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配位化学基础
第一章配位化学简史和基本概念
NH3-Cl Co-NH3-NH3-NH3-NH3-Cl NH3-Cl (1)
Cl Co-NH3-NH3-NH3-NH3-C NH3-Cl (2)
Cl Co-NH3-NH3-NH3-NH3-Cl Cl (3)
Cl Co-NH3-NH3-NH3-Cl Cl (4)
Blomstrand 和他的学生 S.M. Jorgensen 认为:连接在 Co 上的氯不易离解成 Cl-,据此解 释表 1-2 中的实验事实。根据这种假定,可以推测配合物(4)CoCl3⋅3NH3 应与配合物(3) 相似。但 Jorgensen 未能制得 CoCl3⋅3NH3,却制得类似物 IrCl3⋅3NH3,实验证明,该配合物 不导电,加 AgNO3 不产生沉淀。因此他推翻了自己和老师先前的看法,指出链式理论是不 正确的。 二、Werner 的配位理论 瑞士 26 岁的化学家 Werner 1893 年在德国《无机化学学报》发表题目为“对无机化合 物结构的贡献”的论文提出了配位化学的主要概念奠定了现代配位化学发展的基础。1913 年荣获 Nobel 化学奖。 理论要点: 1.大多数元素表现有两种形式的原子价即主价和副价(相当于现代的氧化态和配位数) 2.每种元素倾向于既满足主价又满足副价 3.副价具有方向性,指向空间的确定位置 Werner 认为直接与金属连接的配体处于配合物的内界,结合牢固,不易离解。不作为配体 的离子或分子远离金属离子,与金属结合弱,处于配合物的外界。据此将上述四个配合物依 次表示为:
氮氧配体
氮氧硫配体
磷或砷配体
此外,特殊的多齿配体有:大环配体卟啉、三脚架型配体如 N(CH2CH2NH2)3。 注意:为形成稳定的五元或六元螯环,两个配位原子必须间隔两个或三个其它原子。 (3)根据配位原子的 Lewis 碱性软硬度可将多齿配体分为两类:
配位化学精简版
C2O42-、RCOO-、R2O(醚类)
③含硫配体S2-、SCN(硫氰酸根)、RSH-(巯基)、R2S(硫 醚)
④含氮配体NH3、NO、NO2、NCS-(异硫氰酸根)、RNH2、
R2NH、
⑤含磷砷 ⑥含碳
PH3、PR3、PF3、PCl3、PBr3
CO、CN-
7
•2.按配位原子的数目分类 (1)单齿(单基)配位体只含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位
2、中心原子一般都是带正电荷的正离子,多为过渡 金属离子,如Cu2+、Fe3+、Co3+等,但也有一些是中性 原子,如Fe(CO)5中的Fe原子。
3、有的配合物的中心原子不止一个,最典型的是 F在e包(含H22O、)3、463等+的多水个解铁,原在子形的成中F间e(产O物H,)都为多核配3的过程中,存 合物。
R'
CO
R"C
NN
CO_
R
1,10-二氮菲(邻菲咯啉)
β双酮
9
多齿配体
-OOC OOC
NCH2CH2N
-
-
COO COO -
六齿配体 EDTA
L
N
N
Co
O
O
四齿配体
二水杨醛缩乙二 胺合钴Co(Salen)
10
3.配位数
配体中直接与中心离子(或原子)结合的配位原子 的数目称为中心离子的配位数。
——单齿配位体的配位数即为配位体总数,如[Ag(NH3)2]+中Ag+ 离子的配位数为2,[Co(NH3)6]3+中Co3+的配位数为6。
6
2.配位体
指与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分子或离子叫配体
配位原子:在形成配合物时具有孤对电子的原子,在配体中。与中 心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 常见的配位原子一般集中在周期表中的P区。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总结
3. 通常情况下,2、4配位配合物中中心 离子的构型。
2配位----d10-------直线型
4配位----d0, d10, d7-----四面体 4配位----d8-----平面正方形
4. 四、六配位配合物的几何异构现象
4配位----四面体, 平面正方形(cis-, trans-)
(1)[CoCl(H2O)(en)2]2+ (2)[CoClBr(NH3)3(H2O)]+
第三章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用价键理论判断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空 间构型,磁性和稳定性。 2.配体场对d轨道能级的分裂作用
八面体、四面体、四方变形八面体、 平面正方形、四方锥
4.影响分裂能()的因素
配合物的构型 金属离子的电荷 d轨道的量子数 配体的本性(光谱化学序)
答: (1)和(2), (2)和(8),聚合异构 (1)和(8),配位异构
(3)和(5),键合异构 (5)和(7),电离异构 (4)和(6),溶剂合异构
3. 已知[M(AA)2X2]型配合物是旋光活性的。 根据这种事实,指出该配合物的结构特点。
4. 利用VSEPR模型判断IF3的分子构型。
5. 画出下列配合物的所有可能的几何异构体。
2. 指出下列配合物哪些互为异构体,并写出各类异构体的 名称及其特点。
(1)[Co(NH3)6][Co(NO2)6] (2)[Co(NO2)3(NH3)3] (3)[Pt(ONO)(NH3)3]Cl (4)[PtCl4(en)]·2py (5)[Pt(NO2)(NH3)3]Cl (6)[PtCl2(en)(py)2]Cl2 (7)[PtCl(NH3)3]NO2 (8)[Co(NO2)2(NH3)4][Co(NO2)4(NH3)2]
第一章 配位化学 基本概念命名
K3[Cr(CN)6]
Ni(CO)4
[Co(NH3)6 ] [Cr(CN)6 ]
学科特点
1)交叉学科:无机化学、有机、物理、分析、环境、高分子、生物 化学以及凝聚态物理、分子电子学等。 2)发展迅速: 配位化学研究: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物构所 有机金属化学:以碳原子为配位原子的配位化学。
北大、中科院上海有机所
物), 用于研究配位反应的机理, 确定反应的类型。
主要研究领域 1)新型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
卟啉纳米结构
J. Am. Chem. Soc. 2010, 132, 9644–9652
2) 生物无机化学的崛起
3)功能性配合物材料的开发
喹啉酰胺低聚物通过分子内氢键自组装形成螺旋超分子聚集体结 构,与线性客体分子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器,在分子水平上 实现对其运动的调控。 Science, 2011,331(6021),1172-1175
杂志与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中国化学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报coordinationchemistryreviewsjournalcoordinationchemistryjournalamericanchemicalsocietyjournalchemicalsocietyeuropeanjournalinorganicchemistrypolyhedronorganometallics配位化学无机化学丛书第十二卷戴安邦等科学出版社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游效曾编著科学出版社配位化学进展游效曾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配位化学21世纪化学丛书孙为银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配合物化学张祥麟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配位化学张祥麟康衡编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advancedinorganicchemistrythedwilkinsonwileynewyork1998第一章配位化学的早期历史及werner配位理论第一节早期研究及链式理论一早期研究1配合物的发现最早记录
配位化学基础
氢氧化二氨合银(Ⅰ) 氢氧化二氨合银 (Ⅰ) 四氯合铂(Ⅱ)酸 四吡啶合铂( 四氯合铂(Ⅱ)酸 四吡啶合铂(Ⅱ) (Ⅱ) 四羰基合镍(0) 四羰基合镍(0) 三氯化二氨 乙二胺)合钴(Ⅲ) 三氯化二氨 ·二(乙二胺)合钴(Ⅲ) 六氯合铂(Ⅳ)酸 六氯合铂 (Ⅳ)酸 (Ⅳ)
[Co(ONO)(NH3)5]SO4 硫酸 一亚硝酸根 · 五氨合钴(Ⅲ) 合钴(Ⅲ) [Pt(NO2)(NH3)(NH2OH)(Py)]Cl Ⅱ 氯化 一硝基 · 一氨 · 一羟氨基 · 一吡啶合铂 (Ⅱ)
n(n + 2)
- 2 + 4 + 4µ 2 n= 2
- 2 + 4 + 4 × 4.52 n = 3.61≈ 4 [CoF6]3-(4.5): = : 2
Co3+ :3d6 sp3d2 正八面体 [CoF6]3-: 外轨型
- 2 + 4 + 4 × 3.2 2 = 2.35≈ 2 n [Ni(NH3)4]2+(3.2): = : 2
配合物的组成: 二. 配合物的组成: [Cu ( NH3 ) 4 ]2+ SO4
内界 中 心 离 子
配 位 键 离子键
K 2 [Hg I4 ]
外 界 配 位 数 内 界
外界
配 位 体
配 位 体 数
配 离 子 的 电 荷
内界
配离子
[Cu ( NH3 ) 4 ] SO4
是体现配合物性质的核心部分 用方括号标明 1. 中心离子 ( 形成体 ) 位于配离子的中心 是配离子的核心部分 金属离子 某些金属原子 高氧化值的非金属元素 过渡金属离子
NH4[Cr(NCS)4(NH3)2] 四异硫氰酸根 ·二氨合铬(Ⅲ)酸铵 合铬(Ⅲ) (Ⅲ)酸铵 NH4[Cr(SCN)4(NH3)2] 四硫氰酸根 ·二氨合铬(Ⅲ)酸铵 合铬(Ⅲ) (Ⅲ)酸铵
配位化学简史和基本概念
(2)多齿配体:一个配位体和中心原子以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配位键相结合称为多齿配体。 (配体
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 例如:乙二胺(en)、EDTA 、 C2O42-
乙二胺(en)
联吡啶(bpy)
1,10-二氮菲(邻菲咯啉)
-双酮
多齿配体
- OOC
COONCH2CH2N COO-
-
六齿配体 EDTA
2. Werner配位理论的成功之处 (1) 该理论有丰富的实验成果作为实践基础。
(2) Werner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思想比较解放,他在 继承前人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的同时,能够摆脱经 典化合价理论的束缚,而敢于提出创新的见解,对 配位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 Werner配位理论的不足之处 由于时代的局限,Werner配位理论未能说 明配位键的本质。 Werner配位理论是配位化学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里程 碑。1913年Werner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利用晶体场-配位场理论、MO理论可以对配合物 的形成、配合物的整体电子结构如何决定配合物的磁学的、 光谱学的性质等理论问题作出说明。
○热力学
已能准确测定或计算配合物形成和转化的热力学数据。
○动力学 ★配合物形成和转化的动力学知识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利用经特别设计的配体去合成某种模型化合物(配合物),
三、 配位化学当前发展情况 20世纪50、60年代,无机化学最活跃的领域是配位化学
○结构:
利用现代物理测试手段已经能定量地确定配合物结构的细节
○成键理论:
1893年维尔纳提出主价和副价理论 1929年Bethe提出晶体场理论 1930年鲍林提出价键理论 对晶体场理论的修正是配位场理论 1935年Van Vleck用 MO理论处理了配合物的化学键问题
配位化学与配位化合物的性质
展望配位化学的应用
新材料的设 计
探索创新材料结 构与性能
药物研发
借助配位化合物 的特性开发药物
环境修复
开发环保技术与 治理方案
配位化学的社会 意义
配位化学的发展促进 了现代化学的进步, 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 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配位化学将继续在各 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为人类福祉做出更大 贡献。
可用于气体分离和储存等领域
● 05
第五章 配位化学在能源领 域的应用
光催化剂
优化反应条 件
提高反应效率
稳定性研究
延长催化剂寿命
增强光吸收 性能
提高催化活性
电催化剂
电催化剂是用于电化 学反应的催化剂,例 如氢氧化还原反应和 氧气还原反应。配位 化学通过设计合适的 配体结构和中心金属, 可以优化电催化剂的 活性位点,提高电化 学反应的效率。
光催化性能
通过光的作用来 促进化学反应
发射光谱
在受激过程中发 出特定波长的光
配位化合物的催化性能
选择性
催化剂能选择性地促进某 种反应 配体的选择影响催化剂的 选择性
活性
催化剂的活性直接影响催 化效果 金属离子的性质决定催化 剂的活性
稳定性
催化剂的稳定性影响其寿 命和再生性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与反 应条件密切相关
感谢观看
THANKS
锂离子电池材料
正极材料
提高比容量 改善循环稳定性
负极材料
增加能量密度 提高充放电速率
电解质
提高离子导电性 降低电池内阻
光伏材料
能带结构调 控
提高光电转换效 率
稳定性改进
延长材料使用寿 命
光吸收性能 优化
增加光能利用率
配合物的结构及异构现象
[Ni(CN)4]2- (d8) , [PdCl4]2- (d8), [Pt(NH3)4]2+ (d8), [Cu(NH3)4]2+ (d9)
一般地,当4个配体与不含有d8电子构型的过渡金属离子或原子配位时可形成四面体构型配合物。
而d8组态的过渡金属离子或原子一般是形成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但具有d8组态的金属若因原子太小, 或配位体原子太大, 以致不可能形成平面正方形时, 也可能形成四面体的构型。
双帽四方反棱柱体 双帽12面体
配位数为10的配位多面体是复杂的, 通常遇到的有双帽四方反棱柱体和双帽12面体。
十一配位的化合物极少, 理论上计算表明, 配位数为11的配合物很难具有某个理想的配位多面体。 可能为单帽五角棱柱体或 单帽五角反棱柱体, 常见于 大环配位体和体积很小的 双齿硝酸根组成的配合物中。
早在1893年维尔纳(瑞士)建立配位理论时,就已经提出了使中心离子周围配体之间的静电斥力最小,配合物最稳定,即配体间应尽力远离,从而采取对称性分布,而实际测定结构的结果证实了这种设想。
配合物的配位数与其空间结构有一定的联系,但配位数相同时,由于配体的不同,与中心离子的作用不同,而空间结构也会不同。
配位数3 (D3h)三角形
配位数5 (D3h,T4v )主要为三角双锥和四方锥
配位数8 (D4d , D2d )四方反棱柱和十二面体
配合物的配位数与几何构形
价键理论顺利地解释了配合物的分子构型。
显然, 分子构型决定于杂化轨道的类型:
配 位 数 2 3 4 4 杂化轨道 sp sp2 sp3 dsp2 分子构型 直线 三角形 正四面体 正方形 配 位 数 5 5 6 杂化轨道 sp3d d2sp2, d4s sp3d2, d2sp3 分子构型 三角双锥 四方锥 正八面体
配位化学第1章
超分子化学——超越分子概念的化学——两个以上的分
子以分子间作用力所形成的有序聚集体的化学
发现冠醚配合物
首先研究了主客体 化合物
发现穴醚配合物, 并提出超分子概念
Noble prize in 1987
受
识别
体
络合或分子间键
超分子 催化
底
多分
物
传递
子有
序集
化学调控
合体
超分子光
化学分子
光化学调控
分子器件
2.化学文献最早关于配合物的研究 1798年法国分析化学家Tassaert发现[Co(NH3)6]Cl3, 发表于最早的化学杂志创刊于1789年的法国Annakes
de Chimie,28,106,1799。
塔索尔特是个分析化学家。他研究在盐酸介质中如何用 NaOH使Co2+沉淀为Co(OH)2,再由Co(OH)2灼烧成CoO 以测定钴的含量。在用氨水代替NaOH时发现了桔黄色的 晶体[Co(NH3)6]Cl3。当时搞不清楚它是什么类型化合物, 故称之为“Complex”
使用配合物作为染料,在我国从周朝就开始了,比普 鲁土蓝的发现早二千多年。《诗经》中有“缟衣茹藘 (绛红色佩巾的代称)”,“茹藘在阪”这样的记载。 “茹藘”就是茜草
实际就是存在于茜草根中的二(羟基)蒽醌和粘土(或白矾) 中的铝和钙离子生成的红色配合物,这是最早的媒染染料。 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深红色绢和长寿绣袍的底色,经
Phys. Rev.,1934, 45, 87
CuSO4·5H2O
OO
SOH
O
H
OH
H
HO
Cu
O H
HO
OH
H
H
配位化学-中科院总结(1-3章)解答
4. 4、6配位配合物的几何异构现象
4配位----四面体, 平面正方形(cis-, trans-)
6配位----八面体(cis-, trans-, fac-, mer-)
5. 化学结构异构现象
键合异构、电离异构、 配位异构、溶剂合异构、 聚合异构、配体异构、 构型异构
答: (1)和(2), (2)和(8),聚合异构 (1)和(8),配位异构
(3)和(5),键合异构 (5)和(7),电离异构 (4)和(6),溶剂合异构
3. 已知[M(AA)2X2]型配合物是旋光活性的。 根据这种事实,指出该配合物的结构特点。
4. 利用VSEPR模型判断IF3的分子构型。
5. 画出下列配合物的所有可能的异构体。
Pd2+的d电子组态为4d8,为第三过渡系元素, 分裂能大,其CFSE平面正方形》CFSE四面体,所以 [PdCl4]2-为平面正方形结构。
5. 用晶体场理论对配合物 [FeF6]3-和[Fe(CN)6]3-进行讨论。 (1) 中心离子d轨道上电子排布情况; (2) 比较磁性的大小; (3) 比较二者的稳定性。
5.晶体场中电子排布及晶体场稳定化能
四面体和八面体
6.晶体场理论的应用
(1) 解释配合物的颜色 (2) 比较配合物的稳定性、磁性 (3) 解释晶格能、水和焓、半径的变化规律 (4) 讨论六配位配合物结构畸变情况。
7.配体场理论是如何改进晶体场理论的?
8.MO理论对光谱化学序列的解释?
练习:
1. 用价键理论对配合物 [FeF6]3-和[Fe(CN)6]3-进行讨论。 (1) 图示中心离子d轨道上电子排布情况; (2) 计算说明磁性的大小; (3) 比较二者的稳定性。
第一章 配位化学简介
配体体积越大,则中心离子周围可容纳的配体数越 少,配位数减小。 [AlF6]3-、 [AlCl4]-
外界条件指配体浓度、反应温度等,他们也会影响 配位数的大小
综上所述,影响配位数的因素是复杂的,但一般地 讲,在一定条件范围下,某中心离子有一个特征的 配位数
1.2.3 配合物的分类
(Types of Coordination Complex)
第一章 配位化学简介
1.1 配位化学的发展简史 1.2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1.3 配合物的命名法 1.4 配合物的应用
1.1 配位化学的发展简史
(The History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国外最早记载的配合物-普鲁士蓝染料。1704年普鲁士 染料厂工人迪斯巴赫把兽皮或牛血和碳酸钠在铁锅中 煮沸得到的蓝色沉淀,后经证明为[NaFeIII(CN)6FeII]x
按照配体中配位原子的个数分类
单齿配体(monodentate ligand)
只含有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如X-、OH-和NH3等 双齿和多齿配体(bidentate and polydentate ligand)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并能同时和中心离子相 结合的配体
N
N
CH2 H2N
CH2 NH2
(2) 配体(ligand)
在配合物中与中心离子结合的阴离子或分子称 为配位体(简称配体);在配体中直接与中心 离子相结合的原子称为配位原子
X
H2
O
O H( 羟基) C N C O (羰基)
N
H3
N
O(2 硝基)
N
CS( 异硫氰根)
配位化学基础 ppt课件
氮配位单齿配体 NH2- (氨基), NH3 (氨) , NO2-(硝基), N3- (氮) CH3NH2(甲胺), NO(亚硝酰), C5H5N(吡啶,Py), NCS- (异硫氰酸根), N2 (双氮) , N3- (叠氮)······
在述配体中,例如 SCN- , NO2- 它们虽然含 有两个不同的配位原子, 但每次只能以单齿方 式配 位,这些配体称为两可配体.
②.多齿配体 /多基配体
在一个配体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位原 子同时与一个中心原子(或离子)相联结,形成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配位键,这类配体称为多齿配体.
乙二胺( en )
配位化学基础
M
CO
内容提要
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2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3 配位化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4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
一、配位化合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本概念
1.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中心原子
结晶水分子
K3 [Fe (CN)6 ] ·nH2O
抗衡阳离子 配体
中心原子 抗衡阴离子
[Co (NH3 )6 ]Cl3
而配位单元 即内界较稳定,解
离程度小,存在配
外界
内界
位解离平衡.
[ Cu ( NH2CH2COO)2 ]
[Ni(CO)4 ]
内界
中性配合物, 配位单元不带电荷,不存在外界.
配离子与异号配离子结合 [ Co ( NH3 ) 6 ][ Cr( CN ) 6 ]
互为内外界或均为内界
配合物组成确定的方法 元素分析 摩尔电导率 离子交换树脂 凝固点降低 不破坏内界,化学分析 破坏内界,化学分析
配位化学:第一章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配位化合物二、配合物的组成三、配合物的命名四、配合物的异构现象一、什么是配位化合物1. 配合物的形成1.1 铜氨络离子的形成•向氯化铜溶液中逐滴加入NH3·H2O溶液,首先得到蓝色Cu(OH)2沉淀。
•继续向溶液中加入NH3·H2O溶液,Cu(OH)2沉淀则逐渐溶解,溶液变为深蓝色•向溶液中加入95%乙醇,则可以得到深蓝色沉淀,抽滤后,取少量沉淀,用水溶解,加入过量NaOH (10%)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CuSO4 + 2NH3·H2O → Cu(OH)2↓ + 2NH4+NH3·H2O——-——→ [Cu(NH3)4]SO4(深蓝色) + 4H2O[Cu(NH3)4]SO4 ——配位化合物[Cu(NH3)4]2+ ——配离子(1)定义:具有孤对电子的离子或分子和具有空轨道的原子或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二、配合物的组成内界: 中心体(原子或离子)与配位体,以配位键成键外界:与内界电荷平衡的相反离子(1)中心离子(或原子):提供空的价电子轨道①过渡金属阳离子。
②某些非金属元素:如[SiF6]2-中的Si(IV) 。
③中性原子:如Ni(CO)4和Fe(CO)5中的Ni 和Fe(2)配体的分类按配体所含配位原子的数目分:单齿配体:只含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NH3,H2O等)多齿配体: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位原子的配体(3)配位数:直接与中心原子结合的配位原子的数目。
①若为单齿配体,配位数=配位体数。
例:[Ag(NH3)2]+ 、[Cu(NH3)4]2+、[CoCl3(NH3)3]和[Co(NH3)6]3+的配位数分别为2、4、6和6。
②若为多齿配体,配位数≠配位体数。
例:[Cu(en)2]2+的配位数为4,Cu-edta的配位数为6。
一般中心原子的配位数为2,4,6,8。
最常见的4,6。
而5,7或更高配位数则较少见。
(4)配离子的电荷:中心原子和配体电荷的代数和。
第一章_配位化学课件
单秋杰
前言
1为无机化学分支之一 的配位化学发展极为迅速。现代配位化学的 研究领域已远远超出了纯无机化学的范围,它 涉及有机化学、催化机理、物质结构、化学 键理论以及生命现象中一系列与金属离子有 关的重要问题,形成了有机金属化学、配位催 化,配位场理论以及生物无机化学等新的、充 满活力的边缘学科。
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发现的第一个配合物就 是我们很熟悉的亚铁氰化铁,它是在 1704 年普鲁 工人在染料作坊中为寻找兰色染料,而将兽皮及兽 血同碳酸钠在铁锅中强烈地煮制而得到的。后经研 究确定其化学式为Fe4[Fe(CN)6]3 关于配合物的研究,据化学文献记载最早是在 1798年。当时法国化学家Tassaert观察到亚钴盐 在氯化铵和氨水溶液中转变为CoCl3· 6NH3,这一 报导引起了许多化学家对配合物的研究。
3、配合物结构的早期研究
早期人们利用链理论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推测, 当时有机化学已成为体系较为完整的学科,有机化 合物中碳原子的化合价已确定,一般皆为四价,而 且它们能够互相连接成链或环,当时链理论的提倡 者深受这些概念的影响。
认为NH3与HCl加合而形成复合物 NH4Cl。N在 V族,它的价可为5,而在 NH3 中,N价为3,尚 未饱和,故可与H、和C l结合,但它与H结合而形 成的键不同于和C l所形成的键,N-H键较强,N -C l键较弱,故在水溶液中氯化铵为电解质,要电 离为 NH4+ 和 Cl- 两种离子。链理论认为在链端的C l 和在氯化铵中的C l一样,在水溶液中要电离为氯离 子Cl-、加入AgNO3就立即与Ag+可成AgCl沉淀。
配位化学简史和基本概念 配合物的结构和异构现象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配合物的反应动力学 配体对中心金属氧化态稳定性的影响 簇状配合物 新型配合物 配合物的应用
第一章 配位化学基础要点
绪论导课:配位化学一般是指金属和金属离子同其他分子或离子相互反应的化学。
它是在无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同时也与化学各分支学科以及物理学、生物学等相互渗透的具有综合性的学科。
配位化学所涉及的化合物类型及数量之多、应用之广,使之成为许多化学分支的汇合口。
现代配位化学几乎渗透到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例如分析化学、有机金属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结构化学、催化活性、物质的分离与提取、原子能工业、医药、电镀、燃料等等。
因此,配位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但对发展化学基础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配位化学的任务配位化学是研究各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的一门新型学科。
配合物的合成是重点,结构与性质研究是难点,研究方法是关键。
应用是落脚点。
二、配位化学的学科基础配位化学的学科基础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
配位化学已成为许多化学分支的汇合口。
配位化学是许多新兴化学学科的基础。
如:超分子化学,酶化学,蛋白质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三、配位化学的研究方法1、合成方法:要求掌握有机和无机化学的合成技术,特别是现今发展起来的水热技术、微波技术、微乳技术、超临界技术等。
2、结构研究: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荧光光谱、X-衍射等。
3、性质研究:电位滴定、循环伏安、磁天平、变温磁化率、交流磁化率、电子顺磁共振、光电子能谱、E-扫描、催化性质、凝胶电泳、园二色谱、核磁共振研究与细胞及DNA 的作用。
4、应用:催化反应用于有机合成、金属酶的模拟、分子识别、金属药物、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磁体、介孔材料、分子机器等。
四、配位化学的学习方法1、课前预习:在上课以前,把下一次课的内容先粗略的看一次,把自己看不懂的内容做上记号,有时间再认真的看一次,如果仍看不懂,做好记录,等待课堂解决。
2、上课:根据课前预习的难度,对较难理解的部分认真听讲,理解教师的分析思路,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配位化学基础及解题(1)
三、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与立体结构
(一)结构异构
结构异构:所以组成相同而配合物结构 不同的异构现象。
CrCl3· 6H2O:
[Cr(H2O)6]Cl3(紫色); [CrCl(H2O)5]Cl2· H2O(灰绿色); [CrCl2(H2O)4]Cl· 2H2O(深绿色)
键合异构: –SCN与–NCS;–NO2与–ONO
(二) 配合物的组成
一般由外界和内界组成,内界用[]表示 内界与外界以离子键结合 中心分子配合物没有外界,如[Ni(CO)4] 内界由形成体(中心原子或离子)和配体组成 [Cu (NH3)4]2+ SO42– 配位键 离子键
中心离子 配位体
内界
外界
配合物组成确定方法
1、元素分析
2、摩尔电导率
3、离子交换树脂
(三) 其他概念
配位原子 配体的类型:单齿配体、双齿配体和多齿配体 常见单齿配体:氧离子、氧分子、氮分子、一氧 化氮、一氧化碳、硫酸根、硝酸根、卤素、乙烯、 乙炔 重要的多齿配体
OH O
N OH
1、芳庚酚酮
2、8–羟基喹啉
3、N-亚硝基苯胲铵
4、乙酰丙酮(–二酮)、异构化,C5H7O2–:
5、羧酸
K2[Ni(CN)4]
K3[Fe(CN)6] K3[Ag(S2O3)2] [Ni(CO)4]
四氰合镍(II)酸钾
六氰合铁(III)酸钾 二硫代硫酸合银(I)酸钾 相当于酸根 四羰基镍 0价可不标出
[Pt(NH3)4(NO2)Cl]CO3 碳酸一氯•一硝基•四氨合铂(IV) [Pt(NH3)4] [ZnCl4]
例3:某配位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50.4,它是由Co、N、H、Cl等元素组成, 其中N和H组成氨,作为配位体,经下列测定步骤: (1)取此配位化合物晶体2.504 g,以水溶解,配成100.0 mL溶液(以下称A 液); (2)取A液3.00 mL,用硝酸及氢氧化钠调至pH=7,以铬酸钾作指示剂,用 0.0500 mol· L-1硝酸银滴至砖红色铬酸银沉淀出现,消耗硝酸银溶液12.00 mL; (3)取A液3.00 ml,用硝酸调至pH=1,加入30.00 mL0.0500 mol· L-1硝酸银溶 液,振荡后,再加入硝基苯,使硝基苯在AgCl上形成薄膜,阻止氯化银沉淀转 化为硫氰化银沉淀,然后以铁离子作指示剂,用0.0500 mol· L-1硫氰化钾溶液滴 至红色出现,消耗硫氰化钾溶液12.00 mL; (4)取A液10.0 mL,加入10.0 mL 3.00 mol· L-1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蒸馏,馏出 物用50.00 mL 0.200 mol· L-1盐酸吸收,蒸馏半小时后,用0.200 mol· L-1氢氧化 钠溶液滴定盐酸吸收液至甲基红变黄,消耗氢氧化钠溶液25.00 mL; (5)取A液5.00 mL,用硝酸调至pH=5~6,加入10 mL、pH=5.5的缓冲溶液, 以二甲酚橙作指示剂,用0.0200 mol· L-1 EDTA溶液滴至终点,消耗EDTA溶液 25.00 mL(钴离子与EDTA形成1︰1配位化合物)。 求此配位化合物的分子式。
配位化学 第1章 配位化学导论
3、空间构型:在内界中的分子或离子围绕着金属离子按一定 的方式排布,使得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空间构型。
之后在Lewis共价键基础上形成配位键 1923年英国化学家Sidgwick提出EAN规则,揭示中心 原子电子数与配位数之间的关系。 1910-1940年间现代研究方法如IR、UV、XRD、电子 衍射、磁学测量等在配合物中得到应用 1930年Pauling提出了价键理论
应用无机化学的理论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生物体中 无机金属离子的行为, 阐明金属离子和生物大分子形成 的配合物的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
研究如何应用这些原理和规律为人类利益服务。
金属离子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 在血红素、维生素B12、辅酶、细胞色素C、几十种之 多的金属酶和蓝铜蛋白质等中的Fe、Co、Cu 等许多过渡金属 离子在各种生命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核锰配合 物,其中有 一个µ3-O
1-3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一、配合物的定义
狭义:配合物是由具有接受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 子的空位原子或离子(中心体)与可以给出孤对电子 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一定数目的离子或分子(配体) 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物种称为配位个体, 含有配位个体的化合物成为配合物。
广义:凡是由原子B或原子团C与原子A结合形成的, 在某一条件下有确定组成和区别于原来组分(A、B或 C)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的物种均可称为配合物。
二、配合物的组成
1、内界、外界、中心体、配体、配位原子 内界:中心体(原子或离子)与配位体,以配位键成键 外界:与内界电荷平衡的相反离子
[Co(NH3)6]Cl3
OO Al3+/3
OCa2+/2
二(羟基)蒽醌与Al3+、Ca2+ 生成的红色配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导课:配位化学一般是指金属和金属离子同其他分子或离子相互反应的化学。
它是在无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同时也与化学各分支学科以及物理学、生物学等相互渗透的具有综合性的学科。
配位化学所涉及的化合物类型及数量之多、应用之广,使之成为许多化学分支的汇合口。
现代配位化学几乎渗透到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例如分析化学、有机金属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结构化学、催化活性、物质的分离与提取、原子能工业、医药、电镀、燃料等等。
因此,配位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但对发展化学基础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配位化学的任务配位化学是研究各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的一门新型学科。
配合物的合成是重点,结构与性质研究是难点,研究方法是关键。
应用是落脚点。
二、配位化学的学科基础配位化学的学科基础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
配位化学已成为许多化学分支的汇合口。
配位化学是许多新兴化学学科的基础。
如:超分子化学,酶化学,蛋白质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三、配位化学的研究方法1、合成方法:要求掌握有机和无机化学的合成技术,特别是现今发展起来的水热技术、微波技术、微乳技术、超临界技术等。
2、结构研究: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荧光光谱、X-衍射等。
3、性质研究:电位滴定、循环伏安、磁天平、变温磁化率、交流磁化率、电子顺磁共振、光电子能谱、E-扫描、催化性质、凝胶电泳、园二色谱、核磁共振研究与细胞及DNA 的作用。
4、应用:催化反应用于有机合成、金属酶的模拟、分子识别、金属药物、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磁体、介孔材料、分子机器等。
四、配位化学的学习方法1、课前预习:在上课以前,把下一次课的内容先粗略的看一次,把自己看不懂的内容做上记号,有时间再认真的看一次,如果仍看不懂,做好记录,等待课堂解决。
2、上课:根据课前预习的难度,对较难理解的部分认真听讲,理解教师的分析思路,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材上作好批注。
3、复习:对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在课间问主讲教师,下课后对整个课堂内容复习一次并作好复习笔记。
五、课程的内容安排:教材:《配位化学》(第二版),孙为银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配位化学》,张祥麟、康衡编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6年;《配位化学(无机化学丛书第十二卷)》,戴安邦编著,科学出版社,1987年;《配位化学》,徐志固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年;《配位化学(双语版)》,李晖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配位化学新进展》,游效曾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配位化学简明教程》,朱声愈编著,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年。
七、考核措施1、考试内容依据:大纲,笔记,课堂练习2、考试方式:闭卷3、考试成绩的组成: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课堂提问)。
第一章配位化学基础一、配位化学早期历史1、配合物的发现最早见于文献的配位化合物是Fe4[Fe(CN)6]3(六氰合铁酸铁),是在18世纪初由狄斯巴赫(Diesbach)在研制美术颜料时发现的,称为普鲁士蓝。
普鲁士蓝的来历:18世纪有一个名叫狄斯巴赫的德国人,他是制造和使用涂料的工人,因此对各种有颜色的物质都感兴趣。
总想用便宜的原料制造出性能良好的涂料。
有一次,狄斯巴赫将草木灰和牛血混合在一起进行焙烧,再用水浸取焙烧后的物质,过滤掉不溶解的物质以后,得到清亮的溶液,把溶液蒸浓以后,便析出一种黄色的晶体。
当狄斯巴赫将这种黄色晶体放进三氯化铁的溶液中,便产生了一种颜色很鲜艳的蓝色沉淀。
狄斯巴赫经过进一步的试验,这种蓝色沉淀竟然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涂料。
该反应方程式:3K4Fe(CN)6 (亚铁氰化钾) 4FeCl3→Fe4[Fe(CN)6]3 (六氰合铁酸铁)+ 12KCl 狄斯巴赫的老板是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他感到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他对这种涂料的生产方法严格保密,并为这种颜料起了个令人捉摸不透的名称——普鲁士蓝,以便高价出售这种涂料。
德国的前身普鲁士军队的制服颜色就是使用该种颜色,以至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沿用普鲁士蓝军服,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方更换成土灰色。
直到20年以后,一些化学家才了解普鲁士蓝是什么物质,也掌握了它的生产方法。
原来,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牛血中含有碳和氮两种元素,这两种物质发生反应,便可得到亚铁氰化钾,它便是狄斯巴赫得到的黄色晶体,由于它是从牛血中制得的,又是黄色晶体,因此更多的人称它为黄血盐。
它与三氯化铁反应后,得到六氰合铁酸铁,也就是普鲁士蓝。
2、我国的情况周朝:茜(qiàn)草根 + 粘土或白矾→红色茜素染料茜素:即1,2-二羟基蒽(ēn)醌(kūn),是一个常用的染料。
橘红色针状晶体或赭黄色粉末。
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吡啶和苯。
可从茜草根部提取,但目前一般采用工业合成法得到,是用蒽醌-2-磺酸、氢氧化钠与硝酸钾或氯酸钾共熔,或在水溶液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
它是第一个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的天然染料。
茜素自古就在中亚、埃及、欧洲和中国被作为红色染料使用。
1804年英国的乔治·菲尔德发现用明矾水溶液处理茜素后,茜素会发生色淀,变为不溶的固体染料,从而延长了它作为染料的使用寿命。
用其他金属盐代替明矾,可以得到其他颜色的染料。
1826年,法国的Pierre-Jean Robiquet确认了茜草根含有两种染料,即茜素红及红紫素(羟基茜素)。
茜素的首个合成路线是1868年由德国化学家卡尔·格雷贝、卡尔·里伯曼和英国化学家威廉·珀金几乎同时发现的。
格雷贝和里伯曼的方法十分昂贵,难以投入生产,相反,珀金的方法之一便是以煤焦油产品蒽作原料,先制取蒽醌,然后磺化、碱熔得到茜素,产率很高。
因此该法仍是目前工业上制取茜素的方法。
3、标志配合物研究的开始1793年法国分析化学家Tassaert发现CoCl3.6NH3,发表于最早的化学杂志Annakes de Chimie 28(106)1799。
组成为CoCl3.6NH3的化合物第一次制备出时,人们认为它是由两个简单化合物(CoCl3和NH3)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既然简单化合物中的原子都已满足了各自的化合价,是什么驱动力促使两个独自存在的化合物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更稳定的新的一类化合物?由于人们不了解成键作用的本质,故将其称之为“复杂化合物”。
1799年的塔萨厄尔(Tassaert)往CoCl2溶液中加入氨水,先生成Co(OH)2沉淀,继续加入氨水则Co(OH)2溶解,放置一天后便析出一种橙色晶体,经过分析得知是CoCl3·6NH3,Co(OH)2在过量氨的存在下被氧化成3价。
起初,人们把这种橙色晶体看成是稳定性较差的CoCl3和6NH3分子加合物;但事实却相反,当把它加热到150°C时,却无法释放出氨;用稀硫酸溶解后,回流几个小时也不生成硫酸铵。
1847年前后,根特(F.A.Genth)进一步研究了三价钴盐与氨生成的几种化合物,并分析了他们的组成。
结果表明:钴盐与氨的化合物不仅因氨分子的数量不同而有不同的颜色,而且钴氨盐中氯的行为也有所不同。
4、配合物性质研究1)Cl-沉淀实验(加入过量的AgNO3,作用形成AgCI沉淀,AgNO3无法从这些氨盐取代出不同的Cl–)配合物可沉淀Cl-数目现在化学式颜色名称CoCl3.6NH3 3 [Co(NH3)6]Cl3橙黄色氯化六氨合钴CoCl3.5NH3 2 [Co(NH3)5Cl]Cl2玫瑰红色CoCl3.4NH3 1 [Co(NH3)4Cl2]Cl 绿色IrCl3.3NH3 0 [Ir(NH3)3Cl3]2)电导率测定配合物摩尔电导(Ω-1) 离子数目现在化学式PtCl4.6NH3 523 5 [Pt(NH3)6]Cl4PtCl4.5NH3 404 4 [Pt(NH3)5Cl]Cl3PtCl4.4NH3 229 3 [Pt(NH3)4Cl2]Cl2PtCl4.3NH3 97 2 [Pt(NH3)3Cl3]ClPtCl4.2NH3 0 0 [Pt(NH3)2Cl4]二、链式理论(Chain theory)为解释这些实验结果,1869年瑞典Lund大学Blomstrand教授及其学生Jorgensen(后任丹麦Copenhagen大学教授)提出链式理论。
当时认为元素只有一种类型的价——氧化态,N为5价,Co为3价,Cl为1价。
NH3—ClCoCl3.6NH3 Co—NH3—NH3—NH3—NH3—ClNH3—ClClCoCl3.5NH3 Co—NH3—NH3—NH3—NH3—ClNH3—ClClCoCl3.4NH3 Co—NH3—NH3—NH3—NH3—ClClClIrCl3.3NH3 Ir—NH3—NH3—NH3—ClCl但实验表明IrCl3.3NH3的溶液不导电,其中的氯离子也不能被AgNO3沉淀,从而否定了链式理论。
三、配位化学Werner(1913诺贝尔奖获得者)理论1、Werner配位理论1891年,瑞士苏黎士(Zurich)大学的Werner(维尔纳)教授开始发表一系列论文,提出新的配位理论学说,基本观点如下:1)大多数元素有两种类型的价:即主价(---)和副价(—)。
分别相当于现在的氧化态和配位数。
2)每种元素都倾向于既满足它的主价又要满足它的副价。
3)副价指向空间的确定位置,这是金属配合物立体化学的基础。
1913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配位化学的奠基人维尔纳(1866—1919,瑞士)是第一个认识到金属离子可以通过不只一种“原子价”同其他分子或离子相结合以生成相当稳定的复杂物类,同时给出与配位化合物性质相符的结构概念的伟大科学家。
在维尔纳事业的开始,曾经打破了碳原子在几何异构方面的统治,他的博士论文这样写到:肟类的同分异构现象是由于氮原子的正四面体构型引起的。
而在他事业的顶峰,同样迫使碳原子放弃其在旋光异构方面的统治。
他毕生的目标之一,在于指出立体化学是一个普遍现象,不限于含碳的化合物,而在这方面,有机物和无机物没有根本区别。
维尔纳是一个铁匠的儿子,生于法国莫罗兹,自亚尔萨斯归属德意志帝国,成了德国居民,但他在家坚持说法语,尽管在科学上崇拜德国,但政治和文化上则是同法国联在一起的。
维尔纳后来当了苏黎世大学教授,娶了当地居民,成了瑞士公民。
维尔纳自幼不畏权势,反抗占领,日后成为他革命学风的一部分。
他的配位学说是以同传统的原子价学说决裂而著称的。
他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用铁一般的事实证实自己的理论。
维尔纳结构观点的真实性已广泛为X射线衍射研究所证实。