性的学问,是约定俗成的中国固有文化学术的总称。

“学术”之“学”指学问,“术”指方法,中国传统学术有其系统的学问及其治学方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中历代智者创造、传承下来的有关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文化和学术体系,这个体系涉及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

中国传统学术几千年的发生、发展、传承、流变,形成了国学的学术发展史。

中国传统学术分段向来有不同的观点,如梁启超有“四分法”和“八时代说”等,而吕思勉“七分法”谓:“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

两汉之儒学,二也。

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

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

宋明之理学,五也。

清代之汉学,六也。

现今所谓新学,七也。

”[1]本章的论述取其前六段,即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汉)学。

综观千年国学学术发展史,有其一以贯之的传统连续性,也有其各具特色的阶段性。

中国传统学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受到社会政治变迁的牵制、历史阶段性较为明显;二是以经学为中心、衍及其他诸科;三是以实用为旨归,较少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四是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就阶段性特点而言,先秦为国学的元典时期,重在原创性;两汉魏晋南北朝为学术范式建立的时期,重在多向度的探求性;唐代海纳百川,是不同学术冲击融合的时代,重在汇通性;宋元明为国学呈现为道统心性的时期,重在义理探求;清代为国学的全面总结阶段,体现出深广精博性。

第一节先秦诸子学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繁荣、学派竞出的时期。

先秦诸子知识点总结

先秦诸子知识点总结

先秦诸子知识点总结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的代表,主要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列子等。

他们的思想在古代中国影响深远,对中国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下面将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之重要。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能够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五行”,即“文、义、礼、乐、政”,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

他还提出了“君子”、“小人”、“君子之风”等概念,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才能,能够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阐述。

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恶”出于外在环境的影响。

他提出了“教化三则”的观点,即“天之生物也唯人以为贵”,“有位也行,行位也荣,荣位也达,达位也快”,“生之谓性,命之谓义,善之谓道”,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要求人们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做到“教化为善”,“追先王之道”,“循礼义而动”。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无为”、“无我”等哲学观念。

老子认为,万物皆源于道,而道又是无形无象的,无所不在,可以说是宇宙的本原。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治天下”等观点,强调要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人为的干预和强求。

老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强调心无所窒,胸有丘壑,要做到无欲则刚、无为而治、无行而步、无方而处。

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自由”、“无为”的观念,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人为的干预和干涉。

庄子还提出了“齐物论”、“逍遥游”、“无我”等哲学观点,强调自由自在,无为而治,要做到心如止水,君子之道非止非行,非理非非理,非物非非物,无所不足。

人教课标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人教课标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4、孔子思想: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何其可废 君臣父子夫妇:伦理是儒家核心,用以固
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社会安定。
君臣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臣对君就 应有义。君子出仕为践行君臣的大义,即使 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作不懈的努力。
3【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 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孔子 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
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直到前 221年秦完成统一为止。(前475——前22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5年
简析
入世(孔子)—————出世(隐士)
热心救世
自食其力退隐江湖消极避世
1、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对世间众生的关怀
2、天下越混乱越不会选择避世,自己有改革这种混乱局 面的责任。
孔子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 责任,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 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 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 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 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4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 己。分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 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 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 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 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 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 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 音shǔ,黏小米。 (4)食:音sì,拿东西 给人吃。

《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科目:《中国文化概要》对象:MTI一年级执教者:陶嘉炜第一堂课(二课时)9/27课题:第一讲文化概说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理解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说,它的特定含义是什么,它的结构层面有哪些,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新课教学提纲: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研究的起源2、“文化”的含义二、文化的结构层面三、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四、地理环境与文化五、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布置思考题:1、文化各结构层面同该文化的特征的亲疏层递关系。

2、试分析“全盘西化”和“国粹主义”的偏颇。

第二堂课(二课时)9/29课题:第二讲语言和文化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的历史,重要代表学者及其主要观点;理解语言和思维相表里,不同的语言在潜意识中含有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新课教学提纲:一、语言和主客观世界1、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及其主要观点。

2、沃尔夫、萨丕尔及其假说。

P.3二、语言的文化心理背景1、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和意义体系P.5/ P.322、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3、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P.11布置思考题:一、理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分别在中西语言中的体现。

二、“沃尔夫——萨丕尔假说”的要点是什么?有没有道理?你是怎么理解的?三、你能从汉语里举出汉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某些特点吗?第三堂课(二课时)10/11课题: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第一节《周易》简介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表现为阴阳观念,《周易》为其发轫之作;并了解有关《周易》的成书情况、基本结构,以及阴阳等相关符号的知识。

新课教学提纲:一、“易”的含义二、“周”的含义三、八卦与重卦四、卦辞与爻辞五、《周易》的经与传六、《周易》的写作时代七、古代中国的世界图示布置思考题:结合先秦诸子散文的论证风格,理解中国传统的认识世界的途径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联系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言论,比较中西方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差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说课课件(26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说课课件(26张PPT)
25
26
20
思考领悟
❖ 3.读第四、五、六则,找出你认为对自己的 生活最有指导意义的一句话,并把自己的感 受和大家分享。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清]彭端淑
21
感受鉴赏
比较思考老子和孔子不同的语言风格。
15
课程设计
❖ 1.重点与难点:感受老子“形象性强、凝练纯净 、感染力强”的语言特色。 探究老子的思想特 点,即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知行合一。
❖ 2.方法选择:启发式教学法与自主、合作、探究 式学习相结合。
❖ 3.课时安排:1课时
❖ 4.教学过程
16
月 亮 的 味 道
17
梳理探究
❖ 诵读第二则选文,思考老子写了哪些“有”,用意 是什么?
2
梳理探究
❖ 2.诵读第一段选文,大家边听边找出该段中对立 的词语,并探究老子的思维特点。 辩证思维
❖ 清浊 强弱 荣辱
❖ 从这些词语中任意选取一个,用简洁的语言,说 说你的理解。
要求:句式对称,不超过二十个字
3
知其荣,守其辱 。——《老子》第二十八章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老子》第三十六章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老子》第十五章
月 亮 的 味 道
1
梳理探究
❖ 诵读第二则选文,思考老子写了哪些“有”,用意 是什么?
通过“有”来阐述“无” 逆向思维
❖ 补充:老子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相传生活在春秋 时期,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 员),后隐退著书,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 不知所终。著有五千言《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 人,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1)事物的差异和性质的评判标准。
事物的差异和性质不是客观的,而是决定于 观察者采取的标准和他们的看法。
(2)相对主义认识论的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业:
老子无为而治的基本思路是 怎样的?
窃钩者是小偷,诸侯则是大盗,只不过披了一层“仁义”的外衣,使 其掠夺行径显得格外堂皇而已。一个小偷认为他对整个社会的损害是 微小的,所以会接二连三地流窜作案;但如果一大群小偷聚集在一起, 结成匪帮,并垄断了某一区域的掠夺权,他们就不会竭泽焚薮(sǒu), 而是有所控制,给人们以喘息的机会,以便攫取更大的利益。小偷是 到处搜寻猎物的狼,作为匪帮头目的专制者则是牧场主,他保护奶牛 无非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奶水。
以柔克刚、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欲 擒故纵、祸福相倚、大器晚成、大智 若愚、功成身退、不争而善胜……
4、老子的政治、人生观:“清净无为”
(1)“无为而治”的政治观。 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谨慎用兵,不发动不义 之战;减轻刑罚,不用高压政策对付百姓。
(2)“见素抱朴”的人生观。 :“少私寡欲”“知足之足,长足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 巧弃利,盗贼无有。”
诚实的话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话不一定诚实。德善的人不需要巧辩,巧辩的人其德不一定善。 有真知的人可能不广博,广博的人不一定有真知。道家的圣人不积累财物,尽全力帮助别人, 他自己反而越充足,把财物尽量赠给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道”,利万物而不害; 圣人的“道”,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
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去一个财主家祝贺财主生了儿子,别人都说这孩子真漂亮,以后必定 大展宏图,这个人说了一句信言,说这孩子一定会死的——这绝对是真理,但是这个人被揍 了一顿。
四 先秦诸子学(二)
三、老子:道家哲学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皇武后封为 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 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在道教中老子 被尊为道祖。
《老子》即《道德经》,其作品精华是朴素的辨证 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有深刻影响。
「完整的世界」由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 一个世界,是人类的感觉器官能感觉到的现实世界(黄色圆圈),还有一个世界,是 感觉不到的真实世界(黑色圆圈)。
就好比一个虚拟现实游戏,不管你 在虚拟现实游戏中,感觉到的现实 世界有多么无穷无尽,它都只是游 戏玩家所在的真实世界中的一个游 戏软件而已。真实世界中,只有游 戏软件才与游戏的现实世界所对应 ,其他的都与游戏的现实世界没有 关系。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庄子 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 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 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 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庄子说:“弃尸地面 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 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
1、庄子与老子“道”的不同
庄子的“道” 不是为统治者 提供如何进行统治的驭民术,而是 探究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超越与自 由。
2、精神自救的哲学
(1)清醒的认识与批判
将为胠箧(qūqiè)、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则必摄缄縢(jiān téng)、固扃鐍(jiōng jué); 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 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 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 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 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秦武王天生力大无穷,喜欢和别人比力气。别人都假装比不过他,说他是天下第一大力士, 结果秦武王还这的以为自己天下无敌,最后在举鼎的时候,被鼎砸死。这就是美言不信啊!
同样,拥有雄辩能力的人,一般不会乱说话,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不会在大街上随便和人 动手一样
1、老子的宇宙观:“道”
(1)宇宙本源论——“道”生万物。 先“天地生”,是“万物之宗”“天下 母”,是万物本源。“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2)宇宙法则论——“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从 “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 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 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 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里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 之道的差异性。
盲人摸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 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 争。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
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 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 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 “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 的中国书籍。
2、精神自救的哲学
(3)追求“无己”“无待”的精神 自由。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 “吾以天地为棺椁(guǒ),以日月为连璧, 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jī )送。吾葬具岂 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 鸢(yuān)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 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 其偏也!” ——《列御寇》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 焉存,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胠箧》
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 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可是一旦大 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绳结、 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哩。既然是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作法,不 就是给大盗作好了积聚和储备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 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 守卫财物的吗?
2、老子的辩证法:“反者道之动”
(1)“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 变化的动因。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处 于永恒不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2)“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 的规律性。“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3、老子的处世方法:“贵柔守雌”
(1)柔弱胜刚强。
守柔、守雌、不盈
(2)生活处世中的辩证法。
老子的思想中有两大核心,一是无为,二是辩证法
无为的意思是,不管天地,还是人生乃至社会,都有它运行 的规律,这种规律是支配自然、支配人生的大道。而我们人 ,要想活的潇洒快乐,活的自由自在,就不要干涉、改变这 些规律,要顺着这些规律的要求去做,而不是去改变规律瞎 折腾。
第二是辩证法。老子思想的精华就在于此。老子认为,事物 是有矛盾对立而产生的,事物的运动来自于矛盾的对立,矛 盾之间是而已互相转化的。同时,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无 法准确定义的。
2、精神自救的哲学
(2)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 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 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世 间》
山上的树,因为长大成材变得有用,所以招致 被砍伐。脂膏油汁因为能燃烧成火,所以被人 为点燃照明,所以经燃烧的煎熬。桂皮味香可 以作为食材,所以桂树招来被砍伐的祸患。漆 树因为其树汁可以作为漆使用,所以被割开树 皮而受伤。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 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 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 现, 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 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 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而不去占有,有 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 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 去。
《老子》第二章,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先秦学派 代表著作。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 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四、庄子:道家哲学的继承和传播者
(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 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 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 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 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 庄”。
按照此种解释,中国最大的数字应该是9还是10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 “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的“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