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哲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
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建
立在市场机制上的一种经济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的销售和购买是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
市场机制的
一个重要特点是价格机制,即商品价格的形成和调整是由市场供
求关系自主完成的,这种自主调节性使市场经济有自我平衡的能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资源的分配。
然而,市场机制并非完美无缺,市场失灵的现象时有发生,如
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这些市场失灵的因素会影响到市
场机制的运行,也会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效率和公平。
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该适时干预,设置合理的政策和法规,以纠正市场失灵,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政府的干预也
有利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权益得到保障,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性。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资源的有机配置和价值创造。
市场机制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优分配,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将资源分配给带有最高效益的领域和企业,以实现经济的提升和发展。
市场机制还可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社会带来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推动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运行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的创造。
政府的适时干预可以纠正市场失灵的情况,维护市场的公平性和秩序,以实现市场经济良性循环和高效运行。
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
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调节价格,自由竞争,自由进出,自由决策,以达到经济自由化和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市场市场是指买卖商品、服务和劳动的地方,是商业活动发生的场所。
市场可以分为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两种形式。
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高低,价格波动反映市场供求状况,价格的变化是市场反馈信息的表现。
二、价格价格是市场经济中的核心概念,是市场承担调节供求关系的函数。
价格的高低取决于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当需求多于供给时,价格上涨;当供给多于需求时,价格下跌。
市场自由竞争通过价格信号在市场中反映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合理性。
三、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自由竞争是有效分配资源和提高社会财富的关键。
在竞争中,不同企业为了获得更多消费者而努力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竞争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自由进出自由进出是市场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自由进出是指企业在市场上自由进入和退出,不受政府干预的影响。
自由进出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同时,还可以降低产品价格和成本,增加消费者福利和社会财富。
五、自由决策自由决策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自主选择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自主决定价格和供给数量的能力。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情况,自主制定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自由决策的实现需要政府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保护企业的产权和知识产权。
六、效率市场经济以追求经济效率为目标。
经济效率是指在有限的资源下,生产最大的总产出。
市场经济中,企业必须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政府的角色是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共利益。
七、資源配置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资源根据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流向了被认为最具收益的利用方式。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它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调节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它包括竞争、供求、价格和效率等方面的原理。
首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它通过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竞争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竞争可以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价格。
竞争也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改进管理和生产技术,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竞争的过程中,优胜劣汰的原则也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其次,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是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它反映了市场上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供给情况。
当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涨;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跌。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市场价格的波动,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消费决策。
另外,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还涉及价格机制。
价格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重要信号,它反映了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通过价格机制,市场能够自动调节资源的配置,使得资源向需求最大的方向流动。
价格的变化可以引导企业和个人作出更合理的决策,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最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还包括效率。
市场经济通过竞争、供求和价格机制等原理,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的效率。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个人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包括竞争、供求、价格和效率等方面的原理。
这些原理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只有在这些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哲学观点透视《经济常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哲学观点透视《经济常识》在多年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我经常听到学生反映:高中思想政治《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中《经济常识》最难,既不象《哲学常识》、《政治常识》那样好把握知识体系,也不容易抓住重点,迅速提高应试答题能力。
学生远离经济生活实践,不了解国家经济政策,信息较闭塞,不了解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从《经济常识》本身去突破有难度。
我国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同志曾说:“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因此我们在学习《经济常识》中完全可以用人类认识的伟大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观察、分析研究《经济常识》。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那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经济常识》可以获得哪些启发呢?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经济现象本质,树立资源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特征,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联系。
现象与本质密不可分,现象是本质的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也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正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经济现象纷繁复杂,2007年股市、楼市、江市跌宕起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通胀预期加大,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兼并、联合行为不断,国家连续多次提高利率,加息干预,推出稳定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出构建两型社会,构建创新型国家,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总额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加剧。
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一个接一个,诸多现象背后有没有什么共性呢?如能透过现象迷雾抓住经济本质,学习当可事半功倍。
从古到今,物质资料的生产都必须具备基本的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力、生产资料、技术、信息、环境等,这些统称资源。
经济研究的基本矛盾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就必须在如何使用资源上做出一定的安排,这就叫资源配置,一切经济现象无外乎都是对各种不同资源进行配置,经济的本质就是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谈谈对市场经济的理解
谈谈对市场经济的理解
在市场经济里,一切生产和投资等经济活动的背后,都隐藏着企业家或资本家的身影。
一些肤浅的人自此以为,这些大企业家或大资本家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掌控着一切。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把市场经济比作一艘巨轮,那么这艘巨轮的船长绝不是企业家或资本家,而是消费者群体。
市场经济很好地实现了消费者的主权,只要企业家或者资本家想占领市场,就必须去迎合消费者的偏好和喜爱。
人数众多且挑剔的消费者将最终决定哪些企业盈利和哪些企业亏损,因为消费者可以完全自主地决定购买哪个产品和服务或不购买哪个产品和服务。
由于消费者可以随心所欲,他们往往会照顾那些能够提供更便宜的价格、更卓越的品质、更优质的服务的企业。
如果企业家不能让消费者满意,这个企业就会亏损,甚至会破产,直至让出市场,另一位让消费者满意的企业家将取而代之。
消费者就是这样通过不停地买或不买,让一些穷人变成了富人,也让一些富人变成了穷人。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但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包含着内容各异,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理念。
对于当前的经济改革来说,重要的不仅在于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还在于立足我国的国情,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厘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内在逻辑。
二、马克思经济学关于发达商品经济的理论考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发达商品经济做过极为深刻的论述,其主要论点如下。
1.市场经济归根到底不过是“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的一种实现形式。
与西方主流市场经济理论不同,马克思认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前提不是资源的稀缺法则,而是基于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
市场所配置的资源,其本质上是社会劳动。
马克思经济学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市场配置资源时,强调使用“社会劳动”这样一个社会历史性的范畴,而不是用具有自然属性的稀缺资源来阐释市场配置的对象。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的社会生产,随着生产分工的不断深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化大生产逐渐主导各个经济部门的运行,使得各个经济部门彼此相互依赖。
也就是说,只有根据社会分工,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以满足各种社会需要,才能实现社会分配的协调,有利于社会平衡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不仅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有的一般规律:“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1]580。
既然如此,市场配置的对象就是“社会劳动”;市场经济归根到底不过是“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的一种实现形式。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经济学还强调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把握市场配置资源的路径。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辨析与再理解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辨析与再理解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的主流观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的理解和解释并不科学。
本文简要评析五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指出在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多年的今天,有必要正本清源,重新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以便在新的起点上达成共识,为下一步改革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
同时,本文在马克思经济学基础上简要地阐述了对该理论问题的再理解。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辨析;再理解尽管党和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一再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不是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同时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与政策主张却背道而驰。
这不仅影响到改革的政策取向,更对经济改革造成不应有的负面效应。
在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年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梳理各种观点,纠正错误的理解和导向,正本清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理解。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不同理论阐释(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个社会的,因而计划与市场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经济体中的。
这种理论观点并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而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者所提出的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际上一方面把我国经济改革的对象——旧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等同于计划经济。
另一方面把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从而将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由产品经济转到市场经济,错误地改为由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错误地将计划经济列为否定的对象,实质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
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理论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
本文将从市场经济的定义、基本原理以及市场失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市场经济的定义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和分配的一种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私人财产权得到尊重,市场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信号,供需双方通过自主决策来进行交换。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1. 价格机制:市场经济通过供求关系形成价格,价格反映了商品或服务的稀缺性和价值。
供需平衡时达到最优资源配置,并激励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2. 竞争机制:市场经济通过竞争机制来调整供求关系,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
竞争促使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不断创新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3. 自由选择:市场经济赋予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包括生产者可以自由选择生产经营的商品或服务,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所需的商品或服务,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工作。
三、市场失灵尽管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具有高效性和灵活性,但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
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或产生非理性的结果,需要政府干预来修正。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部性:当市场经济的交易影响到旁观者的福利时,会导致外部性。
外部性可分为正向外部性和负向外部性,市场往往无法内部化外部性,需要政府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来纠正。
2.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市场机制难以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
政府需要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征收税收等方式来满足公共需求。
3. 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垄断、寡头市场等形式的不完全竞争,导致资源配置不够有效。
政府可以通过反垄断法律和监管机构来维护市场竞争。
4. 不完全信息: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效,使得资源配置不够优化。
政府可通过信息披露、监管等方式来改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经济现象,指导实践和政策制定。
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的优劣及其合理性(经济哲学期末作业)
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的优劣及其合理性市场体制和计划体制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经济体制。
其主要区别有:一、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
计划经济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
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
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和法律手段。
三、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同。
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四、所有制结构不同。
前者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所有制结构多元。
五、利益分配不同。
前着平均主义严重,后者注重效率。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劣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是所有制形式日趋单一化,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经济管理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里,企业只是依赖于上级政府的非经济实体,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经济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已经是既定的了,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工作,失业率极低,不会出现市场经济中的失业问题;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是计划好的,不像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的,是一种环保经济;社会中贫富差距的现象不像市场经济那样严重,人们的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但是,实行公有制就要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要按照五年计划所规定的项目进行生产和科学研究,必须按计划使用资金。
在前后两个五年计划中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发现和新发明,要在制订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考虑是否纳入计划安排资金, 关系人民的事情长年累月得不到解决,办事效率低。
实行公有制就要强制地剥夺一切人的生产资料,就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纪律性,服从分配按计划完成工作;基本人群要终其一生在一个单位工作和生活,以便于安排工作计划和生活物资的供应计划,这样就要求人们长期进行思想改造,这样的体制与人类追求自由和人权的本性相矛盾,使人们长期生活在极端压抑之中。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合理性:计划经济是指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新型科学的社会经济体系。
对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
对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中国经济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它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也日益显现。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
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是人民本位,一切经济制度和政策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还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在于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要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推动绿色节能产业的发展,促进绿色经济的增长。
还要注重推动创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
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在于坚持开放合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强调要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与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要形成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加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注重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国内市场的开放和便利化,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在于坚持实践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找到符合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要注重实践对经济学理论的检验和指导,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理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取得新的突破和进步。
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是以人民为中心、可持续发展、开放合作和实践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思想,是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和面临的新问题的哲学基础。
只有不断深化对中国经济哲学的趋向思考,才能更好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平衡和更高质量的发展。
市场经济概念解析
市场经济概念解析在当今的社会经济体系中,“市场经济”这个词汇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种经济讨论中。
但究竟什么是市场经济?要真正理解它,需要深入探究其本质、特征、运行机制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市场经济,简单来说,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这意味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等关键经济决策,很大程度上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来引导。
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之一是私有产权的明确和保护。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和企业拥有对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所有权,并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易和处置。
这种私有产权制度为经济主体提供了激励,促使他们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追求利润最大化。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关键。
价格反映了商品和服务的稀缺程度以及供求关系的变化。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从而刺激生产者增加供应;反之,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生产者则会减少生产。
通过这种价格的自动调节,市场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竞争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中相互竞争,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提供更优质、更低价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者则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消费体验。
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具有自主决策的权利。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经营状况自主决定生产经营活动,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收入自主选择购买商品和服务。
这种自主性激发了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并非完美无缺。
它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出现。
例如,公共物品的提供往往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有效解决,因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私人企业缺乏提供的动力。
外部性问题,如环境污染,也是市场机制难以自行调节的。
此外,市场经济还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等手段来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现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实践。
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优势以及面临的现实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市场基础上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重视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追求纯粹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市场经济机制可以让资源流向最需要的领域和企业,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优化配置。
同时,市场经济也能够提升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强化了人民的幸福感。
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
首先,市场经济的运行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通过供求关系确定价格和资源分配,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资源不公平的问题。
此外,市场竞争的压力可能导致一些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
这对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挑战。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引导市场经济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确保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
其次,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推动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此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是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不公平问题的途径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综合施策,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精髓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机制,可以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发挥二者的优势,并生成新的制度、体制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主线是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科学化。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主要体现在邓小平的相关重要论断上。
1985年,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同年又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992年,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如果从这种新的实践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跳出传统思思想的桎梏,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就不存在矛盾。
因为,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看,市场经济通过调动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来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能够极大限度地释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深刻地指出了这一点:“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来看,市场经济通过促进资本积累和投资、激励创新,源源不断地生成新的就业岗位,保障大多数人获取收入的机会;同时通过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构筑公平竞争的起点、校正市场竞争的结果,帮助处于不利地位和面临风险的人。
即使是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具有相容性,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一些重要目标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
如麦克米兰就指出:“市场并非天生与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对市场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鲜明的理论特色。
经济哲学的思想与理论
经济哲学的思想与理论经济哲学是研究经济现象与经济理论的哲学科学。
它探讨经济活动的本质、经济行为的道德与伦理问题,以及经济制度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以下是经济哲学的几个重要思想与理论:1.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人类社会中最高尚的德行,而经济活动必须符合正义原则。
他主张公正交换的原则,即商品交换应当基于相等。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对后来的经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古典经济学的自由市场观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认为,自由市场是实现经济繁荣的最佳途径。
他们认为市场的自由能够调节供需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自由市场观提出了自由放任经济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经济学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
3.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利润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并呼吁实现无产阶级革命。
4. 尼克尔斯的行为经济学尼克尔斯的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与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认知偏差、情感因素和社会影响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为经济学理论带来了新的视角,对理解人们的经济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哲学的思想与理论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和学派对经济问题的思考,也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深入研究经济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Smith, A. (1776).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Marx, K. (1867). Das Kapital.- Thaler, R. H., & Sunstein, C. R. (2008). 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市场经济大白话解释
市场经济大白话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市场经济”这个词。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可能是一个有点抽象、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
其实,市场经济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到底什么是市场经济呢?简单来说,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主要由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模式。
想象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小镇上。
镇里有很多家面包店,每天都在制作和销售面包。
在市场经济中,这些面包店不会有政府直接告诉它们要生产多少个面包、用什么原料、卖多少钱。
而是由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来决定。
如果有一天,镇里很多人都想吃面包,买面包的人特别多,而面包店的面包数量有限,这时候面包就会供不应求。
面包店看到这种情况,就会想办法多生产一些面包,可能还会提高一点价格,因为他们知道人们愿意为了买到面包多花一点钱。
反过来,如果镇里突然很多人都不想吃面包了,面包店做出来的面包卖不出去,这就是供大于求。
为了把面包卖出去,面包店可能就会降低价格,或者想办法改进面包的口味和种类,吸引大家来买。
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在起作用。
通过这种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和调整,资源(比如做面包的原料、人力、店铺等)就会逐渐流向更需要它们、能更有效利用它们的地方。
再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
如果今年流行某种款式的衣服,大家都想买,那么服装厂就会大量生产这种款式,其他不太受欢迎的款式就会减少生产。
这就是市场在告诉服装厂应该把资源用在哪里。
市场经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竞争。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商家都在竞争,争取让消费者选择自己的产品或服务。
还是拿面包店来说,镇里可能有好几家面包店。
为了吸引顾客,它们会努力做出更好吃、更便宜、更有特色的面包。
有的可能会在原料上下功夫,用更好的面粉和黄油;有的可能会在服务上做文章,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还有的可能会把店面装修得很漂亮,让顾客有更好的购物体验。
这种竞争会促使企业不断进步和创新。
如果一家面包店一直不改进自己的面包,价格又贵,服务又不好,那么顾客就会去其他面包店买,这家店可能就会慢慢经营不下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经济形态,是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条件下,以公有制和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为基础,以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为特征的一种经济制度。
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1.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就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决定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此,必须通过对经济基础的改革和发展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2.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斗争,如不同利益的矛盾、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矛盾等。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内涵: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有制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私人所有制也是其中的一种。
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既要支持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靠市场调节,但国家宏观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
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来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3.坚持按劳分配和巩固士大夫阶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实行市场经济,但是在分配方式上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并且要坚持巩固士大夫阶层。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公平、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缺点分析1.优点(1)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可以调动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2)可使资源在市场上进行高效优化配置。
(3)使消费者的自由度和选择范围得到提高,进而提高消费者的福利。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在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经济运行的主要模式。
它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在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它的基本原理又有哪些呢?市场经济,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种经济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是核心要素。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而供应相对不足时,价格就会上涨。
这会刺激生产者增加生产,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反之,如果需求减少,供应过剩,价格就会下降,生产者会相应减少生产。
这种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不断推动着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领域流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价格机制则是市场经济的关键。
价格就像一个信号,反映着商品和服务的稀缺程度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强度。
当价格上涨时,它不仅告诉生产者增加供应,也会引导消费者减少需求,寻找替代品。
而当价格下降时,它促使生产者调整生产规模,同时鼓励消费者增加购买。
通过价格的涨跌,市场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分配,使得生产与需求达到平衡。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源泉。
在市场中,生产者为了争夺消费者,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创新技术和改进服务。
这种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步,提高效率,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竞争也使得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更合理的价格满足自己的需求。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
它们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利益决策,自主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
这种自主性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促使它们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机会和经营模式。
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们通过自己的购买行为表达对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偏好,从而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
消费者的需求多样性和变化性,推动着企业不断创新和改进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然而,市场经济并非完美无缺。
它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情况。
例如,公共物品的供给,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市场往往无法有效提供。
市场经济的本质
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
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马克思分析商品经济的方法,完全适用于揭示“市场经济”隐含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一种商品交换的经济,在市场上,商品交换的双方只能交换属于自己的产品。
同样,合作也必须搞清楚自己拥有的资源。
市场上,商品是个天生的“平等派”,交换双方“只有通过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
所以,市场经济的本质涵义可以概括为:“以维护产权,促进平等和保护自由的市场制度为基础,以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为前提,以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为特点,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
”依此涵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并不在于“市场”和它的“机制”与“功能”,而是与“私有”、“契约”、“独立”相对应的“产权”、“平等”、“自由”等具有鲜明价值判断特性的行为规范性质的制度,是建立一种通向文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主张和追求。
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平等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是市场交换规则普遍化的经济形态。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世界新兴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它的建立与成长贯穿于中国三种“转轨”交织在一起的“转轨”时期中国作为新兴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萌发于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
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30年前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把中国经济推进到了复杂的、艰巨的转轨时期。
这个转轨时期的复杂性、艰巨性,集中表现在它由三种“转轨”交织在一起:一是经济体制上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二是经济结构上从二元经济转向现代化工业经济;三是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特别是转向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可持续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2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05 第27卷第1期Jou rnal of Yanan U n iversity(Social Science)V o l127N o11・经济研究・从经济哲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李天敏,李永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广州510053)摘 要:从经济哲学的角度认真探讨市场经济的本质,抓住市场经济的根本,对于制定正确的政策,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社会化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
市场经济是由无限求利性的本质所决定的特征体系。
这也决定了市场经济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具有优越性和局限性的两面性。
而且,市场经济的本质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并为其服务的。
关键词:市场经济;本质;无限求利性中图分类号:F12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5)01—0060—04 马克思说过,理论要彻底就必须抓住根本。
根本就是事物的本质,它是事物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它决定着事物的运行机制和所有特征,而它本身又不必用其它机制和特性来说明。
我们搞市场经济,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积极效应发挥不出来,消极效应却迭加。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市场经济本质的探讨、认识、分析,不无道理。
但是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能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唯有经济哲学。
从经济哲学的角度深入研究市场经济的本质,抓住市场经济的根本,制定正确的政策、法规,对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社会化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对市场经济本质的探讨在上世纪曾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形成了一系列成果。
在这些成果中,最典型的是认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社会化。
他们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出发,论证了生产、交换、流通、分配的社会化,从而推导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社会化。
人类的劳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质,就是人类及其社会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当作使用价值的形成要素,当作有用劳动,是一个和一切社会形态都独立无关,不以它们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一个永久的自然必然性,没有它,就不会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也就不会有人类生活。
”[1](P14)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分工发展到一个相当程度,各种有用劳动不是作为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而是作为社会劳动的一个有效部分和环节,即作为不同质的有用劳动,融汇在整个社会劳动的系统总体中,并通过社会得到确证和评价。
因此,劳动的高度社会分工和协作是使劳动社会化的根本前提。
随着劳动的社会化,整个生产过程也不能不走上社会化的轨道。
马克思说,商品生产本身就已经包含着一切流通关系,“即产品所必须通过并由以取得一定社会性质的一定的社会过程;同样,这种性质也包含着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决定着他们的产品的价值增殖和产品到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再转化”。
[2](P995)应当承认,生产社会化同市场经济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现代生产方式。
生产社会化是从近代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的。
资本主义使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由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机器大工业,这一变革使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
这表现在:(1)生产资料使用上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3)生产日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狭小的地方市场汇合成为广阔的统一的国内收稿日期:2004—10—15作者简介:李天敏(1976—),女,陕西洛川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大市场,而国际市场亦随之迅速扩展起来。
可以说,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
但是,生产社会化所体现的是现代生产力的本性,是现代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市场与计划同是这种趋势的要求,现代的生产方式要求把市场调节与国家的计划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固然反映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客观上也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占有,并由社会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与支配,当今实行市场经济的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注意到国家在宏观上对经济施加一定的调控。
这在客观上反映了生产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在更大范围内联结起来,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已经联结成一个整体。
所谓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指决定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同时又从根本上区别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
既然市场与计划都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我们就很难说,生产社会化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换句话说,社会化并没有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从本质上区别开来。
据此,我们说社会化不是生产经济的本质。
二、市场经济是由无限求利性的本质所决定的特征体系人们常说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当我们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市场?市场是怎样配置资源的?市场为什么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都必须靠更深层的机制和规定来说明。
有人说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是互利的经济。
“交易双方都可以从中获利”,各得其所,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命题。
有的说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平等的经济,或者说是法治的经济、开放的经济。
这些都不错,都从某一侧面说明了市场经济的特点,但都没有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因为它们本身还需要别的特征来说明。
当我们进一步追问市场经济为什么去寻找这许多特征的共同根源时,就会涉及到市场经济的本质。
那么,决定市场经济的这些一般特征,又从根本上区别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本质就是市场经济的无限求利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第一句话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马克思在这里分析的商品经济,并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而是人类进入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商品成了社会生产的普遍形式的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
这样的商品经济便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本质上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而商品经济则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济是循着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顺序向前发展的。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这四种经济活动方式不仅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而且也是为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的人们发展经济、取得自身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的生产目的是为了取得一般的物质产品和使用价值,以满足生产者本身及本国人民的需要,而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的生产目的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即生产者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生产,而是为了取得更多的价值或者说是为了取得更多盈利而生产。
生产者之所以仍要为市场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不是追求商品价值的质(因为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在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而是追求商品价值的量。
而价值在量上的差别是一个无穷的数列,因而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必然遵循盈利最大化原则。
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到哪里去交换等,都取决于盈利的多少。
正因为盈利性决定着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与实质,决定市场经济的其他特征,因而市场经济的内在的本质便是市场经济的无限求利性。
实际上,市场经济是由本质即无限求利性所决定的特征体系。
这种无限求利性决定了市场经济必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竞争性。
它是由市场经济的盈利性直接引起和决定的。
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社会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有一个大致确定的量,因而出售该种商品的利润量也是一定的。
生产经营同种商品的各个市场主体为了追求更多的盈利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同样,不同部门之间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为获得更多盈利,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竞争决定了市场经济以下两个特征:其一是法制化。
在市场竞争中,各市场主体为获取盈利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有一个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以及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否则就会出现混乱并最终导致各方利益都不能实现。
而这种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只有借助于法律才能保障。
同时,各市场主体受市场机制的引导,按照市场通行的规则进行活动时,彼此之间也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使这些关系不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就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督,并通过法律加以确认和保障。
因此,经营管理法制化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必然要求。
其二是分化性。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经济铁的规律和原则。
因而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不仅要遵循共同的行为准则,而且要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
由于各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各不相同,竞争能力强的就会在竞争中获胜,竞争能力弱的就会被淘汰出局,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具有分化性,这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引起社会的两极分化。
(二)互利性。
市场经济是一种追求盈利的经济形式,而盈利属于价值范畴,它要以使用价值为其物质承担者。
因此,生产者要取得更多的盈利,就必须为社会生产出更多的物美价廉的使用价值。
否则,盈利就不能实现,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下去。
也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在市场上所发生的各种交易活动都是互利互惠的。
正是这种互利性,才推动了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开放性。
由于商品生产者是为市场生产,为所有需要其产品的市场主体生产,加之强烈追求更多盈利的动机和愿望,必然要求冲破一切自然的和人为的障碍,打破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封闭状态,使商品不受限制地在国内外市场上流通。
这就决定了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经济。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一国经济逐步地走向世界经济。
经济全球化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
(四)平等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作为追求更多盈利的经济实体,都是其所有商品的“监护人”,他们在市场上必然自主地进行决策,充分伸展自己的意志,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各种交易活动。
市场经济不承认任何超市场的经济和政治特权,而只要求贯彻等价交换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五)盲目性和自发性。
各市场主体在市场上追求盈利,主要受市场价格信号的调节。
而市场价格信号只能反映短期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不能提供长期供求关系的变化情况,而且市场价格只能向市场提供某些商品短缺还是过剩的大致情况,而不能提供某些商品究竟短缺多少还是过剩多少的确切信息,易致各市场主体盲目地自发地增加或减少某些商品的生产经营。
(六)外部不经济。
市场经济的无限求利性决定了各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循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的原则,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使一些无利可图的部门发展滞后,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调。
同时,由于商品生产者追求利益最大化,决策只从企业自身微观利益考虑,很少兼顾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样以来,就易导致外部不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