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分类
最全中药分类性味功效汇总
![最全中药分类性味功效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c9aeff0102de2bd960588c9.png)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
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藁本
辛,温。归膀胱经。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苍耳子
辛,苦,温;有毒。归肺经。
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松子仁
甘,温。归肺、肝、大肠经。
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三)峻下逐水药①
药 名
性 味
功 效
甘遂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京大戟
苦、寒;有毒。归肺、脾、肾经。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红芽大戟)
略同上;消肿散结力胜,泻下逐水力弱。
芜花
苦、辛,温;有毒。归肺、脾、肾经。
清肺利咽、疏肝和胃。
白头翁
苦、寒。归胃、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苋
酸、寒。归肝、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鸦胆子
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地锦草
辛、平。归肝、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委陵菜
苦、寒。归肝、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翻白草
苦、寒。归胃、大肠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四季青
苦、涩、寒。归肺、心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
绿豆
甘、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绿豆衣)
性味甘寒。归心、胃经。
功同上,解暑之力弱,清热解毒之力强。退目翳。
中药的基本概念
![中药的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7ffab3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15.png)
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是指根据中医理论,采用天然药材为原料,经过炮制加工而成的药物。
中药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实践验证和传承,对人类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药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分类以及使用。
一、中药的定义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一系列独特的炮制加工方法,将天然药材转化为具有药理活性的物质。
中药所采用的原料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其中以植物药为主要代表。
中药的炮制加工过程以提高药效、减少毒副作用为目的,一般包括清洗、切割、炮制、煎煮等环节。
二、中药的分类根据中药的性质和用途,可以将中药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药性分类、功能类别和药材来源等。
1. 药性分类中药根据其性质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
寒药常用于清热解毒,凉药常用于清热降火,平药常用于调和药物性质,温药常用于温阳散寒,热药常用于温经散寒。
2. 功能类别中药按照其功能和临床应用可分为多个类别,包括解表药、温里药、祛风药、化湿药、行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不同的类别对应着不同的治疗方向和效果。
3. 药材来源中药的药材来源丰富多样,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主要采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部位;动物药则主要以动物的骨、皮、鳞、角、胆等制成;矿物药则以自然矿物研磨制成。
三、中药的使用中药的使用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汤剂、丸剂、水膏剂、散剂等。
其中,汤剂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将中药煎煮后服用;丸剂则是将炮制好的中药制成丸子,便于携带和服用;水膏剂则是将药材研磨成粉末后加水冲服;散剂则是将药物研磨成粉末直接服用。
中药的使用还包括药物组方和个体化用药。
中医师经过诊断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将不同药物组合起来制成药方,以达到最佳疗效。
个体化用药则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及药物耐受性等因素进行个别用药的调整。
结论中药以其独特的炮制加工方法和药理活性成分,成为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使用中药,但同时也需要依赖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指导和用药建议,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误用。
中医药注册分类
![中医药注册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c29ca4a8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f.png)
中医药注册分类是指根据中医药产品的性质、用途和注册要求,将中医药产品划分为不同的注册类别。
具体的分类方式可能会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规定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药注册分类示例:
1.中草药:指从天然植物(如根、茎、叶、花等)中提取的中药材,通常以粉剂、颗粒、
浸膏、丸剂等形式存在。
2.中成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经过炮制、加工、配方等制备而成的中药制剂,以固
定剂型和标准化生产工艺为特点。
3.中药注射剂:指将中药成分溶解在适宜的溶剂中,并通过注射给药途径使用的中药制剂。
4.中药片剂、胶囊剂:指将研磨、抽提、浓缩后的中草药或中成药制成片剂或胶囊剂供口
服使用的中药制剂。
5.中药外用制剂:指以中药为主要成分,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用于外部涂抹、敷贴等治疗
的中药制剂。
6.中药颗粒:指将中草药或中成药进行研磨和加工,形成细小颗粒状的中药制剂。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分类名称和要求可能会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规和管理机构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中药注册时,需要遵循相关的法规和规定,并按照相应的类别进行申请和审批。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f994f87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9.png)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医学体系,它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来源的药材来调整和维护人体的健康。
以下是一些中药的基本知识:
1.药材分类:药药材通常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包括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动物药以动物的器官、骨骼、皮毛等为原料。
矿物药则使用天然矿石或矿物质。
2.中药方剂:中医药通常以方剂的形式使用,这是不同药材的组合,经过精确的比例和炮制方法混合制成。
方剂可以根据病症的不同进行调配。
3.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处理,以增强药效或减轻毒性。
炮制包括晒干、蒸馏、煮炼、研磨等步骤,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4.中药性味归经:中药通常根据其性味和归经来分类。
性味包括寒、凉、平、温、热,而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部位。
这些属性有助于中医师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特定病症。
5.中药应用:中药在中医中用于治疗疾病、调理健康和增强免疫力。
它们可以以各种形式使用,包括汤剂、药丸、药粉、外用药膏等。
6.中药与现代医学:中药与现代医学有许多交叉点。
许多现代药物的原型来自中药,中药也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现代研究也在不断探索中药的潜力和安全性。
7.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包括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这些传统医疗技术在中医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医药用途
![中医药用途](https://img.taocdn.com/s3/m/aecb0c2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0.png)
中医药用途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断发展完善。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预防、治疗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概念、分类、用途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药的概念中医药是指中国传统医学所使用的各种草本植物、动物组织及其制剂,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所使用的各种材料。
它是一门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施治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目的的学科。
二、中医药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用途,中医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中草药:指采自天然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等)制成的药物。
常见的中草药有黄连、当归等。
2. 中成药:指由多种中草药组成的复方制剂,经过炮制、加工而成。
常见的中成药有感冒灵、清热解毒片等。
3. 中药饮片:是将中草药制成的干品,可直接泡水饮用或煎剂服用。
常见的中药饮片有人参、枸杞等。
4. 中药注射剂:是将中草药提取物制成的注射剂,具有快速、强效等特点。
常见的中药注射剂有人参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5. 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手段,通过刺激穴位或按摩加温来达到治疗作用。
三、中医药的用途1. 预防保健中医认为“未病先防”,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食补和服用一些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草药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例如,常吃枸杞可以滋补肝肾,明目益智;服用当归可以调经养血,缓解女性生理不适等。
2. 治疗疾病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采用中草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等不同的制剂来达到治疗作用。
例如,感冒可以服用板蓝根颗粒;失眠可以服用安神补心丸;高血压可以服用三七粉等。
3. 康复恢复中医药在康复恢复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身体康复;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加温来舒筋活络,缓解肌肉酸痛等。
4. 保健美容中医药在美容养颜方面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中医药学之中药材的分类与功效
![中医药学之中药材的分类与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44b4af5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61.png)
中医药学之中药材的分类与功效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药材作为中医药学的基础,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深厚的研究。
中药材根据其来源、性质和功效,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每个类别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本文章将探讨中药材的分类以及它们的功效。
一、草本植物类中药材草本植物类中药材是指用于药用的来自草本植物的各种部位,例如根、茎、叶、花等。
这类中药材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等功效。
其中,黄连具有清热解毒、肠胃清热的作用;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菊花可消散风热、清目明目等。
二、动物类中药材动物类中药材是指来自动物的各种组织、器官或分泌物等,例如鹿茸、牛黄、雄黄等,这些中药材具有滋补益气、温补肾阳等功效。
其中,鹿茸能够补肾益精、强筋骨;牛黄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排脓;雄黄可用于治疗湿疹、烧伤等症状。
三、矿物类中药材矿物类中药材是以矿物质为原料提取的中药材,例如雄黄、雪花膏等。
这类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等功效。
雄黄能够杀菌消炎、解毒肿痛;雪花膏能够用于治疗烫伤、溃疡等。
四、虫类中药材虫类中药材是指以昆虫、蛇虫等为原料提取的中药材,例如蜂蜜、蜂胶、蝎子等。
这类中药材具有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蜂蜜具有润肺、养胃、生津止渴等作用;蜂胶具有抗菌、抗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蝎子则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痈肿疮毒等。
五、果实类中药材果实类中药材是以水果、坚果、种子等为原料提取的中药材,例如枸杞子、杏仁、桃仁等。
这类中药材具有滋补、和胃、养阴、润肺等功效。
枸杞子可以补肝肾、明目养颜;杏仁可润肺止咳、化痰止痛;桃仁具有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材根据来源和功效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别,每个类别中的中药材都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了解中药材的分类及其功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中医药学的知识,在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学的疗效,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了解中药材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应用。
中医药药材类知识
![中医药药材类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dfd381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f.png)
中医药药材类知识
中医药药材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药药材的基本知识:
1. 药材分类:中医药药材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2. 四气五味: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四气五味是中医药理论中对药物性质和作用的基本概括。
3. 归经:指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归经理论是中医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4. 炮制:中药材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增强药效、减少毒性或改变药性。
炮制方法包括净制、切制、炒制、炙制等。
5. 配伍:指在中医药处方中,将多种药材按一定规律组合使用,以达到协同增效或相互制约的目的。
6. 道地药材:指在特定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具有优良品质和独特疗效的中药材。
7. 禁忌:中药材的使用有一定的禁忌,如妊娠禁忌、配伍禁忌、饮食禁忌等。
在使用中药材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cf801a2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2.png)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形式,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等。
中医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通常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手法进行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 草药分类:中药可以分为草药、矿物药和动物药三大类。
草药又可分为上草药和下草药,上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花、叶和茎,下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根、皮和果实。
2. 中药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质常被归入寒、凉、平、温和热五味,同时也与五脏和六腑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中药可以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经络,用于调节和治疗相应的疾病。
3. 中药配方:中药可以单味使用,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配方搭配使用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中药配方根据病情、病因、病机等因素进行选择,常见的配方有方剂、汤剂、丸剂、散剂等。
4. 中药炮制:中药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增强疗效和降低毒性。
炮制的方法包括煎煮、蒸制、晒干等。
5. 中药药性功效: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常见的功效包括祛寒、燥湿、清热、解毒、补气、补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指导和判断,不能盲目使用或替代西医药物治疗。
2015执业药师考试法规-第6章-中药管理
![2015执业药师考试法规-第6章-中药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fd25b93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5.png)
位和个人负责保密,不得公开。
②向国外转让中药一级保护品种的处方组成、工 艺制法,应按照保密规定办理。
③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保护期的,由生产企业在
该品种保护期满前6个月,依照中药品种保护条例 的规定程序申报。延长的保护期限,不得超过第 一次批准的保护期限。
第30页,共36页。
毒性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专人、专库 (柜)、专账、专用衡器,双人双锁保管。做到账、货、 卡相符。
第21页,共36页。
• 2.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的管理:
• 各级各类医院与中药饮片相关的人员要严格按《医 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的要求采购、验收、保管、调剂
、临方炮制、煎煮。
第22页,共36页。
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药品
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生产新药
或者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须经国家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批准,并发给批准文号;但是,生产没有 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除外。”
第17页,共36页。
• ②中药饮片经营监管: • 经营中药饮片应划分零货称取专库(区),各库(区 )应设有明显标志;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按其特性,采 取干燥、降氧、熏蒸等方法养护,对在库时间较长的中药材
处方、验方或秘方,以中药材为原料配制加工而
成的药品。如丸、散、膏、丹、露、酒、锭、片 剂、冲剂、糖浆等。
第2页,共36页。
• 战略目标:
①完善中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 ②健全中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③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
④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
⑤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 ⑥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体系,中医药的国际及
中医药药材介绍
![中医药药材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d80302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8.png)
中医药药材介绍
中医药药材是中医药学中使用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天然物质,被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和保健调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药药材及其介绍:
1. 人参:人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血、提神醒脑、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它可以用来治疗疲劳、虚弱、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2. 何首乌:何首乌是中药中常见的滋补药材,具有益肝肾、润燥补血的功效。
它可以用来治疗肝肾不足、早白发、腰膝酸软等问题。
3. 川芎:川芎是一种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材,对于血液循环不畅、痛经、跌打损伤等问题有良好的疗效。
4. 当归:当归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药材,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颜的功效。
它可以用来治疗妇女月经不调、面色苍白等问题。
5. 陈皮:陈皮是一种常见的消食药材,具有理气健脾、止呕化痰的作用。
它可以用来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嗳气胀满等症状。
6. 石斛:石斛是一种具有滋阴清热的药材,对于口渴、热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它还可以用来补肺、益气、护肝等。
7. 金银花: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特别适用
于感冒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中医药药材有千百种,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适应症。
使用中医药药材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药材,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中药分类一览表
![中药分类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25c59bbc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7.png)
中药分类一览表
在中医药传统文化中,中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中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逐
渐形成了多种分类体系,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药并进行合理搭配使用。
下面是中药的一些主要分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常见中药分类
按来源分类
•矿物药:以矿物为原料制成的药物,如硫磺、雄黄等。
•植物药: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为原料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等。
•动物药:以动物的各种组织器官或分泌物为原料的药物,如鹿茸、鱼胶等。
按功效分类
•清热类:具有清热解毒、解表降火等功效,如连翘、藿香等。
•散寒类:具有温暖身体、祛寒驱寒的功效,如干姜、附子等。
•活血类:具有祛瘀、改善微循环的功效,如川芎、红花等。
•补益类:具有滋阴补阳、壮病慢性的功效,如当归、枸杞等。
按药性分类
•寒药:性寒凉,适用于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如知母、栀子等。
•温药:性温热,适用于寒证、阳虚等症状,如干姜、桂枝等。
•平药:性平和,适用于阴阳两虚、气血不足等症状,如山药、白术等。
按归经分类
•归肝经:具有舒肝利胆、疏泄理气的功效,如茯苓、柴胡等。
•归心经:具有安神益气、补心定志的功效,如丹参、麦冬等。
•归肺经: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如杏仁、百合等。
结语
以上是对中药的一些主要分类的简要介绍,不同的分类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
了解中药的性质和功效,以便正确选用和搭配中药进行治疗。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可以进一步探索中药的奥秘,将中药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
中医中药知识大全
![中医中药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9a6371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7e.png)
中医中药知识大全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健康和疾病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医中药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药材分类以及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等。
1.中医中药的基本概念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体系,包括中医学和中药学两个方面。
中医学是通过辨证施治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主要依靠四诊法和望闻问切等方法。
中药学是通过研究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以及配伍规律来制定治疗方案的学科。
2.中医中药的理论体系中医中药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人体也是如此。
五行学说将万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并认为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脏腑理论是研究人体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通过脏腑之间的协调作用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能量传导通路。
3.药材分类中药材按照性味、归经、功能等方面进行分类。
性味指的是中药的性质特点,如寒、凉、温、热、苦、甘、酸、辛等。
归经是指中药对应的经络系统,根据药性和功效的不同将药材划分到不同的经络中。
功能是指中药的主要作用,如清热解毒、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等。
4.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药汤剂等。
药物治疗是通过中药的功效来调理人体疾病,常见的有中药颗粒、中药丸剂、中药汤剂等。
针灸疗法是利用针刺入特定的穴位来治疗疾病,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
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来调理人体的经络和脏腑功能。
中药汤剂是将多种中药煮煎而成的汤剂,通过饮用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5.中医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中医中药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药的天然成分和药效使其在改善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缓解疼痛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并且中医中药注重调理人体整体的平衡,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与现代医学的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中医新药分类
![中医新药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02913b6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0.png)
中医新药分类如下:
•第一类:包括中药材的人工制成品;新发现的中药材及其制剂;
中药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复方中提取的有效成分。
•第二类:包括中药注射剂;中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中药材、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中药材以人工办
法在动物体内的制取物及其制剂;复方中提取的有效部位群。
•第三类:包括新的中药复方制剂;以中药疗效为主的中药和化学药品的复方制剂;从国外引种或引进养殖的习用进口药材及
其制剂。
•第四类:包括改变剂型或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国内异地引种或野生变家养的动植物药材。
•第五类:增加新主治病证的药品。
中药区划名词解释
![中药区划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a4ca47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d.png)
中药区划名词解释
中药区划是根据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将中国传统药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分类系统,以便于中医药学研究、教学和临床应用。
中药区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分类:
1. 中药材分类:根据中药材的来源、性质、药用部位等特征,将中药材分为草本药材、木本药材、动物药材、矿物药材等不同类别。
2. 中药性味分类:根据中药的药性和味道,将中药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以及苦、辛、酸、甘、咸五味等不同类别。
3. 中药归经分类:根据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学说,将中药归入不同的经脉系统,如归肝经、归心经、归肺经等,以便于应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
4. 中药功效分类:根据中药的功效和作用方式,将中药分为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平肝降火等不同类别,以便于指导中药的使用。
5. 中药配伍分类:根据中医理论中的药物组方原则,将中药组合成不同的方剂,以实现药物的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等目的。
通过中药区划的分类体系,可以对中药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和理解,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使用。
中药材类目
![中药材类目](https://img.taocdn.com/s3/m/672d224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0.png)
中药材类目
中药材是指用于中医药治疗的各种草药、动物部位、矿物等天然物质。
它们是中医治疗的基础,通过不同的配伍和炮制方法,可以制成各种药物来治疗疾病。
中药材的种类繁多,根据其性质和功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疾病,如麻黄、桂枝、薄荷等。
2. 清热药:用于清热解毒,治疗热病,如黄连、黄芩、金银花等。
3. 泻下药:用于通便泻火,治疗便秘或热结,如大黄、芒硝、番泻叶等。
4. 祛风湿药:用于治疗风湿病,如独活、羌活、防风等。
5. 补益药:用于调养身体,增强体力,如人参、黄芪、当归等。
6. 安神药:用于镇静安神,治疗失眠、多梦等,如酸枣仁、柏子仁、龙骨等。
7. 活血化瘀药:用于活血化瘀,治疗血瘀证,如红花、川芎、桃仁等。
8. 止血药:用于止血,治疗出血症状,如三七、地榆、白茅根等。
9. 止咳化痰药:用于治疗咳嗽、痰多,如枇杷叶、百部、前胡等。
10. 平肝熄风药:用于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如羚羊角、石决明、天麻等。
以上只是中药材的一部分分类,实际上,中药材的种类非常多,每种药材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适应症。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进行选择,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中药药材分类
![中药药材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7e95e00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8.png)
中药药材分类中药药材是传统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自然植物为基础,通过特定的制备方法产生药效,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身体。
中药药材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和功效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药材。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中药药材的分类方法。
一、按来源分类中药药材可以根据来源的不同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植物药材、动物药材和矿物药材三个大类。
1. 植物药材植物药材是指以各类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为原料的药材,如人参、黄芪、决明子等。
植物药材多用于中药饮片、中药颗粒等制剂的炮制。
2. 动物药材动物药材是指以动物的骨骼、皮毛、内脏、分泌物等为原料的药材,如鹿茸、熊胆、海马等。
动物药材通常需要经过提取、干燥等工艺过程,制成药材片、药粉等形式。
3. 矿物药材矿物药材是指以矿石、矿物、矿泉等为原料的药材,如磁石、硫黄、滑石等。
矿物药材多用于药用石膏、矿物晶体等制剂的制备。
二、按性味分类中药药材可以根据其性味特点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寒、凉、平、温、热五种性味。
1. 寒药寒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平肝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发热、咳嗽、便秘等症状,如银花、连翘、薄荷等。
2. 凉药凉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退疮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毒、痈肿、出血等症状,如黄连、黄柏、决明子等。
3. 平药平药具有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失调等症状,如人参、山药、茯苓等。
4. 温药温药具有温里化寒、驱散寒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寒凝、寒疼、痛经等症状,如干姜、大枣、肉桂等。
5. 热药热药具有温通经络、疏肝理气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寒滞、湿热等症状,如郁金、三七、麻黄等。
三、按功能分类中药药材可以根据其主要功效和作用特点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补益药、解表药、泻下药、攻毒药等几个大类。
1. 补益药补益药是指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补充精气血等的药材,常用于养生保健和治疗虚损症状,如人参、枸杞、当归等。
2. 解表药解表药是指可以驱邪气、散表发汗的药材,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如防风、薄荷、升麻等。
中医药概述
![中医药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ae9bbb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b.png)
中医药概述一、中医药的定义和概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中草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中医药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二、中草药1. 中草药概述中草药是指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
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中草药配伍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理论体系下,每一种中草药都有其特定的性味归经属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合理搭配。
2. 中草药分类根据性味归经属性不同,中草药可以分为四大类:寒凉类、温热类、平和类和毒性类。
其中寒凉类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适用于热性疾病;温热类药物则具有温通散寒、祛风除湿等功效,适用于寒性疾病;平和类药物则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开胃等功效,适用于多种病证;毒性类药物则具有强力作用,应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
3. 中草药的制剂形式中草药的制剂形式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浸膏等多种形式。
其中汤剂是最常见的中草药制剂形式,它是将中草药加水煮成汤后口服。
丸剂则是将中草药粉末或浓缩液压成丸子后口服。
散剂则是将中草药粉末装入袋子或容器内进行口服。
浸膏则是将中草药浸泡在水或酒中,然后进行口服。
三、针灸1. 针灸概述针灸是指通过刺激人体经络来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灸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调理人体气血”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内分泌、免疫、神经等系统的功能。
2. 针灸分类根据针具形状和使用方法不同,针灸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毫针和三棱针。
毫针是一种细小的针具,用于刺激穴位;三棱针则是一种锐利的三角形刺激器,用于在皮肤上制造微小伤口以达到治疗效果。
3. 针灸应用范围针灸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中医药材的种类与功效
![中医药材的种类与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704ec2b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6.png)
中医药材的种类与功效中医药材是指中医药理论中所使用的具有药用价值的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
凭借其丰富的种类和功效,中医药材在中医药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中医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进行探讨。
一、中药材的分类中医药材可以按照其来源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三大类别。
1. 植物类药材植物类药材是最为常见的一类中医药材,具有广泛的应用。
常见的植物类药材有黄芪、麻黄、白芍、当归等。
植物类药材可以利用其根、茎、叶、花、果实等部位,有的还可以利用全草、根茎等进行制药。
不同的植物类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比如黄芪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麻黄具有祛风散寒的功效等。
2. 动物类药材动物类药材是指以动物的某些组织、器官、分泌物或整个个体为药用的药材。
常见的动物类药材有麝香、龟板、雄黄、牛黄等。
动物类药材多用于滋补强壮、补肾壮阳等方面。
比如麝香具有开窍醒脑的功效,龟板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等。
3. 矿物类药材矿物类药材是指以某些矿物质、矿石、矿泉水等为药用的药材。
常见的矿物类药材有硫磺、雄黄等。
矿物类药材多用于清热解毒、杀虫等方面。
比如硫磺具有疗湿止痒的功效,雄黄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等。
二、中药材的功效与运用中医药材具有多种功效,根据其特性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补益药材补益药材是指具有滋补作用的中医药材,适用于调养身体、加强免疫力、增强体质。
常见的补益药材有人参、枸杞子、当归等。
人参具有补气充血、增强体质的功效,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安神的功效,当归具有补血调经的功效。
2. 祛邪药材祛邪药材是指具有清热、散寒、祛风、解毒等作用的中医药材,适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肌肉疼痛等症状。
常见的祛邪药材有银花、薄荷、苦参等。
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薄荷具有清热解毒、止呕降逆的功效,苦参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3. 止血药材止血药材是指具有止血作用的中医药材,适用于治疗出血等症状。
常见的止血药材有黄芪、白芍、红花等。
新中药注册分类5大类
![新中药注册分类5大类](https://img.taocdn.com/s3/m/dcd23ab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a.png)
新中药注册分类5大类新中药注册分类5大类导读:近年来,随着医药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对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注册分类进行了新的调整和划分。
根据最新的规定,新中药注册分类主要分为五大类,分别涵盖了不同性质和用途的中药材和制剂。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五大类中的各个细分领域,并分享对这个新中药注册分类的观点和理解。
一、中药材类中药材是指天然采集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原材料,用于中药制剂制备的主要原料。
根据新中药注册分类,中药材类分为四个细分领域:1. 中药植物类:包括来自植物的中药材,如人参、黄芪等。
这些中药植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能够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
2. 中药动物类:包括来自动物的中药材,如麝香、牛黄等。
这些中药动物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常用于治疗肾脏、心脑血管等疾病。
3. 中药矿物类:包括来自矿物的中药材,如朱砂、雄黄等。
这些中药矿物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等特殊功效,常用于外用制剂和中药炮制中。
4. 中药其他类:包括其他来源的中药材,如胆星、豆瓣等。
这些中药材具有特殊的功效或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制和生产。
二、中成药类中成药是指由多种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组方配伍而成的成品药物,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疗效。
新中药注册分类将中成药类分为以下几个细分领域:1. 单味剂:由一种中药材制成的药物,如川贝、决明子等。
单味剂具有明确的药理活性和疗效,常用于单一病症的治疗。
2. 复方剂:由多种中药材组合而成的药物,如清热解毒片、六味地黄丸等。
复方剂具有综合疗效,可以同时治疗多种相关病症。
3. 特殊剂型:指特殊的制剂形式,如丸剂、颗粒剂、胶囊剂等。
这些特殊剂型具有方便服用、有效吸收的特点,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
三、中药提取物类中药提取物是指从中草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具有浓缩、纯化、规模化生产等优点,用于制备药片、注射液等制剂。
新中药注册分类将中药提取物类分为以下几个细分领域:1. 中药总生物碱类:由草本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类活性物质,如小蓟碱、马钱子碱等。
中医药科普知识
![中医药科普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2ab88e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5.png)
中医药科普知识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实践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和知识。
1. 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药的核心理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具有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方面,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也是如此。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万物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五行相互关系密切。
2. 中药的药性分类:中药按照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平、补、泻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药物对应不同的病症及病机,有不同的作用和用法。
3.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治疗强调全面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
望诊是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及脉搏等。
闻诊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和气味。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了解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摸体表脉搏和按摩穴位来获取病情信息。
4.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食疗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适应症。
5. 中医的养生保健:中医注重通过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生活习惯来维护身体健康,强调养心、养肝、养脾胃等调养方法。
6.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药逐渐
被研究和应用,许多西方国家也开始采用中医的一些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和保健。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的科普知识是有限的概述,如果您有具体的问题或需深入了解,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分类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平喘,利水。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寒,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
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雍遏所致的喘咳证。
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
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若属热邪雍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药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甘石汤。
3、用于水肿而兼有表证,本品发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此外,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它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用量1.5~10g。
宜先煎。
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或生用。
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者均应忌用。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恶寒等证。
本品辛散温通,可外行肌表而奏解表之效。
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而表证不解,恶风、发热者,常与白芍配伍以调和营卫,则卫气自和,如桂枝汤;若表实无汗之证,本品和营通阳可助麻黄发汗,两者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用于心脾阳虚,阳气不行,水湿内停而致的痰饮症。
本品能温化水湿,常与茯苓、白术等配伍,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水肿等症,本品能温膀胱之气,常与茯芩、泽泻等到配伍,以渗透水利湿,如五芩散。
3、用于风寒湿痹,肩背肢节酸痛。
桂枝能祛风寒湿邪,温经通络而缓解疼痛,常附子、配伍,桂枝附子汤。
4、用于胸痹,胸痛或心悸、脉结代之证。
能温通胸中阳气,常与瓜蒌、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这种通用的作用又可用于心悸、脉结代之证以助阳复脉,多与炙甘草、人参、阿胶等配伍,如炙甘草汤。
5、用于经寒瘀滞,经闭,痛经等证。
用量:3-10g。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诸证均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辛,温。
归肺、脾经。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
本品能发散表寒,开宣肺气,可与生姜同用。
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苏散;若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等,如苏散。
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
本品具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功效。
偏寒者,每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与黄连同用。
偏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朴同用。
又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常与陈皮、砂仁配伍,以加强其止呕、安胎的效果。
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单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用量:3-10g.不宜久煎。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寒等症。
本品辛散发表,可加入辛温解表剂中,增强发汗效果,如桂枝汤等方剂均有本品。
轻微感冒,可煎汤加红糖服。
用于胃寒呕吐。
能温胃和中,降逆止呕。
随配伍之不同,可用于多种呕吐,常与半夏同用治胃寒呕吐,即小半夏汤;若热证呕吐,可配伍竹茹、黄连同用。
用于风寒客肺的咳嗽。
有温肺除痰止咳之效,常配伍其他散寒止咳药用。
此外,本品能解半夏、南星、鱼蟹之毒。
用法:3-10g煎服或捣汁冲服。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对于阴虚内热及热盛之症忌用。
香薷:辛,微温。
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和中化温,利水消肿。
用于夏季乘凉、饮冷或外感风寒、暑温,而致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及腹痛、吐泻等证。
本品外能发汗解表,内能化湿和中。
常与扁豆、厚朴配伍,如香薷散。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本品能发越阳气,通利水湿。
单用或与白术配伍,即薷术丸,对脾虚水肿患者尤能散水和脾。
用量:3-10g。
利水退肿须浓煎。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强,表虚有汗者忌用。
荆芥:辛,微温。
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止血。
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等证。
本品能祛风解表而性较平和。
若配伍辛凉解表药亦可用于风热证或咽喉肿痛,能疏散风热,利咽喉,清头目。
治风寒证常与防风、羌活等配伍,如荆防败毒散;治风热证常与连翘、薄荷、桔梗等同用,如银翘散。
2、用于风疹瘙痒或麻疹透发不畅。
能祛风止痒,宜散透疹。
常与薄荷、蝉蜕、牛蒡子等配合应用。
3、用于疮疡初起有表证者。
本品有消疮之效。
常与防风、银花、连翘等同用。
4、荆芥炭有止血作用,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证。
常与其他止血药同用。
用量:3-10g。
不宜久煎。
用于止血,须炒炭用。
防风: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1、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身痛、恶寒等到证。
本品能发散表邪,祛风止痛。
常与荆芥、羌活、前胡等同用,如荆防败毒散。
本品微温,甘缓不峻,故亦可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痛、目赤等证。
常与荆芥、黄芩、薄荷、连翘等同用。
若风热发疹或皮肤瘙痒之证,亦可用本品与荆芥,白蒺藜等配伍以祛风止痒。
2、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挛急等证。
本品既祛风散寒,又能胜湿止痛。
常与羌活、当归等同用,如蠲痹汤。
3、用于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抽搐痉挛等证。
本品入肝经,有祛风、解痉之效。
常与天南星、白附子、天麻等同用,如玉真散。
用量3-10g,入煎剂、酒剂或丸散用。
羌活:辛、苦,温。
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
本品有较强的发散风寒和止痛效果。
常与防风、白芷、细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2、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
本品能祛风胜温,散寒止痛。
常与防风、同用,如蠲痹汤。
用量3-10g。
白芷:辛,温。
归肺、胃经。
解表,祛风燥温,消肿排脓,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
能散风寒,止头痛。
常与防风、羌活等配伍应用,如九味羌活汤。
2、用于阳明经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齿痛。
本品芳香上达,祛风止痛。
单用即都梁丸;或与川芎、防风等配伍应用,如川芎茶调散。
又为治鼻渊头痛的要药。
常配伍苍耳、辛夷等药,如苍耳散。
3、用于疮疡肿痛。
未溃者能消散,己溃者能排脓,有消肿排脓、止痛之功,为外科常用之品。
治乳痈常配伍瓜蒌、贝母、蒲公英等,以解毒散结消肿;治疮肿可配伍银花、天花粉等。
4、用于寒湿带下证。
能燥湿止带。
常与海螵蛸、白术、茯苓等配伍应用。
若配伍清热除湿的黄柏、车前草等,亦可用于湿热带下证。
此外,本品亦可用于皮肤风湿瘙痒症,能祛风止痒。
用量3-10g。
藁本:辛、温。
归膀胱经。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巅顶剧痛、痛连齿颊及偏头痛等证。
本品能发表散寒,上达巅顶,有止痛之功。
常与白芷、川芎同用,如神术散。
2、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痛、肢节痛等证。
多与祛风除湿之羌活、防风、威灵仙、苍术等配伍。
用量2-10g。
注意本品辛温发散,凡血虚头痛及热证均忌用。
苍耳子:辛、苦、温。
有小毒。
归肺经。
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用于鼻渊,头痛、不闻香臭、时流浊涕等证。
本品散风通窍,又能止痛。
常与辛夷、白芷等配伍,如苍耳散。
对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及头风头痛,也有解表祛风的功效,可与防风、白芷、藁本等配伍。
2、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挛等证。
有祛风马牛不相及湿、止痛的作用。
可单用,或与威灵仙、肉桂、苍术、川芎等配伍。
用量体裁衣-10g,煎服,或入丸散。
注意血虚头痛不宜用。
过量易致中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
辛夷:辛,温。
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尤为鼻渊头痛、鼻塞、香臭不闻、浊涕常流等症的要药。
本品祛风散寒,能上行于面而善通鼻窍。
鼻渊证偏于寒者,多以其与细辛、白芷、防风、藁本等配伍应用;证偏于热者,多以其与薄荷、黄荷、黄芩、苍耳子等同用。
用量3-10g。
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内服时,宜用纱布包煎。
外用适量。
葱白:辛,温。
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
1、用于感冒风寒轻证。
本品辛散发表。
常与生姜、淡豆豉配伍,以增强发汗解表功效。
与生姜配伍,即连须葱白汤;与淡豆豉配伍,即葱豉汤。
2、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症见腹泻、厥冷、脉微者。
本品散寒通阳,与附子、干姜配伍,即白通汤,有助于附子、干姜温里祛寒。
单用炒热,外熨脐腹,亦有散寒通阳之效,可用于寒凝气阻,腹部冷痛,或膀胱气化失司。
小便不通等证。
3、外用于疮痈疔毒。
本品能解毒散结。
可单用捣烂敷患处,若加入蜂蜜,解毒散结效果更好。
用量3~10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与蜂蜜共同内服。
胡荽别名:园荽。
辛、温。
归肺、胃经。
发汗透疹。
1、用于麻疹初期。
透出不畅。
外用本品煎汤熏洗,或乘热频擦,能促使疹子顺利外透。
若因风寒外束,疹出不快者,本品内服有发汗解表与透疹之效。
可配入解表透疹剂中使用。
此外,本品有芳香开胃作用,但仅作菜肴中之调味品,医方罕用。
用量3-6g。
外用适量。
柽柳:辛,平。
归肺、胃、心经。
发汗透疹。
1、用于麻疹初期,透发不畅,或因风寒外束,疹毒内陷之证。
借其辛散开发之性,可促使疹子外透。
可与竹叶、牛蒡子、蝉衣等配伍,如竹叶柳蒡汤。
亦可煎汤薰洗。
此外,取其发散祛风作用,煎汤沐浴,可治风疹身痒;配合祛风湿药可治风湿痹痛证。
用量:3-10g。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者不宜用。
用量过大能令人心烦。
二、辛凉解表药薄荷辛、凉。
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头痛、发热、微恶寒者。
本品清轻凉散,善解风热之邪,多本性辛凉解表剂,与清热解毒药同用。
常与荆芥、连翘、银花等配伍,如银翘散。
2、用于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诸证。
本品轻扬升浮,清利头目。
常与菊花、荆芥、桑叶等同用。
因能宜散风热,利咽喉,故对于风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常同桔梗、僵蚕、荆芥、等配伍,六味汤。
3、用于麻疹初期,或风热外束肌表而疹发不畅。
本品轻扬宣散之性能疏表散邪而助疹子透发。
常与蝉蜕、荆芥、牛蒡子、连翘等同用,如加减葛根汤。
对于风疹瘙痒,亦可应用。
4、用于肝气郁滞,胸闷,胁肋胀痛之证。
本品能疏解肝郁。
可与白芍、柴胡等同用,如逍遥散。
用量:2-10g。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牛蒡子:又名鼠粘子,大力子,恶实。
辛、苦、寒。
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1、用于外感风热,咳嗽咯痰不利及咽喉肿痛等证。
牛蒡子疏散风热,清肺利咽,较为常用。
常配伍薄荷、荆芥、桔梗等,如银翘散、牛蒡汤。
2、用于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
本品能疏散风热和透泄热毒,促使疹子透发。
常金银花、薄荷、荆芥等配伍;若热毒壅盛之证则常配伍大青叶、紫草、升麻等药。
3、用于热毒疮肿及痄腮等证。
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常与板兰根、连翘、野菊花等配伍。
用量:3-10g。
煎服或入散剂。
使用注意:本品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
蝉蜕:又名蝉衣、蝉退。
甘,寒。
归肺、肝经。
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上痉。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期,发热,头痛等证。
本品能凉散风热,清利头目,常与菊花配伍;又对于风热郁肺、发热、咽痛、声音嘶哑之证有疏散风热,开宣肺气之效,常与胖大海或牛蒡子、桔梗等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