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案例及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把20.256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
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知道保留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保留“就是留下来的意思。
生:那么“保留两位小数”又是什么意思?
师:(待学生真明白了)老师考一考你们。“保留一位小数是什么意思呢?
生1:保留一位小数就是把小数部分要留下来一位。
师:保留整数呢?
生2:就是把这个数小数点左边的数留下来。
师:看来同学们真明白了。下面请同学们尝试例1,并让三个学生分别上黑板板书如下,再说一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学生的互相提问及讲解,收到了一想不到的效果。其成功原因在于: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现在知识水平与学习的新知识之间有多大的差距,或者说学生有多大的坎,能不能迈过去,或者说学生跳一跳能不能摘到果子,去体会成功的快乐。如果学生现有知识与学生所学知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要给学生思维的台阶。通过这个台阶的铺垫,让学生由不能主动探索,让学生由不会做到会做,使学生自主学习得以实现。
2、《小数除以整数》教学片段及反思
课开始,用谈话的方式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深入 __,学习了小数乘法,今天我们要继续了解 __,看看还有哪些收获。
这样从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探究新知部分:
教师: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
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
“长城号”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师:下面我们先来解决“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9.84÷3=
谈话: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
师:将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展示:
(1)估算:9÷3=3,9.84米比9米多,水位平均每天上升3米多。
(2)变成整数计算,9.84米=984厘米,984÷3=328(厘米)=3.28(米)
(3)竖式算法。
(对学生合理的算法给予肯定。)
这样教师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体现数学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
师:下面我们来重点研究一下笔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要在个位3的右面点上小数点,也就是商里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除到被除数的十分位仍有余数2,应该怎么办?
学生共同把这道除法竖式做完。
这样突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长城号”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你能自己解决吗?
比较:这个题和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如果不够商1时该怎么办?
概括: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这样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个位上就不够商1,学生一边理解,一边消化,有利于对小数除法的掌握。
??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自主学习新知识。并且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计算方法,至于熟练计算,仍需进一步练习。
根据实际情况解决数学问题(五年级数学案例片断)
[案例描述]
1、出示例题: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的香油,需要准备几个这样的瓶?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2..5÷0.4,然后我要求学生把求出的结果写出来,我巡视了一下,有大部分同学这样写: 2..5÷0.4=6.25(个)有几个同学这样写:2..5÷0.4=6.25没写单位名称。还有几位同学草稿本上已算出6.25,却没把结果写在作业本上。于是我分别点同学展示自己的结果,第一个同学展示 2..5÷0.4=6.25(个)后,“那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呢?”我问。这个学生很快回答道: “是6个,因为根据
四舍五入6.25的近似数是6。”“不对,瓶子怎么能有小数呢”下面很快很多同学提出了异议。于是我点了其中的一位同学发言,这位同学说道:“我觉得在这里用6.25(个)不合适,应该是这样表示2..5÷0.4=6(个)?0.1(千克)就是需要6个瓶子,还有0.1千克不能装。”很快下面又有几名同学举手了,我于是又点了一名同学回答,这位学生说:“第二位同学只说对了一半,我认为他的算式的表示方法我同意,但是题目中问是是需要几个这样的瓶子,最后的0.1千克也需要一个瓶子。”“你们同意谁的说法呢?”下面是学生的评价:
生1:第一位同学求得的商是正确的,但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需要几个瓶子。我认为第三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
生2:第二个同学他没想到剩下的0.1千克也要装一个瓶,我同意第三位同学的说法。
生3:我的想法与第三位同学一致,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求商的近似数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求结果。
2、课上到这儿,课堂上正因为有了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与评价,他们已轻松地弄明白了在求商的近似数时。不能机械地用“四舍五入”方法去求。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