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1先秦诸子学(二)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课件 (27张PPT)
讲解:
1、你知道“诸子百家”的含义吗?
“诸子”指的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 物;“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 称。
“诸子百家”的出现背景:
1、政治: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各诸 侯国争霸。 2、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这使得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文化: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 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4、学术自由: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 纷纷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 则留,不用我则去”。
墨守成规
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 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 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 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家(Mohism):
墨子(Mozi),名翟,(前 468-376年),鲁国人,出身平 民,做过木匠,据说师从孔子, 因不满儒学而另立学派,曾前往 各国讲学,门徒很多,有严密组 织,并且能行侠仗义,赴汤蹈火。
墨子名言:兼相爱,交相利。 Love each other and benefit each other.
主要思想:
“道” (1)思想观:思想核心是
第四讲先秦诸子散文
指出其“大欲”是“缘木求鱼” 进一 步指出行霸道“后必有灾” 引起齐王 的警觉,愿听 不从正面说危害,再 设置陷阱,以邹人和楚人战的比喻,引齐 王肯定楚人胜 迫使齐王接受“小不 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 的道理 终于说服了齐王 最后才从正 面向齐王宣讲了他的王道的政治主张和具 体做法以及要达到的效果。
寓言
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所谓“寓言十九(十分之九)”(《庄子 集释》卷九上成玄英疏)。 据统计,《庄子》一书中,含有寓言故事 200多则。
这些寓言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 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神” 等;也不乏别出心裁的即兴创作,如《齐 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等。使《庄 子》呈现出有别于其它诸子散文的独特的 形象思维。《庄子》一书中绝少枯燥的说 教,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 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 妙的表现自己的思想。
本文集中体现了孟文善辩的特点。孟子在 当时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他坚决维护本派的学说,积极宣扬自己的 政治主张,却又不合时宜,因而不得不游 说各国,滔滔雄辩。客观形势如此,逼使 他不得不这样。而就主观方面看来,孟子 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 的能力;再加上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的影 响,以及频繁辩论的实践的锻炼,成就了 他的辩才。
南怀瑾先生说:“曾皙所讲的这个境界, 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 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 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 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 的那个理想。”
“孔子与曾皙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 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 憬。”“子路等人的政治抱负很了不起, 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 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 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 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 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 点也。’”(南怀瑾《论语别裁》)
第4讲 诸子之学
三、道家与道教
3.道家和道教的理论联系 道教与老庄道家存在着从内容到形式的联系,老庄的道论 本来就是玄之又玄 , 因而给人们发挥的可能老庄哲学具有超 然性质, 追求永恒至境, 因而吻合道教追求长生, 提倡守神保 精、养气全真的宗旨。但道家和道教不是直接的理论继承和 发展关系, 而是道教利用和发挥了道家的思想, 道家为道教的 发展提供了一个文化背景。
二、百家思想
2.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主要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 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 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 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 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 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 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道家与道教
2. 道家与道教的理论差异
道家理论和道教理论的区别有以下几项: (1)理论旨趣不同:道教最大特点是修养身心 ,追求羽化升仙,长生不老。而道 家却是以清净无为为宗旨,去掉了神仙信仰和神仙修行。 (2)对待儒家态度不同:在道家看来 , 他们要追求的是自然无为 , 反对儒家的礼 法。而道教则相反, 主张吸纳儒家礼法, 否则不会修炼成仙。 (3)政治理想不同:老子的理想是“小邦寡民”的理想社会。道教的政治主张是 天地所生财物养天下人, 崇尚公平分配, 人人自食其力, 反对强取人物。道教的善良观 念在于公平爱护世人, 这个观念来自天心, 这是道家所没有的。
二、百家思想
4.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主要作品:《韩非子》、《商君书》。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 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 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 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现代流变
孔子、司马迁与商人
▪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述而》
▪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不骄,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 —《学而》
▪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 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 也。”——《子罕》
董仲舒旳思想
▪ 天意主宰一切
▪ (天者乃万物之主,天意尊阳抑阴)
▪ 天人感应
▪ “天地之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也,……人有三百六十节, 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 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 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人是天旳缩影
▪ 德教 “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
刑”
▪ 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 天法古为旗号,将儒学神学化。
三大文教政策
▪ 指导思想:治天下以教化为大务
▪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 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 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 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 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 节民以礼, 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被定为孔子旳唯一继 承者,被称为“亚圣”。
孟子旳基本思想:
(一)性善:第一种提出性善论旳 是孟子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孟子旳基本思想: (二)仁政
他以为,一种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 扩充自己旳善端。为此,孟于注重主观精神旳涵养,提出要 “养浩然之气”,以到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二、 墨子及墨家学派
• 3.非命强力:
• “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 述,非仁者之言也〞
•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 不生〞
• 墨子提出“强力从事〞的著名论点。
• 墨子认为,必须克服懒惰倦怠的不 良风习,树立强力进取的精神,他 提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 宁,不强必危〞“强必贵,不强必 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 饱,不强必饥〞“强必暧,不强必 寒〞。世间的治乱、安危、贫富、 贵贱完全是由人自身努力与否决定 的。
•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 现存3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 录、整理、编纂而成。 ?墨子?分两大局部:一局部是记载墨子言行, 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 另一局部?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 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 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 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 思想。
• 他主张革除这种陈俗旧礼,树立节 用的风气。
• 3.非乐:
• 墨子锋利地指出:“上不厌 其乐,下不堪其苦〞乃是危 害天下的巨大祸害。“节俭 那么昌,淫逸那么亡。〞这 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历史 规律
(三)、主张尚贤、尚同
• 提出了“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新的 用人原那么。
• 提出要“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不仅反对世卿世禄制,而且反对天 子的世袭制。
• 认为天和鬼具有绝对权威,可以普 济众生,赏善罚恶,除暴安民,谁 违背了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天和 鬼的惩罚。同时认为鬼神是对人民 进行统治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七)、 墨子对知识的分类和四识、 三表的认识论体系
• 1.七知:墨家根据各种知识的来源和内 容将知识分为七类:“知:闻、说、亲; 名、实、合、为。〞
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化
(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
• 2、仁—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
仁具有多种内涵,首先,其基本的是对礼 的内在自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
《论语·颜渊》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二)礼、仁、义、中庸、德治思想
第一讲 诸子百家的争鸣与融合
一、先秦诸子百家概况
1、诸子百家的产生与分类(关于诸子百家的界定) (1)诸子与“士”的兴起有关。
“士”本处于西周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的最底层,春 秋、战国之世“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大改组,将之从沉 重的宗法制枷锁中解脱出来,在社会身份上获得独立的地 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专门文化知识并以脑力劳动为 特点的社会阶层。
(2)随着周王室统治的衰微,“王官之学”发展 到“学术到民间”。
何谓“百家”?
在当前思想史的研究、写作中,司马谈
的“六家”、刘歆、刘向父子的“九流十 家”,是真正用来描述、把握先秦时期学 术思想界的基础“话语”。各种讨论到 “百家争鸣”的文章,也似乎多是说说而 已,要不就搬出儒、墨、道、法等家。于 是,名义上的“百家”,变成了几家、十 几家。总之,在当前,“百家”成为了一 个虚幻的名词。其实,打开先秦至汉代的 子书以及史书,“百家”的存在不容置疑 的。
先秦诸子研究 PPT课件
苏秦游说秦惠王 吞并诸侯,称帝而治 《战国策》: 秦王曰: 寡人闻之, 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 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 司马迁《苏秦列传》: 苏秦为纵约长。 “并相六国” 家人的态度:前倨后恭 3、自由平等的文化环境 齐国稷下学宫
↓ ↓ ↓ ↓
天子 诸侯 诸侯 诸侯
大宗 ↓
长子 二子 三子
↓
诸侯 卿大夫 卿大夫
大宗 ↓
长子
二子 三子
↓
↓↓
卿大夫权、政权一体,
《左传》:“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世卿世禄
松散的统一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
诸侯强 周天子弱
3、王室、天子的地位变化: 第一,周天子直辖的“王畿”之地缩小。 第二,诸侯向王室的朝贡显著减少 国势贫弱,王室渐趋衰微 王室衰弱的后果: A、人才外流,文化下移 诸侯国多元文化中心。 楚国:老聃,道家学派 鲁国:孔丘 ,儒家学派 宋国:墨翟,墨家学派
例三: 《左传》襄公十四年 晋侯问师旷:“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 师旷:“或者其君实甚。” 良君,困民之主
“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 主,将弗用之,弗去何为?”
例四 鲁昭公被季氏放逐,死于乾侯 赵简子 史墨: 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 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
(五)、钱穆“孔门说” 开诸子之先河者为孔子。 法家、墨家等诸家多师从孔门, 系孔子之再传弟子, 或与孔门关系甚密切者。 (六)、侯外庐“经济”说
先秦诸子选读概述 -完整版PPT课件
3、人生观 在儒家的思想里面,人的一生应该是十分积极向上的,道家的观念就是在人生
之中顺应自然生活的过程,人应该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的顺应自然,从而达到自我 的完善,平时多观察身边自然的事物,从而进行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佛教大家肯 定并不陌生,讲究的是一手普度众生的信念,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来超度更多人于水 火。
主张以道为师,随顺造化 (继承和发扬老子学说)
老子是道家学派 的创立者,
“老庄学说”
墨 家
墨子 《墨子》
墨 翟
战 国 初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攻、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
墨家创立者 与儒家并称“显
学”
法 韩非子 韩 家 《韩非子》 非
战 国 末
“法治”(法律)、“术治”(手段) “势治”(权势)
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著作及 著作的特点。
家(邹衍)
兵家(孙武、孙膑)
纵横家(苏
秦、张仪)
杂家(吕不韦)
农家(许行
)
发展顺序:春秋晚期( 儒家 、 道家 )
战国初期( 墨家 )
战国中期( 道家 )
先秦诸子概说 三、先秦诸子的思想
学 尊称 姓 时 派 著作 名 代
主要思想及主张
备注
儒
诸子百家(共26张PPT)
遥 祭 孔 子
…… 沉沉浮浮,倏尔千年。伟哉中华, 千劫万艰。 百折不挠,国泰民安。 环顾全球,熙攘纷乱。 一如春秋, 冲突不断。弱肉强食,贪欲泛滥。 嗟我夫子,所述皆验。文明对话, 五洲共愿。 仁恕之道,日益播散。 促进和睦,中华奉献。 谨此上达, 慰我圣贤。伏惟上飨!
——2010年曲阜祭孔子文
第4课 诸子百家
历史科组 王德军
有朋自远方来,
考 考 你
—————————————
不亦说乎?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
孔子的魅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司马迁 《史记》
释义:
墨家学派
墨子
百 家 争 鸣
平民 “兼爱”“非攻”
“节用”“节葬” 《墨子》
阶层
墨子 名翟 战国时期 墨家学派
道家学派 老 子 “无 为” 辩证法 《老 子》又名
百 家 争 鸣
《道德经 》 庄子 战国时期 “自 然” 《庄子》
老子 名聃 春秋时期 道家学派
法家学派
韩非子
百 家 争 鸣
“君主集权” “法治”
孔子
儒 家
墨家
孟子
荀子 墨子 老子
“国君是舟,百姓是水”
“兼爱”“非攻,平民阶层
道 家 法家 兵家
“无为”,辩证法
庄子
韩非子 孙子
“顺其自然”
“法 治” “计 谋”
开卷有益
推荐文章: 《真实的孔子》 邮箱:pclishi@ 密码:123456 推荐书籍: 于丹《论语心得》或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推荐电影:孔子(周润华主演)
第四讲 先秦诸子散文
• 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 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孔子学生端木赐> 出而存鲁,亦其美也。暨战国争雄,辨士 云踊;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
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辨,
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 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苏秦),
甑
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蒸锅
4.《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的艺术特点 ① 说理严密、雄辩有力;类比推理,层层 深入,严密有力。 ② 感情激越,气势壮阔。行文多用反问句、 排比句式,读之有排山倒海的美感。 ③ 语言恣肆、文风浩荡、辞锋犀利、酣畅 淋漓,行文似一气呵成。
(《文心· 诸子》)
驾驭语言的智慧、技巧
二、《孟子》的艺术特色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文学成分之多, 仅次于《庄子》,主要表现于叙事、抒情两个方 面: 1、叙事方面:记载谈话及事件,常有具体、灵动、 引人入胜之处。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 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 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 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梁惠王下》)
“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 世。” 韩愈《原道》;宋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 配享孔庙、朱熹
定四书 ;元 亚圣公;朱元璋 逐、还)
• 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 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断机杼> • 学成以后,游说诸侯,到过梁(魏)国、齐国、 宋国、滕国、鲁国,企图推行“法先王,行仁政” 的政治主张。 • 兼并四起 富国强兵;仁政学说“迂远而阔于事 情” 。 • 退居讲学,和学生一起,“序《诗》、《书》,
先秦诸子学
先秦诸子学
墨 法 道 儒 家 家 家 家
先秦诸子概况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 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 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各诸侯国不同 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 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 应运而生。
智儒 、家 信思 、想 恕的 、核 忠心 、: 孝仁 、、 悌义 、 礼 、
孔子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内容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注重政治与人 事,对鬼神敬 而远之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礼、乐、射、 御、书、数 弟子三千 儒家五经 “仁”和 政 “礼 ” 治 (前551-前479) 思 思 想 想 学 说 教 有教无类、 育 因材施教、 思 全面发展、 想 文化 贡献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论”;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道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集 法家 韩非 战国 权国家;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 新
兵家 孙膑 战国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
先秦诸子要表现或提倡的一种精神就是四个 字:求同存异。每个人你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都可以有自己的态度,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都 可以有自己的方法。但是不要唯我独尊,要看到 别家,别人,他有别人的道理。我们对于先秦诸 子可以各取所需,可以按照你的理解来进行阐释, 但不要或者说不必厚此薄彼,不必非得争个输赢, 非得争个高低。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同的观点,把 它统一起来,统一于我们祖国的和平崛起,统一 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于全人类的幸福, 统一于全人类的共同幸福。我想这也应该是先秦 诸子他们的愿望。
先秦诸子解读
二、切实贯彻《高中语文新课 程标准》“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 研讨”部分的教学要求。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 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 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 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 行为准则。 2.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 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 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 关键材料。
着眼于当下: ①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 ②促使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③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⑤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⑥使学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具体方法上
①了解背景 ②抓住重点 ③理性反思 ④关注现实
3.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理性的反 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 的独立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启 发,共同提高。 4.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知道 作者情况和相关的文化背景,了解论著中涉及 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儒道相互影响:儒家孟子受黄老之学的影响, 郭沫若早就指出过。他认为孟子主张的“浩然 之气”是袭取了《管子· 内业》的“浩然和平, 以为气渊”,而“稍为改造了一下。”(《十 批判书· 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孟子的“养心莫 善于寡欲”(《孟子· 尽心下》)也是受了黄老 之学的影响。《管子· 心术上》说:“虚其欲, 神将入舍”。《内业》说:“能去忧乐、喜怒、 欲利,心乃反济”。两者一比较,其影响是明 显的。
5.联系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和中外文 化现象,有意识地验证、借鉴、运用所读论著 的观点、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6.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 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独立作 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积 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7.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 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 途径,学习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
中国历史文选历史部分史部别史、杂史类文献选读
2、内容 ❖ 《水经》之注 ❖ 《水经》:
3、特点
❖ 补遗之作 (1)详备 (2)旁通
4、价值优劣
❖优 (1)提供史料 (2)保存文献 (3)文学价值
❖劣 北详南略
5、注本
王国维《水经注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
第七讲 典志体文献选读
一、典志体概述
(一)什么是典志体?
典志体是以典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 史书体裁。
❖ 《诸子略序》 ·十家九流 ·诸子出于王官? ·诸子为“六经之支与流裔”?
❖ 《庄子·天下》
·邹鲁之士 ·墨翟、禽滑厘 ·宋钘、尹文 ·彭蒙、田骈、慎到 ·关尹、老聃 ·庄周 ·惠施
❖ 《论六家要指》
·阴阳 ·儒 ·墨 ·名 ·法 ·道德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史部总序》
·“撰述欲其简,考证欲其详”? ❖ 15类27属
不彻底
(4)注本
❖ 中华书局1985点校本
2、文章选读:《方孝儒》 ❖ 题解
·列《师说》和《诸儒学案》之首 ·“以九死成就一个‘是’”
(三)《日知录》
1、作者
❖ 顾炎武,字亭林。
2、书名
❖ 《论语·子张》 日知其所亡,月无亡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3、特点 ❖ 考史笔记
第六讲 地理类文献选读
谨第录,臣向昧死上。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所校《列 子》书录。永始三年八月壬寅上。
2、《汉书·艺文志》
❖ 总序…书目…小序…大序 ❖ 小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 《校雠通义·叙》
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 不足与此(指作小序)。后世部次甲乙、记 录经史者代有其人,而能求阐大义、条别学 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故籍之初者, 千百之中,不十一焉。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
先秦诸子学研究简述自汉代开始,有关先秦诸子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先秦诸子学又称先秦百家学说,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诸多思想流派和学说的总称,包括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主要集中于“诸子百家”中,但也有其他诸子之说不见于《汉书·艺文志》的。
一、学术渊源先秦百家争鸣,发生于社会急剧变革的战国时期,其主要背景是社会政治激烈动荡、经济深刻变革、阶级关系空前尖锐复杂、学术文化繁荣昌盛。
春秋时期的许多思想家由于思想不能统一,便纷纷走上了离经叛道的反传统道路,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大解放,造就了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内容丰富多彩,学派众多林立,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二、著作考述1、各派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一生共有弟子3000人,所学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天文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是先秦最有影响的大思想家。
他的重要学术贡献主要有:①首创私人讲学制度,设坛于杏坛之上,创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②广收门徒,首创儒家学派,并创办文化教育机构,积极传播其思想体系;③善于将古代礼仪规范运用到政治实践中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④重视历史,批评时政,主张依法治国,提倡礼乐教化。
( 2)老聃,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撰有《道德经》。
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不尚贤”、“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宠辱若惊”等观点。
《庄子》是一部集中体现道家思想的著作,其中《天下》、《秋水》、《至乐》等篇最为著名。
《庄子》以内篇为主,外篇很少。
2、儒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略考( 1)孔子及其思想学说:儒家创始人孔子,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著有《论语》一书,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奠定了儒家学说基础,开创了儒家学派,历来被尊奉为“万世师表”。
历史上的中华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历史上的中华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变动发展之中的,历朝历代也各有其特色。
1、先秦子学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诸子百家2、两汉经学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
孔子晚年编订六经,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得经学日益兴盛和发展起来。
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
3、魏晋玄学魏晋风骨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4、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场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场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场的三教融合三种类型。
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
5、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6、清代朴学朴学盛于乾隆、嘉庆,故又称“乾嘉学派”。
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
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一、先秦诸子学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在西方话语占据主流地位的学术生态圈中,不少学者言必称国外学术之先进伟大,其实,中国传统学术广博精深,宏旨远奥,且具系统性和连续性,丝毫不亚于西方。
国学,是指中国固有的全部学术,或称中国传统的学问,是成系统的、专门性的学问,是约定俗成的中国固有文化学术的总称。
“学术”之“学”指学问,“术”指方法,中国传统学术有其系统的学问及其治学方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中历代智者创造、传承下来的有关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文化和学术体系,这个体系涉及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
中国传统学术几千年的发生、发展、传承、流变,形成了国学的学术发展史。
中国传统学术分段向来有不同的观点,如梁启超有“四分法”和“八时代说”等,而吕思勉“七分法”谓:“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
两汉之儒学,二也。
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
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
宋明之理学,五也。
清代之汉学,六也。
现今所谓新学,七也。
”[1]本章的论述取其前六段,即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唐代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汉)学。
综观千年国学学术发展史,有其一以贯之的传统连续性,也有其各具特色的阶段性。
中国传统学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受到社会政治变迁的牵制、历史阶段性较为明显;二是以经学为中心、衍及其他诸科;三是以实用为旨归,较少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四是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就阶段性特点而言,先秦为国学的元典时期,重在原创性;两汉魏晋南北朝为学术范式建立的时期,重在多向度的探求性;唐代海纳百川,是不同学术冲击融合的时代,重在汇通性;宋元明为国学呈现为道统心性的时期,重在义理探求;清代为国学的全面总结阶段,体现出深广精博性。
第一节先秦诸子学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繁荣、学派竞出的时期。
先秦诸子知识点总结
先秦诸子知识点总结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的代表,主要包括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列子等。
他们的思想在古代中国影响深远,对中国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下面将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之重要。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能够换位思考,体谅他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五行”,即“文、义、礼、乐、政”,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
他还提出了“君子”、“小人”、“君子之风”等概念,认为一个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才能,能够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阐述。
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恶”出于外在环境的影响。
他提出了“教化三则”的观点,即“天之生物也唯人以为贵”,“有位也行,行位也荣,荣位也达,达位也快”,“生之谓性,命之谓义,善之谓道”,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要求人们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做到“教化为善”,“追先王之道”,“循礼义而动”。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无为”、“无我”等哲学观念。
老子认为,万物皆源于道,而道又是无形无象的,无所不在,可以说是宇宙的本原。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治天下”等观点,强调要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人为的干预和强求。
老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强调心无所窒,胸有丘壑,要做到无欲则刚、无为而治、无行而步、无方而处。
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自由”、“无为”的观念,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人为的干预和干涉。
庄子还提出了“齐物论”、“逍遥游”、“无我”等哲学观点,强调自由自在,无为而治,要做到心如止水,君子之道非止非行,非理非非理,非物非非物,无所不足。
人教课标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4、孔子思想: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何其可废 君臣父子夫妇:伦理是儒家核心,用以固
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社会安定。
君臣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臣对君就 应有义。君子出仕为践行君臣的大义,即使 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作不懈的努力。
3【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 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孔子 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
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直到前 221年秦完成统一为止。(前475——前22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5年
简析
入世(孔子)—————出世(隐士)
热心救世
自食其力退隐江湖消极避世
1、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对世间众生的关怀
2、天下越混乱越不会选择避世,自己有改革这种混乱局 面的责任。
孔子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 责任,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 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 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 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 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4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 己。分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 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 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 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 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 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 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 音shǔ,黏小米。 (4)食:音sì,拿东西 给人吃。
《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科目:《中国文化概要》对象:MTI一年级执教者:陶嘉炜第一堂课(二课时)9/27课题:第一讲文化概说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理解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说,它的特定含义是什么,它的结构层面有哪些,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新课教学提纲: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研究的起源2、“文化”的含义二、文化的结构层面三、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四、地理环境与文化五、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布置思考题:1、文化各结构层面同该文化的特征的亲疏层递关系。
2、试分析“全盘西化”和“国粹主义”的偏颇。
第二堂课(二课时)9/29课题:第二讲语言和文化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的历史,重要代表学者及其主要观点;理解语言和思维相表里,不同的语言在潜意识中含有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新课教学提纲:一、语言和主客观世界1、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及其主要观点。
2、沃尔夫、萨丕尔及其假说。
P.3二、语言的文化心理背景1、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和意义体系P.5/ P.322、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3、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P.11布置思考题:一、理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分别在中西语言中的体现。
二、“沃尔夫——萨丕尔假说”的要点是什么?有没有道理?你是怎么理解的?三、你能从汉语里举出汉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某些特点吗?第三堂课(二课时)10/11课题:第三讲中国传统哲学第一节《周易》简介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表现为阴阳观念,《周易》为其发轫之作;并了解有关《周易》的成书情况、基本结构,以及阴阳等相关符号的知识。
新课教学提纲:一、“易”的含义二、“周”的含义三、八卦与重卦四、卦辞与爻辞五、《周易》的经与传六、《周易》的写作时代七、古代中国的世界图示布置思考题:结合先秦诸子散文的论证风格,理解中国传统的认识世界的途径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联系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言论,比较中西方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差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说课课件(26张PPT)
26
20
思考领悟
❖ 3.读第四、五、六则,找出你认为对自己的 生活最有指导意义的一句话,并把自己的感 受和大家分享。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清]彭端淑
21
感受鉴赏
比较思考老子和孔子不同的语言风格。
15
课程设计
❖ 1.重点与难点:感受老子“形象性强、凝练纯净 、感染力强”的语言特色。 探究老子的思想特 点,即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知行合一。
❖ 2.方法选择:启发式教学法与自主、合作、探究 式学习相结合。
❖ 3.课时安排:1课时
❖ 4.教学过程
16
月 亮 的 味 道
17
梳理探究
❖ 诵读第二则选文,思考老子写了哪些“有”,用意 是什么?
2
梳理探究
❖ 2.诵读第一段选文,大家边听边找出该段中对立 的词语,并探究老子的思维特点。 辩证思维
❖ 清浊 强弱 荣辱
❖ 从这些词语中任意选取一个,用简洁的语言,说 说你的理解。
要求:句式对称,不超过二十个字
3
知其荣,守其辱 。——《老子》第二十八章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老子》第三十六章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老子》第十五章
月 亮 的 味 道
1
梳理探究
❖ 诵读第二则选文,思考老子写了哪些“有”,用意 是什么?
通过“有”来阐述“无” 逆向思维
❖ 补充:老子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相传生活在春秋 时期,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 员),后隐退著书,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 不知所终。著有五千言《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 人,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1)事物的差异和性质的评判标准。
事物的差异和性质不是客观的,而是决定于 观察者采取的标准和他们的看法。
(2)相对主义认识论的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业:
老子无为而治的基本思路是 怎样的?
窃钩者是小偷,诸侯则是大盗,只不过披了一层“仁义”的外衣,使 其掠夺行径显得格外堂皇而已。一个小偷认为他对整个社会的损害是 微小的,所以会接二连三地流窜作案;但如果一大群小偷聚集在一起, 结成匪帮,并垄断了某一区域的掠夺权,他们就不会竭泽焚薮(sǒu), 而是有所控制,给人们以喘息的机会,以便攫取更大的利益。小偷是 到处搜寻猎物的狼,作为匪帮头目的专制者则是牧场主,他保护奶牛 无非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奶水。
以柔克刚、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欲 擒故纵、祸福相倚、大器晚成、大智 若愚、功成身退、不争而善胜……
4、老子的政治、人生观:“清净无为”
(1)“无为而治”的政治观。 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谨慎用兵,不发动不义 之战;减轻刑罚,不用高压政策对付百姓。
(2)“见素抱朴”的人生观。 :“少私寡欲”“知足之足,长足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 巧弃利,盗贼无有。”
诚实的话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话不一定诚实。德善的人不需要巧辩,巧辩的人其德不一定善。 有真知的人可能不广博,广博的人不一定有真知。道家的圣人不积累财物,尽全力帮助别人, 他自己反而越充足,把财物尽量赠给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道”,利万物而不害; 圣人的“道”,帮助人而不与人争夺。
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去一个财主家祝贺财主生了儿子,别人都说这孩子真漂亮,以后必定 大展宏图,这个人说了一句信言,说这孩子一定会死的——这绝对是真理,但是这个人被揍 了一顿。
四 先秦诸子学(二)
三、老子:道家哲学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皇武后封为 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 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在道教中老子 被尊为道祖。
《老子》即《道德经》,其作品精华是朴素的辨证 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有深刻影响。
「完整的世界」由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 一个世界,是人类的感觉器官能感觉到的现实世界(黄色圆圈),还有一个世界,是 感觉不到的真实世界(黑色圆圈)。
就好比一个虚拟现实游戏,不管你 在虚拟现实游戏中,感觉到的现实 世界有多么无穷无尽,它都只是游 戏玩家所在的真实世界中的一个游 戏软件而已。真实世界中,只有游 戏软件才与游戏的现实世界所对应 ,其他的都与游戏的现实世界没有 关系。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庄子 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连璧,把星辰当作 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 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 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庄子说:“弃尸地面 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 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
1、庄子与老子“道”的不同
庄子的“道” 不是为统治者 提供如何进行统治的驭民术,而是 探究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超越与自 由。
2、精神自救的哲学
(1)清醒的认识与批判
将为胠箧(qūqiè)、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则必摄缄縢(jiān téng)、固扃鐍(jiōng jué); 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 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 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 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 有不为大盗守者乎?
秦武王天生力大无穷,喜欢和别人比力气。别人都假装比不过他,说他是天下第一大力士, 结果秦武王还这的以为自己天下无敌,最后在举鼎的时候,被鼎砸死。这就是美言不信啊!
同样,拥有雄辩能力的人,一般不会乱说话,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不会在大街上随便和人 动手一样
1、老子的宇宙观:“道”
(1)宇宙本源论——“道”生万物。 先“天地生”,是“万物之宗”“天下 母”,是万物本源。“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2)宇宙法则论——“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从 “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 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 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 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里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 之道的差异性。
盲人摸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 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 争。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
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 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 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 “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 的中国书籍。
2、精神自救的哲学
(3)追求“无己”“无待”的精神 自由。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 “吾以天地为棺椁(guǒ),以日月为连璧, 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jī )送。吾葬具岂 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 鸢(yuān)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 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 其偏也!” ——《列御寇》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 焉存,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胠箧》
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 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可是一旦大 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绳结、 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哩。既然是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作法,不 就是给大盗作好了积聚和储备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 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 守卫财物的吗?
2、老子的辩证法:“反者道之动”
(1)“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 变化的动因。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处 于永恒不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2)“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 的规律性。“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3、老子的处世方法:“贵柔守雌”
(1)柔弱胜刚强。
守柔、守雌、不盈
(2)生活处世中的辩证法。
老子的思想中有两大核心,一是无为,二是辩证法
无为的意思是,不管天地,还是人生乃至社会,都有它运行 的规律,这种规律是支配自然、支配人生的大道。而我们人 ,要想活的潇洒快乐,活的自由自在,就不要干涉、改变这 些规律,要顺着这些规律的要求去做,而不是去改变规律瞎 折腾。
第二是辩证法。老子思想的精华就在于此。老子认为,事物 是有矛盾对立而产生的,事物的运动来自于矛盾的对立,矛 盾之间是而已互相转化的。同时,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无 法准确定义的。
2、精神自救的哲学
(2)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 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 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世 间》
山上的树,因为长大成材变得有用,所以招致 被砍伐。脂膏油汁因为能燃烧成火,所以被人 为点燃照明,所以经燃烧的煎熬。桂皮味香可 以作为食材,所以桂树招来被砍伐的祸患。漆 树因为其树汁可以作为漆使用,所以被割开树 皮而受伤。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 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互 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 现, 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 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 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而不去占有,有 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 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 去。
《老子》第二章,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先秦学派 代表著作。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 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四、庄子:道家哲学的继承和传播者
(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 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 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 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 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 庄”。
按照此种解释,中国最大的数字应该是9还是10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 “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