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
马原考试材料分析题
马原考试材料分析题篇一:马原期末试卷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各有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关于世界的本原,最简捷的途径是在经验里呈现的事物中去寻找,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始基,而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无限”是万物的始基。
(注:始基即根本,或本原;无限就是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统治着整个世界的是“秩序”,天体依照数字所规定的间隔,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中心而旋转,这就是‘数”。
万物产生于“一”。
材料3: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万物皆流,无物常存。
材料4:巴门尼德认为,既然无物常存,我们怎么认识它呢?感官得到的东西是不真实的,所以,必须认识理性中的东西(即存在),只有它才不会欺骗我们。
请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三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与材料4相比,分析二者的区别?参考答案:(1)材料1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
三位哲学家都把世界的本原统一在一种自然物质上。
阿那克西曼德试图从“无限”中探索事物的本原,其意义远比其他两位哲学家要大。
(2)材料2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观点,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到抽象的“数”上,尽管它远离了感性经验,但由于它将“数”当作本原,因此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3)材料3中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这团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万物皆流,无物常存在。
”是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它同材料4是相对的,材料4将“存在”(思维)当作了本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材料4中的“存在”又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马原经典案例及分析
马原经典案例及分析案例一:马原理论的诞生与发展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原始著作中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原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首先,马原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的源头。
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的解放和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其次,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兴起,马原逐渐形成并得到了更加系统的阐述。
例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和纲领,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
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原。
例如,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原,并将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建立,为马原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和发展空间。
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对马原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理论成果。
案例二:马原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马原的核心思想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原强调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原的基本理论前提,需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其次,马原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基础上的,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为人民谋利益、维护人民权益。
第三,马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符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的道路。
最后,马原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马原的核心和领导者,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久发展。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A. 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践性B. 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C. 唯物主义、辩证法、自然唯物主义D. 唯物主义、辩证法、社会唯物主义答案:A2. 马克思的《资本论》主要研究的是:A. 商品生产和交换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C.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 封建主义经济结构答案:B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A. 剩余价值理论B. 劳动价值论C. 资本积累理论D. 经济危机理论答案:A4. 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A. 阶级斗争B. 经济基础C. 政治制度D. 思想文化答案:B5. 以下哪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A. 阶级斗争B. 劳动价值论C. 剩余价值D. 社会契约论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仅包括物质生产活动,还包括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2. 阐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答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商品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被剥削的本质。
3. 描述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
答案: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大学期末马原考试题库
大学期末马原考试题库大学期末马原考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A.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共产主义C.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D.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主义2.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第一部著作是:A. 《共产党宣言》B. 《资本论》C. 《德意志意识形态》D. 《哲学的贫困》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自然辩证法D. 社会辩证法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D. 阶级斗争5.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A. 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D. 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包括: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俄国民粹主义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以下哪些问题?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B.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调节D. 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消亡8.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目的是:A. 消灭私有制B. 实现共同富裕C. 建立无阶级社会D.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9.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 地理环境B. 人口因素C. 经济基础D. 政治制度10.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C. 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D. 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2. 马克思是如何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13. 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原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
案例一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问题: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2.这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它的鲜明品质就是与时俱进。
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
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
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3.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 4.马克思提出的是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案例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案例分析题绪论:1【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有关马原原理的案例分析
有关马原原理的案例分析概述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如何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我们将通过案例来阐明。
案例一: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是一项涉及广大农村群众的社会性工程。
在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不仅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实践中的重要应用。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农村土地改革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集体化和现代化。
过去,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分配机制存在许多弊端,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发展缓慢。
而通过改革,农村土地的流转和经营权得到明确,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加有序和规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其思想意识。
通过农村土地改革,人们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相应的思想观念也得到进步和改变。
农村群众对集体经济的认同感增强,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也大幅提高。
案例二:工人权益保护工人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保护工人的权益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基础地位,并提倡对工人权益的保护。
以某企业的工人维权案例来看,工人因超长工时、低薪等问题发起了罢工示威活动。
在这场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得到了广泛应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力是价值创造的基础,而资本主义社会往往将劳动力看作商品化的对象。
在这个案例中,工人通过罢工等集体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和社会地位。
他们的行动不仅彰显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也表达了对剥削的不满。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对工人权益的保护。
通过工会组织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人权益得到明确保护。
这为维权行动提供了合理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为改善工人权益提供了制度的基础。
案例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被视为重要内容。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例如,某地区长期以重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但由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分析资料(半期考试)
半期考试(案例分析)要求:1、每位同学需在以下提供的三个案例中任意选取一个,根据案例材料后的问题进行分析,要求每个案例分析字数在1000字左右。
2、写明案例序号(如案例一),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求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有理有据、分析全面细致。
3、要求原创,杜绝抄袭,如重复率超过30%认定为抄袭,半期考试成绩记0分。
4、所有内容一律手写。
5、所有案例分析作业一律在本学期第十三周上课时交给任课教师。
(由任课教师转交给班级主管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案例一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呢?为什么会有“聪明”的哲学家搞这种唯心主义呢?在旧唯物主义者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纯粹的“胡说”,唯心主义者简直是一群无法理喻的“疯子”。
之所以会对唯心主义作这个简单地理解,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旧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素朴实在论”,是以一种“表象思维”和“常识思维”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唯心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段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412页。
)列宁的这段论述是极其深刻的。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某个环节出发,把它作为解释人的认识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半期考试(案例分析)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半期考试(案例分析)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半期考试(案例分析)要求:1.每位同学需在以下提供的二十七个案例中任意选取三个(三个案例应分别选自不同专题,按顺序每三个案例属于一个专题),根据案例材料后的问题进行分析,要求每个案例分析字数在1000字左右。
2.写明案例序号(如案例一、案例七等等),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求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有理有据、分析全面细致。
3.要求原创,杜绝抄袭,如重复率超过30%认定为抄袭,半期考试成绩记0分。
4.所有内容一律手写。
5.案例材料仅供半期作业之用,严禁上传到网上。
6.所有案例分析作业一律在本学期第14周上课时交给任课教师。
(由任课教师转交给班级主管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案例一: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镜头一: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光明日报》1999年12月30日载:在千年交替之际,西方媒体最近纷纷推出自己评选的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在多家西方媒体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名列第一或第二。
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卡尔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高居榜首,得票率分别高于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
马克思(1818-1883)于1848年与恩格斯一道发表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并于1867年出版了他的不朽巨著《资本论》的第一卷。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学说成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共产党宣言》迄今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在路透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
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路透社邀请34名、来自各国政界、商界、艺术界和学术界专家名人进行的这次千年人物评选中,名列第一的是爱因斯坦。
马原材料分析题
1、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外贸组织进出口经营,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商品交换和国际竞争中来。
国人很想让“中国制造”响遍全球,但据商务部的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其中假冒伪劣造成的损失就达2000亿元。
有一位政府官员指出,“中国信用”胜过“中国制造”。
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中国制造”与“中国信用”问题呢?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中国制造和中国信用的关系,对应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中国制造”是一种社会存在形态,“中国信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诚信是国际贸易中的“通行证”“生死牌”,没有这个证、这张牌就难以和人长期交往。
中国企业诚信缺失与国内市场的监督和运营机制不健全有关,一些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而侥幸逃脱了惩罚。
这样的社会存在催生了某些畸形的社会意识——诚信机制并不重要,生产假冒伪劣的收益更高。
这些在国际贸易中却遭受严重打击。
因此,正确的意识形态不仅提高社会精神文化水平,也是谋取万年福利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快速和健康发展。
2、材料1“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
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
纱不用来织或者编,会成为废棉。
或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他们由死复生,使他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
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结合材料回答:(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答案:(1)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马原案例分析
让市场主体参与铁路竞争,让他们拥有独立经营的线
路和调度系统,结束一家独霸市场的垄断局面,才能 形成充足的客运运力,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 从根本上防止“黄牛”等铁路客运猫儿腻的发生。 为打破中国铁路垄断,放宽非公有资本的市场准 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参与铁路建设与经 营,铁道部在2005年7月22日宣布对国内非公有资本开 放四大领域:铁路建设领域、铁路运输领域、铁路运 输设备制造领域、铁路多元经营领域,同时还出台七 项措施,为非公有资本的进入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保 障
四、举例论证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的
分配 。 例如: 某地,数量有限的苹果树苗在栽培种植热中,每株价 格一度高达4元,一些果农暴富后,许多果农投巨资大 种特种。数年后,每株买到几角几分钱也无人问津, 相当一部分果树苗只好晒干当柴烧。此后,人们了解 市场信息。有人改行建造蔬菜大棚,有人搞起运输, 有的引进新的优质苹果树苗继续生产经营。
浮对旅客量的调节作用不说无效,至少似乎效果不明
显。这是因为:第一,我国春节是最受百姓重视的传 统节日,票价上浮几乎不可能阻止人们回家的脚步。 第二,铁路作为长途客运方式的替代运输工具较少, 有些路线没有汽车、民航、船舶等替代工具,火车票 价上浮后,普通乘客,特别是民工别无他途,只能承 受票价上浮的负担;有些线路虽然有替代工具,但这 些替代工具也实行价格上浮。或者取消平时的价格折 扣,结果乘客也只能选择铁路。所以,尽管每年票价 上浮,旅客仍然有增无减。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
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例如: 某集团是一家生产纺织产品的企业。8年前只有30万元 集体资产,到1996年在全国毛纺织业大多滑坡的情况 下,企业仍创下了产销10亿元、综合经济效益过亿元 的突出业绩,毛纺织品已占全国毛纺市场的1/10。
马原案例分析
马原案例分析案例:丑姑娘变靓法有一位姑娘,常常为自己长得不美而自怨自艾。
有一天,一位心理学家与她做了一番长谈,最后叫她去买一套漂亮得体的新衣服,请发型师做个好看的发型。
然后,星期二晚上到他家去参加一个晚会。
星期二这天,这位姑娘做了一个得体的发式,买了一套合身的衣服。
晚会上,它又按照心理学家的吩咐去做——热情地与大家打招呼,笑容可掬,举止得体,还发挥了幽默的谈吐。
这使她成了晚会上最受欢迎的一位客人。
晚会后,新认识的朋友争相与她交往,这引发了她对生活的巨大热情,展现出身上蕴藏着的青春美,较往前判若两人。
有人对这位心理学家说:“你创造了奇迹。
”心理学家说:“是谁让她变美的?只有她自己。
”如何理解心理学家的话?你的长相如何,应该怎么看待?论《丑姑娘变靓法》这位姑娘长的不漂亮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社会存在决定了她觉得自己长得不美这一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精神方面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她觉得自己长得不美是这种社会意识是她的精神方面的想法。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这位姑娘之所以觉得自己不美根源在于她的相貌的不美这一社会存在,这一社会存在也就决定了社会意识。
但是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当这位姑娘做了一个得体的发式,买了一套合身的衣服后她的外貌这一社会存在得到了发展,社会意识也就随之发展了,她也就觉得自己变美了一些。
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她的自信与热情影响着舞会上的人,让大家都愿意去与她交谈。
而且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经过与心理学家的长谈,她在心理上变得积极向上了并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主动用自己的意识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的要求。
她变得热情,笑容可掬,举止得体并且幽默,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她变成了大家喜欢的样子。
因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马原学前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马原,一个生活在城市边缘的4岁男孩,由于家庭原因,他从小由祖父母照顾。
马原的父母因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在幼儿园,马原表现出一些不适应的行为,如情绪不稳定、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与同伴互动困难等。
这些行为引起了幼儿园教师的关注,教师希望通过案例分析,了解马原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二、案例分析1. 家庭背景分析马原的家庭结构为祖父母抚养,父母因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马原。
这种家庭结构可能导致马原在情感需求、亲子关系建立等方面存在缺失。
祖父母可能因为年迈和经验不足,无法满足马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导致他在幼儿园表现出不适应的行为。
2. 幼儿园教育环境分析马原所在的幼儿园注重集体教育和纪律性,但在个体差异的关注和情感支持方面存在不足。
幼儿园教师对马原的关注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他的情绪波动和社交问题,导致马原在幼儿园的适应困难。
3. 马原行为表现分析(1)情绪不稳定:马原在幼儿园时常表现出情绪波动,如哭泣、发脾气等。
这可能与他在家庭和幼儿园环境中缺乏稳定的情感支持有关。
(2)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马原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消极态度,不愿意与同伴互动。
这可能是因为他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害怕被拒绝或排斥。
(3)与同伴互动困难:马原在与同伴互动时,往往表现出孤独、沉默,难以融入集体。
这可能是因为他在家庭和幼儿园环境中缺乏同伴互动的机会,导致社交能力不足。
三、教育策略1. 加强家园合作(1)与马原的父母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时间和生活状况,寻求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2)定期举办家长会,让家长了解马原在幼儿园的表现,共同探讨教育策略。
2. 关注马原的情感需求(1)在幼儿园设立“温馨角落”,为马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休息和交流空间。
(2)教师定期与马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了解他的内心想法,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3. 培养马原的社交能力(1)在幼儿园开展同伴互助活动,鼓励马原与同伴互动,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2023马原期末考试题库马原材料分析题
2023马原期末考试题库:马原材料分析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立场特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请结合具体理论进行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特点有哪些?请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历史地位是什么?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样的指导作用?请解释马克思主义在实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区别与联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在哪里?请结合具体的哲学观点进行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联系是什么?请从思想方法和认识论层面进行论述。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中的应用案例有哪些?请列举并分析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作用?请结合具体的理论举例进行说明。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实践价值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有哪些特点?请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指导实践有什么样的价值?请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以上是2023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马原材料分析题,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回答,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
马原案例分析资料
绪论案例1 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镜头一: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光明日报》1999年12月30日载:在千年交替之际,西方媒体最近纷纷推出自己评选的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在多家西方媒体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名列第一或第二。
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卡尔•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高居榜首,得票率分别高于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
马克思(1818-1883)于1848年与恩格斯一道发表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并于1867年出版了他的不朽巨著《资本论》的第一卷。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学说成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共产党宣言》迄今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在路透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
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路透社邀请34名、来自各国政界、商界、艺术界和学术界专家名人进行的这次千年人物评选中,名列第一的是爱因斯坦。
镜头二:马克思被德国民众评为“最伟大的德国人”2003年9月,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
前东德地区大都将选票投给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而人口占据多数的前西德地区则主要将选票投给了二战后西德的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
11月28日公布的最终的投票结果是:西德战后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位居第一,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德国基督教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卡尔•马克思。
前3名的得票总数为:阿登纳57万,马丁•路德52万,马克思50万。
二战结束后,德国饱经世界大战硝烟的洗礼,沦为战败国,百废待兴。
马原案例分析(考试)(1)
NO1:一个真实的案例:智破人骨教堂迷案基本原理:该案例反应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P28原理基本内容:世界是由物质构成,所以说是先有的物质然后才有的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志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的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一切事物都是联系和发展的。
案例分析:这起案例既有必然中有偶然,最初的杀人者的后代中有个别人继承了这种杀人取骨的变态欲望也有偶然中有必然,以人骨装饰的圣坛总有机会被打破,从而为警员提供了破案的线索。
例子:在这个案例中,凶手并没有露出重大破绽将怀疑引到自己身上,相反他做的步步谨慎,每一次都把人们的目标转到骨魔上面,而他助手安东却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线索中,经过自己的推理,将所有事情联系在一起,推断出案件的真相,这恰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切事物都是联系和发展的”思想。
安东正是把握了这事物与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性,才从一个个看似毫无相关的事物中找到整个破案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安东的破案事件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一个很小的体现。
联系实际就拿人脑来说,我们如果想一件事,那么就必须有起因和经过,那么就应该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让你去想。
我们想一想,如果没有人,那怎么会有思想,当然如果没有思想那么也不能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
马原案例分析
马原案例分析1“水稻亩产十三万斤”的出炉有着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
继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人们相信社会主义可以更有效地集中人力和财力加速推进经济发展。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毛泽东认为应批评右倾保守,发动“大跃进”。
“大跃进”首先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虚报浮夸。
环江制定了放“卫星”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选择城关农业社的一块面积为1.13亩的试验田作为“卫星”田,让社员先将田里的禾苗全拔出来,再进行深耕并施放成千上万担各种肥料于田中。
接着,组织当地人从100多亩中稻田中,选出长势最好且已成熟的禾苗,密植到试验田中并不断施肥。
在收割时,反复过秤,才创造了这个虚假的记录。
我认为“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其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
人们要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
然而,所谓的“水稻亩产十三万斤”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水稻亩产十三万斤”犯了蔑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给党,政府和人民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2“水稻亩产十三万斤”中吸取这样的教训:要遵循自然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马原案例分析
马原案例分析如果他们打喷嚏,美国绝对会感冒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他们打喷嚏.美国绝对会感冒”这里的“他们”指的就是美国大名鼎鼎的十大财团,正是这几个为数不多的财团控制着美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19世纪初,美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到189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过了英、法、德等国,跃居世界第一。
工业的蓬勃发展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走到垄断。
1893年经济危机,一些企业被兼并,一批垄断企业因而产生,例如1901年创立的美国钢铁公司就是这次企业兼并的产物。
它是美国第一家“十亿美元公司”,控制700多家企业,垄断了全国钢的生产,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
在工业生产迅速集中的过程中,银行资本也更为集中。
19世纪末,纽约出现了金融实力雄厚的3家人寿保险公司和两家商业银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和纽约花旗银行)。
它们各自控制着几十家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形成了强大的金融垄断组织,开始与工业资本融合,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就是这样诞生的。
20世纪初,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已控制了美国全部国民财富1200亿美元的1/3左右。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团获得惊人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垄断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
具体表现在:⑴生产的高度集中。
据美国《幸福》杂志的统计,1954-1969年美国500家最大的工矿企业的产品销售额,在产品的总销售额中所占的份额,从46%增加到65%;雇用人数在全国雇员总数中所占份额,从46%增加到71%;全国工矿产品销售总额的2/3集中在只占企业总数的0.1%的大企业手里。
这500家最大的工矿企业约有86%属于十大财团。
⑵资本越来越集中。
1901年首次出现“十亿美元公司”时,银行资本、工业资本均已相当集中,并已开始融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集中程度更高。
金融界在20世纪80年代竟出现了千亿美元的银行,如第一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
财团的垄断势力随着各财团的经济实力迅速膨胀而日益加强,控制着美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学生们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分析来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案例一: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制度,它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下面以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案例描述:某国A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试图实现社会主义。
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资本主义的痕迹,如贫富分化加剧、私有制的存在等。
作为该国的政策顾问,你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该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分析:1. 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是一种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制度,它以人民为中心,旨在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
即便在某国A仍存在着一些资本主义痕迹,但只要国家坚持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关系,就能够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
2. 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即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分配。
(2)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按劳分配是其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
按照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来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旨在激励人民积极性和创造力。
(3)经济的有计划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计划为基础,国家通过制定经济计划来统一安排社会生产,从而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4)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倡导共产主义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旨在培养全民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共同价值追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某国A尽管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资本主义痕迹,但只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主要特征,积极进行改革和完善,就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原理 期末考试 案例分析
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马克思原理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期末考试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要求学生运用马克思原理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本文将针对马克思原理期末考试案例分析的要求,详细介绍如何撰写这样的文章。
一、案例选择和引言在开始撰写案例分析之前,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
这个案例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可以是一个经济事件、社会问题或历史事件等。
在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案例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二、马克思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正文部分,需要对马克思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这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可以为后面的案例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三、案例分析的主要内容1.案例描述首先,需要对所选案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包括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人物和事件等。
通过对案例的描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后续的分析内容。
2.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分析接下来,可以运用马克思原理进行案例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a.经济结构分析:通过分析案例中的经济结构,可以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等。
同时,可以分析经济结构对案例的影响。
b.阶级分析:通过分析案例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可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理论。
同时,可以分析阶级对案例的影响和作用。
c.剩余价值分析:通过分析案例中的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方式,可以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关系和利益分配问题。
同时,可以分析剩余价值对案例的影响。
d.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通过对案例中历史发展的分析,可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了解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3.案例分析的结论在分析完案例后,需要对案例进行总结和结论。
可以总结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并提出解决方案或改进措施。
同时,可以对马克思原理的应用进行评价和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期考试(案例分析)要求:1、每位同学需在以下提供的九个专题共二十七个案例中,任意选取三个案例,但不能在同一专题中选择两个及以上的案例,根据案例材料后的问题进行分析,要求每个案例分析字数在1000字左右。
2、写明案例序号(如案例一、案例七等等),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求层次清楚、逻辑性强、有理有据、分析全面细致。
3、要求原创,杜绝抄袭,如重复率超过30%认定为抄袭,半期考试成绩记0分。
4、所有内容一律手写。
5、所有案例分析作业一律在本学期第十四周上课时交给任课教师。
(由任课教师转交给班级主管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专题一案例(案例一-案例三)案例一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镜头一: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光明日报》1999年12月30日载:在千年交替之际,西方媒体最近纷纷推出自己评选的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在多家西方媒体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名列第一或第二。
在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一次网上民意测验中,卡尔﹒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高居榜首,得票率分别高于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牛顿和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
马克思(1818-1883)于1848年与恩格斯一道发表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并于1867年出版了他的不朽巨著《资本论》的第一卷。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学说成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共产党宣言》迄今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在路透社评选千年风云人物的活动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
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路透社邀请34名、来自各国政界、商界、艺术界和学术界专家名人进行的这次千年人物评选中,名列第一的是爱因斯坦。
镜头二:马克思被德国民众评为“最伟大的德国人”2003年9月,德国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项为期三个月名为“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
前东德地区大都将选票投给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而人口占据多数的前西德地区则主要将选票投给了二战后西德的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
11月28日公布的最终的投票结果是:西德战后第一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位居第一,1517年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德国基督教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位居第二,位居第三的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卡尔﹒马克思。
前3名的得票总数为:阿登纳57万,马丁﹒路德52万,马克思50万。
二战结束后,德国饱经世界大战硝烟的洗礼,沦为战败国,百废待兴。
阿登纳带领德国人民摆脱了纳粹的统治,走出了二战的阴影,并创造了二战后复苏的“经济奇迹”。
因此,阿登纳在德国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声望。
在投票的人看来,追求自由、公平社会的卡尔﹒马克思是最应受到敬仰的,有朝一日,他将成为最伟大的德国人!马克思在东部的五个州获得了40%的投票,但在西部只获得了3%的投票,差距十分悬殊。
此次评选得到了德国民众的热烈响应,参加评选的人数达到330万,候选人也多达130 0位。
德国民众先是从这1300位候选人中选出了100名最伟大的德国人,然后从中评选出了10名最伟大的德国人,除了前面提到的三位外,另外七位是被纳粹屠杀的反希特勒战士索菲。
斯谷尔和汉斯﹒斯谷尔、著名音乐家巴赫、发明西方印刷术的约翰斯纳。
古腾堡、“铁血首相”俾斯麦、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镜头三:马克思被英国媒体评为“全球最伟大的哲学家”2005年6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
经过一个月的评选,7月14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著有《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伟大共产党人先驱、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卡尔﹒马克思最终以27.93%的得票率脱颖而出,被评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
而排在第二位的是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姆,他的得票率为12.67%,以6.8%得票率位居第三位的则是伟大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有进入前20名。
这次选举共有3.4万人投票,能够进入“十大”的全部都是西方哲学家。
生于20世纪的“十大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兼数理逻辑学家维特根施坦,以及提出可否定原理的英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哲学家波普尔。
数学家兼逻辑学家罗素,以及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沙特在一个月前的初选虽然能够进人“二十大”,但最终未能在“十大”排行榜中占有一个席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BBC评选“最伟大的哲学家”过程中,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经号召其读者把马克思从候选名单上拉下,希望读者选休谟。
《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已经过时了,而资本主义是有效的,等等。
但英国公众得出了自己的决断。
很多人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內容。
马克思能够在英国这样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这么受欢迎,让发起这个评选的栏目主持人梅尔文﹒布拉格都深感吃惊。
他认为:马克思似乎对全世人界的主要问题都给出了答案,他当选为最伟大哲学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
问题: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
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对后人,尤其是对我们现在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镜头一中说道“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认为马克思的这两本著作不仅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当今甚至以后的全球政治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当今发达国家、社会,在它们各自的主流方面,大大趋向、接近了马克思理想目标。
马克思的伟大,完全不是靠信念、信仰,更不是靠空洞的教条说教来征服人的,而是靠历史演化、客观事实,靠经过检验的科学性让人信服、敬佩的。
基于以上因素,所以马克思在评选中高居榜首也是当之无愧的。
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都反映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和革命性的统一。
我认为给我的启示有以下几点1、我们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进程,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2、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投身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实践。
案例八运动和静止观点1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存在”,“存在”只能从一种存在变为另一种存在,存在不会变为不存在,因而“存在’是不变的。
巴门尼德的学生、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则进一步提出: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的。
为了论证他的观点,芝诺提出了四个悖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他健步如飞,能日行千里。
然而芝诺却断言: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跑得很慢的乌龟。
芝诺说:如果乌龟在前,阿基里斯在后,同时起跑,阿基里斯要追上乌龟,必须首先到达乌龟的起点处,但当他到达乌龟起点处时,乌龟却已向前跑到另一地点,而当阿基里斯到达这一地点时,乌龟又到达另一新地点。
如此类推下去,以至无穷。
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此外,芝诺还提出了“飞矢不动”的论断。
芝诺认为,既然任何事物在刹那时间都只能占有和自身相等的空间,那么,飞矢也是如此。
飞矢在飞行的过程中,这一刹那间在这一点,那一刹那间在另一点。
这样,飞矢实际上经过的只不过是无数个静止的点。
把无数静止的点加起来的总和,仍然是静止,而不会形成运动。
所以,飞矢实际上是不动的。
根据上述两个命题,芝诺得出结论说: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的,甚至连位置移动都是不可能的,我们能看到的运动其实是种错觉。
观点2 机械论者的观点17世纪英国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霍布斯认为,运动是一切事物的最一般的原因,一切变化都在于运动。
运动就是物体“不断地放弃一个位置,又取得另一个位置。
”霍布斯认为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他说:“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
”他还指出,运动是与时间和空间相关的,时间是运动中先后的影像,空间则是心外之物的影像。
“设想某件东西可以离开时间而运动,就等于设想没有运动的运动,这是不可能的。
”观点3 “热寂”说“热寂’’说是19世纪中期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和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作的宇宙学推论,在当时轰动一时。
1850年2月,克劳修斯在提交给柏林科学院的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标准说法:“热不能自动地从较冷的物体传到较热的物体。
”1851年3月,开尔文勋爵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说法:“热不能自动地完全变为有用功”。
这两种说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在自然界里凡是与热现象有关的过程都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